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的《羅輯思維》的價值在哪裡?

看了幾期《羅輯思維》感覺其觀點沒什麼新穎也沒什麼發現性的知識,都是一些老生常談的話題,用點賣萌的話再講一遍,這種節目有什麼價值嗎?有沒有覺得像是翻拍什麼天龍、笑傲、射鵰等等,就是為了用老題材吸引新眼球?

沒有看出來這節目像其名聲那麼大的價值。

另外,羅振宇常常提到「據我所看的史料」,他也未公開過他所言的史料,這史料究竟是什麼,是某個作者寫的一本書,還是真有查證過某些史料,普通的通俗歷史讀物不算史料吧.


當你對這個世界還不太熟悉、對某個領域不太了解時,老羅的這個節目可以給你很多啟發,其中可能不乏和你小時候從家長、老師口中聽到很不一樣的觀點,新鮮、有趣。當你逐漸接觸社會,對某一領域加深了解的時候,你也會發現老羅說的一些東西好像是這麼回事,有共鳴;但另一些東西,你不太確定。但當你社會閱歷豐富,已經看清了很多東西,或成為了某領域的專家,這時,你就會覺得老羅的節目只不過是一些通俗讀物的雜糅,很多東西似是而非,甚至有時其邏輯還不能自圓。對某個問題,你已經懂得去找到真正的業內資深人士請教,或者自己查文獻看學術論文。因為聽他來講你專業領域的東西時,你可能會產生嚴重抵觸的心理,這丫什麼鬼!

綜上,最能從老羅節目中獲益的受眾主要還是上升期的年輕人……


我覺得羅胖做的牛逼的一件事就是,愛看看,不看滾,大爺只伺候志同道合的人,我覺得這種姿態本來就有劃時代的意義。

題主說的沒有發現性知識我真的不敢苟同,羅輯思維從第一期到現在涵蓋的知識面是很廣的,羅胖推薦的書我也大多看過,確實有很多發現性知識,你只看了幾期就敢這麼說其實不妥吧,就算你看得幾期所涉及的東西都是你熟系的,對大多數人也是新大陸,我覺得他做的好的是,用很精練和精彩的方式把幾本書或是一個領域的知識呈現在四十幾分鐘的節目里,至於你想深入了解,可以看看他推薦的那些書,他不是一個全能的人,這種引導是我們一直很缺乏的。

你說的史料問題,你若是有懷疑可以自己查閱相關資料,因為我也產生過懷疑,還專門去查了一些資料,誠然沒有他的知識助理涉及的廣,也確證了很多,我覺得這也是個學習的過程。微博上認識一個曾經參與過羅輯思維一期節目策劃的人,他說羅胖對每一期的節目很嚴謹,要開好幾次會討論,做他的知識策劃也很辛苦,要搜集大量的資料然後整合給他,然後還要反覆的考究節目時長等問題。

最後我想說下我的感受,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很難馬上被很多人接受,敢於挑戰傳統觀念和已固定式的知識也需要勇氣。我給許多人推薦過,有的人非常喜歡,每期必看,還交錢成了會員。有的人看了一期就再也不看了,他們說這個胖子就是胡扯,然後說的一無是處,其實後者那一類的人多是有些自以為是的人,他們不能接受有人挑戰他們的思維邏輯方式,更不能聽信一個胖子胡謅幾句就改變對一個事情的看法。所以我覺得這樣的節目能有現在的影響力必然很多人在節目中很所得,上次會員被搶購也很能說明問題,題主不要糾結這樣的問題,喜歡就看,不喜歡就不看,挑刺較真真的就沒意思了。


謝邀。

這是一個微博和微信橫行的年代。在這種碎片化閱讀的氛圍下,即無法說出什麼深刻的東西,又無法說透一些深刻的東西。我個人認為這兩微只是消遣而已,而真正想了解什麼東西,還是要看書。

感謝羅胖,他這個自媒體節目,給我們介紹了一些有價值的書,而這些書,假如羅胖不給我們介紹,可能我們永遠也不會接觸到。

他不說達爾文的那兩集,我不會了解進化論的背後有那麼多的故事;

他不說「一個大國的背影『,我不會了解鐵血宰相俾斯麥背後的權謀;

……

像這樣的事情太多,當然,如果我看這些書,我也會了解到,不過,僅僅是如果而已。


謝知乎收到的第一邀,很早就想討論關於羅輯思維究竟在說什麼,做什麼的問題。

看和看懂是兩回事兒,在由《怎樣做個明白人》這期引發的關於中醫的爭論中有深切體會。

現在正在去北京求職的列車上,先佔坑亮一下劍:個人認為《羅輯思維》是個偉大的節目 再做一件劃時代的事兒!

