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德意志第二帝國首相俾斯麥?
感謝各位大佬
已經按各位的意見做了修改。這個問題很早了,我現在才發現他,取消匿名,然後重新編輯。當時還上了知乎日報233//稍後有時間,我會貼上其他相關內容的,來自知乎的鏈接,感謝各位用認真的回答,為當時一個懵懂的孩子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如果只從鐵與血的角度來評價俾斯麥,那肯定是得不出「公正」的評價的。
我自然不敢聲稱自己的評價是公正的,何況自己並非這方面的專家。如果要得出一個比較全面的看法,應該考察各派學人對他的解讀。
我個人傾向於戰後偏自由主義學者的看法。無疑,俾斯麥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是近代德國真正的奠基人,以致歷史學家乾脆把第二帝國稱為「俾斯麥的帝國」。在我看來,19世紀的政治人物中,能給自己的國家和整個歐洲打上如此深刻烙印的,大概只有拿破崙堪與之相比。
他的外交能力,歷史愛好者大概都爛熟於胸,1864-1870年的三次王朝戰爭體現得淋漓盡致;實際上,早在1863年波蘭起義期間,俾斯麥就開始在外交上為普魯士的統一戰爭布局。「靈活潑辣的手腕,大膽敢為的氣魄」,這些評論很到位。
因此,俾斯麥的遺產首先體現在他的外交思維上。1960-70年代。維利-勃蘭特的「新東方政策」,這個提法本身就可見俾斯麥的外交思維的影響。地處中歐的德國必須始終考慮東西兩方面的安全形勢。這是後來他跟新德皇發生衝突的一個重要原因,他不希望德俄關係破裂。也許是受歐洲外交的「大國平衡」原則的慣性作用,德國剛統一時,俾斯麥說,「德國已經飽了」,它不謀求進一步的擴張。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他自稱在巴爾幹的問題上充當各方「忠實的掮客」。不幸的是,這次會議上他深深地傷害了俄國。在1870年後的二十年間,他對外政策的焦點在於阻止法俄接近,在他這是個「噩夢般的聯盟」。為此他細心地編織著一個複雜的條約體系,這個體系最後在1887年的再保險條約中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劍橋近代史說,俾斯麥是個有高度責任感的政治家。是的,他十分看重德國在歐洲的安全地位。然而,在他下野後,這種小心翼翼的外交思維已經不能滿足新一代德國領導人的口味了,他們開始追求「世界政策」。對於法國的領土要求,歷史學家評論說,這可能是他在德國統一期間犯下的唯一錯誤。當然,他須面對民族主義的壓力(他自己也始終在利用這種情感)和軍方的要求。但是,用伍德羅-威爾遜的話來說,這一兼并使得世界和平不穩定長達50年。據稱他本來是可以放棄這麼做的,而且曾長期持反對立場。這一舉措使得德國在對外政策上打上了一個死結。這個死結,如果他的繼承者能繼續他的政策,或可小心地避免其不良後果。但是,他下台兩年後,法俄之間就締結了軍事同盟。俾斯麥曾在聖彼得堡做過外交官,他深知這個落後但遼闊的帝國所具有的恐怖能量。因此俄國在他的外交布局中非常重要。但是,他的繼承人很快就放棄了前首相的見解。在國內政策方面,也許俾斯麥留下的痕迹更為深刻。
一個研究俾斯麥時代的第二帝國的人,肯定都應了解這些關鍵性事件:
1. 經濟方面的保護關稅政策;2. 政治方面 A. 反社會民主黨立法; B. 文化鬥爭(Kulturkampf: http://en.wikipedia.org/wiki/Kulturkampf);3.社會保險立法以及福利國家的雛形。俾斯麥的帝國在經濟上實際上處於一個慢性蕭條的時代,這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普遍情況(1873-1895年)。由於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德國的農業狀況不佳,為了保護農業市場、也為了給國內工業部門提供壁壘,德國在1879年改變自由貿易政策,實行保護關稅;這個政策既有經濟後果,也有政治和外交效應;在國內,它締造出著名的「鋼鐵和黑麥的同盟」——歷史學家們認為這是德國保守主義乃至後來的法西斯主義真正的社會根基;在國際上,它進一步惡化了德俄關係,因為俄國對輸往德國的農產品的出口依賴較嚴重。
李工真教授說,俾斯麥是個「保守的政治強人」,這一點在他的內政和社會政策方面體現得最為明顯。俾斯麥是出身容克貴族階層的政治家,是在普魯士威權主義和國家主義傳統的浸染中成長起來的人,在他身上,家長制的色彩很是濃重。反社會民主黨的立法和社會保險立法是很明顯的表徵。這兩項政策互為表裡。社會民主黨是新興工人階級的政黨,它的民主和革命傾向,讓俾斯麥深感不安,他對霍亨左倫王朝的「責任感」驅使他打壓這場政治-社會運動;另一方面,為了平息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的政治和社會訴求,他於1880年代率先創設了覆蓋面較廣的社會保險制度。他希望用這塊蛋糕來瓦解工人階級的政治運動。然而,社會保險延續了下來,社會民主黨卻沒有因此銷聲匿跡,它的勢力越來越大;1890年,當俾斯麥要求延長針對社會民主黨的特別法時,國會拒絕了他的要求。這是他下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DTV版德國史作者說,此時的俾斯麥已經遠離了他的時代和他的國民,他難以對現代民主運動作出有效的讓步,他認為人民生活安逸後便不能有過分的政治要求。當然,社會保險政策在普魯士的政治傳統中有著深厚的根基,這個國家一直有強勢介入社會經濟生活的傳統,俾斯麥的社會保險看來是這個傳統合乎邏輯的推論,而他對社會民主黨的政策,也可認為是普魯士威權國家的推論。以上是俾斯麥對工人階級的政策。同樣重要的是,他對19世紀後期德國資產階級的政治走向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關於德國的統一,一個廣泛認可的看法是,俾斯麥是1848年革命遺囑的執行人,但他只完成遺囑中的一個任務:統一;另一個任務,自由,他沒有完成,也不可能完成。公民社會、責任制議會民主制政府、更為廣泛的公民權利,這些訴求跟普魯士的王權、官僚制度和它的軍隊是矛盾的,而俾斯麥就是後者最出色的代理人。
