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理論強調無我,求空,涅槃寂靜,看多了會不會不求上進呢?
執著於一念而困於一念,一念放下,萬般自在!究竟什麼該放下?真的沒有可以執著的追求嗎?大家怎麼理解呢
---------------------------------------------------------------------------------------------------------------------------------- 思想隨著時間流逝轉變,回顧當時提問感悟大不相同,感謝佛菩薩加持開啟智慧,起初對佛學理論讚歎膜拜想得一二精髓,在求尋中發現,心中有佛即會頓悟良多,人生匆匆幾十年佛經如此之多不精進怎樣去了解呢,眾生那麼多不努力怎麼為他們服務呢!可以無我,無所貪,無所執,一切的一切只想為眾生更好的服務而已,大家覺得如何呢? 2015.10.19
謝瑤無我,是佛教的基本主張之一,也算是這個世界的真相吧,所以不管你的我執多麼嚴重,那依然是個假象,不管這個世界看起來多麼像神創的,釋尊一早就告訴你了,一切法無造作者,沒有創世神存在的空間。
而涅槃寂靜是釋尊給行者指出的目的地,那你覺得釋尊會光給目標不給方法嗎?釋尊會光給目的地不給你地圖嗎?不會,釋尊是好老師,一早就準備下三十七道品了,這三十七道品就是趣向涅槃的修行道路和方法。
如何放下,如何看穿執著,當然需要通過修行來達到,沒有實修空口說這個都是大話,而禪宗本是給大根器的學的,你覺得你能聽到一句佛經而言下大悟嗎?不能的話我不建議你去學禪宗的這套東西,因為釋尊本身就準備有三十七道品在哪裡,依法修行就好了。無我,空 是讓你看見事物的本質,即實相,而不是被你頭腦,意識,個人情緒所加工過的東西。通過純粹清醒的覺知,獲得的經驗,再去決定做或者不做,並且要有絕對自信。
不是放棄追求,要放下的是對結果的執著。你們不要回答的那麼模糊好不好,看起來好像都回答了,其實什麼沒有講。樓主我告訴你,從實修的角度來看,答案是肯定的,隨著修為的提高,世俗中那種所謂的上進心是會明顯的被削弱的。要透徹理解並驗證這個道理,首先你必須有一定的實修體驗。透徹的理解因果關係,並且有能力知道該怎麼去做決意。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有一天我做了一個決意。我決意我這輩子除了自己的妻子外不再和任何女人發生肉體上的關係。決意剛做完,我就立馬發現我賺錢的慾望一下子就down到了極低水平。我甚至不能理解世間的人賺那麼多錢究竟圖個啥?覺得其實只要賺點錢夠自己家人生活就好了,賺太多了用不完人還累,一點意義都沒有。這種效果是立竿見影的,也就在這時你才能很好的體驗什麼叫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你好好體會一下啦。
什麼是上進?
--------------------------------------------------------------------------------------------
一年多前問的這個問題,樓主還沒回答。看來是不明所以,也怪我問得倉促。
所謂上進,無非是人類所構想的一種偉大功業的實現。而佛從來未對此指手畫腳。佛只是說明其中規律,剩下來的你自己去體會就好了。
不管是何種事物,必經過「成、住、壞、空」四個階段,這個過程周而復始,沒有停息。如果希望某種事物的某一階段永恆存在,則與事物客觀規律相違背。那麼必將導致一個結局,也就是事與願違,那麼必將帶來痛苦煩惱。所以,為了消除痛苦煩惱,我們必從其根源下手,也就是不再希望一個事物停留在一個階段。也就是說,事情你儘管去做,只是不要希望它在某個階段停留不動就好。
比方說,你會希望好的事情,處於成、住兩個階段。事業蒸蒸日上時,你滿心歡喜;事業有成時,你更是志得意滿。你還希望不好的事情,處於坏、空兩個階段。疾病快速治癒,治癒後永不在得上才好。這些願望我們擁有也無可厚非。但這可能與事實相互違背。當違背時我們不再要求事物一定按照我們期許的樣子呈現,這樣就能減輕我們的煩惱痛苦。這也就是佛教說空和無常的目的。
認清空和無常不會讓你消極,而是讓你明了事物發展的本質,不再過分在意事物好壞的變化,從而獲得自在。從此,你不會放棄做一切事情,而是自由的做一切事情,且不被其所縛。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這樣的發心,這樣的去無我,空,才是佛教講的真正的意義。涅槃寂靜是萬物同一體,天人合一,和光同塵的境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如同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裡面才不會幹涸。明白這番道理會更好的為眾生服務,為社會做貢獻。
感恩題主開題!
