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字是如何從「江」「淮」「渭」「涇」「漢」等眾多表達「河流」之意的字中脫穎而出成為描述水系最普遍使用的漢字的呢?


@陳柏齡 的考證很贊。不過在回答時可能有點偏題。

「河」、「江」、「淮」、「渭」、「涇」、「漢」一開始是專名,水才是通名。

實際上直到現在水依然是通名,如:漢水、湟水、若水等等。

江、河成為通名意味著江、河專名用法的逐漸消亡。專名用長江、黃河。實際上「淮」、「渭」、「涇」、「漢」某種程度上也不算專名(在漢代之前單字即可表示河流名稱),通用說法是淮河、渭水、涇河、漢江。

可以看到,失去專名對應著詞語的雙音化,時間是從魏晉開始(上古末期)。

水保留通名,而江、河成為河流的通名(相比於淮、渭、涇、漢)可能是因為黃河、長江更長、更重要、更出名而已。

至於詞語從單音節為主向雙音節為主演化的原因,可能與上古漢語失去複輔音(包括前綴半音節)、後綴有關。


此處不討論語源問題,姑且把這些詞限定在漢語與百越語接觸之後到現在這段時期,江、淮、渭、涇、河這些中原一帶的詞都是專名,也就是每個詞都代表一條特定的河流。「水」才是通名,就好比英語里的river。有意思的是長江翻譯成英語也是Changjiang River(Yangtse River且不理它),如果以古漢語翻譯,此處的river就是「水」。這時候江、淮、渭、涇、河差不多都是處於平行地位的。至於之後河脫穎而出成為通名,從詞義變化的角度看,必然是由於「河」在實際使用中的地位(由出現頻率、所指概念的感情色彩、使用者、場合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決定)高於其他幾個詞;參考陳柏齡兄所引的那篇的東夷西夏說的論文即可得到解釋。



稍微查了一下許慎的《說文解字》。

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從水工聲。

淮:水。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從水隹聲。

渭:水。出隴西首陽渭首亭南谷,東入河。從水胃聲。杜林說。《夏書》以爲出鳥鼠山。雝州浸也。

涇:水。出安定涇陽幵頭山,東南入渭。雝州之川也。從水巠聲。

漢:漾也。東為滄浪水。從水,難省聲。

(漾:水。出隴西相道,東至武都為漢。從水羕聲。)

也就是說,一開始的時候,這些不同的字分別指代不同的河流,本身就有自己的意義。

至於「江」「河」詞源的由來和演化問題,貌似學術界也沒有定論,我找到了四篇相關的論文,我想想還不如直接把人家的論文放出來,自己論述得肯定沒人家專業了,所以我把論文傳到新浪愛問上面供大家下載了。

實際上,語源問題很難定論,只能做參考。

下面的前三篇論文可以用很簡單的話來概括,就是漢語中「江」「河」的發展很可能是受不同的語系影響的。

第三篇文章算是正面回答了題主的疑問。

第四篇文章則是單純從語言學角度區分了「江、河」的區別。參考價值比較小。

我還特意請我搞語言學的同學回答了這個問題:《 漢語「江」「河」的起源是什麼? 》 大家也可以參考一下。

張洪明《漢語-江-詞源考.pdf_免費高速下載》

簡介:之前學界有說法認為漢語中的「江」是受到越南語的影響,而「河」是受到蒙古語的影響,這篇論文從語言學、民族學、歷史文獻以及地理學等方面的材料,論證「江」是漢語本身的固有辭彙。

列一段文中的話,這段話和本題有一定關係:

根據內部同源關係的例證,筆者認為「江」是一個典型的漢語固有的基本詞;它在南亞語(其中包

括越南語)中的各種形式,形成於較晚的時代。漢語中的「江」在周朝的金文中已被發現,儘管目前還沒有在商朝時的甲骨文中發現它。在上古時代「江」主要用做專有名詞,特指長江,並且它的得名過程與「河」特別相似。從以下例子中可以看出:

