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創立鎌倉幕府,為什麼到最後將軍卻由皇族出任,實際執掌政權的幕府執政北條氏也與源氏無直接血緣關係?

個人對血緣的表述可能不夠準確,意思是說鎌倉中期以後長久地由北條氏執政,而且由皇族擔任征夷大將軍?


謝邀~

鎌倉幕府後來的將軍基本都由「執權」北條氏指定,與血緣的關係不是很大,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關係。

第三代將軍源實朝被暗殺後,從政子與北條家的角度跟當時的環境來考慮,由於「源氏將軍」已經沒有可能,下一任繼承人的人選「宮將軍」(皇族)要優於「攝家將軍」(藤原氏)。原因是當時鎌倉政權根基不穩,後鳥羽上皇還在積極地搞院政(即太上皇掌握朝廷實權)想控制幕府,擁立「宮將軍」一方面可以改善與皇室的關係,另一方面也有了制約皇室的把柄(參見南北朝時代)。

換句話說,如果源實朝沒有被暗殺的話,那麼第四任將軍很有可能就會是「宮將軍」。源實朝與上皇的關係很好,由於他沒有子女,並且上皇也想借繼承人來控制幕府,於是就與北條家約定讓皇子賴仁(他的母親與源實朝的正室是姐妹)當實朝的繼承人——結果不料實朝被暗殺了,就這樣皇室與幕府的關係迅速惡化,發生了承久之亂。

「攝家將軍」是北條家與皇室交涉失敗之後的產物。嚴格來說,四代將軍藤原賴經與源賴朝不是沒有血緣關係(他的曾祖母是源賴朝的妹妹),同時又娶了源賴朝孫女竹御所(一方面可視為血緣關係的增強,一方面又有了源氏將軍的可能),可惜竹御所難產而死——他的父親關白九條道家是朝廷里的實權派——之所以雙方一拍即合,一方面是道家想要通過增強對幕府的影響來重振攝家權威,而另一方面北條家也想維持與朝廷的關係,北條泰時通過一系列制度設計(合議制)把將軍排除在實權圈之外,加強了北條家的統治。

這種模式看起來合理,實際上是不穩定的。藤原賴經的到來很快使御家人分裂成了北條派與將軍派,朝廷也時不時地干擾幕政,一系列混亂之後,又回歸了「宮將軍」的模式。

至於為什麼不選源氏為義流之外的繼承人,除開政治綜合考慮,可能僅僅從血繫上來說,比起尊貴的皇族,也是檔次不夠——請參考之前的回答:為什麼日本戰國時期強勢大名家可以向快絕嗣或已絕嗣的弱勢大名家送出子侄輩繼承家名?

以上參考諸多,如有疏漏,敬請指正。


要談這個問題,必須先說鎌倉幕府成立的意義,或是說武士起來和公卿爭權的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武士(地方豪族)要爭取自己代代開拓的土地權益

奈良時代學了唐朝的均田制,規定天下土地一律歸公。但我們都知道這種制度只會造成衰退,農民都無心改良耕作技術,或是開拓新田了。日本朝廷看不行,之後推了「三世一身法」,規定新開拓的農地可以擁有三代,初步推翻了土地公有制。以藤原氏為代表的京都貴族們之後再接再厲推出了:「墾田永年私財法」,讓開墾新田的人可以擁有土地的權利。但有個舊法沒改,就是如果田地用了公水(公家開的灌溉水道的水),田就歸公。

於是就變成只有擁有足夠資本、足夠人力實力可以自行開發灌溉水道的人才能擁有私地。這種人,當然只有這些貴族。另外,京都的貴族們又搞了一個小動作,就是莊園(私人別墅地)可以不用交稅。這樣的結果,變得就是地主們最好的選擇,就是把自己的土地當成莊園寄贈給大貴族,然後向貴族支付「保護費」 --- 遠比向國家交稅便宜的多

