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過頭來,如何看 2013 年的債券市場?
來源於這個問題 債券市場為什麼在 2012 如此火爆?
討論範圍不限於國內,國外也可以討論。
人民銀行以實際行動推翻了我所有的書本金融知識。一國的央行居然成為整個金融體系最大的波動性來源,奇哉怪哉。具體回顧還沒寫好,就不草率了。
1、2013年債市行情摘自——中債登《2013年度債券市場統計分析報告》
2013年全年中債綜合指數(凈價)整體大幅下跌。分開來看,上半年整體緩慢上升,到期收益率持續下行,下半年中債指數大幅下降。截止2013年末,中債綜合指數(凈價)收在96.07點,較2012年末下跌4.65%。
第一階段,1-5月份,中債收益率曲線緩慢下行。年初,在巨量外匯占款的影響下,流動性寬鬆,在經濟下行的預期下,收益率曲線整個1-4月都是震蕩下行狀態,10年國債收益率整體下行13BP至3.44%。第二階段,6-12月份,中債收益率曲線一路飆升。6月,在補繳存款準備金、國內外流動性緊縮、財政繳款延後以及季末因素等多重原因的影響下,流動性持續緊張,短端收益率在資金面的影響下上行幅度較大,長端收益率在宏觀經濟基本面的支撐下相對穩定。7-10月份,中債收益率曲線平坦化上移,整體來看,中債收益率曲線大幅上行,中債凈價指數懸崖式下跌,二級市場交投大幅萎縮。11-12月份資金面繼續維持中性偏緊格局,基本面也不利於債券市場,由於年末資金面緊張,中寨收益率曲線緩慢上行。總體來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曲線上行約111BP至4.55%。2、某券商研報評價如下:(1)資金面因素貫穿全面債市。年初到5月中旬,資金面總體平穩,債市儘管受到監管因素以及宏觀經濟的影響,但依然出現明顯的行情。6-9月,市場對央行的操作半信半疑,收益率震蕩上行。同期全球流動性也不利於債市行情。10月份以後,央行維持資金面緊平衡的態度更加明確,帶來債券市場恐慌性下跌。(2)利率市場化因素不能忽視。6月份餘額寶上線,使得很多普通老百姓能享受到遠遠高於活期存款的利率,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也是債券市場出現超預期下跌的原因之一。理財產品的擴張、非標資產的大肆膨脹,債券必要收益率也必然提高。(3)宏觀經濟走勢對判斷債市行情依然有意義。宏觀經濟依然是影響債券市場方向的重要因素,儘管在判斷幅度上顯得失效。以上。首先,謝邀!
在下認為債券市場有兩種,一種叫債券市場,一種叫中國債券市場。哈哈,開個玩笑。國外的債券市場在下實在不懂,不是因為沒時間,是在是因為本身愚昧,連學都學不懂。
國內的債券市場相對比較複雜,比方說,債券市場的主管部門非常多,銀行間市場是銀監會監管、交易所市場則是證監會、央行監管國債的發行以及正逆回購市場、發改委則監管企業債部分。
從這一點你就能看出,債券這東西,可真是個好東西啊,那麼多部門,都要插一杠子。為什麼大家都要插一杠子呢?你看我們國家的股市,監管就一個,證監會,交易所也就2個,參與的人大部分是散戶。債券呢,那麼多主管部門,最大的市場叫銀行間市場,個人是不能參與交易的。其實我絕對相信政府是為了保護廣大中小投資人的利益,因為債券市場的風險要遠比股市大得多的多。所以,中小投資者參與股市沒什麼風險,進入債市那就風險大了。
討論債券我喜歡分為2種,一種叫利率債、另一種叫信用債。利率債,比如國債、地方政府債券、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發行的債券。信用債嘛就是比如企業債、公司債等。
講債券的行情,我比較喜歡用收益率這個指標,而不是價格。這裡說的收益率指的是到期收益率。
