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互聯網創新方面是否已完全落後中國?
一夜醒來七百贊。。嚇尿我了。。。不能開車我還想多活一會,想要車的老司機們洗洗睡吧。 PS:那個地址我試過了是固定地址,不是動態生成的。而且更搞笑的是,公司官網是被牆了,但那視頻來源地址可以在牆內看。
PPS:那個視頻地址裡帶有番號,直接改地址里的番號可以看該公司別的視頻。。
------------------------------------------------------------------我只說一件事,大概能看出來日本互聯網是個啥水平了。在找某些羞羞的視頻時找到某11區著名公司的官網上,提供免費觀看一分鐘服務,想繼續看就要花錢了。我默默打開了這個網頁的源代碼,就看到了視頻來源地址,頭一次看到直接把視頻來源寫進網頁代碼的。。。好傢夥還分了上下部 多年前的老技術還在用,不是程序猿擼多了石樂志的話就是技術進步真的不給力了,個人感覺是個例,但是看了某些高贊回答,應是普遍現象呀。說點之前在日本的生活感受,默默來吐個槽。
之前一直很在思考日本的互聯網服務跟中國比差了10條街不止,這原因是為啥呢,像下次跟日本導師好好探討一下。日本實體店服務都不錯,挑對了日子去便宜還可以試穿。對,就是年末和年中打折,真心便宜,平時還有outlets可選,有專賣日本本土牌的outlets,真心便宜,一件棉襖900日元就可以搞定,關鍵品牌的,甩淘寶質量N條街。其他家用品,雜七雜八的小東西,有百元店可去,這些店大多分布在地鐵站附近,回家路上就順便買了。貨品齊全,實體店購物體驗極好,不用看櫃姐臉色,還有萌妹子對你喊顧客大人,似乎就沒啥需要專門在網上買的理由。之前在日本生活,有啥缺了,第一想的是實體店而不是網路。但是,在上海首先想得是京東淘寶吧。還有樂天的服務和淘寶比真得很差很差,不管是網站還是APP的UI設計都丑哭了,90年代網頁即視感,明明日本設計也算是挺有名的,網站設計那麼丑也是沒sei了,全都是字,還有莫名其妙的配色。沒有即時通訊的阿里旺旺,也沒有幾乎24小時在線解答問題的客服,客服也是朝九晚五的,就是你回家打開電腦準備購物,想問問情況客服明天才能回你,還是郵件!!發貨也很慢,東京發神奈川也要一周……退貨啥的也很煩……so,網購體驗很差……
其他服務的話,我從日本回來的時候,要驚呆啦,日本到現在幾乎還是人人用現金,撐死是信用卡,京都這種地方很多店都只收現金,就不用提更鄉下的地方了。但是,我回國的時候發現門口賣肉夾饃的大媽都可以用支付寶了好嗎!!!震驚啊!!我記得2008年看赤西仁的docomo廣告就看到他們拿手機duang一下的解了鎖、刷了公交卡、買了東西,作為還未在淘寶上購過物的幼小的我來說真心是驚嘆科技之國啊!!也不知道是怎麼地,這麼多年過去了,等我去日本的時候,日本人民還在用現金,反倒是當年CM里的東西都在現在的中國實現了。在線支付方式貌似是有很多種,但我從沒看過日本人用啊,和日本同學出門是現金,和同事也是現金,和導師也是現金,便利店,超市,便當店,我看到的都是現金!!在東京看過有人用手機刷地鐵的,但是這個比例也不高都用的suica要麼pasmo的卡片。可能日本人對個人安全很看重吧,對於網路交易非常慎重。各自銀行推出的網上付款也是很複雜,很難用,密碼設置還很詭異,信用卡付款都比這個快,但是真得覺得好不安全啊!!!真希望支付寶或微信支付能早日收了這群妖孽。
日本打車這個怎麼說,東京比較偏的地方你很難招手即停,除了六本木那種地方。神奈川的住宅區根本就看不到計程車。叫車方式還是打公司的電話預約,國內叫電調吧。真心很希望出APP,上次在六本木打車看到貌似有公司自己出了叫車的APP。但是像滴滴這種全國都可以用的,應該沒有吧,這次春節回家發現6線國家貧困縣的小縣城都可以滴滴了,真得很震驚。
日本現在社交軟體搞來搞去也不過是信息推送這種東西,大不了再給你個鏈接,跳到另一個APP。line和微信差了真得不止是十條街。之前DeNA面試,HR問我最近有木有用過什麼很牛逼很小眾的生活類APP,我就愣了,牛逼的生活類軟體沒人用有個P用嘞。像我這種懶癌患者巴不得一個APP可以搞定一切啊。微信可以叫車,可以買火車篇飛機票,可以測量運動量,還可以AA付錢,還可以查查辦入台證的進度。對方就驚呆了……對了line和DeNA在涉谷的同一棟大樓哦,本來想去DeNA,結果按錯了樓,直接跑到LINE去了……
總之,不管啥服務能網上操作的,都很複雜,很煩躁。真不如去跑實體店,店員態度好,解釋也清楚。包括公共服務,國內真是能在網上辦的步驟都盡量網上辦了,是在不行才去相關單位。日本,有啥P大點事都寧願人工,服務態度好啊。是的。
互聯網是中國美國最能賺錢的行業。面對一個能獲得巨額利潤的新興產業,日本社會似乎縈繞著「禁止創新」的氣氛。以500億美元市值為門檻的話,日本竟然沒有出現一家本土巨頭。沒有搜索引擎巨頭,沒有社交網路巨頭,沒有電商巨頭。新興的商業模式里,日本同樣一無所獲,沒有Uber(甚至日常生活都沒法用Uber,數量過於少),沒有Airbnb(用這個的日本人還挺多),沒有小米,沒有美團大眾,沒有支付寶。(這裡用公司或產品指代商業模式。)日本也有相應的模仿者,但是這些模仿者都沒有把市場做出來。我每次回國都要特意體驗打車、外賣、支付等,這些中國人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真的帥呆了。
搜索引擎,用Yahoo Japan和Google,但是Yahoo Japan的搜索結果也是主要由Bing和Google提供。
中國有百度。百度的人工智慧比全日本所有上市公司(不算學術界,日本學術界依然頂尖。)加起來還強。GFW幫了百度很多。但是在Google退出前,百度搜索的份額也比Google高一大截。(我真沒收錢。)搜索引擎有沒有技術含量,你問問雅虎日本就知道了。社交網路,用Twitter和Facebook。
中國有騰訊和新浪微博。騰訊的市值比日本所有上市互聯網公司加起來還高。而且即使沒有GFW,現在騰訊也絕對能擋住Facebook。微信比誰差了?
