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賣方分析師的價值體現在哪裡?
6/6/14修改:之前語言過於激烈,還是柔和一點表找罵。
對於今天的張明芳事件「麗珠集團重大信息提前走漏 中信研究員微信泄密」,我希望補充新的問題,請酌情匿名回答:
(1)這個事件是行業普遍規律,還是個別現象(不管是為了基金還是PA)?
(2)如果有這種現象,一般都是以電話、見面等不留痕形式完成的么?
請指教買方(各種基金)為什麼願意pay賣方交易傭金/分倉,能想到的觀點有:
1. 賣方的買賣建議不一定有alpha,預測準確也很多是靠板塊輪動。
2.
Conflict interest:賣方從管理層獲取信息,管理層pay券商的ibd(IPO、再融資),管理層因為股價上升而受到激勵,買方再拿到便宜的IPO。如果不唱多,管理層以後不願意給消息了,也不願意給項目了怎麼辦?3.
有人說賣方的邏輯值得參考,model也有價值,但是我據我所知,買方都有自己的model;至於邏輯,直接問行業人士豈不更快?4.
有人說corporate access值錢、快速的信息反饋值錢——這是真的(見張明芳事件)。5.
有人說買方outsource賣方一些DD的功能,可是賣方做出來的DD能夠相信么。
陸月third晚更新:
題主根本就不懂賣方的盈利模式。賣方的收入大部分來自於為機構客戶服務得到的返點,所以基本上只要對其服務的客戶也就是機構負責就行,明白這樣的模式你大概就能知道作為散戶在沒有使用過賣方服務的情況下,很難真正理解其服務的內容之意義。
要知道,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行業運行的最高效率就是各司其責。賣方負責對行業全面覆蓋並對其中某些個股提供深度研究、提出投資建議,買方負責參考賣方的投資建議並結合自身的實際投資需求做出投資決策。基於這樣的原則對你的觀點進行一一反駁:
1. 歷史數據表明,賣方的買賣建議沒有alpha,預測準確也多是靠板塊輪動。
哪來的歷史數據?如何計算的投資期?要知道,報告只是賣方服務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服務依然是以口頭路演為主。因為報告的撰寫確實需要一定時間也需要經過合規審批等等步驟,
賣方對於個股的觀點一有變動往往最先通過電話和當面交流的形式傳遞給客戶。單純通過外發公開報告的時間根本不能代表投資建議的起始時間點。
那麼終點呢?歷史上有多少賣方發過賣出的報告你統計過嗎?如果沒有賣出建議你是如何計算賣方推薦的投資期從而計算投資收益的呢?事實上,賣方很少會出賣出的報告,連中性評級都很少給出,這裡面的原因有很多,不願意得罪上市公司畢竟以後有沒有機會還很難說應該是主要的吧。那麼,讓客戶及時在某價格或某時點賣出也是通過電話或者口頭交流的形式傳遞,那位計算數據的人又如何知道?
所以,這裡所謂的「歷史數據表明」,可信程度大概和「有關部門」差不多吧。
2. Conflict interest:賣方從管理層獲取信息,管理層pay券商的ibd,管理層因為股價上升而受到激勵,買方再拿到便宜的IPO。賣方獨立研究無從談起。
這個就更可笑了,邏輯上就不通啊。賣方看的是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已經ipo過的好么。而且你以為打新股是你想打,想打就能打的?規定不要太多。現在僧多粥少,便宜的ipo無從談起,股市也不是「賣方從管理層獲取信息,管理層pay券商的ibd,管理層因為股價上升而受到激勵,買方再拿到便宜的IPO」這種一加一等於二的理想態是不可能存在的,而且你的每個假設起碼都要經過一兩年的驗證,誰有空等那麼久啊喂。而且在每個人覆蓋的票里,真正是自己的投行項目的真心不多,在上市公司沒有融資需求的時候也沒投行啥事兒。更不要提傳說中的防火牆了。一旦和自家投行進入IPO或是資產重組等等,賣方就算再推薦該公司都無法寫報告,抓心撓肺滿地打滾冰天雪地轉體360度就是不讓寫!
3. 有人說賣方的邏輯值得參考,但是少得多的錢可以請行業專家了,為何要聽二把刀?