歷史學上常說,德國自上而下的統一方式和俾斯麥當政,註定了德國自由主義的悲劇。正因為俾斯麥和它的普魯士官僚國家幹得太出色了(以潑辣的手腕實現了他們的統一理想),1848年的自由派最後都改弦易轍,為俾斯麥的現實主義政治(Realpolitik)搖旗吶喊,放棄了最初的自由和民主追求,曾幾何時,這些自由派還把普魯士容克視為德國的反動堡壘,但如今,恰恰是這個反動集團實現了他們在1848年沒有實現的目標。他們現在幾乎感激涕零了。歷史學家特奧多爾-蒙森晚年說,俾斯麥砸碎了德國自由主義的脊梁骨。從長期來看,1862-1866年的憲法鬥爭對德國後來的政治造成了不好的影響。俾斯麥以違反憲法的方式推行他的軍事改革,然而,在薩多瓦戰役之後,當初的反對派議員(民族自由派)慷慨大度地與俾斯麥達成了諒解。既然目標達到了,手段又有什麼要緊的呢?這個事件無疑有助於不講原則的政治現實主義在德國佔據上風。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後來的三個法西斯國家,都在首先國家統一和現代化的進程中湧現了出色的政治家:在德國是俾斯麥,在義大利有加富爾,在日本有明治時期的出色人物。但這些人大約都逃不出「保守的政治強人」的本色。
當然,俾斯麥還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為德國後來的民主化作出了貢獻。第二帝國實行成年男子普選,這在全歐洲都是非常少見的;儘管選舉方式很複雜,選舉產生的立法機構權力也很有限,但這畢竟是民主制的重要實踐和課堂。和法國一樣,德國的普選制是在專制色彩濃厚的體制下確立起來的。同樣,他的福利國家政策也在德國一直延續下來,即使納粹時期也沒有根本的變動。今日的社會國家(Sozialstaat),應該說受惠於俾斯麥。
P.S. 對國家主義、強權主義者來說,俾斯麥無疑是個值得推崇的人物,對內勵精圖治,對外縱橫捭闔,手法高超,算計精明。在我看來,能力超強的政治家,往往伴隨著國民政治能力的缺失。拿破崙就是一個先例,數千萬人的性命都繫於他一個人。如果要我選擇,我更希望看到獨立、自由、自強、自治乃至強悍的人民,而不是俾斯麥和拿破崙式的政治天才。俾斯麥是一個偉大的容克貴族,但也只是一個偉大的容克貴族而已。我不打算貶低俾斯麥,但是也覺得沒有必要過分吹捧俾斯麥。
如果要給俾斯麥貼標籤,確是沒有比容克這個標籤更適合的了,俾斯麥的事業在今天看來是帶有革命性的,「歐洲地理大變動」的最重要一環是在他執政期間實現的,但是俾斯麥本人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反動分子,從任何標準上看都是如此。從對革命、民族、德意志統一的態度上,他都不是一個革命分子,他在這些問題上的態度和梅特涅並沒有什麼區別,而且兩個人還都是知道變通的人。
俾斯麥是一個老派的容克,但並不是大貴族,他有躋身普魯士貴族階級所需要的出身、莊園和門第,但是沒有錢不是長子,門第也不顯赫。而且我們可愛的奧托的早年生活是十足浪漫主義的,個性叛逆對母親充滿憎恨,他母親出身於非貴族但是接近宮廷的高級官員家庭,跟俾斯麥家族傳統的地主階級很不一樣,俾斯麥對這個自由主義的、宮廷貴族化的母親的仇恨,對他政治態度上的保守主義有多大影響難以判斷,但是肯定息息相關。
大學時代的俾斯麥想入非非期待著某種奇遇,決鬥、賭博、想跟英國女演員私奔,如果他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如果他不喜歡運動不是貴族沒有普魯士貴族傳統的那些生活方式和習慣,他可能體型會很快發胖,再戴副眼鏡穿件格子襯衫,可能奧托先生就是萌蔥娘的眾多胖宅之一。
但奧托先生生於波瀾壯闊的年代,雖然原本沒想到要站到風口浪尖,但是19世紀社會對他的一個好處就是舞台上站的其實都是他這樣的人,出身於貴族階級,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但是堅持認為有些領域是他們的天職無師自通,比如戰爭比如外交,像弗蘭茨約瑟夫皇帝這樣18歲登位,從未接受過系統的軍官培養的人卻一生穿軍裝以軍人自居。而愛德華格雷爵士除了母語之外不懂任何外語,而且寧可花時間釣魚和在莊園養鴨子也不花點時間按照他的常務次官的建議學點法語,卻認為自己熟悉「後拿破崙時代外交準則」。愛德華格雷爵士在大學主要學習打板球,而俾斯麥先生在大學主要學對著別人打手槍,當然是字面意義上的打手槍,也不能排除他眾多的決鬥經歷里有用劍或者其他武器的時候。
無論如何俾斯麥老爺的年輕時代是一個波瀾壯闊的階段,對他和普魯士都是如此。這是腓特烈威廉三世在位的末期和腓特烈威廉四世執政的初期。普魯士表面上是平靜的、保守的、志得意滿的,但同時暗流涌動。腓特烈威廉三世在其政治遺囑中告誡繼任者,普魯士必須捍衛歐洲的和平並保持大陸同盟。但同時《凡爾賽和約》授予普魯士的西部領土被證明為德意志最豐富的礦區,當地的工業迅速發展。這片政治上不接壤,信仰上信奉天主教,經濟上工商業崛起,在任何一方面都顯得跟掌握在地產貴族的信奉新教的普魯士格格不入。但是普魯士的大臣們準備把這格格不入且不接壤的兩部分緊密的團結在一起。
德意志民族主義運動從1806年帝國解體之後就一再被煽動,這種運動首先源於奧地利,來自1809年的德意志民族起義號召,之後雖然因為奧地利的戰敗而轉入低潮,但是力量仍在積聚,這個運動的高潮是1813年德意志民族解放戰爭,在萊比錫會戰當中,奧地利、普魯士、德意志各邦都團結起來當然有的是臨陣倒戈過來的,一起打敗了拿破崙,從而取得了一種史詩般的效果,自由、解放、民主、憲法、民族統一,一起成為這一時期的旗幟和理想。
新興的自由主義和平民的民主要求跟德意志民族主義是攪在一起的,那種忠君的、反民主的、甚至排猶的德意志民族主義對1848年的一代德意志人來說跟外星人差不多。
而普魯士在這個問題上顯得立場尷尬,在整個拿破崙戰爭里,奧地利不斷的戰鬥,而普魯士則經常置身事外,甚至兩度跟拿破崙結盟,在維也納會議上雖然它被承認為歐洲的五強,但是它的利益沒有得到與會各國的尊重,它被拿破崙剝奪的波蘭領土,除了波森和西普魯士都沒有能夠收回,而戰爭中對憲法的許諾卻因為維也納會議的保守決定,而一推再推。人民對此正變的越來越不耐煩。
而我們的奧托老爺,從哥廷根轉到柏林,最後終於拿到了成為普魯士官僚所需要的資格,也終於考上了普魯士文官,但是叛逆期的俾斯麥老爺和大部分貴族一樣,賭博成性,最後錢沒了,未婚妻也沒了,只好回家繼承自己的土地和莊園,去當個地主。
