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年輕人是否變得越來越「窮」?為什麼?

感覺很多國家的社會氛圍都是年輕人很困頓的樣子,比如日本……所以想問一下,是年輕人真的相對變窮了?還是只是一種心理狀態?

有的觀點認為是勞動回報率的問題導致年輕人陷入相對「被剝削」的狀態:

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在其著作《21世紀資本論》中的寫到:勞動回報永遠跑不過資本的回報。即:社會資本回報率遠高於勞動回報率以及平均的實際經濟增長率。除了世界大戰等非常規影響因素縮小不平等差距外,財富分配一直以來都是向少數富人階層聚集,50%的國民收入都來自於前10%的收入者。年輕人作為不擁有資本、或者擁有極少資本的社會階層,靠勞動賺取回報永遠比不上那些坐擁資本的富人階層。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 日常經濟學 · 我為什麼這麼窮,更多「勞動經濟學」、「貧富差距」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Raj Chetty等六位研究者今年發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正面回答了這個問題:是的。起碼在美國,年輕人確實在變窮,收入要超越父母同齡時的水平變得越來越難。分配格局是重要原因。

圖1 橫軸是父母收入在整個社會中的位置,越往右位置越靠前;縱軸代表這個位置的孩子30歲時,收入超越自己父母30歲時收入的概率[1];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出生年代。圖片來自Chetty等2017年的研究

圖1、2展示了估計結果。同樣是30歲,排除通脹因素之後,孩子的收入能超越父母嗎?如果出生在1940年代的美國,只要你不是出生在比較富有的家庭(排名社會前10%),超越父母的概率幾乎是百分百。整個社會,孩子超越父母的概率超過了90%。之後,這個比例不斷下降。1980年出生的孩子們,30歲時收入能趕上同年齡父母的,只有大概50%了。中間階層的降幅最明顯

圖2 不同年份出生的孩子,30歲時收入能超越同年齡父母的概率。圖片來自Chetty等2017年的研究

原文做了許多檢驗,比如更換估計方法、更換指標、計算父輩和子輩40歲的收入,等等,結論穩健。那麼,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會不會是經濟停滯呢?作者發現:維持分配格局不變,只調節GDP增長率的前提下,如果要讓趕超概率超越80%,回到1950年代的水平,美國必須實現6.4%的年增長,這和實際差距很大。因此,分配格局變化是重要原因。期待對其它國家的研究。

[1] 原文稱這個指標為「絕對收入流動率(absolute income mobility)。

參考文獻:Chetty, R., Grusky, D., Hell, M., Hendren, N., Manduca, R., Narang, J. (2017). The fading American dream: Trends in absolute income mobility since 1940. Science, 356(6336), 398-406.


年輕人窮,準確的來說年輕人感覺自己變窮,有三個原因。

其一,土地房產被上一輩卡位。

其二,工作資源被上一輩卡位。

其三,互聯網平台讓你覺得自己更窮。

1

「卡位」這個詞最近很流行,特別是在買房這個話題上。

先買到房子的人事實上是搶先一步佔據了由房子和戶籍政策一同帶來的各項特權,包括但不限於穩定的居住權、子女教育權以及城市公共福利。

但土地,或者說能用的土地從來都是稀缺的。由於國家在政策上照顧大城市,而大城市的土地供應被嚴格限制,特權擴張的速度遠遠不及人口流入的速度,於是搶先卡位就成了年輕人人生規劃中最重要的一步。沒卡上位,就不算在大城市真正落腳。而卡上了位,則可以坐享流入人口帶來的對房產價值的提拉,這個提拉速度絕對是讓卡上位的人做夢都能笑醒的。

朝代更替,貨幣換了一輪又一輪,從貝殼,刀幣,五銖錢,交子,到袁大頭,法幣,金圓券,人民幣,但土地的價值卻一直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在美國,房地產的英語是real estate,也就是真正的財產。

如果你覺得土地太抽象,你可以想想比特幣。10年7月,比特幣的價格是0.06美元,17年9月,比特幣的價格是4000美元。10年,面對比特幣,你覺得自己可有錢了,但7年後再看比特幣,你肯定也覺得自己窮瘋了。

但卡位卻不僅僅是在買房子這一件事上。

20多歲的年輕人,無論是進入職場的初級職員、工程師,還是仍然在讀書的碩士博士生,他們目前都在被4,50歲的人卡位,說的難聽點其實就是剝削。

這種情況在傳統行業猶盛。

國內的傳統行業,無論是土木,航空,化工,還是醫療,法律,頂樑柱都是85年左右上大學的長輩。他們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建設紅利,逐漸成長為總工、總監、主任醫師、合伙人,在某一小塊業務里有絕對的壟斷地位,有充足的項目源;並且他們還享受著由大學擴招帶來的人力資源紅利,有充足的技術勞動力。他們撮合項目和技術勞動力,僅僅留給年輕人吃飯和還房貸的錢,盤剝走其他的剩餘價值。

看起來同樣是專業人士,年輕人覺得領導的技術不如自己,納悶為什麼他們不用努力工作就能坐收漁利,但自己卻不得不被他們剝削,壓榨。

2

前兩天,我的一個剛入職某設計院的本科同學興沖沖的跟我說:「告訴你一個毀三觀的事情,你知道我們所長去年賺了多少錢么?」

我說:「猜不到,500萬?」

他說:「你太保守了。所里給他發的錢就有1000多萬,他自己還弄了個外包公司,聽說賺了3000萬。去年花了幾十萬請整個團隊的人去馬爾地夫玩了一圈。」

我之前就知道他們所總共也就十五六個人,心中不禁哀嘆。

我不知道這些年輕人去玩了一圈之後的想法,是感激所長的大恩大德,還是感到血淋淋的剝削。

畢竟我這個同學剛入職就知道所長的收入,那團隊內部的人自然也知道。他們平均每個人給所長創造了過百萬的利益,但分到手上的也就是個零頭。

我跟這個同學說:「你以後也能當所長吧?之前不一直吹牛說自己技術厲害,還在實習的時候就被各種當技術骨幹諮詢么?」

同學說:「等我當所長還不知道是猴年馬月。現在國家投資多,20年之後,基礎設施都建好了,還有這麼多項目么?」

3

我才恍然大悟大家擔心的是什麼。

人們總是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對未來做出預測。因為我在土木領域和互聯網領域的朋友比較多,就談談我觀察到的現象。