賣方最大的價值在於集合了n個買方的力量去和上市公司以及行業專家議價(表述有點不當,你們意會一下)。再大的基金恐怕也沒辦法以一己之力同時請到十幾個上市公司或行業專家同時交流,人家的時間成本很高好嘛,只花在你一個買家身上豈不是浪費?
但是賣方可以。賣方的背後是幾十家甚至上百家機構客戶,傳達給賣方的信息相當於同時傳達給了大部分投資者,在這樣的議價能力下,獲得的行業資源當然大不一樣。
4. 有人說corporate access值錢、快速的信息反饋值錢。互聯網時代了,路演都是在網上了,什麼信息是只有在線下的?
看到這個我笑了...無論如何的線下方式都可以,就是不能在網上,不解釋。
5. 有人說買方outsource賣方一些DD的功能,可是賣方做出來的DD能夠相信么。
買方也是有專業素養和判斷力的行業內人士好嘛。賣方交上去的東西可都是有理有據可考證的,只提供資料和邏輯,合不合理請自行判斷。如果連這個步驟都要省去,那賣方都可以去做基金經理了好伐。
綜上,題主的言論完全based on TA對賣方服務模式的不理解,我的意見就是,在你沒有充分用過賣方的服務之前,don"t judge。
其實最早是沒有賣方研究的,券商/投行最開始提供的是交易服務,隨著競爭的激烈,一部分投行為客戶提供研究類的增值服務,這才逐漸發展成現在的賣方研究部(國內的情況不了解,不過從股評家到賣方分析師,也算是質的飛躍了)。所以收入上也一直沿用傭金分倉的模式。研究部一向被認為是cost center,所以不會有太多的投入,尤其是在08年以後收入減少,監管加強的情況下。
歐洲新的監管要求買方用自己的管理費來付賣方研究,以後賣方研究部就不再是cost center,而可以直接為銀行產生效益。但因為買方要用自己的錢買服務,賣方的競爭也變得異常激烈。同時也有更多的純研究的賣方出現,這裡面大多是在大行的資深分析師出來自己單幹,費用不便宜,但是服務更客觀。
關於賣方研究的價值在哪裡,有人也提到題主問題邏輯性不好,我也就按照自己的思路來答了。
首先明確最重要一點,不管監管如何,市場怎麼變,賣方是為買方(機構客戶)服務的。從散戶的角度去看賣方肯定會有不理解,寫的報告沒有乾貨(很多時候的確是這樣),給的推薦不賺錢(這不是人家的目的)。這是因為人家分析師不是賺散戶的錢的,散戶的傭金是直接給券商交易部賺去的,散戶去哪裡開戶也大多因為離家近,價格低,很少有人為了一個明星分析師特地在某券商開個戶吧。
那從機構客戶的角度來說,他們需要賣方做什麼:
- 公司和行業的研究 (DD)。這點和賣方買方的組織結構有關,絕大部分賣方是按照行業和區域市場來分研究小組(例如中國大陸消費品,日本機械,韓國銀行,或者大中華區消費電子),人數跟覆蓋股票數正相關,一般一個資深分析師覆蓋10-20隻股票(多了就忙不過來,或者降低質量)。買方的話一個人覆蓋的就多很多,40-100隻股票很正常,而且可能跨行業,跨地區。買方並不需要對每一隻股票都保持很大的研究強度,一般只有在投資或者感興趣的時候才會重點研究。在這個時候就會需要賣方研究的支持,包括對行業現狀的分析,公司的模型,競爭對手狀況,公司治理等等等等。市場里買方成千上萬,大的賣方就那麼幾個,所以很明顯賣方做功課是把資源更好的配置。關於這樣的DD,買方是不是相信。我想大部分人是信的,但這個信有一定的折扣。再資深的賣方分析師也會有遺漏的地方,再新人的分析師也有獨到的見解,所以綜合市場上信息對於買方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最後買股票的是買方,賺錢虧錢賺多賺少都和賣方無關,買方基金經理才是最終做決定的人,任何好的基金經理都明白他(她)的決定和賣方無關。
- 賣方的買賣建議。回答題主的問題,絕大部分沒有用。在上面一點說了,賣方的投資建議是他們所有的服務中和投資決定最無關的一項。推薦的準確性會有幫助,作為買方,你肯定會記住幫你賺錢的分析師,也會記住幫你賠錢的,但歸根結底,這個決定是你自己在全面的分析後做的。任何一個買方如果指望僅僅用賣方建議來賺alpha,那第二天投資人就會把錢都撤走了。如果這樣的策略是成功的,那麼投資人可以自己做或者把錢放到賣方,讓他們管,如果是失敗的。。。當然市場里有利用賣方投資建議來做交易策略的,這樣的策略人家是永遠不會告訴你怎麼賺錢的。所有的賣方報告里都會寫上:賣方的建議,是其個人意見,僅有指導意義,投資者需僅把其看作投資決策眾多影響因子中的一個 。
