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對《三體》討論的很多,對《球狀閃電》的關注要少些?

球狀閃電 也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科幻小說,涉及很多量子力學的東西,比如觀察者和坍縮。 記得看完這部小說時候,曾想,如果全世界的人在同一時間閉上眼睛,其他類似觀察者的設備也都關掉,胳膊等會不會回到量子狀態脫離了身體?


關於大劉和《球狀閃電》,還有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柳文揚去世後出版的散文集《我知道你明天幹了什麼》附錄「懷念文揚」收錄了多名科幻作家(裡面也有當年還遠沒有這麼出名的馬伯庸)為他寫的悼文。其中,夏笳的悼文揭露了《球狀閃電》創作的一個秘密:05年的時候有次劉慈欣跟她說,之前他右肋下方劇痛,心想這肯定是得了肝癌,過於內斂的他沒去醫院,跟誰也沒說,而是咬牙忍痛伏案寫出了《球狀閃電》,作為最後的遺作。小說寫完了,還是去醫院檢查了一下,才知道其實只是肋組織增生,打兩針抗生素就好了的小病,簡直是黑色幽默。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正因為如此,劉慈欣當時把全部的生命能量都灌注到了《球狀閃電》里,這是他情之所至的作品,裡面充滿了冷酷的命運和頑強的抗爭,甚至寫出了量子態的彼岸世界。小說結尾處,主角桌上的紫水晶花瓶里出現了一朵藍色的量子玫瑰,看一眼就會消失,結合小說的創作背景看,這簡直就是劉慈欣對自己死後文學靈魂的寄託所在。

在《球狀閃電》之後,「以為自己死過一次」的劉慈欣就徹底豁出去了。三體故事是劉慈欣攢了多年的最宏大的構想,一直沒有實現的信心,然而重獲新生以後,還有什麼可顧慮的呢?於是我們看到了如此狂野的《三體》寫作方式:紅岸工程,智子工程,三體遊戲,ETO,宇宙社會學,面壁計劃,黑暗戰役,黑暗森林,執劍人,掩體計劃,黑域計劃,二向箔,小宇宙……隨便一個設定其實就夠支撐一部長篇小說了,他一下子就用了好幾十個,一點都不心疼,用大量的牛逼概念轟炸讀者,讓讀者的閱讀體驗在持續的震驚之中爬升到不可思議的高度。毫無疑問,《三體》系列是劉慈欣科幻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最高峰,一下子把積累多年的庫存全用完了,後面不知道還要積累多久才能再寫出同等質量的作品。

所以我的結論是,《球狀閃電》和《三體》是劉慈欣的兩個不同的巔峰,前者是他對人生的終極思考,後者是他對宇宙的終極思考,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所以雖然大眾讀者把《球狀閃電》當作《三體》前傳,然而對劉慈欣自己來說,有可能《三體》才是《球狀閃電》的後傳吧。另外,我手裡這本《球狀閃電》是當年的《星雲2》,封面和情節毫無關係的那個最早版本,不知道還有多少朋友有這一個版本。


《球狀閃電》是大劉的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寫作技巧上略有不足,對非科幻迷來說,閱讀快感沒有那麼強烈。而且因為出版的太早,後來貌似也沒重新修訂過,對《三體》之後才開始關注大劉的讀者來說,閱讀感受不好。

但《球狀閃電》絕對是大劉自己最喜歡的作品之一,從創作角度來說,有更多的自我投射在裡面。整體氣質更偏文藝傾向,更作者化。

大劉早年的幾部作品,因為出版環境不好,加上自己也還沒做好準備,其實都是把長篇壓縮成了中短篇。從整體架構來說,好幾部中篇其實拉開了都是長篇,甚至是系列的架勢。這必然導致閱讀起來有點像看寫作大綱的感受,好多地方匆忙扔了點設定,關鍵場景略微展開一下,閱讀起來很不過癮。

但《球狀閃電》不一樣,它就是一個標準長篇,不多不少,架構和情感都恰如其分。雖然因為當時的寫作技巧限制,整體架構和節奏還略有不足,但那都是細節問題。

從人物塑造來說,林雲這個女主角是大劉迄今為止塑造最成功的角色之一,雖然未必招人喜歡,但絕對令讀者印象深刻。而且丁儀也在本書中完成了基本人物塑造,完整飽滿,之後在其他作品中出現都是客串性質,但每次出現都栩栩如生,而且延續了完整的人物性格。