對俾斯麥老爺來說命運轉變的時機也正在此時,在這個時候他參加了一個貴族階級的小基督教團體,圍繞在一位女神周圍的虔誠的基督徒貴族的小團體,俾斯麥也被女神輕易拿下成為追隨者,女神雖然不久就死了但是死之前對俾斯麥評價很高,這給了俾斯麥一個老婆,俾斯麥娶了小團體里的一個妹子,還給了俾斯麥一個向上爬的門路,他認識了小團體里的馮-格拉赫兄弟,這兄弟里的哥哥是新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的侍從武官。
新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作為國會的替代物召開了聯合邦議會,而聯合邦議會之於我們的馮-俾斯麥老爺,意義不亞於三級會議之於德-黎塞留主教。
如前所述普魯士在拿破崙戰爭期間許諾要召開議會制定憲法。拿破崙戰爭留給普魯士兩個東西一個是憲法和國會的義務,一個是民兵,對容克來說這兩個東西都是眼中釘,前者意味著他們通過為國家服務和滿足於低廉收入換來的對國家的壟斷就要遭到挑戰,後者則意味著在容克視為自己的天職的軍事指揮領域一夥平民出身的民兵和他們同樣非貴族出身的軍官可能要甩開他們單幹,更可怕的是這些民兵還可能成為民主派的武力後盾。所以從拿破崙戰爭結束容克在內部政策上要做的第一是阻撓憲法,在軍事組織上就是要廢除民兵。
從拿破崙戰爭勝利普魯士的自由主義大臣們就試圖制定憲法,但是隨著戰爭勝利耶拿戰役以後緊迫的改革需求已經不復存在,於是他們對國王的影響就越來越低,但是在他們最後垮台以前他們成功的給普魯士國王加上了一個限制,那就是如果不經過議會批准普魯士不得再增加國債。這個條件看起來很有趣,因為根本就沒有國會,同時隨著普魯士的改革它也根本不需要借國債,於是國王爽快的同意了,從此直到鐵路興起的時代這個約束都沒有起過作用,但是鐵路時代來臨了,普魯士也要修鐵路,這下錢不夠了必須借債,借債就要經過國會批准可國會在哪裡?於是新國王決定召開聯合邦議會來代替國會。
什麼是聯合邦議會?從字面意義上看它是中世紀的東西,就是共戴一君的各個邦的等級會議派代表組成一個聯合的議會,比如勃艮第王朝在低地德意志就搞過這樣的聯合邦議會,但是普魯士的聯合邦議會不能簡單的從字面意義理解,因為普魯士雖然也是雜湊的一系列邦的混合體,但是因為拿破崙戰爭的打擊,它的所屬各邦已經被普魯士的自由派大臣們改組成了八個還是九個大行政區,已經突破了封建的邦的範疇,而且從拿破崙時代以來這些「省」或者「州」的政府、政府首腦就是普魯士自由派的勢力範圍,所以指望這樣的聯合邦議會馴服的批准國王的借債需求絕對是做夢。
俾斯麥老爺就是這樣一個議會裡的容克代表,這個人毫無顧忌完全不考慮禮貌和修辭,直言不諱的發表本階級的立場,用今天的網路用語就是屁股決定腦袋的典型。
聯合邦議會的一個奇妙現象是國王的借債要求同時遭到左右兩派的猛攻,作派表示聯合邦議會沒有國會的許可權也沒有立憲的權利所以無權批准國債,右派也就是俾斯麥老爺的一派則表示「沒錯他們算老幾國王借債還用他們批准?」
於是聯合邦議會很快被解散,但就在此時1848年革命爆發了,這是一次遍及歐洲的革命流感,歐洲十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幾戶都爆發了革命,當然客觀的說歐洲也沒幾個十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此時埃森還只有兩千人口。
俾斯麥此事在波茨坦全身心投入反革命。結果是粗怒了未來的普魯士王后,未來的繼承人威廉一世也就是腓特烈威廉四世的弟弟此時作為王位繼承人被叫做普魯士王子,革命爆發的時候他逃亡倫敦,但是妻子也就是未來的王后和兒子也就是未來的腓特烈三世國王都留在普魯士,而俾斯麥此時抱錯了大腿,跟上了國王的另一個弟弟,前去遊說王妃替她老公放棄王位繼承權,而讓還是孩子的腓特烈繼位,這樣俾斯麥的靠山就可以作為幕後的實際統治者掌握權力,結果被王妃嚴詞拒絕,而且從未得到王妃的原諒,俾斯麥自己也始終認為王后是他堅決反對者。
1848年革命的普魯士部分一波三折,腓特烈威廉四世解散了聯合邦議會,卻很快頒布了一部憲法,這部憲法幾乎滿足了自由派的所有要求,甚至宣布了異常時髦的普選權,正準備組織反革命的俾斯麥老爺痛心疾首,公開宣稱普魯士的王權自殺了他深感悲痛,他對國王的抨擊讓王太后不得不出來替自己的兒子辯解的地步,她說她兒子在革命期間為了國家一顆不得安寧,一天都沒有睡過覺,俾斯麥則回答「國王必須能睡覺」。也是在這個艱難時刻為了去聯絡軍隊鎮壓革命,憂心忡忡的奧托-馮-俾斯麥老爺第一次坐了火車。使用新玩意但目的是為了捍衛舊傳統,這件事可以當作是俾斯麥生平事業的一個概括。俾斯麥是退休前就看到了德國的悲劇未來,恨不得死成烈士。
伊藤博文是死的時候還對日本的前途無比樂觀,基本看不到日本未來歡樂的下克上。--------------------------------------------------十九世紀的幾位強人,其實都缺乏繼承者,這是有原因的。
德日都面對著一個尷尬情況,即完成富國強兵的時間太晚,在正在形成的全球格局中處於資源匱乏的不利境地。鐵和血的路徑在完成民族統一和擊敗外圍強敵,贏得區域優勢方面取得了成效,但是他們擊敗的強敵都沒有滅亡,反而舔著傷口隨時準備復仇。俾斯麥雖然明智地看到未來必然會和法國爆發戰爭,並拚命通過外交手段來延緩這一天的到來,但是他的苦心是不能讓其他容克理解的。路徑依賴是集體無意識的政治體現,一兩個強人的明智並不能挽回局面。(第一次寫那麼長的回答,而且也沒查什麼資料,基本就靠腦子裡已有的記憶,內容大致正確,細節上也許會有點偏差;若有錯誤的地方還請多多指正,多謝。另我主要知道得是歐洲近代史方面的內容,對俾斯麥個人並不是特別的了解,希望別被人說成離題,誒。。。)
個人認為,沒有他的存在,普魯士統一的時間會大大延後,甚至能否建立德意志也是個問題;很大的可能,就算能夠建立德意志,國土面積和國力與一戰前的那個德國也肯定不能相比。