您說:
真的沒有可以執著的追求嗎?在佛教 答案應該是 "是"但 您若說: "真的沒有可以追求的嗎?"答案就變成否定的所以是可以追求的 但別執著有了"好" 沒追到"也好" 只問耕耘 不要太在意收穫學佛 不是要學到沒念頭而是 再多的念頭 都不受影響
"身從百花過 片業不沾身"再複雜的情境與環境 都心不隨境轉您說: 心中有佛即會頓悟良多有人說: 心中有佛 看什麼都是佛末學說: 看了 若佛心充滿 可喜可賀 但別被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 就好 學佛 很多都是自以為是落入 文字障 所知障 還以為大澈大悟能 中性久了 自然的就 替自己 養成 中性的習性
馬祖道一禪師: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道不用修,但莫污染。許多人 以為自己在修行 卻是一直"頭上安頭"用別的妄 來壓住自己原來的妄
真正的練習 是 能夠有 中性的覺知觀察 能力當一個人有 中性的覺知觀察 能力 之後 就沒在污染1. 持續中性 自己就沒在污染2. 腦部的覺知觀察敏銳之後 自己就會改進因為 自己能覺知觀察到 做錯時其實是在懲罰自己 就如 切菜不小心切到手指 下回自己會小心的練習 中性的覺知觀察 能力 的確很慢 需要很長期的練習不寄望 不期待 只問耕耘 不問收穫長時間後 您會 突然發覺 自己 真的越來越不污染了
末學所學 四念處以 如實觀 因緣觀處事 做人 及 學習 工作能有 如實觀 就能讓人 趣向如實有 因緣觀 做任何事 了知因果 在 因緣的捉拿上 會更熟巧不需要求 一步就完美我們 由於 一直都在 中性的覺知觀察所以 腦部的運作 會自然的讓我們 因為思維 而知道何種因緣導致何種果 (而 因果循環)能 中性的覺知觀察自己 正在輪迴中時 自己最清楚 (當然 失念時 就是不覺 回到念住所緣 就可能又回到 覺的狀態)有 中性覺知觀察 的能力每天 把自己該做的工作做好 就好不覺時 較容易 讓自己 又回到不中性的處理事情不完美時 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 讓下一個因緣 能更好就好(佛教認為掉悔 是惡法所以 若做錯時 努力改進改善 向前進 就好)學習 工作 與 人生 都很像都是 日積月累後 自己 越來越成熟若 練習了 中性覺知觀察 的能力就時時 自己在 見證 自己的 人生的 (犯錯) 發展 與 成熟世尊所教導的四念處禪修 是練習 覺觀 自己五蘊的好方法這方法沒時間的人 用少許時間練習有時間的人 用較多許時間練習重點 都一樣訓練 自己 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沒有壓力 只有放鬆放鬆時 才易 念住所緣所以 若每天只有幾個 十五分鐘就只練習 幾個 十五分鐘但 練習時 要 放鬆心情 輕鬆愉悅 的 練習 念住所緣不給自己 任何壓力 是必要的練習時 就只是 念住所緣有人 打斷時 因緣不具足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愉快的 處理 打斷的 因緣處理完 還有時間就再念住 沒時間 也欣然接受禪修時 用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的心態不在禪修時 (如工作中) 也可 提醒 自己 時時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微笑 放鬆 輕鬆 愉悅 的過日子隨時 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 然後 放下問題儘力做事 但不強求完美 還有的瑕疵 留給將來再有機會 運作時 把握因緣努力(我們 隨時 都可能犯錯 犯錯後要儘力改進 然後就放下 而不是掉悔)所以 平時 就算還沒太多時間練習時時 覺知觀察自己的心態並提醒自己 時時 微笑 放鬆 輕鬆 愉悅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讓自己練習覺觀 也會拓展自己的心態及心量我們 生理的需求 或 過去的知識經驗都常會由腦中釋放腦中釋放了訊息我們該 選擇 被其 牽著走呢?還是 好的拿來用 沒用的放一邊呢?要能不被 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 是必要的剛開始時 其實 您可能 還感覺不到 少少的練習 會有何幫助彆氣餒只要您能在沒壓力的狀況 讓自己 時時 覺知自己目前的心態(就算 壓力來了 自己一覺知 就回到不加油添醋的狀態 -- 微笑 放鬆 輕鬆 愉悅)久了 您會發覺 自己 漸習慣於 "中性"您就很自然的 漸自知 如何 能 趣向如實所以 學習 生活 工作 等其實 就是 實修當 只是 靜坐 經行 時 非常好 (在練習 覺知觀察的能力)但 真正的 在工作中 生活應對中 時時 練習 覺觀才更易 發掘到自己的 我執 法執能發覺到 才是 修行的可能開始所以 有空時常練習 讓自己 漸有 中性覺知觀察 的能力 就是重點有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 做任何事 都只會 儘力 而不執著"用而不執" 是 學佛人該學習的學習了 佛法 "用而不執"無"法執"對自己的身心 "用而不執"無"我執"任何 抱怨 掉悔 不甘願 等都是 在 被 自己的 想法 或 思維 牽著走 (不中性)所以 練習四念處禪修 的短程目的:當 眼見 耳聽 意念 ... 時別 將自己的 偏見 成見 (及以上的污染) 加入(道不用修,但莫污染)而 一再的 被 自己的想法或思維 牽著走(就算 能力還不夠 污染 自腦中釋放了 也不需被牽著走 讓它去 莫管它 就好)如何 才能 有 在 日常生活中 具備 覺觀能力 而不被 內外境 牽著走呢?
