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已經過半,科技領域出現了哪些新的趨勢?

2017年已經過半,從去年到今年年初被大家討論的可穿戴設備、VR、模擬個人助理感覺都沒有新的進展和突破~截止目前科技領域有什麼新的趨勢么?


謝謝邀請。這是個非常值得回答的好問題。

首先,對題主問題補充中的第一句話我持保留意見,可能每個人對於「進展」和「突破」的認知不同,科技領域,從來不缺乏進展。

比如:

  • 可穿戴設備:17 年初到現雖說看上去不溫不火,但除了我們所熟知的 apple watch 以外,整個品類在小米、蘋果和 Fitbit(智能手錶研發公司)三大巨頭的帶動下的一直在不斷增長,增幅還不錯 [參考資料1]
  • VR領域:從15年概念發布到今年不少大廠拿出不少產品和服務真正進入消費市場,除了我們知道的遊戲外,科學領域和教育領域也正在運用 VR ,如可以通過手機診斷早期老年痴呆症[參考資料2]、VR 教學配套 [參考資料3] 等,算是生態不斷完善的一年,並不能說是毫無進展。

回歸題目,如果以 「突破」 為條件看待今年的科技領域,除了我們已經炒得很火的 自動駕駛 以外,我希望大家能注意到:一些原本比較成熟的市場,如今也正在暗流涌動。比如,我們特別熟悉的、古老的電視市場,似乎也有了新的變化:近期, 8K 電視開始出現了。

這件事情的意義在於,它可能將影像行業帶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以後人們討論超高清晰度會更多的以 8K 作為標準和趨勢,而且如果進展順利,8K 和大數據 / 5G 的結合也也會為更多行業帶來變革。

【1】4K 不應該是清晰度的頂峰

前兩天 8K 電視的新聞剛出現的時候,我和朋友聊天,他覺得目前的 4K 電視、4K 顯示屏已經完全可以滿足消費者日常所需了,繼續提升影像的清晰度或解析度意義不大。但互聯網科技行業發展歷程告訴我們,這是不正確的。

著名的 安迪-比爾定率 告訴我們:「What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這是在說,在互聯網科技的發展歷程中,硬體提高的性能,很快會被軟體消耗掉,如果我們不追求硬指標的提升,就很快會被時代所淘汰。

比如:iPhone4 剛出來的時候,我們驚為天人,覺得這麼流暢的使用體驗今後恐怕很難再進步了,但是 iPhone7 發布後,我甚至覺得自己手裡 iPhone6s 變得有點慢了(真實的感受)。所以,在硬體指標上,從來都不會用夠用的問題。

另外,如果關注影像技術的可以發現:

  • 2K 技術,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全高清(FHD),它的解析度是 1920 * 1080,從出現到普及時間大概為 10 年左右;
  • 而 2014 年開始整個影像行業的熱點從 1080P 高清提升到 4K 清晰度,(4K 的解析度為 3840 * 2160 ),從出現到普及大概用了 5 年時間。

——這個速度是越來越快的。

與此同時,從 2K 進化到 4K 技術的過程中,普通家庭中的電視先從 29 英寸進化到了 40 英寸,進而到現在幾乎是 50、60 英寸標配。僅僅 4-5 英寸的手機我們應用技術已經達到 2K 標準,那麼 60 英寸以上的電視呢?用 4K 技術真的夠用嗎?面對現在行業和家庭中不斷擴大的顯示屏尺寸,更高的解析度也的確是勢在必行的。

大家知道,我比較喜歡用數據說話。那麼從數據來看, 8k 對觀影效果的提升有多少呢?

我做了一張簡單的圖。如下圖所示,對於 70 英寸的電視來說,8K 的電視只有在距離屏幕 68 cm 或更近的位置才能分辨出一個像素,遠一些看就完全是 「連續」 的,而這一數字對於 4K 和 1080P 的電視分別為 272 cm 454 cm

這三個數的差別很大,因為我們很少距離電視 68 cm 以內,但是 距離電視 272 cm 以內的境況還是非常常見的,對於 4k 的電視,我們能分辨出像素點,所以會覺得不夠「身臨其境」,但 8k 的電視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

對於電視或其他非個人觀看設備而言,屏幕大、觀看距離遠是它們的特點,這種特點註定了需要更高的解析度技術,隨著電視產品屏幕的快速變大,用戶對於解析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廣泛應用的 4K 技術實際上已經開始無法滿足高端需求,進而成為短板。 所以不管是從需求來看,還是從2K-4K 的技術更新時間來看,8K 技術席捲顯像市場都是一種必然,因為人的慾望就像 iPhone 一樣,永遠得不到滿足。

(借用網上的概念圖)

從直觀上理解:2K 技術的解析度是 1920 * 1080,4K 的解析度上升到了 3840 * 2160,而 8K 的解析度則達到了 7680 * 4320,像素數達到 3318 萬,相當於 16 倍高清的電視的解析度。除了清晰度之外,8K 技術的突破還體現在它對聲音和色彩標準的提升,就電影電視行業而言,未來幾年應該會有越來越多的片方遵循 8K 標準拍攝發布電影電視內容,片源的質量將會有大的提升。

【2】8K 技術並非未來技術

最近也有機構預測 8K 市場的爆發已經近在咫尺。比如,前陣子比較火的《銀河護衛隊2》就是採用 8K 攝像技術拍攝的,之後因為缺乏 8K 播放硬體才被迫降低像素放映。這說明在電影行業,8K 拍攝技術已經具備應用的成熟條件。

除了《銀河護衛隊2》,今年 8K 新聞也是漸漸諸見報端, NHK 在日本多次向公眾直播 8K 體育賽事;前不久夏普也在中國向媒體利用 8K 技術直播展示鄒市明拳王賽;再過三年,到 2020 年,東京奧運會已經決定利用 8K 技術進行大眾化直播,觀眾可以直接看到最高清最身臨其境的比賽現場。

【3】8K 將帶動行業變革

將 8K 視為今年影視領域的新趨勢更是因為隨著清晰度提升到了「怪獸級」,8K 在不同行業領域更有機會大放異彩。

首先比較容易想到的是 【安全】 方面,不少人對《速度與激情》中利用城市攝像頭人臉識目標的劇情印象深刻,其實相似的系統已經被芝加哥市政府與 IBM 合作部署在當地安防領域,IBM 通過大數據對芝加哥市公共區域的攝像頭圖像進行人臉識別和目標追蹤以提高城市安全。但是目前不少城市的監控設備清晰度太低,無法實現高質量的大數據圖像信息識別,如果未來城市的攝像頭提升為 8K 清晰度,超高清監控之下人臉清晰可見,結合城市安防大數據系統,城市的安保效率見將有機會大大提升。

今年 2 月美國第 51 屆超級碗結束後,球星布雷迪的球衣丟失了。相關方面曾開出了高達 50 萬美金的懸賞,都沒有找到這件球衣,最終通過調取現場拍攝整個體育場全景的 8K 攝像機拍攝的視頻(參見下圖)。

