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父母重男輕女的情況下,為什麼大部分的兒子並不孝順父母,女兒卻很關照娘家?
有這麼個現象(在農村尤其明顯):
1、大部分父母偏愛兒子,不愛女兒(部分地區甚至把女兒嫁人當成索要彩禮,賺錢的工具)。2、大部分兒子並不孝順父母(有的是自身原因,有的是受媳婦影響),雖然父母給了他們更多的愛。3、部分女兒偏愛自己的娘家,甚至超過自己的夫家,即使她曾經在娘家的地位,以及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性,遠遠沒有自己的兄弟那麼重要。------以上只是一個社會現象,不是100%的,只能說大體上如此,這類現象農村多過城市,內陸多過沿海。
甚至在有些農村,嫁女兒時,會向男方索要一大筆錢,而這筆錢,往往會用於給自己的兒子辦婚事。而女婿家因婚舉債,女兒跟著一起受苦,有些岳父岳母完全不顧,但大部分女兒並不會因此怨恨。於是造成了一種」女兒更加貼心「的說法。請問,這種心態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女人在家中地位遠不及自己的兄弟,為什麼反而更加孝順自己的父母,如何解釋這種現象?
這很正常。不是心理學方面專業,僅作淺顯回答。多子女家庭中不被重視的子女,往往更熱衷於對家庭成員的無底線付出,來換回家庭成員對ta的關注。這一點在多子女家庭中,中間子女(最多見的往往是第二個女兒)的表現最為突出,當然重男輕女家的女兒也類似(以下簡稱「被忽視子女」)。不像第一個子女一樣獲得過全部的關注,也不像最小的孩子那樣獲得寵愛,或者是在重男輕女家庭中被忽略,被忽視子女在童年沒有學會感受到足夠關愛,但ta們是渴望被父母關愛的,在找尋被關愛的條件的過程中,ta們往往會發現:只有在ta們對家庭成員進行付出的時候,才能找到一點點存在感。
如果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正好也需要這種付出以此收益,那往往會給予一些正向的回應,使得被忽視子女稍微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存在感。
但這些回應通常都是短暫的,由於不被父母關愛,被忽視子女的付出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ta們只能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無底線付出,才能持續的獲得貌似正向的激勵,最終形成了「付出型人格」。在被忽視子女看來,ta們自身的不斷付出,是一種無私的,不求回報的行為,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這個世界上不會有完全不求回報的愛,他們所求,不過是童年時代開始,就已經缺失,且很可能不會再有的關愛。重的是物質,缺乏的是精神教育!
物質差異影響精神。
作為國內名校的女畢業生。發現班裡的女孩大部分都是獨生女。且大部分都是發達地區(北京上海天津)的獨生女。家裡父母基本都有體面的工作。這樣的家庭的女孩獨立自信,很有自己的想法
工作特別是結婚以後。見識了一個國家內不同的人文生態。我老公的故鄉是非常的「傳統」。包括對女性的對待和評價。我婆婆,我大姑姐,身上都有濃厚的被忽略被歧視的印記(雖然她們自己不覺得)。我女兒這一代,有沒有改觀我不清楚。但是每家依然要生一個兒子。沒有兒子沒有後。
至於我和我老公?(笑)。我是第一段描述的女子。獨女。有良好的娘家。有自己的想法。我老公和婆家,是傳統的兒子傳宗接代的思想。大家覺得這種概念的爭鬥誰會勝出?
