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是個新出來的發展專業,作為專業的水文人出身來從事這一行業,發展方向是怎樣的?

是成為管理類人員,還是技術類人員?


@卡卡昆 謝邀。

水利信息化已經是一個發展很長時間的學科,不能算是新出來的發展專業。題主隱含著一個潛在的假定:對於」水文專業的學生「來說,從事這個行業的發展方向怎麼樣?下面就這個主題展開討論。

1、 定義

水利信息化就是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水利信息資源,包括水利信息的採集、傳輸、存儲、處理和服務,全面提升水利事業活動效率和效能的歷史過程。[1]

說白了,就是水利專業的內核是不變的,變得只是實現的方法。所以從專業角度來說,知識結構基本沒有變化。

2、為什麼要水利信息化

從政治正確的角度講,水利信息化的優點可見百度百科[1],我就不複製了。下邊談一些上不得檯面的話。

2.1 解放勞動力

水利信息化最大的好處就是減少了工作強度,尤其是減少了長期駐紮野外的時間。眾所周知,水利行業的外業是非常辛苦的,如下圖所示。俗話說:「山邊一站,水邊一蹲,浪費青春。「(這是赤果果的自黑節奏)。更有甚者,越到汛期危險的時候,水利工作者越要奮戰在前線,2012年連水利局一把手都被洪水捲走了(見:陝西1名水利局長巡堤時被洪水沖走)。

(遼寧省水文信息網)

如果有水利信息化,這些監測、傳輸、分析等等全部自動完成(如下圖)。人的勞動量很小,平時只需定時維護和保養就好,是不是感覺既高端大氣上檔次,又有安全感?

(海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注

2.2 水利行業大規模投資

我國在201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全面加快水利建設「的政策方向。水利部門有了上述的內在動力,所以 設計、施工、軟硬體開發、諮詢與顧問、科研等等各行各業都來分一碗羹。因此水利信息化非常火。(不能說的再多啦)

2.3 出政績

這是很多地方政府推動水利信息化的最原始動力,如下圖所示。該圖為某地一個展示板,專門用來給領導視察用的。整個系統能夠清晰地展示整個灌區各個泵站的運行狀況,高科技含量十足!據不可考的消息稱,該站每年靠領導視察收穫的資金支持。。。。。。。(系統故障中)

2.4 小結

以上總結了水利信息化的發展動力,全是乾貨~

雖然看著跑題,但是如果你真想從事這個行業,明白了這些,你才能更深入的看待問題,從而更好的發展。

3 發展分析

市場經濟中,決定商品價格的是供求關係。同樣,在職場上,你的工資和收入與供求關係密切相關。幸運的是,在這個領域,信息化的人才非常多,但是水利的專業人才非常缺乏。換句話說,有能力開發軟硬體的人非常多,但是能夠從水利專業的角度,設計項目的開發目標、完成項目任務書、檢驗項目完成情況等等的人才非常少。

如果一個水文工作者能夠在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上,再多學一些信息化需要的技能,尤其是編程語言,例如JAVA,C、PHP等等,那是非常吃香的。

如果在上述基礎上,還有開發項目管理經驗,那做一些管理職位也是綽綽有餘的。我有個朋友就是做這方面工作,現在在一個小公司做管理層,收入非常可觀。

4 發展建議

直接想進入管理職位是不現實的,我建議先從專業知識入手,然後學習一些基本的語言,這樣一般能夠找到一個技術職位;以後的發展可以結合自己的能力與興趣,適當時轉入管理層。

5 補充

水利信息化是個機遇很多的行業,很多人都在裡邊淘到了金礦,包括但是不限於:大學教授、軟硬體開發商、工程人員等等,祝你好運。

註: 其實這張圖片不是水文局,是關於水質的收集方面。以前的照片因為硬碟損壞都沒有啦,先拿網上的照片應急。兩者的表現形式很相似,可以表達我的意思。

References:

[1] 水利信息化_百度百科

PS:除了標註以外,本文的內容均為原創,請尊重知識產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傳統的水文學以及所謂的水信息學會在互聯網整合、開放的浪潮下負隅頑抗很多年。現有的保密制度極大地制約了水文數據的商業化、公開化,水文信息化或者說水利信息化無非是企事業單位為了滿足自身需要研製一個可以聯網的管理軟體罷了,它完全不符合開放、共享之類的互聯網精神。比如數字黃河,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相關材料,這工程很龐大,也蠻有用,只是很傳統,和互聯網無關。