電商,用樂天和亞馬遜,目前兩者可以平分秋色。有一家能和美國巨頭平分秋色已經很不容易。
中國有阿里巴巴和京東。亞馬遜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只能排到第7,阿里巴巴的份額是亞馬遜的~50倍。阿里巴巴市值一天的漲跌都能比樂天的市值高。電商企業一直沒受到GFW保護,但是阿里巴巴擊退eBay,把亞馬遜壓得死死的。日本歐盟要是有這樣一家巨頭,在互聯網上就不會那麼慫了。BAT三家都不缺醜聞,但是客觀上它們在關鍵的競爭里擋住外國的競爭對手。BAT能像印鈔機一樣賺錢是因為它們有價值,它們做了牛逼的事。BAT能把美國以外的任何互聯網公司至少甩出一個檔次。
不僅如此,BAT積累的人才和資金客觀上都為中國新興產業提供寶貴的機遇。技術層面、管理層面、資金層面上都是。BAT(華為也是)的組織效率比傳統企業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所以,後來的滴滴快的才有機會與Uber一戰,不至於將市場拱手讓給美國人。沒有來自BAT的工程師、管理層、風險投資,Uber又能輕鬆拿下一塊大蛋糕然後躺著數錢。當再有新的商業模式時,滴滴快的等新興巨頭如之前的BAT一樣加入這個良性循環,讓這個循環更有效。或許你要問,非要有我們自己的互聯網公司?我不會說制杖什麼的.. 我只想說,只有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才能把賺到的錢認真重新投入到中國的年輕人身上(這才和它們的利益相符)。那些年輕人是我們的同學,我們的朋友,也是我們自己。沒有這些在競爭中活下來的巨頭,比如日本,比如歐盟,他們的工程師收入連美國同行的一半都沒有了,然後他們的優秀工程師去了美國。然後美國的巨頭們的資金和人才又弄出來Tesla,然后豐田、大眾的工程師收入又會連美國同行的一半都沒有,然後他們的優秀工程師又去了美國。然後,日本、歐盟鋼鐵公司的訂單都賣不出去了,然後一批工程師就該失業了。沒了錢沒了人才,什麼技術浪潮都趕不上了。
日本始終沒能擋住美國互聯網企業的攻勢,短期內也沒有機會再擋住了。只有等下個浪潮。日本還有一些時間,等到利潤接近0的傳統企業破產得差不多才行。這可能會再花掉日本人整整一代人的時間。
日本得了一種病,一病就是一代人的時間。日本上市公司有不少上個時代遺留下來的低效率組織,某些素有「殭屍」之稱的大公司放在美國早該退市破產了。但它們就不破產,就不破產,它們只是用它們無效率的組織把一代日本人消耗在在沒有未來可言的「體制」里。有多少老日企20年沒漲過薪水了。
市值和利潤可以說明問題嗎?和學術界不一樣,在工業界,能幫企業賺錢(現在賺或者以後賺)的創新才是好的創新。
愛迪生不是第一個發明燈泡的人,但是他第一個發明了用戶願意買的燈泡(性價比足夠好),所以他的創新比其他發明燈泡的人更重要。SpaceX也沒有發明火箭,但是它能讓每次發射的費用降低到原來的1/10甚至更多,也有用戶願意買單。但這些都是好的創新,好的創新能幫助企業獲得對手難以克服的競爭優勢。充分競爭的市場很難賺錢,技術壟斷則是創新的福利也是創新的動力。看Google怎麼賺錢的?技術壟斷。以前的日本,風靡全球的產品不在少數,從工業級到消費級都有大家耳熟能詳的產品,但是現在的日本還有存在感嗎?這正是日本創新力衰退的證據。放眼望向歐盟(英國單獨算)的互聯網產業,更是一片凋敝。最大新聞就是歐盟又和Google打官司了。法國又不準XXX業務,不準XXX業務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法國為了保護本土的實體書店,禁止電商(亞馬遜)低價售書,禁止免運費。看見這對外閉關鎖國對內自己又搞不起來技術革命的歐洲,有沒有想起一個大大的青果?於是日本最大的電商樂天都直接把法國最大的電商買下來了。
反而歐洲互聯網最值得期待的是歐盟以外的俄羅斯,儘管俄羅斯的商品早就沒什麼競爭力了,但是俄羅斯有自己的搜索巨頭、社交網路巨頭、電商巨頭。沒有GFW,同時擋住Google、Facebook、Amazon,服。雖然市值還是很低,但市場份額沒有丟,還有高增長的潛力。俄羅斯傳統行業一片渣了,但在這個只需要一台計算機就能幹活的行業,戰鬥民族優秀的數學水平和工程能力得到解放。這一回合里,俄羅斯並沒有被甩下。
