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的級別是如何界定的?

就是經常提的「小鷹級」、「企業級」、「林肯級」、「尼米茲級」之類的……


根據題主的補充,回答如下:

航母的「小鷹級」、「企業級」、「尼米茲級」,是三種不同設計的航母。

一個級別,就是一個設計。這種設計的命名,通常以按照此設計下水的第一條船的名字來命名。

比如二戰期間,美國發現了批量製造的好處,就像造香腸一樣,刷刷刷下水了24條標準型艦隊航母,這種標準型艦隊航母的首艦叫做「埃塞克斯號」,這24條航母就統稱為「埃塞克斯級」航母。

二戰後,美國開始應用斜角甲板,並以此設計出來了戰後第一種常規動力大型航母,首艦名為「福萊斯特號」,故通常都稱之為「福萊斯特級」。

而隨著核動力的大規模應用,美國設計出了戰後第一種核動力大型航母,僅建設了一艘,命名為「企業號」。由於這一級航母只有一條,所以一般沒什麼人說「企業級」這個詞兒。

「企業號」用起來很爽,但人家「企業號」是核動力航母,續航力幾乎無限,理論上可以30節的航速繞著地球隨便轉圈圈。這意味著,給「企業號」配套的全部護航船隻,巡洋艦補給艦驅逐艦還有小潛艇,都得是核動力的,否則「企業號」還得等著自己的小弟們加油,核動力的優勢被抵消了一大半。此外,「企業號」太TM貴,一條核動力航母頂人家兩條福萊斯特,可戰鬥力上又沒有什麼質的飛躍。

於是美帝發揮了他們的光榮傳統:國會吵架。

吵啊吵啊的,吵架的結果就是:先造幾條「福萊斯特級」的升級版,造的時候研究一種類似於「埃塞克斯」那種的標準型核動力航母,大批量生產吧成本降下來。

於是,「福萊斯特」的升級版按照首艦的名字,」小鷹級「航母應運而生。

那標準型核動力大型航母,自然就是著名的」尼米茲「級。

」尼米茲「級的設計非常好,於是從60年代末一直到本世紀初都在建造,總共造了10條。但設計再好,美帝為了保證自己的壓倒性優勢地位,還要繼續搞,於是尼米茲的續任者,」福特級「就出現了。


@王博涵 的回答已經講的很明白了,我來補充點細節。

不光航母,大部分海軍艦艇都是這樣分類的。

另外,「級」純屬翻譯不當。英文是class,翻成「型」更好。不是按戰力/噸位分369等,而是按設計分型號。

題主你感受一下。

/*其實就是取每個class的第一個instance名做類名*/


與巡洋艦可以分為輕巡洋艦、重巡洋艦、裝甲巡洋艦、防護巡洋艦、戰列巡洋艦等類型相同,根據艦型大小、搭載飛機類型、飛行甲板類型以及任務類型,不同航空母艦之間也可以分門別類。在航空母艦誕生早期,各國海軍對於航空母艦並沒有明確的分類方式,但隨著對於航空母艦應用方式的不斷探索,各種標準不一的分類方式也隨之誕生。下面我們便將對其中重要的類型一一說明。

超級航空母艦(Supercarrier):顧名思義,超級航空母艦所指代者即為排水量和尺寸極為巨大、載機量也相對較多的航空母艦。雖然在航空母艦發展早期,便曾有不少在當時排水量較大的航空母艦被稱為「超級航母」。但這一片語被用來專門特指某一種大小的航空母艦,還是要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海軍為爭取預算而開工搭載核轟炸機的「合眾國」號航空母艦時才確定下來。在那之後,只有排水量超過60000噸甚至70000噸的航空母艦,才被稱作「超級航母」。今日,所有美國航空母艦均為超級航母。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依此標準日本海軍在二戰時建成的「信濃」號也可以算作超級航母,但該艦排水量巨大的排水量只是「大和」級戰列艦的遺物,並不能反映其作為航母的戰鬥力,而且由於其建成時間遠早於「超級航母」概念誕生之時,因此通常都不會被算作超級航空母艦。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是目前超級航空母艦的最佳代表