對比同屬地理學的遙感,就不難發現水文信息化程度之低。比如https://earthengine.google.com/,提供了獲取遙感圖像的 API 介面。下一屆的 IAHR 大會,這一水利領域的頂會也邀請了google earthengine 的工程師作報告。做水文信息化的人,肯定不敢想像哪一天,水文局資料室的水文數據也會被做成 API 免費向公眾開放,而這卻是個很基礎的事兒,連這個都實現不了,上層的應用無從談起。

所以,從個人職業生涯考慮,既然要做水信息了,那一定要做互聯網,不能逆勢而為,再做上個世紀那樣低水平的「電子化」了。簡而言之,勸轉 CS。


謝不邀,主動來答。

水利信息化其實是一個發展了多年的行業,事實上,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現代通信技術和計算機等新技術被引入到中國,老一輩的水利人都在不遺餘力的利用先進科技解決水利工作中的問題,並提高效率。

首先講述水文測驗方面信息化的發展歷程,如果不感興趣或已經非常熟悉了可以直接跳過。

1975年淮河大水後,我國加強了傳遞水情的無線通信設施的建設,並在少數重點防洪地區和大型水庫開始研究和建立水文自動測報系統,及時傳遞有關信息。

浙江省水文總站從1976年開始研製一對一點無線電遙測水位、雨量儀。自1976年開始,在電子工業部門和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及水利部門積極努力下,於全國範圍內掀起了防汛專用通信系統建設的熱潮。在短短的幾年中,各流域機構和大部分省、市先後組建了不同規模以短波通信為主體的無線應急通信網路,並逐步形成覆蓋水利部(國家防總)至流域機構和省、市、縣多層次的水利專用通信體系,有效地改善了防汛通信條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防汛應急通信的能力,為以後的防汛專用通信系統和水利信息化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78年浙江水文總站在浦陽江流域建成了第一個無線電水情自動測報系統。

1980年研製成功吉林拉林河一對二十點水文自動測報系統。

1982年後,逐步推廣運用電子計算機,並在黃河三門峽至花園口間建立自動遙測聯機實時洪水預報系統,改進了以三花間預報為重點的全部預報方法,提高了預報精度。天氣預報也建立了衛星雲圖,測雨雷達及各種氣象信息自動接收處理系統,並開始研究建立專家系統,改進預報方法,提高了預報準確率。黃河的水文、天氣預報已開始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1983年電子部第七、第14等研究所、北京大學與長江委、黃委合作,以微機作為主控,以微電子技術和通訊技術作為基礎,研製成功我國水利部門最先進的水文自動測報系統有關設備。

1984年,松花江支流拉林河水文自動測報系統在實驗研究的基礎上,開始運行。1984年海河於橋水庫建成可採集雨量、水位的水文自動測報系統較人工測報超前了4-6小時。

1985年,長江支流陸水流域引進美國水文遙測設備,建立了水文自動測報系統,結束了以往話報方式傳遞水文信息及水文預報的手算方式。使水文數據遠程自動的實時輸入微機,快速進行產、匯流計算,更有利於陸水水庫的洪水預報及調度,既保證大壩及其下游安全,又減少了上游庫區洪災損失,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1986年頒布了水文自動測報系統規範。它主要針對單個流域(或段)的系統而制定。浙江省烏溪江水力發電廠1986年建成自動測報系統。

1987年淮河流域開始正陽關以上流域水文自動測報系統建設,該系統覆蓋範圍近6萬平方公里。1987年3月在水電部科技司召開的「小流域水文自動測報系統技術規格審查會」上,對可靠性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1987年5月科技司委託有關單位為配合水文自動測報系統的國產化進程,提供系統設備可靠性指標分配方案。該年水電部水調中心牽頭組織了全國較有代表性的科研院所組成水文自動測報技術攻關項目組,以實現水文自動測報系統設備國產化為目標,並以淮河正陽關以上流域和黃河洛河流域為試點建設區,建設全部採用國產化設備的水文自動測報系統。1987年,富春江水力發電廠與浙江省水文部門聯合,在富春江流域投入一套由歐洲共同體(歐洲聯盟)研究開發的流域水情自動測報、防洪系統。該系統與1988年9月完成建設。

1991年廣東中山市水文遙測系統開始組建,當年建成投產12個水位、雨量自動測報站。十年來已建成7個中心站、2個中繼站、80多個信息自動採集站點的水文遙測系統。

1992年在江西省昌江流域進行水文測報自動化的試點,1993年昌江流域水文自動測報系統建成投入使用,在當年的大洪水中就發揮了巨大的社會效益。1992年哈爾濱市西泉眼水庫工程建設指揮部委託黑龍江省水文總站設計和施工,建立一個以西泉眼水利樞紐為中心,收集上游雨情、水情的水文自動測報系統,該系統於1995年7月全部建成。