在學術上也是,俄羅斯在所有需要錢的科研領域都已經一塌糊塗了。但是俄羅斯人在只需要紙筆人的數學上依然頂尖,在計算機——一種全世界沒有代差的儀器——領域裡也人才輩出。甚至,部分人才主動避開了俄羅斯玩不起的實驗科學集中進入了數學和計算機等領域。戰鬥民族並不只是因為戰鬥才強大的,要記得它歷史上有過的成就——在數學、科學、藝術還有文學上。
回到我們自己身上。越是新興的產業,中國就越有競爭力。因為現在市場、人才(海外名校有那麼多留學生,本土有那麼強大的科技公司)、資金都有了,沒有道理要讓別人把賺錢的機會搶走。
我們已經是世界第二了,這沒有什麼不好意思承認的。
我們的目標就是世界第一,這也沒有什麼不好意思承認的。
---------------------------日本為什麼得了「禁止創新」的魔怔?有空再寫。這隻說了互聯網,沒有日本藥丸的意思。
日本停滯了20年也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再這樣過20年(很有可能)大概也就會被印度超過,到世界第四而已。因為在些傳統行業技術壁壘比較高,中國韓國等新興國家也一時吃不透。日本在產業鏈上的位置比歐洲國家更安全一些。日本失業率依然在5%以下,對於教育和科技的高投入依然是不可動搖的國策。科技依舊是日本經濟的根基。新興產業里,日本可以在機器人上佔據世界第一的份額,比其他國家加起來還高。日本沒有完,日本的底子還很硬,這為日本贏得了很多時間。這段時間裡肯定還會有新的機會出現。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也能感受到,日本的互聯網行業也在蓬勃發展,也正在提高社會效率。相信日本的青年才俊們也會努力修正日本的問題。
日本有很多可以吹的地方,但互聯網真的不是其中之一。 ;)
還有一個夏天的世界,留給喜歡Summer的你:summer-clover(個人公眾號)。
使用習慣和行為不一樣,不只是網站,網路應用甚至網路遊戲和其他國家也都有很大的不同.感覺日本更像一個網路孤島,完全演化出了不同的方式.
反到是中國用牆都擋不住和世界的交流.
譲我們來欣賞一下11區的一些網站:
東京都都廳官網:
阿部寬個人主頁:
橫濱都市整備局:
某知名網頁:
某知名購物網站○天,糟糕的時候是這個樣子的:
某著名揭示板○ch:
下面是一間醫院的主頁,是的沒錯,醫院:
他們的頁面設計因爲被太多人噴了13年關掉了.....
日本光在最基礎的網頁設計上日本仍舊有很多網站一直停畄在九〇,〇〇年水平,這也是一種不願意前進的表現。
有人會説你光拿日本的醜網站出來挙例,中國也有這様的網站不出奇,但関鍵是,這類網頁的存在率!!
當然優秀的網頁哪都有,譬如這個:
TOKYO BRAND | 東京ブランド公式サイト
但如果你経常在日文網頁上晃,你會發現日文網頁中的這類網站存在率是遠遠髙過大陸網頁的(臺灣香港部分網頁也有類似日本這種情況,譬如ptt還有髙登,髙登我很久沒上不知道現在變成甚麼樣子了)。
並且國內網站的醜多半是出在審美問題上,而日文網站的醜不僅僅是出在審美上,還出現在技術問題上!不是説日本沒那個技術,而是日本不願意,或者説不敢去更迭那一套舊技術。日本這個國家在很多方面都有厳謹得過分的現象,留情面講叫厳謹得過分,直説那就叫懼怕風險懼怕責任擔待,閉塞守舊畏畏縮縮不肯前進。網頁設計上大量十多年前的Pattern仍舊沒被淘汰就是其中的一種體現。
國內那些醜網頁頂多也就覺得審美醜而已,而日文的網頁是眞的讓你感覺穿越回了九十年代!
像超鏈接必須帯下劃線這種舊電脳時代的規定日本到現在都還厳格遵守著。
關於日文網頁下劃線的問題知乎還有這個問題,傳送一個:
日本網頁設計為什麼全都帶下劃線?
評論裏有同學提到帶下劃線是爲了讓患有色盲的人也能分淸超鏈接,這個問題下面的用戶「邊緣」和「司狼哲也」給出的答案說的是:
「古代的web標準,默認有一項就是,帶下劃線的才是可點擊的超鏈接。」
「以前流傳下來的傳統、日本的網站至今還是有很多使用著10多年前的樣式。以前的樣式就是帶下劃線的才是超鏈接??看看2ch妳就明白日本多守舊了??」
丟個關聯問題:
為什麼日本的網頁網站設計那麼老派?
如何看待日本的網頁設計?原因是什麼?
