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廣告市場存在泡沫嗎?經濟下行是否會導致互聯網廣告行業不景氣?
互聯網廣告行業近年來發展很快,創新概念層出不窮,但是同時也有數據造假、效果難以測算等問題存在。當前互聯網廣告市場中存在泡沫嗎?是否會受到經濟下行影響而導致泡沫破裂?
最近連續有兩則關於互聯網廣告注水的新聞:一是Facebook被發現視頻廣告費用的計算方式有問題,可能超收客戶60%-80%的廣告費用;另一是日本電通廣告公司被客戶豐田汽車發現沒投放廣告卻收費或是數據灌水。根據調查結果,日本電通從2012年到今年8月為止,約有111家廣告主的633件廣告委託被超收了約2億3000萬日圓,其中有14件是連投放都沒做就跟客戶請款,金額一共大約是320萬日圓。
對此電通的回答是:因為這幾年網路廣告需求的急速增加,但是因為網路廣告的操作技巧與方式比傳統廣告來得複雜,在人才短缺不濟的情況下,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這不會是單一人員的問題,而是整體運營體制的問題。
這兩個事件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不僅是該公司運營體制的問題,也可能是整個業界共通(雖然並非每家代理商都一定有這個問題)的情況。從報導中的數字來看,就可以明顯知道,這不太可能是單一個人的問題(所以電通也沒辦法逃避):從數字上來看,每個案件超收的數字只有約36萬日圓,每家客戶被超收的只有207萬日圓。以常識來說,這些「超收」的部份不會佔整個案件金額的大部分;例如被超收36萬的案子,總金額應該不會只有100萬,否則太容易一下子就被識破。但如果是1,000萬或以上,就比較有可能成立。所以這不僅是電通自己的整體問題,也是產業的整體問題。
換句話說,以涉及的這麼多案件數和客戶數、以及每個案子平均相對較少的金額來觀察,這很難是一人、或是少數人所為,甚至可能是公司(或至少某些部門)的公開政策。
相比日本的手法,美國的手法是從「遊戲規則」下手,更加「聰明」,因為遊戲規則有一部分是公開的,還可以掩護沒有公開的部份;這次Facebook引起爭議的作法在於:只要觀看3秒鐘以上(YouTube是30秒以上)就計入影片觀看次數;這是公開的規則。在計算影片觀看時間時,不計入觀看3秒或以下的次數,以免拉低整個平均秒數(也就是通過計算方式,對平均秒數灌水);這是沒有公開的規則。
以常識來判斷,這應該不會是「被發現才會發現」的錯誤,刻意把3秒以下的觀看時間排除,不會是公式裡面無中生有、或是打瞌睡因而手誤的結果。
原本廣告市場只是相對單純的「投放-刊登-計算髮行量/顯示次數-收費」的行為,頂多牽涉到代理商專業選擇投放對象的「信息不對稱獲利」,但為什麼慢慢會變成以操控資料造成的造假來獲利?