除了安全,【醫療】是 8K 有機會變革我們的生活的又一領域。除非急診時間緊迫,目前醫院拍片還是要等膠片,這是因為目前大多數醫院顯示屏還達不到醫療所需要的精度。如果近 1-2 年內 8K 醫療設備得以普及,那將大大減少我們的就診時間;另外,近幾年 內窺鏡手術 被越來越多的使用,但是手術的主要器材內窺鏡攝像頭往往還達不到我們手機攝像頭的解析度,如果未來 8K 可以進一步的被利用的在內窺鏡手術領域,7680*4320 的 8K 解析度加將進一步提升手術的精細化程度,更好的幫助醫生與患者,在前不久的 8K 產業論壇上,包括夏普和富士康在內的不少廠商都公布了自己在 8K 聯合眾多生活領域的布局。

種種跡象表明,8K 技術並不是未來技術,對我們普通觀眾來說也並不遙遠,現階段它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不管是哪個領域對其的應用,都在迅速加快大眾對其的理解和需求。

【4】5G 技術 + 8K

相對於 8K 技術,5G 顯然被更多人熟知並期待著。如果不出意外,大眾翹首盼望的 5G 將在今年年底進入實驗階段,理論上來說, 5G 的傳輸速度是 4G 的 40 倍,手機網路應用 5G 則意味著你再也不用忍受視頻卡頓的困擾。

而應用 5G 的好處可遠遠不止遠離視頻卡頓。如果真的能夠實現理論數值,5G 和 8K 的聯合能夠實現 8K 的實時視頻傳輸,高質量的視頻畫面實現秒傳,從而迎來新的視頻數據時代,改變世界的呈現方式。(視頻網站有福了)

伴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也許在不久後的某一天,你可能無法判斷面前是一個真正的魚缸還是屏幕,無法判斷這是一塊鏡子還是屏幕,無法判斷這是窗子還是一塊屏幕,甚至無法判斷這是你女朋友還是一塊屏幕。

(順便插一句,這會對圖像識別技術提出巨大的挑戰,當人們 仿冒 東西能做得越來越逼真時,我的工作也會越來越困難。)

另外,就以我們所熟知的人工智慧為例,夏普旗下的 RoboHon 機器人手機已經在去年登陸日本,用戶不僅可以通過語音命令對其進行控制,還可以通過精密的攝像頭進行面部識別。聯繫到近年來大熱的「刷臉」技術、智能家居系統,這些人工智慧領域的前沿技術如果搭載了 8K 影像大數據技術,那麼人工智慧的精準度、便利度和應用範圍上,還將更上一個台階。

【5】8K 產品已開始進入消費市場

如果還有人認為 8K 距離我們很遙遠,一時之間很難實現或普及,其實,就在今年消費級的 8K 硬體已經出現,舉個例子:前不久夏普就已經推出了的 8K 電視新品 夏普曠視 AQUOS 8K 電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也是它的首發地之一。

之所以把這款產品單獨拿出來講,是因為這確實是 8K 技術歷史上的里程碑,真正將 8K 面板和 8K解碼能力同時融入到產品中,並使其進入市場產生消費行為。

前段時間我在選購電視的時候,發現有的廠商已經在用 8K 做噱頭了,但仔細研究後發現,實際上產品只是在解析度上達到了 8K,是不能解碼 8K 內容的,這就好像一台 裝著奇瑞發動機的法拉利,沒什麼意義和參考價值。夏普AQUOS 8K 則跳出了這個坑,算的上是世界第一款真正面向大眾市場的 8K 產品。而且除了夏普,戴爾 和 飛利浦 等知名電器企業最近也都發布了面向影像行業的 8K 的桌面顯示器,8K 時代,將會一觸即發。

其實,每次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都往往會超過我們的預期,十年前我們認為 1080P 就是清晰的代名詞,而十年後我們已經開始討論16倍高清何時有機會進入千家萬戶~所以,我覺得只要我們對於清晰的慾望不止,8K 乃至 15K、31K 都會在不遠的將來都會一一出現。

未來可真令人期待啊。

#


我收集了一些有趣的產品,展示未來生活可能的樣子。

一,穿戴式設備。

Google glass的步子可能邁得過大扯了蛋,讓大家對穿戴式設備先是倍感期待但隨即又倍感失望。然而,穿戴式設備依然會是未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的設備開始致力於解決一個問題而不是一攬子問題,日拱一卒,不斷改進,直到出現真正跨時代的產品。

1,比如這款眩酷的眼鏡。

Snapshot Spectacles號稱所見即所拍,所拍即所得。

2,比如這款嵌入式耳機here one,最大的賣點是環繞聲減噪。

記得高鐵或者飛機上大哭的娃娃嗎,記得你的無可奈何嗎?有了這款耳機,你可以真正的調低周圍環境的聲音,進入自己的世界,兩耳不聞孩子哭,相當誘人吧?

3,比如這款作曲手套mi.mu glove,作曲可能從此變得更為直觀。一個握拳,一個手指轉動,一個手臂下壓就能創造不同音高與節奏的音樂。作曲家以後可能需要先成為舞蹈家才能勝任呢。 @圭多達萊佐

4,比如這款穿戴式腦瘤治療儀。癌症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夢魘,不僅在於它的致死率,更在於它對於生活品質的摧毀,一旦得了癌症,就必須卧床不起,接受似乎永無止境的治療。這款以色列的穿戴式腦瘤治療儀可以讓患者離開醫院,回到日常生活,同時進行永無止境的治療。也許,在可以征服死亡以前,讓我們先征服疾病帶來的無力感?

5,再眩酷的穿戴式設備也受制於一個因素,電池壽命。如果不能長時間的佩戴,穿戴式設備還有什麼意義?大多數人都在等待電池技術的飛躍,然而現在出現了另外一種思路,利用現有技術,將鋰電池切割成非常薄的小片,連接起來成為一種像創可貼一樣,可以摺疊,拉伸,利用太陽能充電甚至防水的可穿戴電池,用可充電穿戴式電池給穿戴式設備充電不失為一種電池技術突破以前的替代技術。

http://www.pnas.org/content/113/22/6131.abstract

二,無人設備。

1,無人機潛艇航空母艦。

很多人都知道二戰期間日本人搞出來的黑科技伊400,在無人設備大發展的今天,這個概念可能真正迎來了用於實戰的機會。今年5月份,洛克希德在羅德島搞了一次無人潛艇Marlin MK2在水面發射無人機Vector Hawk的試驗,取得成功。希望未來的戰爭里,大家拿drone較量一下就完了,不需要真正的打打殺殺。

2,戰場救護無人機。

戰爭的決定因素是人,如何將傷員從戰場迅速撤離,決定了有生力量的保存以及戰鬥力的恢復。

DP-14 Hawk是第一款真正可能用於戰場傷員疏散的無人機。30分鐘組裝,可以攜帶430磅的載重,以13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飛行2.4小時,簡直就是小載重戰場快速運輸的神器。

3,無人機救護車。

一家名為Moscow Technology Institute的俄國公司,最近演示了無人救護機在未來實際應用的可能。

由無人機攜帶體外心臟除顫器,在接到求救後迅速出發,抵達目的地後,指導任意在場民眾使用無人機攜帶的除顫器,第一時間救治心臟病突發或心臟停跳的患者。節省的時間可能拯救成千上萬的生命。

4,化學計算機直接生成無人機。

這個太黑科技了!格拉斯哥大學和BAE System正在聯合研發所謂的化學計算機,Chemputer。它將可以從分子結構上直接製造無人機,這個過於科幻電影,但是誰知道哪天就實現了呢?