回頭細說。(2014.4.23 15:36)

————————————火箭vs開拓者級後第二場讓我這個林密很不爽———————————————————————————————————————————

淺顯的回復一下問題

1,題主只看幾場屬於取樣不足

2,關於原文中提到」都是一些老生常談的話題,用點賣萌的話再講一遍「,據此我想提醒題主「傳播的力量」。對於一些沒接觸過類似觀點的群體來說,傳播即意味著一次」發現性知識「的普及。

3,羅輯思維開篇即講」身邊的讀書人「和後面增加的」收集天之之書,形成一種獨特的思維「已經明確的表達過,《羅輯思維》願意充當的更多是一個思維方式的推廣、價值觀的傳達的角色,」發現性知識「的獲取不是羅輯思維的主旨意義————當然,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不是事實,這裡買個關子,下面詳細說。

4,我是這麼理解史實的問題的:我不在乎史實的考證到底精確度如何,我只關心」還原「的真實的歷史情境是否合理和具有提供另外視角的功能,並且由此引出的思考結果是否合理和具有現實意義。

5,包括《羅輯思維》、」知乎某ID「等等所有有能力提供觀點的人或物,如果抱有吸引志同道合的小夥伴聚眾成群、順便普及推廣讓更多的人知道這種觀點,而非強行的去灌輸、說服的目的可能會更有存在的意義。

——————————————下面請聽我聲情並茂的為羅先生背書,分割打鼓做提醒_________———————————————————————————————————————————

先講一個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白鬍子四夕老先生在薪薪學子通往進京趕考的路邊設了一個路邊攤。

四夕老先生席地而作,身後一束」嘩啦啦「迎風飄揚的大旗,上書一行大字:」無償借貸」。另起手是一行小字:「孔夫子門生立志去支援北大荒開發者可申請入會資格,入會無償借貸,會員可同去開發北大荒」。

四夕老先生席地而坐,面前放著厚厚一沓「第五屆康熙政府關於北大荒開發的指導意見」「規劃指南」、「白洋淀開發經驗三日談」、「揚州歌妓曲譜」、「青年人要到北大荒去——康熙連通馬雲給青年人的指導」等等五花八門。路者即可取閱,不論販夫走卒、達官顯赫。

四夕之地,一時蜂擁,圍著眾多。打鐵的養驢的賣茶葉蛋,坐館的唱歌的開咖啡館的,鋤禾的裹腳的干淘寶打豆豆的,各位品頭論足指指點點。有人道三「啥是北大荒」、「北大荒生存方式是啥」、「北大荒離咱們天朝上國多遠」;有人道四「這個四夕原來就是皇家跳梁」、「且看這江湖騙子」、「有後台」、「真胖」。千里之外,皆為談資。

之後?看管莫急,時待吾寬衣解帶,細細道來。

十年二十年之後,北大荒被叫做四夕社眾的一群古怪分子所盤踞。他們上通達天,下海賺錢,閑事生產,主業立傳,喝酒打麻將,一呼百應,隨隨便便就叫開創了一個時代。

看管不信?我也隨口一說,這不剛兩年嘛,咱們且後頭慢看。

故事完。

—————————————————————————————————————————————————偉大的。襯衣咔嚓金告訴我們該嚴肅還是要嚴肅———————(2014.4.25 1:38)

1,羅輯思維在說什麼

開篇《末日迷信向死而生》大概為羅輯思維定了個調子。不相信末日卻向死而生,先破而立。

聽羅和看書一樣,不能死扣局部細節觀點的是否認可——比如中醫——中醫的例子引出沒有科學實驗過的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在引出普遍認為的因果關係存在太多變數和諸多邏輯陷阱。

只看段落大意也是疏忽,從開始到現在,通篇都在將一件事:過去的老經驗過去了,我們看到的是更符合這個互聯網大潮時代的心經驗和新視角——比如剩女問題、泡妞而讀、這代人的愛與怕,隨手選取一期節目無不說著心經驗和視角——這些視角是由不同的人、群體、書籍提供,羅輯思維選取符合自己核心觀念的「結集翻拍」。