- 行業信息和股票信息。從第一點再展開講一些。分析師和行業專家,買方一般兩者都用,大部分時候專家也是通過賣方去組織的。通過賣方得到的行業信息,很多時候經過了他們自己的加工而且比較寬泛,這是為賣方服務的(因為要賣給所有人),而買方直接交流可以問的更有針對性,這是為單個賣方服務的(為了最後作決定)。市場和股票的信息則需要從賣方銷售和分析師那裡得到,因為他們不停的在和市場和客戶交流,會有一個匯總的看法。
- corporate access。這個問題其他的回答里說的很清楚了。補充一點,corporate access是不能當作研究給錢的,因為賣方並沒有任何的研究投入。不過買方可以單獨支付corporate access的費用給賣方(是在機票酒店開銷以外的)。當然這裡還牽扯到分析師和公司管理層的關係,現在的絕大部分大公司對投資人的態度還是相對公平的,少數上市公司的確需要一些努力才能說上話。
- IPO及其他。這並不全是賣方分析師的貢獻,但分析師也很辛苦的做DD寫報告跑路演。對於買方來說,這部分一般是不用付錢的,因為銀行靠IPO賺得傭金比平時的交易多的多的多的多。銀行賺的是公司的錢,因為銀行提供IBD的經驗,提供銷售的客戶人脈。賣方分析師提供的是讓公司相信這家銀行,願意把業務交給他們,讓買方客戶了解公司基本面以及合理的定價範圍。至於conflict of interest,這個以前有,現在有,以後也會一直存在。歐美的監管如此嚴格,還是會有漏網之魚,更不用說天朝。去看看tech bubble的時候某大摩Tech女神是做的吧,那時的analyst還可以參與IPO,這才是真的為自己賺錢。內幕交易在任何市場都是非常嚴重的違規(或者違法),罰款和停職應該是相對較輕的處罰了,吊銷執照,終身禁止從事相關行業,判刑也是常有的事。所以風險與收益並存。
看到知乎每日精選把這個問題加進來了,看了覺得挺有意思的,自己雖然不是樓頂那幾位一樣有資深的從業經驗,但是也算是在賣方和買方都工作過的人,所以在這裡拋磚引玉說說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
1. 歷史數據表明,賣方的買賣建議沒有alpha,預測準確也多是靠板塊輪動。
評判預測準確與否的時間範圍到底怎麼定義的呢?如果這個時間範圍是無限長,或者5年甚至10年,那我相信絕大多數分析師都能達到至少50%以上的準確率;如果你的時間範圍是1個月,半年,等等,那我只能說短期的價格變動根本是不可能預測的,無論你多麼聰明多麼努力,預測短期價格波動就跟占卜師故弄玄虛看水晶球一樣,除了拍腦袋還是拍腦袋。股票市場,特別是中國的股票市場,目前來說其實並不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市場,也就是說很多基本面的因素並沒有正確地表現在股價上面,有很多因素即使體現了也經常會被過度體現;相對於市場的不理性,大多數分析師的估值假設的依據還是理性並且遵循基本面分析的(至少大多數人是這麼宣稱的),拿著一份研究報告,看著目標價就覺得明天股票就是這個價格了,那我覺得未必有點太傻太天真了。
2. Conflict interest:賣方從管理層獲取信息,管理層pay券商的ibd,管理層因為股價上升而受到激勵,買方再拿到便宜的IPO。賣方獨立研究無從談起。
利益衝突確實存在,而且不是一個可以完全避免的東西(我們只能說這個東西可以被『減少』,但是它不可能被『消除』)。但是賣方的研究可完全不是只為了拿IPO做的啊!賣方的研究最重要的意義是支持自己的sales
trading賺交易手續費,從這個角度考慮如果說conflict
of interest最主要的還是研究員為了增加客戶交易的頻率,有潛在的incentive去寫過於樂觀的報告和分析,從而鼓動客戶交易,而不是只是為了賺和IPO有關的錢(說起來自己公司IBD一年拿到的IPO數量又能有多少單,就算是為了用IPO掙錢最後能分到research頭上的錢又能有多少);而且這裡說「研究員為了增加客戶的交易頻度寫樂觀的報告」這樣一個潛在的利益衝突其實長期來看也是不存在的,因為如果你一直寫一些不靠譜的建議,那麼到了最後客戶對你的信心喪失,不再和你做生意,長期以來你的利益其實是嚴重受損的。所以我並不認為這是個特別特別大的問題。
3. 有人說賣方的邏輯值得參考,但是少得多的錢可以請行業專家了,為何要聽二把刀?