這就是平安時期藤原攝關政治的結構:貴族(公卿)們整天在京都吟詩作對(哦,是和歌),花天酒地,只專心在他們的小圈子裡搞權利鬥爭,完全不理國家政事(事實上,國家也根本收不到足夠的稅收推動任何政事,土地的稅收幾乎全進了公卿的口袋裡)。而地主(武士)們辛苦的開墾田地再白白的送給貴族外加保護費,沒事還要被差遣去當打手解決各地的紛爭動亂。

當然武士是非常不滿的……完全和佃農沒什麼兩樣。而不管發生任何天災人禍,飢荒疫病,掌控政權的公卿們完全不管。對公卿來說,武士基本上就只是他們養的狗。但他們忘了狗是會咬人的,而他們並沒有打狗棒。平清盛以武力奪權,做到人臣最高位的大政大臣,武士們一開始有所期待,但很快又失望了:平家只是成為另外一個藤原家,做的事情和公卿沒兩樣。

於是,武士們擁戴著平家死敵的源氏後代源賴朝,出兵打倒了平家建立了鎌倉幕府。

是的,鎌倉幕府的成立事實上是關東武士(關東地區是當時的偏遠荒地,就像18世紀的美國大西部,武士就是開墾荒地、持槍自衛的西部牛仔)藉著源氏的名頭(出身高貴的血統)進行的一場革命。源氏只是他們的看板,真正有實力的是以北條家為首的關東武士家族們。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確保自己土地的權益,這可以從幕府成立後便設立了「問注所」 --- 解決武士糾紛(最多的就是土地糾紛)的裁判所,看得出來(公平的解決土地糾紛,就是保護大家的土地權益)。

北條家是源賴朝老婆的娘家,也是第一個出手擁戴源賴朝反叛平氏的家族,當然權勢熏天。在經過幾次政爭排除了其他幾個有力家族之後,北條家以幕府執權(幕府的首席行政官)身份牢牢控制了鎌倉幕府。源氏三代絕嗣,對於幕府(北條家)來說誰當將軍都一樣(反正控制在北條家手裡),幕府需要的只是一個出身尊貴,血統地位符合征夷大將軍的傀儡看板而已。

之後4、5代將軍從藤原家抓人來,6代將軍之後則直接指名親王(天皇的兒子)來當。5代將軍上任時6歲,6代將軍上任時11歲,7代將軍上任時3歲……傀儡之意不用再說明了吧。


其他幾位的答案都是正解。

雖然源賴朝建立了鎌倉幕府,但是後來他的子嗣滅絕了。

按照大化革新後的皇室傳統,日本天皇為第一代,到第七代才從皇室除名降為臣籍。但是日本天皇很能生,因此皇族數量太大,財政養不起了。到了814年,嵯峨天皇第一次開始大規模的賜姓降籍,把自己的三十多個兒女賜姓源氏,降為臣籍,這批人的後裔被稱之為「嵯峨源氏」。之後幾代天皇也都有賜姓源氏的事情,就按照天皇的稱號稱呼。源賴朝屬於「清和源氏」就是清和天皇第六子貞純親王的兒子源經基的後裔。

清和源氏因為依附於藤原氏,協助藤原氏打擊了橘氏等其他貴族,確立了攝關政治,從而飛黃騰達。源經基生了兒子源滿仲,源滿仲生了兒子源賴信;源賴信生了源賴義,源賴義生了源義家,源義家生了兒子源義親,源義親生了兒子源為義,源為義生了兒子源義朝,源賴朝是源義朝的兒子。

源義親生前在出雲國發動了叛亂,平正盛討滅了他,平氏走上了前台。

平安朝末年,為了對抗藤原氏的攝關政治,天皇大多退位做太上皇或者出家做法皇,另起爐灶建立院政。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在位的天皇是沒權力的傀儡,反而已經退位的上皇們才是權力的掌握人,於是父親讓位給兒子,哥哥讓位給弟弟的事情層出不窮。