歐洲得近代史,國家能否發展靠的就是外交博弈。民族能否統一,靠的就是看其他列強的臉面。分裂的民族在組成大國後,一定會對周圍的國家形成威脅,所以一般列強都會在萌芽階段就想盡辦法將其消除。對他們來講,周圍一群弱小的國家最容易控制,拓展勢力範圍,並將他們牢牢掌控在手裡。所以近代要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最重要得一點就是在恰當的時候抱對列強的大腿,並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反目換個列強的大腿抱,以此類推(抱大腿的次數取決於周圍列強的數目,和國力本身的強弱),最終獲得民族獨立和國家復興。最典型的就是義大利,皮埃蒙特的加富爾靠贈送尼斯等地,獲得法國的幫助,最終從奧地利手裡奪回了倫巴第和威尼斯,為後面最終統一義大利打下堅實的基礎。然後馬上換個大腿抱普魯士,並在普奧戰爭時獲得了對中北部義大利的控制權。接下來靠加里波第拿掉那不勒斯,最後反目法國,並在普法戰爭時逼法國撤出在羅馬的勢力範圍,最終基本統一義大利。但就算這樣,義大利也直到一戰後才真正的統一,當中經歷了將近一百年,其難度可見一斑。義大利各國雖然富有,但國力甚小,所以只有採取在大國之間紛爭撈便宜得方式,一點一點的吞掉其他義大利半島諸侯。而且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外交猶如走鋼絲,這也是小國的悲哀啊。。。因此義大利也養成了這種騎牆派的風格,兩次世界大戰都在賣萌。雖然為人所不齒,但兩次戰後都沒啥損失,甚至一戰還撈了點便宜;相對於德國國土越打越小,最後連龍興之地都被人吞了,情況真是好太多了。當然義大利是個成功的例子,不成功的例子?舉個不恰當的,看看中南半島就知道了,我朝在阻止越南統一半島道路上的所作所為,絕對符合我腹黑兔幾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普魯士的情況和義大利稍微有點不同。普魯士是勃蘭登堡繼承條頓騎士團的領地後成立得,在一百多年的發展和吞併周圍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國後,在維多利亞時代已經成為北德地區的最大勢力。德意志民族在拿破崙時期被法國虐得不成樣子,所以也極度渴望能夠統一起來。那個時候,能夠有實力統一德國,復興神聖羅馬帝國的也就兩個國家,一個普魯士,一個奧地利。奧地利有正統性,悠久的歷史,和強大的國力與人口,但問題在於民族混雜,德國人不佔據人口的主導地位(整個歐洲近代史就是看奧地利和奧斯曼怎麼不斷被人挖空挖小,所以主流人口什麼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對多民族國家,比如說現在的某朝)。而普魯士作為新興的國家,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無限的發展潛力,但正統性不足,能否統一德國(尤其是奧地利)並讓人順服是個很大的難題。當時的普魯士在統一問題上有兩派紛爭,一派認為統一大業就是要將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諸侯國全部統一在普魯士的旗下;另一派認為奧地利難以吞併,而且就算吞併,其自古以來的正統性會對以後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困難,不如建立一個排除奧地利的德國更好。
為了表述方便,我就稱前者為大德意志派,後者為小德意志派吧。如果是一般人的話,肯定會認為大德派才是正確得道路吧。畢竟人家說要統一,肯定就是全部統一,你來個半統一算個什麼事兒。但俾斯麥作為當時的首相與威廉一世的親密好基友,極力堅持後面小德派的觀點(或者某種角度,他就是小德派的倡導者,沒有他的存在,小德派根本就不會出現)。除了對奧地利的統治產生的正統性上的問題,他還有一個顧慮,就是周圍的列強是否樂於見到這麼一個巨德的存在。如果堅持走大德派的路線,運氣好的話也就是周圍列強處處作梗,讓統一變得十分困難;運氣差的話,可能會在一開始就形成列強包圍圈,這對新興的國家來說,無疑是場噩夢。俾斯麥當時的顧慮,也和其地理位置有莫大的關係。在三分波蘭後,普魯士南臨奧地利,北望英國,東靠俄羅斯,西接法蘭西,全都不是好惹的主。如果普魯士的領導人腦袋發熱,統一速度過快,那麼周圍列強一包圍,德國基本就是等死的節奏(具體狀況看看二戰後期就知道了)。可以說歐洲諸國,地理位置最好的莫過於英國,最差的肯定是德國了。義大利統一的難度也就在於國力太小,地理位置其實還算不錯,只要搞定奧地利就成,所以走的路線也就是誰反奧地利我就抱誰的大腿,效果也挺好。說老實話,對於普魯士當時的難題,不是千年一遇的政治家,根本無法想像應該如何破這個局。俾斯麥能夠完成最後的統一,真的是靠神的運氣,超人的智慧,和周圍的一群豬對手吧。當然,超人的智慧是最重要的,這也是我成為俾斯麥腦殘粉的主要理由。另外我也說明一下,俾斯麥能夠順利實現他的政策並獲得成功,和他的好基友明君威廉一世的支持有莫大的關係。這一對關係之親密,自古以來我能想到的也就劉備與諸葛亮能夠相比了。所以在威廉二世上台後,不斷的挑起紛爭,年老的俾斯麥也只好無可奈何的退休了事,並坐看德國引向戰爭的深淵。。。先寫這麼點,去吃飯了等回來後再繼續寫,嗯。。。
----------更新線----------------------------
回到主題,通過不斷吹威廉一世的枕邊風,威廉一世也最終同意了小德派的觀點。這一派的另外一個目標是,在建立德國後,依舊能夠和奧地利保持良好的關係,並在未來形成同盟,一起稱霸世界。
為什麼要建立這個目標?前面我也提到過,就是德國的地理位置極差,很容易就被周圍列強包圍滅掉。那麼要破解這個局面,最合理的兩步就是:1.和其中一個列強建立絕對不會反目的同盟,一方面緩解和那個國家的邊境壓力,另一方面在全面戰爭時能夠合力打開局面;2.在避免出現全面戰爭的情況下,不斷挑起周圍國家之間的紛爭,使其疲於奔命,無法形成對自己的包圍圈,並儘可能的撈取利益。第二步簡單來講,就和當年戰國時期,秦國張儀的做法一樣。如果能夠成功的話,德國就算不能像秦國統一中原一樣統一歐洲,也基本能夠群嘲周圍諸國了吧。可惜的可惜,就是威廉一世死得太早,二世主上台太過熱血。俾斯麥雖然完成了第一步,但第二步在君主不支持的情況下,也是力所不及,沒能完成第二步的目標。。。
那麼我們看一下,建立第一步,也就是鋼鐵同盟。鋼鐵同盟其實比較直接的方式是把某國直接打趴下,然後建立一個當地的傀儡政權。但這麼做會讓本國對其他列強的威脅性過大,而且那時的普魯士也不見得有這個國力直接打廢掉一個列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是俾斯麥,你會選擇哪個國家做鋼鐵同盟呢?英國,大家雖然都是日耳曼人,但英國的大陸政策就是連橫,屬於很沒節操的那種。建立暫時的同盟沒問題,若是要成為長久的鐵哥們還是讓人放心不下啊。。。
