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離線」雜誌停刊?

《離線》停刊和會員服務停止公告 - OFFLINE

讀者來信:讀者不要來信了 - OFFLINE

為什麼優質內容反而難以生存下去呢?


我想很多人還沒意識到《離線》的偉大之處。

今年年初,Medium 發起了一輪裁員。Evan Williams(Medium CEO)宣布這一決定的時候說:

We believe people who write and share ideas should be rewarded on their ability to enlighten and inform, not simply their ability to attract a few seconds of attention.[1]

傳統的、成熟的媒體行業是廣告驅動的,這意味著獲取收入的能力並不是創造和分享有價值的內容,而是想方設法獲取用戶的注意力。

這對於內容創造者和分享者來說是不公平的——在名為內容產業的行業里,營銷人才比他們更有競爭力。

因此 Medium 裁掉了所有的銷售人員,只保留了技術產品團隊,希望能夠找到一條能夠讓內容創造者和分享者依靠有價值的內容來獲取收入的道路。

而《離線》一開始就試圖讓用戶直接為內容付費,完全依靠發行收入來支撐自己的運行——換句話說,讓內容創造者和分享者依靠有價值的內容來獲取收入。Medium 花了三年時間想清楚才做出的轉型,恰恰是離線三年前創刊時的初衷。

這是何等的遠見與勇氣。

但遺憾的是人們總是低估內容的價值。就像你無法用二進位文件的大小來計算程序的價值一樣,精確、優雅、溫柔、深刻的內容也無法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計算價格。

先行者總是要在某個時刻倒下、死去,腐敗成白骨,掩埋在路旁。但若干年後,總會有人回來在它倒下的地方立一座紀念碑的。

1: https://blog.medium.com/renewing-mediums-focus-98f374a960be


關注小眾的獨立出版那麼多年,我深知,無論開或停,都是分秒間的尋常。然而對於科技文化雜誌《離線offline》的停刊,仍然令我久久難以釋懷。

嚴格來說我並不是科技迷,甚至連科幻都不太迷。但是自《離線》創辦以來,我對它卻一直保持著秘制好感和興趣。仔細想來,這大概是因為,在當下的生活中,我們早就跟科技緊扣在了一起。就算你不特別關心,它都在你身邊實實在在的對未來產生著巨大的變化。你可以不懂人工智慧,卻不可避免使用智能手機;或許你不是Geek,但是沒事兒的時候也愛玩幾盤王者榮耀……所以我好奇,我無比的好奇,未來迎接我的會是怎樣的生活與文化,而《離線》恰好是那個能引領我入門的智者。

扯了那麼多,可能很多人都還是一頭霧水,《離線》究竟是一本怎樣的雜誌?那還是讓我從頭說起吧。

《離線》是一本關於科技與文化的雜誌,試圖為熱愛思考與創新的人提供深度的閱讀體驗。

自2014年起《離線》陸續推出了4本Mook,取名「離線」某種程度上是對科技文化雜誌的鼻祖《連線》(1993年創辦)的致敬,希望以此在浮華呱噪的「online」狀態外,為「愛思考的計算機使用者」提供一種深度的、沉浸式的閱讀可能性。

2016年4月,《離線》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數字閱讀產品,以會員收費制度為核心,每周為訂閱者提供3萬字的優質內容。針對轉型後的數字閱讀產品,《離線》依然有推出合集的紙質版供購買收藏,但是與此前的Mook相比,視覺上就變得更加簡單粗暴,完全由偏硬核的長篇文字堆疊而成。

《離線》探討的內容始終是關於科技如何影響文化、商業和社會生活,以發掘技術背後更任性的一面。而其內容的呈現無論是紙質還是數字版本,依託的都是深度長文。不少人喜歡《離線》正是因為它所提供的閱讀深度,同樣有不少人把《離線》之所以離線的原因歸咎於這些長文。