這兩篇可參考:一篇敘述 四念處 修行的次第 (第5帖) (介紹 實修的方法 及 正見的觀念)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99一篇敘述 "不做自己 想法 或 思維 的奴隸" (正見的觀念)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32祝 早日成就!感恩!
祝福!強調本質「無我,涅槃寂靜」,方法上「求空」,難道不是另一類「上進」嗎?
目標不同而已,不要看錯了這種「不上進」。從我的個人修行體會來講,確實在不斷學習參悟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涅盤寂靜」)的過程中對自己世俗中已經擁有的、甚至於所渴望擁有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降低了慾望和追求的動力,我也在擔心是不是這樣修習下去會減弱甚至喪失了上進心,尤其是在閱讀《慧燈之光》時看到佛學之路是以出離心為根基的,擁有堅固的出離心時會不會對世間的工作事業看得很淡而致力於內心修行呢?
帶著這些問題和困惑我繼續著工作、學習、參悟,近期我逐步感覺到如同 @封浩彥在回答中所提到的,我們在對非實相的執著破除的過程中確實會產生困惑、無助乃至虛無主義甚至享樂主義的念頭,但是在不斷破除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的生髮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去成就自己、周邊的人、乃至眾生」的心愿,當以自己的能力、智慧來努力幫助自他無二的眾生時,就感覺到很開心,甚至在逐步放下對「果」的執著。我想這就是 @劉俊 所講的利益眾生的「應該」吧。
伴隨著對「虛化假象」的逐步破除、「成就眾生」心愿的逐步生髮,以及對「果」上執著心的逐步破除,我在做選擇、做工作時,反而能夠比以前更加透徹、更加不糾結,會很全然的選擇自己所擁有熱情的工作內容,在「商道」這一道場中努力做力所能及的成就自己、成就同事、成就客戶的事情。對於事業成功率、賺錢多少、我所幫助的對象是否感恩回饋、我的同事是否忠誠不背叛,對這些的執著心相比之前都變淡很多。但也正是這種「因上努力,果上隨緣」的智慧,讓我在投入當下工作時能夠更加全然更加開心,這可能就是 @邱俊煒 所講的「不是放棄追求,要放下的是對結果的執著」吧。
不破不立,在以正知正見不斷「破」除虛幻假象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的逐步「立」起成就自己、成就周邊的人、成就眾生的慈悲心。當然,我現在破的也不究竟,立的也不究竟,希望能夠於諸位同修共進,謝謝。
當然有時候也會升起一個困惑:既然人身難得,有意義的一生,應當致力於以親身體驗之力探索生命的本質與運作規律,並正確地熄滅它,那麼是不是應該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精神的修行上比如出家專註修行,而不是世俗的工作事業上?我現在的體悟是,修行不離世間,無論經商、出家還是怎樣,都是方法而非本質,選擇自己內心最歡喜、最有熱情的方法來努力成就眾生、利益眾生,這樣就挺好,對方法、對修行本身的執著心也要「破」。有時候因為我們福報不夠,所以讀經典時會落入文字障,以至於曲解經典。空性的意義,也是要證悟後才能真正理解。但是行佛菩提道就是要利益眾生,這個過程包括布施,忍辱,持戒,樹立正知見,都需要用意識心,一定要上進啊,只是不執著於自我。
