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必須是講故事嗎?
百度百科上寫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片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連續視頻畫面,所以如今所謂"綜藝大電影"能否算作電影?不講故事的電影算電影嗎?是否有不講故事的好電影?順便感謝大家的回答,很有幫助。
抖個機靈啊。
中文的「故事」望文生義,可以理解為「故去的事情」。所以,電影是要講故事的啊。
電影是講述時間如何流逝的。
瀉藥。
純個人理解,除特殊題材外,電影肯定是要講故事的。但是電影不需要完美邏輯,基本邏輯就足夠了,經典故事電影經得起推敲不是因為它多麼完善,是因為它保證了決定審美權的人的一個基本理解。
完美邏輯只存在於現實生活。
有的,說幾個比較出名的,不過好看就難了。
德里克 賈曼 《藍》1993
就是一片藍色光影,謎一樣的藍。
把它稱作電影是需要點兒勇氣的。因為除了藍色光影和一些音效外,他幾乎把所有電影要素全去掉了。
安迪 沃霍爾 《帝國大廈》1964
八小時跟拍帝國大廈,我看過三倍速版,全程走神兒。也沒人怕劇透。
安迪還拍過一部《沉睡》1964
影片內容是一個男人睡覺。只聞名而未見面,也沒必要見。
安迪 沃霍爾還有一大堆類似的玩意兒。
這幾部電影有人看的下去才真見了鬼了!然而它們全都是屬於電影藝術的範疇的。
ps:豆瓣上有人說「裝X裝到天上去了」,我是很贊同的。
485分鐘的《帝國大廈》不說話。
首先要確定「電影」的定義。
我們通常所指的「電影」,基本上是「戲劇電影」的簡稱。
如果寬泛地把電影看作一種媒體,那當然不必講故事,實驗電影多得去了。
其次要看「故事」的定義。 如果「故事」是指強烈矛盾衝突及其引起的人物關係轉變,有些散文式電影,比如《親愛的日記》《不求上進的玉子》,真的是P事都沒發生。
如果「故事」是指「敘事」,那麼講故事是一定的,即使沒有大事件,也必定會有小事件串連起來。 說到底一定會有人物,描寫人物就是在講故事么。
題主說的綜藝大電影當然可以算電影,拍得爛不是形式本身的錯。(還是得表明我的立場:一個健康的電影市場必須容忍大量爛片的存在。)
謝邀!
不一定,電影只是一種記錄和傳播手段而已。根據記錄和傳播的內容不同,可以分成好幾類,其中「故事片」是要講故事的,其它則未必了,比如紀錄片。
並不是
只是作為一種成本甚高的事物,不講故事的話就會賠錢
就好比有的人釣魚只是為了娛樂,有的人釣魚是為了生存
你當然可以瞎JB拍自娛自樂
只不過一般人娛樂不起而已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某宇宙級碳水化合物……
當然也有人早就拍了一部大概8個小時的沒有劇情的電影,長這樣的: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MCeDBn1Zu0
同意 張小北老師的 「時間流逝」 回答和 老濕的回答,電影是一種藝術,肯定有著自己自洽的美學邏輯,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但對於人們日常生活所接觸的電影,講故事則是其全部內核和首要任務。
我認為所謂的「綜藝大電影」並不能算作電影,或許在將來電影的定義會更加寬泛,但在目前上映的「綜藝大電影」中,我們不能看到任何電影的「美」包含在其中。「綜藝大電影」的誕生和藝術創造毫無關係,只是在資本家逐利的天性下創造出的拙劣畸形的電視產物,最後僅僅是把播放平台換到了電影熒幕上而已。
電影是一個表達媒介,形式自然可以多種多樣,只不過從世界自然而然的狀態來看,我們做一件事情,都無法擺脫開始發展結束這種模式,而無論以怎樣一種方法表達,這種最符合人類理解模式的東西,都是自然而然的。
電影講一個故事,是李安對電影的一個觀點,也是我個人的評價電影的一個標準。絕大多少情況下,對於一個電影,我首先是會去看它是不是講了一個完整的故事,這樣我就知道它在表達些什麼,然後才是他講的內容是不是我喜歡。從這兩點看,大致能形成我對一個電影的主觀評價。
這個標準即使對我,也並不絕對,那是因為並不是電影必須以故事的形式去表達。我們會遇到一些電影,主觀上感覺完全摸不到頭腦,客觀上看其他人給的分數也非常低。於是,這種情況下,從統計上來說,就有兩種結果,一是這個電影是非常好的,遠被大眾低估,二是這個電影真的就非常爛,大家的眼睛雪亮。從概率上講,一般來說,前者的可能性極小,但總歸可能。
這兩條基本就可以覆蓋對電影的評價了。
《Jackass: The Movie》,2002年,首周在2509家電影院上映,全球總票房 7949萬美元
