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上世紀三十年代禁酒令的來龍去脈是怎樣的?禁酒令給美國社會的法律、政治、經濟等方面帶來了哪些影響?對當今社會有何啟迪?
一個是社會原因一個是宗教原因
美國本質上還是個清教徒國家,而聖經也說酒是不好的。《聖經》新約以弗所書第五章十八節中,作者保羅告戒人們:「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乃要被聖靈充滿。」
http://www.douban.com/note/77018475/在1919年的時候美國宣布禁酒令的實行,很多具有高尚情操的法學家、社會學家都把酒看成是犯罪和貧窮的根源,其中尤其以婦女組織最為熱衷,女權運動領袖大多參加並領導了禁酒運動,基督教婦女禁酒聯合會 ( WCTU) ,以及反酒館聯盟 ( 也有稱 「反沙龍聯盟」) 與禁酒黨 ( Prohibition Party) 成為當時最著名的三個支持禁酒運動的組織。理由是酗酒造成了很多家庭暴力問題,他們認為,在一般的工人家庭,工人以前是把領回來的工資拿去買酒,現在則可用於孩子的吃穿。保護婦女權益「禁酒令」能起到了維護社會道德、純潔公民的作用。
但是事實上的情況正相反,禁酒令無法維持下去,因為人們喝酒的慾望和需求是無法根除的。結果造成了市面上製造販賣私酒的利潤顯著地提高,而守法商人不可能從事這樣的活動,於是,這個黑市上集中了膽大妄為、殺人越貨之徒。他們絕不通過法律解決糾紛,而更喜歡訴諸暴力,結果導致犯罪率急劇上升。尤其是幫派犯罪猖獗。警察也隨之大規模腐敗。因為私酒販子會想盡辦法買通警察或結成幫派。
在這裡要強推一個電影《The Untouchables》(義膽雄心)『雖然翻譯的完全沒關係,但我覺得比「不可觸摸」要好』
後來又恰好1929年至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美國人變得更加需要酒精來撫慰心靈,酒類銷售再創新高,而國家也發現了因為私酒和黑幫的原因國家一邊在財政上支出巨額的警力資源,一邊又在財政上損失巨額的稅收。羅斯福在1932年競選時候索性把廢除禁酒令寫進了競選綱領,終於當選成功,並在1933也廢除了這條憲法,這也是美國唯一廢除的憲法,其他的只是修正案。
因為合法後導致酒價暴跌,黑幫幾乎失去來自私酒黑市的全部利潤,於是黑幫們也紛紛停止販賣私酒的違法活動而改賣白粉去了。。。
另外查資料時候發現一篇好文章 基本概況了樓主後面需要問的廢除禁酒令有什麼啟示美國憲法禁酒令的立與廢 ——兼談美國進步主義時期的法制變遷
( 二) 禁酒令被廢止的啟示 美國憲法禁酒令,讓當時的美國人先是歡呼雀躍,隨後陷入困境,最後歸於冷靜。這也是一個轉型時期的社會很有可能面臨的一種法治境遇———對於法律的信賴導致對於法律作用的過分期待。從法治的角度來說,美國禁酒令的廢除,給我們今天的啟示主要是:其 一,應正確處理公共利益與個人自由的關係。公共利益、公共秩序與個人自由、個人權利,是任何法律所追求的價值的兩個方面。這兩種價值很難簡單地講哪個價值 就絕對地優先於另一個價值,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發展階段也有不同的安排次序。如果法律的干預過了頭,便不具有實施的可持續性。 與人民的生活習慣、人性需求相背離的法律法規,靠公權強制實施一段時間尚可,但必不能長久堅持,人性和市場往往能夠戰勝似乎很神聖的憲法和法律。就禁酒這 一事項來說,是應當強制禁酒,還是倡導戒酒;是應當聯邦干預,還是應當由地方來管制; 是應當制定一般法律,還是應當動用憲法; 是應當全面禁止,還是應當有選擇地禁止,都需要認真考量,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其 二,應正確處理法律與道德的關係。儘管法律和道德的分界並不是絕對的,一定條件下法律可能道德化,道德也可能法律化,但它們畢竟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行為規 范,法律的強制性與道德的自覺性各有價值。法律有力,但這種他律機制如果過分使用就會使人們鋌而走險、以身試法;道德無形,但這種自律機制在約束人們行為 的同時卻能夠提供給人們自治、自尊的空間。解決道德的問題,主要靠教育勸導、潛移默化的方式。如果用法律手段去解決道德問題,法律就變成了 「雙刃劍」,用不好,就會適得其反,引起人們對法律的蔑視和反抗,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公然踐踏法律,帶來新的更嚴重的問題。美國禁酒主義者們出於對法律權威 的無限景仰,不遺餘力地想要藉助法律的力量解決這一道德問題。廢除禁酒令之後,禁酒主義者們才認識到,從健康的角度進行道德勸導和宣傳,以引起人們自覺自 願地節制飲酒,才是上策。除了禁酒令,還有一例是,1910 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曼恩法案,規定基於不道德的目的,將任何婦女運送出州界,均屬違法。「結果是年輕的愛與年輕的情慾,如今附有讓男性坐牢的風險。不用說,這些法律並未終結荷爾蒙的渴望」。第 三,應正確處理立法與執法的關係。要使 「紙上的法」變成 「活的法」,關鍵要看執法。一個國家實際執法能力與一部法律執行所需要的能力有多大的差距,供需是否平衡,則決定了一部法律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是否有生命 力。美國憲法禁酒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沒有得到充分的執法保障,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保障。禁酒令被廢除後,美國政府對酒類的管制改為主要就某一方面、某一 具體問題立法,或主要由州政府立法。比如,以課稅等經濟措施限制酒類貿易的擴大;將合法飲酒的年齡從17 歲提高到 21 歲; 強制要求所有在美國銷售的酒精飲料都必須帶有 「酒精危害身體健康」的警告標誌; 限制酒店營業時間; 嚴懲酒後開車等等。這些立法執行所需要的能力與實際執行能力基本一致,於是獲得了長期的堅持,收到了實際的效果。
http://www.calaw.cn/article/default.asp?id=6400
美國憲法第十八修正案獲批於1919年1月16日,主要內容是禁止致醉酒類的釀造和銷售。後來被憲法第二十一修正案取消。
第一款 本條批准一年後,禁止在合眾國及其管轄下的一切領土內釀造、出售或運送作 為飲料的致醉酒類;禁止此類酒類輸入或輸出合眾國及其管轄下的一切領土。
第二款 國會和各州都有權以適當立法實施本條。第三款 本條除非在國會將其提交各州之日起七年以內,由各州議會按本憲法規定批准為憲法修正案,不得發生效力。來龍去脈?
光往前講,講禁酒令當然要講 progressivism,講 progressivism 當然要講 second awakening,講 second awakening 就要講 first awakening,講 first awakening 就要講 calvinism,講 calvisim 就要講宗教改革......
這還是只不帶分叉的講一條線。
最簡單的理解,禁酒令是 progressivism 的高峰。progressivism 是宗教運動的世俗化表現。
----
有人說我太賣關子,那我就勉力多講一點。這東西不好講,大家湊和一看。
先說一下,清教徒這個概念,到這個時期,沒那麼清了。這裡我就把清教徒和新教徒混用,都是指在美國土生土長的白人新教徒。
現代人談禁酒,會覺得很過分,有點不可理解。歷史是個古怪的國度,時差太久,很多東西會認為是理所當然。禁酒的後面,是宗教的因素在裡面,由一些相信決對道德人的去推動。但宗教沒有現實的土壤,也不會生根。要理解禁酒,就要放到那個時代去看。
在 那個時代,除了少數人,比如黑人和猶太人,大部分家庭是單職工的。另一方面,工人的工資還是很低的。所以如果有酗酒的習慣,會對家庭的經濟造成很大衝擊, 隨之產生的家庭暴力也很普便。另一方面,酗酒對工作的影響也很大,想像一下上班喝酒,或喝得醉醺醺的去上班,放在今天一定會被開除(除了酒廠,不過現在有 些酒廠 也開始禁酒了)。而在當年,工作條件差得多,工人的保護很少,出工傷的機率很大,喝醉了尤其如此。世紀之交的美國,每年有 50 萬人出工傷,3萬多人死在崗位上,而政府和法院視工人是簽了生死合同,一力保護 "liberty of contract"(著名的 Lochner v New York 案)。所以一但出了工傷,很可能就會讓一個家庭遭受滅頂之災。
在這些因素下,禁酒在社會上得到很大支持就不難想像了。
可 是,光有這些支持,不足以實現禁酒。禁酒令背後的這一輪運動,是從 1870 年代開始的,但到 1919 年才成功。因為以禁酒的要求,任何一個地方政府都沒法完成。而聯邦政府在十九世紀連個監獄都沒有,當然也沒有力氣去管。這事,只有在中央政府有力量時才 行。結果,就遇到了一次大戰。戰爭是加強中央政府權力的最佳時機。
禁酒的最佳時機也就隨之來了:釀酒需要糧食,可戰時糧食用來釀酒,顯然 不利於援戰;其次,德國是對手,已經被宣傳成了兇殘的 Hun,而美國的主要釀酒商,都是德國移民,也自然遭殃。德語不能說了,德國報紙不能印了,德國名字不能要了,連德國吃的都改了名,漢堡包 Hamberger 改名叫 Salisbury steak,sauerkraut 改作 Liberty cabbage,而德國人最愛喝的啤酒,當然也要禁掉了。
1917 年,禁酒令在國會通過,1919 年被 ratify。這個就大約是禁酒今如何來的。
所以,禁酒所以能成功,顯然有多方面的影響。它不是孤立的事件。如果把它拿出來單講,根本講不出它最大的意義,和對後世的影響。