上乘菩薩道的六波羅般若密,其之四便為精進。
武則天所做的開經偈子也有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無不號召我們抓住佛法難聞今已聞,人身難得今已得的契機,精進勇猛,親證菩提。
至於所謂空性之談,則是在精進之中所需要破除的煩惱執著,藉此達到禪定的狀態,並最終證得聖果。所以意識上的努力和方法上的破執,這是兩回事。當然,為達到真正程度精進的修行不可避免要舍掉許多世間的東西,畢竟生命有限,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亂講。喬布斯當年是禪宗的大粉絲,晚年還一直感慨,認為這玩意兒和西方宗教的外部性不同,而是讓他更多地專註於內心世界(原話記不清了,《喬布斯傳》里提過)
進擊的世界觀:從量子佛學到量子馬克思主義
寫在前面的話:書接上篇,之前我討論了介紹了數學本體論和它的可應用性,經過兩年多的學習和思考,融合最近又一次大火的量子理論,讓我驚訝的得出了柏拉圖回憶論式的新結論,不得不帶著驚喜的再以新的角度向大家安利一次。
正文如下
正如列寧不知道自己的自己提出的關於中央銀行的理論實際上是屬於互聯網時代的,阿蘭巴丟也不知道自己的數學本體論其實屬於整個多元宇宙--而不單單是我們的宇宙。
這必須要從量子佛學講起。
宗教附會科學的趨勢自修正主義(笑)的天主教教士把七天創世解釋成宇宙/生命誕生的七個漫長階段起就變成了一門真正的學問。直到教廷接受宇宙大爆炸並且用其合理化自身,將其變成了宗教立足於虛假的後現代性社會的世界觀再造工程的根本。而顯然任何有志於在當下依舊保持全球影響力的宗教都跟上了這趟順風車。
佛教也不例外,區別於天主教基於創世世界觀而選擇的宇宙大爆炸理論,佛教更青睞於量子力學。而量子力學看起來也相當的「投桃報李"。從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觀一切皆空來看,量子力學似乎完美的詮釋了這一觀點。
拿其中最淺顯的宏觀為空來講,人的世俗諦來看,一塊石頭顯然是靜止不動的,但是從電子顯微鏡的微觀角度來看,一切都是不斷運動著的,所以靜止不動是空,正所謂:諸行無常。進一步再看,組成這塊石頭的的塵和組成你我的塵(萊布尼茲的單子論也多少有這個意思)並沒有區別,只是排列組合的不同,這一點現代科學也足以論證,根據不可分辨性原理,所有同種類的原子和原子是完全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因緣導致的排列結構。那麼你我和石頭歸根結底也就沒有實在層面上的區別,也就是形空。
再進一步講,佛家講每個人所感知到的世界,只不過是自己無明分別念所產生的幻相,這就到達量子力學的領域,量子力學講觀察者在觀察之前,一切都是波函數,也就是說,僅僅是一種可能性。而所謂幻相就是,你不看,就沒有。
更多的還有空我,也是以量子力學的邏輯重新推導了一遍,無外乎很多人驚呼:佛學是量子力學的佛學。
但量子佛學的附會並未超出教廷對宇宙大爆炸的附會,它依舊需要跨越一道摩耶之幕,否則只看到自己能看到,想看到的,並對概念的對比極不清晰。比如緣起性空實際上在講述一個亞里士多德式的歸因論給出了一個強決定論的世界,但量子力學所講述的世界,歸根結底是真隨機的:雙縫實驗中,你並不知道這個光子會打在哪個具體位置,那這又是怎樣的因果呢?