5,最後還是要留給動力系統。

MIT的Open Water Power研發了海水驅動的電池,可以使無人艦艇的巡航範圍在現有基礎上增加十倍。

原理據說是這樣,我也不是學理工的,就不獻醜翻譯了,哪位大神翻譯一下。

Once the drone is in the ocean, seawater is pulled into the battery. The cathode splits the sea water into hydroxide anions and hydrogen gas, which releases electrodes. Those electrodes circle back to the cathode, giving energy to a circuit which starts the process over again. The anions and hydrogen are thrown back into the ocean, harmless. The aluminum will eventually corrode but can be replaced cheaply.

三,出行設備。

待續。。


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現在處於,智能手機萌芽階段,就是iphone4沒出,黑莓稱雄的時間。

今年是技術關鍵性一年,兩年左右會有量變到質變的突破。

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除了識別之外,在其他領悟經過幾年積累,會有新的探索。

在眼睛,大腦、聲音、四肢等方面,機器都在全球各大實驗室中迅速進化,其演進迭代速度遠超生物。人工智慧13個領域,2017年還會不斷帶來驚喜。

無人駕駛

會從實驗場所,走向城市區域範圍,在下半年有可能爆髮式的推進。

PSD2將成Fintech領域下一件大事

什麼是PSD2?這是由歐盟理事會通過的支付服務法令。PSD II將推動支付價值鏈上現有參與者的創新與競爭,並為新玩家進入市場提供一個制度框架,使其專註於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

Blockchain將幫助金融部門更加一體化

在過去的幾年中,cryptocurrency Bitcoin已經成為了它的技術推動者blockchain的代名詞。但blockchain應用遠遠超出了金融部門。Blockchain技術在2017年將加快金融行業發展


不要提到科技就是計算機,可穿戴,ar。

關注度較低的生物醫學也算啊。這應該算若干年後的一個風口行業吧。

各個子學科依靠著廣大的生科搬磚狗有條不紊向前推進著。各項科技例如測序,基因編輯,免疫治療等都在不停升級和完善,期待著早些廉價化商用合法化,造福人類!(科學研究成果和商業運用之間也存在著巨大的鴻溝,有的技術早就有了但是沒有商用,許多藥品、療法的臨床試驗都是按年記的)

非醫學狗拋磚引玉,簡單幾例。

1.免疫療法CAR-T技術的商用。

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該療法是一種出現了很多年但近幾年才被改良使用到臨床中的新型細胞療法。在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上有著顯著的療效,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式之一。正如所有的技術一樣,CAR-T技術也經歷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正是在這一系列的演化過程中,CAR-T技術逐漸走向成熟。

美國食葯監局正式批准諾華公司 CAR- T 療法,系全球首例http://mp.weixin.qq.com/s/kXXdg-uCiJ_cgY6aPFFmCQ

2.轉基因三文魚在加拿大首次上市

轉基因三文魚在加拿大首次上市 - 政策專區 - 生物谷

3.血液檢測相關研究進展一覽 - 體外診斷專區 - 生物谷

4.巧奪天工--那些取代人體器官的生物醫用新材料 - 3D列印和新材料專區 - 生物谷


AR 後來居上

曾經始終被 VR 壓著一頭的小弟 AR,今年大有後來居上的趨勢。去年 Pokemon go橫空出世,吹響了 AR 反擊的號角。今年 Apple 和 google 兩位老大哥分別推出了 ARKit 和 ARCore 開發平台。以 google 的 ARCore 為例雖然性能、精度上都弱於專業級的 Tango ,但是因為無需景深攝像頭,可以運行在普通的 Android 手機上,使得 AR 有機會成為面向消費者的產品。隨著平台的上線,開發者們會將 AR 帶來更多的用戶使用場景。

  • Apple 推出 ARKit
  • google 推出 ARCore
  • 人臉動態貼紙成為社交和美圖軟體的標配(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也算AR)
  • AR成為營銷利器

NARS、雅詩蘭黛 AR 試妝

宜家 用 AR 賣傢具

陰陽師 AR 召喚式神

網易雲音樂x農夫山泉 AR 營銷

語音交互成各大廠商新寵

2016年各大廠商都在羨慕 Amazon 的 echo 和 Alexa,今年中外各大廠商都分分推出了自家的智能音效和語音交互平台。

  • Google 發布 Google Home
  • Apple 發布 HomePod
  • 微軟與哈曼合作推出智能音箱
  • 百度發布"度秘 os"
  • 小米、天貓、喜馬拉雅、出門問問也發布了智能音箱

智能音箱火熱的背後,是遠場語音交互技術的成熟和Home 場景下語音交互需求的驗證。而以AirPods為代表的智能耳機也在探索在on the go場景下的語音交互需求。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隨著深度學習的廣泛應用而取得巨大發展,這也讓語音交互有了更多應用場景,它不再是功能上的點綴,而完全有可以作為一種主打功能。

手機進入全面屏時代

當手機越來越大已經不能再大的時候,各大手機廠商開始探索如何提高屏佔比。2016年小米 Mix 打響了第一槍,進入三星、Apple等大廠商在也紛紛入場。下周小米 Mix 2 和 iPhone 8 就要發布了,此處就不再贅述我們一起期待吧。

上面提到的三大趨勢,其實分別對應著三大硬體:

全面屏 → 屏幕

AR → 攝像頭

語音交互 → 麥克風

站在一個產品設計師的視角來看,2007年多點觸控屏(multi-touch screen)的出現影響了之後10年針對屏幕的產品設計,而到了2017年,深度學習在語音、圖像上的突破將引領接下來10年基於麥克風攝像頭的產品設計。

其實還有更多的趨勢,列在下面就不展開細聊了。

  • 無人機開始探索更多應用場景
  • 智能家居萬物聯網的布局到了爆發的前夕
  • 深度學習開始應用到更多領域,開始場景落地
  •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帶來的經濟問題、法律問題及倫理問題
  • 自動駕駛繼續低調前行,但高鐵、「地下高速管道」等高速運輸方式將從各個方面改變出行場景
  • 互聯網公司開始收割線下流量,夫妻店、小額支付的共享產品等成為大公司爭奪的要地


很多新技術的出現普通人一般都不太關注的,但是這些新技術都有極大可能改變現代人的生活。

說幾個自己比較關注的吧。

1.自動駕駛,預計實現時間5到10年。

自動駕駛通過電腦系統使汽車實現無人駕駛,最近二十年呈現出接近實用化的趨勢。

目前,全球將近100家無人駕駛公司,包括谷歌、華為、騰訊、阿里、特斯拉、Uber、通用、福特……紛紛投身這次創新洪流。今年7月份,李彥宏乘坐百度無人駕駛汽車開上了五環。長安汽車也早在四月份完成了2000餘公里的無人駕駛。