有人非要擡槓,譬如這樣:
這位自稱Ui設計師的同學請你先問問自己有沒有 正兒八經長年逛各類日文網頁 而不是 長年搜集尋找優秀的日本網頁設計!你自己看看你給的鏈接cn結尾已經說明你接觸日文網頁的渠道,你所謂的「甚麼叫日本設計!!!」這句話我都要看不下去了,明顯你自己根本就沒怎麼逛過日文網頁,祗在國內網頁上看到過這類統合好的優秀網站還要說別人孤陋寡聞。非要說得好像我有說日本沒有好的網頁設計一樣。
我開頭已經說了,有人會説你光拿日本的醜網站出來挙例,中國也有這様的網站不出奇,但関鍵是,這類網頁的存在率。
祗看圗不看字的嗎,就那麼急於表達自己嗎。
日本在N年前wap1.0時代移動互聯網的發達程度美國也趕不上,當時docomo的i-MODE國內幾大運營商都想學習。
那時候BAT還是小孩,新浪搜狐網易才是互聯網的老大。而且剛好碰上美國互聯網泡沫,國內互聯網公司都在風中搖曳,後來移動夢網和nokia空中手機圖鈴下載拯救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再後來T靠著運營商賺了第一桶金,B通過"免費"MP3下載開始流行,A打破了國內零售的不合理的渠道利潤體系。。。。再後來資本開始關注互聯網,於是無數中國青年加入了互聯網創業大軍,那麼多的智力資源和資金資源都進入這個領域,中國的互聯網就進入爆發增長的時代了。。。。當然創新是很少的,大部分都學習了美國的模式。
而日本一直固守原來的體系。。。。。。日本人保守的民族性格很難適應日新月異的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速度。日本的創新能力在上個世紀是絕對超過國內的,近年來略有落後,但「產品創新」能力仍然比中國強,「市場創新」能力則下滑得非常厲害,某些領域可能已經落後於中國。這方面,著名的破壞性創新理論大師Christensen有過分析,我就直接引用了。(Christensen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而破壞性創新理論是他眾多理論中最著名的一個,解釋了很多現象,例如華碩如何藉由用低端產品進入市場,最後將打敗Dell。)
—————
從1950到1970年代,日本的成長動力主要就來自於「市場創新」(Market-creating innovations),通過這些創新,更多的消費者能夠購買或使用到過去他們沒有辦法接觸到的產品。例如,Nissan開發低成本的汽車,讓美國擁有汽車的家庭快速增加;另外,Sony開發平民價格的電器用品,連年輕人也可以購買; 還有Canon開發出低廉的複印機,讓全世界大部分的公司都能用合理的成本為自己的辦公室入手一台複印機,通過「破壞性創新」,創造出新的市場。但是之後,日本只著重於「產品創新」(Performance-improving innovations),例如Toyota開發出Prius的油電混合車,產品本身來說是相當創新,但是當消費者買了Prius,自然就不會再需要買Camry或其他的車種。基本上,這種創新只取代了目前的產品,但卻不能創造出新的成長(或市場)。
另外,日本企業也著重於另一種創新,是「效率創新」(Efficiency innovations)。例如Toyota的just-in time system,縮短生產的時間、大量降低了公司的庫存跟相對應的成本。但這種創新並沒有辦法幫助企業的成長,同時還會減少僱用(就業)。
以Toyota為例,他們很積極地投資新一代的能源車,油電混合車之後,Toyota將重心放到氫燃料電池車的開發。以技術的觀點來看,這個創新的確是領先其他競爭的車廠。但是以「市場」的觀點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創新」,因為鎖定的還是同一個市場(同一群消費者),雖然產品是新的,但這對成長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如果Toyota能夠從「開發(目前沒有的)市場」的角度出發,例如鎖定「偏好電動車"車速不快"特性」的客群,像是在美國的郊區,有許多家裡有小孩(10-19歲)的家庭。如果Toyota可以開發像高爾夫球車大小的電動車,相信有很多父母(因為車速不高)會願意買給他們的小孩。這樣一來,電動車的開發就是一個「市場創新」(10-19歲原本不買車的族群),而不只是單純的「產品創新」。
—————就我個人觀點看,缺乏市場創新的主要原因是創業公司過少,大公司太成熟穩定。基本上日本人開會時話題總是聚焦於公司規模、年銷售額、資金、市值等商業信息。極端對比是矽谷,大家都關心新技術、新產品,很少有人會上來就問商業方面的數字。比起這些數字,他們更關心的是你通過自己的業務能達成怎樣有趣的目標,和其它公司相比有哪些獨到之處等。早期風投最希望了解業務的獨創性和市場的可能性,然後才是具體的商業數據。我們中國的情況介於兩者之間,所以同時能看到浮躁的概念創業和大量資本併購。
總得來說,在日本「賺錢就是王道」這個觀念影響太深,以至於缺少浪漫色彩而過於重視利益得失。另外,創新需要打破常規,而日本社會文化保守,員工們長期閱讀空氣,不敢說出奇特的想法,以避免同事覺得他奇怪甚至不謹慎。這些都是容易阻礙創新的原因。
不過日本民族是個頑強又善於反思的民族,近幾年創業風氣又有所復興。 其實並不能說日本沒有創業氛圍,當年第一波是以Yahoo、樂天為代表的網站,第二波是Gree、DeNA等遊戲公司,第三波是移動互聯網,去年gumi、Freakout、Crowdworks紛紛上市,又引發了新的創業潮流。
而且這一次來勢兇猛,資金規模前所未見,就連安倍都提出了支持創業的政策。最近兩年,有五十多家新的風投機構成立,幾十億日幣的投資越來越常見。大公司也開始願意扶持新的創業公司,Sony、Nissan、ANA、NTT、Isetan、博報堂、JVC、Benesse等10家公司成了了willab,所謂的「Hybrid CVC」,專門進行大公司與創業公司的互動與協助。跨國投資也漸漸的浮現,例如Skype創始人之一的Niklas Zennstr?m所在的英國投資基金Atomico投資了smartnews。
此外,大公司也非常積極地進行投資與收購,伊藤忠商事、YAHOO、Cyberagent、KDDI、fujitv、monex、Omron等公司都設立了內部投資部門。去年KDDI發表「Syn.」計劃,打算用120億整合12個公司,比如生活資訊網站nanapi、時尚應用iQON的開發商VASILY等;DeNA也在去年以50億日幣收購了iemo和peroli。