「結集翻拍」圍繞的這個核心觀念——互聯網大時代之下的思維方式,即是發現性知識。更無論羅輯思維其中很多視角和經驗之於大多數人本來是就第一次接觸。

2,羅輯思維在幹什麼

將目光放在羅輯思維自開播以來,通篇的涉獵的具體觀念和核心觀念一樣是狹隘的——大象一條腿而已。

羅輯思維的存在是立體的,微信公眾號、視頻、微刊、會員社群、線上線下活動,圍繞著互聯網思維的核心、以知識供養為產品打造的是一個社群的生態環境。

羅輯思維再做的根本就是以愛為聯繫,一個不同於粉絲經濟的互聯網新的商業模式的嘗試——社群經濟。

隨著互聯網連接的發展、個體意識的崛起和認同感需求的更加強烈(:整個人類處於互聯網發展的哪個階段?下一個十年,互聯網升級的大致方向在哪裡?)羅輯思維的社群未必不會發展成一個自由人的鬆散而具有強烈歸屬感的聯合。

今年之後,這個社群可能成為最有效的眾籌、集資、徵集創意、婚戀交友、求職招聘等等各種人類活動的平台,結構鬆散,沒有管理,都是再聚集的私下約定。

羅輯思維做的不多,正是以觀念契合而產生的愛為吸引力讓有人聚集,同時無為而治。

最後為四夕先生和羅輯思維背書,順便提醒各位

如果單單只是想獲取知識和回報不必加入羅輯思維的會員,因為相同的觀念集眾成群,愛才供養。

by.sean

2014.4.25 12:03


價值用一句話可以總結:讓很多人明白了「活在當下」是錯誤的概念,正確的姿勢應該是:活在未來。

具體來講是這樣的:

我們生活中有很多聽上去很有道理的建議,其實都是在誤導我們的人生。

其中,最誤導人的建議就數「活在當下」了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句話都有可能會潸然淚下,因為確實大部分人認為它是無比的正確的。

產生這種錯覺,是因為現在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壓力,且無比躁動的世界之中。尤其是每天都會時不時冒出這樣的新聞:

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XXX辭職去環遊世界

俗不知,現在的新聞大多是為了博取眼球,哪管事實背後的真相。所以,你若真的以為「活在當下」這句話是正確的,感覺幸福感爆棚的話,我只能告訴你這只是很多人的錯覺,因為這句話是最誤導你人生的建議。

我們來做一個推理:

1.假設我們篤信「活在當下」是正確的,

2.於是你非常羨慕那些不工作週遊世界的人(當然你聽到這些事大部分都是從朋友圈和微博中);

3.由於羨慕,你放在工作上的注意力開始減少,感覺生活不應該是工作,而是旅行人生;

4.進而心態上發生改變,看到周圍同事活在朋友那麼拚命努力賺錢,感覺他們其實不懂人生;

5.進一步,你會從意識上慢慢感覺工作是那麼的累,沒有更多的心思去思考如何把工作做的更好,才能賺到更多的錢。

這聽起來很玄乎,但是,「活在當下」就是這麼誤導我們的,因為我曾經就是這麼「被害」過來的。

有段時間,我周圍的幾個朋友非常篤信「活在當下」的人生哲理,由於每天談論的都是某某旅行世界,慢慢的我開始感到工作的疲勞。於是,我辭去工作開始了麗江的旅行。旅行前,我感覺自己棒棒噠,再也不用為工作那麼拚命,因為我是真正「活在了當下」,開始享受人生。

到了麗江,我花了兩天時間騎行了洱海,一切都是那麼美,那時,我都想著如何可以生活在麗江。因為這裡確實太美了。

但是,呆了不到10天,我就開始無聊起來。看著外面懶洋洋的行人,我開始思考:真要這樣生活一輩子嗎?

幸運的是,沒過多久,我就想明白一件事情:朋友圈裡那些高大上的美好都是曬給別人看的。

由於「活在當下」,就會讓我們沒有了前進的動力,都不知道未來在哪裡,進而會更加的焦慮,於是你將被困在永恆的當下... ...

就像下面這樣

既然「活在當下」誤導我們的人生,我們該活在哪裡呢?

總不該,活在過去吧?

其實,正確的姿勢是「活在未來」

為了說明「活在將來」對我們的人生產生重大影響,我們先來看一個人: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

我和他見過兩次面,他的語速之快,腦洞之大,確實很少見。

從羅輯思維創業開始(羅振宇2012年12月21日 創辦羅輯思維),我就一直在觀察羅振宇。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他為何能成功的話,我想應該是:

羅振宇是一個活在未來的人

為何這麼說呢?