我們當然不能否認今天我們隨便說」明天會下雨「,明天就真的又可能下雨,就像我們不能否認猴子打出莎士比亞一樣,但是我們必須知道這是一個巧合,猴子打出莎士比亞的同時會產生不知道多少倍於莎士比亞全集的亂碼。
而最關鍵的是,基於宗教世界觀而產生的價值論,包含我們的倫理學和政治哲學,哪怕在恰巧蒙對的領域,也不是必然推導出的,就想是正確的事實分析給出錯誤的解決辦法一樣,事實分析和解決辦法是全然割裂開來的。
所以真正符合量子力學,乃至於會有」真理是被回憶而來的「感覺的理論是什麼呢?是數學的本體論。我在最前面引的科普小文給出的數學的本體論,是唯一非決定論且屬於邏輯推導而非猜測下雨的當代哲學觀點,因為在無限集合之中,元素的增減是沒有規律,不可預測的。而無論上帝的第一因論證也好,因果鏈條導致的世界也罷,都是德勒茲意義上的」一的多「,是建立在不符合量子力學最根本的決定論之上的。
於是我們驚訝的發現,我們從量子神學的領域進入到了量子馬克思主義的領域之中。要求在前文我提到,無窮主義數學,包括建立在無窮主義之上的數學本體論,其最大的」從天國降臨人間「的障礙是:如何論證我們的宇宙是無窮的(以應用無窮主義數學而不是在推算一個類DND遊戲的規則?),目前的科學給出的答案很可能是悲觀的,因為我們的宇宙很可能不是無窮大的,而在極其微觀的領域,也未必是無限可分的,我們無法探討普朗克尺度之下的任何事物:因為在該尺度之下,時空很可能是離散的。
但量子力學的必然結論令人驚訝的推進了這一進展。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所講述的並不是只有一個世界可以發生,而是只有一個世界可以被我們所觀察,也就是說,每一個潛在的可能都構成了一個新的世界,這也就是多元宇宙理論:從多元宇宙論出發,無限多個在概率學上才有意義的其他宇宙恰好構成了無窮主義數學的存在基礎:它是在描述無數多個無窮宇宙的理論,而不僅僅是描述我們的宇宙的,這恰似列寧對中央銀行的評價實際上是在討論互聯網一樣,阿蘭巴丟的數學本體論恰好是在本體意義上涵蓋無數宇宙而非我們所處的,被我們所觀測到連貫性的這個宇宙因果鏈條的。
所以一個真正的無神論的,而非德勒茲和斯賓諾莎的非人格化第一因導出無限存在的一的多本體論出現了,它是多的多的,是非決定論的。也正因為它不仰賴第一因,不會陷入」上帝是無限,而人是有限,人必然分享無限的一部分「的神學式必然結論。因為人本身就是無限的,不再把無限只歸於上帝或者一個單一的無限輪迴式的因果鏈條。也因此,我們可以說人類的可能是無限的,只是作為量子世界的人,而不是在一個鏈條中看似固定且被決定一個結果之中沉浮的上帝子民。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小心翼翼的人生中鬆一口氣:我的每一步都是真切的擁有本體論意義上的自由意志的,也只有在量子力學裡,我們才能確認數學本體論在討論真實的,但比我們之前所想要涵蓋無數不同可能的宇宙,而不僅僅是一個DND規則。恐怕這才是量子力學對於當代哲學最大的意義。
PS:所以說數學本體論是當代唯一可靠的哲學上的真無神論,按照唯象論的物理學,最多最多也就是談到霍金說的宇宙產生並不需要上帝,這也只是個奧卡姆剃刀式的結論。無我即真如實性、解脫彼岸、我之本來面目!
執著於一念而困於一念,譬如坐船,你已經坐到對岸彼岸了,還賴在船上不下來,你就永遠到不了彼岸!一念(船)放下,萬般自在!指月之指非月也!佛學所講的無我之類其實是休心養性的,你要在整個佛學的外面去看,它所闡述的是因果循環,種如是因,得如是果
不會,否極泰來,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追求「無我」,當自身強大了一定的程度的時候,才會明白無我是什麼境界
施主你冤枉老衲了,老衲明明是這個意思,不要曲解。上次不是給你畫重點了嗎?比如這一道:
(必考)證明:在一定條件下,求空=求上進
證明過程如下:
因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是故 空=色
又因 色:度娘說了指有形、色、相的一切
物,即所謂物質。物質:度娘又說了指金錢、生活資料等物質獎勵。
因而 求空=求色=求物質=求金錢、生活資料等物質獎勵
度娘還說:上進其實是對人的發展需求的順應。
由於我實在編不出來了,就要用到那萬能的「一定條件下」
立馬實現
求金錢、生活資料等物質獎勵=求上進=求物質=求色=求空
施主你看:求空=求上進
(但凡看出有矛盾不妥情況,請看我給出的佛門秘技「在一定條件下」)
預祝施主順利從本次佛學速成班畢業。
阿彌脫你的服(你看,老衲時刻在求上進)。
如何正確理解「無我」以及佛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宗教,可以參考大安法師非常智慧的開示,如下。
(居士:「無我」是一種心態嗎?有時當什麼事都一起來的時候我就會不管不顧,什麼都無所謂。無所謂成功,無所謂名利,甚至無所謂時間從旁流逝。這樣又被人說是人生態度不積極、不上進,真的很矛盾。如今的世界太過現實,有些事我們不得不面對。如果「無我」了,那還能適應這個機械、繁忙、競爭的現代社會嗎?)