在諾基亞還盛行的年代,也就8,9年前吧,計算機專業遠遠沒這麼火,很多程序員都擔心這個行業人才要飽和了,未來自己會失去競爭力。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想像不到什麼是智能手機。

與此同時,4萬億帶來的基建領域的機會讓土木工程專業的錄取分居高不下。

然而,也就在4,5年前,諾基亞幾乎在眨眼之間就被智能手機滅掉了,移動互聯網刮來的春風,讓ios和安卓的程序員成為最炙手可熱的職業,1w+的起薪讓人羨慕不已,各種培訓班也順勢崛起。不過,當時也有人表示現在培養這麼多人才,之後會飽和的。

至於土木工程呢?高樓、地鐵、水壩、立交橋,規劃的項目都擺在圖紙上,展現在當年高分填報土木,現在剛剛入職的年輕土木工程師的眼前。他們心裡犯嘀咕:10年之後哪還有更多的空間、更多的項目?

土木工程專業的衰退也從那個時候開始顯性的展現出來。

又過了4,5年,到了今天,人工智慧、大數據概念開始興風作浪,計算機行業越發火熱,平均薪酬已經到了傲視其他任何行業的水平。

土木工程則成了網上不被看好的專業之一。本科畢業的土木人,只能去最艱苦的施工單位,駐紮在郊區、深山乃至亞非拉的工地。名校的土木碩士雖然也還能找到一份起薪10萬的設計院工作。但行業內部的壟斷剝削也是愈發嚴酷。

4

年輕的程序員有自己的擔心,他們的擔心和之前一樣,那就是急速擴張的行業規模會不會讓這個專業人才飽和。畢竟千禧年互聯網泡沫炸裂的情景他們也不是沒聽說過。

而年輕的土木工程師也有自己的擔心。即使出身名校,二十歲的時候還是要被四五十歲的所長、項目經理壓榨。等到自己四五十歲的時候能壓榨誰呢?國家還有這麼多投資么?可惜他們也沒別的選擇,不被壓榨,每個月幾千上萬的房貸從哪能弄到呢?

他們也都仰望著領導。

年輕程序員的領導早就因為公司上市,期權變現而得到財務自由。所以,大廠的年輕程序員往往軍心不穩,想跳到小廠做cto,更充分的擁抱泡沫。

年輕土木工程師的領導也早就因為4萬億,30萬億的投資而實現了財務自由。可年輕人的未來在哪?難道要去一帶一路,讓兒子在非洲上小學?

更可怕的是,按照中國的基建速度,保不齊非洲也就能撐得起10年左右。年輕的土木工程師們,大家難道只能祈禱早日殖民火星?

5

不過,說句老實話,程序員的情況還是要樂觀很多。特別是在傳統行業的年輕人眼中。

因為傳統行業的年輕人能看到自己行業內部信息化、自動化的水平有多低,也能體會到行業成熟帶來的增長放緩。未來的增長,不是靠越來越多的新項目,而是靠基於信息技術的內部業務優化。

這杯羮從一開始就要和程序員分享。

以自動駕駛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的逐漸成熟,讓傳統行業的年輕人戰戰兢兢,自己的職位何時被取代也尤未可知。

此外,在可預見的5-8年內,領導離退休還是遙遙無期,自己還得處於被壓榨的地位。

傳統行業用牌照、資質、資本設立了高高的門檻,年輕人進去其中只能充當替代性極強的初級勞動力。行業增長平緩,新的高級職位少之又少。

而互聯網行業,無論是大公司內部的項目孵化,還是一茬接一茬的創業公司,都給年輕人更大的舞台,30歲左右的技術總監,CTO成了行業標配。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土木人轉行成了碼農。但整體來看,碼農在就業大軍中的比例仍然很低。

年輕人整體處在焦慮之中,覺得自己窮瘋了。

他們其實生活的很好,有白領便當吃、有喜茶喝、有戰狼看、有咪蒙讀。他們比父輩生活的好得多。

可他們仍然焦慮。越來越透明的信息讓他們知道了自己的處境,而未來向一團迷霧,充滿不確定。

6

在讓年輕人感覺窮這件事上,推波助瀾的還有自媒體。

一個腦子活絡的年輕人怎麼看待他微信里的大公眾號?一方面是獲取信息獲得安慰的來源,另一方面每一個大號在他們心中都是一個財富的神話。

而這些神話看起來是那麼輕易的就成功了,這讓他們難以全心全意投入本職工作,提高專業技術。

Papi醬,一個做搞笑視頻的,成功了。

咪蒙,一個寫爽文的,成功了。

李叫獸,之前沒聽過,不知道幹嘛的,反正也成功了。

無論是到知乎、簡書還是得到,也都能看到一大堆要教你成為段子手,KOL的大V。他們都宣稱月入10萬。

自媒體造出的神太多了。並且神都親自告訴你:當神沒有門檻,一小時就能學會。

一個被卡位,看不清未來的焦慮小工程師,能不心動?