1994年水利部重新修訂1986年制定的規範,發布了《水文自動測報系統規範》Sl,61一94,並將其指定為水利行業強制性標準,自1994年5月1日起實施。規範中對以基本系統為節點的水文自動測報網的組網也作了規定。1994年8月阿什河流域發生較大洪水,當時部份完工的水文自動測報系統即開始發揮作用,及時向防汛部門提供了雨情、水情,使主體施工的現場人員、物資及時撤離、搬遷,從而避免了人身傷亡並減少損失數百萬元。

1995年之後,四川省水文局重點實施了水文自動測報系統的建設,通過自動數據採集感測器、無線(超短波、短波、衛星)和有線通信信道,以及計算機和網路設備,加強了一線監測站的自動測報,提高了自動化、現代化水平。河南石漫灘水庫水文自動測報系統建成。

1996年以X.25為通信線路建成了淮河正陽關以上流域水文自動測報系統計算機廣域網路,採用分散式資料庫技術傳輸處理遙測數據,各分中心建立了WindowsNT平台的本地SQL Server遙測資料庫。 到1996年全國防汛通信投資累計已達10億元。全國已建成水文自動測報系統200餘處。

1997年,頒布了由南京水利水文自動化研究所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水文自動測報系統通信電路設計規定SL199-97》。天津市塘沽區防汛水文自動測報系統投入運行。1997年,在「小浪底水情自動測報系統」項目建設中引進了丹麥遙測系統衛星通信設備(TT-3020), 實施後可實時監測「三小間」水雨情信息,不僅能及時分析暴雨特性、提高降雨預報的精度,而且能直觀地了解到雨量分布情況、變化趨勢和暴雨的路徑,做出該區
間的洪水預報成果,已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自動測報系統的建設,還解決了那些暴雨中心、設站不足或對洪水預報影響較大的地區的資料測報問題。

1999年4月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衛星水情自動測報系統在富春江水力發電廠正式投入使用。

2000年投資近200萬元建成了大慶地區明青坡地水文自動測報系統,大大提高了防洪工程預報調度的精度和速度。淮河沂沭泗水系水情遙測系統建成。

2001年廣西武思江水庫計劃在再投資80萬元,進一步完善水文自動測報系統,在灌區內增設31個水文自動測報點,並建成水文自動測報中心,對灌區供水進行更加科學的管理。2001年11月在北京水利部門和北京通訊與導航系統有限公司合作下,完成的懷柔水庫水情測報系統投入運行。該系統為利用衛星的水情自動測報系統。

2003年頒布了《水文自動測報系統技術規範.》SL61-2003。浙江省溫嶺市水文自動測報系統(二期)6月建成。

截至2004年6月,完成了陝西渭洛河各庫區水文自動測報系統。山東水文總站研製成功GPRS無線與PSTN有線雙保險的新一代報汛數傳系統。

2005年長江水利委員會實現了118個水文報汛站的全自動測報。 在2005年前,我國水文站建設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完成站隊結合建設任務,對符合條件的水文站全部實現巡測;完成防汛水文自動測報系統建設,建成水文信息傳輸、處理、存儲、服務一體化的水文信息服務系統,基本實現水文現代化。


2006年湘水流域自動測報系統建設基本完成,並投入試運行。湖北省武漢黃石水文局水雨情自動測報系統開始試運行。截至2006年底,安徽全省12座大型水庫,已有9座建設了自動測報系統,全部採用超短波信道組網。

2007年浙江省大型及重要中型水庫水情自動測報系統第二信道順利通過驗收。完成安徽全省10個水情分中心建設任務,全省水文自動測報網路體系基本建成,水文信息化水平和防汛抗旱服務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並已在2007年淮河大洪水中發揮重要作用。2007年開始河北省雨情報汛全部採用自動測報系統。7月遼寧省水情自動測報系統移動通信系統初步驗收。珠江委水文局珠江重點水文站、重要水庫報汛站和水情測報系統等項目已經完成。

從這段發展歷程可以看出,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在逐步推動著水利行業的發展,使水利工作,尤其是水文工作越來越方便,準確,高效。當然,隨著新技術的廣泛引用,也使得水利行業呈現了一個新的面貌,改變了以往老土,艱苦,落後的形象。