比 如,禁酒令是作為憲法修正案出現的,在 1909 到 1919 那十年間,美國連續通過了四個憲法修正案,禁酒是第三個。一口氣出現四個修正案,並非偶然,要知道此之前的憲法修正案,則要往前追遡到 1869 年歷史性的第十五修正案,而下一個則是要到 1932 年了。從 1890 年到 20 世紀初,是歷史上所稱的 progressivism (進步主義)時代。這四個修正案,個個都是 progressivism 的產物,其中禁酒令則被人稱為 progressivism go amok(失控的進步主義)。
所以要談禁酒令,就要談 progressivism 運動。
但 progressivism 很難說清楚,因為它自己也沒有個公認的定義。這就有點像黑色電影,你能覺出那個味道,但它具體是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
我 個人覺得,progressivism 是美國在從農業國家向工業國家,大規模城市化的轉變過程中,同時面對大量外來移民的湧入,全國上下產生的一種或主動或被動的應答,也因如此,社會不同團 體,他們的應答是從各個不同的角度,關注不同的問題,有時重疊,有時交叉,就算時同一問題同一出發點,有時解決方案也是完全不同的。
任何一個大規模的社會運動,一定是對定特定的社會變化和危機。美國當時的情況,很大程度上是這樣的。
因 為工業化大發展,城市化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到 1920 年的人口普查,城市人口正式超過農材人口(但那時的城市定義遠比現在小,好像是 2500 人)。而為這些現代工業提供勞動力的,大多是歐洲來的移民,其中又以從愛爾蘭來的移民居多(德國和北歐移民也有很多,但這些移民大多富裕,不會被困在城 市,可以選擇去西部或鄉下置業,於是中西部就有了很多所謂的 German town)。而到 1890 年以後,有大量東南歐移民湧入。
於是城中心,所謂 downtown 地區,開始大量聚集外來移民,而本地人,主要是富人,白人清教徒,開始選擇移出到郊區去。慢慢的就形成了今日美國這種市中心住窮人,效外衛星城住富人的格局。
這 些移民多在工廠做工,人口密集,每天打卡定時上下班(對,打卡機就是十九世紀末出現的,所謂機器節奏代替了人的自然節奏)。於是,也就出現了現在的城市文 化,說白了就是消費這個怪物(百貨商店就是 1870-90年代出現的)。白天上班,晚上和周末休息娛樂。所以,酒巴(愛爾蘭人和德國人都以酒巴文化出名),雜耍戲院,遊樂場,就開始湧現出來。
當然,問題就冒了出來。
一個問題是,城市的憲章還是十七世紀的模板,根本就不知如何去應對工業化城市的需要。各種大家所熟知的公共服務,是幾乎沒有的,比如道路整修,垃圾清理,上下水,比如警察,比如公交。這些情況帶來的,是惡劣的居住條件,有時甚至對人的生存構成了直接挑戰。
警 察,就是著名的費城 1844 年針對愛爾蘭移民的騷亂後的結果(雖然是針對愛爾蘭移民的,但在愛爾蘭人有組織的反擊下,清教徒損失慘重,黑人也跟著倒霉)。這些警察,其實是清教徒對付 愛爾蘭人的。直到後來警長也是愛爾蘭人了,才作罷(愛爾蘭悍警這名頭,也是這麼一點點攢下來的)
這樣的環境,新移民想要活的好一點,生 活 有保證,可是求靠無門。這時候大 boss 出現了,有些就是幫伙,比如最早的消防隊,有時候他們為了搶救火生易,根本不救火,而是互相大打出手。這些 boss 一般也都是移民,知道移民最需要啥,就充當起了為這些新移民提供福利的角色。當然,好處不是白給的,說白了就是用選票換,我給你提供公共服務,你投我的 票。這種事也就成了一些新移民可以迅速向上爬,進入政界的手段。但是很快就失控了,出現了拉票造假的現像,比如從公墓里抄人名,讓人替死人投票,一個投多 張票這種現像。在提供公共服務上,也出現了層層轉包,從中獲利而只有低質服務的現像。著名的例子,就是 Tweed courthouse scandal。紐約郡的法院,計劃是 20 萬,到 1861 年造成,居然花了 1300 萬美元,能買下兩個阿拉斯加了。
這正好反映了早年美國的開國者所擔心的:經濟上無法獨立的自由人在政治上是無法獨立的,結果就是政治腐敗。
另 一個方面,城市裡一下子住了這麼多工人,大多是年輕的未婚男女,於是,原來維多利亞時代的男女圈子被打破了,傳統的男女形像被打破,出現了新式的男女關 系,所謂結婚是因為愛情的觀念,突然變得強烈起來。但另一方面,妓女這樣的職業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這讓有些衛道士們開始擔心所謂逼良為媢的 white slave 現象。
結果就是,那些美國的原著民(恩,清教徒們是這麼認為的),發現他們被兩面夾攻了,一方面是大量歐洲新移民,尤其是 天主教移民,道德低下,讓世風敗壞,讓美利堅的公民道德傳統幾乎毀於一旦,另一方面,他們自己也要面對工業化帶來的分化,不再是一水的中產階級,而因為資 本主義的發展,出現了富翁階層。
這就是工業化城市化所帶來的問題。在對待這些變化時,傳統的觀念是個人主義的,發展到那個時期,和流行的 社會達爾文主義結合在一起,他們把人當成一個個的個體來看,而非階層,認為天道酬勸,富了,是上帝要賞你,是被選中的(清教徒中重要的 elected 的觀念),而你窮,一定是你自己有問題。美國總統 Cleveland 在 1887 年就曾說:政府不應該救助個人,雖然人民支持政府,政府不應該支持人民(though the people support the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should not support the people)。在這種理念下,政府保護的是成功者。
但是,出於同樣的清教徒理念,在同時,也產生了另一種宗教思潮。他們認為應該保持人 與人的紐帶,讓整個社會共同進步。這些人還是清教徒,也是美國中產階級的主力,是政治活動的主力,是社區建設積極參予者,是社會變革的動力。相比之下,那 些工人就是所謂無產階級,雖然他們人數眾多,但真正決定社會改革成敗的,還是那些中產階級(middle class)。
清教徒里產生 這種想法,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們的教義里,非常強調整個社區的概念。他們的教義極具戰鬥性。一人有罪(宗教意義上的 sin),末日審判時整個社會都要連坐。所以他們有很強烈的規範世界的動力和需要(也為此產生了巨大的道德優越感,所謂美國優越主義 American exceptionalism)。另一方面,他們對強權有著高度的警惕,而大的壟斷公司的出現,讓他們意識到,權力又在前所未有的集中,只是這次,是在經 濟領域。這時候,他們骨子裡的那種警覺就顯現了出來。
於是,以新教徒為中心的新的社會改革運動,就開始了。這就是所謂的社會福音(social gospel)。社會福音運動作為一個宗教運動,沒有太多實際成果,主要是理念上的,但是卻慢慢帶起了整個社會從下向上的改革運動。
這場運動可以從幾個方向談。因為話題是禁酒,這個,算是這場運動里的道德層面的改革,所以,就從這條線開始說。
禁酒可以說是這個線里最早的,在 1870 年代就有禁酒黨(Prohibition Party)和基督教婦女禁酒聯合會 (Woman"s Christian Temperance Union,WCTU)了 。
另 一個線是對淫穢書籍的討伐。旗幟人物,就是 Anthony Comstock。Comstock 是個宗教狂熱份子,在當兵時就因為強力要求戰友祈禱而被大家認為是個怪人。在 1872 年,Anthony Comstock 在得到了基督教青年會(YMCA)的支持下開始淫穢製品開戰。銀行家 Morris Jesup 出錢,組織了 YMCA』s Committee for the Suppression of Vice,在 Comstock 的領導下,把運動大張旗鼓的展開了。Comstock的基本戰略就是起 訴那些他們認為販賣淫穢製品和避孕產品的人。雖然贏下些重要的官司,Comstock 認識到,如果沒有聯邦政府的支持,他們很難有大作為。於是 Comstock 前往華盛頓,遊說國會。國會正因為 Credit Mobilier of America scandal 而遭受道德危機,但是其實中央政府的權力在當時也是有限,只有全國郵政是它專管的。於是國會接受了 Comstock 的遊說,通過了打擊不道德的傳播淫穢書籍和文章的法案。這個法案,一般被稱為 Comstock 法案。
Comstock 幹了許多當年名噪一日的事,最有名的,是組織逮捕了 Victoria Woodhull。
Victoria Wood 是女權運動的領軍人物,主張 Free Love(不要望文生義,這詞在當時其實是爭取婦女合法離婚的權利)。她是華爾街上的第一個女經濟人(broker),在美國第一個出版了《共產黨宣 言》, 更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總統候選人。在 1872 年,著名新教牧師 Henry Ward Beecher (不知道這人? Harriet Beecher Stowe 是他姐)發表了關於支持個人主義(就是個人的不成功是因為他有罪,信仰不純這樣的觀點),於是就在自己的雜誌上發表了關於 Beecher 和一個叫 Elizabeth Tilton 的人婚外情的故事。結果,在 Comstock 的計划下,在總統大選前把這位候選人以〝有傷風化〞的罪名給抓了起來。後來因技術問題釋放。這事相當於是當年的 Clinton 拉鏈門,最後以 Tilton 的老公起訴 Beecher 破壞他家庭關係而達到高潮。
Comstock 另一個小有名氣的事,是對 Margaret Sanger 的打擊。Sanger 是著名的性教育工作者,身體力行墮胎和計劃生育,也是優生運動的支持者。現代避孕藥,就是在她的支持下發明的。因為她開設墮胎診所,而遭受 Comstock 打擊,不得不逃往英國。