當時鳥羽天皇退位出家做了法皇,讓位給兒子崇德天皇;崇德天皇又讓位給了弟弟近衛天皇,自己做了上皇。到了1155年,近衛天皇去世了,此時父親鳥羽法皇和哥哥崇德天皇都還活著,雙方為下一任天皇人選起了衝突。鳥羽法皇想讓自己的兒子,崇德上皇和近衛天皇的弟弟雅仁親王即位;而崇德上皇希望自己複位或者讓自己的兒子重仁親王即位。鳥羽法皇的陣營佔據上風,成功擁立了後白河天皇,但是崇德上皇仍然在等待時機,因為鳥羽法皇已經病入膏肓。1156年,鳥羽法皇病逝,崇德上皇積極聯繫支持者,準備發動兵變上位。源為義選擇支持崇德上皇。但是源為義的兒子源義朝則是鳥羽法皇親手提拔的,選擇了支持後白河天皇。雙方在京都大打出手,後白河天皇取得了最終勝利,打垮了崇德上皇的勢力。

源義朝希望天皇能夠赦免自己的父親,但是遭到拒絕,最終不得不將自己的父親殺死。源義朝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以一己對抗整個家族,更是不得不殺死了自己的父親,但是獲得的官位卻並不高,這樣的落差讓源義朝憤憤不滿,於是他參與了藤原氏反對院政的平治之亂,不幸戰敗。源氏幾乎被一網打盡。

源義朝的幾個兒子都被殺了,只有源賴朝等少數幾人得以倖免。因為平清盛的繼母求情,源賴朝被流放伊豆。伊豆當地土豪北條時政奉命監視。源賴朝後來娶了北條時政的女兒北條政子為妻,獲得了北條氏的支持。在北條氏的幫助下,掀起反旗,最終擊敗了平氏,建立了鎌倉幕府。

源賴朝雖然是鎌倉幕府的創建者,但是和北條氏的支持分不開,於是在他晚年,北條氏權力日重,最終北條時政成了伊尹霍光之流。

源賴朝死後,長子源賴家出任第二任幕府將軍。源賴家是在比企氏家中長大的,後來娶了比企氏的女兒為妻。源賴朝去世後,北條氏已經把持了政權。在內有北條政子,在外有北條時政,源賴家不願做傀儡,於是積極拉攏妻族比企氏,試圖發動政變。消息走漏,北條氏搶先發難,比企氏被滅族,源賴家被廢黜,弟弟源實朝繼任第三任幕府大將軍。源實朝一直是北條氏的傀儡,直到他被源賴家的兒子源公曉刺殺。北條氏藉此機會殺死了源賴家的所有兒子。

因為源實朝沒有子嗣,因此源賴朝絕嗣。

北條政子找來源賴家的女婿藤原賴經擔任幕府將軍,北條氏出任執政。


日本是一個家系論至上的國家,這其實是大多數文明走的路子,政治就是家族關係的集合體,從羅馬到印度莫不如此,政治權力首先來自傳統,以家為單位。所以幕府將軍在內,國家的主要職位從一開始就限定在天皇后裔的範圍內,豐臣秀吉不也入贅平氏後裔才得以任關白么,德川家也有源氏血統(或者說是家系關係)。這個路子直到明治時代都若隱若現的存在。所以,天皇神性家系就等於是日本古代的憲法,確定了形式上各個家族的政治身份。

北條氏出身伊豆國,屬於地方豪族而不是皇室臣籍下降的產物,本身並沒有平源兩族的家系身份,所以一開始就不可能擔任將軍,也不可能擔任其他高位的公卿職位,而後來幾代親王將軍的任職合法性則是天然的。


日本人讓外家養子和女婿繼承家督的事太多了(天皇家族例外,不收外家養子,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女婿也必須是天皇家裡人,所以日本攝關時代以前的天皇放心地近親結婚,反正女婿也都是叔伯兄弟)

講個,就算北條氏厚著臉皮自稱源氏將軍收了自己做養子,以此為借口霸了將軍位置,也是沒人說個不字的

只不過北條氏比較在意臉皮,寧可立藤原賴經(舅公是源賴朝)為將軍,甚至打算把平賀朝雅(源賴朝奶娘的外孫,也是北條時政的女婿)立為將軍,也不自己當將軍。

最後立皇族為將軍則完全不是以血緣為考慮了。主要有兩個原因

1.源實朝被殺後,北條氏還沒有徹底建立威信,不得不立個帶源賴朝血緣的幌子。而藤原賴嗣被廢時,北條氏已經殲滅了能給自己造成威脅的不少御家人(賴嗣就是北條氏在滅掉三浦氏後廢除的),此時北條已經不必要靠一個血緣傀儡來維持名分了