大安法師:一定要正確理解這個「無我」。「無我」不是什麼事情都無所謂,「無我」是擺脫我執、我見、我愛、我慢這些與生俱有的煩惱習氣,不要受它控制。「無我」的狀態,要從空性中去領悟。
實際上,凡夫眾生做不到真正的「無我」,真正能夠「無我」到家的,那都是斷見思惑,證到人我空的人,是聖者了。雖然我們不能做到真正的「無我」,但是我們要有這種智慧的見解。在遇到任何的事情時候,要有這個「無我」智慧的、空性的觀照,不受我執、情執的控制。 《金剛經》中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法界不存在能主宰的、永恆的我,這就是無我相。人相是和我相對待成立的,沒有我相,也就不會有人相。建立「無人相」的觀念,就不會執著那種眾緣和合的幻相,把幻相執為真實,無眾生相。 壽就是涅槃的意思,就是無為法的涅槃,「無壽者相」告訴我們,因為諸法(包括有為法和無為法)的空性,一切有為法(含攝我相、人相、眾生相)是空的,那麼無為法(含攝壽者相),它也是空的,所以也不要執著有一個涅槃。如果認為萬法皆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用幹了,就陷入斷空、頑空,是斷滅見。在了解諸法空性後還要修一切善法,這樣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修一切善法,這就是一個積極的人生態度。真正的「理即佛」,是要在修一切善法的過程當中,藉助這個事相上的修為、修德,來顯發我們如來藏的德性,最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修五戒十善,要修菩薩的六度萬行,在修行當中還要珍惜時間,勇猛精進。所以,佛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宗教,消極是對世間虛幻的名利消極,但是對真實的佛性,那種終極目標,是如救頭燃的。所以作為一個學佛的人,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在知道諸法空性的同時,在「無我」當中要生起同體之心、慈悲之心、仁愛之心,了解他人跟我是同體的,能夠利益他人、利益社會。這樣你就會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不會說什麼都無所謂了。
我們應該不貪著於名利,但是也不要非得討厭它,討厭它又變成另外一種執著了。這就是儒家講的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事業,這樣就會心裡平淡、超然,同時又敦倫盡分,把自己的責任、職責完成得更好。 天台講一心三觀,對世間的一法一塵一毛要觀察它當體即空、即假、即中。所以在學習了佛法,了解當體即空的同時,還要做假觀、中觀。擺脫我執、我愛,淡泊名利,同時又敦倫盡分、濟世助人,這是應有的學佛的智慧。佛教並不是一種消極的宗教,相反而是一種「激進」、「乾脆」的宗教。為求得人生的大解脫,佛教徒(出家人)還得舍離一切世俗生活,君不見大多寺院凌晨四五點即要打板起來早課,如像提問者所說什麼都是空,都是無常,僧人們天天還起那麼早幹麼?人身難得,及早修行嘛!試問哪位平時作息安排又有如此般緊迫,就算是高考前也沒有這樣吧!只能說大家都在趕考的路上,各自考試的內容、目的不一樣罷了。
漢地佛教有兩大特點
1 堅持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劃分,以突顯漢地佛教的正統與法統。這是漢族儒家核心思想
在漢地佛教的相應思想。
2. 堅持大乘可分始教、終教、頓教、圓教之劃分。把印度佛教中大乘佛教的般若學、唯識學視為大乘始教,而漢地佛教的禪宗、華嚴、天台思想,視為終教、頓教、圓教。
這又是這是漢族儒家核心思想---禮儀等級與五服制度在漢地佛教的相應思想。
3.好在天台宗沒有把凈土宗列入正統的·1佛教體系,可見在隋唐時期的漢地佛教的大德還是從理性高度看待佛教。堅持佛教走中國特色之路的理念不動搖!
說句題外話,可見當代鄧小平先生的偉大呀!
所以師兄的佛教思想,就要帶【印度佛教原教旨主義】的標示了,自然漢地佛教同步認可了!