答主作為水利工程專業出身的人在辦公室里敲敲鍵盤就能完成一天的工作正是得益於此^_^

正如我剛才所說,「新技術」引入到水利行業,推動者水利信息化的發展,但是「新技術」包含的範圍非常廣泛,並且是隨著整個技術領域的進步而同步發展的。凡是能夠運用到水利行業中,減輕水利勘測、設計、計算和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先進技術,都促進了這個傳統和老舊行業的發展。這些先進的技術包括但不限於,自動控制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資料庫技術,還包括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GPS技術。

個人認為,整個水利行業(領域)的信息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水利自動化

主要是指雨量、水位、水質等水文要素的自動測報,水庫大壩、閘門等水利設施的自動監測和控制,水利發電站的實時監控等等。

舉個例子,在過去,測量流量、水位等數據一般都要扛著儀器到現場施測,一次來回要花很長時間。或者在需要測量的地方建設專門的水文站,由工作人員駐守,定期施測。人員成本高不說,測量周期也很長,數據常常不能及時上報,使短時洪水預報十分困難。

建設自動測報站,利用衛星或GPRS通信技術(早期用短波通信等等),可以迅速獲得每5~10分鐘的水文數據,方便快捷不說,在人工難以施測的惡劣天氣下,機器仍能照常工作。這對於提高水文預報準確度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水利自動化是整個水利信息化的基礎工作,是水利水文數據的重要來源,也是防災減災的重要手段。

2、水利管理信息化

主要是指水資源管理,水行政管理,水利基礎信息發布,農業節水管理,水利單位的日常辦公信息化,水利施工管理信息化。

水資源管理是水利工作中的重要方面,長期以來受制於缺乏有效及時的統計數據和管理手段。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使得取用水許可,水資源分配都極為方便直觀和高效。在城市供水方面,管理人員可以方便的查詢各水源地的水資源儲量及水質狀況如何,從而決定水資源供給量及調配方式。

水行政管理是屬於政務信息化的範疇,主要是提高政府單位的執政效率。具體說來,就是水行政執法,水污染事件的處理都搬到網上。比如某個人想要建設一項與水利有關的工程,諸如修建水塘等等,可以直接在網上申請,水利部門通過調查之後直接在網上批複,項目就可以建設了。

基於互聯網的水利基礎信息發布對於推動水利和水文數據的共享作用巨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水文數據的共享都是通過各水利部門每年發布水文年鑒來實現的,編製水文年鑒要耗費大量的人力成本,而且,紙質的水文年鑒也不利於數據的利用。一般來說,某個人或某個單位需要水利數據時,便需要向水利部門購買水文年鑒,但是紙質的水文年鑒對於大多數使用計算機的業務來說明顯落後了,工作人員往往還需要把數據錄入計算機才能使用。我有個研究生同學曾經就花了好幾天時間啥也不幹就把紙質水文年鑒的數據錄入計算機當中,浪費力氣不說,還嚴重拖慢的研究的進度。當然,如今水利基礎數據的發布也並不樂觀,大量數據還是得不到有效的共享和利用,其原因我後面還會講。

3、防災減災

水庫潰壩模擬,洪水風險分析,山洪災害的自動監測和預警。

4、水工設計及水文計算軟體

計算機作為人類腦力的延伸,可以幫助人們完成很多基礎性的計算工作。比如水文水利計算,工程造價計算,水文資料的整編等等。國內的「青山軟體」在水利工程造價和工程管理方面有很多軟體產品。水工設計方面的軟體也比較多,沒用過,不多說。

大規模的複雜數值模擬計算有賴於高質量的專業軟體的研發,遺憾的是,國內複雜的軟體環境導致這些專業軟體並不成功,水利行業使用的大多數軟體還有賴於國外的產品。

簡單介紹幾個在水利領域中經常用到的模擬計算軟體。

MIKE

MIKE軟體是丹麥水資源及水環境研究所(DHI)的產品。DHI是非政府的國際化組織,基金會組織結構形式,主要致力於水資源及水環境方面的研究,擁有世界上最完善的軟體、領先的技術。被指派為WHO(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水質評估和聯合國環境計划水質監測和評價合作中心之一。