以本文的案例來說,Facebook和電通之間有一些主要的差異:Facebook身兼媒體和部分廣告代理的角色,而電通只有代理商的功能。由於Facebook掌握了許多其他網站50%-90%的流量,所以完全是賣方市場,Facebook可以自己改寫各種遊戲規則,但電通不能;對Facebook的廣告購買程序有很大部分可以在線上完成(雖然也有不少廣告代理商,可能也包括電通),賣方的人力投入並不需要依業務比例增加,但電通則缺乏這個條件。
前文提到電通目前需要處理來自1810家客戶的20萬個廣告代理案件;如果以傳統代理商的作法,需要投入處理的人力相當可觀、對於案子和收費的管理體系也頗為吃力。或許也正因為營收沒有隨著投入的資源比例增加,所以導致電通自己所謂的「是整體運營體制的問題」;簡單說,就是網路廣告代理服務需要很多人力,但現在很難賺錢。
常在網路上活動的人可能都感覺得到,現在在網路上投放單純的文字鏈接或圖片廣告,除了稍微造成一點視覺印象之外,其實效用並不太高、實際的點擊率(CTR)也很低;除非是少數流量較大的入口或媒體網站,否則大多數小流量網站的廣告效果都不明顯、獲利也不高。
因此,許多廣告主和媒體都逐漸轉向視頻圖文的植入或是整體音效活動之類,這類令人印象比較深刻、停留時間比較久,因而效果比較好、但成本也高很多。
這往視頻化、複雜化、高成本化發展的趨勢,掌握賣方市場的媒體平台是最大的受益者(至少不會是受害者);但諷刺的是,對於手握眾多客戶、掌握龐大(過路財神)預算的廣告代理商來說,卻不一定是好消息。因為,如果照「正規方式」只賺服務費用的話,廣告代理商除非收費代理製作,否則在這一波形態轉變之中很難因此多賺到錢。
因此,無論是平台也好,或是代理商也好,都一直在想新的模式,在同樣的廣告預算、同樣的廣告量、越來越集中的賣方市場、(理論上)越來越透明的交易環境之中,榨出更多的利潤。
於是乎利用信息差甚至資料操控,還有其他很多千奇百怪、在互聯網環境下更容易達成的手法(例如買粉、刷排行榜等等),就成了最快能夠立竿見影的方式之一。
不過,網路媒體有各種操弄的方式,傳統媒體當然也有;但是在報紙、雜誌、甚至電視等傳統媒體逐漸式微、公信力也不如以往的現在,除了閱讀率下跌、報紙雜誌的銷售份數和廣告版面都大幅減少之外,有不少預算都轉移到網路上。然而,除了一些大流量的媒體(騙點擊的就不談了)之外,這些轉移到網路上的廣告預算又到哪裡去了呢?
現在「只是在網站上掛廣告根本賺不了多少錢」已經是一般網站主的常識,而傳統媒體又一直苦於客戶廣告預算的流失;能解釋這個現象的,似乎只有這幾種可能:
廣告預算雖然轉進了網路,但集中在極少數網站上(例如BAT),其餘的多數「長尾」必須分配剩餘的少數預算(代理商指能賺後者這種錢);從廣告主到受眾之間有一些很大的「黑洞」,讓預算消失在資料操控、浮報、服務費等各種機制之中,而沒有反映在廣告效果上。
現在,這些情況在客戶的追查、更進步的網站稽核機制以及單一案例爆發的連鎖反應之下,像Facebook這種強勢平台,只要出來道個歉、改個公式多半就沒事了,但電通這類公司除了原本就賺得比較少之外,還得面對調查、輿論攻擊、賠償給顧客、副社長道歉(還可能需要下台當替死鬼)、內部重整和稽核程序等等。而更緊張的可能是全體廣告代理商,勢必會遭到客戶相同的質疑。
雖然這種事情爆開是好事,可以讓日後的這個產業結構更公開透明、統計數字的精確性和真實度也更受到重視、讓更多預算能到達實際的廣告呈現上;但這也可能讓大客戶選擇自行投放(這一點在技術上並不困難),導致預算更加集中在少數網路媒體以及它們的直屬代理商之下。
反觀國內,和美國、日本的情形幾乎一致,這也帶來了大量虛假數據的泡沫問題。所以說,與經濟下行相比,眼下最大的問題反而是網路廣告媒體的過度集中,這件事眼下似乎沒辦法改變。基本沒有,幾位高票所說的作弊和虛假流量和商業泡沫是兩個問題,詳細的分析稍後慢答
可以分三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1.互聯網廣告市場的虛假流量有多少,這些虛假流量或者無效流量的泡沫有多大?
2.排除掉無效和虛假流量,互聯網廣告是否有真的具有效果,是否客戶的大部分廣告預算都被浪費了?即互聯網廣告的實際效用沒有達到預期,高於其他營銷渠道?