師兄認為【菩薩只能在一個人成為佛陀之後才能追認他的過去是菩薩,也就是說你根本不可能知道現在誰是菩薩】。雖是正知正見正解,但會被漢地佛教徒的絕大多數認為是邪說。
這就是漢人的悲哀之處,也是漢人最大的種性特點。我剛剛權威網站關於佛祖的一句話,可為含義極深,可為上述的證據【古代印度人普遍不關心年齡,更注重哲學。佛教文本反映了這種傾向,提供了一個更清晰的圖片,說明了Gautama可能會教導的事物,而不是他生命中的事件日期。這些文本包含了印度古代的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描述,可以從耆那教經文中得到證實,並使佛陀的時間是印度歷史上最早的時期,其中存在重要的記錄。】
爵士貓:我今世只要好好修行,希望來世有個好去處。菩薩道,佛道,離我們一般人都很遠。看看印度人5000年來一直很虔誠,也沒說自己會成菩薩成佛的說法。成菩薩成佛,不是佛祖的勝意諦,只是佛祖的施設假名罷了。修行人最後的目標,就是寂靜涅槃。師兄讀讀【雜阿含經】以及四部阿含經,以及阿毗達摩經典,【大般若經】,佛祖只說了【寂靜涅槃】,沒說成菩薩成佛。
-------------------- -------------------------- -------------------------
雜阿含28經 28.涅槃經(第1卷) (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庄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如世尊所說得見法涅槃,云何比丘名得見法涅槃?」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汝今欲知見法涅槃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佛告比丘:
「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如是,受……想……行……識{,於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踴躍歡喜,作禮而去。
------------------------------------- ------------------------------ --------------
雜阿含32經[正聞本38經/佛光本32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
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
時,舍利弗告輸屢那: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不如實知,色集不如實知,色滅不如實知,色味不如實知,色患不如實知,色離不如實知故,不堪能超越色。
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不如實知,識集不如實知,識滅不如實知,識味不如實知,識患不如實知,識離不如實知故,此沙門、婆羅門不堪能超越識。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超越色。
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超越識。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
答言:「無常。」
「無常者為苦耶?」
答言:「是苦。」
「輸屢那!若色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寧有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如是,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
答言:「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輸屢那!若[識]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寧有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輸屢那!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輸屢那!聖弟子於此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如是正觀,於諸世間無所攝受;無攝受者則無所著;無所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長者子輸屢那聞舍利弗所說,歡喜踴躍,作禮而去。
--------------------- --------------------------- ------------------------
雜阿含39經[正聞本151經/佛光本85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種種子,何等為五?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
此五種子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新熟堅實,有地界而無水界,彼種子不生長增廣。
若彼種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水界而無地界,彼種子亦不生長增廣。
若彼種子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地、水界,彼種子生長增廣。
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何等為四?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比丘!識於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色界離貪;離貪已,於色封滯意生縛斷;於色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
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於行封滯意生{觸}[縛?]斷;於行封滯意生{觸}[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復生長增廣。
不生長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脫;解脫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著;無所取、無所著已, href="">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雜阿含121經[正聞本1662經/佛光本123經](羅陀相應/五陰誦/弟子記說)(莊春江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拘羅山。
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
爾時,世尊告羅陀比丘言:
「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所有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
佛告羅陀:「色為常耶?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復問:
「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世尊!」
佛告羅陀:
「若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如實觀察非我、非我所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無所著;無所著故 href="">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
頓了
公眾號:不苦堂
16 人贊同了該回答
謝邀。這不是好在哪裡的問題。
用個例子來說明,比如:你有一個孩子,有一天你發現他不見了,於是失心瘋一般的跑出家門,滿世界尋找。
這個過程,就是輪迴。
但實際上呢,孩子就在家裡,只是在某個角落裡睡著了而已。
這孩子,就是佛性。它原原本本在那裡,不是它脫離你,是你脫離它。
如果兩不離,就是涅槃。
最終有一天,你會回來,發現自己的孩子。
但是,你要找多久,吃多少苦,遭多少罪,這個就不知道了。
如果當初更有覺察力一些,這些苦和罪,有必要嗎?
沒有。
所以佛教說,輪迴是非常虛妄的。
生生世世的輪迴,就是一步一步朝外邁,離自己的孩子——佛性越來越遠。
爵士貓1 分鐘前
師兄說【但實際上呢,孩子就在家裡,只是在某個角落裡睡著了而已。
這孩子,就是佛性。它原原本本在那裡,不是它脫離你,是你脫離它。
如果兩不離,就是涅槃。】你這是認為有一個真實的佛性實體存在哦!?
那起問師兄,佛性是不是與緣起理論有關聯?
如果有,那佛性就不能說佛性就如【孩子就在家裡,只是在某個角落裡睡著了而已】!
如果沒有,佛性就如【孩子就在家裡,只是在某個角落裡睡著了而已】,那佛性與基督教的靈魂,印度教的神我,有何區別?
兄弟很疑惑,請師兄解答一二為盼。
===================================================================
涅槃之於輪迴,好在哪裡?
爵士貓回復空性 (作者)剛剛
師兄,答得好。我是沒這個耐心,直接叫他修凈土求極樂世界。
涅槃之於輪迴,好在哪裡?
這樣提問的人,不該學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應該學凈土宗法門。
凈土宗有極樂世界,不談輪迴與涅槃好壞與否!