據 Comstock 自己說,因為他,有 4000 人被逮捕,銷毀了 15 噸的淫穢書籍,400 萬張淫穢圖片。全國各地更是出現了大量類似的組織和運動。Comstock 的打擊面相當廣,比如連馬克.吐溫的 huckleberry finn 也被 Comstock 認為是不良讀物。
整風運動的一個附產品是公立圖書館的大量出現。道德改良人 士認為,公立圖書館提供免費的受控的圖書,能夠控制和提高全民素質。結果光 Andrew Carnegie 一人,就在全國捐款修了上千座圖書館。但是這些圖書館並沒有完全抵擋住低俗的誘惑,為了吸引大眾,還是進了不少通俗讀物。
這場對不道德行 為(war on vice)的討伐,在 1910 年達到高潮,美國政府通過了 Mann Act,就是所謂認何出於不道德的目的將婦女運出州界都是違法的。立法者認為,這樣就可以有效的打擊賣淫這樣的行為。他們認為妓女都是被逼的,都不想承 認,其實更直接的解決辦法,是提供更好的就業機會,讓她們不至於去選擇賣淫這條道路。同時期,也是為了保護女性,合法性行為的最低年齡(age of consent)從 10 歲提高到 18 歲(後來又降至現在的 16 歲)。和未成年女性發生性行為被視為強姦(Statuary rape)。影星 Errol Flynn 就曾遭此指控。
另一個和禁酒有關的,是一戰期間,首次通過了禁毒的法律。
和這條道德線緊密相連的,甚至有點不分你我的,則是反天主教和後面的排外運動。
progressivism 有一個主題,是美國化(Americanization),道德整風這條線最能體現這一點。因為這是白人新教(white protestant)發起的運動後面,是宗教的核,自然,這所謂的美國化,也是用他們的宗教道德,去教化新移民。一邊是新教,一邊多是天主教,這美國化 當然是要強化新教的教義,而反對天主教。這個,是歷史悠久的宗教矛盾,歐洲都為這個打了上百年,在美國,也不新鮮。
很大程度上,新教徒對天主教徒有著本能的警覺。因為從教會角度講,天主教是從教皇以降等級化的。所以新教徒就認為,天主教徒是一仆二主,明著是美國公民,暗裡是教皇的軍隊。他們也就認為,天主教徒不是合格的美國公民。
另一方面,前面說了,新教徒有著自己的道德優越感,他們認為自己信新教不是偶然的,而是骨子裡流著高尚的血液,就是所謂 Anglo-Saxon 人種優勢。
所以,這種反天主教的道德優越感,在那個時候,其實就是種族優越感,而反天主教,就是排外,反移民。
對待非白人新教徒,美國人有三種姿態,一曰同化,二曰隔離,三曰排外。
這禁酒,就是同化的方式,把白人新教的道德觀,強加在外來族裔的文化上,主要的靶子,就是愛爾蘭人和德國人。德國人因為同是新教徒,所以受到的待遇好一些,在內戰期間還出了幾個有名的將領。可到了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人還是沒逃掉被整風清算的機會。
要說的是,十九世紀,雖然外國移民大量湧入,其實從比例上說,外國移民的總比例變化不大,因為土生美國人(一般指三代以上的移民)也在増長。只是,如前所述,外國移民,尤其是天主教移民大量定居在城市,外國移民的存在感就顯得特彆強。
加 劇這種擔憂的,還有新教徒自己生育率的下降。所以,墮胎也成了打擊對像。比如前面提到的衛道騎手 Anthony Comstock 打擊 Margaret Sanger。最有名的受害者,是Madame Restell。在對墮胎的討伐中,這位靠替人墮胎掙了幾十萬家財的老太太在 1878 年用一把金刀割腕自殺。 另一個有意思的現像是,Comstock 打擊的從事墮胎者多是土生美國人,而打擊的淫穢圖書出版銷售者,多是外來移民,從中可見道德討伐中的種族傾向。
新教徒的這種種族優越感,在科學理論中也找到了所謂的支持。這也是 progressivism 運動的一個特點,就是用科學和專業知識來管理社會。因為遺傳學的發展,種族優越論開始有了依據,於是,優生學開始大行其道,前面提到的 Sanger 就是支持者。
在 人種論和優生學的支持下,美國社會開始認為像酗酒這樣的犯罪傾向和道德低下都是可以遺傳的,所以許多州對通過了法律,要對問題人群進行有計劃的絕育。最高 潮來自 1927 年的 Buck vs Bell 案。在這個案例里,Carrie Buck 遭強姦後懷孕,生下一女。但是檢查表明 Buck 一家三代都是痴呆,於是 Virginia 州要求給她做絕育手術。高院站在 Virginia 的優生法律一邊,認定政府既然可以給孩子打預防針,送人上戰場到炮灰,當然也可以給女人做絕育手術。在 Buck 的案例上,首席大法官 Holmes 認為給 Buck 做絕育手術是為了整個社會的福祉:「三代痴呆還不夠嗎?」但是整個審判是個超級誤判,因為 Carrie Buck 和她女兒都非常正常,她們只是因為完全文盲說話都不利落所以給人感覺痴呆而已。
也是在人種論的影響下,美國推出了智商測驗,和標準化考試 (SAT),意在肯定白人清教徒的優越性。Oregon 州還通過法律,要求適齡兒童必須上公立學校,旨在關掉天主教教會辦的私立學校。案子打到高院,高院總算作出了次正確決定:兒童要接受義務教育,但他們應該 可以選擇自己想去的學校。
在 1890 年後,歐洲移民的組成開始從西北歐向東南歐轉移。東南歐的斯拉夫人種和義大利人種在長相上和 Anglo-Saxon 人種相差太遠,新教徒開始感到,這些人或許不能被同化,於是,排外的呼聲開始高漲。
中 國人是最早被打擊的,1882 年的《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是第一個排外的法案,緊接著的是其它亞洲國家。日本因為國力較強,只是跟美國作了君子協定,雖然美國仍名義上允許日本人入境,日本方不再給公民 出境簽證(除了遠嫁的 picture bride)。
這場排外浪潮,要到 1920 年代達到高潮。
至於另一種對付其他種族的方法,隔離,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對黑人的種族隔離。代表案是 1896 年的 Plessy v Ferguson,高院提出了〝separate but equal〞的概念。
另 一個著名的例子則發生在猶太人身上。1877 年,著名猶太銀行家 Joseph Seligman 及家人在 Saratoga 被 Grand Union Hotel 據之門外,說不這樣會影響其他遊客。結果是,猶太人開始了文化上的隔離,他們成立了自己的俱樂部,自己的文化圏子。所以也才有了後來 Groucho Marx 後來經典的那句〝I don"t want to belong to any club that will accept me as a member〞。
必須說的是,種族歧視在當時是普遍現象,沒有什麼人是清白的。比如愛爾蘭人,雖然他們被歧視,但這不意味著他們不歧視 別人。比如他們就很看不起黑人。在內戰期間,愛爾蘭人成為炮灰,救的又是他們認為會是自己勞工上的死對頭,所以在紐約還爆發了反對黑人的暴亂。類似的還有 上面提到的 1844 年費城暴亂,愛爾蘭人也是有組織的襲擊了黒人。而美國工會運動發展緩慢,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不同種族的人很不抱團。
最 後提一下,在這場道德討伐之前,本來在十九世紀初,原本殖民地時期對道德犯罪的要求已經大大降低。像通姦,婚前性行為這樣的行為,除非造成惡劣的社會影 響,大家已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性生活上的不檢點被視為很正常的需要。通過交錢給警察獲得默許,紅燈區開始出現。這些就是所謂的維多利亞妥協 (Victoria compromise)。換句話說,這些道德問題本身已經不是罪,犯法者是你情我願,沒有直接受害者,之所以變成罪行是當社會成為潛在的受害者時。這種就 是所謂的沒有受害者的犯罪(victimless crime)。
所以說,這些道德問題成為問題,或成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也是時代變遷,人心轉向。
在這變化中,還有一些很重要的問題,禁酒只是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但對理解禁酒令的意義非常重要,就是政治改革。
還是從禁酒講起。
整個 progressivism 有一個特點,就是女性的高度參與。其中,參予度最高的,就是禁酒,基督教婦女禁酒聯合會 (WCTU) 是禁酒運動的旗手。
WCTU 怎麼工作?可以舉來自堪薩斯的 Carrie Nation 為例。
上面是 Carrie Nation 照片。她一手持斧,一手持聖經。據說她去禁酒,就是跑到人家酒巴前站著,念經唱聖歌,這也是當年 WCTU 的傳統作法,據說有很多酒巴老闆很感動,就關張了。如果這個不靈,Carrie 同志就會拿起斧頭一路砸進去。當然她為這個事也進了不少次局子。據說她很早就雇了公關經理,保證她去砸場的時候,有記者在場。隨著知名度的増加,她還會簽名賣斧來滿足粉絲。由此可想而知,禁酒是一項相當激進的社會運動,而婦女投身於這樣一項運動,其實是和傳統的女性形像大相逕庭的。因為這運動,本身就是現代女權主義運動的一個重要分枝運動。
現代女權主義的誕生,說起來,是源自憲法的第十四修正案。這個修正案旨在賦與黑人和白人同樣的投票權。可是這卻惱了婦女同志們。要知道在十九世紀上半頁,女性也是廢奴運動的主力(比如 Harriet Beecher Stowe),在如此積極的參與下,最後黑人都拿到了投票權,婦女自己卻沒有,當然讓她們不高興性了。從此,女權主義者不再拐彎抺角,而是更加明明白白的追求自己的政治權力。比如上面提到的 Victoria Wood,就是女權主義的重要人物。