自動駕駛對社會、行人、駕駛員都有益處,能夠大幅度下降交通事故發生率。自動駕駛的行駛模式也更加節能高效,減少交通堵塞造成的空氣污染。同時降低了交通運輸中的人力成本。

同時還可能顛覆和重塑汽車市場,造成車險、車保產品萎縮、提升汽車廠商對車輛的信息掌控、改變車輛供應鏈條、重塑汽車金融市場。

全球知名經濟諮詢機構IHS環球透視汽車部門預測的是截至2035年全球將擁有近5400萬輛自動駕駛汽車,而全自動化汽車的推出速度會相對較慢。

2.360度全方位攝像技術,目前已實現

360度相機則能充分展現鏡頭前景象,具有超高的場景記錄和還原能力,使觀看者宛若身臨其境。這一技術在體育運動、房地產、醫療教學、災難救援等領域的前景非常大,甚至還能對虛擬現實行業有所幫助。

目前市場上比較常見的品牌有insta360、理光、米家全景相機、打令VR手機等等,不過大多是以手機外設的形式存在,耗能和發熱都不是很理想,價格也比較高。

3.增強學習,預計實現時間1到2年內

去年AlphaGo火了一陣,擊敗了頂尖圍棋玩家李世乭。AlphaGo使用了增強學習技術。增強學習簡單解釋為通過學習選擇能達到其目標的最優動作。這個研究難度是比較大的,去年AlphaGo的勝利標誌著增強學習技術有了重大進步。

增強學習可以應用在諸多領域,比如改進自動駕駛、提升微軟小冰的智商、幫助機器人快速學習新知識、了解用戶習慣改變手機資源分配提升用戶體驗等等。

但是增強學習技術也面臨很多挑戰,需要大量數據的積累、經歷重複練習。

4.5G,預計實現時間3年內

5G 的全稱為:第五代行動電話行動通信標準,也稱之為: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G」是英文「GeneraTIon」(第x代)的縮寫,它是 4G 之後的延伸,它的網速將會更快,功耗將會更低,能夠實現多種網路大融合。它是真正意義上的融合網路,以融合和統一的標準,提供人與人、人與物及物與物之間高速、安全和自由的聯通。它能夠打破現有頻譜資源的制約,實現全頻譜通信。而且,5G只有一個統一標準,不僅方便產業鏈廠商快速切入,也更方便智能終端用戶使用。

以目前眾多企業大力關注的「智慧城市」為例子, 它就是以5G為基礎的移動寬頻網路的未來發展方向是打造「移動智能終端+寬頻+雲」的一個平台。所有的數據都存儲在雲端,個人的智能終端、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硬體,乃至汽車、無人機與機器人等設備,通過強悍的5G網路整合在一起。將智能化融入到人們的社會活動、生產過程與生活體驗之中,享受科技帶給我們的樂趣。

美國政府去年宣布要投資超過4億美元支持5G技術研究。中國預計於2020年啟動5G商用。


提幾個最近熱議的吧。

  • 自動駕駛汽車

自動駕駛是人工智慧的傑作 ,核心技術是加強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雖然離自動駕駛汽車投入大規模商業應用還有不短的距離,但有關方面已經在預估這項技術可能帶來的影響了。美國政府在 2016 年底發布報告稱,自動駕駛汽車未來可能影響 220萬~310萬美國人的就業,特別是貨車司機。中國也很關注這項技術,比如百度正是積极參与這項技術研發的機構之一。

  • 360度全景相機

其實,這項技術問世已經有十幾年了,當然,被投入商業領域卻是最近幾年才發生的。一個趨勢是和智能手機相結合,讓手機端攝影成為未來的主流,而笨重的單反可能會越來越不受待見。這對很多社交網站來說是一個喜訊,因為用戶將能夠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內容。現在,微博上已經有博主上傳了全景照片了,比如這一位:全景攝影 (需要在移動端瀏覽)。另一方面,這項技術也可以和無人機相結合,在航拍、直播體育賽事等傳媒領域大放異彩。

  • 飛行列車

飛行列車的時速可達 4000 公里,這是什麼概念,你可以想像嗎?未來,北京到上海只要二十多分鐘!這項技術會讓地球變成真正的 「地球村」。同時,大大降低貿易成本,國際貿易領域又有很多研究可以做了!不過,目前該技術還停留在論證階段。飛行列車以及自動駕駛都有很多公共安全的問題需要解決。總的來說,隨著技術進步,交通工具不斷獲得更高的速度,應該是不變的趨勢。


我想看點跟天文物理,納米生物相關的回答,結果一翻下來全部是計算機,大數據,ar,甚至還有支付寶相關的回答。

高科技什麼時候已經被計算機給代表了?


感覺很多人應該會有了解最新科技趨勢的需求,我想要介紹一個方法。

要總結新的科技動態,個人可以了解自己關注領域內一個時間區間上的突破,但是一難以有系統的全行業的把握,二很難對這個突破在長時間區間上的意義有準確的認識。

想要把握科技的趨勢,知乎是一個好的工具,各個專業領域的人士依自己對本專業的認識給出自己的見解,然後爬蟲爬取這個問題下的全部回答,根據提及的頻率和贊同的次數可以大概感受到一個科技趨勢的重要程度。

這裡推薦的是另一個相對不為人知的工具,這個工具受限於維護人員的規模有限,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在沒有類似工具的情況下,可能對於各位想要了解科技動向的同學會有一些用處。(並不是一個廣告,這個工具是完全免費對所有人開放的)

GFIS,全名叫Global Future Intellegence System,是聯合國跨千年未來展望研究(The Millennium Project)的主要產出之一,Millennium Project,以下縮寫為MP,在官網上對自己的介紹是:

Vision: A global foresight network of Nodes,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building a global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system recognized for its ability to improve prospects for humanity. A think tank on behalf of humanity, not on behalf of a government, or an issue, or an ideology, but on behalf of building a better future for all of us.

MP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全球性的集體智力系統,他們設置了認為可以衡量我們距離理想未來圖景的十五個指標,他們叫做十五個全球性的挑戰(和聯合國提出的已經失敗的MDGs部分重合),其中第十四個指標衡量的是科學和技術發展的情況。

GFIS是他們用來統計和評估我們目前在這些指標上的表現的系統,其中點進去challenge 14就可以看到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先看News這一頁,它的後台其實是一個網頁爬蟲。

爬取的來源包括大多數國外的主流科學/科技網站:

每天這個爬蟲把這些網站上主要的科技新聞推送到GFIS裡面。MP的實習生(對,我就是負責做這項機械性工作的人之一)每天打開News這一欄,根據MP的特定評價方法,分析這些新聞事件的重要程度和影響,然後將其中特別重要的加入Scanning頁。

加入了scanning頁的事件會成為MP最後報告的寫作材料之一。GFIS系統的用戶可以在這裡進一步繼續分析,給這些信息評級,或者進行評論和編輯。scanning相當於一個聚焦鏡,讓這些信息接收所有GFIS用戶的檢閱,最終被認為重要的信息才會由MP的編輯寫進situation和report裡面。

具體GFIS裡面的其他部分我不再多加介紹,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逛一逛這個網站。