法國,世仇No.1,想搞死他還來不及,同盟什麼還是拉倒吧。。。俄羅斯,三分波蘭的時候搞過一次同盟,以後再關係鐵一點也沒什麼;不過問題是以後若和法國英國發起戰爭,俄羅斯也幫不上忙,自己反而成為肉盾,還是算了吧。。。奧地利,嗯?大概稍微有點腦子,都會發現這並不是一個差的選項吧:首先,大家都是同宗同語得,情感上就相近,搞基也不會害羞(二戰不就直接合體了);只要關係不要搞得太僵,出現危機時互相幫助根本不用有什麼猶豫得。然後,兩國的邊境都與俄羅斯相接,萬一以後俄羅斯發起飆來,可以拿奧地利當肉盾使(一戰也的確這麼做了,在德國將戰力轉向東線前,基本都是奧匈的軍隊在那裡頂著)。第三,兩國之間也就是在德意志地區誰當老大的問題,解決這事兒,其他都不是問題,以後當起同盟情感上也沒啥疙瘩,還有共同的世仇法國。
所以我們的首相也很明智的選擇奧地利作為未來的基友了。為達到這個目的,最重要的就是和奧地利要打一仗,將其打服,但又不割取其土地。這一點也是俾斯麥在普奧戰爭時主要的做法,之後我會詳細說明。
出去一下,等會再更新
---------第二次更新,嗯---------
普魯士的統一一共打了三次仗,普丹戰役,普奧戰役和普法戰役。全是局部戰爭,全都在其他列強想要干涉之前結束戰爭,見好就收,這不是一點點的意志力所能夠做到得,而俾斯麥和他的威廉一世都做到了。
近代開始的戰爭,其實基本上都是為政治服務得。這種戰爭,尤其是己方佔優勢得戰爭,最難的其實是在應該停下來的時候能夠止住誘惑,結束戰爭,得到和平,並獲得自己最大的利益。現在很多事後諸葛亮都在說如果德國不打蘇聯就好了,日本不打美國就好了。不說這兩國是否當時必須要捅這兩個馬蜂窩,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兩個國家當時都陷於戰爭狂熱之中;就好像你讓一個DIY正high的猥瑣男突然stop住,這種難度極高的事情,就算領導人腦子清醒,下面的人也不幹得(更不要說當時兩國腦子最不清醒的就是其領導人了。。。)就算是到了21世紀,作為世界的superpower,美國人也犯了同樣毛病。兩場虐弱者的戰爭,花了那麼多錢,最後也就是出了一口氣而已,和整個中東的國家關係全鬧翻(沙特以外),還給中國十年的黃金髮展期,要我說美國出了小布希這種豬對手真是中國近十年的福分;如果08年的金融危機能夠在美國大選之後爆發,讓麥凱恩這種人當總統,那真是祖墳冒青煙的運氣了,可惜了呢。。。讓我們再回頭看看這三場戰役,第一場是普丹戰役,具體是普魯士聯合奧地利要回丹麥的某個德語區公國(名字太長了記不住就不寫了,反正也不是重點)。這是俾斯麥策劃得(其實三場戰役都是俾斯麥策劃啊得)一場陰謀,一方面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軍事實力,然後是搞死丹麥讓他以後永遠做自己的小弟,最後是在分贓的時候故意分的不公平讓奧地利心生怨恨,這樣以後能夠以此激化矛盾,挑逗對方和自己打一仗。簡單來說,這場普丹戰役就是後面普奧戰役的前奏,真正的戰爭策略家能夠在規劃當前的戰爭時就把後面的戰役都計劃好了,普魯士出了俾斯麥這個首相真是上帝眷顧日耳曼民族的最好證明呢。
嗯,普丹戰役沒什麼好說得,因為基本上也就和美國打伊拉克這種水平差不多,隨便一虐對方就投降了。順便說一句,個人覺得其實按照普魯士的國力水平,把丹麥直接吞併都沒有多少問題。但問題是首先丹麥並沒有什麼資源,佔了得不到啥利益;然後奪取德語區公國勉強算是正義戰爭的話,吞併丹麥就是妥妥的非正義戰爭了,這會引起周圍列強的警覺,對後面的發展不利。最後一點吞了丹麥會引起其他北歐三國的反彈,以後普魯士的北方邊境若變得不太平就太不划算了。所以普魯士在拿掉丹麥的德語區後,馬上停止了戰爭,其他列強也基本處於打醬油得狀態,沒有什麼太大的反應。
如果說普丹戰役就是虐虐小朋友的話,普奧戰役就相當於國共內戰了。印象中是奧地利先發起的攻擊,但這點無所謂,因為陰謀肯定是俾斯麥策劃的。具體戰爭理由也沒設么好說的(其實是想不起來了。。。),因為那都是借口,而借口這種東西都是敲門磚而已,和真正的利益需求肯定是兩回事情(就好像日本借尋找失蹤的日本兵發起了七七事變,你說這TMD算什麼理由,找個人就要侵入別國的領土?)。這場戰爭具體是普魯士聯合了新興的撒丁王國(就是前面說的那個意呆利的前身,嗯),入侵了奧地利,並在拿破崙三世準備介入之前,和奧地利簽訂了和平協議,使巴伐利亞等南德諸侯得以進入普魯士的勢力範圍內,為最後的德意志統一打下基礎。
這場戰役我的注意點就兩個,一個是普魯士這次拉了撒丁做盟友一起搞奧地利。說是盟友,其實更多是起肉盾的形式,讓奧地利兵力分散,自己攻打的那一方能夠稍微簡單一點。所以戰爭的時候撒丁那一邊打得一塌糊塗,普魯士還是長驅直入,並獲得最後的勝利。
這次普奧戰爭其實能夠預見到兩個屬性問題,首先就是義大利豬隊友的屬性,站在哪一邊哪一邊就被拖累。曾經有人說,義大利坑了德國兩次世界大戰,其實在兩者的前身,撒丁就在坑普魯士了(突然有一絲蠢萌的感覺~)第二個問題就是奧地利的外強中乾屬性,對付兩個新興國家都搞不定,首都都差點被圍了,其軍事實力可見一斑。但這並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奧地利這個國家的特點決定得。就像我前面說得,奧地利雖然國土很大,人口眾多,但德國人作為主流人口相對較少,軍隊里的人大多是外族人,說著各地的語言,交流十分困難;到最後戰爭完全處於各玩各的,統籌規劃之類基本就玩蛋兒去了。這樣的軍隊,和普魯士的戰爭機器一比就佔下風,所以也會敗得那麼乾脆。戰敗後奧地利內部民族矛盾進一步加劇,在實在沒辦法的情況下和匈牙利貴族妥協,建立了奧匈二元帝國這種不倫不類的貨,勉勉強強堅持到一戰,最終解體。我在這段提這兩個問題,是一戰的時候,德國的同盟國就是奧地利和義大利(土耳其打醬油得不算)。一個外強中乾,一個是豬隊友,你看看你看看。。。。
第二個注意點,就是俾斯麥最輝煌的時期了。有人說俾斯麥最風光的應該是普法戰爭首相在凡爾賽宮擁立威廉一世的時候,不過我覺得他對普魯士最大的貢獻點其實就在這個時期,也是普魯士是否能夠統一德國的最關鍵時期。普奧戰爭,決定得是普魯士是否能夠成為歐洲一霸的戰爭,最擔心普魯士崛起的國家是誰?當然是法國,法國德國英國,這三國的搞基史貫穿了從文藝復興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400多年歷史,而法國和英國又曾經搞了一百多年的基,這基基復基基所產生的愛恨情仇,絕對是剪不斷理還亂的一塌糊塗。
現在是普奧戰爭,普魯士已經獲得了基本勝利,於是群臣們high起來了,他們不斷鼓動威廉一世攻佔維也納,直接吞併奧地利。而威廉一世也被勝利的果實沖昏了頭腦,真的決定要攻打了。這時候,俾斯麥站出來了!