許慎《說文解字·水部》「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岷山,入海。從水工聲。」

劉熙《釋名·釋水》「江,公也,諸水流入其中公共也。」

張輯《廣雅·釋水》「江,貢也。」

《風俗通義·山澤》「所出珍物可貢獻也。」

上面所列舉的解釋雖然都不盡相同,但是所有這些解釋都暗示一個相同的概念,即江的演變是和

「大水」緊密聯繫的。高田忠周在他的《古籀篇》中提出的「蓋江字從工聲,工疑亦有大義」假設,應該是合情合理的。

劉振前 庄會彬《漢語「江」的詞源辨正――與張洪明先生商榷.pdf_免費高速下載》

簡介:這篇文章反對上文的觀點,認為「江」並非漢語固有辭彙,而是來自古越語;漢語中專有名詞的「江」大約始於商代,普通名詞的「江」則是漢語與古越語進一步接觸、融合的結果。

摘錄:

「江」在漢語中出現得較晚,首先出現在古代越地,並且在相距較遠的多個地點出現。種種跡象表明,「江」並非來自於長江,而應該源於古代越語。這一結論與當前有關古越語的研究成果遙相呼應,目前對古越語的研究表明,南方漢語中存在許多與古越語有淵源的底層詞。現在的問題是,古越語已經消失,關於古越語的材料寥寥無幾,我們很難找到直接證據來說明古越語中的河流詞類似於「江」。而更為遺憾的是,在與古越語關係最近的侗台語中,表示河流的詞語與漢語的「江」相去甚遠(見下文),無法提供有力的證明。如此我們只能從其他渠道獲得支持,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這裡就省略了,大家自己下論文看吧)

布占廷 庄會彬《漢語_河_的詞源辨考.pdf》

這篇論文很好地解答了題主的問題:實際上在商周時期「江」「河」都是專有名詞,而「水」才是泛指各種「河流」。「河」成為泛指最早可以從《詩經》中找到源頭。至於為什麼「河」取代了「水」成為泛指河流的名詞,這篇文章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

黃帝時代, 黃河流域不僅有西方的炎黃集團, 還有東方的東夷集團。炎黃集團東進之時, 遭遇東夷集團。東夷集團極為強大, 曾建立起了商, 並一統天下。經過幾千年的鬥爭、對峙和融合, 炎黃集團與東夷集團最終融合為一體, 形成了原始漢族。

這一些反映在語言上, 那就是來自於羌人族群的炎黃部落及其後裔將其語言古羌語帶入中原, 與東夷部落語言融合, 而形成了原始漢語。 黃帝族語言發展到夏禹時已由氏族共同語逐漸發展成為部落聯盟的共同語, 並且成為春秋時稱為雅言.(夏言 ), 漢以後稱為漢語的初步基礎和源頭。

……東西兩個集團的對峙反映在語言上, 也應該是東西兩個語言系統, 古夷語和古羌語的交鋒。而

「河 」和 「水」則恰好代表東西兩個語言系統。

「河」一度消亡殆盡,又是如何反敗為勝, 取「水」而代之呢? 就目前我們所掌握的資料來看,「河」取代「水」的過程大致經歷了以下過程:(大家自己下論文看去~~~~~~)

:

王玉柱《_江_河_詞源義試探.pdf》

摘要:這篇論文主要是從「江」字與「河」字的偏旁「工」「可」入手,認為,「江」指代的是直流水,而「河」指代的是曲流水。

這種考證問題最頭大……今天的健身時間都錯過了啦。


湘潭話。一般把」湘水「稱作」湘江「。但是,在實際使用時,卻是這樣的:

例,到湘江河裡去浸伏(湘潭有三伏天去湘江裡面游泳的民俗)。

例,湘江橫在中間,要坐渡(渡船。通常只說渡)/船才能過河。

也就是說,湘潭(包括湘潭周邊很大一片),口語大都只說」河「(說」江「的很少)。

例,漣水河(漣水、漣江)、瀏陽河。

×江更多像是外地傳入的辭彙。


推薦閱讀:

日語中地名漢字的訓讀是怎麼來的?
「幺」「么」「麼」「麽」這四個字之間有何關係?
「沉」在繁體字里寫成「沈」,那「沈」字在繁體字里寫成什麼?
近代以來有哪些新造漢字?
僅漢字屬於非表音文字嗎?

TAG:語言 | 古漢語 | 漢字 | 漢語 | 漢語辭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