Millennium Project始建於1996年,實質上是一個全球未來學家的網路,最初是由美國環境保護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的,但是金融危機之後英特爾等一大批企業撤銷了他們這部分的贊助預算,幾年前MP又退出了聯合國體製成為了一個獨立智庫,現在的它已經日薄西山,這個系統實際能發揮出多大的作用我一個實習生難以評價,不過它仍然是我知道的科技方面,最全面的信息集中地,至少可以省去大家漫無目的翻閱大量外文科技網站之苦。

除了科學技術領域,其他的十四個挑戰其實對於未來有著同樣的影響力。

最後集中貼一下鏈接:

Global Future Intellegence System:GFIS

MP官網:The Millennium Project | TMP


大數據為基礎的人工智慧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科技技術不等於IT技術。

然而除去IT的基礎科技是沒啥變化的。

ps:生物工程是吹牛不打草稿的。


做一點微小的預測(意淫)工作,大家感受一下。

「1年」

「沒有全面屏的手機,你就不在潮流前線」

眾所周知,17年已經發布和將要發布的機型里,你果的iPhone,你星的S8,以及恩恩的恩恩,這些手機都用上了全面屏,而全面屏作為一個絢麗十足的賣點,相信很快會進入主流市場。坦白來說,全面屏讓手機看上去真的只有一塊屏幕,交互更加便利,可顯示的內容變得更多,「很酷」,是必需品,但是我個人覺得不會帶來什麼革命。

「2-3年」

「叫你起床的可能不是你媽,是AI」

AI算是一個還蠻受偏見的技術。它既沒有一些專家說的那麼危言聳聽(強人工智慧還遠遠遠著),也沒有一些貶低者眼裡那麼一文不值。

現階段AI的方向是跟具體明確的識別分類任務結合,技術本身也在積極地尋找宿主。

智能音箱是硬體方面的一個例子,分析太長懶得寫,請自行搜索。

軟體方面,很多我們常用的功能實際上都已經有AI參與在內,例如我廠的One Mind(認真廣告時間),會學慣用戶使用手機的習慣,對系統資源進行更加合理的調度,未來也會有更多有趣的東西出來。

「學慣用戶使用習慣」,意味著系統對使用者會有更加全面的了解,除了應用習慣本身,用戶的行為習慣、作息習慣都有學習的價值。把時間維度放大到3年後,你的手機,還真的能做到比你媽更了解你的習慣,比你媽更懂在什麼時候可以叫醒你。

「搞咩啊,你怎麼什麼都知道?」

接著上一條,為了學習你的習慣,AI模型的訓練必然會採集你的數據(當然這一切肯定得在你允許的情況下)。就目前來看,採集數據的廣度和深度都有加大的趨勢。不久前微信就基於手機廠商分析用戶聊天記錄一事搞出不小新聞。

在3年之後,相信各方對手機智能收集用戶數據這一行為也會有更深入更客觀的了解,會經歷一個開關控制再到大家都習以為常的過程。

「昨天養電子寵物,今天養AR女朋友」

移動AR的發展比想像的要更快,iOS 11集成了ARKit,幾周前Google也推出ARCore。剛好今早看到一個知友分享的基於ARCore製作的AR萌妹跳舞視頻(視頻地址:知乎視頻 / 原帖地址:Google ARCore 突破次元壁),SLAM場景構建的速度可以說是很快了,畫面渲染的質感也很好。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手機上也一定會有很多基於AR( VR)的有意思的功能出現。

(圖為Facebook VR 社交平台 Spaces)

「其實語音交互也沒有那麼蠢啦」

Ceative Strategies 2016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公共場合使用語音助理的Android用戶為12%,iPhone則為3%,不過在家使用的人數則可達39%。

雖然目前來看,大部分人還是覺得在公共場合和語音助手互動有點兒尷尬,但是在非公共場合,人們對這個行為並沒有那麼排斥。

隨著智能音箱銷量的提升,以及更多的耳機接入和AI聯動的能力,在2-3年後,會有更多的人習慣用語音控制這一交互形式。

「N年後」

「你給我了很多,可你不緩解我的孤獨」

帶著偏見,不客觀地羅列了上面幾條,最後這一條是我對目前IT技術的一個總體感受,並且相信它仍會持續下去。移動設備、移動應用帶來了很多過去不可想像的功能,但是歸根結底並沒有觸及人孤獨感的核心,或者說很多功能的制定其實是在利用人的孤獨感和匱乏感。

「是時候放下手機,和朋友們面對面了」。

(在書城邊讀《孤獨六講》邊寫完這條,建議你可以點贊加關注,給答主一點愛的鼓勵)


謝謝邀請,從電視行業來看,2017年最大趨勢就是下一個電視時代探出了苗頭,激光電視正式進入了消費者視線。

從兒時的CRT電視,到曇花一現的背投電視,再到液晶電視與等離子電視爭雄,最後到如今液晶電視傲視群雄,獨霸電視行業。不難發現電視發展的道路上,每一次變革都離不開新顯示技術的出現。

隨著液晶電視技術的逐漸成熟,電視的產品形態似乎已經進入了一個瓶頸期,尤其是在互聯網品牌加入競爭之後,液晶電視的競爭更多成為了價格的競爭,產品差異化越來越小。為了打破發展瓶頸,推動電視行業進入新時代,不少電視廠商很早就開始探索新的顯示技術,比如OLED電視、激光電視。其中,激光電視可以說是徹底打破傳統電視形態的一種全新的電視類型。

首先是電視外觀的改變。傳統液晶電視採用液晶顯示技術,眾所周知液晶屏易碎且不可摺疊,這就使得液晶電視可以做薄、做彎,但是很難實現大屏和小體積共存的暢想。儘管各大廠商都推出了超薄電視,但是電視一旦超過100英寸,對於如今高層居多的城市環境來說,依然是一個噩耗,搬運安裝大多都需要藉助吊車等專業設備從戶外安裝,甚至需要破牆才能進入住宅。而激光電視採用反射式超短焦投影技術和抗光幕布的組合取代液晶屏,這就使其不再受液晶屏的體積限制,可以在小巧的機身里輕鬆投射出100英寸以上的顯示畫面。

其次就是售價。大尺寸的液晶面板切割一直存在良品率低、成本高昂的問題。尤其是電視尺寸達到100英寸以後,價格可以說是瘋漲。目前市面上的大屏電視,120英寸樂視超級電視售價高達59.99萬,100英寸的索尼電視也要49.9999萬。而激光電視由於其獨特的顯示技術,使得其可以輕鬆顯示100英寸以上的畫面,成本卻遠低於液晶屏。

第三是功耗。顯示100英寸及以上的畫面,激光電視能耗為300多瓦,即便連續使用10小時電費也不到2元;而100英寸的液晶電視功耗則接近1000瓦,使用成本可以說是非常感人了,所以從單位畫面尺寸和能耗對比來看,激光電視更佳節約能源。