3. 在這個行業中,廣告技術/營銷技術公司是否數量過多,市值/估值如何,這裡存在泡沫嗎?
首先,作弊。虛假流量有沒有,這點是肯定的。虛假流量多不多,這個主要取決於廣告主的購買的資源,在什麼樣的廣告網路/Exchange上購買。以目前美國為例,普遍廣告主能夠接受的只要在5%一下,都算超過業內平均。基於IAS的報告,7%左右的展示廣告,9%左右的視屏廣告瀏覽是虛假流量。剩下的真實流量還包括不可見流量,就比如說這個廣告被真實投放了,但是出於屏幕下方並未被消費者看見。在ad-server的log統計裡面這裡任然算作一次impression,但事實上這種效果,這一塊行業標準大概在可見流量佔全部監測流量的50%-60%。當然,這是樂觀估算。不同的技術公司出具過不同的報告,有些報告作假比例更高一些。這些都算泡沫,但尚在能夠接受的範圍內。
就國內來看的話,事情會更糟糕一些。國內AdTech起步較晚,早年缺乏像Google DoubleClick這一類的行業翹楚。甚至到2012年的時候,不少大型4A媒介公司代理的大客戶依然是手工添加三方監測代碼到創意物料,通過媒介排期進行以CPD(Cost Per Day)為主的投放。廣告網路和和DSP只佔有預算中的一小部分。從媒體的角度來說,一些佔有核心優質流量的大型門戶甚至無法添加監測代碼,投放也已傳統CPD/CPH按時段投放的傳統手段為主。另外一方面,從客戶和媒介代理的角度來說:國內外媒介購買流程的差異,國內排期下單系統的低普及,外企中總部對於本地市場團隊的管控問題等等,使虛假流量存在需求。這樣的環境下,一方面流量造假的成本更為低廉,另一方面造假流量有市場,故而泡沫也會更大。
但就目前來說,越來越多的作弊監測公司出現並且迅速被媒介代理和廣告主接納採用,作為衡量營銷活動效果的核心參考指標之一。我相信行業本身始終是往良性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國內,隨著經濟的下行,消費紅利的消失,越來越會要求市場營銷活動更為精細化地去運作。泡沫並不會一瞬間破滅,但是行業的水分會慢慢擰乾。這點是我是樂觀的。
其次,效果。排除掉虛假和無效的投放以後,再來看效果,這裡就涉及到另外一個話題了。如何準確衡量各個渠道的效果?營銷對於銷售的轉化是多重消費者媒介接觸後疊加而成的效果。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廣告的營銷效果確實在一直下降。
這張圖來自於此前看過的一個報告,可以發現的是從2010到2015,這幾個廣告主除了ebay以外,身下的全部都廣告費用增長(藍色條)遠超過銷售增長(綠色條)。而這些廣告主基本都是互聯網公司,所作的廣告投放以數字廣告為主。
所以回歸到經典的廣告費和銷售效果的問題:泡沫有沒有,效果好不好,怎麼來看?如今我們可以通過營銷混合建模(Marketing Mix Modeling)和數字歸因建模(Digital Attribution Modeling)來去解決:我的所有營銷渠道究竟給我帶來了多少銷售轉化的效果;我的數字廣告究竟在其中貢獻了多少;如果在社交媒體上增加我的廣告投放,減少我在門戶網站上的投放,我能獲得多少預估的銷售增長;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所以我認為趨勢也確實是良性的,大量基於數據廣告技術公司的興起,為廣告主和代理機構提供了更為全面,豐富,且可以追蹤到個人的數據,使得去衡量線上廣告效果可以變得越來越準確,從而讓各個渠道的廣告預算回歸合理。
最後,金融市場。現如今市場上數量眾多的廣告技術/營銷技術公司,有泡沫嗎?
