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為什麼不就任征夷大將軍,開創新一代幕府?
為什麼豐臣秀吉不就任征夷大將軍,而是一直由公家人擔任的關白?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將軍、開創德川幕府後,豐臣秀賴是怎樣一種存在。那些大名們如何看待豐臣秀賴
剛剛寫過專文,題主可參:
作者:不懂戰國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500477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天正十三年(1585)七月十一日,已經基本掌握日本中部的羽柴秀吉獲賜關白職。此時雖然秀吉尚未完成統一天下之宏願,但已消滅了原織田政權內的敵對勢力明智光秀和柴田勝家,並正在著力迫使德川家康臣從。任誰都能看出秀吉在以主君織田信長的繼承者自居。
一直以來,羽柴秀吉(羽柴秀吉在就任關白職時,尚未賜姓豐臣,因此本篇小文中統稱為羽柴秀吉——不懂戰國注)為何選擇就任關白職頗讓人覺得有些違和感。作為武家來說,就任武家頂點象徵的征夷大將軍才是一般的思路。秀吉的選擇究竟是因為什麼?幾百年來也是眾說紛紜,其中最著名的、影響最深的還是林羅山、林守勝父子所撰的《豐臣秀吉譜》中的那則逸話,而且幾乎成為了幾百年來的定說。
話說羽柴秀吉本想就任征夷大將軍,但就任將軍的先決條件必須是源氏出身。因此秀吉便想通過成為時任將軍足利義昭養子的辦法,改姓源氏,再就任將軍。沒想到此提案遭到了足利義昭的拒絕。秀吉不得已只有放棄通過此種方式就任將軍的想法。
上述這個逸話的出處《豐臣秀吉譜》是江戶時代初期幕府的御用儒學者林羅山及其四子林讀耕齋守勝於寬永十九年(1642)所著。而且這則這話還沒完,謀求成為足利義昭養子的說法只是其前半部分。後半部分是秀吉在被足利義昭拒絕後,又與右大臣菊亭晴季相商,菊亭晴季建議說:「關白乃是人臣的最高爵,為士民所景仰,遠比將軍高貴,所以還是建議您就任關白吧。」秀吉便按照菊亭晴季的建議就任了關白。
而說起《豐臣秀吉譜》,乃是時年十九歲的林守勝根據父親林羅山的著述進行整理而已,而林羅山受江戶幕府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之命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便完成了此書的編寫,可謂交差神速。但實際上內容部分大量參照了小瀨甫庵的《太閣記》,《太閣記》中沒有的便去引用竹中重門的《豐鑒》,文祿·慶長之役部分則多有引用堀正意所著《朝鮮征伐記》中的內容(長谷川泰志《羅山與《豐臣秀吉譜》的編纂》)。但可笑的是,關於羽柴秀吉就任關白一事,上述幾種書中均沒有記載,在其他史料中也未見蹤影,所以很有可能是林羅山父子自行腦補的結果。
而且上述逸話存在著兩個最大問題。一是關於羽柴秀吉想要就任將軍並成為足利義昭養子的說法,沒有在其他任何史料中有所提及。反倒是在就任關白前一年的天正十二年(1584)十月,正親町天皇親自詢問秀吉是否就任將軍,結果被秀吉婉拒(《多聞院日記》天正十二年十月十六日條)。而且除了將軍職外,正親町天皇還命秀吉任四位近衛大將之官位,結果也被秀吉推讓,只就任了五位的近衛少將之官位。關於四位大將推舉一事,在同時期的一次史料《宇野主水日記》中也能得到確認。雖然關於天皇親自推舉秀吉就任將軍一事尚無其他史料佐證,但至少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與足利義昭有關;二是關於老生常談的是否就任征夷大將軍的必須是源氏出身?眾所周知,鎌倉幕府的首任將軍源賴朝、室町幕府的首任將軍足利尊氏以及江戶幕府的首任將軍德川家康均為源氏出身,但也並不是沒有非源氏出身者就任將軍的先例,例如鎌倉幕府時期的攝家將軍藤原賴經、藤原賴嗣,親王將軍宗尊、惟康、久明、守邦等人。包括對於號稱平氏出身的織田信長,正親町天皇同樣徵詢信長究竟是就任將軍、關白抑或是太政大臣(即著名的三職推任一事)。可見只有源氏才有資格就任征夷大將軍一事並不十分站得住腳,天皇也並不拘泥於將軍必須是源氏出身。因此羽柴秀吉完全沒有必要要求足利義昭收其為養子,行此多此一舉之事。何況以當時二者的勢力對比來看,秀吉如果真想讓足利義昭收其為養子,義昭真的有底氣、有資本拒絕么?