2013年的利率品的收益率整體上行,信用品的收益率呢,則是整體大幅上行。在下認為原因主要是因為,市場對於未來利率走勢的預期都是上漲的,這個可以從去年上市的國債期貨的報價可以看出。大家認為,新一屆的政府會加速推進利率的市場化,最終會放開存款利率的管制,完全由市場決定。其實國內的利率早已市場化了,我們早就進入了利率市場化的時代,只是還有個銀行存貸款的名義利率規定在那裡,搞得我們自己還以為是在一個利率管制的時代。
其實如果說是新政府真正實行了利率市場化,倒不如說是政府告訴了我們一個我們還沒有想明白的真相。
利率市場的報價每天都在變化,她的變化從各種方面,影響我們的生活。債券收益率的上行,必將提高企業以及政府的融資成本,對於投資人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收益率的上升意味著違約風險不斷的加大。雖然理論上國債和政府債券不會違約,但是靠印錢還錢,最後投資人拿到手的鈔票也不再值錢了。而其他信用品的收益率則會大幅高於利率品。這對企業來說,再融資的成本就會變高,利潤薄的企業則會無法繼續運營下去,資金鏈斷裂的後果是技術性破產。如果利率下降,債券收益率下行,企業的融資成本下降,那麼短暫的技術性破產並不可怕,因為企業的日常經營和盈利模式並沒有發生本質的改變。財務情況也會慢慢改善。但是如果融資成本持續的上升。很多行業會難以為繼,通俗的說法就是沒奔頭,這樣的話行業就會出現紛爭,導致競爭出現畸形,開始有人破壞遊戲規則。
扯了那麼多,似乎跑遠了。回正題,2013年有2個時點比較重要,一個是年中,一個是年末,這兩個時間段都是資金利率迅速上升,且維持高位很長一段時間。是的,資金利率上升,雖然央行沒有宣布加息。但是我們的資金利率確實漲到了難以致信的地步,你說我的錢存銀行也沒見利息漲啊。是的,那是因為你被銀行打劫了。銀行拿了你的錢去放貸,利率遠高於給你的利息,但是卻不告訴你。當她放貸的利息漲了之後,更是沒有與你分享的意思,而是完全獨佔了超額收益的部分。
受益於資金利率大幅上漲,2013年初露鋒芒的互聯網金融產品賺足了眼球,說穿了餘額寶這個寶那個寶,就是以前的貨幣型基金。基本看這些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就能知道目前的市場利率情況了,別在傻盯著銀行的牌價看了。
接下來節奏比較快
年中錢荒:銀行擴張表外業務——銀監會、央行擔心風險——8號文出台提示銀行風險——銀行置若罔聞——銀監會、央行決定測試一下銀行的風險承受能力——5月外匯占款驟降——銀監會、央行等到了機會——銀行流動性不足,期待央行逆回購釋出資金——央行暫停逆回購——銀行缺錢補充流動性開始瘋狂借錢——同業拆借利率高漲——銀行間債券收益率整體上行——債券基金凈值下跌——債券價格下跌——部分銀行出現違約。年末資金利率上漲,這件事情似乎和春晚一樣,每年年終必定會上演的一幕。只是今年因為有了年中這件事情,所以大家都比較緊張,擔心自會會違約,所以就提前還是了利率大戰。對來百姓來說也是好事,至少餘額寶的收益率遠超定期存款了吧。
===============================補充內容============================2013雖然一整年沒有任何新股IPO,但是債券發行了多少,有人統計過嗎?其實我也沒有統計過,有空統計一下,首先國債每年都發,不解釋了。國企央企的企業債、上市公司的公司債、非上市公司的公司債、地方政府的城頭債、融資平台的債券多的數不勝數,有的在銀行間、有的在交易所、有的在櫃檯、有的悄悄地。如果要進行統計的話,我想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將那麼多債券進行分類,我們知道有些上市公司是國企、有些國企是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有些上市公司其實也是融資平台、有些非上市公司也是融資平台。每個地方政府到底有多少融資平台?光著個就能研究很長一段時間了。
2013年有多少債券被降了級?這些降級的公司和債券原先是哪家機構評級的?還有大家最關心的債券違約的問題,2013年隨著債券收益率的上行,勢必有一些公司或企業的信用隨之下降,如何分析這個公司的信用?
