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沒有科幻小說?

不是神話傳奇,是那種想像N年之後人們生活狀態的小說。中西都行。


《列子·湯問》是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經典之一,有一篇名叫《偃師》的小故事,講偃師將一個人偶獻給周穆王。即便是以現在的眼光看,《偃師》也算得上一篇不錯的科幻小說,有性格鮮明的人物,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有超越時代的技術幻想——它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機器人科幻吧,還有一個頗為深刻的感嘆: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如果再寬容一些,把《偃師》認定為一篇硬科幻也不無不可。

有意思的是,《列子·湯問》中的另一個故事「扁鵲換心」有著濃濃的「軟科幻」味道:兩個人的心臟有問題,扁鵲給他們換了;換了心,記憶也跟著換了,於是都跑對方家去了,但家人不認可啊……手術的過程不是作者的寫作重點,重點是心臟移植的原因和戲劇性後果。而這,恰巧符合「軟科幻」著重寫某種技術給社會帶來的變化的特點。類似的科幻故事——更換器官帶來心理上的變化——在20世紀也並不少見。

晉·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勾畫出一幅「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的烏托邦景象,比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早了1200年。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中講:晉朝時有一位叫王質的人,有一天到石室山去打柴,看見幾個童子下棋,就停下來看。到棋終時,王質發現手裡的斧頭柄已經爛了。下山回到村裡,才知道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年。這個故事涉及了時間問題,在不同的地方時間的流速快慢有別。

唐朝時傳奇小說發達,內有不少充滿奇思妙想的故事。李公佐《南柯太守傳》與沈既濟的《枕中記》幾乎完全一樣,都是在夢中享盡人間富貴,醒來後感慨萬分。對後世科幻而言,借夢說事的傳統就發端於此了,而且,夢裡的時間流速比現實快許多這一設定也為後世科幻所用。

明代許仲琳的神魔小說《封神榜》在藝術價值上不如《西遊記》,但在民間的影響絲毫不遜於《西遊記》。清末第一波科幻小說興起時,小說中明顯有《封神榜》正邪鬥法的影子。

李汝珍的《鏡花緣》將背景設置在武則天時代,描寫唐敖和林之洋遊歷了四十多個海外世界。和同時代的《格列佛遊記》類似,作者虛構出形形色色的異類文化,並非只為了獵奇,而是意在反諷當時的社會現實。

《水滸傳》中原本就一些關於戰爭器械的描寫,作為其續作,清·俞萬春的《蕩寇志》將戰爭器械的描繪達到了一個極點。《蕩寇志》從《水滸傳》七十一回寫起,杜撰宋江等如何「被張叔夜擒拿正法」的故事。它一方面繼承了《封神榜》以來的正邪鬥法,九陽神鍾、乾元鏡等法寶紛紛現身,另一方面,又著重描寫了兩軍對峙時攻戰器械的發明和使用。俞萬春「對中國兵器素有研究,甚至曾著書立說。居住廣東時,又對西洋事物多有接觸。」,使得俞萬春在神魔對決之外,將傳統科技成就納入創作之中,構思出「奔雷車」「飛天神雷」「陷地鬼戶」等戰爭器械。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它「將現實科技重新引進小說題材中,其謹守科技基礎、進行推理改良的創作理念,已類同於科幻小說的科學推理原則。」


《拾遺記》晉王嘉撰,梁蕭綺錄

卷四:「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沿形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淪波舟。」


當然有。

記得清末有個人寫了本書,預言百年後的上海世博會。

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等等。

只不過大多數都是小段子,很複雜的情節及感情等是沒有的。畢竟那個時候的生活條件還是比較艱苦的。


《偃師》算是其一,不過不屬於預測未來。

如果算,瑪雅預言和中古巫術都有預測未來的文本傳世,只是真假不好驗證吧


中國古代的科學體系前期基本是圍繞易經的,算卦推演大概是最初的數學,但是哲學的意味更濃,後期會有數學,機械等方面(如郭守敬、祖沖之等)的發展,但是總體來說,中國古代 理工科不是主流,主流大多是文人和仕人。因為沒有基礎理論的支持,大多會更偏向玄學和幻想,但是科幻元素還是有的。科幻元素可以有時空、星際宇宙、新/變異物種、機器人人工智慧、災難、烏托邦假象社會等:

1.時空:在諸多古代小說中都有「天上一天,地下一年」的說法,對時空的認知大多以夢的形式去呈現,對時空的理解在於「神仙」的世界和自己的世界,還有《南柯太守傳》中「蟻穴」這樣的腦洞。

2.宇宙:我們對於天之外的世界的幻想大概在於「天庭、神仙」,而中國的文化中,都是敬畏天的,因為神的至高無上與皇權緊密關聯,因此不存在星際殖民等的類別,只有神(外星人)對我們世界的操縱,妖(外星人)對我們世界的破壞等。

3.人形機器人:「偃師獻技」的故事:

《 列子·湯問》。 周穆王西巡狩,越 崑崙,不至弇山①。反還,未及中國,道有獻工人名偃師②。穆王薦之,問曰:「若有何能?」偃師曰:「臣唯命所試。然臣已有所造,願王先觀之。」穆王曰:「日以俱來,吾與若俱觀之。」翌日偃師謁見王。王薦之,曰:「若與偕來者何人邪?」對曰:「臣之所造能倡③者。」穆王驚視之,趨步俯仰,信人④也。巧夫!領⑤其顱,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王以為實人也,與盛姬⑥內御並觀之。技將終,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誅偃師。偃師大懾,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會革、木、膠、漆、白、黑、丹、青⑦之所為。王諦料之⑧,內則肝膽、心肺、脾腎、腸胃,外則筋骨、支節、皮毛、齒髮,皆假物也,而無不畢具者。合會復如初見。王試廢其心,則口不能言;廢其肝,則目不能視;廢其腎,則足不能步。穆王始悅而嘆曰:「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詔貳車⑨載之以歸。

活動行走自如,能唱能跳舞還會撩妹,應該是C-3PO那樣的高級陪伴機器人,哈哈~只不過對其描述依然是當時認知下的材料和結構,畢竟當時沒有硅膠,也沒有硅基的概念,所以依然是仿製人類的結構,有五臟筋骨皮毛,用的是皮革,木頭和顏料;

還有段安節在《樂府雜錄》:

傀儡子,自昔傳,雲起於漢祖在平城為冒頓所圍。其城一面,即冒頓妻閼氏,兵強於三面。壘中絕食。陳平訪知閼氏妒忌,即造木偶人,運機閼,舞於陴間。閼氏望見,謂是生人,慮下其城,冒頓必納妓女,遂退軍。

和真人一模一樣,還要使匈奴皇后信以為真人,產生忌妒,退了圍城的數萬人馬,其實隱約也是人形機器人的概念;

4.UFO? 唐王貞范《洞天集》:

嚴遵仙槎,唐置之於麟德殿,長五十餘尺,聲如銅鐵,堅而不蠹,李德裕截細枝尺余,刻為遵像,往往飛來複去,廣明以來失之,槎亦飛去。

5.基於人工智慧的搜索引擎?元代伊士珍《琅嬛記》:

「七寶靈檀幾」的記載:「謝霜回有七寶靈檀之幾,几上有文字,隨意所及,文字輒形隸篆真草,亦如人意。譬如一人慾修道,則使其人自觀,几上則便有文字,因其緣份性資而曲誘之。又如心欲得某物,則几上便有文字曰『某處可得』。又如欲醫一病人,或欲作一戲法,則文字便曰服何葯愈,念何咒、書何符即得也。甚至讀書偶忘一句一字,無不現出。霜回寶之。」

wtf!!驚艷了,這不是搜索引擎么,只不過以七寶靈檀幾的交互界面,自然語言的形式!!!

6.這個真的不是智能手機屏幕嗎?依然《琅嬛記》:

吳人沈愛觀漁,漁人網得一鏡,背上有文曰紫金煉精,晝燭鬼形。愛以百錢買之置閣內,時時有人物影,平生所未睹者,往來於鏡內。夜恆有光。

雖說古代沒太多科技理論上的積澱,但是人的需求不變,只是受技術限制;人對一些東西的想像似乎也有相對固定的模式,而現代科幻本身,也是基於現有的科學認知,進行推演,想像,來預測以後的世界罷了。人類的獵奇,對星空的嚮往,對自身的突破,以及不絕的想像力恆在,我相信,即使古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這些科幻範疇的東西都是隱隱存在的。

另外,作為從小喜歡東方文化,中學才接觸辯證法的人來說,我不相信有什麼東西是絕對的政治正確。西方科幻崇尚理性,科學,《2001太空漫遊》夠硬吧,最後依然帶著神秘主義、宗教性的意味,《索拉里斯》也是一樣。人對物質世界的理解遠超過對意識世界的理解,因此,理性的東西,確定性的東西讓人更有安全感,然而這個世界卻比這瑰麗的多。

理性的解構和推理沒錯,但是我還相信很多玄學的東西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只不過被江湖算命的濫用了,看到引力波的時候,腦子裡浮現的竟然是太極的圖案,真不知道古人到底知道什麼。而我們既不完全知道古人的知識,又無法準確理解未來。道阻且長,保持敬畏之心。


我覺得有「科幻小說」之前得先有「科學」這個概念吧?


有啊。西遊記、封神榜,就是。


我覺得,聊齋也算科幻小說吧,以當時的科技水平來看。


沒有科幻小說!頂多是神話~

想像N年之後人們生活狀態的小說不能和科幻小說畫等號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小說《道士下山》?
什麼樣的作家會被稱作「作家的作家」?
有哪些優秀的中國古典小說?
現存世界上最厲害的武功是什麼?
如何評價清穿日常這部小說?

TAG:科幻小說 | 小說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