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其理論和其行為自相矛盾,難道不是嗎?

克里希那穆提要人們放下自我的概念,停止自己的慾望而找到真實,可他自己一直在演說,寫書,這是不是他的慾望呢?無論是他想幫助其他人自我證悟還是如何,這都是他的慾望不是嗎?那不就是違背他自己的理論了嗎?


題主,克從來沒有說過「停止自己的慾望而找到真實」這樣的話。

如果有,麻煩你告訴大家。

以我所知,恰恰相反,克說過這樣的話:

「慾望是能量,如果你熄滅了慾望之火,你便失去了發現真理所必需的敏感和熱情。

聲稱無欲無求地生活是極其愚蠢的,因為那根本不可能。不管我們怎樣否定自己,折磨自己,慾望仍會存在和製造衝突。我們必須了解慾望、快樂和痛苦的全部表現,從而超越慾望、快樂和痛苦。

什麼是慾望?當我們看楊柳依依,風來水面,這有什麼不對 ?

慾望從不停留。

慾望來自感官。伴隨感知產生了某種情緒。隨著情緒起伏你開始變得嚮往、執著,內心升起佔有的衝動。當看到、注意到、觀察到生活中或美或丑的事物時,你可以不說「我一定要擁有」或「我可不想要」之類的話嗎?

慾望攜帶著愛的種子

你只是曾經注意到了什麼嗎?你是曾經認真地關注過你的妻子、孩子、身邊的人,還是只是不經意地注意到了他們?

當看到鮮艷欲滴的花朵,你是如何反應的?如果能專註於事物本身,拋開附加於它們之上的價值,你會發現慾望並不可怕

當你看到一輛車,你是不是能夠不受慾望的干擾,而只是靜靜地凝視它的美?

你必須仔細地觀察生活,不能只是不經意地一瞥。這不意味著你沒有慾望,而是你用心看了卻沒有作評價而已。如果能做到這樣,你就會在深入觀察、深刻體會和熾烈的真情里發現愛和了解到愛與慾望的不同.

愛得深切時 慾望旋即消失

試著這麼做,你會知道安安靜靜地用心觀察是何等困難。而愛的本質就是如此。

如果你的心沉靜不下來,總是考慮自己,你又如何去愛呢?全身心地愛一個人,用腦、用心、用身體,需要極大的熱忱。當愛得深切時,慾望旋即消失。但我們大多數人從沒對任何事物有過這份熱情,除非事情有關自己的利害,如若不能從中有所獲益,我們絕少為之動情。

了解慾望很必要。你必須了解慾望,而不是無欲地生活。扼制慾望,你會變得麻木。

當夕陽西下,如果你感受足夠敏銳,單單看到這番景象便是一種快樂。快樂也是慾望。如果看見日落你感覺不出快樂,那是不夠敏感。如果你看到一個窮人身陷絕境,衣著邋遢,但卻沒有深切同情、憐憫和愛的感覺,那都是因為你不敏感。

缺少了那份敏感和覺知,你又如何能發現事物的真相呢?所以你一定得了解慾望,了解了慾望便會有愛。

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愛,不知道愛意味著什麼。我們知道快樂,我們了解痛苦,我們知道快樂短暫,或許,快樂過後就是痛苦。我們知道性的快樂,知道獲得名利、地位和榮譽的快樂,我們總是說著愛,但並不知道愛的含義,因為我們不了解什麼是慾望,而慾望恰是愛源起的地方。

要理解慾望,人必須理解、傾聽內心和情緒的每次波動及思想、情感的每次變化,要學會觀察;人要變得敏感,必須清楚自己的慾望。如果你詛咒或譴責慾望,便無法感知自己的慾望。你必須尊重自己的慾望,慾望會增進你的理解,理解則令你敏感。敏感的你不僅能感受到身邊的美麗、污穢、星辰、笑容和淚水,也能感覺到心底的呼喚和潛在的恐懼。激情源自這樣的傾聽和關注。這種激情與愛十分相近。「

ps:克的話不應被稱為「理論」,因為它本身就是對理論的破解。


曾經有人提出了類似的問題,克里希那穆提特意在一年裡不進行任何演講,並檢視自己內心,最後他認為自己並沒有私心,於是繼續開始演講。

出處沒記,不好意思,你可以自己去找找。


這個問題該誰來回答?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某個權威人士?某行看似深刻的警句?若有一段由若干漂亮文字堆砌的答案呈現給你,是你真正要的嗎?你自己是否真正的深刻的思考過這個問題?

