什麼是「壞」語言?

帶有共產主義腔調的英文是什麼樣子的?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991483

在閱讀這個問題時想到的。


謝喵,已給 @Banana 點贊,作為主觀正確專職跳大神的我,已經遠離hedging的寫法有一段時間了……

剛好昨天專欄里寫了英文寫作的語氣問題,我就不再重複有關語氣的問題了,Banana主要分析的是客觀正確的寫作方式,我在那篇文章里提的則是主觀正確的寫作方式,兩者都需要認真考慮:如果說客觀正確的寫作方式是需要留有餘地的話,主觀正確的寫作方式則是需要下定論、明確表述自己觀點、明確指出別人觀點問題的。

於是在這個回答里我就借題發揮一下,借題發揮一下,再借題發揮一下。

看到問題的時候,我其實整個人都愣了一下:等等,語言什麼時候有好和壞之分了?然後點進來看,看到題主想的是共產中文和共產英文的問題,我立刻就明白了——原來題主想說的,不是langue,而是parole。不是我硬要用法語詞,而是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里所用的詞;前者指代抽象的語言系統,而後者指代的則是我們使用抽象的語言系統組織出來的話。

這樣看來,作為抽象系統的語言之間,並不分高低好壞,但是「話」——或者用後期的翻譯,「言語」——卻是能分出高下的

第一次借題發揮到此結束。

在理性的論證中,我們的目標是要說服對方接受我們的觀點,不管是主觀正確還是客觀正確都是如此。而因為我們的論證是理性的,所以必須要給出足夠的原因去告知讀者「我們為什麼是正確的」,所以我們應該從「自己是對的」的角度出發,使用邏輯和證據來進行論證,簡而言之,就是「擺事實,講道理」。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需要摻雜太多感情的因素;即使是主觀正確的論證,也不能以攻擊他人作為手段。我們可以理性地說「對方的理論含糊不清,比如第一點,他沒能區分A和B,第二點,他對C的描述太過模糊,我們不知道C指的到底是C1還是C2,而C1和C2會影響到整個理論的建構」,但是我們不能說拋開邏輯來談論問題,直接就說「對方的理論非常壞,一派胡言」,甚至是「對方平時作風不正,跟自己學生瞎搞,所以他的理論是錯的」……好吧我已經不太會非理性的批判了……

所以說,壞的論理式言語,是缺乏邏輯論證、攜帶主觀感情(而不是主觀論點)甚至夾帶不必要的人身攻擊的

第二次借題發揮到此結束。

但是,當我們不需要理性的時候——就比如說,發表宣言、發布動員口令、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的時候,或者說需要「講個故事」,讓大家哈哈大笑或者哇哇大哭的時候——邏輯論證也不一定是必要的了。在這種情況下,「能達到宣傳效果」的言語,都是好的,因為我們是在用言語行為作為手段去「幫我們做事」,如果能達到目的,那麼這個言語行為就可以被認為是成功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最忌諱的就是「說了半天,羅羅嗦嗦,大家還不知道你要幹什麼」。沒有必要的鋪墊,都是壞的鋪墊,效果不明顯的渲染,都是壞的渲染。

這麼看來,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的語言在其文體里反而是好的——為什麼呢?因為它有著一個直接的非理性或者弱理性的目的:

該宣言鼓勵無產者聯合起來發動革命,以推翻資本主義並最終建立一個無階級的社會。

(摘自維基百科)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要跟無產者們羅羅嗦嗦地說什麼「為什麼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有反作用」「什麼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他們估計都不愛鳥你。只有告訴他們「打了土豪就能分田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他們才會感覺到「哇!我們也能好牛逼啊!」才會跟著你走。

於是我們就得出了第三層結論:壞的非論理式言語,是夾雜太多不必要因素或者缺少必要因素、從而無法達到其目的的

第三次借題發揮到此結束。

這時候,我們再往上看第二次借題發揮——沒錯,也是這樣的:在論理式言語里,邏輯論證是必要因素,而主觀感情與人身攻擊則是不必要因素。那麼我們甚至可以把二三兩層合併起來:壞的言語,是表現出和其文體不相符特徵、從而無法達到其言語效果的