信濃號雖然擁有不亞於超級航空母艦的排水量,但由於設計、性能和年代等原因,是絕對不能被算作超級航空母艦的

大型航空母艦(Large Aircraft Carrier/CVB):自航空母艦誕生早期,大型航空母艦這一概念便已經出現在各國海軍之間。不過隨著年代和技術環境不同,對於大型航空母艦的標準也並不相同。在20世紀30年代,兩萬噸的航空母艦便可以算作大型航母,而今日這一排水量數字卻只能算作輕型航母。因此大型航空母艦概念,代表的便是同時代中,排水量相對較大、戰鬥力較強的航空母艦。通常而言,由於改裝航母戰鬥力較差,即使排水量能夠與同時代專門建造的大型航空母艦相當,也不會被與後者等量齊觀。由於超級航母本身也要算是大型航空母艦,因此在今日的海軍中,除美國海軍以外,俄羅斯和中國手中的「庫茲涅佐夫」級可以算是大型航母的典型代表。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之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海軍中曾專門為「中途島」級航空母艦劃分了「大型航空母艦(CVB)」這一分類,但很快即被取消。

美國人曾在二戰末期專門為中途島級及其後續艦分化了全新的「大型航空母艦」這一新艦種

中國的遼寧號無疑也算是大型航空母艦,但因為戰鬥力遠不及美國航空母艦,體型也比尼米茲小一些,因此不能算作超級航空母艦

赤城號也許要算是世界上第一艘「著名的大型航空母艦」,締造了早起航空母艦實戰中最輝煌的戰績,而在二戰前的一些演習中,也是赤城、加賀、列剋星敦、薩拉托加這四艘航空母艦讓世人意識到大型航空母艦相對於輕型航空母艦無可比擬的優勢,這四艘航空母艦要算是海空戰時代的啟蒙艦

中型航空母艦(Medium Aircraft Carrier):事實上,在絕大部分海軍中並沒有中型航母這一概念。只是在展開某種中等尺寸航母的設計時,「中型航母」才會成為設計師們口頭用語形容航母尺寸的辭彙。不過在二戰前的日本海軍中,曾專門將標準排水量在15000噸以上,但不足20000噸的「蒼龍」級和「雲龍」級稱作中型航母。今日法國海軍的「戴高樂」號航空母艦,也因其排水量要比所有搭載短距起飛/垂直降落飛機的情形航母更大很多,但同時又遠小於「尼米茲」級以及「庫茲涅佐夫」級而被稱為中型航母,不過這並非官方稱呼。

蒼龍和飛龍這一對姐妹艦也許要算是世界上到目前為止最著名、戰績也最彪炳的中型航空母艦了。不過由於其戰鬥力已經不亞於大型航空母艦,因此有時也會被算作大型航母

戴高樂級要算是現在比較典型的中型航空母艦了,其前任克萊蒙梭級也一樣

輕型航空母艦(Light Aircraft Carrier/CVL):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英國、日本三國均擁有輕型航空母艦,不過三國對這一分類卻有著並不相同的定義。在美國海軍中,只有由巡洋艦改裝而來的「獨立」級和「塞班」級兩種航空母艦才被稱為輕型航母。這些航母雖然載機量遠比大型航母更小,但卻有著與後者相當的航速,完全可以伴隨其左右作戰。在英國海軍中,輕型航母則用於指代戰時開工的一批排水量相對較小,航速中等的速造航母,如「巨人」級、「莊嚴」級以及「人馬座」級。而日本海軍中輕型航母的指代範圍則相當廣泛,從「鳳翔」號、「龍驤」號兩艘排水量不足一萬噸的專門建造的航母,到排水量達兩萬噸的郵輪改造航母都被包括在內。自80年代之後,除一部分「巨人」級、「莊嚴」級依舊服役於小國海軍,並依然列為輕型航母以外。絕大部分被稱為輕型航母的,都是那些排水量較小,搭載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戰鬥機的航母。