你畢業於211,擊敗了眾多對手才留在北京工作。你俊美、文藝、會攝影、彈吉他,知乎也有好幾千的關注,回老家相親的對象起碼是副處級幹部的女兒。

你從來對自己的綜合素質都是最有自信,和別人介紹自己的時候會說,我是一個有趣的人。

你自認為是各種微信群里的焦點人物。在群里評論上述自媒體神的時候,朋友們都對你說:有啥了不起,還不如你有才呢,你快去幹掉他們。

於是你開微信公眾號,知乎專欄,開始絞盡腦汁寫文章,寫時評,蹭熱點,撕逼,掛人。

於是你的創造力,你可能的進步空間,完全被自媒體造富神話透支了。

於是你失望,絕望,卻一分錢也掙不到。

因為,這些自媒體也是專業的:papi是中央戲劇學院畢業的,咪蒙是山大文學碩士,李叫獸是清華經管碩士。他們不僅專業,還早早展開了布局,從公眾號功能發布那天起,就開始苦心經營。在這一方面,年輕人也被卡了位。

7.

我問我那個同學:「你知道你們所長掙大錢,只給你們發這麼點,你什麼感受?」

他說:「被剝削唄。」

我又問:「那你還干不幹了?」

他說:「你不廢話么?這所長的位置早晚是我的。我最近已經報名了註冊土木工程師的考試了,要趕緊提高水平,把證都先拿了。過幾年先爭取個副所長。」

我突然覺得,這才對啊,還有十幾個和他一樣躊躇滿志的年輕人等著所長這個位置呢。

而當年和現在所長競爭的人現在何處呢?大概是回老家縣城過舒服日子去了。

其實任何行業也都一樣。

唯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才能在這場卡位戰中獲勝。

這裡是——矽谷老實人報


提供一個視角:

因為知識技能不能像資本一樣跨代簡單的傳承。

勞動能力,也就是知識技能一類,沒法「轉賬」;而資本可以。

你是超一流程序員,你的孩子並不能一生下來就直接繼承你的技能成為大牛。他要用20多年學習,再用十幾二十年實踐。

基本相當於白手起家。

或者說即使「繼承」,也不過是一點教育指導和耳濡目染。這種傳承效率太低了。

而資本的傳承就沒有這個麻煩。

所以導致難以避免的導致貧富差距增大。

稍微詳細點說:

假設我50歲時成為了大學知名教授,學科帶頭人,我的下一代如果想從事同樣工作,他也並不能像繼承遺產一樣繼承我的全部學識,從我的高度做起。我只能通過教育和指導這種低效的方式讓他緩慢的繼承我很少一部分的知識和技能,估計在他25歲的我55歲的時候,他的在科研的知識技術水平只是我的10%或者更少。我並不能給他「留下」什麼。

在一代人中我靠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提升,我個人的生產力提升水平和資本的收益水平達到持平,等到我的下一代要開始勞動的時候,他並不能像繼承資本一樣直接繼承我給他的勞動力「遺產」。

如果知識技能像電腦文件一樣在人之間可以剪切粘貼的話,或者像銀行轉賬一樣轉移的話,我相信勞動的回報會和資本一樣的。

首富的孩子哪怕5歲繼承遺產也是首富,他奮鬥的起點是首富。

但院士哪怕諾貝爾獎得主的孩子生下來和普通小孩並沒有什麼區別,他奮鬥的起點是家教良好有科學素養的小孩。

或者換句話說,遺產稅率達到了90%,導致資產的繼承和知識的繼承一樣低效,我相信勞動付出和資本付出在代際間的回報就是平等的了。

然而那樣經濟會崩潰的。

所以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是不可避免的,直到奇點來臨。


因為現在的人要求太變態了,不是北上省會的房子就不叫房子,不是211,985就不叫大學,不是一二線的城市就是小鎮,戶籍要拿最難拿的,年入不到二十萬就是底層小市民,這標準美國人民也達不到啊。

階級意識根深蒂固,無論什麼都得分三六九,到處設量化標準比來比去,累不累呀。

說小了別人說你格局小,幾千萬不算啥,一個億小目標,本來的富人都強行窮人了。


應該是很多年輕人消費太超前了。

舉例說我自己和朋友A。

朋友A就是那種女人要對自己好一點的類型,出門必打車,上下班都要打車,從不坐公交地鐵,後來撒嬌讓父母給買了一輛十幾萬的代步車,衣服化妝品保養品都要牌子,非牌子的不穿,吃喝都要好,經常出入高級飯店,各大網紅餐飲店都有過她的身影,蘋果從3代一路更新到7代,外人看來她就是富裕家庭出來的姑娘。但她的收入並不高,這幾年下來一直維持在三四千(三線城市,基本都這價),她辦了很多信用卡,就是靠套現過日子,據她自己說,如果按照現在的還款速度,要還清欠款起碼要過兩三年,這還不算她問朋友借的錢。她家住一個70年代的老房子,四十多平米,三代人,她外婆住在陽台上,還穿著她中學時的校服,夏天那麼熱,連電扇都捨不得開。

我家就是普通家庭,我從小就比較摳門,從小到大我打車的次數一隻手就能數過來,我工資也就三千多,和朋友合夥做了點小生意,生意時好時壞,平時消費都靠網購,哈哈哈哈哈,能省一點是一點吧,自己存了錢,再加上父母的資助,也有了自己的房子,90多平米,地段本來很一般,後來建地鐵了,有所很不錯的學校搬到小區對面,房子直接翻了一番,不過我沒有和A講過,她以為我和父母一起住。

A總是嘲笑我,混的慘,哪個年輕女人和我一樣過的這麼樸素,年輕就是要享受生活,然後再抨擊一下這個社會是多麼操蛋,房價高,大家根本買不起房,而且房地產市場馬上就要崩盤,房子會變成最不值錢的東西,現在買房的都是傻瓜,其實我也不知道怎麼去回答她,我只知道一個人住著90平米的房子很寬敞,以後我如果有了孩子也能上個不錯的學校,這就夠了。