願意扶植或者從外部引進創業公司,多少代表日本大企業願意捨棄自我主義,這給創新展開了更大的空間,所以長遠看,日本永遠不能小覷。互聯網從業人員回答一下
日本現在和中美在互聯網領域的差距是巨大的。包含創新能力,實現能力,技術能力。
當前也只有中美兩國擁有多個互聯網巨頭公司,並掌握著英語世界和華語世界的大數據。
在互聯網領域不謙虛的說目前也只有中美兩國在玩了,其他國家基本放棄了。
日本還是有很多很有趣的start up的,可以看到一些中國甚至美國不曾存在過的線上服務和模式。另外一點是,大和是一個天生帶有engineer屬性的民族,所以過去包括現在誕生了很多世界有名的製造商和黑科技,只要他們願意,什麼都可以做出來的感覺,互聯網同理,畢竟是ものづくり(造物)的國家嘛。(老實說,我以前也質疑過那麼蠢的日本人怎麼做到這些的,後來接觸久了慢慢理解了,詳細很難在這裡闡述明白)東京這邊感覺的出來還是有很多人在編程的,但是和中國有一個巨大的區別是,大多數日本碼農的野心並不是很大,他們很多人確實只是專註技術,想把產品做更好,聽似不可思議,但世界上真有這麼一群人。所以在日本,你很少聽到哪家公司又融了多少錢,哪家公司又如何如何了的新聞。但不代表日本的互聯網創新完全不行。(昨天的一節課,講師是一個40多年經驗的天才稅理師,剛好就提到,通過做大生意獲取巨大的報酬這種思維方式在日本人中很少見,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有時候純粹就是如何讓公司保持的更穩定牢固,讓產品越來越好,然後才是順便賺錢,這是真實純在的。所以很多日本大公司的高管操縱巨大資金技術影響世界,有時候報酬可能沒有中國農村一個開廠子的賺的多)日本現在最有名最出風頭的start up應該是メルカリ(Mercari),日本版的閑魚吧,甚至在美國市場也佔有市場份額。在日本,就算是充滿冒險精神的start up,依然很少人願意涉足海外市場,メルカリ算是一個比較特別的例子。日本互聯網業界有一個很有名的投資人叫ホリエモン。當年Livedoor的創始人,後來被弄進去了。從某種方面也體現了日本一定的保守吧,對互聯網刷錢模式的抵觸心理。然而現在慢慢在改變了,為了讓類似Airbnb和Uber的互聯網模式走進日本,政府主動修改了一些法律(這麼說不知道準不準確)。不過整體來說,日本做互聯網的人遠遠沒有中國多,主要就是幾家巨頭在拉著整個產業往前走,リクルート,DeNA,楽天,ヤフー(雅虎)之類,然後下面一群在涉谷或者六本木附近以メルカリ為例的start up,整體沒有中國的互聯網產業看起來那麼壯麗,但是可以讓人感覺到的是有一部分日本人確實在慢慢地試圖改變這個產業。稍微認識的一個ヤフー的相關人士就提到,上個月ヤフー也學中國弄了雙11活動,交易額直接出了歷史新高,,,整體來說,互聯網創新方面,現在的日本不如中國是非常明顯的,但是以這個民族的潛能來看,還有現在的一些趨勢,未來會怎麼發展很不好說。但是像中國時不時給你搞出個幾個億的大新聞的這種風景,應該還是比較難看到的。好像有點偏題,寫的沒什麼邏輯,,,基本想到什麼寫什麼,,,細的地方就不說了,,,以上內容純粹來自我個人感受。
如果只要簡單的回答,那麼是的,日本互聯網在創新(及接受新事物的動力)方面比中國落後太多。但在簡單的「是不是」背後,更要究其根源。
只能說我們雖然有創新,但很大程度代表不了什麼。因為今天的互聯網不僅僅是網站和應用,而是作為平台/網路,獲取你需要的一切服務。也就是說互聯網只是一個窗口,更要關注背後龐大的基礎、服務、模式、鏈條。
中國的特點是地面服務少、質量差、但互聯網發達。日本是地面服務多、質量好、互聯網就那麼回事吧。換句話說,沒有互聯網他們也能獲得優質服務,所以沒有創新的動力和土壤。
舉幾個「中國人超喜歡,但對日本人沒什麼用」的例子吧:
淘寶:我要是說日本的實體店秒中國實體店十條街不算過分吧?日本也有樂天等網購,但他們不用網購也可以獲得自己想要得東西。(快遞就不要拼了,那是基礎服務,不屬於互聯網)
支付寶:這東西解決的最大問題是交易欺詐,沒有支付寶之前淘寶P都不是,但在日本,這種顧慮太少了。
餓了么:日本訂餐外賣的質量、種類和服務……人家外賣玩了幾十年了。(有人拿菜式多樣化來比較,那是飲食文化好不好,有尼瑪幾個能和中國拼的!再說中國的上班族每天外賣吃來吃去也無非那麼幾種,滿漢全席徽菜粵菜不屬於日常的你我……)
嘀嘀打車:千萬別拿這個比,這是最典型的的城市基礎建設問題,首先日本公共交通方便極了,其次日本打車服務也超好,最後在日本打車很容易破產,所以人家真的不依賴這個。
另外至於社交、娛樂等軟體,我只能說中國人的娛樂還是相對貧乏,很多人被逼的只能宅,導致互聯網和遊戲這麼賺錢,這是生活方式的不同。
所以說是中國的基礎建設和環境逼迫中國人必須依靠互聯網解決一些問題,而當互聯網發展到一定規模,又反過來倒逼基礎建設升級。比如近些年的物流、打車、外賣、零售。這些東西本身就有巨大缺陷,在互聯網服務已經普及、開始向O2O方向深度發展時,落後的基礎建設已經成為瓶頸,不升級整個產業鏈條就會停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會死人的。所以不是互聯網老大有多大野心,而是整個社會需要你必須這麼做,剛需啊。(所以近些年熱門的O2O其實不是新概念,是回歸本源的需求)
再看看日本,首先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人家幾乎沒有,激烈的競爭和良好的服務意識,使日本的基礎建設非常發達,只要有需求,肯定就有人來做這個生意。再加上日本社會的傳統,導致絕大多數產業已經形成根深蒂固的利益鏈條,互聯網行業可以來賺點錢,你真去搶人家大餅試試?(在中國也有這個問題,但我們互聯網大佬的背景硬啊)再加上日本人那個操行,對新東西很難信任。所以日本的互聯網行業一缺乏創新動力,二沒有供其發展業務的足夠前進基地,就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簡單說,中國人所需的服務還遠未達標,所以落後的基礎建設需要互聯網推動;而日本已經能夠滿足需求,反倒是發達的基礎建設限制了互聯網發展。
有幾個人認識到gfw其實也是一種非關稅貿易壁壘?