其實你知不知道賣方的研究其實認真說起來是不要錢的呢?沒有哪個賣方的研究是明碼標價一份報告幾百幾千元的,賣方研究實際是一個交易之上的增值服務。說到請行業專家,首先除了個別行業(比如TMT,這個行業有大量的第三方研究機構,比如易觀,艾瑞,艾媒等,公布的信息數據非常權威,甚至於很多投行分析師的模型預測裡面都直接引用他們的數據),很多行業其實缺乏面向公眾的,有絕對權威的,提供標準和定製化信息服務的,第三方的行業調研機構。當然有很多行業資深從業人員(也可以說是行業專家了)也可以提供相關的信息,但是從他們那裡得到信息根本不是說「我想投資這個行業」或者「我給你錢」就能解決的問題好吧。。。很多有行業內部消息源的經理和基金分析師你看上去似乎不花錢就能得到很多信息,但是這是因為他們前期要麼花了大量的時間建立關係網,或者乾脆就在這個行業干過很多年曾經就是大佬,這個成本可比付券商交易費貴太多了。至於收費問題,你可千萬別以為面向公眾服務的行業專家收費就會便宜到哪裡去,我知道一份IDC的季度或者年度的行業報告都是幾千甚至上萬人民幣一份,其他的你可能根本沒聽過的諮詢公司要價也是這個範圍。
4. 有人說corporate
access值錢、快速的信息反饋值錢。互聯網時代了,路演都是在網上了,什麼信息是只有在線下的?
不想回答這個了,題主多看幾個行業多研究幾家公司可能就會發現自己的觀點有誤了。根據自己看了幾個行業的經驗,線上信息豐富的只有可能是藍籌,或者是互聯網企業;絕大多數中小企光看網上信息根本無法了解行業真實面貌(有些公司可能根本就找不到什麼有用的信息),必須通過和管理層或者投資者關係聊天,或者實地調研,但是要想和他們聊上最好還是有人牽線搭橋才會比較省時省力,這也是corporate
access為什麼現在還這麼重要。從這個問題可以看出題主可能不僅僅是不了解賣方的問題,可能實地的投資研究都做得極其有限。
5. 有人說買方outsource賣方一些DD的功能,可是賣方做出來的DD能夠相信么。
沒有實地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你看到「賣方」就覺得不能相信了,但是實際上一直有人在這麼做,我作為一個第三方的角度,我是選擇相信你呢,還是相信那些用了還用賣方DD的買方呢?我想這個結論不難做吧。
打完字才看到,謝邀。題主一棒子掃向了一個行業啊。。。作為賣方報告的長期(不付費)用戶,簡單回答一下我的看法(corporate finance focused),歡迎sellside analysts自己來正名。對於IBD和PE來說,sellside research是很有價值的一種存在,最重要的價值我看來是眾多analyst publication形成了對某行業/公司的market consensus,其次是作為溝通公司和投資者的信息作用,之外還有很多業務上的方便之處對投行本身也是不可或缺的。先逐點回答下題主的問題再詳細說下我的觀點。
1. 是的,傻按賣方推薦買一般會賠,但投資者都不傻有人家的判斷。結論不一定靠譜但也不一定不靠譜,某個行業某個公司都有投資者十分信任的金牌分析師,也有一堆混的,這個行業最大的作用是market consensus,所以用預測結果論英雄有點片面了,畢竟股票漲跌這種事兒沒人有水晶球,外部因素偶然因素太多了。
2. 從Enron以後這種conflict國際上已經管理的非常成熟了,我當年在IB的時候有無數公司不搭理我們因為我們的research給的差評,這種事IBD的老大一般也就聳聳肩, research完全是sales trading那邊的,對於IB的獨立性沒有任何問題,我以前給research寫郵件打電話是需要嚴格compliance批准的。國內如果市場不成熟做不到這些是市場成熟度問題,不是research沒用。3. 行業專家二把刀也多得很,而且一般不具備modeling啊financial analysis這類專業技巧,一般用來證實和討論assumptions有用,具體到投資估值上沒人幫著對接基本就是雞同鴨講。而且好的行業專家也不便宜。