1973年1月11日,羅振宇在出生在安徽蕪湖的一個普通家庭。在上大學之前,他和其他人並沒有任何區別,一樣的從挖泥巴,丟沙包,看「葫蘆娃」,「機器貓」,「神鵰俠侶」 長大。

但是,面對高考,他卻有自己的想法:

「上帝把我扔到一個狗洞里你就爬吧,遠方有一個出口,那個地兒叫高考其他沒有任何光亮爬出去就當人,爬不出去就做狗」

這是他對自己人生的第一個預測:相信知識改變命運

很多人其實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真正在骨子裡理解並踐行能做到積累知識的人其實並不多。不僅如此,我們生活中還會遇到很多鄙視知識的人,經常聽到的一句就是:讀書有啥用,現在是個拼爹的時代。

但是,為何不這樣想想:如果沒有爹可拼,你只能而且只有拼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由於羅振宇有了這個對未來的預測,同時,他篤信自己的預測是正確的,所以提前按照這個預測行動和思考,最終考上了90級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系,實現了他從小地方到大城市的第一次轉變。

畢業後,羅振宇按部就班的到了央視上班,當了幾年製片人後,羅振宇又開始對自己的未來做了第二個預測:

製片人不賺錢,賺錢的是主持人,我要在節目前露臉,不做幕後。

他做這個預測是基於自己多年的觀察和實踐發現的:製片人雖然起早貪黑的做節目,但是體制內干多干少一個月就那麼點錢,然而,主持人可不一樣,央視的平台可以很容易地製造名動全國的主持人,這些主持人出去參加一場房地產商的剪綵活動掙一二十萬。

也是基於這個想法,他就想辦法找各種機會去實現這個目標。果不其然,可能是才華太出眾了(應該不是長相),第一財經《中國經營者》找到他,羅振宇實現了當主持人的願望。

在2001年之前,羅振宇做的第三個預測是:北京房價將來會越來越貴。

現在你聽這個預測會感覺著不是已經很明顯的事情嗎?但是,回到2001年之前,很多人就是不相信房價會大漲,以至於,羅振宇現在回憶說: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財富機會就是買房,我當時勸所有人買房,很多人不聽我的。

基於這個預測判斷,2001年,羅振宇在北京買了第一套房子。在買房上,「有些人是看這大勢已經

基本穩定了,慢慢投入進去,而且很快把這個錢付掉」,他採取了一個「很激進的策略」—有多少錢都扔進房子里,能貸款絕不去付全款,超出自己當下財政能力去買。

很具有諷刺意義的事情是,現在大家都開始炒房了,羅振宇卻說服丈母娘和老婆把北京的房子賣掉了,開始租房住。這也是他給自己人生做的第四個預測了:房價這麼高,不再具有投資價值了。買房後的錢羅振宇進行了更有價值的投資。

羅振宇應該是感覺到房地產泡沫遲早會到來,因為世界上80%的財富只集中在20%的人手裡,當80%的開始高價貸款買房時,你覺得你還會有機會贏嗎?

羅振宇流行的一句話是:不跟存量較勁,向前看。

從羅振宇的人生幾次選擇中,我們看到:活在未來才是正確的人生出路。

為何活在未來能對你我的人生起到關鍵作用呢?

李笑來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中給出了解釋:

1.你對未來有個預測;

2.那個預測需要時間才能得到結果;

3.你篤信需要你的預測是正確的;

4、於是你提取按照那個預測的結果行動、選擇、思考;

5、你的終將走到那個結果出現的時刻;

6、最終證明你的預測是正確的;

我們回想想羅振宇的人生,或者你周圍稍微有些成就的朋友,他們是不是比別人總是多想(預測)一步呢?

正如,《秘密》這本書里講的一樣,作者統計研究了大部分富豪,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活在未來。因為活在未來,所以才會心想事成。

其實哪怕你意識到自己有機會活在未來,並因此對未來做出來一定的預測,都已經拓寬了當下的寬度。

活在未來最大的困難和瓶頸是: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去預測未來。

我們現在從一個簡單的預測開始實踐:

智能時代,大數據時代正在來臨。

關於這個預測,Google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前騰訊副總裁吳軍在新書《智能時代》里專門花一本書來講它。

「在大數據時代,IT軟體和服務業依然會是IT領域最好的行業,而且這個趨勢將更加明顯。提供服務雖然不像銷售產品一次能掙比較多的錢,但是細水長流的技術服務最終會給這些服務的提供者帶來更長久的生意、更多的利潤。」

--吳軍《智能時代》

再看看IBM現在轉型的方向就是:智能計算。其中Watson的人工智慧就是為可多客戶提供大數據分析,數據挖掘方面的服務。

最近IBM大裁員,裁掉的就是那些活在當下,不主動擁抱公司新轉型方向業務的員工。

然而,大部分人並沒有深刻認識到這一點,以致於大多數人正走在越來越沒用的路上。想想,你身邊有多少人是真正懂「大數據」,「智能時代」的?