能看到的是一方面Rocket Fuel從當年上市時的每股60塊跌到如今的3塊;另外一方面是facebook從14年年中到現在股價翻番。
根據Luma在DMS16的演講中展示的數,二級市場來看,納斯達克上的廣告技術和營銷技術公司的平均在最近一年都沒有跑贏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從2015年5月到2016年5月,股價總體降了10~20%不等。而與之相對的,是Facebook 56%和Google 34%的增長,增長的市值相當於一個寶潔加上一個WPP。換句話說,Facebook和Google花了一年的時間,增長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廣告主」,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廣告商」的市值之和。
然而換個角度看:根據大摩的報告,百分之85%的行業內增長的數字廣告投放預算都給了Google和Facebook,行業內所有其他千餘家公司分享剩下的15%。
那麼問題來了,所以這裡面究竟有沒有泡沫呢,泡沫又在哪裡呢?互聯網廣告泡沫很大,主要是造假問題,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廣告平台。 多大? 保守估計移動廣告有大概5-10倍的造假數據!
本人以前做廣告技術, 現在做廣告主,日花費上萬元在營銷上。 可以說有一定的發言權。
1 正能量
大廠的效果廣告中,國外google和facebook, 國內百度搜索廣告做的最好,當然道德模式另談。 效果好的沒啥大泡沫吧
2 負能量
作弊一直有,尤其是國內。 廣告主都知道有作弊,但市場部門的人一般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稽查困難的原因,有要花掉預算和作出讓領導滿意的報表數字的原因,也有收回扣的原因。
3 專談海外移動互聯網廣告造假
我現在是廣告主,就是給公司app買用戶,最近主要做海外用戶。在海外移動市場,深受造假數據之苦,有專門團隊反作弊。
移動平台我把它分成自有資源的和聚合資源的。
媒體性廣告平台:
fb 和g家也屬於媒體性質的平台
facebook家沒發現作弊,admob 也沒發現,但是效果不如fb。
在海外安卓市場,除了了fb 和google,較顯眼的是國內幾家比較大的媒體性廠商。
凡是安卓媒體是工具類的,幾乎都是國內那幾家公司(典型如某豹,某度海外部,apus等)的產品。或其化名產品(同一個產品包裝成不同公司的產品,代碼幾乎一樣,主要換包名 和界面)。
這類公司基本上主動作弊,造假數據是真實的10-30倍,甚至更多。 造假方式較原始,有的甚至可以通過檢查網路通訊看出。
碰到這類工具類媒體帶來的量,最好的方式是直接下線。
聚合性廣告平台:
這裡面inmobi,mobvisa ,glispa等比較出名,接入點媒體較多,但是這些平台的短處是沒有媒體,並且都大規模造假。 接入大媒體還是上述所說的工具性媒體,作弊和被作弊都是在所難免。 這其中有sdk作弊,也有媒體作弊, 花樣不少。但是時間長了媒體的價值和渠道的價值就降低了,目前已減少合作, 主要還是放在facebook上。
《暫時不會不景氣》數據造假、效果難以測算等問題將會得到抑制,會越來越規範,每個行業都會經歷不景氣的時候,但是互聯網廣告行業還有一段路要走,因為互聯網還在發展期,而且還有大量傳統行業的公司面臨著不轉型必死的局面