4. 互聯網時代不錯,你能直接給CFO寫郵件問問題然後指著人家回么?對於corporate finance,企業財報和strategy update網上是有, read between the line和總結提問外行也做不到,何況一個行業少則十幾個多則幾十上百個公司,投資經理有多大精力一個一個follow?而且比如現在出了突發新聞俄羅斯給歐洲斷氣了,對哪些國家有哪些影響,對哪些公司的哪些業務造成多長期限的影響,反映在股價上大概有幾塊的浮動範圍,google一個能有結果?5. 如果我給的assumption而且我認可他的分析方法,我肯定信DD結果,況且一般都是有很多scenario的不是單一數字答案。6. 中國特色了又。。。你知道在歐美內部交易查的多嚴么,誤導投資者這種事一直干還能在行業混么。IPO國外很注重underwriter的研究能力,這也是給未來投資人更多信息的考慮,像某石油公司IPO時候合作投行的賣方給的研究基本是個菜單,你自己選長期油價和通脹指數來決定估值,比較客觀了已經。Fidelity, Blackrock這種買方巨無霸也都有自己的research,也許更客觀更準確(again股價這種事誰能預測),但他不對外發布啊,市場看不見也就少了很多行業里的「社會效應」。況且大部分投行都是通過research 推trade idea,投資者覺得主意好才會下單,才有傭金,research基本屬於引客戶進門,經常是白送,本身不賺錢的。
關於為什麼buyside給賣方單去trade,不是我行業回答不了,可能涉及到market access和各投行自己的dark pool之類的高深東東,藏拙了。把自己包裝成能從市場中賺錢的樣子,從而替公司賺取客戶的錢。
員工依託於企業存在,員工能力超群可以一定程度凌駕於企業,但大部分人不能免俗
賣方員工的價值,源於賣方企業的價值,企業價值才衍生出具體職業的存在意義,留痕和泄密屬於人性,它需要用底線思維去規範,不是個例,而賣方分析師的價值,依託於平台的價值
職位只要平台需要,能產生無數想像空間,別說能想到的五個功能,五十五百個功能都能實現
-------------------------------------------------------------------------------------------------------------------
說幾句:麗珠集團,中信證券,圈子內應該知道,有一個群體的類似的企業,企業的股票不是公平競爭的,在資本運作層面,有非常多的資源可以說是某個券商跟得很緊,就會接近壟斷狀態,這僅僅是一個具體的例子
包括能拿到的獨家經營數據,再融資份額,併購業務
實際業務里做事的人會有大量這種經驗,就是某個券商,某個上市公司,總是那麼巧就在一起,某個託管某個人,總是和誰有聯繫。。。而賣方分析師這個角色,是在公開層面,較為體面的人物,他不單單為了分倉或者信息,他是代表了企業這類捆綁關係
甚至在這幾年非常流行的外延併購,並沒有確切結論說,是某個機構去牽頭,主導上市公司去外部培育資產來注入,或者券商就回歸傳統本源,做服務者角色,我們無法得知,但現實就是,一旦深入跟進,總會發現一些蛛絲馬跡,券商不僅僅是賣方這麼簡單,尤其是全牌照加金融業務鏈齊全的大集團背景券商,它們可以直投,可以牽頭運作,可以單純做服務中介
所以賣方分析師價值,首先要看這個機構的價值,機構價值在,那麼賣方分析師的價值,能夠發生一系列裂變,在散戶角度,非常難以想像,因為點贊數最多的回答已經比較妥帖,賣方去服務機構的時候,是完全站在不同的角度,畢竟支付的錢和資產規模都是有巨大區別的
而離開了平台談賣方分析師,缺乏實證意義,員工基於企業存在,而不是企業為了員工存在
對於今天的張明芳事件「麗珠集團重大信息提前走漏 中信研究員微信泄密」,我希望補充新的問題,請酌情匿名回答:
(1)這個事件是行業普遍規律,還是個別現象(不管是為了基金還是PA)?