是我。我並不要求他們改變想法。他們也不可能改變。但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我有娘家作為我的精神和物質基礎。有自己的朋友事業和人生。我並不依賴婆家(反而是婆家依賴我,要我給錢養老)。所以他們的想法對我毫無影響,我也不關心他們怎麼想。反而是他們要小心翼翼,唯恐我不高興。
至於我老公?作為跨越階層脫離底層的一員。他比任何人都珍惜現在的生活,這個和原生家庭不一樣的生活的各種現實體現,就包含著娶我這樣的「好吃懶做」的「讀過很多書」的(也許還有娘家扶助大)的老婆。
別人家(是的我公婆家對於我來說也是別人家)的事情我不評論。我和我的大學同學們,都享受了獨生子女政策的好處。因為家裡只有一個女兒,父母給了我們(原本只會優先保證給兒子)的教育,愛心,和經濟支持。所以才有我們現在的自信自愛自尊。
我有一個女兒。我也只準備生她一個。我享受了我父母的百分百的愛心和資源,才有了現在的我;我也要把這份百分百給我女兒,希望她也有一份自信富足的人生。
至於二胎政策。對女性地位是不是會有不利影響,我不知道。但是我希望我的大學同學們,飲水思源。在有兒有女的情況下,記得多留點資源給女兒。是的,我說的不只是婚前,還有結婚時和婚後。我媽近乎病態的溺愛我弟,14歲的人還帶著睡(沒帶過我,我晚上被鬼故事嚇著了求她過來陪我睡,五分鐘就走了。)我說,他都這麼大了幹嘛還帶著睡,我媽說,管你什麼事,自己兒子有什麼不能帶的。所以我弟從小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都讓我媽做。去年我媽癌症最後一個月躺在醫院,我弟在家玩手機,去都沒去看過一次,任誰說都沒用,還說死了不過就是少雙筷子,我媽臨死前都沒怪過他。正是因為這種溺愛,我弟現在在家裡目中無人,自私冷漠。不知道別人結婚為什麼要送禮,不知道為什麼女孩子的房間不能給他,最後把我的東西全都丟出來自己搬進去了。一點人情世故都不懂,曾經在飯桌上提過這事兒,我媽讓我別管,後來我也索性不說了。現在恨不得他狗帶
畢竟洗腦二十多年,從小被教育讓著弟弟,為弟弟好,弟弟將來是家裡的男人,傳宗接代,你是潑出去的水,但你還要想著娘家,不然你在婆家受委怎麼好意思再跑回娘家,你看你弟媳婦的臉色。女孩們被教育的溫順乖巧,長到二十多歲的某一天被告知你嫁出去就不是我們家的人了,爸媽要跟弟弟弟媳過,你會有你自己的家。女孩心裡多多少少都會缺乏安全感,嫁個好人家算福分,嫁的不好只能煎熬,有句話:結婚是女人第二次投胎。女孩熬不住了想離婚,娘家人會覺得臉上無光,家門不幸,所有親戚覺得女孩搞事。女孩覺得自己沒有家了,娘家婆家都呆不下去。去特么的寫到此處突然怒火中燒,就讓這些重男輕女的父母守著兒子過去吧,不就是一根JJ有什麼了不起。老娘要自己買房,在婚前買,單身時買,那就是老娘的家,哪一天吵架了婆家不想呆娘家回不去老娘就在自己的窩逍遙快活管你們是死是活!!!!!!!
一般來說重男輕女男孩女孩都是受害者。對於女孩子,沒有一種控制比思想的控制更加可惡。女孩子從小被灌輸生女無用的思想,在自己的家庭都受不到合理的對待,內心的不安全感是非常強烈的。尤其是性格比較柔弱的女孩子更是這樣。
而婚後父母的盤剝更是直接指向女孩的不安全感:父母會灌輸~你什麼都不是,你在丈夫家受欺負除了我們沒人管你。讓女孩子從內心深處無法把自己與夫家視作真正的一家人。為了尋求安全感不得不親近父母,而父母此時藉機攀比就像變相地收保護費:只有我們那你當家人,只有對我們好你才安全。
女孩對娘家好更甚於夫家一般她的夫家也存在一定問題,可能是丈夫不善於溝通,或僅僅是把女孩子當成生子工具。父母為彩禮而為她尋的夫家,往往對人品等各方面也都不多加考察。兩個人交往未久就結婚了,任何一個女孩子也都很難建立起安全感吧?而兒子的情況一般是這樣的:母親疼兒子近乎戀子,在自己不知不覺間就在束縛兒子的人生,而兒子由於自己從小到大被寵被擺放到家中的重要位置上已經積累了足夠的信心向母親抗爭。從他心底是知道母親對自己的感情似乎哪裡不對,在婚後尤其會注重與母親保持距離。所謂不孝子,多是母親漸漸地從兒子那裡得不到情感回應,就像失戀的女人一樣會繼續糾纏不清,而越是糾纏兒子走的便越遠。樓主是來問原因 你們都來講故事幹嘛????