《In Bed with Madonna》(美國國內叫《Madonna: Truth or Dare》),1991年,Miramax出品,首周在652家電影院上映。最終全球總票房 2901萬美元。
《Justin Bieber: Never Say Never》,2011年,派拉蒙出品,首周在美國3105家電影院上映。最終全球總票房 9903萬美元。
《Michael Jackson"s This Is It》,2009年,索尼出品,首周在3481家電影院上映,最終全球總票房 2億6118萬美元
《One Direction: This is Us》,2013年,首周在2735家電影院上映,全球總票房 6853萬美元
《2016 Obama"s America》,2012年,首周在1091家電影院上映,最高時有2017家電影院上映,總票房3345萬美元
《Woodstock》,票房 3451萬美元,另有出租DVD收入 1540萬美元
《Oceans》,2010年,首周在1206家電影院上映,最終全球總票房 8265萬美元
《Earth》,2009,首周在1804家電影院上映,全球總票房 1億0897萬美元
《Le peuple migrateur》,美國票房 1169萬美元,其他國家 2021萬美元
《Religulous》,2008年,首周在502家電影院上映,全球總票房 1364萬美元
《A Beautiful Planet》,2016年,首周在137家電影院上映,全球總票房1255萬美元
《Dave Chappelle"s Block Party》,2005年,首周在1200家電影院上映,總票房 1172萬美元
《Babies》,2010年,首周在534家電影院上映,全球總票房 949萬美元
《Jonas Brothers:The 3D Concert Experience》,2009年,首周在1271家電影院上映,總票房 2319萬美元
《Eddie Murphy Raw》,1987年,派拉蒙出品,首周在1391家電影院上映,總票房 5050萬美元
《Richard Pryor: Live on the Sunset Strip》,1982年,哥倫比亞出品,首周在1277家電影院上映, 總票房 3630萬美元
《Hillary"s America: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Democratic Party》,2016年,首周在1217家電影院上映,最終票房 1310萬美元
《You"ve Been Trumped》,2012年,首周在 1 家電影院上映,後來最多有 5 家電影院,總票房 2.9萬美元
《Regina Spektor: Live In London》,2010年,首周在 9 家電影院上映,總票房 6684美元(沒有萬)
電影必須是說故事嗎?
是的。電影本身就是說故事,電影中的「故事情節」只是電影說故事的一種手段。 其實大部分觀眾忽視了:每一部電影上映伊始,就已經在開始說故事了。因為電影只是展現給觀眾某種影像,是虛構的。即便取材於真實事件或記錄真實,電影展現給觀眾的也只是導演想要給你看到的。所以張小北的回答是高度概括且十分機靈的,電影放映的過程就是說故事的過程。 在《認識電影》這部電影入門書中,「故事」作為電影的一個構成方面,被概括為顯現和敘說。一個電影的故事講得好不好,要看是誰在講,怎麼講,在於電影顯現的手法(攝影、鏡頭運動、場面調度、表演、聲音等方面)和敘說的方法(編劇、敘事、剪輯、意識形態等)。 著名導演巴茲魯曼說過,大多數電影無外乎是說「我愛你」,「我要殺了你」,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說出「我愛你」,「我要殺了你」。綜藝大電影算電影嗎?
理論上說是算的。但大多數綜藝電影只是迎合了觀眾的快餐消費需求和低要求的審美,在顯現和敘說的手法上表現拙劣,乏善可陳。有沒有不講故事的電影甚至是好電影?
如上所說,沒有不講故事的電影,但有不依託「故事情節」來講故事的好電影。這些電影通常在攝影、剪輯、鏡頭運動等其他方面就已經非常好的表現了導演想要表達的故事。 拿最近上映的來說,《愛樂之城》的故事情節簡單甚至還有轉折生硬的硬傷,但導演通過舞蹈、服裝、配樂、演員表演等已經準確表現了主角的愛情關係走向。相近的還有之前的《瘋狂麥克斯·狂暴之路》,再遠點的像《2001太空漫遊》。 極端的有完全拋棄故事情節的。2011年的《都靈之馬》,兩個小時都是父女兩人在穿衣服、打水、套馬車、喂馬、吃土豆、坐著發獃;穿衣服、打水……吃土豆、坐著發獃,往返如是。但導演通過不同角度的拍攝、構圖、鏡頭的運動,表現了如何審視自我的存在以及人類所處的生存困境。