2013年影響債券市場的因素是什麼?是資金利率?市場預期?央行的公開操作?銀行的業務風險?還是交易市場的莊家操縱?那麼多監管、主管部門的政策?等等......
其實我還想了解個人到底適不適合參與債券投資?怎麼參與債券投資?要注意哪些問題?如何選擇合適的標的?如何維權?哪些是必要的知識?
昨天參加了一個投資策略會,和一些同行交換了一下看法,目前我們國家的全部債券餘額是差不多25萬億左右,國債餘額大概7萬億左右,前面說了:
1、利率的波動會影響債券的收益率2、90%的債券交易都在銀行間市場完成3、也就是說銀行的金融機構手上的債券頭寸是占整個餘額的大頭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試想一下,利率每上漲1個bp,銀行的賬面浮虧會有多大。所以如果央行來調整利率的話,這個罵名就要由本事背起來。還是市場化吧,誰都不用背這個罵名。最後申明:以上言論為作者在意識極度不清之下所創作,存粹的胡說八道,並不能帶表作者的個人觀點,如有因為閱讀以上文字所產生的一切後果,作者概不負責。Just take a look. plz don"t copy paste.
瀉藥,一個字:「只有更慘,沒有最慘。」 (慘到語無倫次)
無力回答,2014年會好嗎,央媽?
不邀自來,對債市是外行,轉帖篇來自《債券雜誌》的收集文章
回望2013:中國債市大變局
作者:董雲峰
摘要:2013年的中國債市,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在這場大變局的背後,央行開啟了流動性管理新格局,債券市場的各項改革與創新舉措層出不窮,一切朝著更加市場化、陽光化的方向繼續前進。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發展並規範」成為下一個十年的主旋律;從全球成熟市場的發展經驗來看,中國債券市場無疑將迎來一個真正的黃金十年。本文對2013年的債券市場進行了全面回顧,就相關熱點事件進行了盤點,對債市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債券市場回顧
展望2013年的中國債市,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呈現出前所未有之大變局。原先的許多市場規則和投資邏輯遭遇挑戰。
春意盎然
2012年,受益於較為寬鬆的資金面等多種因素,債券市場度過了幾乎一整年的牛市。當年我國債券市場累計發行人民幣債券8.0萬億元,同比增加2.4%;公司信用類債券全年共發行3.6萬億元,同比增加60.1%,增加顯著,其在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達到14.3%,為歷史最高水平。
2013年伊始,中國債市依然延續了欣欣向榮的景象。在外匯占款流入再度高漲、央行持續開展逆回購操作的背景下,資金面延續了寬鬆態勢,一二級市場沉浸在春意盎然之中。一季度,債券市場發行規模繼續擴大,累計發行各類債券1.95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發行4054 億元。其中,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10795億元,同比多發行4054億元。截至3月末,國內各類債券餘額為27.85萬億元,同比增長23.1%。與此同時,在較寬鬆的流動性推動下,債市供需兩旺,收益率曲線持續下行。銀行間市場一季度現券累計成交21.7萬億元,日均成交3616億元,同比增長48.5%。
在此期間,超日債違約危機是為數不多的負面事件。市場一度預期超日債將不可避免出現違約,最終卻不得不承認,這很可能是山東海龍(2.83, 0.00, 0.00%)事件的翻版,即走向政府兜底。
3月底,中國銀監會公布《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8號文」),對銀行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下稱「非標」)進行了限制,並且要求銀行理財業務必須做到「一一對應」,鑒於銀行理財資金是債券市場的重要投資主體,「8號文」的發布引發了債券市場的高度關注。
稽查風暴
從4月中旬起,多位資深債市人士被調查的消息大白於天下,一場以整治銀行間債市利益輸送為重點的稽查風暴就此拉開大幕,隨後一系列的整頓與治理措施逐漸出台。7月2日,央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13)第8號》,正式叫停了不透明的線下交易。10月16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宣布將新增現券買賣請求報價功能,以完善做市商制度,提高交易效率。從12月9日起,《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券款對付業務實施細則》公布,銀行間債市正式統一採用券款對付(DVP)。