(2)如果有這種現象,一般都是以電話、見面等不留痕形式完成的么?
下面說的這個分倉,只是在淺顯而容易被分析的層面去談,當然,得承認,分倉業務是個基礎,沒有到分倉層面,那一切服務都無從談起。這個基礎就是賣方能夠緊密跟蹤企業,能夠通過調研得到一手的實時信息,並且在中介這個環節,賣方能夠提供大周期的服務,這種服務通常對於投資機構來說,是最實在的
就個人看,我感覺問題里提到的,過於寬泛,太粗淺了
這個層面,點贊數最多的回答給了答案,我認為非常合適,散戶是很難理解這個程度的,由於介入的資金規模和持股周期的顯著,許多人都根本不會去理解這個
上面問題已經講到了信息反饋的優先和速度,還有許多細節的優勢
那麼樓主可以再往下琢磨:
1、在某個程度上,有實力話語權的賣方,能夠通過引導上市公司運營的信息披露,來做到調控股價,影響市場,同時平衡投資機構和上市公司的關係,又能培育普通投資者市場,最典型比如季報,年報,高送轉建議,引導是很關鍵的,這個職能最核心就是深度跟蹤該上市公司的賣方分析師
2、上市公司的許多收購與資本運作,他們所需要的資產端資源,通常是由核心股東去尋找或者主動接觸,而資金端,通常在券商層面,有一個解決方案,尤其案例里中信之類綜合金融服務齊全的機構,這個方案如果沒有前期賣方分析師的跟蹤,或者其他利益關係捆綁,根本無法完成,這種服務在最終,就會變成投資機構的分倉
3、在許多案例里,是賣方充當運作者,買方提供資源參考,由上市公司出面來完成運作,具體如徐大佬案件里的案例,當然這屬於極端
4、問題里還缺少了一點,賣方分析師的身份,其實是模糊的,尤其類似能夠自營的券商來說。非常難以界定,到底是某些時候,賣方就會轉變成買方,這個在具體案例里太多了,有時一個資產端,可能牽頭做頭兩輪投資的,已經有投資機構,就是券商自己同一股東旗下的機構在牽頭,之後再裝入上市公司,發起併購,募資由市場上的投資機構和個人投資者為資產的溢價買單。。。此時就要由同一集團下的賣方分析師,再完成一輪梳理和協助包裝,so這個時候,我們能夠怎麼去界定呢?
我相信能問出這些術語比如阿爾法的樓主,一定知道講的是什麼意思了,這些都是賣方的價值所在,賣方通常是綜合性的服務機構,同時衍生很多業務形態,它們能夠為買方提供全方面服務,而買方,一般是手握流動性資源(如大量資金待投),又有自己特點和優勢,又在服務端對賣方有需求
上述四點不必全部具備,但凡上面四個,有某個環節能夠打通,對於擁有資金和投資技術高於市場平均水準的機構來講,長期積累,都是巨大優勢,足夠構築他們的核心競爭力,這就是賣方除了分倉和調研信息外,最核心價值
賣方分析師的價值,要深入到券商的運營模式和具體案例里討論,對於買方來說,價值絕對不止是上述問題里這些。具體我們可以看近期徐翔的案例,事實上他可能就是打開了二十個上市公司的大門,掌控了資源,已經能夠在二級市場翻雨覆雨,一般能吃定五家,足夠一個投資機構,建立去絕對競爭力
因為本質上,賣方分析師,他是企業的一個代表,不單純是他能做或者他部門能做的事,他背後代表的是這個實體所能撬動的資源集合
題主對賣方研究狗啊不對研究員的認識實在是有點混亂啊…
本人非賣方研究員,不過之前在一些大的賣方買方都實習過,研究員見過不少,也算略知一二吧。
先說結論,我認為,賣方主要的價值,一是在連接上市公司和投資者,二是提供投資建議。
股票市場要形成投資決策,無非是投資人獲取信息,解讀信息,然後做出決策。所以,上述所說的第一個價值,就是獲取信息方面的,第二個價值,就是解讀信息方面的。
獲取信息方面,雖然有公司公告和各種定期報告,但畢竟都是事後總結性質的。注意,這並不是意味著賣方分析師要去套內幕消息,有很多消息,比如這個月公司開工情況如何銷售情況怎麼樣產品市場怎麼樣等等的,都對投資有作用。一家公司就有諸多信息需要了解,那麼多家公司的信息,題主如果在網上一搜就能搜出來…請告訴我搜索方式!