MIKE軟體是做水動力學和水環境數值模擬軟體,它有一系列的產品。軟體的功能涉及範圍從降雨→產流→河流→城市→河口→近海→深海,從一維到三維,從水動力到水環境和生態系統。例如,做流域大範圍水資源評估和管理的MIKEBASIN,地下水與地表水聯合模擬計算的MIKESHE,一維河網計算的MIKE11,城市供水系統的MIKENET和城市排水系統的MIKEMOUSE,二維河口和地表水體模擬計算的MIKE21,直到深海的三維模擬計算的MIKE3。

MODFLOW

MODFLOW是英文Modular Three-dimensional Finite-difference
Ground-water Flow Model(模塊化三維有限差分地下水流動模型)的簡稱。它是一套用於孔隙介質中地下水流動數值模擬的軟體。自打問世以來,MODFLOW已在全世界範圍內的科研、生產、工業、司法、環境保護、城鄉發展規劃、水資源利用等許多行業和部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已經成為目前世界上最為普及的地下水運動數值模擬的計算機程序。

還有其他的軟體,希望專業人士來補充。

5、其他

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應用

物聯網是近來炒得比較熱的高科技名詞,不過最近幾年被後面兩者蓋過了風頭,甚至有些人覺得這一技術是不是有些過氣兒了。但是,在水利領域,他依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什麼是物聯網呢,簡單說來就是利用局部網路或互聯網等通信技術把各種機器、人員和物等通過新的方式聯在一起,形成人與物、物與物相聯,實現信息化、遠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網路。在水利領域,「物」的概念具有明顯的特徵,一般是指水文測站,大壩閘門等水利工程設施,泵站河道等水利傳輸設備,以及家庭水表等終端用水設施。把這些設施連在一起,套用物聯網的概念,形成了水利領域中的「水聯網」。

剛剛在講「水利自動化」的時候涉及到了一些,但是明顯這和水聯網或者說物聯網不是同一個級別的,可以這麼說,「水利自動化」只是「水聯網」在實際應用中很小的一個方面,而「水聯網」,則是在此基礎上的數量和質量上的飛躍。

首先是數量上的飛躍,水利自動化是局部的測站實現自動監測和控制,比如,在重要水閘和供水設施上布上感測器,並使用光纜等有線通信方式或GPRS等移動通信方式自動把這些設備的工作狀態傳遞到控制中心。而水聯網則是指在整個供水網路中處處布置感測設備,精確控制水資源的運送和調配,甚至做到在傳輸過程中滴水不漏,在分配過程中合情合理。

其次是質量上的飛躍,局部的水利設施監控只能保證設備在運行過程中出現了問題能夠及時報警,工作人員及時搶修。完善的「水聯網」能夠對所有的水利設施有一個全局上的把握,在供水設備出現問題時迅速採取其他輸水方案。對於降水,蓄水,輸水到用水的整個過程都能過做到一覽無餘,並且在此基礎之上,能夠做到防洪減災,優化調配,供水監控,智能管理。

雲計算和大數據應用這些技術太新了,雖然有些大學教授和科研部門在叫囂水利領域的應用如何如何,但個人認為炒作的嫌疑比較多,實際應用還十分遙遠。不過也有人把水聯網中,各種設備,數據和服務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龐大的系統,就安上了一個「雲平台」的名字,我想說的是,呵呵,你這朵「雲」也實在太小了。

————————分割————————

技術的發展是逐步推進的,通信技術並不是一下子就發展到了4G,再加上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水利信息化在各地區呈現不同的發展狀態,並相應地出現一些問題。

各自為政,結構鬆散,技術不一

水利信息化大多數都是由國家水利部以及各省市的水利部門推動,在項目建設的過程中, 項目的投資方不同,系統的設計和開發人員也不同,最終的產品形態也各不相同。不同的產品不可避免的會採用不同的技術和標準。最大的差異表現在系統體系結構及底層硬體支撐不同。比如各級水利部門開發的洪水預報信息系統有不同的規模、不同的級別,並且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使各地區的硬體條件和軟體運行環境不同。這種狀況阻礙了業務應用系統的通用性和移植性,在全國範圍內很難全面推廣某一套應用系統或某一套軟體產品。

就拿存儲水文數據的資料庫來說,早期的水利部門採用sybase資料庫,也有的採用免費開源的Mysql資料庫,後來,由於MS SQLServer的用戶較多,後期多數水利部門採用這一資料庫。這些不同的資料庫以及建立在資料庫基礎之上的業務應用不僅對於項目自身的更新改造來說是一個問題,對於數據的共享和再利用也十分困難。