還有一點是用眼健康。傳統液晶電視會對人的視力造成傷害,傷害的程度取決於觀看電視的距離及時間長度。那麼,傳統液晶電視和激光電視,誰更傷眼?實際上,兩者均採用偏振光,看液晶顯示屏和看激光電視的幕布,從光學上說並沒有差別。但液晶電視是通過直射光線進入人眼,容易造成眼肌疲勞甚至導致視力下降等健康問題。而激光電視則採用反射式超短焦投影技術,光源到達反射鏡經過多次反射後,在抗光幕上形成均勻穩定的矩形圖像,顯示的畫面穩定且不閃爍,就像看書一樣,看的是反射太陽光而不是直接看太陽,所以激光電視相對於傳統液晶電視對眼睛的傷害要小很多。

最後就是顯示效果,激光電視不同於投影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它的光源——激光光源。激光電視充分利用了激光波長可選擇和高光譜亮度的特點,使得其顯示的圖像具有更廣的色域,其色域覆蓋率可達熒光粉的2倍以上,達到人眼所能識別色彩空間的90%以上,達到了能媲美液晶電視的效果。

當然不同的激光光源技術也會造成激光電視的差異。激光光源技術分為單色激光、雙色激光、三色激光三種。

  • 單色激光是利用藍色激光激發黃色熒光粉形成白光,然後利用色輪進行分色形成RGB三基色,因此使用的激光發生器數量最少,產品造價最低,但其顯示效果已經在許多方面超過傳統液晶電視,所以單色激光是目前市面上最為主流的激光無屏電視光源技術,我們推出的100英寸1080P激光無屏電視A1 Pro和A1就是採用這種激光光源技術。
  • 而雙色激光則進一步提升了單色激光電視的色彩表現,其採用藍色激光和紅色激光進行混色, 再用藍色激光混合熒光粉形成綠色光源構成三原色,三者融合形成的白光通過分色色輪成像,其通常還會在色輪端加入黃色段,因為黃色是綠色和紅色組成的,黃色光可以改善投影機畫面紅色以及綠色的表現。所以雙色激光電視投射出的畫面的色彩純正度要更高,並且在色域覆蓋範圍、均衡性和視覺舒適度上都有顯著提升,但是其也會大幅增加激光發生器的使用數量,成本要遠遠高於單色激光,因此主要受發燒友的追捧,我們推出的120英寸4K的激光電視T1就是採用的這種雙色激光技術。
  • 三色激光是直接使用紅、藍、綠三原色激光,無需熒光粉色輪進行分色,所以畫面色彩純正度是三種技術里最高的,但是目前三色激光電視還存在一些技術上以及生產成本的問題,使得其目前無法成為消費級的產品。

回顧激光電視的發展歷史,其實早在2008年三菱就正式在美國市場推出了65英寸和73英寸激光電視,但是直到近2年,激光電視才真正意義上開始得到消費者的關注以及市場的認可,這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 大屏需求增強:可以觀察一下自己家裡的電視變化,從最初的CRT電視到現在的液晶電視,家庭的電視尺寸可以說是越換越大。而且隨著我國人民收入的增加,消費者在娛樂生活上的消費意願越來越強,願意投入更多的錢提升自己家庭生活的品質,這就使得市場對大屏電視的需求越來越強。而激光電視體積小巧易於搬運、大屏顯示且畫質有保證以及相對低的成本,自然而然就引發了消費者的關注和市場的追捧。
  • 價格:早年間,激光電視較液晶電視的價格已經下降了很多,但是其售價依然高昂,即使是採用了成本較低的單色激光的激光電視,其價格也基本上在10萬以上,甚至幾十萬,而雙色激光電視的價格則更高。直到近兩年隨著技術的成熟,以及更多品牌進入激光電視這塊市場,激光電視的價格才開始逐漸下降。尤其是在今年,極米君家正式發布的激光電視A1/A1 Pro,搭配抗光幕布,售價都在3萬元以內,讓激光電視進入普通家庭成為了可能。而成本更高的雙色激光電視在今年也首次被極米君家做到了8萬元以下,儘管其依然是面向高端玩家的產品,但是已經可以讓市場看到激光電視飛入普通家庭的可能性。
  • 互聯網內容增強大屏可玩性:前面說到消費者在娛樂生活上的消費意願在增強,但是大屏電視並不意味著娛樂體驗一定好,這也就是背投電視雖然也有大尺寸,卻最終只是曇花一現的原因之一了。因為電視只是載體,內容才是血肉,如果只有大屏,沒有可看的大屏內容肯定也無法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得益於我國高速發展的互聯網行業,豐富的視頻內容賦予了電視更好的可看性,尤其是隨著寬頻的提速,各大視頻網站已經開始提供在線1080、4K等高解析度的視頻內容觀看。以極米君家的激光電視為例,其整合了芒果TV、愛奇藝、PPTV等大量網路視頻內容,用戶通過wifi連接網路,就可以直接在線觀看高清的視頻內容了。

目前電視行業,激光電視已經呈現出了取代液晶電視的新趨勢,隨著激光電視技術上的進一步突破以及成本的進一步下降,激光電視徹底取代液晶電視已是大勢所趨。而極米將作為普及激光電視的開路先鋒,將繼續在激光電視的道路上探索,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大屏觀影體驗。


最近cctv財經頻道的《經濟半小時》剛好在做專題節目,推薦各位去關注一下。

《經濟半小時》 20170908 關注重大科技成果創新:蛟龍的深海崛起

《經濟半小時》 20170907 關注重大科技成果創新:太空里的「中國式超車」

《經濟半小時》 20170906 關注重大科技成果創新:「微」創新 滅腫瘤

《經濟半小時》 20170905 關注重大科技成果創新:「打」出創新

《經濟半小時》 20170903 關注重大科技成果創新:十九年孕育「超級水稻」

《經濟半小時》 20170902 關注重大科技成果創新:王者歸「錸」

《經濟半小時》 20170901 關注重大科技成果創新:抗癌新葯「孵化器」

《經濟半小時》 20170831 關注重大科技成果創新:進入醫保的國產抗癌新葯

《經濟半小時》 20170830 關注重大科技成果創新:生物葯向絕症說「不」

《經濟半小時》 20170829 關注重大科技成果創新:傷筋動骨未必「百天」

《經濟半小時》 20170828 關注重大科技成果創新:神奇的液態金屬


1,無人值守成為新風口

2,VR普遍不敢投了

3,投人工智慧的繼續重倉,不投的就不投

4,退出還是個大難題


同關注人工智慧領域,尤其是與我們生活嘻嘻相關的,像是百度在做的無人駕駛汽車,阿里的無人超市等


V R

首先來說說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

簡單理解,VR就是把虛擬的世界呈現在你眼前。目前人們約定俗成的,是把那種戴著頭盔的,有沉浸感的,無邊框的虛擬世界,稱為虛擬現實。

在很多的BIM論壇中都有VR這麼個板塊,但大多數都屬於「假VR」,也就是不屬於這種約定俗成的VR。

這種假VR分這麼幾個層次:

第一種,就是用BIM模型渲染成一段視頻,為了提升效果可以在很大的屏幕上播放,但無論渲染的有多炫酷,這都屬於普通的渲染視頻,最多可以叫虛擬漫遊;

第二種,是把渲染的圖像或者視頻放在手機里,隨著手機的移動和轉動,圖像也會跟著動;如果你把手機套在一個售價兩三百塊錢的VR眼鏡上,圖像就會隨著你的頭部旋轉而改變角度。