但對於源氏改姓(其實應稱為改氏)而就任將軍也不是沒有例子,德川家康便是如此。德川家康曾有稱過藤原氏,後又改稱源氏。總共前前後後變更過三次(岡野友彥《家康生涯中三次源氏公稱·改姓》)。慶長八年(1603)就任將軍時是第三次。但前文已經提到源氏出身並非是就任將軍的必要條件,所以學者堀新認為,家康的此次改姓與豐臣政權下的羽柴授姓(其實應稱為授予苗字)有關。
羽柴秀吉成為關白並獲賜豐臣姓後,向各大名授予豐臣姓和羽柴苗字,以此為紐帶建立擬制的一族和以其為頂點的家父長制,統領全國大名。德川家康也曾獲賜羽柴苗字,稱「羽柴江戶大納言」(《關地藏院所藏文書》),而且家康之子秀忠也獲賜豐臣姓和羽柴苗字。那麼問題來了,除了德川秀忠外,豐臣政權五大老的其他四位,即前田利家、毛利輝元、上杉景勝和宇喜多秀家都獲得豐臣姓,其他不少外樣大名也是如此,但唯獨尚未發現德川家康獲賜豐臣姓的史料,所以到目前為止仍無法確認德川家康到底是否獲賜過豐臣姓,究竟是相關史料未被發現,還是被後來的江戶幕府全部毀掉,抑或是本來就確實沒有獲賜過,現在不得而知。
慶長三年(1598)秀吉死後,雖然對於天下的支配暫時維持著秀吉生前確立的「豐臣體制」,但在豐臣體制的支柱之一前田利家死後,德川家康也開始逐漸疏遠這個體制,只不過名義上他仍在豐臣體制內擔當豐臣秀賴後見人。德川家康為了打開局面,在經過了關原合戰對天下形勢進行重新洗牌後,於慶長八年(1603)就任征夷大將軍。此事件被認為是德川家康攫取豐家天下,分化豐臣諸大名的重要轉折點(笠谷和比古《關原合戰》)。對於德川家康自身來講,在尚未崩潰的豐臣體制下就任將軍,有必要去豐臣化並喚起中世的源氏就任將軍之觀念,使其具有一個正統化的理由,所以在德川時代大肆鼓吹源氏就任將軍說。但羽柴秀吉則沒有此種顧慮。
那麼羽柴秀吉為何會就任關白呢?這還要從現關白二條昭實和左大臣近衛信輔之間的關白之爭(關白相論)說起。天正十三年(1585)上半年,因正親町天皇計劃讓位,而由羽柴秀吉配合營造的天皇的隱居之地仙洞御所完工,秀吉有參與營建之功,再加上豐臣(當時應為羽柴)政權日益成形,朝廷方面認為應該對時任內大臣的羽柴秀吉加以恩賞,計劃升任其為右大臣,而時任右大臣的菊亭晴季則辭任,給秀吉留出位置。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羽柴秀吉以原主君織田信長橫死前最後擔任的官職就是右大臣,此乃是不祥之事為由,拒絕升任右大臣而想直接就任左大臣。這樣一來,時任左大臣的五攝家之首近衛家出身的近衛信輔便需先行辭任,等待將來關白二條昭實退位後再接任關白。而近衛信輔認為並沒有以前官(即曾經擔任某官位現在並不擔任此官位,此處指近衛信輔所擔任的左大臣——不懂戰國注)身份出任關白之先例,所以上奏天皇想在讓出左大臣給羽柴秀吉之前便就任關白。但現任關白二條昭實則認為自己僅僅擔任了關白不到一年,二條家可沒有就任關白不到一年就退位的先例,所以拒絕了近衛信輔的無理要求。雙方你來我往,各執一詞而爭執不下,朝廷方面也沒個主意,最後此事被提交到羽柴秀吉那裡進行裁決。秀吉與前田玄以和菊亭晴季討論解決辦法,未料菊亭晴季建議秀吉自任關白。秀吉倒也樂於接受,便由前田玄以和菊亭晴季出面勸說近衛信輔之父近衛前久收秀吉為猶子,將來再由信輔出任關白云云。近衛前久無奈允諾。