我曾經遇到過有個基層水庫管理單位把他們獲得的水文數據存儲在了從未聽過的Paradox資料庫中(這是一個加拿大的PC桌面型資料庫系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流行過一段時間,估計他們早期的水雨情預報系統採用的是這種資料庫),使得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和現有系統整合,在獲取他們的歷史數據方面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體制弊端,信息封閉

水文計算和預報需要大量的數據,做科學研究也需要大量的水利數據。可事實是,水利部門的數據一般很難獲得,這也一直是制約水利事業發展的瓶頸。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缺乏共享的體制保障。水利數據是國民生產基礎數據,政府部門每年都花很多錢來獲取和維護這些數據。但是,並沒有相應的制度來保障這些數據在合理的範圍內共享,導致水利部門坐擁大量數據,利用率卻很低。

第二,缺乏良好的共享氛圍。國內的水利部門和科研機構,一般都傾向於保護自己的數據,認為這些是自己的勞動成果,不願意對外公開。如果想要這些數據,一般都要支付一定的費用。久而久之,這些數據擁有者就有一種靠數據牟利的傾向,嚴重阻礙了科技的發展。另一方面,由於數據得不到共享,需要數據的研究人員和項目建設單位不得不自己再做勘測,造成了重複研究,浪費了人力物力。

第三,缺乏共享的技術標準體系。前面已經說過,在水利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地區發展不平衡以及所採用的技術架構各不相同的原因,信息系統的數據格式、存儲方式,以及編碼分類都不盡相同,在缺乏共享所需的數據分類編碼、元數據、數據質量控制等技術標準的情況下,想要做的數據共享也十分困難。

另外,水利數據一般都由在全國各地區、各流域的水利部門掌控,地理分散,以及管理權分屬各部門,難以集中統一,數據匯交與共享的質量也難以控制。

重研發輕實用,重複開發,浪費嚴重。

水利信息化中的各類建設項目,有較高的科技含量,技術更新換代很快,其中許多高新技術的應用本身就是研究課題(至少對於水利行業的人來說,信息技術產品還是技術含量很高的東西),因此水利信息化建設項目又具有「科研項目」 的基本特徵和基本屬性,很容易被當成「科研項目」按照傳統的項目攻關、鑒定、報獎的老套路去運作,項目完成評獎之後,其運行維護和升級換代過程中的技術支持與技術服務則無人問津,從而導致建設單位陷入困難境地。另一方面,按照傳統方式運作的「科研項目」在攻關和實施過程中所獲得的大量科研成果,常常被束之高擱,不能快速地轉化為生產力並有效地服務於市場的需要,這種尷尬局面非常常見。

我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曾經和導師所在的團隊研發過一套用於組織各種不同類型的水文資料庫的產品,然後在這套產品之上做一些數據處理和分析之類的應用。其研究背景也就是我剛剛說的,水利資料庫類型和存儲結構不同,以及數據難以共享的問題。軟體的研發思路和產品本身做得很好,但是在運行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少的bug,在實際應用時效果並不十分理想。可是研究的目的已經達到了,而且我們幾個學生也已面臨畢業,沒有時間再去對這個產品做更多的維護和改造。這個產品也就難以有效的被使用了。

另外,各地區的水利部門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各自為政各行其事。同樣功能的建設項目,原本可以使用同類產品,但是由於複雜的利益關係,大多數部門仍然傾向於重新建設,以有目的的扶持某些企業。當然,也有些領導確實想做出一些高技術,高可用性的產品,以獲得更高的政績及更好的評價,但是領導們本身往往缺乏信息項目建設的經驗和知識,被某些打著高科技旗幟的軟體廠商們忽悠的事例也並不少見。

產品的可靠性較差,質量不高

首先,水利行業不同於銀行,交通,電子商務等領域,它的受眾面比較窄,終端產品並不是和普羅大眾緊密聯繫的,一般是行業內的企業、政府和科研部門才會使用得到。這樣的狀況導致水利領域的軟體沒有太大的用戶群,產品投入較大而受益並不高。軟體公司自然不會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研發這種類型的軟體。許多目前用於生產的專業應用軟體,基本上是專業技術人員自行開發,自編自用。開發人員少,開發過程不規範,很少能形成規模化的商品軟體。這些軟體的系統性、兼容性、可擴展性和用戶界面等等方面都很難達到商品軟體的水平。

其次,水利行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與複雜性,涉及面寬,專業眾多,其軟體產品和信息化建設項目的難度大。水利信息化的內容十分廣泛,建設項目的專業性技術性都很強,就連一些用於常規勘測設計的專業性應用軟體,也讓許多實力雄厚的軟體公司頗感頭疼。不懂專業技術的程序高手是寫不出像樣的專業應用程序的,而專業水平很高但卻玩不轉計算機的工程技術專家仍然無能為力。