當一個男人遇見一個美女脫光了衣服等著被你蹂躪的時候,他卻抑制住了自己下半身的衝動,轉身離開了。
這種人,要麼就是慫得要命的屌絲,要麼就是具有鋼鐵意志的鋼鐵俠!而我們的俾斯麥,絕對稱得上是鋼鐵俠中的鋼鐵俠,鋼鐵意志的鐵血宰相!他老淚縱橫,望著他的老基友,極力反對攻打維也納的決定。俾斯麥認為,拿破崙三世不樂於見到普魯士的崛起,一定會幹涉這場戰爭。一旦法國介入,普魯士將難以抵抗兩個列強,最後前功盡棄,重拾拿破崙戰爭時的苦果。所以最重要的是趕在拿破崙反應過來前,和奧地利簽訂協約,確定德國的勢力範圍,讓法國無法介入,這才是最上策。但整個普魯士領導層都處於狂熱之中,一個老臣的真言根本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俾斯麥最後甚至威脅道,如果國王決定攻打維也納,他就馬上自殺,因為他不想活著看到德國的前途最後被毀於一旦。甚至有一種說法,就是俾斯麥在普奧戰爭的時候,隨時都帶著一瓶毒藥,如果法國介入,他就馬上喝下去。最後,威廉一世被打動了,決定採納了俾斯麥的意見。而這,也奠定了德意志成功的基石。在這點上,威廉一世也不愧是一代明君。君主,無論是東方西方,其主要得工作,就是當伯樂,慧眼識英雄,並在關鍵的時候支持正確得建議。君主並不需要自己幹活,畢竟領導一個國家一個人肯定沒法抗。像朱元璋這種事必躬親的主兒,最後除了累死外效率也不見得好。但如果能夠得到得力助手,並在後面鼎力支持,國家一定和諧太平,盛世絕對不是什麼難事。普魯士這時候很幸運,他有明君威廉一世,也有鐵血宰相俾斯麥。最後,普魯士和奧地利打了一仗,看起來普魯士搞了半天,什麼東西都沒拿到,但他獲得了對德語地區諸侯國的絕對霸權,並成功孤立了奧地利。現在想想,也幸好普魯士當年沒有吞併奧地利,不然就憑其巴爾幹地區那群斯拉夫人的民族獨立運動,也夠德意志喝一壺得。現在好了,全讓奧地利扛著,自己就吞巴伐利亞這些德國的精華就成了,這是絕對划算的生意。復興神聖羅馬帝國?過去得事情就讓他過去吧,我再建立第二帝國不就成了。
寫得累死了,休息一會兒,嗯。。。。
--------更新更新--------
回頭再看了一下,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寫那麼長的東西了呢。。。順便離題一下,推薦一個遊戲,paradox interactive出的victoria ii,講的就是1836年到1936年這一百年的近代史,你可以選擇任意一個國家,並重演歷史。和三國志信長之野望那種RPG遊戲不同,這個遊戲絕對能夠很好的解釋很多問題,比如說德國為什麼會群嘲歐洲,法國為什麼最後變得那麼挫,日本為什麼要往滿洲發展,等等等等。個人推薦,入手有點難,熟悉後就會享受其中得~
俾斯麥最讓人稱道的就是普奧戰爭時得極度理性,而普魯士能夠在和奧地利打了一仗後還能夠結成親密無間的盟友,這絕對是外交上的一種藝術成就。聯想到我國現在的外交環境,尤其是中日之間的關係,真是讓人不住嘆息。。。
萬一中日之間出現戰爭,我們的領導人能否和當年俾斯麥一樣,作出理性選擇呢?想到這裡不住留下幾滴冷汗。。。嗯,不管怎麼說,現在的普魯士已經搞定了奧地利,國力大增。在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後,俾斯麥又一次挑逗成功,拿破崙三世再次被人當猴耍,一拍腦袋決定攻擊普魯士。但畢竟普魯士已經為這場戰爭做了多年的準備,所以戰爭馬上就滑向了德國的一邊。這時的普魯士已經不用再戰戰噤噤的看著別國列強的眼色了,而且也有了奧匈這種鐵哥們,更不用擔心後方著火,於是狠狠的虐了一把法國,出了當年拿破崙戰爭的一口噁心,割掉了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在別人家的宮殿里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這種感覺真是前所未有的爽啊~
說了那麼長一段歷史,最後總結一下吧。俾斯麥是歐洲千年一遇的宰相,因為他的存在,德國得以復興並成為歐洲一霸。俾斯麥在統一德國後還繼續致力於調節歐洲諸國的矛盾,深獲各國的信任。一般你要說對一個人要有一個公正評價,總要說一點好的,再說一點壞得。但對於俾斯麥,我真的想不出有什麼壞的方面的因素。一個完全為國家君主著想,為了國家統一和復興耗盡自己精力的人,如果你再從裡面挑出啥毛病出來,那就是雞蛋裡挑骨頭,純粹的矯情。
不過不得不說的一點,就是俾斯麥各個策略的成功,威廉一世背後的支持也特別重要。另外德意志民族在近代的努力,智慧與勤奮,這幾個因素合起來,才決定了當年強大的德意志。我就這麼說吧,就算中國當年出了像俾斯麥這樣的人物,他的命運也好不到哪兒去,搞不好在最開始背八股文的時候腦子就被背壞掉了,嗯。。。
高玩幫德國刷了排位,然後新手接著玩。
講俾斯麥,必須先講俾斯麥以前的歐洲政治。沒有雞那來的蛋(副產品)。一、從神聖羅馬帝國到衰落世界秩序。近現代國際關係,曾先後出現過四個體系,即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和雅爾塔體系。1648年神聖羅馬帝國同法國、瑞士簽署了威斯特伐利亞合約,從此以後世界開始進入一個由複雜異常的文件(契約關係)組成的現代社會,我們把這種國際關係稱之為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而改變這一體系的唯一方法就是戰爭!(有網友駁斥到:你不知道現代國際關係是1919年凡爾賽合約的簽署?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嘴上說的是呵呵。心裡想的是誰能把這個放棄治療神經病拉走啊?)從神聖羅馬帝國的極盛,談歐洲文化多樣性對地緣政治的影響。美國的大西洋湖戰略(先歐後亞)裡面有句話,控制了西歐,就控制了全世界。那美國為什麼可以後來居上,影響和控制歐洲呢?中國有句話叫:分而治之。理解大西洋湖,理解歐洲現狀,就要從神聖羅馬帝國開始。西漢滅匈奴,匈奴西遷,驅趕克爾特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向東歐和西歐遷移,這些人駐紮在羅馬邊境幫助羅馬拱衛邊防(相當於中國的內蒙古),當匈奴人開始進攻的時候,這些人就開始要求到城牆的那一邊防禦,於是這些人進入羅馬境內。羅馬人把他們統稱為蠻族!這些蠻族後來先後建立了義大利、西班牙、英格蘭、德意志、愛爾蘭,還有你們沒有聽過的汪達爾。故事切到神聖羅馬帝國,羅馬覆滅以後歐洲大陸進入黑暗時期,此間出現了一個叫神聖羅馬帝國的國家,羅馬教廷對他賦予極大的希望,希望這個國家能統一歐洲。