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鼻濁音的問題?
01-03
我發不出鼻濁音,所以有點困惱。
網上意見有很多不一樣的,比如說外教都沒說過,還有說在日本學習/上班時發鼻濁音身邊的人都很奇怪。也有說必須發或女生髮。我可以聽出鼻濁音。如果是不發的話是不是在某些句子或場合發呢?
請知友回答,謝謝:)
好多問題的感覺,歸納一下。
一、鼻濁音發音方法
鼻濁音,音質就是軟齶鼻音,國際音標[?]。題主能聽辯軟齶鼻音和濁塞音,離成功已經很接近啦。試著按我說的方法做,發音時保持カ/ガ行輔音舌部調音位置(持阻狀態,即要ka沒k出來的時候),試著用鼻腔發「嗯」聲。近似方法也可以把舌尖抵住下齒齦,說「嗯」。然後試著在這個[?]之後跟上各種母音:-ガ/?a/、-ギ/?i/、-グ/?u/、-ゲ/?e/、-ゴ/?o/,短橫表示假名出現在非詞首位置。注意比較標準日語的錄音。這個音在漢語各大方言並不罕見,具體不展開來講了。
二、鼻濁音使用場合 如果題主不是為了達到播音員級口音的話,不必花時間糾結這個鼻濁音。 日語的標準語(共通語)的發音多繼承自東京方言、尤其是山の手話的特徵,「鼻濁音」正是一例。因此說它是從「娘胎」東京方言裡帶出來的也不為過。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漢語普通話里的兒化音節。在語言規劃思想佔主導的戰前日本,包括但不限於鼻濁音特徵的標準語被強制推廣。隨之產生一系列複雜的鼻濁音條款,比如在合成詞中,若該詞複合成分比較鬆散,則詞中ガ行無需發成軟齶鼻音。可以體會一下,這種條款對東京方言圈外人、對受教育程度較低者造成多大的學習負擔! 實際上,ガ行鼻濁音應是歷史遺留問題。詞中位置的濁阻音(voiced obstruent)直到中世日語仍然保持著鼻冠化(prenasalized)特徵,同時該濁阻音之前的母音鼻化,例如「八重垣」やへがきyahegaki/jaje?(?)ɡaki/。鼻濁音是濁鼻冠濁軟齶塞音的進一步音變,即(?)ɡ&>?,在山の手的特權階級得以頑固保持,但庶民口語中或許已悄然繼續推進音變?&>ɡ(朱曉農的音變圈理論:…&>鼻冠音/鼻音&>濁塞音&>…)。(?)ɡ&>?&>ɡ的歷時音變鏈,日語方言本身也有共時例證,見下圖。標日里的錄音鼻濁音非常明顯。個人覺得發不發鼻濁音都可以(不能一會有一會沒有,要麼就有,要麼就沒有),但是千萬不能發成不送氣清音/k/,這個是會影響詞義的。
中國西南地區方言就有這個音,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這個字的方言發音,「ngo「,題主如果有四川的朋友同學的話就可以聽聽他們說方言的」我「,不過現在方言收到普通話的衝擊,很多小孩都說」wo「而不是」ngo「了。
現在日語的趨勢是鼻濁音越來越少了,不會也沒事。
自己練習的話:
1.發一個普通話的」ang「,保持鼻音不停。
2.然後接一個普通話的」a「。
3.把」ang「和」a「連起來讀,然後去掉」ang「中的前半部分,直接讀」nga「。
加油 ^ - ^
初學日語的時候也十分糾結鼻濁音,對我來說が最好分辨,ぎ經常會聽成に
推薦閱讀:
※近畿方言(關西腔)與標準語的區別是什麼?
※要聽出不送氣清音和濁音的區別如何練習?
※有沒有假名很多的單詞,但是漢字只有一個字的?
※英語日語韓語中文中清濁送不送氣發音的對應是不是這樣?
※為什麼「越南」的日語表記是片假名,而不是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