在此我並不想再額外討論諸如深度閱讀的載體問題或是其與碎片化時間的對抗方式。畢竟人家主創都一直強調了,這是一個閱讀實驗。此時,實驗並非失敗,只是「未完」,就如當年《1024》(《離線》的前身,國內第一本科技文化MOOK)僅出版了一期就永遠跳票了,但是後來我們有了《離線》。因為我們深知技術作為一種文化,對人類未來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所以我相信,這個議題在未來的文化討論中永遠不會缺席。

最後,雖然《離線》已經停刊,但是感興趣的仍然可以在很多地方買到他們的Mook,也可以上知乎書店購買其數字化以後的電子書。

以上,

更多雜誌推薦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


?

在第一期紙質書《1024·人與機器共同進化》里,我就有一種強烈的發現無數新世界的感覺!每一個欄目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奇點爆發,在我腦海里形成一片片璀璨的星河,一個個全新的世界!李婷主編在前言里說,想把國內的長文和geek文化做起來,遺憾的是市場並沒有跟上腳步…接著,後來在知乎上才聽人說,1024停了,改成了離線,看了一遍那時候離線出了的幾本紙質mook,發現已經沒有1024里那種感覺了…比較散,重點是轉向了技術娛樂文化的輸出,而沒有1024那種技術創新文化的涉及,簡言之,變成了一部消費品,而不是一個技術導師,其實我並沒有從中學到什麼能在看過之後再饒有興味地輸出給朋友和其他圈子的東西…換句話說,離線的文章僅是告知,而1024多了一種創新驅動,是可以讓讀者有操作慾望的,geek群體不都是技術控操作大師嗎?總之,我覺得個人經驗其實倒沒什麼,但重要的有兩點,一點是對環境的探索發掘和重構,另一點是探索發掘過程中的收穫(反饋)能吸引激勵並推動對環境的更深廣的探索發掘和重構(即有效的反饋)。kk說過一句話我覺得不能太對:「我們發明新事物的速度已經超出了我們『教化』這些新事物的速度。今天,一項科技問世之後,我們需要大約十年的時間才能對其意義和用途建立起社會共識。」

?

這是知道離線停刊後我第一時間的想法,看來對離線愛得不夠深,在最後一刻才把心裡話說出來……

對待市場,總得保持合時宜的悲觀,

但是對待文化,總得面對不合時宜的悲觀…

我不知道當初開創離線是因為市場需要還是像「唐朝和尚西天取經」一般為了「普度眾生」,

但是我知道在這之間存在著宇宙級的難題——如何把握和協調?

付費和免費,深度長文和碎片化閱讀,消費和創新,快餐和思索,翻譯和原創……諸如此類問題交織成我們現在這個樣子,最好的時代,最壞的時代。

感謝1024和離線,讓我知道一顆柳樹種子中的湧現機制,讓我知道城市街道上雜亂的行人拖慢我腳步的同時也在給予我享受城市文明的機會,讓我知道特德·姜和他的作品改編的科幻電影《降臨》,讓我知道凱文·凱利、《全球概覽》和嬉皮士文化,讓我知道生活中的文化基因和更多的可能。

希望下次見面時,你會是更好的更認同的自己,明天見。


臨睡前看到這個消息,雖然明天早上還要上班,不過還是希望說一下吧。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離線》雜誌從某種程度上是「古董電腦室」的老師及努力的目標。《離線》如同漆黑的夜空中一顆明亮的信號彈,又如探路的偵察兵,走在探索中國科技文化媒體的前沿。

可以說,中國的科技媒體,尤其是信息技術相關的媒體,長期以來是重技術、輕文化的,這與當前國內業界實用主義的功利化傾向息息相關,而《離線》的出現及其帶來的反響,證明了在中國這種實用主義的大背景下,仍然會有相當數量的群體希望了解科技與文化、藝術和社會生活之間的交互作用和長遠影響。而依靠著信息技術相關行業龐大的從業者人數,和對互聯網世界話語權的掌握,是有可能成為那星星之火,從而讓科技文化產生出信息技術行業之外的影響力的。