是人的慾望變大了,人變傻了。我看過一個回答,一個女孩工資6k。說自己不化妝,鞋子不買耐克阿迪達斯幾十塊的照樣穿的舒服,手機幾百塊的紅米。包包幾十塊的帆布包,一個月存5000左右。底下一堆人追著噴,你這樣過得很累吧?不累你騙鬼吧?你看現在一些人,創業的第一桶金都沒有,就想著享受生活了。人到老年中年老年了沒房沒車,開始噴體質不公,早幹嘛去了?你看,誰不知道現在買房脫手穩賺的?關鍵你連首付的錢還沒有就享受生活世界旅遊了。那怪誰了。早些年我看著我親姨路邊買二十幾塊的褲子還跟人斤斤計較,買斤菜三十幾塊錢也要跟店家便宜幾塊錢才買。現在呢?自從首付了一套房之後脫手,做酒店,接著買房,如今兩家小酒店經營著,前段時間還北歐旅遊呢。所以做人啊,要有自知之明,詩和遠方在這個年齡還不屬於我們。年輕的時候及時行樂就別抱怨晚年買不起房買不起車了。--------------怕你們噴我,我解釋下,樓主表達不是很好不要介意。人一旦習慣有錢的生活再去接受樸素的生活是很難的。樓主工資也有8000+在我們這四線小城市算很好的工作了,期間樓主也想省錢,可是省不下來阿,怎麼省?我常常跟同事聊天,問他們你們工資比我高這麼多,應該很舒服了吧,你瞧他們怎麼跟我說「你才23歲一人吃飽全家不愁,像我們孩子在老家上學一個月固定4000寄回去,房租公司補貼700自己也要出1000+。房貸一個月4000+,你抽玉溪我們煙都戒了就為一個月省那麼幾百塊錢拿來當油錢,哪有你過得舒服」。你說他們窮嗎?但是他們好像跟富也搭不上邊吧,所以我經常想,花錢大手大腳有什麼不對嗎?我自己賺來的錢花多少我自己樂意,誰也管不著。後來我才明白,不對的只是消費習慣跟只知道滿足自己慾望的人,不好的消費習慣哪能那麼容易改,裸貸風波都忘了嗎?最後,我還沒到結婚的年齡,我還沒有房貸,我還沒有孩子,我的父母暫時還不需要我贍養,我還沒有車之前…我知道我要在不把亂消費的壞習慣改了,我要是在不把這每一分用來讀書,用來提升學歷,用在刀刃上,等結婚後,我怕我很難富有起來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我也嚮往詩和遠方,只是目前,先讓我準備準備吧……

----------關閉評論啦,樓主表達不是很好大家看笑話啦。


現在是無產階級生活最好的時代。

感覺窮主要是信息和知識的鋪展,即使無產階級也能輕易獲取信息學習知識,階級之間的腦力差距越來越小,乃至趨同。因此,無產階級會理所應當地將自己看作與有產者同一個物種,進而自然地產生「彼可取而代之」的念頭。

這種念頭在奴隸制社會中的奴隸、封建社會中的農民和資本主義社會早期的工人中是很少(但並不是沒有)會出現的。因為無論是他們認為,還是事實,被剝削階級的人與剝削階級的人的腦力差異就是巨大的。

從1949年開始到現在的這個時間段就可以大致描述這個過程。1949年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比現在大五十倍,但是反正你也接觸不到他們,你也就和鄰居比一比。白人是什麼?見都沒見過。而現在我們與西方的差距已經大幅度縮小了,大家會很自然地跟白人去比,然後果斷髮現自己的生活差得遠。

另一方面,國內的階級隔離卻做得非常好。你能看見歐美日遍地都是的比你富的人,但是卻看不到國內遍地都是的比你窮的人,所以你很容易就會萌生「我是最窮的」這種思想。殊不知你已經超過了80%的用戶了。


其實這個現象在西方國家更明顯,認識一位倫敦本地的妹子,在劍橋上學,現階段學費完全靠自己打工支持,平時忙的不行。

她家屬於那種典型的倫敦一般中產階級吧,父親股票經紀人,母親理療師,家裡姐妹四個,在不錯的位置有一棟house,我問過她為啥累成這樣家裡不給點支持嗎?她的答案很簡單,大學的學費來說對他們來說基本unaffordable(當然是我們這種海外生的一半)因為一般家庭不會有這麼多的儲蓄來支持她們,況且家裡四個孩子。

倫敦的房價比北京還高點,我問她想過以後自己買房嗎,答案是倫敦買房這輩子基本是不可能的了。而且她表示父母這一輩人不理解她們,認為好好學習努力工作就都可以,但是,父母當年剛工作收入就不錯,那棟房子叫價20萬英磅,加上貸款,兩個人很容易就搞定了,現在房價漲到了120萬,但工資幾乎原地踏步,而且由於經濟危機,很多年輕人甚至找不到全職工作,不僅限於高中畢業生很多大學生也是,工資低的可憐。現在的情況已經和她父母當年「努力就能成功」完全不一樣了,她拼成這樣(兼職不說,為了獎學金每門考試都巨拼)也就勉強支持自己,明年拿了全獎會好一點。

她認為問題的原因在於技術進步導致「人」在生產中的位置越來越不重要了,而資本的力量越來越重要,而且大學高昂的費用被當作了一種限制人們改變階級的工具,讓一般人更難以接觸先進科技。這些我是大致認同的,而且我提出未來的AI等趨勢會導致一般的勞動力包括腦力勞動在內越來越沒有意義,她也同意。但她理想的解決方案還是高稅高福利那套社民黨的東西,說實話我感覺不太靠譜,但你說我有什麼好辦法嗎也沒有。