確實,日本地鐵上還有好多人用著翻蓋手機,大街上也沒有鋪天蓋地的二維碼營銷,單就移動互聯網這塊,莫說日本,全世界能比上當下中國的也沒幾個(或者說根本就沒有)。但要從另外的一個角度考慮,以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整體的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水平、民眾對科技產品的熟知程度等等都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比如,你在首都圈或京阪神地區走幾百米就能到一個軌道交通站點並且時間準時發車頻率高,你還會用打車軟體叫計程車嗎?你上班中午吃飯時隨便到樓下轉轉就能找到食品安全環境衛生的餐廳,你還會費盡心思在網上找這家餐廳的點評嗎?去過日本的都知道很多餐廳門口都有自動售票機,有什麼菜品有什麼優惠都在這台機器上就可以搞定,並且線上線下價格統一,你還會總想著提前團個優惠券嗎?隨便一家小店鋪都有自己的網站都會有自己的產品介紹都能買到放心的商品不擔心假貨,誰還會想上網看看這家店鋪有幾顆鑽好評率有多少?所以目前中國的互聯網行業發展之快技術水平之高,在某種意義上說其實是在彌補其它領域的不足。中國的互聯網產業和高鐵、航天、核電工業一樣,技術水平和運營能力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但這並不能代替其它尚處薄弱的基礎設施建設,要離讓民眾感受到整體科技發展和信息化帶來的生活上質的變化,而不是單單幾個點的高科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正如前些日任正非對媒體所說,中國的工業界先不要整天喊著互聯網+、工業化4.0之類的口號,先把整個工業做到工業化2.0即自動化再說。把任正非的話引申一下,提高全社會各個大小單元的信息化水平、增強IT基礎設施建設才是腳踏實地的發展道路。如今我們既然已經有了互聯網技術和運營的能力和經驗,反過來彌補這些不足的地方應該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在更短的時間裡追趕上發達國家做到的程度。
好吧,最近在找工作,正好也對日本互聯網稍微有點研究吧。
我知道的日本相對有名的互聯網有下面幾個。1)Yahoo,4000人規模吧(服務類似於國內的百度,有做地圖,天氣,搜索(用的還是google的引擎))。2)Cyber Agent(昨天剛面過,主要業務是互聯網的廣告,音樂(AWA)以及手游(旗下13個工作室))。3)Recruit(Recruit涉及的產業比較多,主要的還是招聘,有點像linkedin,Indeed和recuirt也有一些關係)。4)Line(公司規模不大,但是用戶量巨大,日本的即時通訊基本被Line壟斷了。5)Hatena (認識他主要是他的Blog平台吧,其他業務也有點像門戶網站,了解不多)。手遊方面的話
1)Mixi(當前市場佔有率第一,反正我簡歷就被刷了,不作評論)。2)Colopol(白貓Project,08年發家的,發展迅速,14年260億日元的利潤,員工600左右,去參加過說明會,在惠比壽那邊最高級的辦公樓吧)。3)Klab(LL手游發家)4)GREE(了解不多)5)DeNa(國內也有招,第一年給500w日元,算是手游界第一年最高的年薪了吧,上面提到的一般第一年400w+)像SE這幾年也有轉手游,SEGA更是把公司拆出一個手遊子公司叫SEGA network。日本用戶還是很捨得氪金的(國內玩LL,偶像大師的不也有幾w幾w日元氪的)
樂天(我要黑一下,雖說做電子商務,但本質還是Business,不是Web系)。
其實仔細找找,幾百人規模的互聯網公司日本還是蠻多的,你說創新?不知道是指技術還是意識,技術的話這邊互聯網公司也用新技術啊,用老技術的公司日本有的是,但不是所有公司都用老的掉牙的技術啊。
都是大致的印象,有錯歡迎各位巨巨指正。看了那麼多從純市場角度談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回答。大家都是海歸嗎?
為什麼中國互聯網發展好,我能說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互聯網行業是唯一一個西方發達國家先發優勢不明顯的大市場大潛力行業嗎?就按日本人那小心翼翼的思維,每寫一行代碼前都得有匹配的式樣書,搞傳統軟體可以,但是搞快速迭代,快速更新的互聯網.............