債券市場的走勢也發生了巨大的轉折,一級市場發行量跌入谷底,二級市場交易量大幅萎縮。債券市場迎來了一波劇烈的去槓桿,加之前期市場估值處於低位,收益率出現了顯著反彈。
錢荒突襲
2013年6月,就在人們以為稽查風暴漸趨於平息之時,另一場更猛烈的「暴風雨」不期而至,「錢荒」爆發了。
在年初新增外匯占款創下新高之後,央行於春節後暫停逆回購操作,正回購和央票相繼重出江湖。5月中旬以來,銀行間資金面不斷抽緊,隔夜利率從最初的2.1%衝破3%,到月底漲至4%。進入6月份,市場打破了「月末因素結束後緊張格局會告一段落」的思維定式,各項資金利率繼續徘徊在高位。
6月6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利率異常大漲135.9個基點至5.98%,隔夜回購利率一度暴漲至10%。時至6月中旬,商業銀行年中考核時點逼近,流動性壓力日益趨緊。最終,悲觀情緒在6月20日集中噴發,當日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最高達到史無前例的30%,7天回購利率最高達到28%,成為眾多交易員極為難忘的一天。
隨著央行出手干預,局面很快被穩定了下來。據《2013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披露,此間央行開展了常備借貸便利操作,對流動性管理出現問題的機構,也視情況採取了相應措施提供流動性支持。截至6月末,央行常備借貸便利餘額為4160億元。對於這場「錢荒」的原因,上述報告進行了解釋,既有美國退出QE 預期等帶來的外匯市場變化的影響,也有節日現金投放、補繳準備金、稅收清繳等時點性因素的影響,既有金融機構在流動性風險控制和資產負債管理方面的不足,也有外部「唱空」中國的噪音引起的市場預期變化等情緒性因素,還有監管政策集中出台的疊加影響。
「錢荒」最直觀的影響是,「資金一緊張、央行就放水」的傳統邏輯被打破了,央行開闢了流動性管理的新格局,促使市場參與者更加理性和嚴格地管理自身流動性。市場人士普遍預期,鑒於新一屆政府將能夠容忍更低速度的經濟增長,同時將在「盤活存量」的思路下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使得未來資金面將很難回歸過往的偏寬鬆格局。
錢荒突襲,再度給債券市場帶來了猛烈衝擊。6月份,質押式債券回購和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6.82%和6.58%,分別比上年末高420個和397個基點。上半年銀行間債券市場現券累計成交32.4 萬億元,日均成交2652 億元,同比下降3.8%,主要是第二季度成交量同比減少8.1 萬億元。
「非標」之惑
「錢荒」雖然過去,其後遺症遠未結束。三季度以來,在央行的調控下,資金面雖趨於穩定,但是資金價格中樞整體上行了100BP以上。相應地,債券收益率迎來深度調整。從短端利率,到中長期利率,從信用債到利率債,無一倖免。在此期間,10年期國債收益率意外暴漲,調整幅度甚至高於許多信用債產品。6月份的「錢荒」之前,10年期國債利率基本維持在3.4%左右波動,「錢荒」過後則一路上行,直到11月下旬上沖至4.72%,為過去9年來最高水平。
貨幣政策中性偏緊、資金價格居高不下、市場情緒悲觀,都被視為收益率上行的重要原因。然而,為什麼10年期國債收益率會調整如此劇烈,這是需要深思的,許多市場人士將矛頭對準了「非標」。
與標準化的債券產品相比,非標資產顯然具有更高的收益率。通過信託、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抑或其他通道,非標產品的資金流嚮往往是信貸監管嚴格限制或是高風險的領域,以融資平台和房地產為主,投資者能夠獲得收益率超過10%可謂常態。相形之下,即便是被認為風險較高的中低評級債券,往往不過7%—8%,在交易所債市,到期收益率超過10%的信用債寥寥無幾。
更致命的是,「非標」幾乎都擁有顯性或隱性的擔保。在實際操作中,除了融資方通過土地、房產提供抵押擔保之外,還會附帶地方政府、商業銀行、通道機構或資產管理公司的信用。這樣一來,「非標」成為了高收益低風險的金融產品,在利率市場化推高金融機構資金成本的情況下,被投資者所熱捧顯得理所當然。
基於此,「非標不滅,債市不興」一時間成為許多債券從業者的呼聲。他們認為,正是「非標」的火爆,極大分流了債券需求,導致資金流出;然而,雖然監管部門對非標資產的態度不斷趨緊,相關規定或漸行漸近,但債券市場並未因此出現明顯好轉。除了利率市場化和政策偏緊帶來的資金價格上行,「非標」也是本輪債市大調整的重要原因。更深層次地,還需要思考非標火爆背後的根源。
過去多年來,中國地方政府和企業部門不斷加槓桿,同時經濟增長趨於下滑,引發資產負債表整體惡化,其結果是流動性的萎縮與債務成本的上升。面對監管約束,資金只能通過表外信貸的方式進行,這便是非標資產的由來。考慮到非標資產的隱蔽性和潛在風險隱患,一些觀察者甚至將非標資產稱之為次級貸款。