1500年哈布斯堡君主查理誕生了,他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個人品行無可挑剔,他控制的疆域達到了奧地利、德國、義大利北部、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法國東部、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美洲大部分,他被歐洲人稱為自羅馬覆滅以後最偉大的皇帝!1525年,查理在帕維亞戰役中擊敗並俘獲了法王費朗西斯一世,這個時候統一歐洲幾乎指日可待,可查理釋放了法王,他認為他可以懷柔天下,換來卻是法國與奧斯曼帝國結盟。1555年,查理終於累了,他簽署了宣布《奧格斯堡和約》,正式宣布新教的合法性。此後歐洲人追隨他搞航海的熱情,一浪高過一浪;中國的印刷術傳入歐洲,從此歐洲知識傳播的速度呈現幾何速度上升;1517年,在他治下的馬丁路德在維滕貝格萬聖教堂貼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為英國由此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鋪平了道路。與此同時中國的鄭和開始下西洋,此後幾百年,中國再也沒有出現大規模航海活動。為什麼查理大帝最後放棄了統一歐洲,復興羅馬的重任?當時神聖羅馬帝國有南美黃金源源不斷運來,支持統一歐洲的偉大事業,但查理大帝發現宗教、民族、文化不同的人群,內鬥不止,你根本不能把他們組織成一個國家!此後拿破崙、希特勒都想統一歐洲的文化、政治、經濟,但這可能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查理大帝有美洲黃金的支持尚且不能,何況英美有美洲黃金的反對!所以說,我不看好歐盟的前途,不看好歐元的前途,因為根本不靠譜。附:1955年英國駐歐洲委員會高級官員羅伊-登曼在墨西那會議上的發言:你們正在討論的未來(歐盟)條約,英國根本不可能同意,即使同意也不會得到實施。即使得到實施,英國也將認為完全不可接受,......祝你們成功!再見。 二、喜歡雞蛋上跳舞的俾斯麥我的很多粉絲,都經常問一類問題,美國能不能打過中國?中國能不能打過美國?中國能不能打過俄羅斯?俄羅斯能不能打過中國?答:呵呵一笑,現代戰爭的成本非常之高,兩個國家之間根本打不起一場現代化的戰爭,即使是兩個國家不過日子,砸鍋賣鐵要互毆,最後的結果只能是鶴蚌相爭漁翁得利,所以大國之間面對均勢局面都不願意打破。俾斯麥是玩弄這一類均衡政治的高手。他的名言是:一個大國的政策唯一健全的基礎就是自身利益,而不是浪漫主義。自他以後,歐洲均勢政治被他的實用主義和存林法則所替代。克里米亞戰爭以後,英國厭惡戰爭,法國因為法國大革命期間被外國干涉軍肆無忌憚的破壞而選擇保守孤立,當時的軍事強國奧地利面對看不懂的歐洲政治搖擺不定,俾斯麥看準了時機,不動聲色的在列強的眼皮子底下統一了德意志。這才是一戰、二戰真正的起因,俾斯麥的霸道(達爾文主義)取代了王道(均勢理論),世界戰爭的本質就是人類社會在一次次嘗試構建新的政治均勢(國際關係)。俾斯麥不僅僅懂達爾文主義,他還懂均勢理論,在他完成影響全人類命運的德意志統一之後,他當然要鞏固自己國家的既得利益。他親手打破的花瓶,還要自己親手粘起來,這就是他的同盟理論。(假如待在一個只有5個強國的世界裡,最好待在一個3國集團內。)於是俾斯麥同奧地利結盟,為了避免兩線作戰他又和俄羅斯結了盟,並長期和英國保持友好關係,從表象上看德國貌似無敵於天下,但事實卻是德國走到了死胡同。德皇威廉二世上台,對政治均勢毫無概念,對現有的既得利益非常不滿,最關鍵的是他還罷免了俾斯麥的首相職位,任用了列奧-馮-卡普里維。(卡普里維的名言:俾斯麥能同時讓五個球不落地,而他連兩個都做不好。)在俄德同盟條約到期以後,德國居然無視自己盟友的存在,只是因為俄羅斯不是日耳曼人。自此以後,德國開始走下坡路。英國敏銳的發現了這一契機,迅速與俄羅斯結盟,並拉上了自己的老弟兄法蘭西,雖然德國通過一系列外交努力取得一些成績,但大錯已經鑄成。上帝叫誰滅亡,必先使其瘋狂。這個時候的德國已經徹底瘋了,他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無敵艦隊,要奪回被英國霸佔的海洋,完全無視自己傳統的陸權大國利益戰略取向。戰爭的所有條件都已經成熟,唯一缺少的就是導火索,而巴爾幹那些破事又浮上水面。奧匈帝國的王儲被一名塞爾維亞青年刺殺,奧匈帝國與俄羅斯之前的火藥桶首先被點燃,於是德國跟進,法國、英國也迅速跟進,一戰開打,死亡2500萬人口。一戰前,歐洲王室長期保持通婚狀態,關係處的是相當融洽,你來我往絡繹不絕,戰爭之後,國際關係、貴族血緣都被打的灰飛煙滅。一戰作為一門培訓課程,最大的成就就是培訓出了希特勒堅定、果敢的領袖氣質。假如誰能預知一戰的後果,那當時的參戰國沒有一個會參與。對於英國而言,一戰之後能不能滅德國?答:可以。但不能,因為會打破均勢。二戰之後能不能滅德國?答:可以,但還是不能,還是為了政治均勢。1919年凡爾賽合約簽署,法國還是不懂政治均勢,為二戰埋下了伏筆。有一個決心立馬吳山第一峰的青年看到了這一點,他的名字叫列寧。放在最後的導讀:看完這篇文章,然後再去看從神聖羅馬帝國到衰落那篇文章,其實寫的是政治家廢寢忘食設計的歐洲均勢政治被一個叫俾斯麥的毛頭小夥子打破。雞蛋上跳舞的俾斯麥
http://weixin.qq.com/r/izkGHvnEC6R0rb1992yZ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一句題外話,老爺子是個吃貨!!!
生的偉大,沉的很快,船和人,皆是如此
很久以前當我還沉迷於德意志的歷史的時候喜歡過這個老爺子,以至於我最開的微博都是用的bisimai當賬號。。賬號廢棄很久了,我對這位老爺子的記憶也一點一點消失了。只記得鐵與血的宰相,縱橫捭闔的政治家之類的頭銜,他和伊藤博文都是自己國家的領頭人,儘管他們對自己的國家改造並不徹底然而卻具有先驅性,俾斯麥之後德國我最有印象的就是希特勒了。
和平主義的俾斯麥
而一手造就這一切的法國樞機主教黎塞留正躺在床榻上奄奄一息,在說出了那句名流千古的話——我的一生沒有敵人,除了國家公敵——後溘然長逝,揭開了歐洲現實主義政治的馬基雅維利大幕。
八年之後,蕭規曹隨的法國繼任首相馬扎然帶領法國贏得「三十年戰爭」的勝利,高盧雄雞成為了歐陸當之無愧的霸主,但似乎誰都想不到,五十年後,一個叫普魯士的小國在美因河畔建立了起來,而兩百年後,它會帶領著「北德意志邦聯」的大小諸侯,踏著法國男人的屍體與鮮血,一路高歌猛進直至巴黎,在凡爾賽宮加冕稱帝一舉建國,歐陸霸主的皇冠旁落,而德意志帝國則初露鋒芒。
這一切的一切,都繞不開黎塞留之後的又一權相——「鐵血宰相」俾斯麥!