工程技術人員知道,但計算機程序員並不知道,工程技術語言具有一定的「揉性」,例如在結構穩定性計算中,邊界條件、計算參數、物理模型、數學概化、設計原則、計算理論、規則標準、工程經驗、分析方法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可變性或柔韌性,甚至對某些重大技術問題的把握還很可能因人而異,因為對於某些無法精確計算的對象,技術人員的經驗往往也是作為解決問題的重要因素。這就讓程序員很難理解,計算機語言是「剛性」的,程序編寫需要嚴密的邏輯,在程序編寫中錯一個字元,寫錯一個函數,計算機都不能夠執行。當然,優秀的程序員有辦法解決此類問題,但關鍵仍然是對所要解決問題的對象能夠透徹理解。

最後,也是國內專業領域軟體普遍存在的問題,國內普遍缺乏能夠沉得住氣,潛心開發專業軟體的企業。國內的軟體廠商的產品大多數集中在遊戲,社交,日常辦公軟體等擁有大量用戶或者能夠快速收回成本的領域,再者如銀行和電子商務這種有大量企業級用戶的領域。在專業性要求高,市場需求小,但是一旦產品研製成功便能在行業內產生巨大影響力的領域,敢於嘗試者寥寥無幾。這或許跟國人普遍缺乏創新,也缺乏肯抓實幹的勇氣有關吧。

商業化不成功,市場不完善。

水利,是一項關係國計民生的基礎事業,他的推動者一般來說是政府,這種「基因」決定了水利信息化的道路中市場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優勝劣汰的現象並不明顯。

第一,好的軟體和項目得不到推廣。

由政府主導的項目建設,一般都有一些複雜的利益糾葛。具體來說,如果本地有一家企業做信息化項目,恰好又是國企,或者跟水利部門某位高層領導有些關係,那麼即使這家企業的產品和一流的產品有些差距,領導們也會傾向於把這個項目給這家企業。即使在某個遙遠的地方,有一家公司做的產品更好,服務更周到,但也會被領導以各種理由(比如公司太遠,維護起來不方便;數據掌握在被人手裡,容易外泄)等原因拒絕。當然,招標時也許不會這麼明著講,但基本是這麼考慮的。

這樣一來就會使好的軟體得不到推廣,或者推廣起來的難度和花費很大,進一步造成好的企業越來越好,形成惡性循環。順便問一句,難道這又是體制弊端造成的?

第二,盜版嚴重,信息苦苦開發的軟體收不回成本。

國內也不乏好的水利水文計算軟體,其收費方式一般是購買驗證碼,然後激活使用。但是國內用戶傾向於使用不花錢的產品,於是千方百計尋求破解版,造成軟體開發的成本難以收回。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花大力氣去打擊盜版並不可行,軟體廠商也許需要尋求另外的經營之道,

第三,基層水利部門技術落後,對軟體產品依賴性不強。

水利行業一直給人一種老土,艱苦,落後的形象。不僅是因為工作環境較差(大多數水利項目都在十分偏遠的山區和庫區,或者在城市郊區),而且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都不怎麼高,除了做大型項目設計和管理人員之外,施工人員和基層管理人員的知識水平都不太高,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這些人員的技術水平顯然落後了。相應的,他們對於水利信息軟體產品的需求也並不高,常常是被信息化推著走。他們用的軟體產品,都十分的落後,就拿水文預報軟體來說,絕大多數人認為只要能用就可以了,而且有可能出現,一套軟體做好了在那放著,但是找不到會使用軟體的人員,最後還是不得不回歸手算,令人感覺滑稽但又無可奈何。

我們能做的

水利信息化是一個全民工程,需要政府和民眾的共同參與。說到底,就是說不管是國家和個人都應該不斷學習,不斷改變和提高自己,以至於不要在技術落後的情況下受人欺壓。對於我們自身來說,更多的水利人員不要局限於眼前所學的知識,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使用先進的技術改變目前的工作狀況,提高工作效率。具有水利背景的人員多學習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尤其是編程技巧,在工作當中充分用好計算機這個工具。計算機和信息技術企業應當理解水利行業的基本原理,開發出一些能夠充分體現行業特徵,明顯提高工作效率的產品,避免開發一些華而不實的軟體。

水利行業的軟體市場和信息化項目的市場很大,但是難度也很高。相信隨著個人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水利這一艱苦、落後、老土的行業能夠得到改觀。