凈土宗,多好!就是為題主量身打造的。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金剛經》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楞嚴經》
以上是末學聽說過的一些佛法理論。以為很有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對我時常起著燈塔作用。不知道對你有沒有用。「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何等為十?所謂:蘊魔,生諸取故;煩惱魔,恆雜染故;業魔,能障礙故;心魔,起高慢故;死魔,捨生處故;天魔,自憍縱故;善根魔,恆執取故;三昧魔,久耽味故;善知識魔,起著心故;菩提法智魔,不願舍離故。是為十。菩薩摩訶薩應作方便,速求遠離。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業。何等為十?所謂: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噁心布施,瞋心持戒,舍惡性人,遠懈怠者,輕慢亂意,譏嫌惡慧,是為魔業;於甚深法心生慳吝,有堪化者而不為說,若得財利恭敬供養,雖非法器而強為說,是為魔業;不樂聽聞諸波羅蜜,假使聞說而不修行,雖亦修行多生懈怠,以懈怠故,志意狹劣,不求無上大菩提法,是為魔業;遠善知識,近惡知識,樂求二乘,不樂受生,志尚涅槃離欲寂靜,是為魔業;於菩薩所起瞋恚心,惡眼視之,求其罪釁,說其過惡,斷彼所有財利供養,是為魔業;誹謗正法不樂聽聞,假使得聞便生毀呰,見人說法不生尊重,言自說是,余說悉非,是為魔業;樂學世論巧術文詞,開闡二乘,隱覆深法,或以妙義授非其人,遠離菩提住於邪道,是為魔業;已得解脫、已安隱者常樂親近而供養之,未得解脫、未安隱者不肯親近亦不教化,是為魔業;增長我慢,無有恭敬,於諸眾生多行惱害,不求正法真實智慧,其心弊惡難可開悟,是為魔業。是為十。菩薩摩訶薩應速遠離,勤求佛業。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舍離魔業。何等為十?所謂:近善知識恭敬供養,舍離魔業;不自尊舉,不自讚歎,舍離魔業;於佛深法信解不謗,舍離魔業;未曾忘失一切智心,舍離魔業;勤修妙行恆不放逸,舍離魔業;常求一切菩薩藏法,舍離魔業;恆演說法,心無疲倦,舍離魔業;歸依十方一切諸佛,起救護想,舍離魔業;信受憶念一切諸佛,神力加持,舍離魔業;與一切菩薩同種善根,平等無二,舍離魔業。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能出離一切魔道。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見佛。何等為十?所謂:於安住世間成正覺佛無著見;願佛出生見;業報佛深信見;住持佛隨順見;涅槃佛深入見;法界佛普至見;心佛安住見;三昧佛無量無依見;本性佛明了見;隨樂佛普受見。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常得見無上如來。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佛業。何等為十?所謂:隨時開導,是佛業;令正修行故。夢中令見,是佛業;覺昔善根故。為他演說所未聞經,是佛業;令生智斷疑故。為悔纏所纏者說出離法,是佛業;令離疑心故。若有眾生起慳吝心,乃至惡慧心、二乘心、損害心、疑惑心、散動心、憍慢心,為現如來眾相莊嚴身,是佛業;生長過去善根故。於正法難遇時,廣為說法,令其聞已,得陀羅尼智、神通智,普能利益無量眾生,是佛業;勝解清凈故。若有魔事起,能以方便現虛空界等聲,說不損惱他法以為對治,令其開悟,眾魔聞已威光歇滅,是佛業;志樂殊勝,威德大故。其心無間,常自守護,不令證入二乘正位,若有眾生根性未熟,終不為說解脫境界,是佛業;本願所作故。生死結漏一切皆離,修菩薩行相續不斷,以大悲心攝取眾生,令其起行究竟解脫,是佛業;不斷修行菩薩行故。菩薩摩訶薩了達自身及以眾生本來寂滅不驚不怖而勤修福智無有厭足,雖知一切法無有造作而亦不舍諸法自相,雖於諸境界永離貪慾而常樂瞻奉諸佛色身,雖知不由他悟入於法而種種方便求一切智,雖知諸國土皆如虛空而常樂莊嚴一切佛剎,雖恆觀察無人無我而教化眾生無有疲厭,雖於法界本來不動而以神通智力現眾變化,雖已成就一切智智而修菩薩行無有休息,雖知諸法不可言說而轉凈法輪令眾心喜,雖能示現諸佛神力而不厭舍菩薩之身,雖現入於大般涅槃而一切處示現受生,能作如是權實雙行法,是佛業。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不由他教無上無師廣大業。
推薦閱讀:
※不間斷地觀照呼吸和日常生活的衝突?
※現在所謂的禪修是騙子嗎?
※往生極樂凈土了怎麼普度眾生?
※中國漢地寺廟中的和尚允不允許吃雞蛋?
※見分能脫離相分獨立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