這個說話還是太偏頗了。。
如果大部分的人養了兒子,卻發現兒子都不孝。養了女兒,卻發現女兒都很孝順。那這個世界早就是重女輕男了。既然樓主考慮的是農村,我們就以農村來說。大部分人都是住在兒子家。兒子負責贍養他們。
而女兒是嫁出去,只是偶爾回來看看。樓主如何得齣兒子大部分都不孝順,女兒都很孝順呢?
偶爾是有兒子不孝的。可是這個比例。只怕還是不大的。。
不要一天到晚想搞個大問題。把我們批判一番啊。。
當然。也可以這樣說。觀念的形成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兒子就是要負責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就是要負責贍養老人的。而女兒就是偶爾來照顧一下老人的那種角色。
那麼,父母肯定會比較偏向男丁了。這是很正常的。但是現在社會這種變局,幾十年來的巨大社會變化,是誰也不曾料到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悲劇,而你我也會覺得那麼奇怪了。簡單來說,就是世界變化太快,而人們觀念變化跟不上。而且。總得來說。每個家庭都還是以兒子來贍養老人為主。所以對男丁就更加重視些。期待不一樣,所以會有落差。
首先,農村地區對兒子女兒要求是不一樣的。覺得女兒孝順是因為女兒多是精神上的關懷,當然物質的關懷也有。但這裡有一個關鍵的地方在於物質關懷不是強制的。女兒能逢年過節陪陪老人,老人就很高興了。但是兒子是物質的主力軍。不管有沒有錢,你都要贍養老人。
跟錢掛鉤的東西總歸是有矛盾的,如果女人也有物質贍養的責任,女人也會一定程度地「不孝順」。人性類似。男人只是曝光在鎂光燈下,所以格外明顯。
其次,精神上的孝順多通過持續性的行為,比如看望、陪伴等等,很容易表現出來,容易給人好的印象。物質的孝順多為短暫的,給完錢就完事,其他不管,所以不容易看出來。
所以,還是呼籲兒子們也要關心關心老爸老媽,別只顧錢。主觀臆測,毫無根據,以偏概全,我都不知道你那大部分是怎麼得出來的,好歹有個樣本空間再說吧。
知乎故事會,感動他她它。
願你們精神常在。
~~~~~~~~~~~~~~~~~~~~~~~~~~~~~補充
剛剛題主來這麼撕逼了,我就簡單說一下。
題主說到的幾個問題,我以前也看到過。
那麼就貼一貼那幾個問題的內容「為什麼大部分人覺得肉比菜好吃?」「為什麼大部分人喜歡穩定?」題主說,這些人也沒有舉證啊。
是啊,他們沒有舉證啊,他們在耍流氓呀。
拜託大哥,「肉比菜好吃」這個問題除了素食主義者,誰會覺得不正確?素食主義者也沒說肉不好吃,也只是他們不吃吧。需要舉證嗎?
「為什麼大部分人喜歡穩定」這個問題裡面也只是說的 想要穩定就去當公務員,想保持財富就把錢存進銀行穩定升值。這種現象確實是存在,舉證舉例一大把,不管文化素質高還是低的地方這些都基本成了共識,這還要舉證?
而題主問題里
第一條,「大部分父母偏愛兒子,不愛女兒」第二條,「大部分兒子並不孝順父母,雖然父母給了他們更多的愛」第三條,「部分女兒偏愛自己的娘家,甚至超過自己的夫家…」關鍵的來了,「有這麼個現象(在農村尤為明顯)」。
我的天吶。
原來我身邊這麼多人都不孝順,身邊的女生都不被他們爹媽愛。
原來有個弟或哥的妹子們,有一點沒一碗水端平就不愛她爹媽了。
你咋不上天呢
假如題主都沒這麼強烈的主觀意識,沒這麼多「大部分」,你所謂的大部分不孝順、偏愛兒子,不愛女兒並沒有依據,而生活中也至少不是大多數。我讓題主舉證的恰恰也是這一塊。
我沒有說過 不存在重男輕女。存在,但是不多,農村會有,嫁妝彩禮也不代表 不愛,嫁妝彩禮的意思大家都懂。
最後,至於題主開始撕逼我,罵我 沒智商答題 ,我想在知乎這條官方的歧視鏈中以 沒智商 來罵的怎麼也得985及以上吧。
撕逼,我可從來不怕。你呼要變故事會
過度補償心理
女兒想證明爹媽愛錯了人(我媽親口和我說的)
樊勝美需要專訪
這個和性別真心沒關係。主要看個人性格。