人被拋入這個世界是荒誕的。

我不覺得我窮,我只覺得房很貴,無法直視房價折線圖。

可能是因為還沒生娃,娃也貴了,當然,在這種重壓下我也沒什麼繁殖動力。

我就吃食堂和外賣很好,出去就吃人均70-150左右,一周也就吃一兩回。

護膚化妝一次採購使用兩年。

衣服就在淘寶或者商場打折買。

包和表什麼奢侈品也不買。

雅漾大噴等等智商稅一毛錢不交。

一個直女也不需要什麼電子產品,iPhone用三年。

kindle買幾本書也便宜,超過一百的也罕見。

消費主義那套東西對我無效。

我買再多奢侈品,也改變不了我的本質,我就是一個搬磚的。

買表買包買啥,都不能讓我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

也不能讓我上升階層,我是什麼階層還是什麼階層。

每個人的自尊心和滿足感來源不同。

有的人是地位,有的人是財富,有的人是浩淼的精神世界。

買10000的包,給我的快感,和看一本《暗時間》是一樣的。

後者只需要30塊錢。

所以按照我這消費水平,即便加上房租,頂天了,也就花5000多。

剩下的部分還有結餘,還能存下來,積少成多,搞點理財啥的。

我不覺得窮,我想買的都買了。

我買不起的那些,太貴的我也消費不起呀。

不說別的,就這房,就直接把90左右的年輕人艹的體無完膚了好不好。

我實習的時候均價是四萬多,現在快六萬。

你和我說奮鬥有啥意義?

強迫爹媽爺爺奶奶交一筆發展稅嘛,再捆綁上三十年嘛。

也不用說什麼女孩為什麼考慮這種問題。

一方面,對無產階級來說,人需要有恆產,這一點,和性別無關。

另一方面,你未來老公的錢,也是你的錢,或者說也是你未來兒子/女兒的錢,他們被搶錢了,你也是要跳起來炸毛的。

然而並沒用什麼用。

我也很絕望啊,躺下吧,都躺下吧,喪一會兒,減減壓。

複習一遍:人被拋入這個世界是荒誕的。

來來來,學習一下《寬心謠》,治治喪喪病。

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領取養老錢,多也喜歡,少也喜歡。

少葷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細也香甜。

新舊衣服不挑揀,好也禦寒,賴也禦寒。

常與知己聊聊天,古也談談,今也談談。

內孫外孫同樣看,兒也心歡,女也心歡。

全家老少互慰勉,貧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勞勤鍛煉,忙也樂觀,閑也樂觀。

心寬體健養天年,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互聯網和全球化真正的目的難道是幫助窮困地區的人實現小康嗎?

互聯網滋生了搜索引擎,社交網路,直播平台,問答網站,手機遊戲。最後都是財富集中的過程,只不過他們賺錢的範疇,從以前的一棟樓,一個村,變成了全國,全世界。

全球化幫助了富人配置資產,偷稅漏稅,開拓市場,降低成本,轉移工廠,和互聯網相輔相成。因此全球化市場下的互聯網企業,是世界財富掠奪最大的劊子手。

這樣一來,你還指望自己能夠像20年前一樣,在四線城市找個工作買個小樓有線電視加小靈通,早上下樓吃粉周末公園散步,早晚一張報紙中午一塊大餅,就這樣簡單愉快地度過一生?

啊,資本不會允許你。資本把中小城市的血吸干,資本會逼迫你去北上廣深給資本家打工,用高額的公司引誘你但隨之而來的是更高的房價,婚姻成本,生育成本,教育成本。

全球化和互聯網讓財富劇烈的分化,餅畫的是越來越大了,但中產階級的幸福感卻一點也沒有提高。

你總說去大城市能看到更大的世界。但看來看去,最後你發現人類在哪,都一個樣。

我還是懷念20年前那個單純,安靜的世界。那時候,為別人組裝一台電腦,裝一款軟體,就可以幸福滿滿的活下去。

而現在,你被逼到了聚集程度無限提高,兩極分化沒有上限的大城市,反倒特別可憐。一點也不幸福。

人追求的東西其實只有那麼多。而資本卻給你強加了它的慾望,讓人非人。


題主問,「是年輕人真的相對變窮了?還是只是一種心理狀態?」

一個悲傷的事實是,年輕人的確相對變窮了,並且,這也與心理狀態有關。

我們來看看,當代的年輕人到底面臨了哪些「困頓」?

我們真的比父母「窮」

如今的年輕人在畢業之後,第一重鋪面而來的壓力就是:「階級能否在代際傳承」——自己能否達到和父母同樣、或者比父母更高的社會階層?隨著婚姻和生育的發生,進一步的問題也會被提出——自己能否給孩子創造條件,讓ta在同輩人中也享有父母過去為自己創造的地位?

美國經濟學家Emmons和Noeth(2015)發現,很多美國人認為,儘管自己比父母獲得了更高的學歷,他們的收入水平卻沒有能夠超越上一代人。而那些和父母學歷水平相當的人收入水平比上一代人更差(Emmons and Noeth,2015)。

令收入水平的維持、階級的傳承變得困難的一個原因,是工作機會、收入水平的靈活性都增大了——這是一把雙刃劍。過去社會上「鐵飯碗」很多,工作變動的機會相對較少,收入水平也不太可能出現極大的波動,通常處於穩步上升的狀態。而如今工作與收入水平彈性增大的現實,在創造了更多機會的同時,也意味著更多不穩定性、以及殘酷的競爭(Cohen, 2015)。

便宜好用的物品越來越多,但年輕人生活中最大的開銷——教育、醫療、住房,卻變得越來越貴。孩子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維持和父輩相當的階級地位。

我們在對比中感到越來越窮

年輕人正在承受越來越強的相對剝奪感。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們認為,比起實際上的匱乏,我們和某個參照物對比時,感受到的自己的匱乏,會更強烈地引起我們的消極情緒。這種感受被稱為「相對剝奪感」(Relative deprivation)。