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曾讓我對自身的視角迷惑好幾天,好奇於如果人能360°的觀察周圍世界會怎麼樣。毫無疑問,這是部好電影,但不建議大眾觀看。 有時間的話再配圖說明。其實一配圖這個問題就非常簡單了:純粹的電影,用鏡頭語言說故事,而非依靠編故事來說故事。不一定 很長一段時間裡電影院里在播新聞。每部電影放映前 先用幾十分鐘給你灌輸一下我軍在歐洲打到哪裡了,或者傳達一下偉大領袖最高指示。要知道那會整部電影也沒有多長時間。電影剛出現那會兒 放的類似西洋景兒之類 和今天的幾分鐘搞笑視頻差不多意思。可見電影講故事的工作是後來被賦予的。電影的目的就是把人吸引到影院里,並心甘情願的傻坐在那裡,直到尿泡憋不住。只要達到此目的,管你演的是什麼。民國那會兒還有可以嫖妓的電影院,現在當然不讓了。但原理相同。而且只讓摸不讓干,一般只要交了籌子錢了,你就得坐到開燈才去撒尿。不然多虧。講一個全須全尾兒的故事,拋出環環相扣的懸念,充分調動起觀眾的情緒,並在快結束之前解決懸念,讓情緒流達到高潮 哭的一臉鼻涕,顯然這麼干 能最大效率的把觀眾按在座位上足夠長的時間。因為這是個討巧的捷徑,所以大部分電影都選擇講個瞎編的故事,好控制啊。你看個別的東西,如果能堅持傻坐兩個小時,最後還能哭一把,那你這個病五百塊治不好了。所以我認為只要有懸念,有能引起共鳴的情緒流,這就是個好電影。如果不編故事就能做到,那就是本事大啊。
是的。評價爛片有很多種方式,但是有一種方式是最通用,最直接,最有效的。
--這TM講的是什麼?電影講的不一定是故事,但是一部電影一定都會有一個想法(idea)。
而這種「idea」在我們所觀看的大多數電影中都由「故事」來呈現,這也是大眾接觸最多的一類「idea」在電影中的展現形式。
但是在博物館,藝術館裡,我們會見到很多電影,是非敘事性的。比如奧斯卡得獎影片《為奴十二年》的導演McQueen, 他的電影裝置作品《Ashes》就是一個非典型敘事性的作品(當然其中有一定的故事屬性)。
因為絕大部分的觀眾對「故事」這個展現形式接受程度更高,而且院線電影也都是已「故事」為主,所以那些非敘事電影漸漸被推到了角落。同樣的,因為大眾對於敘事電影的接觸更多,所以在觀看非敘事電影的時候會產生抵觸心理,認為這不算「電影」。
電影的英文表達有很多,「picture」,「movie」, 「film」,但是不論怎麼稱呼,個人認為電影最重要的是有一個好的「idea」,然後再由電影人來決定該如何展現這個idea,敘事或非敘事。
被學校的conceptual film折磨的生不如死,逃課去看金剛的路上寫下的答案。
電影是照相技術的延伸
當你震驚照片所記錄的時刻時,你或許會回憶起照相時所發生的事情。
這些發生的事情在你腦中放映,變成了故事。
而電影則是一系列照片的合集,他通過一長串的照片來紀錄時間的流逝。
這些流逝的時間自成了一體,形成了你認為的故事,並被人們賦予意義。
所以
張小北抖得機靈很準確
並不是電影講的是故事
而是時間的流逝造就了故事
電影,從始至終都是一種記錄的媒介。
私以為電影意在傳達某種思想(這裡理解成想法,或者idea也不為過)。故事只是以一個敘事性強的載體把這個idea包含進去了而已。拋開這單個載體,我們可以找到很多另外的,比方說對話,比方說被廣泛認知為意識流派的長篇心理描寫。安利一部片子《這個男人來自地球》。鄙人很喜歡的一部片子
所謂「講故事」就是敘事吧……大部分電影就是敘事的,而且電影在敘事上很有優勢,但是這並不代表電影不能用來表現別的,就醬
再補一句,非敘事性的電影也是有的,比如帝國大廈那種看了這幾年的某些國產片,我明白了電影不僅可以用來講故事,還可以用來扯淡。
個人認為電影的核心是傳達某種體驗,總的來講是對觀眾情緒的控制,而做到這些方式有很多,講故事,無疑是一個最直接,最有感染力的一個途徑。另外,更想討論,什麼是故事呢,某種事件構成么,或者說單純就是時間結果,從這一角度,無論什麼行為事物,在這時空維度下,都算是「講」了一個故事吧。。。。
不必,電影有反情節、反敘事、反結構的電影存在。螺旋式結構的劇本就不必頭尾因果吻合。場景之間也可以毫無關聯。如果感興趣可以去看看布努埃爾的「黃金時代」老塔的「鏡子」小塔的「都靈之馬」蔡明亮的「郊遊」以及上述導演的其他作品。
推薦閱讀:
※2016 年發生這麼了多事,能給《紙牌屋》編劇提供哪些新素材?
※可以分享一下藝考編導類的經驗教訓嗎?
※少年熱血漫畫作為一種類型,它的核心是什麼?著重表現的是什麼,為什麼大家那麼喜歡看這種類型?
※如何從一個小白進入編劇行業?有什麼進入編劇行業可看的書?需要注意的有什麼?
※新人入行編劇行業怎樣維持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