李笑來最近做了一個推測來計算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大數據:

2015年國內在校大學生人數大約3200萬,其實這只是適齡人群的1/10左右。你再想想看,在校大學生里,有多少人真正認真學習統計概率(大數據的基礎就是統計概率),然後有能力把這基礎知識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1/10不到,不誇張地講,甚至可能1/100都不到... ...那就意味著說,最多只有百分之一的適齡人有基礎、有可能去學習,理解大數據的意義。大數據的理論真的沒多難,但它真的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學習的,因為獲取大量的數據這事兒本身就是特別特別高的門檻... ...在乘以一個1/100吧。

到最後,人群中僅有萬分之一不到的人,甚至十萬分之一不到的人,有能力,有機會掌握大數據技能,並且利用這個巨大的優勢獲取更為巨大的回報,不是嗎?

所以,如果你是創業者,想想你現在做的事情是否與大數據相關,或者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之上呢?

如果你是打工者,你現在的知識積累,是否走在大數據相關的這條路上嗎?

活在當下的人,今天有多享受,明天就有多大機會被淘汰。

活在未來的人,今天有多拼搏,明天就有多美好。

作者:猴子 微信公眾號:houzichedan 微信搜索:猴子聊人物


老生常談,新生未聞。


我來說說對羅振宇的節目的感覺吧。

這兩個月在出差,賓館裡沒什麼事情做就聽這個節目。基本上把感興趣的聽了一遍,大概有個100多集吧。

因為我要欲揚先抑,就先談談不足吧。

不足就是,大部分內容其實我之前讀書或是看閑書的時候都知道了,有一部分我知道的深度或許要高於他的團隊的。也有一部分可以看到時借鑒知乎等網路媒體的。

其實,這個跟價值無礙。畢竟羅談的都是世界上已經發生的事情,大一點的圖書館或是沒有被閹割的互聯網上都是查的出輪廓的。節目中,羅結論部分並非經典學術口吻,而是有些跨界的成分在。聽著聽著原本以為他要像教科書一樣結尾了,誰知道他一拐,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了。不在深度,在於寬度。

對於,中國現在這樣一個以房地產立國的前現代國家,知識分子對工業化,和對現代性的理解都很欠缺,當然不耽誤吹後現代的牛。世界工業化到現在這個階段,已經不是過分強調對一個物品的發明創造,也不是單單注重知識的單向創造。複雜的項目需要系統工程來處理,而對應的知識其實注重組合互聯互通,拆開了看,你什麼都懂,但是成了一個系統,還是一團糟。比如社會,比如飛機,比如汽車。

羅的脫口秀的價值在於互聯,聯繫已有的和可能的思考方式,至於這種連接對人有沒有啟發,還是看個人情況而定。單純的知識灌輸,肯定是沒有什麼價值的,也只是一個鋪墊的過程了,在敘事的過程中,也是一個推導的過程。私以為,哈佛商業評論的文風有些類似,雖然很多人認為不在一個領域內。


1、消遣

2、幫助國內沒看過fox news的觀眾了解美國(保守)右派的(2B)邏輯。


昨天思考了一下為什麼羅輯思維會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支持並得出了點結論感覺也比較符合問題所以借LZ的地兒發點私貨求LZ不要打我。

(論述超過140字所以追求效率的同學可直接看結論)

首先是所有節目都是論證觀點因此看節目的同時就有思維的過程同時論據包含了很多知識且知識點不孤立,就算有的內容不新鮮也可以有拓展細節以及鞏固加深記憶的作用嘛。

其次是從內容到觀點幾乎都不是原創按理說只是個搬運工但把內容和觀點結合之後就是個新的東西了讓很多人耳目一新,讓許多人覺得是把自己隱隱約約感覺到但又說不明白的想法說清楚了甚至理論化了有一種「哎媽我就是這麼想的」之感。