這個時期的女權主義運動和大家現在熟悉的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女權主義運動所採取的路線不同。現今的女權主義運動,更強調共性,就是你行我也行;當年的女權運動,則是強調不同,就是強調女性所擅長的工種和男性不同,對社會的貢獻方式不同,現代社會因而需要女性,來完成那些更適合女性的工作。不管如何,歸根結底都是說應該允許女性走出家庭圏子,進入社會,從事社會工作,因而也就要享受相應的政治權力。
WCTU 的頭頭,Frances Willard,自然也是重要的女權主義者,女性投票權的大力支持者。她也知道,女權主義者們如果過於激進,反而會幫倒忙。所以她在公共場合,更是強調禁酒,只不過是婦女作為家庭的守護者,她的份內工作。她的演講都會刻意營造一個家庭氛圍,提升母愛的感受力。
其她的女權運動領袖,比如 Elizabeth Cady Stanton 和 Susan B Anthony,也是強調,婦女作為家庭守護者的重要性,認為社會也是一個大家庭,而婦女,就是社會家庭工作者(civic house keeper)。另一方面,她們也要打出履試不爽的種族牌,強調給婦女選舉權,會帶來大量的白人新教女性票數,確保所謂的白人至上(white supremacy)。後來的調查表明,雖然女性有了投票權,決大部分女性的票和家庭其他成員一致,未婚女性從父親,已婚從丈夫。
女性進入社會,當然不止於禁酒。但正如前面所言,當時的女權運動,讓婦女或主動或被動的選擇了那些傳統上被認為適合女性的工作。最有代表性的,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Jane Addams。
Jane Addams 在當時對外來移民相當排斥的風氣中,選擇了主動幫助新移民適應美國。前面提到美國城市化之初,生活條件惡劣(想像一下,紐約在 1879 年通過法律,要求所有卧室都至少要有一扇窗,並由此誕生了著名的啞鈴式樓房)。很多新移民的生活相當艱難。Jane Addams 在芝加哥新移民聚集區附近建立了著名的 Hull House settlement,專門接納新移民,說白了,就是一種主動的美國化行動。雖說如此,Hull House 也並不刻意壓制新移民自己的民族文化活動,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 civic house keeper。Addams 還積极參与到其它城市建設中去,比如在城市的大 boss 為了賺錢討價還價時,Addams 自己做起了城裡的垃圾督查員,也是一時佳話。
類似的,在那個時期出現了不少 settlement house,另外,YMCA,拯救軍這樣救助窮人的基督教團體也紛紛湧現,成為城市改革的一部分。
城市改革,或者說是政治體制改革,也正是這時開始的。
比如前面提到了市政管理的腐敗,其實政治腐敗並非只是新移民來了才有的。早在第二次黨派改革,Andrew Jackson 用所謂的民主投票拿下白宮,但也開始了用職位犒賞支持自己的人的先例。從此這就成為例界美國總統的貫例,就是所謂的 patronage 體系。最常見的職位就是郵局局長,白拿錢的肥差。人人都知道這事不好,就是拿錢買官,但誰都不敢管,畢竟,自己也是這體系里由人家支持上來的。
事情在 James Garfield 總統身上出了轉機,因為有個人因為沒拿到封賞而不滿意,結果把 Garfield 給殺掉了。這下大家覺得是非改不可了,於是在 1883 年通過了 Pendleton civil service act,開始了公務員考試,到 1900 年,有一半的公務員都是通過考試上崗,這也是進步主義的一個特點,就是用專業的職業化人員來進行有效的政府工作,這也讓文官成了一種職業選擇。
但是錢權交易是社會運作的基本規律,切斷了這一條錢的去路,就會有別的去路出來。於是,就有了在華府為各家利益集團作事的說客。這也成為 progressivism 的一個特點,就是在政府運作中,避免暗箱操作,引入公開透明的機制,錢權交易,誰為誰說話,至少我看得到。這套說客體系,現今已是華府的一條基本的政治運作渠道,根深蒂固。最近 Obama 上台號稱要改變這所謂 Washington Lobbyist 的風氣,最後也不了了之。
公務員考試在 progressivism 運動中是個特例,因為政治體制改革,基本是從地方開始,自下而上發展的。
有代表性的,是底特律市長 Pingree。他針對城市公共服務存在的 boss 腐敗問題,提出將服務業務外包,公開競標。在一些已經出現壟斷的行業,他通過比較調查發現定價過高,就又提出城市自辦,強行加入競爭,迫使服務提供商降低。這一點上,也是和公務員改革是一致的,就是用專業的管理人員,以公開透明的,數字化,科學化的管理方式來進行現代市政管理。以 Pingree 為代表,新一代的美國城市領導者開始定下更切合時代需要的新城市憲章。他們開始聘用專門的城市管理者(city manager),這些人以專業水平應聘,而不是通過選舉產生,不受界期的限制,有長期穩定的時間來進行城市規化。
另一個代表人物是有〝民主實驗室〞之稱的 Wisconsin 州州長,La Follette。他在 1901 年當選。針對州里出現的錢權交易的問題,他提出了對鐵路公司直接抽取企業稅的方式來消除暗箱交易。他還支持初選改革,候選人不再是指定,而是由黨內普選產生。
Pingree 後來當上了 Michigan 州的州長,而 La Follette 則作到了美國參議員。他們的成功晉級,也意味著 progressivism 的成功,從地方一步步的走向全國。
到此,我們終於可以看一看,前面說的這些,最後到底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progressivism 真正意義上在全國層面上登場,是 20 世紀,T Roosevelt 當政後了。
說起來,十九世紀的美國總統,一般人能說出名字的,想來沒有幾個,也就是 Lincoln,Jefferson 吧。這個不能怪大家,不只是你們,美國人也一樣說不出幾個。這也不能怪美國人,只能怪美國的政治體制,雖說是三權分立,但憲法畢竟是立法者制的,所以,給了國會太多的權力,而中央政府,卻其實很弱,有些總統,跟橡皮圖章無異。
事情到了十九世紀末有了變化。工業化和移民帶來的問題,很多都是地方政府無力對付的。結果就是,反對大政府的美國人,不知不覺的,卻要一個更強大的中央政府來對付這些新出來的問題,有點以毒攻毒了。
十九世紀最後十年,對美國來說,也是帝國主義抬頭的十年,馬漢的制海權理論成為暢銷書,美西戰爭讓美國收穫了第一批海外殖民地,開始了美式扶持支持自己的地方政權的 soft 帝國主義風格,也催生了軍國主義(Jingolism)這個詞,這本是一個大題目,不過離題太遠,就此打住。要說的是,戰爭是加強政府權力的最佳機會,總統的力量,也在十九世紀最後一個總統 William McKinley 手上得到加強。而自 progressivism 運動後,可以說總統成為了華盛頓的唯一王者,自此,可以有軟弱的總統,但沒牙的總統職位,卻不會有了。
T Roosevelt 是個有遠大理想的人,一心作一個統治者,想把美國打造成帝國,將美國人打造成一個偉大民族。他上台後,拿出了 square deal 的旗號,開始向越來越壟斷的大企業下手。
按理說,資本家和工會的鬥爭,也定是能寫出一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的。但我們卻一直沒提。上面說了,美國人對大企業的經濟壟斷,是帶著天生的恐懼的,為什麼,講 progressivism 沒有提到工會呢?
原因有幾個。
一個是,美國的工會一直不大。雖然馬克斯老師認為,無產階級是超越民族的,事實上,在美國這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初來美國,因為語言文化上的原因,是很抱團的,而超越民族的經濟組織,還是很少的。結果到了世紀之交,只有 10% 的工人加入了工會。
另一個是,無產階級雖然人多,但是工會組織的要求,卻很基本,就是為自己工會的會員爭取更好的待遇。所以工會本身沒有什麼改變社會的願景,也就不會成為社會政治改革的主力。
最重要的是,在美國,決定任何一個社會運動成敗的關鍵,是中產階級。一旦能得到中產階級的支持,那工會罷工這樣的事就成功了一大半。如果得不到,最後都是失敗的下場。結果是,工會沒能得到 progressivism 的主力,中產階級,的支持。因為工會在發展過程中,從歐洲來的新移民也帶來了歐洲工人運動的先進思想,結果,很多時候變得過於激進了。
最早的一批犯事者,不出意外的,是愛爾蘭人。Molly Maguires 是一個由礦工組成的秘密組織,1876 年因為綁架等活動,數人被捕,六人後來被執行死刑。接下來是 1886 年著名的 Haymarket riot,工人在 Chicago 的 Haymarket 廣場為爭取八小時工作制的集會活動中,有人向警察投了炸彈。扔炸彈的人最後也沒找到,但抓了其他幾人。下一件大事是 1892 年在 Homestead,Carnegie 的鍊鋼場發生的 大罷工,先是工人和 Pinkerton 偵探所的人交戰,到政府出動軍隊。其中,一個紐約的無政府主義者突然跑到 Homestead,試圖刺殺工廠的負責人。
結果就是,這些工人或相關人等的暴力行為,讓中產階級產生了反感。這些激進分子多是新近移民,更糟的是,很多人還是無政府主義者,在當時,就是無神論者的代名詞,所以直接觸到了 progressivism 運動中的反移民神經,讓反移民又多了一個理由:阻止極端份子,無神論者入境。
所以在 progressivism 運動中,矛盾的焦點實際在反壟斷這個方向上。