拿寫論文的方式去寫小說,拿寫小說的方式去寫宣言,拿寫宣言的方式去寫新聞,拿寫新聞的方式去寫論文,都是壞言語;就算你妙筆生花,也是壞的,因為它和文體不相符,達不到需要的言語效果。

最後,似乎可以套用一句很老的話——拋開文體談特徵,都是耍流氓

喵。


帶有共產主義腔調的英文是什麼樣子的?

謝喵。珠玉在前,答案呼之欲出。我就當個接生婆把答案拽出來好了。

題主的這個問題著實問得不好,問得不好的問題一個顯著的特徵是答題者需要猜你想問什麼。所幸有以上鏈接,我還是猜出來了。【語言】和【壞】這兩個概念都沒有辦法定義。這裡的【語言】指的是語言language 方言dialect 還是accent 口音?還是社會語言學意義上在某一場合,行使某一功能或者是某一種文體下的不合適的語言?沒有絕對的【壞】,壞是相對什麼而言的壞?在什麼評判標準下的壞,面向什麼樣的受眾的壞?

答案放在前面:跟學術語言相對立的「壞」語言,指的是絕對化、極端化、不留有餘地,主觀化、夾雜強烈的感情色彩和大量道德判斷的語言。

而學術語言的顯著特徵是避險 Hedging。什麼叫做避險,上述引用的答案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在這裡我再引入一個概念叫做【過強論述】,它的定義很簡單,就是你的證據不足以支撐你的論點,那麼你的論點就是過強論述。你的證據表明大多數,你說全部;你的證據表明部分,你說整體;你的證據表明有時,你說總是……

我在以前的答案裡面講過,在社會科學領域,雖然我們現在是所謂【量化霸權下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也不足以扭轉一個事實:我們研究的對象具有社會屬性(具有社會屬性,這個論述就要比,」是社會的「,這個論述要弱)。這樣一個社會屬性的存在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看到我的用語嗎?我完全可以說決定,因為事實情況就是這樣,但我要避險,所以我要說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給自己留有餘地)我們的研究對象被很多變數影響著。我們不能控制、也不應控制所有的變數,因為那樣的話我們的研究對象就會失真,進而失去原本的意義。反之亦不可行。

交代這樣一個背景的原因就是:因為上述學科屬性,跟自然科學相比,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語言。一方面,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很難得出足以支撐絕對性論述的實驗結果;另一方面,學術研究本身對嚴謹程度的要求就很高。

題主可能對政治問題比較感興趣,可是我這裡要很遺憾地說,共產主義強調跟政治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是一個」名不副實「的術語。而這個術語本身也告訴了我們一些跟意識形態ideology 和刻板印象stereotype 以及偏見bias 的信息。之所以把反學術的強調稱為共產主義腔調,無外乎是為了表明學術語言和政治色彩和主觀色彩過於濃厚的語言及思維方式是格格不入的。但是為什麼要用共產主義呢?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難道不可以嗎?跑題了。

最後來個案例分析吧,湊不要臉地節選一篇我得A的論文。這篇論文值得紀念的原因是,實驗結果非常不理想,幾乎跟我們的預想相反,但是我最後卻得了A,主要是因為我在討論部分充分研究了1. 有哪些原因(實驗設計,樣本間的差異,演算法)等方面的原因導致了這樣一個與預想相反的實驗結果;2. 在未來的實驗中我們應該怎麼做可以避免我這次經歷的杯具;3. 這個杯具對相關領域的研究可能有怎樣的建設。

實驗的意義,significance,無論是在申請經費還是最後拿出成果的時候,都是很重要的衡量標準。

這篇論文主要研究的是語義聚合 semantic clustering(藍色,紅色,綠色)以及主題聚合 thematic clustering (池塘,青蛙,王子)這樣的呈現辭彙的方式對於學習外語辭彙有著怎樣的影響。