作為一個宅男,每年一次的秋葉原度假幾乎是我的年終常態,我覺的我還算有點感悟和結論。
日本互聯網發展是不是已然落後於中國,答案是,是的!確定無疑,全面落後。
每年都在秋葉原度假,今年還帶著媳婦買買買,更讓我體會到一般遊客的感受。 日本作為曾經一度的世界老二,現在的氣息沉緩而自閉。
也因為國內發展是在太快,對比變得十分強烈。我跟大家娓娓道來。
一下飛機,老式的通關過程的指紋提取,蹩腳的英語,都是老大爺的安監協調員,這就是日本成田機場,擁擠的航站樓,幾乎沒有電子化服務或指引。問詢全靠地圖?。當然我是習慣了,我媳婦的評價,真土,還不如國內二線機場。
秋葉原全境 除了坑國人錢的幾家大商場,都不能使用手機支付。 我在五年前覺得日本人會加快速度,結果現在回想起來,我還是太天真。
我其實是準備好信用卡的,畢竟我知道起碼visa還算是可以的。但是今年我的感受又不一樣了,用慣了支付寶,真是不習慣了。拿著硬幣到處掉跟掉蛋 一樣。而且很多地方上信用卡也不能用的,只能現金。吉野家,居酒屋,拉麵店,自動售貨機等等等。那個現代化的日本巨人現在我看來真的行動遲緩到無力吐槽。
我在電器街出口 問詢時候按電子對講機,我以為這麼多年,終於要改成像我們家門鈴那種對講模式了。結果突然鑽出來一個光頭,老大爺,對沒錯,真人→_→。很不耐煩的問我 干蛤?。我媳婦被這一幕震驚了,真的。她吐槽說,日本atm是不是有人蹲在裡面給你數完了送給你的。
網路化滯後還表現在方方面面,我們累了一天,從新宿吃完飯,想回秋葉原酒店。我想了想打車要大概1w煙,坐地鐵太擠。我媳婦提議為啥不能手機叫車,我果斷打開uber 懷著忐忑的心情,開到日本位置。嗯,果然,啥也沒有。 後來我一個日本朋友跟我說,很可能是法律問題。我也不好多評論。
網路問題,十年前我來日本旅遊那時候還是懷揣著敬意,畢竟日本網速好,還能看片→_→。 依稀記得第一次來日本,移動號手機三天打了1400多人民幣的流量。 現在我已經開始煩躁秋葉原酒店的網速,以及我隨手幾秒鐘打開app 辦了一個148包7天日本不限流量的國內sim卡服務。徹底關了wifi。
日本不僅是互聯網,很多本來世界前列的技術也在停滯。我看不到東京圈地鐵站 比如jr線 或者說其他交通的變化,老舊的站台 老舊的收銀機,老舊的問詢員,最近只是加了護欄,讓原本就擁擠的空間更加壓抑。 對比國內,北京深圳你半年不去 下次啥也不認識了。本地計程車司機都要開導航。
就是這樣的日本,秋葉原的自閉文化模式,我居然發現了 碧藍航線的 大型廣告牌 。已經宅男們手提的碧藍福袋。這算不算是一種諷刺。
順帶一說我在某些成人店裡看到最新的片,我就想知道國內網站上找不找得到,我記下番號,回去發現→_→ 真的都有,沒一個拉下的。其實日本寫程序的人不在少數,而且也有很多好的領先於世界的應用。比如日本的手機支付,在日本呆過的同學應該都知道手機支付的便利,一個手機你可以用它來坐地鐵,買零食,吃午飯等。而這個手機支付竟然出現在十年前。但是為什麼近些年國內熱火朝天而日本卻沒有什麼大的動靜,說到底還是日本這個民族的謹慎態度和這個國家的體量。大和民族天生就有一種愛穩定的習慣,他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喜歡參照之前的項目,比如代碼出了bug,相對於不斷的調試去修改bug他們會選擇和之前的項目進行對比,為什麼之前的沒有出問題而現在的出題,修改了哪些部分等。這樣的結果是項目在照著前輩造的輪子不斷的前進而少有自己的創新。這整個過程中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考慮到整個團隊進度常常會選擇犧牲個人(這也是日本的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性格使然)在日本,寫代碼的人不少,可是有很多是做外包的。因為相對於不知道有沒有前途的去開發一個應用,那些小公司還是會選擇更為穩定一些的為一些大公司做開發。因為日本的人力成本實在是太高,小公司為了維持公司生存會選擇更加穩定的生存方式,完成這一階段之後會開始發力開發自己公司的產品,比如TechFirm、セック等。而大公司開發的應用相對於創新行,他們更在意穩定性,安全性。最後的結果是產出了一批高質量但是一直都存在應用。比如我們公司在2008左右開發的一個應用至今都還在更新,雖然用戶不是特別多。所以在日本你可以看到許多大公司的黑科技而比較少看到某個小公司突然的崛起。對於互聯網的發展,日本其實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國家,他們有技術,有資源但是缺少挑戰的精神。在如此完善的線下環境中,互聯網很難像中國一樣起到革新性的影響但是在精益求精上互聯網的存在絕對不可小視。日本的付費意識可以說是世界上少有的,而這麼大一塊蛋糕到底會被誰搶的真的就很值得期待。
上面很多說法都有點經不起推敲。
因為線下非常發達所以網路購物的需求沒那麼大,因此抑制了發展。線下完善對這個有一定影響,卻沒那麼大。 因為線上與線下並不完全重合,這個與90年代因為錄像機普及因此VCD發展緩慢是不一樣的。
VCD與錄像機的功能高度重合因此一般家庭並沒有多大需求是成立的,但是線上購物一是降低了地租成本有經濟上的需求,二是商品極大豐富,比如說買航拍無人機一般的超市根本不會有,又比如弓箭愛好者買複合弓,或者一些創意小物品。三是便捷 一部手機就可以免除逛街之苦,這一點深得年輕人的喜歡,可以多出時間去干點其他的事情。
要想反證其實也很簡單,錄像機與VCD不單是日本其他歐美髮達國家也是一樣的,因此具備普遍性,OK說服力沒有問題。
但是網購,歐美一樣很流行,可見線上確實有線下不能替代的地方。另外一個不值一提很扯淡的就是因為娛樂稀少加上經濟不夠發達所以才對社交和遊戲有很大需求,關於這個IT行業的起源地與領頭羊美國就能完美打臉,推特和臉書是美國娛樂匱乏和貧窮所以發展迅速嗎?