—————克氏咆哮體


有人請他講,他才講…這叫隨緣,就像當年釋迦摩尼佛講法,孔子周遊列國,老子留下五千言一樣,隨眾生因緣而講,但並不要求任何人相信他,跟隨他。


我也想過題主的問題,那時候覺得如果自己知道一些東西,那就自我消化,默默地作為自己修養的一部分,那你以後的言行舉止一樣會影響到身邊的人,而刻意分享給別人,那也是一種炫耀和自我滿足。當時我加了一個克氏的討論組織,雖然從來沒有發表過言論,但是一直在關注,本以為找到很多精神上的朋友,但是發現更多的人是借著克氏的名稱來滿足自己的表現欲,接觸多了,會影響我本身對克氏觀點的喜愛。

後來某一天突然想到,在剛開始接觸胡因夢翻譯的克氏的書的時候,看過這樣子一段介紹,沒有去找原本的話語,這邊我只能大致說一下我記得的意思。

克氏是一個很靦腆的人,不善於別人交談,哪怕是克服自己的害羞去演講的時候,也是很緊張的。所以演講的時候他的坐姿都比較標準,也可以理解他是緊張的一部分,而演講的地方都是在一些花園,小教堂。一張凳子,聆聽的人都自然的散坐在周圍,並沒有刻意通過一些宏偉的建築和環境來滿足自己的表現欲。 我想這便是大德吧。克氏是想把自己所理解分享和幫助別人,克氏也一直倡導不要一味模仿自己和別的導師的話語,那隻會失去自我,也是一種變相的崇拜。我在讀克氏的書的時候一直在想為什麼他不直接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只是一味的告訴我們事情本身的樣子。或者應該怎麼去理解事物。 後來想到會不會就是克氏避免我們一味的模仿和「拿來主義」。 讓我們獨立的思考,獨立的去發現自己內心真實的世界。

或許我們還沒有達到那一個大慈大悲試圖改變更多人的地步,我想做的只是管好自己。

所以個人覺得還沒有足夠的境界去評判克氏


無欲並不是無為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不受耳目的污染,並不需要閉目塞聽,知道聲、像虛假即可。同樣,放下自我,知道自我虛假即可。


若是他當真不四處演講,你還有機會在這困惑么。若是他的行為當真那麼明顯違背了他的理論,那智慧如他的人,何必自抽耳光。

他溫柔地貼近我們臉龐,用右手食指輕輕告訴我們明媚的月亮在哪,我們就是喜歡把他手指扳到眼前看了又看並憤恨地罵道,靠,哪裡來的月亮!


你的年紀應該不大,可能是大學生,出於想讓自己獲得點什麼的慾望來看克氏的書,克氏的書是面鏡子,你能獲得的不是理論和所謂的思想,而是對自身的了解,大學生這個年紀很尷尬,似乎想懂些什麼,過於急切,而實際上又沒有那個能力去弄懂。很多東西不是你聰明理解了就可以的,也不是你努力了就可以的,這些更多的是需要經歷。你可以先把書放一放,大膽的去經歷一些事,如果能看懂,就看懂了,不必太迫切。


【全然的自由 克里希那穆提要義Ⅱ】

這部書第一吸引到我的就是自由,不過興趣卻也不大,一方面覺得自己看了很多自由的書,並且有過非常自由的生活,,不過依舊是抱著了解下的心態買了這本書。

克里希那穆提主要的理論是:「真理是無論可尋的國度」本書是他的一些與眾人的對話和演講集合。

閱讀時,他與眾人對話的部分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因為不僅要明白他的話,還有明白提問者的話,來迴轉換讓人頭痛,似乎有些章節就略過了。後面的演講內容好些。

