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漢字「箸」、「賭」中,「者」上的點的來源是什麼(見內圖)?

用日文輸入法輸入「箸」和「賭」得:

但「諸」字右邊的「者」卻沒有這一點:

請問:「箸」與「賭」中,「者」上的點的來源是什麼?


答案有更新,請戳→《說文》小篆訛形舉隅——說「者」,兼論舊字形中的帶點「者」←

以下爲 2014-03-16 的答案:

題外話。

針對 @韋嵥的答案的開頭部分,我稍微補充一下。

「者」字沒有證據確鑿的甲骨文。

(郭沫若、劉釗先生有將甲骨文

釋爲「者」,解釋爲「煮」之初文,但嫌證據不足。陳劍先生在《釋造》中已經將此字改釋爲「造」的聲旁,從「屮」(「艸」的表意初文)從「口」(「口」爲贅符,無意義))

「者」金文作

和「火」毫無關係。

然後呢「者」是一個古文字學界的未解之字,大家爭議都很大。所以此処我不探討他的本意了。

接著是隸書

「者」隸書作

很明顯沒有這一點。

上頭的寫法是「十」+「?」

唐代開始也是沒有這一點的。

只不過把「十」+「?」寫成了「耂」,從而與「老」「考」等字類化。

「者」這一點的出現,是印刷體中開始出現的。

「者」字更具體的書體發展,請看 @波斯基 貼的圖。知乎貼圖實在痛苦,他代勞了我就不繼續貼了。

※※※※※※※※※※※※※※※※※※※※※※※※※

「者」加點的寫法是舊時代印刷書中的印刷體樣式,多加的這一點應該是爲了使得製作字模的時候能夠平衡協調。(具體的圖我就不貼了,任何一本字典的新舊字形對照表中都會有)。

但是同時期人們手寫的楷書,不會出現這一點。(也就是說這一點是具有印刷體風格的特殊寫法)

上個世紀日本也進行了漢字改革的運動,對部分傳統字形進行了調整。調整之前的叫做「舊字體」,調整之後的叫做「新字體」。

雖然叫做「新字體」,但是日本的「新字體」比起中國的新字形規笵字以及臺灣的新字形國字(新臺標)來說,寫法更加接近傳統的印刷體寫法。比如上圖的「諸」字左邊的「言」旁,起筆是短橫而不是點,這明顯是印刷體的風格。

日本的字體業和排版業十分發達,有時候爲了兼容舊字體和新字體,便給舊字體和新字體安排了不同的碼位。

比如「諸」(U+8AF8)和「諸」(U+FA22)(U+FA22位於cjk兼容區,大陸字體不能顯示,請自行複製到文本編輯器中用MS mincho/Meiryo顯示)。

但是有些字他沒有爲舊字體特別安排編碼,而是新舊字體共用編碼,這種字如題目中所說的「箸」、「賭」。如果要做字體(font),那麼對於這些字有兩種処理方法,一種是全部做成新字體的形式,即「者」不帶點;一種是做成傳統印刷體的風格(舊字體),即「者」帶點。很明顯,題主所用來顯示日文的字體,採取了第二種解決辦法。

※※※※※※※※※※※※※※※※※※※※※※※※※

再補充兩點吧。

1. unicode的cjk統一表意文字,顧名思義,是中日韓字符集的並集,完全兼容了中日韓各自的字符集標準。

所以對於日本JIS內碼分開編碼的「諸」(U+8AF8)和「諸」(U+FA22),unicode便分開收了,竝且把後者放入到了兼容區。對於日本JIS內碼沒有分開編碼的字,如「箸」、「賭」等,那麼unicode也就沒另作區分,而是只編了一個碼位;這種情況下如果要區分新舊字體那就只能靠字體(font)來解決,而不是靠unicode字來解決。

2.日本人有個習慣比中國人(無論是大陸人還是臺灣人)文明。那就是他們不隨便類推。

他們的新字體,只把常用字的偏旁進行了類推;而他們的表外字統統照舊搬過來用。

如「這」和「進」(用MS mincho顯示)

他們只類推了常用字「進」而沒有類推非常用字「這」。

---------------------------------------------------

再順便吐槽一下臺灣人。

(上圖都是微軟正黑體(臺灣默認字型))

對於臺灣人用不到的簡化字「這」,他們的字體照樣對「辶」進行了類推。

---------------------------------------------------

再吐槽一下大陸人。

(左邊是微軟雅黑體(中國默認字體),右邊是微軟正黑體(臺灣默認字型))

對生僻字「鷂」。大陸也不放過,繼續進行類推。

※※※※※※※※※※※※※※※※※※※※※※※※※

所以題主你很多時候看到的舊字體,其實是因爲這個字對他們來說不是常用字,所以便採用了舊字體的寫法。


推薦閱讀:

如何恢復Win10默認字體?
為什麼公文要用仿宋GB2312字體?
思源黑體的 DemiLight / Normal 字重因何而生?
為什麼Ubuntu的默認中文字體如此美麗?
Gotham 字體和蝙蝠俠里的 Gotham City 有什麼關係?

TAG:字體 | 漢字 | 日語 | 日本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