我不知道將科技文化的影響力擴展到互聯網之外的線下世界是不是《離線》雜誌命名的本意,但在我看來,這正是《離線》團隊的諸多同行們所期望的。

截圖來自 回顧十年前的中文PC Magazine - Ling Zhangamp;#x27;s Blog

《離線》的文風讓我回憶起90年代末的《個人電腦》(PC Magazine)和《CHIP新電腦》,也提供了一個「互聯網時代的紙媒」的極佳樣板。對於我來說,這種啟發和我個人經歷的共同作用下,我開始了《古董電腦室》專欄的寫作。

我知道若干年前中國有比較火爆的小筆記本論壇如電池專門網等等,但其背後都是有商家支持的,包括恩山無線論壇,我的第一塊無線網卡都是從恩山的淘寶店買的(2005年,11年前的洋垃圾SMC路由器和Intel 2100b網卡)。但目前中國已經錯過了「洋垃圾」大爆發的年代,當年可能流入中國的那些Commodore 64之類的可能已經被拆解煉金了。像Commodore這樣的家用電腦沒有漢化可能,所以JS也不願意賣。這些事情我是親歷者,當年我曾經研究出將MC21的漢化包用在Handheld PC上的方法,導致一款90年代的H/PC NEC R730還大賣了一陣。

當時我還有一篇帖子,叫《看書、看圖、看新聞,我的Blackberry不一般》,某種程度上推進了黑莓7230、7290在中國的普及。

現在中國已經基本沒有機會再靠」洋垃圾「支持一個Retrocomputing社區了,所以我的」古董電腦室「嚴格的將討論內容限制在PCI之前的IBM兼容機(Socket 7之前),Old World ROM的Mac,iPhone之前的移動設備,完全規避」洋垃圾「所覆蓋的範圍(其實這之後電腦在歐美也不算是retrocomputing)。這必然會損失一些傳播性。但同時會提供一些新鮮感,並保證內容的獨創性,大多數內容可能都是在中文社區里第一次出現的。

關於Retrocomputing的未來,我認為會走向一種」亞文化「的文化產業,就像你看到有Spectrum Next和The 64這樣的硬體項目,也會有類似於from bedrooms to billions這樣的電影,THE SOUNDTRACKS OF TURRICAN這樣的音樂專輯,和類似於pico-8這樣的軟體產品。進入2010年代以來這一類的項目在西方已經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對於中文社區來說是一片空白,是一片等待開拓的處女地。

在我最初的願景中,成為中文社區第一本有著紙媒文章質量,以Retrocomputing為主題的「發燒友雜誌」(Fanzine)將會是我未來一段時間努力的目標。我不知道《離線》的編者們是否也在某個時刻關注過這一話題,但在我的內心中,始終期待著來自大洋彼岸的呼應。

但這個時候,《離線》停刊了。

如一記晴天霹靂,讓人顫慄,也讓人警醒,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我曾經一度認為2016年是科技文化的復興之年,在Kickstarer上,《8-bit Magzine》已成功眾籌三期,《Colour Personal Computing》面向較為小眾的Amstrad CPC電腦,也成功發行。芬蘭電腦文化雜誌《Skrolli》成功通過Indiegogo面向全球發行第一期英文特刊;《8-Bit Generation: The Commodore Wars》將8位電腦大戰的台前幕後搬上銀幕,而在Kickstarter和MegaFounder等眾籌平台的助力下,作曲家Chris Huelsbeck在25年後將《超級戰士2》(Turrican II)的主題音樂搬上了交響樂的殿堂……

眾籌中的《8-bit Magzine》第三期:8-Bit Magazine Issue 3 (Amstrad, Commodore, Sinclair amp; more)

或許是我已孤懸海外數年,如今仍然無法準確把握中文讀者的口味,近來開始嘗試創作以國內社區為背景的文章,其結果尚不得而知。但我仍然對本土團隊如《離線》為何無法支撐下去感到迷霧重重,難道中文社區真的功利傾向瀰漫,縱有諸多相關產業從業者和愛好者也養活不了一本紙媒?抑或是在政策或法律上觸礁?希望能夠在後面的答案中,找到解開我心頭謎團的答案。


劣幣驅逐良幣!