2.將軍藤原賴經的父親九條道家想以將軍父親的身份,聯合一批不滿北條的御家人推翻北條統治。北條剷除了陰謀後,認為從大臣那裡找傀儡靠不住,不如找一個庶出的皇子,當時北條已經通過兩統迭立方針把天皇家牢牢掌控在手中,他們不會背叛北條這個強力同盟,同時擁護皇子為武家棟樑既倡導了忠君大義,又能討天皇家的歡心,何樂不為?


因為被我們的尼將軍給奪權了

源賴朝兩個兒子不爭氣,實朝勾結外臣,老二互相殘殺,嫡系自己把自己幹掉了,沒辦法,只能找皇室的人出任將軍。

我們北條家其實出自平家,也是東國豪族,自然幕府大權就該我們掌握了,所謂執權必出於六波羅,而六波羅行於北條,到了後來就是得宗專制


我想從另一個角度回答這個問題,或許更接近題主本意。

即,世襲制的內在缺陷。世襲制是一種典型的私有制體系下的派生物,然而,世襲制本身卻包藏著許多缺陷或風險——

1、最根本的,不可以絕嗣(但是誰也不能保證每個君主都有旺盛的生殖能力);

2、即使君主有生育能力,也可能在沒有生出子嗣時就已英年早逝(典型如光緒皇帝);

3、即使生出子嗣,也可能為數不多的子嗣均幼年夭折(在醫療健康很成問題的過去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即使大清皇嗣的健康成年率都不容樂觀);

4、即使子嗣均能存活,也可能長大後兄弟相殘(尤其是異母兄弟之間);

5、即使確立了繼承人,也順利繼承,繼承人的德行以及才能也難以保證;當新繼位君主的德行有虧或年幼繼承或才能難堪重負時,就很容易被權臣或外戚奪權。

所以,一般的封建君主解決上述問題的手段就是:第一,儘可能多生子嗣;第二,確立嚴格的后妃等級制度和更嚴格的繼統制度;第三,儘可能限制臣僚階級的勢力和外戚勢力,嚴禁朋黨。但是,在封建帝國的日本,始終沒有從中國學習的制度就包括科舉,日本是一個絕對的世襲制國家,從天皇到最下級的官吏都強調世襲,這種情況下最容易陷入的就是繼承危機出現時,權臣和外戚因為世襲累積的強大勢力輕易奪去政權。


先說個題外話,征夷大將軍並不是源氏的特權。只是幾代幕府政治都是源氏開創的,江戶時代幕府為了正統性作了「將軍必須是源氏」的宣傳。

簡單來說,河內源氏嫡流到源實朝被暗殺就斷絕了,當時已經取得專制地位的北條氏希望選擇一個容易控制的將軍,所以就請來了公家將軍(先是藤原攝關家,後是皇族)。

如果選擇河內源氏庶流,首先他們都是有軍事實力的武家,對武士也有號召力;再者面臨一個選誰的問題,比方說之後倒幕功臣足利氏、新田氏都是河內源氏庶流。總而言之,不利於得宗家執權。


上述答案都很完備,只是內容太多,看的眼暈。

簡單來說,幕府將軍請皇族來擔任:①源賴朝沒有直系繼承人了,選旁支又怕權力太大,威脅北條氏的統治。②皇族在此時已無實權,是做傀儡的好材料。

北條氏跟源賴朝有婚姻和同盟兩層關係。北條時政是源賴朝的岳父兼權力後盾,北條政子是源賴朝的老婆兼管家大人。


推薦閱讀:

天誅是怎樣一個概念?有什麼含義?由來是什麼?
對宋史的研究最強的是不是日本呀?
日本古代有哪些有趣的民間故事?
為什麼日本政府不打擊黑幫?日本黑幫是否合法?
既然美國是總統制國家,麥克阿瑟為什麼把日本改造成議會制國家?

TAG:日本 | 歷史 | 日本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