經濟下行導致互聯網廣告行業不景氣是必然的,而且任何廣告行業都會變得不景氣,相應的廣告公司同樣會不景氣,導致大規模裁員。互聯網廣告存在泡沫嗎?存在。百度推廣,淘寶直通車…尤其是熱門關鍵字,價格水漲船高,完全是由莆田系,大商家炒上去的,其廣告價值已經超出實際經濟價值,成為泡沫經濟,在經濟下行時,是第一時間被割棄的部分,也就是泡沫最先破裂的地方。
一、互聯網廣告存在泡沫,就像傳統媒體一樣,是媒體就存在泡沫,這是大方向使然。但泡沫會隨著科技發展、人們對廣告理解程度的加深而逐漸減少。二、經濟下行一定會導致互聯網廣告行業不景氣。眾所周知,所有產品或服務的銷售額中,是有一定比例作為廣告費的。如果整體收入下降,首先被砍的一定是廣告宣傳費用。
我倒覺得互聯網廣告行業不僅不會下行,還會高歌猛進,因為經濟越不好大家越想撈用戶,誰都不想死,賣鏟子的就能掙錢。
你看現在新興的幾個廣告平台,薪客、微博易、享推等等,體量起得飛快。
建議題主不要試圖通過知乎,獲取任何和計算廣告相關的專業知識與答案。
經濟不好確實會收縮一部分不必要的預算,但是吧不投廣告可能有些有活不下去
廣告裡頭一直存在「浪費」,不知道浪費在哪兒的很快就會被洗掉了...這幾年民眾注意力變遷導致的傳統媒體衰落、互聯網廣告興起,這是實實在在的:
你想想自己每天投入多少時間在互聯網、智能手機上,又花多少時間看報紙、雜誌、電視?注意力在哪,廣告自然都往哪。表現在數據上就是互聯網廣告高速增長,並超過傳統廣告。沒有收入來源,很多報紙雜誌自然就裁員倒閉了。
以互聯網廣告來說,現在已經過了高速增長階段進入平穩增長;移動互聯網廣告還在高速增長。咪蒙一條廣告50萬,這就是活生生的移動互聯網廣告,也就近一兩年的事。
如果以7億人、每天使用2小時衡量,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廣告影響力還不夠,還應有更高的地位。道理很簡單,幾億人的注意力往哪,廣告自然往哪。
現在經濟不是下行,而是還在增長,只是增速放緩。對一些活得滋潤的比如互聯網公司(或許還有莆田醫院),還在猛砸廣告。不然一年近2000億的網路廣告投放從哪來的?泡沫不泡沫核心因素是ROI。廣告主覺得ok就買唄,否則不買唄,沒人買了就降價了。
沒有泡沫,而是互聯網廣告市場有兩個問題,一是流量的真假性,二是流量的有效性。
真假性就不談了,上面的答主已經說了很多,我們主要談談流量的有效性。
判斷一個市場存不存在泡沫很重要的一個標準是看需求有沒有被滿足,我們從一些行業報告裡面可以得知,現在的互聯網廣告市場還在不斷增長,這代表著廣告主們正在加速從傳統廣告渠道湧向互聯網廣告市場。
那為什麼會有泡沫這類言論出現?根本原因在於互聯網廣告的效果令人質疑,這會讓人產生一種主管印象比如:「現在互聯網廣告這麼沒效果,這些人怎麼還往裡面沖?難不成有貓膩?」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泡沫。而為什麼沒有效,我之前也在另一個問題下回答了,大家可以移步:互聯網廣告真的有效嗎? - 知乎
我們看下一個問題,經濟下行是否導致互聯網廣告行業不景氣,我倒覺著這會刺激廣告主們加大投放,因為如果你不努力獲取市場份額,那麼沒有消費慾望的民眾們更不會買你的賬,那你的公司只有倒閉,淘金路上買鏟子的最掙錢。
以上絕大部分的回答,說互聯網廣告市場存在泡沫的,簡直是無稽之談。
有人說,拿出數據來!那麼請問,你所謂的數據,是你看的媒體報道,還是權威機構發布的數據,還是你自己的臆想呢?你說互聯網廣告流量造假幾倍幾倍,請提供證據,不要匿名,不要妖言惑眾。
要我說,互聯網廣告並沒有泡沫,互聯網廣告平台也沒有泡沫,你說某互聯網廣告平台是騙子,這個我信,但是泡沫真不信,因為沒有證據。
互聯網廣告不僅沒有泡沫,互聯網廣告的存在,不知道拯救了多少中小微企業,是中小微企業唯一能與大企業競爭的渠道,是中小微企業的大救星,怎麼能說,互聯網廣告存在泡沫呢?