唯有主角陳博士,被很多讀者戲稱「攝像頭」,旁觀了所有故事,卻基本沒有參與主線事件。但他仍然是一個出場自帶哈利波特光環的主角,僅憑單薄的敘述者身份,就獲得了獨立的生命。

「球狀閃電」及設定也是本書最為閃亮的創意之一。縱觀世界科幻,本書在創意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繼《三體》推出英文版後,《球狀閃電》也計劃推出英文版,可見在大劉創作年表中本書的重要性。

至於說那場虛構的中美大戰,要知道本書主要寫作於上世紀90年代末期,當時的中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離這場戰爭的距離可能比現在的很多年輕讀者想像的要近很多。對於當時的中國軍隊來說,那種裝備上的差距是一種真實的威脅。而一種似乎可以決定終極勝負的秘密武器,以及它背後夢想的破滅,也是當年軍事愛好者的一個心態映射。從這個角度來說,《球狀閃電》更接近軍事幻想小說,但這個特色放到今天,就有些尷尬了。

我個人很希望大劉能夠適當規劃一下自己的時間安排,花足夠精力重拾創作,憑藉現在的寫作技巧,或有經驗更加豐富的編輯協助,把之前幾部重要作品重做修訂,恢復它們的原本創作面貌。這對當下的中國科幻文學創作來說,其意義更加非凡,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在好的商業幫助下,優秀的創作者應該可以達到什麼樣的高峰。


三體就像是現在的大劉,而球閃更像是我認識的大劉。

記得第一次見大劉的時候,他剛剛完成三體1,那時候還是個大眾視野里不知名的小作家,找他要簽名,要合影都非常輕鬆,不僅沒有大牌架子,反而像一個鄰家大哥哥一樣表露出了靦腆,不知道是不是他第一次面對上百人講座,面對上百人要簽名,每一個簽名他都一筆一划寫完,每一個合影,他都盡量表現出來微笑,儘管說實話,他不是個會作秀的人。

第二次聯繫大劉,是三體2寫完的時候,給他打電話,山西娘子關電廠,打過去我說找劉慈欣,對面的人說,你打錯了,他不在這個辦公室,給了我另一個號碼。打過去以後,大劉又是驚訝又是開心。和他東一句西一句聊了好久。當我提到,我父親也是他忠誠讀者的時候,他害羞的沉默了一下。聊到為什麼球閃結局是那麼凄美,他一時不知道怎麼回答,憨憨的笑了。

後來娘子關電廠拆遷,一度傳出大劉失業的消息,打到曾經娘子關他辦公室電話,已然是空號。

昨天看央視節目,大劉作為嘉賓錄製VCR,講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和他一起講的,有袁隆平,有中科大校長。

要是十年前在科幻大會上告訴大劉,你以後會成為中國最火的作家,可以上央視,可以得雨果獎,可以買得起大別墅,估計他自己這麼豐富的想像力也想不到。

大劉或許才是互聯網時代最大的寵兒,本來黑暗森林只是他對於宇宙的幻想,結果卻莫名其妙成為互聯網創業者的信條。互聯網創業者關心的只有如何讓自己活下來,所以黑暗森林是他們一手捧紅的,配合上雨果獎的加持,讓這本書一下進入大眾視野。與此同時,他本人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評和討論,正如一個在宇宙中暴露了自己坐標的文明。

對比起來,球閃更像是十年前那個我見過的劉慈欣,安安靜靜的在那,與世無爭的等著一個或許有緣分的人遇見自己。有人問起來:「劉慈欣啊?就那個寫三體的?」我答道:「我最喜歡的還是球閃。」「沒聽過呢,什麼書啊?」其實聽沒聽過不重要,哪怕有一天,互聯網浪潮褪去了,大家忘了大劉,球閃和十年前的大劉,也一樣存在於量子態,永遠陪著我。

評論區有朋友提醒:

可能球閃也有出名的一天,因為遇見到了南海要打一場仗,中國的第一艘航母還會被擊沉。這次希望大劉別再神寓言了。。


這個問題連劉慈欣都搞不懂。。。我也沒法回答你啊

但即便如此,科幻圈外沒有任何人注意過我其他的作品,長篇也好短篇集也好,《三體》大熱對它們的銷量沒有影響。按常理來說,這是不可能的。我的出版商做好了包裝我其他的作品、大量印刷的準備,但很奇怪,那些作品的銷售曲線紋絲不動。

其他暢銷書的情況不是這個樣子,作家的一本書暢銷會很快帶動其他的。所以這是很奇怪的事,誰也不知道怎麼回事。越是了解科幻的人越會覺得這件事不可思議。因為科幻文學是很有自覺性、很有整體性的東西,如果其中一部作品產生這麼大影響,勢必帶動整個的市場,實際上卻幾乎是毫無影響。當然你要說絕對毫無影響也未必。首先有一條,出版社開始想出科幻了。第三部在2010年出版,之後大批的書在2012年出來,但這說明不了什麼,那些書砸到市場上,就如同一塊石頭扔進水裡一樣無聲無息,好的稍微賺了點錢,不好的甚至賠了。當時那些出版商也是想當然了,他們認為,包括我也認為《三體》會帶動其他書。這個情況讓人感到很悲觀。

——以上是劉慈欣的一段採訪

雖然也可以瞎猜一下,但是即使是專業人士也看不懂這種現象,瞎猜又有什麼意義。

btw:問題描述里追加那個問題跟問題本身無關,不回答了


大劉的書,一直最偏愛《球狀閃電》。

拿武俠世界打比方,《三體》就像《天龍八部》,暗黑史詩,妙想紛呈,很多人愛。

但《球閃》就像《歡樂英雄》,就要寫一種不成功的美妙人生給世界看,還偏偏寫成了。

這太考驗手藝,稍失分寸就流為厭世吐槽之作,難。

這種小說的套路之一是:放大主角的人性劣根性,再製造巧合讓他成為英雄。

套路之二則是:塑造一個天分不凡偏偏無意作為的主角,讓世界逼迫他主動,比如令狐沖。

但大劉就是大劉,《球閃》哪一種套路也沒選——

陳博士是典型的成長小說主角模板:父母雙亡,屢有奇遇,平凡心志命運不凡,代入感足。

然並卵,陳博士只是在天才如丁儀的世界打了個醬油講了個故事。

所以你又會以為這是一個『我爺爺的爺爺見過岳飛大將軍,在村口小茶館和人吹牛逼一輩子』的評書故事。

也並沒有。書中點題金句說:「美妙人生的關鍵在於你能迷上什麼東西。」陳博士迷上了兩樣:球狀閃電和女神林雲,不虧。

但理論上說,兩樣他都沒得到。知乎上的熱門問題:被學霸碾壓是什麼感覺?那就是陳博士遇到女神林雲和大劉御用男神丁儀的感覺——「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於是,你要如何寫好一個打醬油的路人甲?

常見套路是:挖掘他們的無力、辛酸、憤怒與尷尬,描述他們的理想如何被這無情的世界摧毀。但這種套路建立在「人人必須有大作為」的主流價值觀之上。

有沒有一種可能,這個路人甲只是迷上了什麼東西,偏偏一無所獲?

如何讓一個主角有尊嚴地跑完龍套?《球閃》做到了。

這就上升為一種普世經驗的探討: 我也是追夢之人,但請原諒我就是這麼平凡。

作為大時代的重要路人甲,陳博士的人生美妙嗎?每個人少年時提出的問題,等到往後回答,必然五味雜陳,甚至次次不同。這種差一點差很遠的凡塵之別感,豈止陳博士一人而已。凡人逐夢,求而不得,個中泥潭,不可言說。

一個科學家做出成果之前,他永遠只被稱為科學工作者。那些一輩子沒做出成果的科學工作者,一生又經歷多少動魄驚心,又有誰關心?

一個按部就班的中年男人,偶爾會看見一朵量子玫瑰,即便是至親之人,也只當做笑談,包容他偶爾的神經質,他又對誰說?