再進一步,「非標」火爆與債券遇冷,不過是中國金融市場零違約或剛性兌付的惡果。10年期國債收益率之所以大漲,很大程度上緣於投資者視城投債、「非標」與國債一樣無風險。換言之,如果沒有政府信用和金融信用的兜底,投資者對「非標」低風險的判斷將隨之改變,「非標」將真正與債券「公平競爭」。
發展並規範
這一年,最受關注還是11月份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此次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發布了關於未來十年中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改革要點,獲得了廣泛的肯定和掌聲。
對於中國債券市場而言,《決定》直接提到的共有兩處,一處是「發展並規範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另一處是「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係的國債收益率曲線」。在這裡,「發展並規範」為未來十年的中國債市定下了基調。除此之外,與債券市場相關的表述還包括「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建立規範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及風險預警機制」,可見改革與開放還將是未來十年的主題詞。
實際上,雖然陰霾重重,今年以來,中國債券市場依然出現了許多值得欣慰的的新氣象。尤其是國債期貨時隔18年重啟上市,標誌著我國衍生品市場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將推動債券市場的全面深化。
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加快推進同樣引人注目。今年7—8月,國務院先後兩次就信貸資產證券化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拉開了新一輪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帷幕。
產品創新步伐亦在加快。10月29日,武漢地鐵集團發行2013年武漢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可續期公司債券,被視為內地版永續債的破冰之作。11月10日,中國證監會和中國銀監會聯合發布《關於商業銀行發行公司債券補充資本的指導意見》,稱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可按照規定申請發行公司債券補充資本。
與此同時,債市開放穩步推進。今年3月,央行表態允許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銀行間債市朝著國際化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亦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不僅是香港,倫敦、新加坡和台灣地區的人民幣債券市場都實現了突破。
在宏觀層面,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一再提速。7月20日,央行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10月25日,貸款基礎利率(LPR)集中報價和發布機制正式運行;12月8日,央行宣布推出同業存單。
簡言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並規範債券市場,未來發展仍將是主基調,中國債券市場有望迎來下一個黃金髮展的10年。(作者為資深財經媒體人,現供職於零壹財經)
謝邀! 不是債市業內人,就不多說了。
2013年影響最深刻的就是4月起的債市稽查風暴,抓進去一批人。
金融這東西,你有能力、會動歪腦筋,來錢真的很快,當然死得也快。
謝邀,沒啥好說的,不想回頭看,只要往前看,只覺得930就在眼前,磨刀霍霍。沖啊………
推薦閱讀:
※如何搭建債券信用研究框架?
※為什麼中央不直接放開地方債卻又默許地方政府通過多種方式累積了高額債務?
※代表債市走勢的10年國債和10年國開債的大幅波動能反映什麼問題?
※為什麼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的資金利率常年有利差?
※債券部門是如何進行久期和凸性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