Implic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es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various limitations (承認實驗中可能存在的缺陷) as to the research
design and the discussed outcomes. However, even larger scale studies (such as
Tinkham, 1997) could only show a limited amount (could 表達了比較委婉的語氣,limited amount 有限數量的委婉,含糊,留有餘地) of significant results, which
cannot clearly (這裡clearly的加入很重要,表明了程度) st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matic relatedness for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 The topic itself thus shows a certain degree of
complexity
(一定程度的複雜性,同樣含糊,留有餘地,避險). Furthermore, the null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could be
explained (原因可能是,被動語態也是學術腔的一個顯著特點)
by a sample that is too diverse and too small.

Further studies regarding thematic relatedness could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for thematic relatedness as an explicit mnemonic strategy i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ddition, it is important to recruit participants
with homogeneous linguistic background, as far as this is achievable, in order
to cut down the interpersonal variation to a minimum (實驗中的變數只能最大限度控制,降低,而不能說消除).

Conclusion

To conclud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s of thematic relatedness
and the degree of relatedness on the learning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The study implies (意味著,表明了,同樣suggest 也很常用,我們一般情況下不會用prove,最強的論述也只到 provide evidence for 的程度) that firstly, word sets in thematically related order does
not significantly facilitate (significantly 這個詞相信大家不陌生,任何結果都要先算出p-value)
vocabulary learning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econdly,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arning outcome
when (限定結果適用的範圍) learners are taught high-level or low level thematically associated word
sets.

Taken at face value (從表面上來看,謙虛而留有餘地的說法,在引用他人成果的時候常用), these results would be a surprising result in
light of Tinkham』s (1997) findings, and it is
likely that (很有可能,一般這樣講的時候我們心裡想的是一定)
the null results in the present study stems from a number of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However, it could also be suggesting that thematic
clustering does not play such a significantly facilitative role (並不扮演著如此顯著的作用) in vocabulary
learning as previously assumed (假定,假設,很常用).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ongoing research into the role of thematic
clustering i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Despite a number of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it provides tentative evidence (試驗性的,暫定的,看我多謙虛!其實是為了避免被打臉) that the degree of thematic
clustering does not affect acquisition. Future developments of this work should
include a larger, less diverse sample; furthermore, alternative measures of
acquisition could be explored.

以上經驗總結成人話大概就是:

在_____ 的缺陷下,這次的實驗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表明了/意味著在____ 方面,______ 的時候,______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對____ 的 _____ 產生_____ 的影響。未來的實驗還可以在_____ 和______ 等方面進行改進。本次實驗在_____ 領域對_____ 問題提供了一些_____

反過來,壞語言就是:

我的實驗強有力地證明了_____, 推翻了 _____,在_____ 領域做出了劃時代的/史詩般的貢獻,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這就相當於你在對你的同行比中指:eat it, suckers! 泥們看,這樣多不好╭(╯^╰)╮

有人會問,這樣的話精確的實驗結果怎麼表達呢?精確的實驗結果早在RESULTS這個版塊用數據表現出來了,而以上兩個部分只是在表明實驗者對自己成果的態度。數字才是最精確的呢,攤手。

喵,就醬。


怒答一記。這個問題我太有感觸了,可能是因為我學語言的,也許是因為我比較「敏感」,我真的不太喜歡某些表達方式:

1)反問句

反問句根本就不是用邏輯的形式去反駁對方,而是用一種貌似很強烈的語氣去打壓對手。它所傳遞的信息並不比正常的陳述句多,但是立馬就讓人感受到你的火氣,很可能招來對方也用反問句,然後就開始吵架吧——一旦開始吵架,正常的對話就進行不下去了。比如好好地說「我不知道」就好了嘛,但是總是有人喜歡用:

  • 我怎麼知道?

  • 你問我,我問誰去?