信息解讀方面,同樣的信息,解讀的角度不同,邏輯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結論,這個不多說。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些解讀最終是要落到投資建議上的,你要找個產業專家,他可沒法告訴你該買還是該賣。
所以,至少從這兩個角度來說,肯定是有價值的。
以上是一點粗淺見解,請諸位指正。在三年前安信證券的行業分析師大批離職的時候,高善文博士曾撰文討論:《安信證券行業分析師離職風波評論》系列,相信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1、賣方分析師是幹什麼的?2、賣方分析師是怎麼乾的?3、賣方研究業務的生態是什麼樣的?4、安信證券行業研究領域發生了什麼?5、賣方分析師的終極價值究竟是什麼?傳送門:安信證券行業分析師離職風波評論(高善文)_百度文庫————————————私貨的分割線——————————————說實話樓主說的問題在國內資本市場的確存在,賣方分析過剩、研究附加值不高,這和中國的證券市場環境分不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包括且不限於:1)中國股票市場規制過度,IPO審批制等導致估值過高,研究活動對股票價格影響很小。(成熟市場影響非常大)2)投行在IPO和併購業務中的直投操作受到管制,導致研究對投行價值無法輸出。3)信息披露真實性主要靠行政手段管制,司法介入程度太低。4)債券市場進入門檻過高。等等同樣的數據還得出買方的基金平均下來也沒alpha那,行業競爭過度後的必然現象。
券商投行和研究部是要按防火牆分開的,證監會不是吃白飯的。
賣方報告的主要價值還是降低投資者的信息風險。研究表明被分析的少的公司股價一般低,因為投資者要求風險補償。這跟信用評級一個道理。沒評級的債券一般人不敢買。
順便說下,很多賣方分析師本來就是行業專家。長證的研究部長以前就是中國移動的,成了通訊業的分析師後每年刷新財富前三名刷的爽死。關於sellside對於我的價值:A大牛啊,中長期看的准,策略值得參考B 反指,密切關注他的方向變化C 庄托, 這誰在搞事啊。D 人消息多E 會做人,說不定能夠聯繫點項目什麼的。F 模型拿來瞅瞅。。。。找好自己的立足,才能發現大家身上的閃光點:)
券商的研究員都是跑著做的,除了調研就是路演,發布的報告其實都是充數應付考核的,沒什麼價值,研究員每天跑各大買方做路演,其實就是把之前和企業的管理層交流中比較有價值的信息轉述一下,這裡是否涉嫌內幕交易還很有爭議,今年開始更難做了,企業說話都很小心。券商研究所的收入來自分倉,是買方交易的傭金。如果某基金和某研究員合作愉快,就會更多用此研究員所在券商的帳戶交易,券商就能拿到更多傭金。所以並非你說的,用很多錢去買研究,因為這錢不用也省不下來。賣方研究員的日子會越來越難過,降佣和線上研究服務對他們的衝擊很大。很多已經轉型為營業部服務了。舉步維艱。
三選一 搞得定市場 搞得定上市公司 搞得定買方 反正就是你能搞到機構傭金你牛逼
賣方理論上應該就是個信息媒介,間接提供市場流動性。但是國內情況特殊一點,收入模式依賴買方派點,基本都是和買方聯手割韭菜,起到了教育低智商人群不要自己炒股票的價值。
對於散戶來說,買股票不如買指數,賺漲跌不如賺股利。股票只是資產配置時投資標的的一種,花時間研究這個不如花時間在主業上多做點事。股價在市場的交易過程中有大幅的變化,這都很正常,也就是長期講,市場是永遠無法被預測的!但是當中的賣方分析師對於市場上發出的評級,同理可以套用上面的理論,沒有人可以持續的預測價格;看研報不要看評級,評級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析師的分析事件和對事件的看法。
一般買方寫報告前會大致瀏覽下賣方的報告,如果是新的行業賣方可能會有類似教科書版的深度報告,這樣可以省很多自己找資料的時間。但是總體來說他們太樂觀了對一些可能性的風險不夠重視或沒有點明需要買方自己思考做決策,確定最終立場。
題主問的沒邏輯,我也只能順著沒邏輯答了。大家將就看吧。
不明白買方(各種基金)為什麼願意pay賣方一大筆交易傭金,能想到的「無價值」的觀點有:
1. 歷史數據表明,賣方的買賣建議沒有alpha,預測準確也多是靠板塊輪動。
沒看過你說的歷史數據,不過如果你要證明沒有alpha,那至少需要找一個沒有賣方的市場作為參照組,另外找一個十分相近的市場有賣方,然後來做對比分析吧?