在過去15年里,幾乎所有收入的增長,都聚集在最富裕階層里。康奈爾大學的經濟學家Robert H. Frank說,這個社會是一個「勝出者獲得一切」的社會,只有極少數金字塔尖端的人正在過得越來越好,大部分其他人都只是在勉勵維持——而這本身也就意味著大部分人和極富裕階層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從相對的意義上來說,除了極富裕階層的人之外,所有的人都在不斷變得更窮(COHEN,2015)。

在下層階級集聚的地方,例如中國農村,人們的眼界有限,不能體會到自己與富人階層的差距有多大。而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年輕人們能夠更近距離地觀察到富人的生活——甚至連空氣都是不公平的——他們感受到的相對剝奪感更強烈

「變富」的通道正在不斷收緊

我們越來越多的開始討論這樣一個話題——階級自下而上流通的通道正在日趨關閉。相比90年代中期,調查顯示,更少的人相信「出生在貧困的家庭,只要勤勤懇懇,就能變得富裕」——這是一種主觀上,也是客觀上的社會階層不流動感。

如果說相對剝奪感讓很多年輕人對富人階層有更多的渴望,同時感受到更多地不公平感,那麼階層不流動感就讓他們感到更多地無能為力和絕望。他們生活在兩種感受的擠壓中。

以上。這種困頓對你來說,是真實的、時刻存在著的嗎?

相關文章 「我的不快樂只來源於兩件事:不安與不甘」|新中產階層還是新夾縫階層?

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只回答題主的第一個問題

年輕人越來越窮了么?

本人大學剛畢業一年,算上實習期,工作20個月有餘,就用我和我身邊年輕人的生活情況來說明吧。

首先是A君。

A君家境富裕,從在學校里的日常開銷上就可以看出來,基本一直用著最新的蘋果產品,平時擼串啥的都搶著付錢。

大四上學期,小夥伴們都開始找實習工作的時候,A君也自己找了一家,因為我們所處的是二三線城市,學校也只是個沒啥名氣的二本,實習工資普遍不高,基本在1500~3000之間,剛好夠生活。A君做了兩個月,覺得太低,到年關的時候就離職了。

因為自己找的工作薪資不如所願,A君放棄了工作,萌生了考研的想法,於是接下來的半個學期,他一邊做畢設,一邊看書,畢業後,他繼續回家複習。

在複習期間,A君的父親得了場病,打亂了他將近1個月的複習計劃,同時家裡似乎也花了不少錢,待父親的病穩定後,A君又投入到複習中去。

後來,A君考研失敗了,他似乎預見了自己的失敗,所以沒出成績前就找了份工作,這次是去親戚手下做事,起薪已然不菲。

自那起到現在,差不多過了半年,他按理來說應該過的很「富」,但不知為何,他還用著5s,住在一個月400的合租房裡,平時生活儘可能的拮据,手頭居然已經存下了5萬塊。

我們取笑他說「你咋變摳門了」

他笑笑說「存本錢買房子呢,父母賺錢也不容易,能自己買就自己買」

從廣義的生活上來說,我們覺得,A君是變窮了。

然後是B

B是個姑娘,家境普通,是個對生活很講究的人。大學時期,每次遇著她,她手裡必定拿著快遞,大多是裝飾生活的玩意。

畢業前她在上海找到一家4500的工作,隨後半年我和她幾乎沒什麼聯繫,直到今年1月,我去上海有些事情,正巧在朋友圈看見她升職加薪的消息,就想順道去恭喜她。

電話里,她讓我去她住的地方等她下班。

我在小巷裡七彎八繞了一陣後,看見了她住的那個7、80年代樣貌的小區。

過了大約一刻,她風風火火的趕了過來,問了聲好,就帶我往樓上爬。

我打趣她說「我以為你去拿快遞了呢」

她哈哈笑了幾聲「我好久沒網購了」

到了門口,她低著頭,一邊找鑰匙,一邊和我說「我住的是個小閣樓,地方有點小,你別見怪哈」

門打開後,屋內盡收眼底,一張床一張桌子一個衣櫃,便佔滿了整個屋子。屋子裡沒有我想像中的小盆栽,小飾品。

「你學校里買的那些小玩意呢?」

「都賣啦~放著佔地方的」

她背對著我整理桌子,把一些不常用的物件丟入桌子旁的儲物盒裡,聲音斷斷續續,似乎在用力拔什麼。

「而且…也沒啥用…就都賣了」

「咦?這裡怎麼還有~」

她從儲物盒底部撥出一個水晶盒。

我記得,那是一個男孩送她的。

她擦了擦水晶盒上面的灰,回頭問了我一句「你說,這個多少錢?」

我無奈的笑了笑「不知道,不過我肚子餓了,我請你吃頓便飯吧,就當為你升職加薪慶祝了」

那晚在飯桌上,我和她開了兩瓶啤酒,聊了好久好久好久…

臨行前我說「那個水晶盒挺好看的,收好吧」

她微熏,臉頰泛起紅暈,兩眼彎成了月牙,笑著向我點了點頭。

從生活狀態上來看,B似乎也變窮了。

最後,說說我吧。

我上大學時,家裡剛買了新房子,貸款要還15年。

這對那時心智還不成熟的我來說,15年,感覺好漫長,所以我默默做好了大學勤工儉學的準備,不過後來,慢慢發現父母在給我吃穿用度上的開銷似乎並沒有減弱,反而隨著我社交面和視野的擴大而有所增長。

我一開始很感動,不過慢慢也就習慣了。

直到我開始實習。

我的實習薪資是2500,一開始我是這麼想的:一個月除去生活費1300和房租700,可以餘下500左右,有加班的話,還可以剩的更多。

可是,等真的開始自己的生活後,我發現,想剩那500塊,是有多難…水電費,話費,交通費,網費,生活用品…等第一個月到手的工資基本花光後,我覺得這樣不行,萬一生個病都沒錢買葯。