在美國海軍中,只有用巡洋艦艦體改裝而來的,體型較小但航速並不慢,能配合作戰艦隊行動的獨立級和塞班級才能算是輕型航空母艦

到了今日,所有採用滑躍甲板、搭載垂直起降飛機的航母都可以算是輕型航母了,而且這些航母也確實都不大

英國人在二戰時曾經建造過一批排水量並不算太小,但航速比較慢的1942年型輕型航空母艦,這些航空母艦在戰鬥很多都被賣給了小國海軍,加裝了彈射器和斜角甲板。可即使它們擁有彈射起飛、攔阻降落的能力,還是算輕型航母

艦隊航空母艦(Fleet Aircraft Carrier/CV):與以上幾個按照排水量和尺寸為基礎的分類不同。艦隊航母所指代者為所有擁有中等以上航速,可以與海軍其餘艦艇組成艦隊一同作戰的航空母艦。也正因為此,其包含範圍十分廣泛,上至今日的「尼米茲」級超級母艦,下至二戰時的「獨立」級輕型航母,均可算作艦隊航空母艦。而那些航速較慢(通常而言是低於25節或23節),或因其他原因不適於編組在作戰艦隊內參與高強度的航母,則一律不能算作艦隊航母。在日本海軍中,艦隊航空母艦也被稱為「正規航空母艦」。

埃塞克斯級(上)和翔鶴級(下)是二戰中最優秀的艦隊航空母艦,不過這個詞現在已經很不常用了

護航航空母艦(Escort Carrier/CVE):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德國潛艇在大西洋肆意獵殺來往於大西洋兩岸的商船,英國和美國均感到有必要以航空母艦所搭載的飛機對商船隊進行掩護。苦於艦隊航空母艦數量不足,兩國只能通過將貨船或油輪改造為航空母艦來補充缺額,而這些航母就被成為護航航空母艦。與艦隊航空母艦相比,雖然一部分護航航母載機量並不比輕型航母差太多,但由於直接使用了商船輪機,它們的航速都十分低劣,無法參與海戰,只能執行反潛護航或掩護登陸的任務。二戰末期,日本海軍和陸軍為掩護南太平洋與日本之間的交通線,也曾改裝除了一批護航航母,但其數量很少,載機量和戰鬥力也遠不及英美同類型艦隻。

美國的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

輔助航空母艦(Auxiliary Carrier):輔助航空母艦這一名稱通常僅出現在歐洲海軍國家之中,指代戰時以民船或其餘艦種快速改裝而來的航空母艦。其名稱大體來自於那些商船改造而來的輔助巡洋艦。通常而言,無論排水量幾何,戰鬥力都比較差。因此當義大利人利用郵輪改裝的「天鷹」號戰鬥力與艦隊航空母艦相當時,義大利人並不將其稱為輔助航母,而是將其視作艦隊航空母艦。

攻擊型航空母艦(Attacking Aircraft Carrier/CVA):1952年,美國海軍重新依照航空母艦所擔負的任務劃分了航母分類,將搭載戰鬥機、攻擊機等高性能艦載機,爭奪制空權、攻擊對方艦隊和地面目標的艦隊航空母艦稱為「攻擊型航空母艦」。雖然此後這個分類方式被取消,但概念卻保留了下來,並為所有北約國家所接受。不過在今天,只有裝備了斜角甲板,搭載彈射起飛/攔阻降落飛機的大中型航母才被稱為攻擊型航母。

肯尼迪號攻擊型航空母艦

反潛航空母艦(Anti-Submarine Warfare carrier/CVS):在劃分很出攻擊型航空母艦的同時,美國海軍也將那些專門搭載固定翼反潛機和直升機,用於執行反潛任務的航空母艦改稱為反潛航母。在20世紀50年代,不少攻擊型航母和反潛航母事實上同屬「埃塞克斯」級,只是因擔負的任務不同而被劃作不同類型。除美國海軍以外,北約所有國家也均擔負著一定的海上任務,而這些國家擔負同樣任務的航母也被所有國以及美國視為反潛航母,在整個北約共同防務體系中承擔著自己的任務。