反壟斷的第一次重要舉措,是 1890 年通過的歷史性法案 Sherman Antitrust Act。?過,真正被人用上,則是 Roosevelt 上台。Roosevelt 的 square deal 本身不反對大資本大企業,他認為只要是通過正當的商業競爭得到的,就是合理的,這也是資本主義的基本信條,人有發財致富的權力。但他同時認為,大企業要自律,如果不自律,那政府就要監管它們。所以在 1902 年又一次礦工罷工爆發時,他沒有出動軍隊保護資方私有財產,而是把勞資雙方都叫到白宮,讓他們妥協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也是在這一年,Roosevelt 政府開始折分 JP Morgan 所有的鐵路托拉斯。JP Morgan 開始還以為這次可以像以前一樣在私下裡解決,結果最後被高院用 Sherman Antitrust Act 搞定了。接下來的幾年了,又有幾十起類似的拆分案被通過。
Roosevelt 因為在西部生活過,所以在任期間,美國開始了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的建設,未被開發的土地也被登記統計,開始以科學的方式規劃未來的開發和管理,這一點上,也是很有 progressivism 特徵的。
美國的媒體也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也發展出了全國性質的媒體機構,有力的影響了社會的思潮。McClure 雜誌的 Ida Tarbell 在 1900 年開始調查壟斷美國 90% 煉油廠的 Standard Oil,並在 1903-04 年發表系列文章,大大影響了社會對壟斷企業問題的看法,是 progressivism 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耙粠記者(Muckraker),成為現代新聞調查報導的先驅。
而 1906 年 Upton Sinclair 出版的小說 The Jungle,因為對美國肉製品企業的負面描寫,更是一時引發社會震動。Roosevelt 自己是個好吃肉的人,也是個讀書成癮的人,結果這讓他也對自己早餐桌上的香腸產生了懷疑,於是誕生了食品和醫藥管理局(FDA)。FDA 出條的手段也具有強烈的 progressivism 要求公開透明的風格:除了禁止有毒化學物質這樣標準的監管要求,FDA 要求產品要有相應的正確標識。
Roosevelt 後的 Taft 總統雖是 Roosevelt 欽點,但卻更像個傳統的共和黨人。不過,在 Taft 的任期中,美國終於通過了幾十年來第一個憲法修正案,就是個人所得稅。這是 progressivism 在憲法修正案上的第一個。
在此之前,美國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關稅。本來共和黨主導的政府,是支持關稅的,因為它需要高關稅來保護自己的企業。但是在十九世紀下半頁,這一國?受要了巨大挑戰。因為關稅和各方利益並不統一。比如廣大消費者是希望低關稅的。以出口原料為主的南方也不想要高關稅。不同的行業,因為進出口的需要,對關稅的要求也不盡相同。結果就是,各方以各種方式遊說政府。因為決定到各自利益,所以錢權交易特別多,引發的腐敗問題也開始浮現,被改革力量抓住。
用個稅代替關稅作為政府的主要財源,就從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這種腐敗現像。
另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就是,因為個稅是人人有份,現代納稅人的概念,出現在地平線上了。
1912 年的大選對於 progressivism 是一個重要的年份。這一年的三個候選人,Wilson,T Roosevelt,和 Taft 都或多或少的支持進步主義,主要的區別在於具體的主張。Taft 較傳統,所以在競選上,Wilson 和 Roosevelt 的主張更能代表對 progressivism 的觀點。
Roosevelt 還是走在他曾經的路上:人有發財的權力,但資本家要自律。所以,Roosevelt 提出要對企業進行更好的監管。另一方面,Roosevelt 認為,要幫助普通工人提高待遇。比如,他支持 8 小時工作日,每周 40 小時工作時間,設定最低工資,取消童工(美國在 1900 年有兩百萬童工),並引入全民公決等措施。
而他的競選對手 Wilson 則堅持,要對大資本採取更強硬的措施,不能等著出了問題再解決,要防患於未然。說白了,就是要加強反壟斷。
Wilson 在競選中抓住了 Roosevelt 的一個短板,就是 Roosevelt 自詡的建立偉大民族的目標,實際上是一種家長式的理念。Roosevelt 實際自詡為天生的道德高尚的精英統治者,自認命中注定大任於肩,要則無旁貸的作社會的保護者,來替人民作出最好的決定。這實際是一種附看的精英視角。而 Roosevelt 的確就是這樣想的。(話說回來,在種族論調是常態的時期,Wilson 也不例外的堅信 Anglo-Saxon 種族的優越性。不過,他作為 Princeton 校長時,的確第一個任命了猶太教師。要知道 Princeton 可是神學院起家)。
Roosevelt 雖然一力攻擊 Wilson 是個最近才改信 progressivism 的投機份子(這個也沒錯,Wilson 的態度大轉變的確是個迷),但還是敗下陣來。
值得一提的是,Roosevelt 在加強勞工待遇上的姿態,也是和當時的社會觀念是一致的。雖然工會的名頭不好,但工人待遇的確被大家意識到了。比如 1911 年紐約的 Triangle Shirtwaist Factory 大火,一百多名被反鎖在工廠里的女工在眾目睽睽之下(因雲梯太短)被活活燒死,數十萬人參加葬禮。隨後紐約開始一系列改革,旨在保護工人的工作條件。但是從根本上說,改善勞工條件,是要從全國層面上來的。因為一但某個州開始強制提高工人待遇,用工成本提高,企業就開始逃離,外包至其它法律對自己更有利,更歡迎資本投入的州。而南方也的確有某些州專門這樣做來吸引外州企業。
結果,1912 年的大選,Eugene Debs 社會黨 [socialist party] 史無例的拿下了一百萬張選票,更是說明了普通工人訴求的重要性。之後兩大黨都意識到再不改變就會被人搶去選票,也都開始増加對普通工人的關注。
雖說 Wilson 上台,他也意識到,從實際角度出發,要接受 Roosevelt 的想法,對大公司進行監管。於是,美聯儲在 1913 年成立,Fed (1913),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在 1914 年成立。只有 1914 年通過的 Clayton anti-trust act,算是在反壟斷上進了一步。這些舉措,都大大加強了聯邦政府的權力。到一戰時,聯邦政府的力量空前強大,直接介入了經濟生活。
Wilson 任期內通過的第一個憲法修正案,是參議員直選。美國參議院的建立,是參照了英國上院,意在弄成貴族專屬議事機構,所以有百萬富翁俱樂部的說法。這一改變,其實不能說是純 progressivism 的成就,因為這一要求,最早是來自十九世紀另一大規模的社會運動,民粹主義,後來被 progressivism 的民主化要求所吸納。值得一提的是,民粹主義是美國最後一個發於農村鄉野的大規模社會運動,而 progressivism 則是第一個發於城市的。隨著城市化的進行,以後社會運動的中心,就完全從農村轉入城市了。
禁酒令,就是 Wilson 任期內的第二個憲法修正案。相關社會基礎已在開始時說過了。
1919 年,通過了第三個憲法修正案,就是婦女投票權。女權主義者通過農村包圍城市的方法,先在西部主要州獲得了選舉權,再逐步東進,到此時,方才殺入國會山。這是女權運動的真正目的所在,但居然比禁酒要實現的晚,可見,人算不如天算。
到 Wilson 的任期末了,progressivism 達到了真正的高峰,也是它的第一次失敗。就是巴黎和會。
Wilson 在一戰結束時提出的十四條,可以說是一個充滿了 progressivism 信條的國際外交原則,progressivism 走向世界。比如,他提出的廢除幕後外交,建立國聯等,都是將 progressivism 所信奉的公開透明的管理放式放到了國際事務中。可惜,美國沒有這個實力,美國內部也沒有這個心愿,來實現這些。Wilson 的國聯註定是個巨大的失敗。
講了這麼多的背景,終於可以講第二個問題,禁酒令對美國社會方方面面有什麼影響了。
禁酒,偉大的實驗,在萬眾期待中結束。一般說,直接的影響,就是讓美國的黑社會力量大大加強了。這個,都知道了。
但這是小的一面。
從政治上來說,政府的力量在禁酒的過程中被大大加強。
一戰期間,聯邦政府在經濟領域,為了和大資本壟斷企業制衡,已經被賦予了實實在在的權力。到二零年代,幾位共和黨總統雖然回歸弱勢,正如前所言,這時只有軟弱的總統,沒有軟弱的總統職位了。到 FDR 時期,Franklin Roosevelt 會真正利用上手中的權柄,把 T Roosevelt 和 Wilson 兩人的想法合而為一。
另一方面,雖然聯邦政府在經濟方面沒有前進,為了執行禁酒令,在司法方面,卻在大步前進。沒有一個地方政府能夠對付禁酒這樣的事,結果就是,聯邦警力和黑幫結伴正式登場。1908 年才成立的 FBI,在1924 年迎來了 Hoover。他大大推進了 FBI 在美國聯邦刑事系統中的地位。同時,聯邦法院也開始大規模的審理相關案件。數年前還不需要自己的專屬監獄的聯邦政府,現在監獄人滿為患。可以說,禁酒令讓美國的司法體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到禁酒令結束時,聯邦警察這個說法,已經很自然的出現在大部人的腦海里。不管地方政府願不願意,到 1930 年代,聯邦警察已經開始大規模的插手地方犯罪,或者說,協助地方警察處理罪案。
不過,更重要的影響,卻是社會層面上的。
首先,讓我們來注意一個現象:在大城市裡,禁酒幾成笑柄。喝私酒成為一種風氣,人人都以能目無法紀為榮。同時,在鄉下,禁酒令得到了很好的執行,因為酗酒而發生的事故大大降低。城鄉差別是如此巨大,以至於 HL Mencken 在去田納西採訪著名的 Monkey trial 時,忍不住提到這個土到渣的地方居然連個賣私酒的都找不到。
出了什麼事呢?