女兒從小一直缺少父母的認同感,成年後各種付出,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也是填補內心的缺失。兒子從小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認為父母對他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當然只會一味索取,而並不感恩。
。。。我只想問一下,前兩條里的大部分是哪來的?沒有數據下結論順便帶一波我身邊如何 如何的節奏?第三條女兒孝敬父母有錯么?誰來給我解釋一下?再問一遍:1,哪來的大部分父母重男輕女?2,哪來的大部分男孩並不孝順?3,閨女對父母好不該么?真當嫁出去的婆娘潑出去的水?誰來給我解釋一下!另,實名反對所有在下面說我們家我身邊我看見的答主。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碗米恩,斗米仇;你給地太多,往往對方會當成應得的,思維上就習慣了父母這樣無底線的付出,孩子一旦失去了這樣的付出就會反過來抱怨。這個世界上人最重要的東西不是錢,而是愛。大多數父母認為我給你錢給你吃穿最好的就是愛了,而往往在精神上漠視孩子的需求,要麼就是不顧及孩子感受,不尊重孩子想法,讓孩子始終活在父母製造的焦慮之中;要麼就是沒有教導孩子如何去愛一個人,如何愛父母和戀人以及以後的老婆和孩子,沒有教孩子感恩的重要性。重男輕女在亞洲算是普遍現象,根本原因還是文化素質低下,不思進取不懂變通,歐美國家普遍這個現象要少得多,這些人邏輯極端混亂,難道你的孩子不是媽媽生的?難道沒有母親就有你?難道你希望你的女兒也被歧視?最令人不解的就是女性比男性更加重男輕女,女性自己輕視自己,那就誰也救不了你,在現在這個社會,重男輕女已經是落後的思想,反人類的思想和概念,雖然我是男性,但是我也是個女兒的父親,妻子的丈夫,媽媽的兒子,女性為家庭為生活的付出,那是說不盡的恩情,沒有女性的溫柔,就沒有人類的繁榮。
我就呵呵了,你下結論之前做過統計嗎?
這件事我也是感同身受。說說我外婆家吧。
外婆生了6個孩子。4個女兒2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送養了。外婆特別溺愛 我舅舅,從小,幾個孩子輪流做飯從來輪不到我舅舅我媽媽是屬於我外婆特別不待見的,從北方嫁到了南方。小時候每次回娘家火車都要坐5-6天的那種。我外公外婆把我舅舅養大成人了外婆一如既往的溺愛他給我舅建房子 去媳婦 甚至 養孩子我舅舅呢 整天啥事也不幹 從小到現在 至今沒有一份正常的工作現在都50了,還是我外婆種地養著他8年前舅媽去世了,表姐就來我們家 在我們城市找工作,後來表姐回去了,嫁人了,也沒有叫舅舅一聲爸爸過。
外公三年前癌症過世了
大家知道 癌症的治療過程是要花很多錢的我舅舅 一毛錢也沒掏甚至 我爸媽我大姨姨夫大老遠的回老家 陪我外公治病 化療 照顧 二話沒說 我外公去世的時候都是我媽兩家人墊了喪事費醫療費之類的外公去世之後就剩外婆一個人了
我爸媽說要把她接過來南方住 她一直不願意 說要種地種糧食好吧,我媽也不勉強後來我外婆經常找我媽哭訴 說我舅舅怎樣怎樣哭訴是哭訴 外婆還是一直養著舅舅舅舅一直沒工作,甚至連下地種莊稼都不幹 每天就是在家看電視喝酒啥的
我外婆做飯他就去吃等等後來甚至把我媽我大姨寄給我外婆的生活費也給了外婆的寶貝兒子了後來我媽對我外婆說:我給你的生活費是給你的,至於你想怎麼用我管不著,你想給你寶貝兒子還是寶貝孫子我都管不著,也別跟我哭訴你兒子對你怎麼怎麼的,反正都是你自己種下的果。還是那句話:偏疼的果兒不著色。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中國警察羅馬街頭巡邏?
※為什麼說「侵華日軍的後人是無辜的,但是紅衛兵的後代是有罪的」?
※如何評價「真正的共產主義者沒有祖國」這句話?
※我國最文明最先進的民族是白族?
※為什麼中國不能加入 T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