一個方臉的山西大叔,年過四十,在小城的電廠有一份普通的工作。若有人告訴你,他有一天會得雨果獎,你信嗎?當時作為他的書迷,我都不信。也可能他會接著寫《球閃》這樣少數幾個人愛看的科幻,但70億地球人仍一無所知,只當美妙人生未曾發生過,何妨。

我會稱很多書為好書,但真正讓我愛的,一定是那些有情緒的書,哪怕有缺陷,就像《球閃》。


道理太簡單了。《三體》之所以引發討論熱潮,是因為它的影響力已經突破了國內科幻圈這個狹窄的圈子,走向了大眾視野,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流行小說。而流行小說已經不適合用簡單的類型文學的歸類總結方法去分析了。

但這麼多年來,能成為流行小說的中國原創科幻也就只有三體。無論圈內人士對球狀閃電有怎麼樣的高度評價,它沒能走向大眾視野,自然也就只能在小圈子裡供少部分人討論了。

所以我一直在說,三體成功歸三體,科幻貴圈還是那個貴圈。


球閃不火才是正常的,三體系列的火是偶然的,甚至一直到第三部才算是火起來,但是在科幻迷內部,很多都是人為第二部寫的最好。

那麼第三部為什麼突然火了起來呢?正趕上微博熱,互聯網思維的大發展,IT界大佬的宣傳功不可沒。為什麼他們對這個感興趣,就是黑暗森林狀態和維度打擊的概念嘛。我個人其實很喜歡球閃,更有小說的感覺,但是有什麼能引起什麼公眾人物的重視么?沒有。

三體火了,不是因為科幻甚至也不是因為劉慈欣,僅僅是因為裡面的概念引起里某些人的注意。


《球狀閃電》作為一部長篇,還有一些知名度。

《朝聞道》、《鄉村教師》、《流浪地球》、《地火》,我敢說目前號稱「三體粉」的人,90%都沒聽說過這幾部。本質上和只看集錦的偽球迷一樣。

怨氣來自某人拿著本《三體》侃侃而談半小時,忽悠的姑娘覺得「他身上有光」,然而當我想聊聊這幾個短篇時,他卻回答「你說的是啥玩意?」

================================

評論私信里好多人質疑我說的「90%」,只能說確實沒什麼考證也很不嚴謹。答案里也說了,這個數字是有怨氣的。自己喜歡的姑娘追不到,也是心塞的不行,大家多包涵,就不一一回復了。

對無辜中槍的好孩子們表示誠摯歉意。


四年前我剛上大學,大一那年開始看三體。特沒意思。放下。大二政治課上,真有意思,用了兩個禮拜,刷完了三部曲。

然後,我安利過至少三四十幾個人看這本書。

當時這本書還沒火。

然後陸陸續續有五個人買了。一直在他們書架上落灰。

然後至今除了我只有一個人從頭到尾看了。

然後有將近十幾個人只看過簡介的人跟我聊過這套書。

所以我覺得吧,科幻這東西,還是小眾。

我的結論是

球閃沒加印,只不過是他們連簡介都懶得去搜搜看而已。


問題可先參閱:http://www.zhihu.com/question/29306910/answer/43954120

上面這個問題現在的樣子,跟我回答它的時候並不一樣。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在想,在討論三體系列的時候不算上《球狀閃電》,就好比討論Charlotte的時候不算上AB,並不完全。

先來回答問題(有些微劇透,絕不影響觀看):

劉慈欣說他也不懂,你細看一下,其實他懂。作為一個土生土長在天朝,又在體制里摸爬滾打半輩子的人,怎麼可能不會拐著彎明確表達意思呢?

《球狀閃電》和其他劉慈欣作品或者其他科幻作品賣不出去,是因為大量讀者喜歡看的根本就不是科幻,而是三體系列,甚至喜歡的根本就不是看三體系列,而是喜歡看三體系列的自己。

我還是那句話,這十年,除了三體,我們為天朝科幻做過其他什麼?