還是讓我們回憶一下,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發生了什麼。
Progressivism 是這幾十年里社會運動的主線。它要求政治改革來適應工業化城市化,要求對外來移民進行美國化。結果是,在諸多方面,它或多或少的成功了。
表面上看,外國移民並沒有本質變化,天主教徒還是天主教徒,猶太人還是信猶太教,似乎各地的移民都盡量報團的保留自己的語言和宗教。但這,正是美國化的結果,因為這些也是在美國化過程中,最私人化的,可以保存的傳統。
外國移民到美國,或主動,或被動,都不可避免的經歷著美國化的過程。
比如,他們很多人一進美國,就改了名字。比如像 Trnka 這樣的名字,估計是美國人叫不出來的,得改成 Trinka 這樣的。這名字,就美國化了。
比如,義大利剛剛建國,義大利人自己其實沒啥國家感,都是以村莊為記,你是哪個村的,我是哪個鎮的。直到了美國,才意識到自己是〝義大利人〞,被生生打出一個國家歸屬感出來。而東歐更是還沒兩國家,大家也是以家鄉為記,一進美國,全被定義成斯拉夫人,被生生打出一個民族歸屬感出來。
生活方式也被迫改變。節日,當然是美國的節日。習俗,當然是美國式的。希臘人婚禮,要慶祝幾十天,到美國,沒有僱主這麼大方。猶太人習慣婦女出去工作,男人在家裡,到美國也得變。猶太人的 sabbath 是星期六,可美國是星期日休息,所以,要想有活做,星期六也得上班。類似的,連教會都開始接受美式新教小教區風格(現在連伊期蘭教也跟著開主日學校)。
一個典型的例子,還是猶太人,在十九世紀開始,內部出現改革。Isaac Mayer Wise 等猶太改革家開始進行新教風格的改革,到 1883 年,出了著名的吃蝦事件(猶太教義禁止吃蝦),結果猶太教出現分裂,除了改革派,正統派,出現了改革但堅持傳統習俗的保守派(Conservative Judaism),並成為在美國的最大猶太教派。1890 年後,大量東歐猶太移民到來,還引發了猶太人的恐慌,因為早期的猶太人多是德國人,教育程度高,而東歐移民教育程度很低,美國猶太人怕他們毀了猶太人在美國的形像,於是發起了幫助新移民美國化的活動。
這一切,都是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進行的。到二十世紀,在經濟上,一個統一的全國大市場已經形成,在這個大市場之上的,是覆蓋全國的媒體網,將以前分散在各地的公共空間前所未有的整合起來,打造出了一個真正超越種族和宗教的美國城市文化。這種新文化,選擇了接受城市化,接受工業文明。這種城市文化帶來了那個叫美國夢的東西。在這種文化下,人和人不再局限於封閉狹小的社會圏子,社會的建設不再是像小鎮那樣建立在親戚朋友的相互信賴,而是建立開放的公共空間上,建立在不相識的陌生人之間的相互信賴和依存上。
就是說,到 1920 年代,progressivism 運動中,可以被大部分人接受的主張,已經被社會吸納,成為美國城市文化的基礎。美國化改變了移民,也改變了本土的新教徒,讓他們也發生了分化,那些堅持絕對的新教原則的人,成為第一批原教旨主義者,而其他人則加入到移民中去,形成了新的美國文化。
終於可以說結論了:1920 年代,在美國發生的,是第一次現代意義上的文化戰爭。
一邊是堅持絕對道德的原教旨主義者,一邊是選擇了相對道德的新文化
一邊是封閉的鄉村文化(provincial culture),一邊是開放的城市文化(cosmopolitan culture)而禁酒,就是這兩種文化的直接衝突。
同樣的,禁酒也不是孤立的事件。
在 1920-25 年,通過了兩次移民法案。從次,美國停止了對移民的開放政?,轉而選擇了移民配額制。這是原教旨主義者在極端排外的主張上的勝利。移民配額按 1890 年,東歐移民大量進入前的人口普查為根據(當然,中國人是完全被據掉的)。從此任何外國人前往美國,都要到美國相關領館申請簽證,而不是先到美國,再等候檢查的落地簽了。
1920 年代還看到了 KKK 黨的復興。這次 KKK 黨在 Oregon 這樣沒有什麼黑人的州也出現了,因為它的主張已經變成了反對所以白人新教以外的人,完全成為白人原教旨主義者的極端分支。
1920 年代因為蘇聯的出現,美國第一次出現紅色恐懼,將對外國無神論者的極端排外情緒也表達了出來。
最後一個大事,就是上面提到的 Monkey trial。關於進化論的爭論,第一次被有組織的送交法律層面論辯,象看戲一樣成為大眾事件。結果非常有戲劇性,代表反進化論的 William Jennings Bryan 贏了官司,卻在六天後因心臟病死了。
這個結尾或許暗示了這場文化戰爭結果的欺騙性。表面上看,原教旨主義者贏了,可實際上,因為城市文化和媒體的同一性,最終,是原教旨主義者看上去消失了。表面上,城市文化成為了美國的主流文化,甚至是唯一可見的文化,可到選舉時,城鄉差別的可見性又無法迴避的在選舉地圖上顯現出來。
事實是,在這場文化戰爭後,美國終於進入到了一個真正的工業文明主導的社會,並將向更加多元化的道路上走下去,而道底什麼是美國的主流文化,並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或許,它只是一個偽命題。
完Daniel Okrent 的 Last Call:The Rise and Fall of Prohibition,盡顯大禁酒時代的種種野史趣聞八卦。HBO劇《大西洋帝國》,非常精彩。美國當年的禁酒令最直觀的體現是酒更貴了,走私一度盛行,甚至酒背後的勢力左右到總統選舉。 還有即將上映和即將出中文版的《濕地傳奇》(The Wettest County in the World)也是以禁酒令為背景。 Gary Oldman 有演。
最近看女權主義的相關文章,二三十年代的禁酒有很重要的一點,男性酗酒帶來了家暴,導致女權主義者普遍抵制酒精。
為了保護家庭中相對弱勢的婦女,美國女權主義者於1860年發起了禁酒運動,並組織基督教婦女禁酒同盟,這是美國第一代女權主義者乾的主要的事兒。。。從一開始女權主義就和禁酒、反家暴密不可分。
謝@林作成提醒看看跟那個時候有關的小說 了不起的蓋茨比
禁酒令作為美國唯一一個被撤銷過的憲法修正案,當然值得一說。
上世紀20年代左右,婦女開始有投票選舉權,對於丈夫酗酒之後亂七八糟的生活狀態的不滿早就在爆發邊緣,於是紛紛把票投給了支持禁酒令的官員,從此,長達十三年的禁酒令時期開始。這是背景。
高曉松說禁酒令對於美國是一個很大的危機,這個說法是有歷史依據的。它帶來的影響主要分五個方面:
1,幾乎全美國的男人都變成了偽君子,以前是想喝就喝,喝了就承認,沒什麼大不了的,有了禁令之後,喝個酒全都變得偷偷摸摸,甚至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無疑這造成了公民的道德滑坡。
2,禁令頒布,酒變得不易得,價格飆漲,出現黑市。那些買不起的人,就去偷。偷什麼,偷工業酒精。儘管是有毒的,但酒鬼們管它呢,有的喝就好。每年美國的工業酒精都要失竊5000萬加侖。後來政府無奈,就發布消息說全部工業酒精都摻了毒藥,誰喝了誰死。但是仍然有宣傳不到位的地方,最後因為喝了這些毒酒精中毒的有1萬多人,400多人死亡。
3,養肥了當時美國的黑社會。禁酒令之前的美國黑社會是沒那麼牛逼的,是因為出現黑市後需要用到武力和武器的保護,才壯大了他們。這個特殊的時期後來出了很多經典電影和美劇。代表作是《美國往事》和《大西洋帝國》,男生應該很愛看。
4,宗教信徒的虔誠度降低和醫生職業操守淪喪。禁令頒布通常都有特例,基督教在進行一些大型宗教活動時需要用到一些紅酒,聽說那代表了耶穌的血。醫院要消毒的話總需要用到酒精吧,這樣的特例就會使有利可圖的人百般尋求機會得利,而這本來是不應存在的。
5,黑社會為了尋求庇護,會去行賄當地政府官員,造成官僚制度腐敗。很多法律頒布的初衷並不是這樣,但確實衍生出一些非常骯髒的協作系統,無論我們承不承認,它都存在在那裡。
後來羅斯福上任之後,他就說算了算了,你們這麼折騰,我心好累,給你們免了禁酒令吧,希望你們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於是今天,你又可以看到美國人大腹便便地喝著水鞋啤酒,調戲酒吧女郎了。禁酒令是跟禁毒令幾乎同步的
它改變美國吸毒方式也影響了相關的行業
1917年,美國對德國宣戰,而當時美國主要的釀酒師、釀酒廠都是來自德國的,因此,禁酒也就等同於愛國。
此外活躍在美國南方的一個極端的種族恐怖主義政黨3K黨也支持禁酒。
由於上述主要的原因,長達十四年的禁酒令時期開始。
在禁酒令之前,有幾個時間節點,值得關注。
1875年 ,舊金山市(華人最集中區)制訂了美國第一個針對華人的地方禁毒法 。禁止吸毒當然是對的 ,但其立法的目的三觀不正 ,是種族歧視使然, 因為它並非「基於鴉片危害健康的考慮 ,而是人們相信 ,鴉片會促使這些中國苦力比不吸鴉片的白人工人更賣力地工作 ,從而搶了白人的飯碗」 。於是南方的一些州陸續出現了,排華為目的的禁止吸食鴉片的法案。
1905年,可口可樂公司不再在可口可樂中摻入可卡因。可口可樂誕生之前是作為一種葯而出現,隨後變成了一種飲料。長時間裡,可口可樂讓人著迷的原因是配方里含有毒品的成份可卡因。
1914年《哈里森毒品法》(Harrison Narcotics Act)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禁毒立法,它的制訂和執行對後來美國社會的毒品問題及毒品政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
禁酒令的法律組成
1917年憲法第十八修正案的通過,法案中規定在合眾國領土內,不得製作、銷售、運輸致醉類飲料,同時也禁止了進口、出口。
美國憲法第十八修正案
1919年補充的《伏爾斯泰得法案》(Volstead Act),對禁酒的細節進行補充。
最嚴厲的一條是——對「致醉類飲料」的定義:酒精含量超過0.5%的飲品都是酒。
這個做法太過變態,基本上宣布了所有酒類都是非法的。
如此嚴苛的禁酒令,讓所有人感到震驚,包括支持禁酒的婆娘們!她們也覺得這個法案有點過分了!畢竟,也有部分女的喜歡來點酒。此外吸食毒品的人群中婦女的比例不小。因為美國的毒品來源主要是來自藥店的藥物濫用。
人們在傾倒酒
美國此時雖然連酒都禁止了。也頒布了哈里森毒品法。但是有兩個奇怪的現象。
1、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沒有禁煙,甚至出現了變相鼓勵吸煙的傾向。
2、海洛因開始流行並泛濫。直到1924年,美國參眾兩院立法禁止進口、製造和銷售海洛因。
禁酒令背後的陰謀論
禁酒令背後存在著非常多的陰謀論。最突出的為:
禁酒令之前,內燃機的燃料有兩大類:石油產品和酒精。酒精的好處是燃燒充分污染少。但是也存在著幾個基本的短板。
就在此時,窮得卵打鼓的禁酒組織突然得到了一筆又一筆的巨大資金贊助,因此有人懷疑是化工工業巨頭給的贊助。
也有人推測,推動禁酒令的幕後黑手是一些飲料公司,如可口可樂公司。
全國禁酒,那麼諸如可口可樂這樣的公司銷量肯定能大增,因為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將在他們面前徹底消失。此外由於禁酒,可口可樂又可以光明正大的往飲料中摻入其它類型的新型毒品。
禁酒令的意外
禁酒令實施的頭幾年裡,取到了一定的效果,比如酒廠徹底消失,打老婆的現象有所減少,醉卧街頭的醉漢也有所減少。但是隨著禁酒令的深入,出現了未曾想到的現象。
1、很多美國人都成了偽君子
禁酒令之前,是想喝就喝,喝了就承認,沒什麼大不了的,有了禁令之後,喝個酒全都變得偷雞摸狗一樣,必須的呀,喝酒是犯法,所以喝酒的人,一定是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無疑這造成了公民的道德滑坡。
據統計,禁酒令期間,美國政府共逮捕了約50萬人,其中約30萬人被判刑,不排除少部分人是真的犯罪,但是大部分人並無犯罪前科,而只是因為喝了一點酒。
2、黑社會迅猛發展
1920年起,禁酒的相關法案生效,合法渠道再也買不到酒,地下渠道就會發展起來。禁酒的十四年里,美國的販賣私酒組織和黑幫組織迅速發展。
執法人員查封了一家非法酒廠 / Wikimedia
禁酒令時期的警察等政治勢力和黑幫為私酒販賣保駕護航,已經成了一個黑暗的傳奇故事。其中最傳奇的莫過於芝加哥的老大阿爾·卡彭(Al Capone),人稱「刀疤臉」。
? 芝加哥大佬Al Capone / Wikimedia
卡彭以私酒生意發跡,他給許多慈善組織捐款無數,因而被稱為「當代羅賓漢」。
但是在1929年的「情人節大屠殺」中,卡彭的幾名手下冒充警察,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槍殺7名敵對的黑幫成員。如此惡行,他的後台警察都保不了他,後來他被控以偷稅漏稅而投入牢中。
這種黑社會其實就是電影《教父》中的原型之一。
而卡彭的眾多小馬仔後來成了墨西哥與南美洲的大毒梟。
他們主要是從事以可卡因的毒品走私活動。這些人富可敵國,其影響力甚至超過當事國的大部分政治人物。
哪怕是今天,中南美洲的很多大毒梟,都是屬於卡彭之流的徒子徒孫輩的。
卡彭的影響非常大,美國發生911後,塔利班面對美國的指責,就發聲說「和卡彭的所做所為相比,我們的行動並沒有那麼可怕」。
3,奇怪的醫院與病人
美國禁酒令帶來的意外
美國幾年前出了一部紀錄片《我們的故事》,說的是美國建國200多年來的恢弘歷史,裡面第9集還是第10集就有介紹過禁酒令,禁酒令導致走私猖獗,政府損失了大量稅收,後來被迫廢除了,好像也是美國唯一一條被廢除的憲法修正案,詳細的你就看看那部紀錄片吧,很不錯,也比較客觀。
你聽說過speakeasy么? Speakeasy 是什麼?