最後,回答題主的疑問。

水文專業是一個理論性非常強的專業,注重統計和計算,而且多年來的發展緩慢。倒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水文預報和水文計算變得非常方便、準確和快捷,新的演算法和計算軟體的出現,也使得預報精度和有了大幅度提高。作為一個水文專業的學生,不懂得一點編程技巧和基本的演算法原理,在以後的工作當中如何勝任?水文專業的學生千萬不要以為水文工作的任務僅僅局限於傳統的測(測驗)、報(預報)、算(計算),也不要以為水文測驗還需要開著小船在河裡測流量,水文計算還需要用掉一大堆草稿。這些都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了。在新的世紀,水利工作一定會發生重大變化,而這些,都需要源源不斷的由高技術人才來推動。

第一次寫長答案,有不對的地方還請多多指正。

參考文獻

1、我國水文自動測報系統編年記要

2、關於水利信息化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


這麼對口的問題我竟然沒發現,醉了。

個人認為水利信息化只是水利發展在一定階段建設的一種表現,不能算一個特定專業,可以歸類為一個行業,但應該認為是水利建設事業未來的重要組成

——————————割——————————

最近忙死,想做水利信息化的小鮮肉太多,忙著招人,補完計劃有點延後了~

前面幾個答主寫的超多超細,內容細緻,很是詳實,不妄做議論

這裡就談談自己拙見

首先,從關係上講,水利信息化與水文關係極為密切,可算一脈相承。縱觀水文發展過程中,信息化的工作開展是重要的階段,而目前我國的水利信息化事業的核心工作,很大一部分也是關於水文信息化細分領域的相關建設內容。而水文數理性更強、工程性較弱的學科屬性,也註定了其適合進行信息化應用。所以作為新時代的水文人,結合信息技術開展水文工作基本上就是以後的方向,就算你在野外水邊測個水位,在實驗室里測個值,在手機上查個實時水文站點數值,在辦公室里算個水文計算結果,現在用的技術都可以認為是水文(水利)信息化的實際應用,只不過分別屬於信息化的前端和後端、低級應用和高級應用的區別。總之,水文已經和水利信息化密不可分,從事水文行業的你必然與水利信息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逃不掉了。。。。

然後,水文在信息化的發展一向走在水利現代化發展前列,水文信息化是水利信息化的火車頭。中國水利事業較早引入信息數據存儲需求的就是水文資料的存儲,後來越來越多前端自動化的水文數據採集感測設備的布設和發展,也遠遠走在工程信息採集的前面,再到後來水文資料處理軟體的井噴,並逐步出現越來越多的定製化的水文專業業務應用軟體,而近年來的防汛抗旱決策系統、工程管理系統都一定程度上依託早期水文信息化建設基礎和參考水文信息化管理建設的思路開展的,至於各類水相關數學模型的建模開發與信息化應用更是水文人的「專利」。個人拙見,水文人應該有這種覺悟,水文信息化發展是水利信息化發展的風向標,先進的信息技術在水利方面的應用,首先考慮應用的領域就是水文。

說完前面兩點,水文人應該自豪,自己就是水利信息化的主宰!!!(完全沒可能,大自然才是主宰)但是,水利信息化應該由水文人作為主要的推動者。必須承認,具體信息化的應用過程,可能需要計算機、電子信息、軟體、通信、電氣自動化甚至互聯網等信息類專業的支撐,所以成為具有複合型特徵的水文人無疑是時代對我們的需求(黨現在是這樣要求的~~)

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如果是一名有一定的信息技術興趣或功底的水文人,真心建議從事技術性工作,因為中國水文事業需要你!如果是一名相關技術基礎比較欠缺的水文人,建議首先培養一下這方面的興趣,接手參與一些信息化工作,並逐步轉型做管理型人才,因為水利信息化方面的程序猿需要你(逃~)


水利信息化到現在也不算什麼新專業了,本人十幾年前就干這個了,我作為前輩只想告訴你,現在不缺管理人才,也不缺技術人材,缺技術型管理人才!這是我的前輩告訴我的,也是我十幾年的經驗。


推薦閱讀:

營銷與策劃的真實工作是怎麼樣的?
「萬金油」專業有哪些呢?
關於消費者行為的職位有哪些?
為什麼同齡人中相對優秀的你還留在體制內?
理工科本碩+經濟雙學位,畢業後想進入國資銀行總行工作,需要做哪些準備?

TAG:職業規劃 | 水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