近衛信輔聽聞此消息後大驚,他認為自藤原基經以來,還沒有五攝家以外的人能夠就任關白職,這實際上就是對於卑微出身的羽柴秀吉就任關白職的強烈不滿。近衛前久則安撫兒子:「關白的本職就是治理天下,現在羽柴秀吉已經實際掌控了天下,即便滅了五攝家,又有誰敢說半句怨言?」而秀吉在被近衛前久收為猶子後,搖身一變成了藤原氏出身,因而能夠平穩就任關白。作為安撫,秀吉贈與一千石給近衛家,其他四攝家各五百石作為家領。再加上秀吉承諾未來會將關白職讓與近衛信輔,因此信輔也是敢怒不敢言,而且這種口頭約束日後會不會兌現也不好說。
以近衛、二條兩家的關白之爭為契機,羽柴秀吉成功就任了關白。而近衛信輔可能也因此事受了些刺激,在日軍出兵征朝時也要一同前往,已經繼位為天皇的後陽成天皇趕緊下旨讓秀吉阻止信輔的行為。文祿三年(1594),信輔一意孤行的行為終於觸怒了天皇和秀吉而被流放至薩摩的坊津。
雖然羽柴秀吉想要直接跳過右大臣直接就任左大臣可以說是關白之爭事件的導火索,但諷刺的是,秀吉最終也沒有就任左大臣,而是在天正十四年(1586)底直接升任為太政大臣(以此結果來看,關白相爭事件不知是不是秀吉設下的圈套,使思慮不周的近衛信輔上鉤。但目前沒有關於陰謀論的史料——不懂戰國注)。在成功就任關白後,秀吉曾表示自己能夠成為關白乃是天皇之意(《近衛家文書》)。但實際上誰都心知肚明,這只是他通過手段成為近衛家猶子再就任關白的幌子而已。
所以僅就目前的史料來看,羽柴秀吉就任關白一事的起因恐怕是偶發性事件,但卻不能說秀吉心裡就沒有想過不就任關白,何況他還有拒絕天皇的提議就任將軍的前科。前文已述,就任征夷大將軍不一定限於源氏,而且室町時代以後,除了足利家外,還有武田家、吉良家均出自於源氏。而關白職好幾百年以來均被五攝家牢牢地抓在手中,連秀吉這種勢力如日中天之人也必須成為近衛家的猶子後才能登上關白的寶座,所以單純對比來看,就任關白比就任將軍確實難度大一些(三鬼清一郎《織豐期的國家與秩序》)。
除了以上表象的因素外,羽柴秀吉若要「合理」的繼承織田信長的權力,其地位必須高於信長之子織田信雄(羽柴秀吉曾在清州會議後為了對抗柴田勝家,聯合丹羽長秀等人擁立織田信雄為家督——不懂戰國注)。現在即便硬實力已經超越信雄,但這還不夠。雖然從後世看來戰國時代是個「下克上」風潮流行的社會,但下克上並非什麼光彩之事,社會輿論一般還是持忌諱和否定的態度,所以秀吉如若不被戴上篡奪主家的帽子,那麼他需要的是一個大義名分,官位秩序的高低便是一種名分。而秀吉就任關白,自然比身為中納言的原主君織田信雄地位更高,從身份秩序上壓制了原來的主家。
最後再回到開篇的那則想通過充當足利義昭養子就任將軍的的逸話,基本上是林羅山父子腦補出來的「事實」。當然,作為江戶幕府的御用儒學者並受將軍德川秀忠之命編纂《豐臣秀吉譜》,必然會在德川幕府的立場上去進行修飾,通過貶低並未就任將軍的前兩代天下人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而突出就任了將軍的德川家康的高大形象,進一步彰顯德川將軍家對於支配天下的正當性,可謂典型的德川史觀。更通過對於中世多有認知的源氏就任將軍說的再造,來使德川史觀看上去更加自然,更具說服力。或許他們幾百年來的宣傳還是有很大成效的,現在不是還有不少人仍持有「只有源氏出身才能就任將軍」、「秀吉想成為足利義昭養子就任將軍而不可得才轉而就任關白」的這類想法么?