你是否還記得,在《了不起的的蓋茨比》電影里,李奧納多飾演的蓋茨比有一次去了一個有「機關」的理髮店。理髮店在外邊看一切正常,但是走進裡面,其實是一家華麗麗的酒吧!這就是上世紀30年代,美國禁酒令時期的」秘密酒吧」,英文名是speakeasy bar, 字面翻譯就是「悄悄說話的酒吧「。
當年,美國認為酒是一切罪惡的來源,為了避免究竟給社會帶來犯罪和傷害, 在1929年~1933年間,美國實施了禁酒令。這段時間裡,從製造,運輸,到販賣酒都屬於犯罪的行為。
但是,人們怎麼可能因為一個「禁酒令「就不喝酒了呢,酒吧小老闆們又怎麼可能從此就放棄了生意呢?於是為了經營,很多酒吧開始私自釀酒,或者在底下開酒吧賣酒。不過, 這個時期, 你要是沒有靈通的消息來源, 你根本不知道哪裡酒。而就算撞到了酒吧, 你如果不知道」暗號」, 服務生也不會放你進門!
如今,禁酒令早已被廢除,但是一些神秘的底下酒吧卻都被保留了下來。保留下來的speakeasy 酒吧不僅有著最好喝的酒,同時,他們這種「偷偷摸摸」,藏在地下,「對暗號」的性質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刺激與好奇。
下面,我就拿紐約地區最有名的speakeasy 酒吧為例,說說這些因為禁酒令的「遺孤們」,每一家的特色,以及最重要的,每一家的「暗號」!
please don』t tell ——100通電話都預約不上的酒吧
聽著名字,「不要說出去哦」, 你就能看出來這酒吧的端倪了!這家簡稱為PDT的酒吧,因為雞尾酒杯杯都好喝,已經享譽全球,是紐約客,甚至是全世界「酒客」們心中「公開的秘密」。
PDT 的預約那真是一場「硬仗「!每天下午3點開始接受預訂,紐約客們都蓄勢待發,小編曾經親自打到第94個電話,電話才通,以至於一時激動都忘了要定幾點去了。結果一盆冷水就被潑來,」目前只有半夜2點以後的位置,您還定么?「 PDT的酒就是這麼讓人著迷!
根據地址,你在街邊只能看到一個叫crif dogs 的熱狗店。店裡有一個古老的電話亭,這個電話亭里的紅色電話是你聯繫酒吧服務生的唯一途徑。拿起電話,你可跟服務生連線,確定你有預訂,他就會放你進門啦!
Angel』s Share—最傲嬌的bar, 只能坐著,人多還不讓進!
這家位於東村的speakeasy 也是鼎鼎大名的酒吧!這家其實很好找,只是在一家餐廳的裡面。
Angel 家的酒以「創意」出名!比如「抹茶威士忌」,真的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不過此處有高能預警:Angel 家裡面很小, 基本都是2-3人的小桌。而酒吧有一個明確的規則就是: 你不能站著喝酒! 所以可以想像, 一共就那麼幾張小桌子, 幾個位子, 如果現場等位子要等到什麼年代! 於是乎, 去Angel 喝酒, 如果6人以上一同前往去排隊,根據 「店櫃」, 基本都會被拒掉了!就是這麼傲嬌!
Attaboy—沒有酒單,盲點!
在當初這個地方還是Milk and honey 酒吧的時候,這個bar 就因著不接受電話預定,只能發Email 定位子而出名了!
後來, milk and honey 的兩名常駐調酒師開了這家新店,擴充了店面。大門上有一個隨意的AB 字樣,輕輕推門,就可以進去了。
Attaboy 延續了milk and honey 的第二個出名的點,那就是,沒有酒店!全靠盲點!
服務生會問你,你喜歡甜的,酸的?你喜歡果味濃的,淡的?你也可以自己描述,然後服務生傳達給調酒師,調酒師「看心情」給你調酒!
Employees Only——此地無銀三百兩
員工通道, 在一家算命先生的店面後邊, 可是,你皂么,這個算命店是假的!而員工通道,如果你真的覺得自己掉頭而走,那你就永遠錯過了這家speakeasy咯。
雖然是酒吧,這家的漢堡,和牛骨髓都是非常有名的,可以試試!
Apotheke NYC——從前的鴉片館
這個酒吧隱身在中國城裡,破舊的老中餐廳「金花卡拉OK「後邊, 就是這個酒吧。
當年,這是個臭名昭著的鴉片館,所以為了保留特色,這裡的吧台到處擺滿了化學實驗室一樣的瓶瓶罐罐和處方。而這裡的酒,基本都加入了有調酒師打造的可安全食用的罌粟等高危食材!
Apotheke 的酒水比較有特色,很多調製的酒是你永遠不可能在其他地方嘗到的,所以無論喜不喜歡,為什麼不先試試呢?
Bathtub Gin——你不知道的高級脫衣舞秀
隱藏在9街的Stone Street Coffee Company 後邊。你推開小門,如果能看到一張奢華的皮椅, 那你就到了!
Bathtub Gin 彙集了讓酒吧變得熙熙攘攘吵吵鬧鬧的一切元素,酒吧中央,還有一個浴缸。每周二和周日,有現場的burlesque show (對,就是高端的脫衣舞),讓你一秒回到瘋狂的年代,回到醉生夢死的地方!
2nd floor on Clinton——終結者
不知道什麼原因,這家非常火的speakeasy在不久前,剛剛關門了!
從名字也能看出來,其實一樓本身也是一個酒吧,只不過二樓的調酒師更贊,而且環境非常溫馨,像是到了閨蜜的家裡!
Clinton 的酒真的是杯杯都是精彩。 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會關門,說不定,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紐約客們就突然發現,原來,它一直未曾消失吧!
【快來看我回答的其他問題】關注我吧~~~
Airbnb 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 陳一佳的回答為什麼美國(類似於國內的蜻蜓和喜馬拉雅)的網路音頻節目那麼火爆? - 陳一佳的回答為什麼有很多名人讓人們警惕人工智慧? - 陳一佳的回答初創公司如何設置期權池(Option Pool)?如何操作? - 陳一佳的回答為什麼中國互聯網從業者創新很少、山寨很多,達不到美國那種高度? - 陳一佳的回答
哪家出國留學的中介比較靠譜? - 陳一佳的回答教育行業創業前景如何? - 陳一佳的回答在路透社(Reuters)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 陳一佳的回答禁酒令之前,內燃機的燃料有兩大類:石油產品和酒精。酒精的能量低一些,但是當時的技術下能提供的壓縮比更高,而且任何能種糧食的農夫都能成為能源供應商,綜合算下來成本有絕對優勢。福特最初搞出的產品化內燃機,實際是就可以使用這其中任何一種燃料。然後沒多久,本來奄奄一息,只是由教會支持的清貧禁酒組織突然得到了海量資金,還得到了各路政客的廣泛支持。一貫反對酒類泛濫的婦女權力也大大提高,各路支持婦女權益(尤其是選舉權)的團體也得到了神秘正義人士海量的資金支持。爭奪未來婦女選票已經是當時所有政治家最迫切的需要。1919年,第憲法第18修正案透過,大禁酒開始;任何作為燃料的酒精,如果不參雜足夠致命含量的石油製品的話,根本不允許出售。這不但在技術上廢了酒精的武功,還從成本上踏上了一隻腳,到了這裡,石油和酒精之爭基本上勝負以分。1920年,第19修正案透過,婦女正式可以投票。沒有任何政治人物敢拿自己的前途開玩笑,對18條修憲的可能降為0。戰爭正式結束,酒精作為燃料的可能已經在人類歷史上被抹去,不僅是政治上,關鍵是之後持續投入的各種開發與建設成本還把二者的成本無限拉大。
說實話,酒對人沒什麼好的。
我是不懂這段時期到底怎麼回事了,找到一組非常贊的照片,湊個熱鬧!