說互聯網廣告有泡沫的,要麼不懂,要麼其心不軌。除了搜索引擎平台以外,還有數不清的渠道,問題就在渠道上面。大家都說,在互聯網投錢,沒效果,大多與選擇渠道有關。在互聯網,只要你的流量足夠大,你也可以成為廣告平台,並不局限於BAT。比方說直播平台里的一個知名網紅,它就可以推廣淘寶店;比如墨跡天氣的APP,它就可以推廣遊戲app;就像以前站長的廣告聯盟一樣,並沒有任何問題,你所謂的問題,只是渠道選擇的不對。
有人說,那別人做百度推廣,我也做,效果就是不好。那麼我們就要考慮你所在的行業激烈程度,在不考慮人工、賬戶表現、系統的情況下,別人一天投放1000元的廣告,和你一天推廣100元的廣告,肯定是1000元廣告的效果更好。因為平台也不是傻子,玩,就要玩的下去,否則只是一鎚子買賣罷了。換句話說,甲在電視上投放1000元的廣告,與甲在電視上投放100元的廣告,必然是前者效果更好。
互聯網廣告的特性,就是可以自主選擇,你投放的預算、地區、人群等。這是可以控制的,其他渠道能控制嗎?
互聯網廣告,比傳統廣告更有優勢的地方在於,互聯網廣告不僅產生品牌效應,更側重的是訂單。為什麼大公司要投電視廣告?因為做品牌。你指望所有的中小微企業都投放電視廣告?按秒算?那你說傳統廣告有沒有泡沫呢?
有人說,那我的效果無法去衡量,或者說,我投放了互聯網廣告,效果就是不好。這得分三個方面來講,第一,互聯網廣告的普及性還是不強,太多人只知道在網上投放廣告,看別人怎麼樣,自己也跟風,但是為什麼投放,投放的目的是什麼,沒有考慮到位;第二,也許你只投放了渠道,並沒有去關注(維護),導致你的廣告投放效果沒有達到你的目的,所以你說存在泡沫;第三,貪婪,互聯網廣告的投資回報率是很高的,但是得花錢,要我說,凡是讓你花錢的,你巴不得免費;你花了錢,巴不得賺10倍100倍,就像房價一樣,買不起房的人,巴不得房價崩盤,但是已經買房或者炒房的人,巴不得房價漲的更高,為什麼?一方面是保值,一方面是建立壁壘。同理,有實力的大公司,大企業,1000萬的廣告費也不覺得什麼,即使是沒效果也願意投,比方說百度競價的某些暴利行業,關鍵詞的價格特別高,還是有投的,單價越高,投放的越少,競爭壓力就越小,投放廣告的企業利潤就越高,反之,如果互聯網廣告有所謂的泡沫,崩盤了,不論大企業還是個體工商戶都在一個起跑線上,那這樣的廣告就沒有意義,並且影響了廣告平台的信譽,間接影響消費者的消費體驗,你難道願意接受這樣的結果嗎?
比方說,淘寶店的服裝類目,大家都只看到網上宣傳的是紅海,個人企業沒有實力的進去就死,卻不見做的好的企業年營業額上億;只知道自己企業投放百度推廣廣告點擊一下99塊錢覺得心疼,卻不見月度訂單量的利潤。如果抱有這種思維,那麼必將是一事無成。
互聯網廣告的投放,說白了就是在一個平台上競爭。有錢有有錢的做法,沒錢也有沒錢的做法,沒必要上升到「泡沫」這種高度,或者說是無稽之談。收一收屌絲思維,即使是屌絲,也看看自媒體這些意見領袖們,分享的高質量的內容,為什麼你做不到,人家也沒花錢,但就是粉絲多,其背後的酸甜苦辣,你們能否承受,你們能否產出高質量的信息,自己成為一個流量平台,而不是天天臆想這裡有泡沫,那裡有泡沫。
最後我想說的還是那句話,抱怨房價高的,希望房價崩盤的,都是買不起房的屌絲,有房的人不論房價漲跌都無所謂。
連搜狗都做假了,你說呢?