於是我開始過我曾經以為的窮日子。

午餐從15元降到10元,牛奶只買有特價活動的,早餐只吃超市7點半以後的半價麵包,從公司回來前一定要把手機的電充滿,一把壞傘撐了好久…

如此生活了兩個月後,我存了人生第一筆4位數,我看著支付寶里的數字,躺在床上,很累,但很開心,在想過年回去給父母買些什麼東西。

接下來的一年裡,有了與上司等人的對比,我更加深知了自己的貧窮,也因此更加努力的去工作與生活。

畢竟,窮則思變。

無論我們年輕人是否真的越來越窮了,至少從我和我的朋友來看,我們都開始覺得自己越來越窮了。

我們發覺窮,是因為我們越來越接近生活,開始明白生活的不易,我們越來越窮,是因為在苟且的生活里,我們都沒有忘記自己曾想要的東西。

我開始喜歡上這種狀態。

因為年輕,一無所有

因為年輕,無限可能。

謹此,紀念畢業一周年,相信大家會更好。


小學時經常考第一的你,到了初中再也考不了前三;

高考後帶著母校的榮光來到一所不錯的大學,卻發現大家都是如此,沒有人比你差;

大學裡,別人追劇戀愛打遊戲的時間,你都用來提高專業成績,最終考研成功,卻發現保研黨的專業基礎比你更加紮實;

畢業後,你們爭先恐後地將簡歷投向一家又一家大公司,背井離鄉的你們知道只有大城市才是唯一的出路,卻發現自己在日漸忙碌的工作中已經再無享受生活的機會。

至始至終,你還是那個你,但你看到的世界越來越大,無法滿足的慾望越來越多。

還記得當初網購是為了省錢,現在呢。

人的閾值,一旦提高就很難降回去。

所以,人為什麼一定要給自己設置這麼多慾望?

靜下心來仔細想想,你追求的是什麼?

這個答案,需要自己告訴自己,而不是讓外界環境,讓資本來告訴你。

你看著天花板上遊走的飛蛾,盼著它掉下來落入你的肉爪。 你以為飛蛾是你理所應得的。 就算你有大把的貓糧可以吃,你也在意那一隻飛蛾。它有多少營養不重要,在天花板上晃來晃去就是讓你難受。 你看著,看著。


有一種窮,叫吃不起飯,時代進步,科技發展,吃不起飯的人,總是越來越少。吃不起飯的貧窮,對年輕人來說,已經越來越遠了。

另一種窮,叫你比別人窮,同樣的時代進步,科技發展,馬太效應會越來越明顯。富者越來越富,窮者越來越窮。

現在比你富的人,未來都會比你更富,現在比你窮的人,未來都會比你更窮。

隨著時間推移,年輕人的財富,永遠不可能追上那些比你更富的人,年輕人的相對貧困,會越來越明顯。


不是越來越窮了,是花錢的地方太多了。所有人都在強調高生活質量,旅遊健身化妝,不是兩百塊錢的口紅就是差,不是一千塊錢的面膜爛臉,沒把出租房裝修就是矮窮矬。工作就要早九晚五雙休,法定假期全休,最好一年出國旅遊,兩三次不然就是委屈自己。

然後到了該買房買車結婚創業或者看到好項目投資需要資金的時候就傻眼了。大喊房價太高了,你在一線城市你就知道了,現在太物質沒人談愛情。

相反在老家那些窮三四線城市的,學歷不高工資低爸媽還是不識字農民的,他們省吃儉用十年八年房車還是辦起來了。

這時候那些月光族打臉的啊,各種不甘心啊,然後就在知乎提問房價無解還有現在人越來越窮的無聊問題

ps, 我當年一身地攤貨省吃儉用存錢說想買房的時候,多少噴子,說我傻,說我土,問我你活著那麼累有屁用,驕傲的說我才不不存錢呢,女人就是該對自己好。人啊~


不是年輕人越來越窮,而是自己的收入水平支撐不起無上限的消費需求。

研究生複試圓滿結束後我就開始出來實習了,除了公司實習還有一份瑜伽教練的兼職,工資加起來四千左右,加上周末節假日家裡人會不定期甩個微信紅包,所以每個月五千上下的收入吧。

對於一個學生來說這些錢應該綽綽有餘了,但是自從搬出來租房子後就感受到了學校與社會的差距,首先在學校水電幾乎不用管,而現在每個月租房(單間)加水電物業雜費的成本一千六的樣子,進入高溫期後空調用電目測還要上漲兩百左右,也就是說我只剩下三千塊錢的可支配收入,包括平時吃飯交通費用,另外我本身比較愛玩,看到什麼新鮮的東西都要嘗試下,基本上不會有餘錢。

其實最主要的問題並不是我在經濟上的限制,而是我現在的生活方式已經根本無法讓我靜下來安心學習。我相信很多年輕人跟我一樣,不只是收入無法養活自己,而且在工作之外無法找到一個平衡點讓自己始終保持學習來提升能力,這樣只會越來越窮吧。

----------------------------分割線--------------------------

關於工作,這只是一份實習,其實一開始也沒抱著要賺多少錢的想法,我只是純粹的不想回家呆個大半年,我很確定以及肯定在家的狀態絕對會比現在更頹廢。而這段時間的經歷也給自己敲響了警鐘,我知道自己開學後應該做什麼,努力讓三年後畢業的自己不至於現在這個樣子吧。