ps 板塊輪動難道不是賣方策略分析師的工作嗎?
2. Conflict interest:賣方從管理層獲取信息,管理層pay券商的ibd,管理層因為股價上升而受到激勵,買方再拿到便宜的IPO。賣方獨立研究無從談起。
沒辦法避免,現實中沒有完全獨立的第三方研究,也不可能依靠非盈利機構來支撐金融業發展。
ps 金融監管的目的之一就是conflict of interest。
pss IPO過程中買賣方和公司的關係不是你說的這種簡單價值鏈,而且賣方不是只做IPO的。
3. 有人說賣方的邏輯值得參考,但是少得多的錢可以請行業專家了,為何要聽二把刀?
行業專家是看行業的,賣方是看股票漲跌的,內容完全不同。買方是在買賣股票。
4. 有人說corporate access值錢、快速的信息反饋值錢。互聯網時代了,路演都是在網上了,什麼信息是只有在線下的?
有價值的信息只有在線下。
5. 有人說買方outsource賣方一些DD的功能,可是賣方做出來的DD能夠相信么。
不能相信的理由是什麼,這邏輯好難理解?是利益衝突?另外你覺得下面哪種方式能夠生存並且現實可行:
a. 幾個賣方去做DD,去看上下游渠道,然後回來寫報告給買方。
b. 幾百上千個買方去做DD,去看上下游渠道。
PS: 賣方從業利益相關。
說太多的沒用,想做股票找我
我在紐約的一個long/short equity fund.
感覺我們fund是行業里比較極端的一個例子。作為junior analyst, 我們是絕對禁止看sell side report的。每次跟manager聊天,聊到最後,manager總要強度一下,絕對絕對不要看sell side report!
對我們manager而言,賣方最大的價值就是corporate access。因為有很多買方跟題主一樣不靠譜
為什麼知乎說我的答案里有違禁內容??不是說和貼吧不一樣嗎?
粗略說下macro的情況..
買方一般的fund就是個one-man band…有的就是two-man band..主要根據可靠賣方分析團隊的報告決定投資.
而宏觀需要的research方方面面,沒有個專門的團隊是做不來的..這個團隊里有各種各樣的人,以下是某大行research report裡面的第二頁。(人名已劃掉)
這部磚頭總共87頁,算是很薄的了,畢竟只是六個人寫出來的。
Macro對於賣方的依賴性會高一些,畢竟太多的經濟數據,跨越很多skill set..一般fund manager就根據這些report,自己做一個判斷就得了.最後吐槽投行里的equity research…那些人真的是short-termism, partial…..
141353061這是一個散戶組成的qq股票群,平時大家都可以交流一下,任何不懂的都可以問分析員,記住驗證碼205(必填)
推薦閱讀:
※什麼是投行?
※投資銀行中的 CVA,DVA 和 FVA 是什麼意思?
※國有商業銀行的投行部、城商行的投行部和高盛等一流投行的投行部相比,其業務和從業者能力分別有何區別?
※如何一步步到投行?
※理工科碩士如何才能進入投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