很多人對俾斯麥有一個固有的印象,認為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德意志民族主義者」,但真實的俾斯麥,從來就不是一個德意志的民族主義者,甚至還很敵視德意志的民族主義。
我們印象中帶領德國打敗法國的普魯士,其實遲至1815年「維也納會議」,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德意志強權,而在這之前,它一直是一個「半德意志半波蘭」的國家,直到後來它在波蘭的領地全部喪失,而在西方的領地不斷上升,至此普魯士才真正成為一個德意志國家。
而德意志民族主義的興起,是在拿破崙率軍攻入德意志期間開始強大起來,那時在德國大眾中對此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一種是「這種事情絕不可能再度發生在我們身上!」另一種是「我們有朝一日也要有辦法那樣做!」所以德意志民族運動同時也是一個反法運動,「拿破崙時代的法國是德意志民族運動的榜樣,而拿破崙就是該運動的『非婚生父親』。」
所以對德國的民族主義者來說,德國的榮光必須依靠打敗法國得到,它們要求的是一個「大德意志國」
所以在俾斯麥眼中,如果在普魯士統一德國後,任由這種德意志民族主義肆虐,那麼勢必就將推著德國與法國為敵,進而再要求德國進行擴張——後來的結果也正如俾斯麥所料——而俾斯麥看到了歐洲戰爭的一個死結,那就是「歐洲的戰爭不論在過去或現在都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傾向,那就是很容易蔓延開來」。 一旦如此,德國所處的位置必然會淪為四戰之地。
所以在俾斯麥心中,理想的建國是一個「小德意志國」,甚至只包括「北德意志邦聯」的國家。 可要想統一德意志,那麼俾斯麥就必須與德意志的民族主義相結合,甚至把自己打扮成民族主義者。這就造成了「德意志國衍生自一個怪異的不對稱聯盟,其中一方是普魯士的德國政策,另一方則是德意志民族運動。」
當時的德意志境內,是一堆割據的小諸侯和兩個強國——普魯士和奧地利——所組成。在俾斯麥眼中,普魯士要強大就必須要統合德國的力量,而欲統合德意志,就勢必與奧地利產生利益衝突。
「1855年俾斯麥在一份遞交柏林的報告中寫道:當我四年前過來的時候,我絕非徹頭徹尾地與奧地利為敵;然而現在,除非我否認自己的每一滴普魯士血液,否則便無法對時下奧地利當權者所認知的那種奧地利維持最起碼的好感。」於是1864—1866年,普魯士與奧地利最終開始了「兄弟戰爭」,最終普魯士打贏了戰爭,由此產生的後果是奧地利在一千年的歷史上,首度與德境其餘部分完全不再具有同一國關係,並且因此而必須大規模進行內部改造,在與匈牙利達成「折衷方案」後,將奧地利帝國改製為奧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國王的雙元帝國。
而俾斯麥的戰略眼光在戰爭之後,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俾斯麥與奧地利簽訂的和約則刻意不要求割地賠款,藉以避免造成任何不必要的羞辱,於是保障了日後與奧地利結盟的可能性。
對於俾斯麥來說,他一直避免列強將德國視為一個強大的不穩定的因素,在德國統一之前,德意志是一個「原本讓中歐對外力產生緩衝作用的一大塊「海綿」或一大片五彩繽紛的「塑料墊」,如今卻在某種程度內變成了一個水泥塊——一個令人望而生畏、有許多炮管向外伸出的水泥塊」,而德意志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一旦列強一致將德國視為威脅,那麼「數以百萬計的刺刀主要就直直指向歐洲中央,而我們就站在歐洲的中央。我們由於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因為歐洲整體歷史的緣故,遂優先成為其他強權結盟對抗的對象。(1882年在帝國國會的演說)」
但僅僅是四年後,俾斯麥就不顧日後與法國會成為世仇的結局,發動了著名的「普法戰爭」——而這是他竭力避免的,他一直想要德國成為的是一個維護歐洲和平穩定的國家,一個所有國家都需要它們的國家。
他說「德意志國的利益就在於阻止歐洲強權之間爆發戰爭」。
而如今他卻開戰了,這裡面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德意志民族主義運動」的要求,如果德意志要建國,那麼就只能從法國獲得建國的資本。而後來的結果也是如此,在打敗了法國之後,南德便納土來歸。 但俾斯麥深切的知道,德國不能繼續戰爭,德國必須被列國需要。而在打敗法國之後,英國這根歐陸「攪屎棍」也開始了壓制德國。於是俾斯麥在建國以後的政策,就是德意志國由始至終唯一推行過的無限制和平政策。
他的和平政策包括
「一、放棄在歐洲進行任何形式的領土擴張。 二、與此有關的配套行動,就是在德國境內全面壓抑擴張的野心,特別是一切與「大德意志」有關的努力方向。三、不斷打消各地「尚未得到解救」、由於德意志建國而被排除在外的德國人——尤其是奧地利與波羅的海東部地區的德國人——要求併入德國的願望。
四、絕不介入其餘歐洲列強的海外殖民政策。因為這種做法正可將列強的注意力向外轉移到「周邊地區」,預防各國組成同盟來對抗歐洲的中央地帶。 五、於必要時積極阻止歐洲內部爆發戰爭,而且縱使在德意志國並未直接參戰或受到波及的情況下也不例外。德意志國必須成為「讓歐洲不倒翁保持平衡的鉛塊」。
同時他對殖民主義抱持著很是收斂的態度。他一再強調:競逐殖民地和爭奪世界霸權都不是德國所該做的事情,因為我們根本就負擔不起——德國必須知足,才會有辦法保留及鞏固自己在歐洲內部的地位。
這就是歷史的弔詭之處,號稱「鐵血宰相」的俾斯麥治政時期,卻是德國統一後,唯一的和平發展時期。這也是他幾百年內,依舊名聲不墜的原因之一。
所以說,雖然俾斯麥在建國時期,願意與「德意志民族運動」結盟,並且滿足其情感上的需求,但他絕不想追尋後者的目標——讓德國成為領導和主宰歐洲的強權。但建國之後,普魯士的「小德意志」已然得到滿足,下一個步驟必然就是德意志民族主義者的「大德意志」目標,這是他無法阻擋的。 而「歐洲的戰爭不論在過去或現在都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傾向,那就是很容易蔓延開來」這一規律,讓他最終在「柏林會議」中,只能無奈以犧牲當年自己的友國俄國的一小部分利益來保證和平,這使得俄國產生了一種背叛的感覺,轉而開始遠離德國,並與德國的「世仇」法國結盟。這就迫使德國必須與奧地利結盟來防衛,這使得德國又一次處於可能兩線作戰的危險境地。這樣,在建國的勝利之下,德國就已經埋下了覆滅的種子。
當年,在與德意志民族主義運動結盟時,俾斯麥就曾思考過到底是誰當坐騎誰當騎手。在建國初期,坐騎是「德意志民族運動」,而當建國之後,被騎著的就是普魯士了。而普魯士在俾斯麥死後,最終隨著「德意志民族運動」的日益高漲進而盲目的擴張而被埋葬。那麼對於普魯士主義者俾斯麥來說,統一德意志真的是他的成功嗎?
當時歐洲大陸上唯一一個有本事制衡英國大陸均勢政策的人。
俾斯麥的外交才能能夠同時玩八個球——當然,在他退休之後,他的繼承者就只剩下玩大英帝國這一個球的本事了。
最後還玩砸了。
按照中國標準,是個縱橫家。蘇秦,張儀在我看來是除商鞅以外對戰國影響最大的人物
了
俾斯麥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具有眼光,他不是遊戲者,不是賭徒,而是一個有知識,有歷史感的人,一個用「一流」已不足以評價,而是超一流的、偉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是普魯士的偉人,因為他完成了普魯士的夢想,鑄造德意志!但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德意志的領導者,因為他沒有滿足德意志新產生的夢想!我直接表示,對於普魯士,他是偉人,但對於德意志,他不如元首!在完成德意志統一那一天,在德皇加冕的凡爾賽宮裡,俾斯麥老了!對於已經被鑄就的德意志,威廉二世看到了德意志的新的夢想,只是他沒有能力完成罷了!而俾斯麥這位老人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來滿足自己新的祖國的慾望了,甚至在壓制它的成長,如同一個千心萬苦才有了孩子的父親,只想不讓孩子出意外,卻反而無意中壓制了孩子的成長!放開孩子吧,為他鑄造刀劍鎧甲,教會他無雙的武藝,告訴他,孩子,你將比我更強,去吧,獵取你的獵物,自己鑄造你自己的勳章!
從社會福利來看,俾斯麥所做是具有開創意義的。政治與戰爭,能讓他留名於歷史。但在社會福利上的貢獻,才讓他被德國人記住,甚至感激。題外話,溫爺爺對社會保障也很關心呢~
改之前皮厚血高對空差女漢子,改後推圖毒奶萌萌白貓
推薦閱讀:
※如果一艘美軍尼米茲級航母突然被擊沉,國際形勢會發生怎樣的突變?
※中國人該如何評價日俄戰爭?
※滑躍起飛的優點在哪裡?
※如何評價星際爭霸2新賽季地圖【新葛底斯堡(New Gettysburg)】?
※搜集關於抗戰老兵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