第一次接觸《離線》也是在知乎,偶然間刷到了文明硬重啟的那篇知乎專欄。很巧,幾天以後補《內核恐慌》的某一期時,又聽主播安利了這個刊物,於是就掏錢訂了會員。

這大半年以來,雖然不是每篇文章都看,但是每周一次翻閱這樣優秀的雜誌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因為這種付費刊物,比大部分微信公眾號文章或者各種日報要優秀太多了。這類刊物用非常嚴肅認真的態度來對待文字,每篇文章都經過作者約稿、編輯校對等環節,傾注了文字工作者大量的心血,最終才被讀者看到。

在那個智能手機以前的時代,這些每周乃至每月一期的刊物是我消遣的主要途徑。語文老師推薦的《讀者》和《親年文摘》,父母訂的《南方周末》,死黨每期必買的《電腦報》。

我還訂過幾年的《新發現》,這是一份全彩的科普讀物,也是我訂過印刷質量最好的刊物。我清楚地記得,有一期探討全球變暖的應對策略,其中有一個方案是往海水裡傾倒鐵屑以增強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什麼的。幾年以後在GRE閱讀題里遇到了同樣的背景時,我差點在新東方的課堂上叫出聲來。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音樂界。早年是偶爾才能買一張 CD 來,一軌一軌認認真真,一聽就是幾個禮拜。我記得在新華書店看到 DECCA 150CD 的禮盒,那時候我覺得誰送我一盒這個讓我叫他爸爸也不過分。

但是今天,你問我為什麼網易雲音樂那些 128k 的熱歌慢搖我也能聽得這麼 high,我會告訴你因為方便——現在誰會用這麼大這麼蠢的一個 CD 機聽音樂呢,而且不要說筆記本,我台式電腦上也早就沒有光碟機了。

《離線》是一份電子雜誌,可以看到他們做了不少推廣工作(至少在知乎上),而且每一期既能 web 在線看,也會發到郵箱,我覺得不能更方便了。傳統紙媒的那些劣勢在這裡不復存在,然而它還是停了。你要問我為什麼,或許我只能說這個年代更適合那種低成本的反智快餐文吧。


逝去的反而值得珍藏。比如天南,獨唱團,大方,Lens,東方早報,張國榮。

此外,紙媒盈利模式確實難以企及,能經歷時間考驗的畢竟不多。


說實話我並不覺得離線值得幾位高票回答者這麼高的評價,作為工具資訊+知識付費的嘗試,離線不是第一個,不放廣告的雜誌也一直都有,除了加入了互聯網因素的一些創新,我認為離線的模式和讀庫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當然離線作為中國版的WIRED和全球概覽,這個嘗試中止了還是很可惜的。


作為一本小眾雜誌(樸素概念),開和停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就像不在乎其在線和離線一樣。我們總是在萬分期待內容,也萬分不在乎內容。


買過兩三期,還是隔了好幾個月買一刊的那種....

樓上一些高票答案我覺得有點對離線過譽了,我個人覺得這雜誌內容不咋地,一些細節不太符合邏輯。

有很多文章感覺有種炫技產生距離的感覺,乾貨不多,沒法吸引我繼續買,更不用說會員了。

我覺得離線是有一點騎牆的感覺,想讓大眾消費科技文化,但是寫出來的又不夠娛樂不夠大眾,反遭到硬核用戶的拋棄,兩處不討好。


沒什麼好說的?自己作死。當初跟離線團隊談上線各大電子書平台,平台商答應提供S級渠道推廣渠道。離線團隊自己不幹,非要自己把所有的事情給幹了,真的是沒有喬布斯的命得了喬布斯的病!劣幣驅逐良幣談不上,只求掂量清楚自己到底幾斤幾兩!