我是被舉報怕了,沒事就說我答非所問。好好好給你答案。
首先,關於秀吉是否能當將軍(即所謂的源氏將軍論),我覺得這本身就是個結果論,撇開過早的鎌倉幕府幾代藤原將軍及親王將軍不談,請問信長的三職推任如何解釋?事實上信長是沒有也沒來及向咱們表明自己意願、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既然將軍在選擇範圍內,那麼如果真有非源氏不得為將軍這條規定,那麼平氏信長難不成也要改姓?找誰?難道是被自己親手流放的義昭么?顯然不可能。所以雖然平氏沒有出現過征夷大將軍,但並不等於平氏不能出任將軍。
其次,秀吉是自己拒絕出任將軍的。根據《多聞院日記》天正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條一部分記載「今度於京都、羽柴筑前ハ従叡慮四位ノ大將ニ任〆、兼將軍ノ官ヲ可被成之旨、雖有勅定、主ノ望ニテ五位ノ少將ニ任了ト(後略)"大致意思就是「此番在京都,天皇向秀吉提議從四位大將任官,併兼任征夷大將軍,但是因秀吉本人意願最後變成出任五位少將。。」而另一條《宇野水主日記》里更是提到,天皇提議秀吉出任四位大將·參議,而關白一條內基則贊成四位大將反對參議,提出征夷大將軍的建議。最後,關於秀吉的源氏改姓工作,如前面各位所說,除了林羅山的《豐臣秀吉譜》外並不見其他史料有所提及,考略的林羅山德川政權御用學者的立場,說是為了抹黑秀吉及豐臣氏並不過份。然而有一點倒是可以一提「於是秀吉與右大臣晴季相議、晴季曰、關白者人臣之高爵、士民之景仰、貴於將軍遙矣、公其可任關白、秀吉悅。」有這段話也可見秀吉本意選關白本身就是有理由的。反對上面那堆(現在是下面那堆,知乎就這點討厭……)「因為秀吉不是源氏所以不能當將軍」的。
1 鎌倉幕府的將軍,一半多不是源氏。(鎌倉幕府九代將軍,只有前三代是源氏,倆藤原氏的攝家將軍,還有四個皇族將軍)
2 就算那時候是第一個幕府,制度不完整,織田信長和公家之間的「三職(關白,太政大臣,將軍)推任」,算近的吧?朝廷都有臉把幕府將軍當成選項送給平氏的織田信長,就說明朝廷並不遵循所謂「非源氏不能當將軍」的說法。
3 所謂「通說」,說法大致如下↓↓
初秀吉起微賤,無姓氏。始稱平氏,中稱藤原氏,於是欲爲征夷大將軍。右大臣藤原晴季素與秀吉善,爲之謀曰:「故事,大將軍非源氏不可。公稱藤原氏,宜爲關白。」秀吉曰:「關白何物?」晴季曰:「位亞天子,統御百官。」秀吉大喜。時藤原昭實爲關白,晴季諷辭其官,以秀吉代之。朝廷重違其意,遂詔許之。——《重訂日本外史 卷之十五》(標點由本喵友情提供)這文段里的秀吉就是個村夫……在日本摸爬滾打了幾十年,好歹也當了天下人,連關白是啥都要去問菊亭晴季?而且,在文段中秀吉表現出有意當將軍的情況下,菊亭的正常反應不應該是說「從前有過藤原氏的將軍,所以您當也行」嗎?連鎌倉幕府將軍姓啥都忘啦?那棵老歪脖子樹,還站在皇居後面,天天地盯著你們吶!結論——這段很可能是德川家為了增加自己的政權合法性+黑秀吉得國不正編出來的。至於為啥仨幕府創始人都是源氏,只能說是巧了……
他只是草民出身,不具有源氏血統
個人以為
就是豐臣秀吉的出身太卑微了武家也是要看出身的
軍事貴族 - Wikipedia大體來說,河內源氏、坂東平氏、藤原北家秀鄉流/利仁流/勸修寺流、大江氏廣元流等等,算是武家名門而豐臣秀吉呢?他的出身太卑微了
——親爹彌右衛門、後爹竹阿彌,都是沒姓沒氏的純屌絲,只配做一個足輕而已,連做武士都不夠格~後來秀吉好不容易搞了一個「木下氏」的苗字——但木下氏源自於杉原氏,而杉原氏七攀八攀可以跟(近江)淺井氏搭上關係,而淺井氏據說是來源自藤原北家·正親町三條家(但實際上就是原來近江京極家的家臣而已)……可見「木下氏」也只是武家裡面非常low的一個苗字而已
而現在
這個足輕的後代卻要「翻身農奴把歌唱」,要去做武家棟樑·征夷大將軍?——實際上,「秀吉做將軍」這個難度比秀吉去做關白還要大得多如果說鎌倉時代公家還有一定影響力的話
那麼從南北朝開始,到戰國時代為止,這二百多年的戰亂,充分說明了「槍杆子里出政權」的這個硬道理——而要地沒地要人沒人要錢沒錢、除了嘴炮以外啥都不會的公家貴族們,實際上已經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在這種情況下,秀吉跑去給公家(藤原北家·攝家)認爹、進而做關白——雖然免不了要公家們嘴炮一頓,但比起武家的槍杆子而言,這根本就是毛毛雨嘛更何況,秀吉做了關白(以及接下來賜姓豐臣),實際上模糊了他公家or武家的身份