互聯網廣告市場本身就是一個無法用量的指標衡量,所以,必定存在泡沫,經濟下行對於互聯網行業的衝擊也會間接導致該泡沫的破裂。現在,實體經濟的衰落也在進一步衝擊互聯網泡沫的到來。
在數據造假,效果難以測算的其他問題外,前幾天與同事討論過一個問題——在刨除掉通貨膨脹等因素外,現有的廣告計費方式,相對於過去更加高昂,但是產生的效果,未必會比以前更好。人腦對事物留下深刻印象以致後續產生購買行為的數量是一定的。
目前我們身處於信息化環境中,大多數人是被信息包圍而很少去主動接收信息,在廣告費用節節攀升的情況下,產生最後的銷售行為的情況,卻仍是維持在那個水平上。
拋棄內容,只論渠道,在所有廣告主都投放的情況下,你不投,也很容易會被市場所淘汰。只是,投放過後,落地到最後的銷售效果,可能沒有廣告主想的——多花了那麼多錢,卻還是那幾個人去購買,即使追求的是品牌曝光,那也是如煙火一般,燦爛一時,而又被後續的煙火所湮滅。互聯網廣告不同於傳統媒體,他有自己的一些特性,決定了泡沫不會長期存在。
1、廣告效果是會被直接跟蹤到的,所以投放會在嚴格的roi控制下進行,除非你在亂投廣告。2、大部分投放是競價體系的,類似於拍賣得來的流量。所以一旦有泡沫的成分存在,流量的單價自然也就下降了。很多人在那裡說虛假流量,虛假數據,其實在競價體系下都是會被直接反饋到流量的價格上。造假流量就和造假幣一樣,勢必會造成通貨膨脹導致流量單價下降。你一旦造假了,立竿見影會反饋到當前的廣告業務上。很多人覺得所謂的品牌曝光這種投放方式是無法衡量roi的,我只能說所有不衡量收益的投放都是在浪費錢。如果做一件事情連結果都無法衡量,那這件事情就不應該去做。如果你想投放品牌知名度,請一定要想辦法衡量自己的投放收益。
從反面來講,如果互聯網存在泡沫,那就意味著互聯網的廣告價值被高估了。所謂的高估,就是你花了100塊錢,實際上所達到的效果沒有100塊錢投放該有的效果,並且這種現狀長期持續著。什麼時候會有這種情況存在?投放行業的人大部分都是不懂投放的人在亂投廣告,或者所有的互聯網業務已經病態到了需要長期在過低的roi投放下燒錢維持業務。現在是這樣子的嗎?
在互聯網用戶不斷增長,電子商務不斷普及的環境下,互聯網廣告只會越來越好,因為流量在不斷變大。那是必然的,之所以會出現大量虛假廣告是因為互聯網廣告成本小,風險低。而且現在中國的互聯網環境存在著很大的言論不當,換種說法也就是互聯網存在的言論自由的問題,在這樣一個開放式的平台上面,出現信息與商品不對稱是很正常的問題,不敢枉自評測,泡沫如果大量的存在,會出現大量信息荒廢的一個情況,泡沫我覺得會不攻自破
可以明確地回答,目前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衰退。
目光所聚焦之處,金錢必當相隨。現在的人會話費很長時間在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除非有一樣新事物能把這兩者革命,否則源源不斷的流量會從線下轉到線上。有流量,接下來就是變現了。 「流量+數據+IP」。賺錢是肯定的,不過不一定給你賺到而已。推薦閱讀:
※CPM和eCPM的區別是什麼?
※為什麼從互聯網廣告一開始存在,虛假的現象就跟隨出現呢?
※網路廣告中,CPC、CPA、CPM 的定義各是怎樣的?
※即將畢業的廣告學專業學生,怎麼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在線展示廣告點擊率預估中有什麼神奇的god 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