最後是羅振宇不僅勇於提出觀點而且也是自己觀點的實踐者比如他說他把北京的房子賣了現在正租房住(出於人於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姑且信之吧)。

所以為什麼羅輯思維成功了或者羅輯思維的價值是什麼的結論是:羅振宇講出了很多人出於種種原因感覺的到但講不出的話讓人覺得找到了知己,同時他不僅為許多人指出了方向還是個實踐者又讓人覺得找到了人生導師。

考慮到羅輯思維的粉絲數量之多那麼質量應該是良莠不齊的所以用腦殘粉的方式也可以簡單粗暴的總結為:

看羅輯思維等於掌握真理


就是相關的節目少,所以顯出他來了。

開始還夾著尾巴做節目,等有了話語權就開始夾帶私貨了。感覺很不舒服。


雖然很多觀點我不認同,但是每期都看,我覺得最大的價值在於普及科學的思維方式。


符合我國新生中產階級對【偽】精英文化的急切需求,現階段硬傷不少但無大礙。擺給外行看的東西,有個差不多的樣子就夠了。

如果人還停留在「我急需一個老師包辦我所有的思考灌輸我答案」的階段,就算不去拜邏輯思維,也會去找別的老中醫。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義務教育階段都過了,還得靠別人給你定閱讀書目,想想也覺得可悲。


可我很喜歡,有人喜歡大概就是說價值吧


從以上回答來看,至少羅老師有一點做的不錯,那就是出名之後買水軍寫正面評論。所以一定程度上,羅胖和明星一樣,像明星一樣掙錢,和明星一樣公關。


我也算《羅輯思維》的忠實聽眾了吧。個人有以下幾種觀點:

1、《羅輯思維》這個節目本身就是一個十分優秀的節目,相當於韓劇、抗日神劇,已經找不到這麼有營養的東西了。

2、術業有專攻。你在一個領域多牛逼,你也不可能把每個領域都弄清。所以不要用完人的標準來定義羅胖。當然,你自認為這個節目沒價值,你也可以創造有價值的東西,看觀眾買不買賬。

3、愛看就看,不愛看就走。邏輯思維很多觀點都不是羅振宇本人的觀點,所以覺得沒價值可以略過,羅胖的時間寶貴,沒時間跟網友打口水仗。

4、質疑羅胖看的史料,其實這就是詭辯。同樣我也可以質疑題主,題主所說的羅胖所說的「據我所知的史料」是哪一集,講的是什麼?那麼正史又怎麼說。題主的簡單質疑至少要提供證據吧。


看了老羅的一期,如何成為高手。感覺論證觀點都很充分,還是挺不錯得。


價值就是劃分出腦殘啊。現實生活中一聽是羅輯思維粉絲立刻就可以不與腦殘多說話了。

羅的每一期節目都有著大量的邏輯錯誤,和大量無依據輕言下論,然後樂呵呵的搖頭晃腦的說出來還洋洋得意。他說幫人讀書然後吐出來,要真是這樣我怕他真是消化不良。我覺得他的節目可能是先下一個受眾喜歡的主題,易傳播有爆點的結論,至於中間的過程他們好像不是太在意,反正粉絲也看不出有什麼問題嘛,腦子清楚能發現他胡逼說的往往也不看了,留下的就都是些能接受他的唄。


給小學生長知識


每天60秒,堅持2年就是奇蹟,對於它的商業化是必然之路,眾籌、集資、徵集創意、婚戀交友、求職招聘等工具都是基於這個潛在的社群屬性打造的黏性玩法,祝願能一直這麼有點節操的玩下去!


額。。僅僅看到回答,這些噴子為顯示自己博學貶低他人,然後以犀利為保護傘怎麼就這麼讓人看不慣呢?其實羅胖只是告訴我們他的是私貨,愛看不看,這麼多觀點他都得嚼一個角度,然後讓廣大網民不同的角度一個一個嚼他的觀點,以知乎的角度就是一個一個給他打臉。


推薦閱讀:

羅振宇為何在邏輯思維上推薦凱文.凱利(Kevin Kelly )的《必然》,這本書的核心觀點是什麼?
如何評價奇葩說第四季第三期?
如何看待羅永浩在羅振宇的《長談》中透露的信息?
什麼提問能讓羅永浩「下不來台」?
papi醬、羅振宇停更,知識付費買到了知識還是坑?

TAG:歷史 | 羅輯思維網路節目 | 羅振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