——他可以「裝」成公家,以關白的名義、抬出天皇的牌子(大義名分)到處發「總無事令」,同時又有強大的軍力做支撐;而這為秀吉一統天下其實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須知征夷大將軍作為武家頭子,要擺平武家的山頭,只能靠自己
如果說征夷大將軍抬著天皇的牌子到處懟人,那就很丟份了——幾百年後德川茂茂(霧)家茂上洛覲見天皇表示效忠,結果幕府的威望就一落千丈了=====================
總而言之
秀吉做關白比做將軍要簡單得多——做關白,只需拿錢堵住公家的嘴即可(再不行還有槍杆子),然後可以舉著天皇的牌子到處懟人——做將軍,則只能完全靠自己的槍杆子一家一家打過去=====================
2017-2-7更
今天來看,這問題已經歪成了「是不是只有(河內)源氏才能做征夷大將軍」
而很多朋友(比如 @松平腎太郎 @直江信綱 )都持反對意見,並往往以「信長三職推任」這事中「朝廷擬任命信長為征夷大將軍」為反例首先要指出的是
並無哪個官方書面文件(律令、詔書、敕命、式目、法度、誓書)明確表示「只有(河內)源氏(或者源義家的後人)才能做征夷大將軍」也就是說,當朝廷列出包括征夷大將軍在內的「三職」供信長「挑選」時,這件事對朝廷而言並無任何不妥之處同樣的,歷史上各種「攝家將軍」、「宮將軍」,他們都不姓「源」,這也不妨礙朝廷任命他們為將軍嘛——是嘛,誰規定說征夷大將軍只有(河內)源氏才能做?沒人這麼說過嘛~但是
有沒有人規定——或者說到《禁中並公家諸法度》之前、有無規定說攝政關白一定只能由藤原氏(北家·嫡流)出任?——好像也沒有嘛(笑)實際上
藤原北家做關白、河內源氏做將軍,這當然是「無法可依」之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一種「歷史慣性」,一種「潛規則」,一種先入為主的「固有思維」——比如說藤原氏(北家)做攝關,幾百年來「都這樣」,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大家也覺得「理所當然」——比如從足利尊氏開始,到足利義昭為止,這二百多年來,由河內源氏庶流·源義康的後代(足利氏)出任征夷大將軍,這也是武家社會默認的潛規則(哪怕後來將軍路人化)~~~~~~~~~~~~~~~~~
另一方面
「征夷大將軍」對公家朝廷而言只是一介普通的官職(而且原本還是臨時性授予的稱號)但對於武家而言,它又有另一層意思,就是「武家棟樑」武家の棟梁 - Wikipedia在源賴朝的努力下,在武士階層裡面形成了「河內源氏就是武家棟樑,武家棟樑就是幕府之長·征夷大將軍」的觀念;而此觀念在室町幕府期間得到強化
也就是說,朝廷要任命你為征夷大將軍,別人如果以「你不姓源」為理由反對,這是沒道理的但是你做了征夷大將軍,是不是就能「自動」成為武家棟樑、號令天下武家呢?——如果真是這樣,那後醍醐任命的那一幫宮將軍早就懟死足利尊氏了(滑稽)鎌倉幕府後期就有皇室將軍,雖然是傀儡
想想松平家康為什麼要改姓德川就能明白姓氏的重要性,真以為豐臣秀吉能夠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嗎?他只是最大的大名而已,並非沒有敵人,強行就任征夷大將軍,而公家又不承認,豈非陷自己於不利局面。
因為吃飽了撐得沒事幹去打朝鮮,結果大傷元氣,被德川屠城了。
豐臣秀吉出身實在太次,德川家康不知道比他高到哪去了。足利義昭當時也不認他做兒子,要知道足利義昭到1588都是征夷大將軍,有兩年處於公武同政,豐臣秀吉又不能廢了足利義昭的將軍,那樣又會引起國內不穩。
他本人就是夷。難道要他自盡
只有武家棟樑——源氏,才能當征夷大將軍,創立幕府,德川就是源氏的后羿,松平不是,至於木下,更不是名門。
推薦閱讀:
※如果用將日語音譯成漢字,那麼地名人名等專有名詞會有怎樣的翻譯?
※去日本旅遊的話,都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地方?
※為什麼日本的偶像不像韓國中國那麼看臉?
※日本入常,中國有一票否決權嗎?
※日本的加班文化是否真的像傳言中一樣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