我覺得日本的衰弱是非常非常明顯的,除去機器人在幾乎所有新型領域都沒有什麼建樹,在電子行業也被韓國窮追猛打,人均GDP從超過美國到落後英法,整個衰弱過程非常明顯了好吧···············粉美國很能正常,把日本吹到天上去有必要麼? 我不否認日本的積累還是很豐富的,材料和機械領域很有過人之處,但是這與它陷入持久的衰退並不矛盾。跟專業略有相關,答一下。
1962年,美國經濟史學家Alexander Gerschenkron在研究了義大利,法國,俄國等國家的工業發展史後,總結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後發優勢理論(Late-developing Advantage Theory),雖然已經過去了50多年,回頭看中國近些年的發展歷程,還是可以看出相當程度的對應,有些觀點仍然值得思考。
Gerschenkron認為落後國家的發展路徑,與先進國家有著根本性的區別。落後其實也意味著優勢,最明顯的就是可以引進和導入當下最先進的技術革新,加之又擁有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優勢,這些都可以幫助落後國家完成爆髮式(而非漸進性的)發展。因為落後程度越高,先進國的技術創新的存量就越大,落後國家發展的潛在可能和與現實的距離和緊張程度就越大,一旦排除了某些資本,市場和人才上的障礙,發展將是爆發性的過程。而由於先進國的惰性和慣性,缺乏大力度投資的動機,在引入新技術時的猶豫,也給落後國家的超越創造了有利條件。
當然Gerschenkron也指出,這個是樂觀估計下的理想狀況,落後既是優勢,也要付出相應的代價。落後程度越大,相應的超趕的動機越足,蛙跳式追趕的幅度也越大;但這同時也意味著過程中的不平衡會越劇烈,要付出的代價也越大。換句話說,趕超的過程越是高度壓縮的話,整個社會就會由於新舊並存快速變化而越是動蕩,可持續發展的難度也就越大,另一方面人們為接受不停變化的環境所要付出的成本也是不容忽視的。看了Gerschenkron的理論,回到中國和日本的這個問題上,大家願意對號入座的話,可以發現如今互聯網產業革命的發展軌跡與當年各個國家工業革命的歷史仍然高度相似,高速發展的三十多年以及如今存在的諸多問題也幾乎印證了Gerschenkron的觀點。
其中有一個觀點非常有意思,也很值得思考。Gerschenkron在解釋落後國爆髮式的發展原因時,認為這並不是偶然的,一個國家工業的進步是是因為整個經濟生產過程中存在互補性和不可分割性,就像鐵路的興起離不開煤礦業的發展,一個工業分支產業的進步是由於其他分支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外部經濟效果,而這也會反過來帶動其它分支產業的發展,這是相輔相成的。當然歸根結底這仍然是Gerschenkron對狀況的樂觀分析,互聯網產業說到底提高的是資源配置的效率,提供的是如何更快地將1變成2以及更多的服務,它不可能無中生有地從0變出個1來,整個經濟體的持久發展是沒法只靠互聯網創新來維持的。就我所了解的,如今日本無論是實業界還是學界,的確對互聯網產業缺乏足夠的興趣,本質上日本還是一個植根於ものづくり(製造業)的國家。東大里有一個ものづくり経営研究センター(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而沒有設個什麼互聯網產業研究center(估計以後也不會有吧)。其實也不光是東大,日本全國的大學和大會社裡遍布著大大小小數以百計的ものづくり研究所。我所在的研究科也沒有一個教授是重點研究互聯網產業的,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來詢問我留學相關的中國學生後輩們幾乎清一色地開口就說要研究O2O,第三方支付,sns之類,兩個國家間這種奇妙的溫度差的確很有意思。
很難用一句話判明哪個好,哪個不好,畢竟連先進和落後這一對概念都是相對而言,隨著歷史的進程可能互相逆轉的。日本的互聯網熱潮早在90年代末本世紀初就興起過了,結果是反而促使大批線下實體行業控制成本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短期內恐怕很難再掀起技術革新的熱潮了,畢竟平成年代一直就是這麼溫吞水過來的,沒有需求,就沒有傷害。基本認同題主的觀點。
我國各行各業長期以來的落後,遇上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浪潮,再加上中國巨大的市場,必然會迸發出各類模式上的創新以提高效率;
而日本、美歐等發達國家的商業基礎設施比較完善(比如很早以前就深入社區的便利店),通過互聯網這個工具來加以提高效率的空間很有限(也別是考慮到這些國家的人工成本很高,O2O基本做不起來),所以這類模式上的創新看似落後於我國...
同時,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發達國家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確實值得我們的創業者學習。技術上譬如矽谷的高精尖,產品上譬如國外的原創設計家居等等;
但隨著國內的創業熱潮過去,各式各樣的商業模式創新可能都已嘗試過:這其中不少已經被驗證為根本行不通;
未來的中國,創業的資源(包括創業者、資本、社會關注度等)可能都會向技術創新傾斜。
畢竟,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引領人類未來發展!推薦閱讀:
※豐臣秀吉為什麼不就任征夷大將軍,開創新一代幕府?
※如果用將日語音譯成漢字,那麼地名人名等專有名詞會有怎樣的翻譯?
※去日本旅遊的話,都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地方?
※為什麼日本的偶像不像韓國中國那麼看臉?
※日本入常,中國有一票否決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