利益相關:16年九月開始訂閱

訂閱了以後花了兩天分別下完了所有當時出了的雜誌。花了半個月看完。花了兩個月重讀消化。

閱讀優秀的內容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但是它還是停刊了。

我想和離線雜誌的本身有一定關係,但是它的推行方式更值得商討。

我認為離線雜誌的主題是推廣geek文化和科技普及,因為離線的每一期(除了攻殼兩期)都有一個獨立的主題和討論的方向。作為一個偽geek和科技狂熱愛好者,我很享受閱讀《重訪黑客》和《人造聲音》截然不同的兩刊。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相關方面的背景,或是對所有主題的興趣,這就把離線的受眾群限制在了小眾群體。而先付費再閱讀的方式對於小眾群體可能並不能支撐離線這樣一個注重優質內容的雜誌。

其次,看得出來離線的宣傳模式完全是口碑宣傳和按照受眾群體推廣。這也註定了離線短期內是小眾的事實。

希望離線能夠像1024一樣悄悄重啟,再開始一個有趣的閱讀實驗。

一個小建議:在離線讀者群里認識了太多大神,而我覺得離線面對的小眾群體也是可以變現的方式,只不過做法還有待商酌。

(一個至今還堅信Torison是只雞的讀者


眼界只在對科技的新奇和應用,懷著看科普書刊卻想把自己看成科學家心態的人,什麼都讀不出來。

第一次被離線吸引是看到最早之中《黑客》的紙質那一期,因為從小對黑客的崇拜和對黑客本質的欣喜很快就喜歡上這本雜誌。但是看久了就明白,這樣的題材的雜誌,科普不同果殼,說細緻不是技術,這個世界上被人們看到的激動人心的共享的偉大只有那僅有的一小部分,不重複的說,能說多久呢,從看完黑客那一期其實就一直擔心了,這樣立意的雜誌肯定不會長久。但是不長久不代表它不好


偏題預警:-)

和離線唯一的接觸是因為他們出了一期有關wiki的雜誌。

當時我聽說中文維基百科某位管理員同學被採訪了,非常的好奇,但我又沒有訂閱離線,於是就厚著臉皮向離線編輯部發了一封電郵,也沒有抱著什麼回復的希望。結果出乎意料,幾天內離線編輯部就回復了我,同時附了本期的離線雜誌,裡面果然有採訪加那位管理員的照片(≧?≦),於是我就這樣0成本得到一期離線雜誌…

直到今天看到這個問題,才知道這家雜誌社已經關閉了…


怎麼樣才能再看到網站上的文章呢?會員才能看,但是賬號已經被禁用了。


體現了雜誌的品牌內涵,真的「離線」了


年前還在大張旗鼓拉訂閱,快過年的時候突然發布公告說要過年暫時不接單了,年後宣布停刊

這劇情不出個三部曲簡直說不過去


我沒訂過離線雜誌 但也要強答

1廣告我只在知乎上見過

2從專欄的版式到內容 完全激不起我的閱讀興趣

3電子設備看偏硬核長文 實在是不習慣


推薦閱讀:

紙媒編輯有哪些約稿妙招?
行業紙質媒體(雜誌)還有發展空間嗎?有多大?
該選擇讀法律碩士,還是去時尚雜誌社做喜歡的雜誌編輯?
成為一名雜誌編輯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辦一本紙質雜誌需要什麼樣的一個團隊和流程?

TAG:極客Geek | 雜誌 | MOOK雜誌書 | 知識付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