2)「生殖器」

「國罵」嘛,大家情緒激動的時候都會說說,但是有人長期把生殖器掛在嘴上就不好了。不知道跟網路的普及有沒有關係,近兩年見過不少看起來斯斯文文的小姑娘,長的挺好看,但是一開口就是xxx and xxx。當然有人說它們「語氣詞」,可是你在跟你領導說話的時候是不敢用這些語氣詞的吧,我覺得還是在平輩和下級之間不夠尊重對方。

(我覺得跟你的家教、素質有很大的關係呢。)

3)貼標籤

兩個人有不同觀點很正常,你說的我不同意,這是很正常,並不代表我就是你的敵人。但是在當下的爭論當中,特別是時政類的話題當中,總是有人喜歡給異己貼標籤。比如一言不合就給人貼「小粉紅」的這位:

4)感嘆號

有些句子,明明就沒有什麼強烈的語氣,一定要加上感嘆號,還有加上兩個甚至三個感嘆號的。我記得老師教的是:只有真正有強烈的感情才用感嘆號,而且即使有強烈的感情仍然可以用句號結尾,這樣還能表現出一種「沉鬱」的效果。但是現在不少人的所謂「強烈的感情」只是用感嘆的形式表現出的一種淺薄而已。

5)「我覺得」

本來呢,「我覺得」「I think」都是為了表現這是個人觀點,往往用於有爭議的話題和不太拿得準的論述,但是有一類人喜歡到處用「我覺得」。這種看起來是很謙遜禮貌,但是真到一個需要承擔責任的場合,明顯就讓人覺得TA是在規避責任。還有一種人喜歡假裝用這種禮貌的方式去反駁別人,我就碰到過幾個英語不好的人來請教我怎麼學英語呢,我說了一通,他一定要說「可是我覺得…」,我又解釋,他又來「可是我覺得…」,然後發表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論調(比如「可是我覺得學英語主要還是靠自己」)。

唉,感觸良多,隨便說了幾條。

以上。


題主非語言專業,只是個人愛思考,大神輕噴。

家裡擺著一份免費報紙,看了其中一篇文章,發現已有答案里並沒有特別提出的一種壞語言:通俗來說,就是「如何用最長的篇幅表達最少的意思」的情況。 許多人覺得這種語言很不好,但因為很少人能說清哪裡不好, 我在生活中還是經常遇到普通人的思維表達受此影響。所以在這裡想分析下,給這個問題提供一個新思路。

看到這篇文章真的是隨機的……標題是不重要的,我來給幾個關鍵詞,「主流媒體」「自信」「輿論引導」。我分析的是文章的最後一段,結構上屬於總結陳辭,選取的原因是這段已經沒有一般這種文章里出現的類似「政策、制度、指導思想」等的煙霧彈了。

上正文(為了分析方便,已經分句):

主流媒體自信的動力是已經在人民群眾當中享有的公信力、影響力、傳播力和引導力。

一方面主流媒體通過對「集體記憶」和「社會表徵」的不斷建構,喚起人們對國家、民族、傳統、習慣等普遍情感認同,形成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

另一方面主流媒體文化本身就具有時代開放性和文化包容性,在傳播主流文化價值觀、弘揚主旋律的同時,對於有益於人們身心健康的時尚大眾文化,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各種形式傳播,在精神層面形塑著社會大眾的媒介文化認同。

這說明即使在網路民間輿論場域,主流媒體輿論導向作用在得到強化。

因此,主流媒體要加快數字化轉型、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的步伐,做大做強,不斷提高其公信力、傳播力、影響力和引導力,增強主流媒體思想輿論的輻射作用和引領作用。

劃線部分構成了這段話的結構,單看是非常嚴謹的結構,總分總、首尾呼應,標準作文體。(插播下,答主N年前上XDF時,某著名的寫作老師就是這麼教的,俗稱「套模版」,因為當時學的是英文,所以沒覺得很面熟。)