真抓啊,不是鬧著玩的
好可惜大桶大桶的波本啊!~~!~~~
沒有酒精刺激就可以清醒認識一些權利和義務問題
對喲
您千萬擰緊了
ATF?大家都愛來兩盅,那時候是怎麼控制住的呢
物流延誤理由:被抓了
非常別緻的智慧
過年一樣開心
美國人向酒宣戰,實始自他們立國之初。許多早期移民是出於宗教原因而拋棄歐洲故土、奔赴這片蠻荒的。這些被稱為「清教徒」的美國創始者,把他們的一腔宗教熱情帶過了大西洋,使之成為美國民族形成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清教徒」,力主敬畏上帝、清廉度日者之謂也。至19世紀中期,美國一些地方的居民開始訴之於法律手段約束貪杯之人,這個民間運動時起時伏,綿延不絕,終於在20世紀初掀起大潮。 修正憲法以達禁酒目的,決心不可謂不大,聯邦政府執法也算積極有力,但從一開始,禁酒之事便遇到巨大阻力。因為貪杯者頗多,他們當中的大多數平時只是淺嘗輒止,並非酗酒之徒,現在酒罐子一下完全打破,大家一滴也喝不成,他們覺得有過激之嫌。這些人始則悻悻然,後則人前身後作些小手腳,偷飲幾盅。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涓滴成河,美國的禁酒大業也就難以維持了。那時正值美國經濟大危機,全國上下惶惶不可終日,禁酒之事更顯得多此一舉
黑市得到發展
簡單說:讓女人投票了。。。結果禁酒了。。。結果黑幫販私酒斂財,實力猖狂,義大利黑手黨崛起,為戰後肯尼迪家挑戰美國主流政治創造了條件。。。啟迪:永遠記住一句話——左棍誤國
前言:
我只回答題主的最後一個問題。我的答案大家極可能未必贊同,這很正常。但請勿橫生枝節,勿做不當聯想並生髮過多。
我要說的話,和一些淺薄的思考在最後分割線下,請大家思考。
滴水不漏毫無破綻,我做不到,不在我能力範圍以內。大家體諒。
+++++++++++++++我提請大家注意的是,這個禁酒令不少某個世襲獨裁的國王或大哥一時興起頒布的聖旨,也不是集權或鐵腕國家根據一己之私強迫人們唯命是從,而是一個三權分立,自由民主的國家通過議會立法程序而頒布的法令,其目的是為本國人民謀福利。杜絕腐敗與危害。
而且法令頒布之前,曾經公眾廣泛之討論,取得輿論信任,並由科學和實踐證實酒對人的健康和理性均有嚴重危害,對文明有毀壞影響認同以後,才公諸於世。法案通過以後,為了將紙面上的法律變成實際中的法律,美國政府耗費巨大資財和努力,但終歸付諸流水:
1、動員海軍全體官兵監督沿海口岸,以防阻偷運酒船進港:2、動員空軍監控領空;3、政府各部門行動起來,利用一切宣傳媒體,對酒宣戰,並闡述酒的危害;報刊、雜誌、書籍、圖畫、電影,報告會,演講會,座談會等等,也作同樣的宣傳。據估計,那次國家在反酒、禁酒宣傳工作中,所花費的財力,超過六千多萬多美元;為此而出版的書刊、宣傳品近百億卷冊;在執行禁酒令的14 年當中,所投入的經費,不少於25 億美元;在此期間,共判處與酒相關的300 名犯人以死刑;535 人因飲酒而被判監禁,共處以160,000,000美元的罰金。有404,000,000 美元的財產因觸犯禁酒令而被沒收。但是政府的這禁酒措施,
除了給美國人民增加因酒承受罰金,和繼續固執飲酒外,什麼好處也沒有出現。於是到了1933 年政府被迫宣布廢除罰金禁酒法令,允許公民飲酒、買賣酒,進口酒為合法行為。這是解除禁酒令後的歡呼場面。比較而言,當年阿拉伯人對酒的熱愛和痴迷不下於美國各界人士。曾有一人,在酒席中提到父親被殺的消息,他竟然吟出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今日且飲酒,明日報父仇。
也有一個詩人留下這樣的詩句:
當我一嗚呼之後,請將我葬於葡萄樹旁,好讓我的骸骨在陰間,仍能吸飲葡萄之根莖。未必下於李太白是吧。但是,隨著《古蘭經》關於禁酒令的逐次下降,他們再也不繼續飲酒了。所有的酒被潑掉,大街小巷間酒水橫流。
因為他們聽到了如下經文:「信道的人們啊,飲酒、賭博、拜像、求籤,只是一種穢行,只是惡魔的行為,故當
遠離,以便你們成功。惡魔惟願你們因飲酒和賭博而互相仇恨,並且阻止你們記念安拉和謹守拜功。你們將戒除(飲酒和賭博)嗎?」(《古蘭經》5:90 —91)。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就算在中國,也有類似的不飲酒,不做酒生意的人士,他們知道酒的利潤有多大。但他們不賣。
+++++++++++++++++++++美國,是個好國家,起碼他們自稱是個「最不壞」的國家。但起碼禁酒這件事上,他們並沒有遵照《聖經》的要求,他們後退到遵照自己和人類的要求或私慾來處理問題。所以,問題沒辦法解決了。或者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
我想知道背離了造物主,背離了上帝的旨意,背離的上帝的精神,也就是變成大家喜歡的世俗化了,真的那麼好嗎?
背離了造物主,就只能依靠自己,他人,錢和物了,這些都不靠譜啊。他們稱《禁酒令》為「高貴的實驗」,但在1920年至1933年之間讓美國成為「無酒精區」的努力,卻一點兒也不高貴。
美國與豪飲的關係一直是矛盾對立的,若你了解到許多開國元勛都是清教徒時,對此就不感到驚奇了。事實上在19世紀,「乾巴巴」的會客廳在美國一開始就是這個樣子,一些圖體也在一直遊說造勢。禁酒的目標是烈酒,不是葡萄酒,但最終所有酒精飲料都被捲入國家禁酒的大潮。1851年的緬因州(Maine)是第一個頒布禁酒令的州。等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候,全美33個州都「乾涸」了。《戰時禁令法案》於1918年11月18日通過,即使《停戰協議》已於一周前簽訂,這個聲名狼藉的《沃爾斯特法案》(Volstead Act),或稱作《第十八修正案》(Eighteenth Amendment),則於1920年1月17日生效,並且一直持續到1933年12月5日。在這段時間裡,美國的釀酒量增加了50%。
確實沒錯,在禁酒令的期間,釀酒量確實增加了,但是並不是專業的釀酒公司增加了釀酒量,專業的公司確實是在減少,但與其相對的人們開始在自己家裡釀酒,企業家、私酒販都如此去做,並且這種行為大部分都是合法的!
因為《沃爾斯特法案》對於實際消費酒是否違法規定很模糊,並且因為在修正案中有至關重要的漏洞——
《沃爾斯特法案》禁止「致人興奮的烈性酒的生產、銷售或運輸」,然而卻允許個人自己製作「不醉人的蘋果酒和水果汁,僅限於自己家裡使用」
其中對於「不醉人」的定義是什麼,則沒有明確。你可以為你家人每年榨出200加侖的葡萄汁,但是,如果它開始發酵怎麼辦?它確實就發酵了啊~~~(無辜臉……)
所以那時候葡萄園蓬勃發展,人們到處瘋狂的種植葡萄。葡萄價格從每噸10~20美元飆升為每噸100~150美元。但並不是所有葡萄都是這個價格。比如黑品諾或雷司令,因為皮薄比較脆弱,無法再鐵路貨運站塞進貨車廂,在一路顛簸橫穿大陸運往紐約、波士頓和費城(Philadelphia)。
當時銷售最好的葡萄是那些皮厚色深的粗葡萄品種,沒有比阿利坎特紫北塞(Alicante Bouschet)更受歡迎的,它的外皮厚硬如皮革而且汁水呈黑紫色。通過往阿利坎特里添加水和糖(這個品種的葡萄特別糙,經打耐造,所以一般添加水和糖就會自己發酵,且產量很高,但質量較差),私酒販子可以做出比典型的釀酒葡萄多四倍產量的烈酒。所以那個時候這種葡萄賣的特別好,幾乎釀造「不醉人」的酒首選就是這種葡萄。而在那幾年內,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自製葡萄酒,產量甚至超過了禁酒令頒布之前商業釀酒廠的年產量。
而且因為禁酒令,信教的人不斷攀升,因為在宗教儀式中使用酒一直都是合法的,所以禁酒令的那幾年,天主教徒人數屢屢飆升,猶太(Jewish)會堂到處湧現,因為按照猶太人的信仰,宗教儀式中需要用酒。但你必須註冊為拉比(猶太教教士),只要提交一個你的會眾名單即可。
而且為了飲酒,人們另闢蹊徑,將曾經幾個世紀之前葡萄酒曾經作為藥用的功能,「再次開發了出來」,因為醫生可以給患者開酒處方。(比如口渴病是一種常見病……開藥寫瓶酒就好啦……)保羅·馬森(Paul Masson)的「藥用香檳」因禁酒令而蓬勃發展,在禁酒令之前美國最著名的弗吉尼亞勇氣(Virginia Dare)變身成為弗吉尼亞勇氣葡萄補藥(Virginia Dare Wine Tonic)……
至於什麼葡萄濃縮,比如「葡萄酒磚」和小桶果汁,出售時會附帶一顆酵母丸,並且告訴你「不要使用,否則會變成酒,這將是非法的。」等等等等一系列這種事情都是當時出現的,為了喝口酒,也真是用心良苦……
比如這張圖片:
當時在美國這種圖片上的場景經常會出現,稅務官員突襲非法商店、釀酒廠和倉庫,毀掉酒精飲料,但總體情況雖然在最嚴苛的時候民眾飲酒減少了70%,但是私人釀酒,販酒並沒有因此而消失,酒類繼續流入,黑幫持續致富,酒類消費到最後的統計比《禁酒令》頒布之前更高。
——————————————
資料來源《葡萄酒史八千年》,侵刪
以上回答,純屬手打,如需轉載,請聯繫我。
推薦閱讀:
※錢寶網的用戶如何挽回損失?
※著作權尤其是涉及互聯網領域的著作權維權主要難在哪裡?
※如何看待洛陽民警處警過程遭圍攻擊斃一人?
※大學宿舍電腦被偷,責任怎麼算呢?
※如何看待暴雪聯合網易起訴 4399 抄襲《守望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