這種技術很接近VR,但它有自己的名字,叫全景圖像或者全景視頻。它和VR最大的區別就是沉浸感,你把它套在眼前,最好的效果也就是在影院觀看巨幕電影的感覺,遠遠沒有「我在這個場景里」的沉浸感。

造成沉浸感的區別有三個原因:

? 一是圖像解析度太低,騙不過眼睛;

?二是有明顯的圖像邊界,就是手機屏幕的邊界;

?三是沒有雙眼單獨運算產生的縱深感,你看到的只是一副展開在眼前的巨大球面圖像而已。

建築業用到的VR技術,大多是用遊戲引擎把建築場景的三維模型進行渲染,然後單獨導出成VR視頻或者VR程序,再使用專門的硬體設備來觀看。

三維模型不一定要用BIM模型,用3DMAX,Sketchup建模都可以。只不過這些軟體屬於效果圖人員和建築設計師才能掌握的,而BIM讓更多的人有了建築建模的能力,所以才會讓VR在建築業大面積的爆發。

硬體方面,目前市面上VR頭盔設備不多,最主流的是Oculus Rift和HTC Vive。

在這兩種設備上投射的VR影像,和咱們剛說的「假VR」最大的區別,就是沉浸感。戴上頭盔,你會完全進入那個虛擬的場景中。

要做到這一點就得騙過我們的眼睛,這其實還是挺難的——最重要的是清晰度得夠。

VR頭盔的顯示屏離人眼很近,單張圖像最低解析度寬度至少要達到1080像素,才能將就看;要產生立體縱深感,左右眼渲染的圖像得不一樣,乘以二就是2160像素。

這還只是視野範圍內的圖像,你要是一轉頭,視野邊界外的圖像也得渲染進來,範圍至少要擴大到3024X1680像素。VR眼鏡保證不暈的最低刷新率要求是每秒90幀,這麼一算每秒的運算量就得達到4.5億像素。

如果開兩倍的抗鋸齒,就得達到每秒9億像素。

目前最好的民用顯卡,也就剛剛滿足這個數量級的運算量。

這帶來的問題就是,想買一套像樣的VR設備,投資會比較高,目前一套頭盔加上配置足夠的電腦,至少需要2萬塊錢。

而要讓圖像更清晰,以至於完全看不出來像素點,圖像解析度還得長寬各乘以3,那就多了9倍的運算量,目前最好的顯卡也達不到。

伴隨而來的就是數據的傳輸問題,這麼大的數據量,目前的無線網路傳輸速度是遠遠達不到的,所以無論是哪家的頭盔,都要拖著長長的數據線。

當然你會說,建築業不像遊戲業,不需要那麼真實炫酷的體驗,運算量低點,解析度粗糙點也沒關係。

確實如此,即便是比較粗糙的VR技術,帶來的沉浸感,也足夠用戶對建築進行空間體驗,這也是為什麼VR在遊戲業成長放緩,而在建築業卻不斷升溫的原因。

咱們這個行業吧,對科技確實是更能湊合一些。

不過話說回來,低解析度帶來的不適感也確實存在,VR設備本來就會讓人產生暈動症——也就是圖像變了,身體沒動,大腦就會本能的產生眩暈,而更低的解析度則會加劇這種眩暈感。

圖像運算和數據傳輸這兩點技術障礙,會隨著硬體的迭代更新而得到解決,目前VR的發展進入了瓶頸,但未來更快、更小的移動顯卡,和5G網路技術的到來,都會讓VR再度迎來爆發期。

A R

下面咱們說說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

很多人把增強現實理解為「效果更好的虛擬現實」,這完全是錯的。它並不是虛擬現實的升級版,這兩者誕生和發展也是完全獨立的。

增強現實技術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用虛擬的東西把現實增強。

咱們舉兩個例子。

2016年,日本任天堂公司推出了一款風靡全球的手機遊戲,叫 pokemon go。

玩這個遊戲的時候,你舉起手機打開攝像頭,就可以在真實的環境中發現寵物小精靈,可以抓捕它們或者進行戰鬥。這些小精靈不是簡單的顯示在畫面里,而是會根據現實場景來改變它們的位置。

下一個例子更加常見,就是目前市場上流行的一些增強拍攝的相機app,比如激萌相機,它可以識別相機中的人物,給人像加上兔子耳朵啊,紅臉蛋啊這些東西,還能跟著人臉運動,這也是典型的AR技術。

和虛擬現實做個對比,VR就是創造一個完全取代現實的世界,讓人感覺「我怎麼在這裡?」,AR則是在現實世界的圖像中疊加一些東西,讓人感覺「哎?這裡多了個本來不存在的東西」。

從技術層面來說,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的差別很大。

虛擬現實的核心技術基本都集中在計算機圖形領域,需要解決的是圖像運算問題,和硬體設備性能的問題。

而增強現實的核心技術在環境識別領域,也就是程序怎麼知道攝像頭正在拍攝的東西是一張人臉還是一棵樹,此外還需要一套演算法來把虛擬的物體顯示在該呆的地方。

在演算法功能上,增強現實比虛擬現實要難,但反過來對於硬體的需求反倒比虛擬現實要低。因為它只需要運算虛擬部分的物體,而不需要進行整個場景的渲染。

咱們說說AR在建築業的應用,以及它跟BIM的關係。

一種比較有價值的應用是連接BIM模型與實際現場。

比如項目的土建已經施工完成,在安裝機電設備的過程中,用移動設備觀看現場,可以把未來需要安裝的機電設備模型投射到畫面中,指導現場施工,還可以隨時觀看施工進展是否符合BIM設計。

再比如改造項目,可以用手機來掃描現場,AR程序能通過投射的方式給你一雙「透視眼」,看到地下和牆壁後面的管道,來進行精確的開挖。當然這些投射的模型是BIM提供的。

第二種是對模型信息的投射。

AR可以投射的不僅是圖形,文字和表格信息也不在話下。

它所依賴的設備也不僅僅是手機或者掌上電腦,像微軟的Hololens、國產的meta 這樣的增強現實眼鏡,都是專門為AR技術開發的設備。

這類頭顯設備都帶有前置感測器,可以識別場景和穿戴者的手勢,也可以通過編寫程序,把施工現場的工序做法、施工問題、構建屬性等信息投射到眼前,不僅可以用於施工階段,還可以用於後期運維。

在這類應用中,BIM模型中的信息就為AR程序的編寫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需要知道的是,這些硬體產品雖然已經逐步進入商業市場,但應用層面還不是很成熟。比如對空間的識別精度不夠,對遮擋物的處理能力不足等問題。

不過隨著硬體的計算能力和軟體的更新迭代,這些問題都將逐漸得到解決。

你可能還見過一種AR的應用場景,就是用攝像頭對著一張平面圖紙,可以在顯示器上看到圖紙中的建築變成了3D,還能隨著圖紙的位置變化進行旋轉。

雖然看起來比較炫酷,但除了帶來感官上的新意,實際生產力可能還比不上一段普通的施工模擬動畫。

你可別覺得這是建築業中才有的黑科技,實際上這種小品級的技術很普遍,不信你在淘寶搜索「兒童AR動物卡片」,幾十塊錢就能享受類似的AR技術,還包郵哦。

M R

最後咱們來說說混合現實, Mixed Reality。

MR的概念最早進入大眾的視野,是一段網上瘋傳的視頻,叫做「谷歌黑科技全息投影裸眼3D」,展示了一隻鯨魚的全息影像投射在體育館裡的情景。

視頻來自於谷歌投資的Magic Leap,這家公司把它的技術定義為混合現實。在它出現後不久,前面說到的微軟Hololens也把自己從增強現實設備改名為混合現實設備。

後來,這段視頻被證明只是Magic Leap的概念宣傳,它的技術也根本不是國內理解的全息投影裸眼3D,而是需要佩戴相應的設備才能實現。

從這段視頻中的鯨魚身上,你能看出混合現實和增強現實的區別嗎?