那我們來看看結構之下的內容。

我總結下,就是大量的名詞排比。

比方同時在第一句和最後一句出現的「公信力、影響力、傳播力和引導力。排比的問題在於形式優先,內容靠後,普通人閱讀起來很順,就不細想。我來細想一下:這句話其實說的是主流媒體受百姓信任、對民意影響很大、傳播範圍很廣、並且有意識的在引導民意——聽起來讓人很不是滋味。

第二句出現了國家、民族、傳統、習慣等普遍情感」。對現代思潮有了解的人可能能看出來,這些與其說是「普遍情感」,不如說是國家機器強化「民族主義」即nationalism的事。真正的普遍情感是「我喜不喜歡你、你喜不喜歡我」的問題,上升到國家等等就是刻意拔高。

第二句還出現了「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打個英文的比方,有人介紹某名人,為了突出其有名程度使用了「a very famous figure」這個短語,好像加了一個「very」就能升格一樣。文中「巨大的」同理。好多中國學生寫文章都是這樣,因為言之無物啊。言之有物就該重新定義「著名」這個詞、去細化這個空泛的概念。

第三句出現了主流媒體文化本身就具有時代開放性和文化包容性。這是個沒有經過論證的結論,用來直接當論點。由此可以看出此類文章是沒有論證過程的,也就是說作者行文時已經想好要說什麼了,他既不反駁別人、也不在別人的基礎上推進討論,是處於一個思維上的孤立狀態。說白了,行文只是把語言組織起來而已,類似發宣言,因此看似嚴謹的框架其實並未起到邏輯上的輔助作用。

第三句還使用了「有益於人們身心健康的時尚大眾文化」。一個名詞前掛了許多個良性的形容詞就能讓那個詞本身變好么?Naive!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各種形式傳播」同理,形容詞之禍。好孩子寫文章要客觀,擺事實、講道理,不要隨便往任何人臉上貼金。

第四句開頭是「這說明」,但當我回頭看第三句是不是說明了第四句時……完全感覺不到有什麼邏輯關係。於是,第五句的「因此」也只是出來過過場的吧。

分(tu)析(cao)到這裡,道理其實都差不多了。這種語言形式上是壞在「套」這個字上,仔細看就會發現是牛頭不能對上馬嘴的東西;內涵上是壞在立場動機上,它不以交流為目的,而是暗地裡在輸出某種特定的價值觀。

插話,從小的教育就說要套公式、套模版……但現在想想不能套,因為套多了,放棄的是獨立思想的表達,這個放棄也許是常態,但那容易導致被人忽悠、被煽動、被洗腦(但願沒說的太重)。

分析的水平一般,請多指教。


c++


喬治奧威爾1984里的newspeak. 我覺得壞的語言是那些裝腔作勢,廉價粉飾誇大注水的語言包裝和對委婉語的濫用,還有bullshit的官方語言。比如把售貨員說成顧客服務諮詢師,稱信貸員為客戶經理,sixty years old說成sixty years young, customer service說成 personal touch service,土地銷售說成土地流轉等等。


Advanced sex


我想了一想帶有共產主義的objective-c是什麼樣子的


ruby就是標準的壞語言,除了作者自己很難看懂,相對來說js是最好的語言


lz想問的是共產主義腔調還是極權主義腔調呢?

對於後者,

按照Romain Rolland的說法:「在命名與判斷之間不再存在任何延擱,語言完全是封閉性的」。

Herbert Marcuse同意這種說法,他認為這是一種冒充辯證語言的儀式化的、廣告式的語言;「魔術式的儀式化的語言的新穎之處就在於,人們一方面並不相信或關心人家告訴他的東西,另一方面卻仍然在根據它行動。」


木心的《文學回憶錄》,詮釋了什麼是壞語言。


推薦閱讀:

人工智慧理解自然語言的原理是什麼?
「朝鮮」為什麼讀作「cháo xiǎn」而不是「zhāo xiān」?
台灣版普通話和大陸普通話口語有哪些不同?
法語和德語中為什麼會有反身動詞?
為什麼英語里複合詞這麼少?

TAG:政治 | 語言 | 文體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