其實工作上也沒什麼不開心的事,就是感覺每天暈頭暈腦仍然像個學生一樣等著老師布置作業,所以忙的時候會很忙,大部分時間閑的無所事事。

至於租房,因為我不想過那種每天要等別人熄燈了才能睡著的日子。第一次在知乎被瘋狗咬,評論里莫名其妙就被追叫著不放,看著挺心煩只好刪除了。


其實是做夢變的容易了

以前沒有網路 老一輩覺得有自行車 錄音機 縫紉機就很NB了

當再大的官無非就是有個小汽車

現在所有好的東西通過網路在你眼前閃耀

全世界的土豪跟你肩並肩

那些一夜暴富 紙醉金迷 一夫多妻都發生你周圍似得

讓你覺的你本應該擁有那些


只要人類還是群居的社會性動物,窮這個東西,就不是絕對值而是相對值。


怎麼可能

我上知乎,覺得大家越來越富

健身,要買運動內衣,好的跑鞋,專業運動杯,請私教,不請不是中國人

上大學,要有基礎款衣服鞋子本子旅行箱,要拿pad 看網課,拿iphone 記錄日程,看書用kindle,做筆記用索尼電子書,寫個字,鋼筆用進口的,最起碼得是無印良品的吧

女生最起碼有一件大牌,快銷店是最基礎的,什麼蘭蔻小黑瓶,sk2,海藍之謎,你竟然用悅詩風吟

男生最起碼得用2.3萬的電腦打遊戲,要不然侮辱這個遊戲了,還要買手辦,樂高,你買的不多,好意思說自己是宅男嗎

但是其實呢,他們用的是父母好幾個月的工資省下來的蘋果,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穿的是舊衣服,一年捨不得買一雙鞋,一杯咖啡30,就是她們一周的菜錢。今天這個快遞,命題那個外賣,覺得自己很厲害,彷彿生活在艾麗斯頓商學院,結果乾啥啥不會,吃啥啥不剩,要啥啥沒有。上個大學,整體她愛我,我不喜歡他,他他媽的沒看上我,你他媽瞎了眼,父母辛辛苦苦送你上大學,你就是來拉對象和打王者王者榮耀的吧。

我說的是某些年輕人消費著自己承受不起的東西,不只年輕人窮,負擔他們的上兩輩相對更窮。

評論區有些人很棒棒呢,無理取鬧語文不好斷章取義不回復。

有人給我扣帽子,說我騙贊,那可能我的二本大學水平沒你高,我身邊都是這樣的,50個贊就騙贊了,我還說你想蹭我熱度呢。把你選成精評了,牛逼,讓你紅,既然說我騙贊,大家一起騙贊吧。

總有評論大神,自己只會挑別人錯,讓他自己答個題吧,又說不出點東西。

nb評論區


社會總體是進步的,所以現在的年輕人肯定比父輩更富有。

但同樣社會貧富差距變大了,父輩的貧富差距小,所以顯得他們當時沒這麼慘。

但是。

老話。

確實要抱著改變社會的決心去努力,但也要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

只要你不想著那麼多比較,好好努力,雖然可能還會「窮」,但不會有那麼誇張。

自己做飯鍋碗瓢盆亂飛,一個月算下來也就不到1500塊錢(有記賬的),這還是三個人吃的。

城中村組個房子水電費算下來一個月1500~1600塊錢,不到三十平米大,一房一廳。

真不知道所謂的「物價」高有多高。

平常買零食買書雜七雜八一個月1000塊錢左右,不是一個人,是三個人。

沃爾瑪大減價兩板酸奶16盒才19塊6,一個月撐死喝4個兩板,我喝飲料,每天兩瓶零度,一個月60瓶兩箱半,一箱60塊錢(24瓶),兩箱半150塊錢。

菜市場買菜一天不到30塊錢搞定,超市一盒雞胸肉一斤9.9,豬肉沒算過,不過也沒有貴到哪裡去,雞蛋18枚雞蛋8塊錢,天天吃一個月也沒多錢。

手機用小米,榮耀,1000塊錢左右,一用兩年,摺合到每個月里算下來比每個月話費還TM便宜。

電腦宏碁低壓,兩到三年換一台,4000塊錢。

一個月花銷在3500~4500,上限要看是否有什麼大的支出,重申一遍,不是一個人,是三個人。

這是在廣州。

房子?

我也沒打算在廣州買房子。

說句最不客氣的話就是回家那邊找份工作工資稍微低一點(我還不用找工作,我自由職業者),但是房價低七八倍。

說句客氣點的呢大不了去佛山花都從化買。

極端一點還可以直接去郊區買聯排別墅,反正比市區商品房便宜太多。

花銷跟我們倆差不多的,一個月收入哪怕是一萬出頭(兩個人加起來),一年也能存七八萬下來,五年就是四十萬,按30%首付算就是一百三十萬,哪怕是在廣州地段不咋樣的地方買套小房子都夠了,更不用說二線了。

比如西安,200多萬在滻灞甚至能買到別墅(那邊大概房價是一萬出頭)。。。。

至於說房價永遠漲的。

說句難聽點的話。

連你們都覺得房價必漲,那房價可能真的要開始掉了(剛才查了一下,已經有一部分城市開始房價下跌了,包括深圳)。

畢竟當煞筆都覺得能賺錢的時候。

那就是出台政策把所有錢都鎖住,然後開始打壓價錢的時候了。

當年股票不就這麼搞的。

階級固化我且不管他有沒有。

但是你在知乎上喊一萬遍也不會有一點改變的。

你吐槽一百萬遍某些人為富不仁。

也不會有一個富二代野爹跑來認你的親。

要麼你自己努力賺錢想辦法提升自己。

要麼移民別的國家。

要麼你去鬧革命啊。

整天喊來喊去一點努力也不願意付出的人,是最廢物的。

對平民來說移民還得學習可以來著。


推薦閱讀:

拆二代有多富裕?
什麼樣的人運氣不會差?
究竟什麼是窮?
中產家庭如何實現財富升級?
現在收入多少才是小康家庭?

TAG:經濟學 | 財富 | 社會保障 | 社會保險 | 帶有假設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