咱們先換一個你更熟知的公司,來說明混合現實。

2017年6月6日,蘋果公司召開了全球開發者大會,推出了新的增強現實平台,名叫 ARkit。

大會上展示的內容也比較簡單明了,就是你用蘋果手機的對準一張什麼都沒有的桌子,到了手機里卻會現實桌子上多了茶杯和檯燈等物體。

很多人覺得這跟增強現實相機沒區別嘛,蘋果自己也是低調的把這個技術稱作增強現實。

但是會後卻有人評價,蘋果將開啟混合現實技術的新時代,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是有細心人發現,在蘋果的增強現實程序里,桌子上虛擬的茶杯和檯燈,都是有投影的,而且當你移動這些虛擬物品的時候,它們的投影也會隨之改變方向。

這就要求程序把攝像頭中的桌面進行三維建模計算,才能知道畫面中哪個地方是桌面,角度是多少,怎樣投影才是正確的。

再反觀一般的增強現實程序,都做不到「虛擬物品在真實物品上投影」。

咱們再回來看看那個體育館裡飛起鯨魚的視頻,你會注意到,鯨魚飛行的軌跡,和它濺起的浪花,在體育館這個場景里是由遠至近三維展示的,而不是簡單的覆蓋在現實圖像之上;鯨魚在沉入水底的時候也是準確的在地面的位置沉下去,而不是在半空中消失;最重要的是,在視頻的最後,鯨魚還會被離鏡頭最近的現場觀眾遮擋。

如果只是把畫面投射在圖像的最頂層,是絕做不到這一點的。

咱們通過這張圖來說清楚VR、AR和MR的區別。

?虛擬現實VR,是創造了一整個虛擬世界,把你和現實世界隔離開。核心問題是圖形計算和沉浸感。

?增強現實AR,是把虛擬事物疊加到現實世界圖像的最頂層。核心問題是圖像識別和跟蹤。

?混合現實MR,是把虛擬物體和現實物體都進行再次計算,把它們混合到一起,難分彼此。核心問題是對現實世界的3D掃描,以及遠近空間的感知。

再舉一個例子你就更明白了:

如果AR技術顯示牆上有一個鐘錶,你肯定是能分辨出那是設備投射出來的;而通過MR系統投射的虛擬鐘錶,無論你怎麼動,它都會待在固定的位置,隨著你的旋轉可以看到它不同的角度,還會投射影子到牆上,就好像那裡本來就有一個真正的鐘錶一樣。

MR技術所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比前兩種技術更多,難度更高;要達成「讓人區分不出虛擬和現實」的境界,它需要的計算量比VR技術也要高得多。

目前混合現實還沒有成熟推向市場的硬體設備,軟體應用也是在理論階段。具體到建築行業,成熟的應用就更沒有了。

如果過一陣子AR不那麼火了,建築業又有人站出來和你說,他正在成熟的運用MR技術,那八成是來忽悠你的。

不過事情可能會有轉機,剛剛咱們之所以說,蘋果公司開啟了混合現實技術的新時代,恰恰是因為它推出的ARkit,很可能讓技術發展跳過AR時代,直接進入MR時代。

?一是因為蘋果將底層技術的開發全部包攬,全球的開發者不需要從零開始進行MR技術的開發,只要在IOS平台開發產品級的應用就可以了;

?二是蘋果公司龐大的用戶和開發者群體,將會讓MR應用的開發進程以指數級的速度產生飛躍。

另外,擅長發明黑科技的索尼公司發布的手機 XZ1,就配備了混合現實所需要3D掃描的技術,可以通過手機攝像頭直接給物體進行三維建模。

當然,目前手機上的混合現實應用還遠達不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但在一些專業領域,比如工業和建築業,不像遊戲業那樣對模擬度有那麼高的需求,只要能解決問題,一些畫面相對粗糙的MR應用就會給行業帶來很大的價值,也不需要像VR領域那樣需要等待下一輪硬體革命的到來。

所以有人預測,專業領域的混合現實技術即將進入一個飛速發展期,搶在虛擬現實技術之前達到普及。關於這一點,我們拭目以待。

最後開開想說的是,今天聊的這幾項技術,每一項都會給各個行業帶來非常廣闊的商業市場,建築業是這個市場的一小塊,BIM只是在這個細分市場里為它們提供底層數據的工具。相比之下,它們確實不在一個量級上。

不過對於工程建築行業的人來說,離這些尖端技術最近的領域,也確實就是BIM了,在未來,能夠找到BIM與它們的結合點的人,無疑將會是行業內不可多得的人才。

這片廣闊的天地,也許就留給此刻的你呢!

原文鏈接可以看更多內容https://zhuanlan.zhihu.com/p/29962757

微信原文

http://mp.weixin.qq.com/s/KfcA5PcHBvgOv-IqMO6Igw


有人提到了8k電視,前幾年我知道單體屏幕最高是10k而且沒普及。沒想到8k電視要來了。

8k電視對我們影視和遊戲行業來說毫無疑問是個災難。即使是1080p,景別分配不好有時候也會用到16k貼圖,而生物角色《霍比特人》里,那個史矛革就用了上百張16k貼圖。4k是1080p的至少4倍,而8k是16倍。

目前的3維貼圖軟體,支持最高解析度的是mari,也僅僅只有32k。

在網上素材普遍2k,相機千萬解析度的時代,確實有些無力。

不知道什麼樣的顯卡才能帶動如此大解析度的特效製作(比如高解析度貼圖製作很吃顯卡)


我覺得是自動駕駛和5g通話吧,還有智能家居。現在的家電都可以連接WiFi了,即便不在家也可以控制。5g也快實現了,十分期待


我感覺未來科技在智能家居這一塊會有很大的發展,因為人們越來越會享受生活,


推薦閱讀:

關燈玩手機、關燈看電影、關燈看電視、關燈看kindle和VR,這些對眼睛的傷害都有多大?
增強現實和虛似現實有什麼區別?
2015 Oculus Connect 2 開發者大會有哪些看點?
當年遊戲界從2D過渡到3D的時候究竟發生了什麼?對如今同樣具有變革性的VR有何啟示作用?
中國有哪些在 VR 技術上比較領先的公司?

TAG:技術 | 電視 | 增強現實AR | 虛擬現實V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