二戰後埃塞克斯級很大一部分都被改成了反潛航母,圖為勇敢號

彈射起飛/攔阻降落航母(CATOBAR Carrier):依據艦載機的起降方式,彈射起飛/攔阻降落航母特指現代海軍中,如美國的「尼米茲」級、法國的「戴高樂」級等使用彈射起輔助艦載機起飛,並裝有攔阻索輔助艦載機降落的航空母艦。這些航母通常搭載高性能艦載機,戰鬥力相對較強。除攻擊型航空母艦以外,一些小國海軍,如阿根廷的「五月二十五日」號等由二戰老艦改裝而來的航空母艦也一樣是彈射起飛/攔阻降落航母。

法國的克萊蒙梭號航空母艦,採用彈射起飛、攔阻降落的起降方式

短距起飛/垂直降落航母(STOVL Carrier):與彈射起飛航母不同,短距起飛航空母艦並不裝備彈射起,而完全依靠航母迎風航行時的航速和飛機自身動力完成起飛。為增加升力,這類航空母艦通常會在艦首設置滑躍甲板。這類航空母艦無法搭載傳統艦載機,只能搭載「海鷂」式、AV-8B、雅克-38或F-35B等垂直起降戰鬥機。為能夠滿載起飛,在起飛時飛機回利用滑躍甲板滑跑一段距離。而在降落時,由於飛機已經消耗了大量燃料(有時還包括武器),處於輕載狀態,因此會才會垂直降落方式,以節省降落作業所佔用的空間。

西班牙海軍的兩艘航空母艦,都是採用了短距起飛、垂直降落的設計。當然,右側的胡安·卡洛斯號其實更像兩棲攻擊艦

短距起飛/攔阻降落航母(STOBAR Carrier):在如今的海軍中,只有「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同時採用了短距起飛和攔阻降落兩種似乎並不協調的起降方式。其原因在於「庫茲涅佐夫」級並沒有裝備彈射起,蘇-33和米格-29K戰鬥機必須利用自身動力和滑躍甲板來進行起飛作業。而這兩種戰鬥機又沒有垂直或短距降落能力,降落滑跑時必須依靠攔阻索制動。在英國海軍設計「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時,短距起飛/攔阻降落方案也曾經出現過,但由於這種配置的航空作業效率很低,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飛機起飛重量,因而作罷。

俄國的庫茲涅佐夫級,包括遼寧號在內,是世界上唯一的短距起飛、攔阻降落航母。雖然這種設計使它們能夠起降大型艦載機,但加班的航空作業效率也非常低

核動力航空母艦(Nuclear Propulsion Carrier/CVN):自「企業」號航空母艦誕生以來,核動力便成為了航空母艦所能擁有的最強大推進系統。而因為採用了核動力推進,航空母艦又可以被建造得更大、更快。因此當「企業」號誕生之後,核動力航母和常規動力航母便自然被依照動力系統類型被區別開來。美國海軍後來也正式將航空母艦的分類完全更改為依照動力類型分類。在整個20世紀,僅有美國擁有服役的核動力航母。直到法國的「戴高樂」號服役後,這一情況才發生了改變。

核動力的企業號航空母艦

常規動力航空母艦(Conventional Propulsion Carrier/CV):與核動力航母相反,所有非核動力航母均為常規動力航母。無論航空母艦裝備的是燃氣輪機、柴油機還是蒸汽輪機,只要並非核動力推進即可。

本文全部轉自鐵血講武堂(http://m.sohu.com/n/420841699/#p),這個節目我很喜歡,而且文摘不錯。侵刪。


來給你個具體的,國內一般叫編號,什麼056,052C啊什麼的,其實跟級別一樣,代表基於一種艦型製造的不同軍艦,只是國外喜歡以首艦命名,我們大多用數字而已


推薦閱讀:

一個航母戰鬥群在沒有補給的情況下能持續作戰多長時間?
航空母艦製造需要多久?怎麼讓它下水?
中國的軍力是從何時開始崛起的?之前差到什麼程度?那時的軍迷會感到絕望嗎?
多炮塔教徒是如何看待平頂船的?
論日美雙方航母設計抗打擊能力的差距?

TAG:軍事 | 武器 | 航空母艦 | 美國海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