【感悟】書就是將你原有的思維體系打破,然後告訴你真理無路可尋。讀書的時候感覺一些自己的困惑原來都是存在的,不過困惑依舊,沒有答案,克里希那穆提說出了這部分困惑。

【原文摘要】摘抄部分話語,僅供參考。

1、思想根本就不自由,永遠是陳舊的。

2、制約就是從小加在你身上的傳統,以及信仰,經驗,個人累積的知識。

3、矛盾是自我意識的本質。

4、先生,要有所發現,我們必須讓自己已知道的事物死去。

5、不論答案多麼令人滿意,都不要滿足,因為一有答案,我們的心就有結論,而結論是靜態的東西,當然不是生命。

6、有宗教傾向的人便緊抓住自己對上帝的信仰,然後這種信仰有反過來掩蓋他們的空虛,他們的痛苦。

7、恐懼事實,我就和事實沒有交流。

8、這個世界如今越來越機械化,個人接受的教育越來越集中在固定模式上面,以便日後按照日常程序做事。

9、人總是最在意自己。

10、他們總是符合某個模式,他們教你的,就是怎樣符合那個模式。

11、人永遠是過去種種的奴隸。

12、沒有邊界的空間,生命才會非凡的美,非凡的意義。

13、觀察恐懼但是沒有觀察者。

14、永遠不依據思想的反覆運動採取行動,而是依據智慧採取行動。

15、由愛生出智慧,慈悲是最高的智慧,因為慈悲,所以有智慧,你做事就適時適地。

16、覺察這個東西,但不要想矯正,不要想改變。因為,你一想改變,就會產生衝突。

17、你就是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你。

18、秩序,是美德的真義。

19、我試著不執著,我就執著於這個不執著。

20、我們從來不曾使悲傷止息,寧可逃避,追求某種舒適,吸毒,以求得慰藉。

21、只要你還認為自己是個人,你就活在幻象當中,因為你的意識,你的生活事實上是和地球上的每一個人共有的。因此,有一天你死以後,你的意識還是會繼續下去,因為那是全體人類共有的東西。

22、有真理的時候最危險,因為真理會使我們內在產生革命。


克從未說過要「停止慾望」,相反,要讓不滿之火熊熊燃燒!

你肯定不夠認真,所以把「無欲無求」之類的概念加進來了。


既然已經找到了自我,又何懼慾望?

凡夫是拿得起,卻放不下;有大智慧的人拿得起,放得下,何懼拿起?

凡夫如同在夢中,被夢境所牽繞;

開悟的人同樣在夢中,卻知道這是夢,雖然也吃喝玩樂,但也僅僅是遊戲而已。

========================================

其實我覺得克氏寫幾本書這種,還算不上慾望吧。

慾望在於利己,克氏寫書的目的是利他,利他為善(發自內心),而不是慾望。

========================================


是夢想還是慾望,取決於這個人的成就。

飢則食,困則眠,有人困惑了我就告訴你困惑的真相,我想這就是克的真實地活在當下吧。

我們俗人尊稱他的講話為演講,他的文字為寫作,但實際上演講和寫作並不存在於ta的頭腦里,在他看來也許只是溝通和記錄、整理。


克所說的放下概念,保持真我即是「道」心,它是一種「觀察」事物的意識形態,做到了這種境界,的確能夠耳目清明。但現實並非如此,身在一個勾心鬥角、刀光劍影、血肉橫飛的世界裡,「觀察」事物只是基礎,之後還有判斷、抉擇、執著、隱忍、戰鬥等意識形態,而這些必然以過去自身所學的知識、積累的經驗、形成的概念為基礎,若這些基礎都沒有,就不可能形成「道」的意識形態。你可以以「道」心去面對世事無常,但你不能不靠「演技」去面對芸芸眾生。


一切事物都矛盾


簡答幾句

關於慾望 王陽明已經說過了

天理人慾本為一

自己親身體會一下很容易就明白了


演說和寫書不一定等同於慾望,也可以是他生命力本身的熱情。何況,記得克只寫過極少的東西,你看到的書基本都是別人編篡他的言行,和孔子差不多。

徹底消滅一個人,可以徹底消滅這個人慾望,但克從沒打算消滅自己,也不是一個呆板頑固的人,相反是一個熱情有趣的人。


因為他不是為了自我為了慾望而做這些事,是出於美德做了他認為該做的事。


其實不知不覺意識到自己常常會犯絕對化的錯誤,克的教導如放下自我覺知之類的並不是一種絕對貫徹到每時每刻的狀態,這像是一種有益的拓展但並不意味著完全放棄之前的狀態(學會了開車不可能一直開車,當然這是不恰當類比 )。但是有了這樣的拓展個人發展會更加全面吧。

我覺的這樣可能間接回答你的問題,雖然感覺你的發問好像不太恰當,應該提一下他的性醜聞什麼的。


是的。我也覺得是矛盾。但那是克自己的矛盾,干我毛事。我只是從克那裡了解了自己,就像我從生活大眾那裡了解了自己一般。克嘛,就是個有事業的普通人嘛


推薦閱讀:

獅子和老虎在野外會不會遇上?打架的話誰比較厲害?
經常獨居或獨行的女生如何防身?
全球電力癱瘓後,世界將會怎樣?
野外如何生存?
你曾經和死亡有多近?

TAG:生存 | 禪宗 | 克里希那穆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