首先,《球狀閃電》是劉慈欣在「情節嚴密、有厚重感的長篇科幻小說」領域第一次也是最成功的嘗試。它是一部黃金時代式結構和蘇聯式情感架構的,血統極為純正的科幻小說。它成書的時期,正是科幻小說這一體裁的轉暖期。

所謂轉暖期,只是不冷,並非滾燙。就是書起碼有人買了,而好的作品,起碼愛好者都會去買。這個時期,投身科幻創作的人,雖然不能以此糊口,起碼也算是有了進項。那是一個買簡體字版科幻小說有時候還得靠郵購的時代,我仍記得當時拜託自己班主任去郵局幫我匯款買書的細節。

當年郵購的部分書目,這裡面的《時間機器》並非郵購,來歷我忘了;《時間迴旋》似乎是在X之XX淘寶店買的,為避免廣告嫌疑去掉名字,相信跟我年紀差不多的科幻小說讀者都在那家買過書。

其次,《球狀閃電》從實際效果來看,是一本面向小圈子的小說——在長篇科幻小說題材很單一的年代,這本小說竟然描寫了一次近未來的世界大戰,還涉及了當今世界兩個大國,還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爆炸性結局——它吸引了很多軍武宅,也直接導致當時的很多科幻讀者變成了半個軍武宅。另外,我確實不知道,若其成書時間推到十年以後,坊間對其的反響會是什麼?

最後,三體系列從實際效果來看,已經不只是一個故事、一套小說。在多方力量的糅合下,三體已經成了標籤、名片,人際交流中的用於確認彼此身份的冗餘(傳播學而不是資訊理論意義上的)。尤其是它獲獎之後,凡是曾稱喜歡三體的人,似乎都與有榮焉;凡是對三體提出過半點非議的人,彷彿都被輿論壓得萬劫不復。

即使這樣,三體仍不是劉慈欣最好的點子,三體裡面的幾個主角也不是劉慈欣最出彩的主角,甚至三體的文筆(尤其是第三部)較之前還有退步。

但是有一點已經完全不同了。

三體系列是三部曲,等到完全成書的時候,第一批讀者已經升入大學手中有了閑錢也有了時間佔領互聯網,而且這個時候SNS開始異常火爆——實際上三體系列第一部剛剛推出的時候,關注程度還不如《球狀閃電》。

結論是,三體的成功因素,除了劉慈欣一如既往的堅持,最重要的是時勢。這一點,早年的劉慈欣沒有,王晉康也沒有,韓松更沒有,就連最有潛力謀殺科幻讀者錢包的《上海堡壘》也完全沒有。

《球狀閃電》是天朝科幻圈的《宇宙兄弟》,是天朝科幻圈的《二十世紀少年》;而三體,是天朝科幻圈的《進擊的巨人》,是天朝科幻圈的《東京喰種》,是天朝科幻圈的《刀劍神域》。無數從不看科幻小說的人,因為三體而關注過科幻。就連 @孟德爾所說的文盲們,起碼也裝作關注過科幻。

因為它已經不只是一套小說,而是一個流行符號。

接下來詳細說說《球狀閃電》和三體系列的細節異同。

相同點

大場面。

小人物的微小行為,導致世界的劇變。

對社會或者歷史的思考。

粗獷的天朝好公安和放蕩的瘋狂科學家。

不同點

第一,《球狀閃電》帶著極為強烈的工業浪漫氣息,全書最高潮的時候這種感覺尤甚,總而言之一句話,大艦巨炮萬萬歲。

而三體系列嘗試的則是廣義太空歌劇,這也是劉慈欣早期最熟悉的題材,也是黃金時代作品最明顯的特徵。

所以雖然都是大場面,前者的大場面明顯更具實感。

這也是好多隻看過後者的人,念念不忘降維攻擊的理由,因為降維攻擊聽上去更酷炫。

而坐在小漁船上,拿著水槍射球,想想就不那麼酷炫。

雖然前者高潮實在太酷炫。

第二,《球狀閃電》有一個就算放在日本動畫里都有巨大萌點的女主角,和一個胃疼的感情戲。

而三體系列沒有這樣萌的女主角,也沒有很胃疼的感情戲。

這能說明很多問題,包括前者比後者更注重對人物的描寫,或者說後者比前者更注重故事本身以及科幻內核。

第三,《球狀閃電》對社會的反思非常單一直白,就是科學的兩面性,這也是科幻小說的常青主旨之一。

而三體系列對社會的反思之處太多了(它的開篇情節就昭示著作者的野心),幾乎相當於《鄉村教師》加上《贍養上帝》加上《球狀閃電》。但遺憾的是,主觀客觀原因全考慮過之後會發現,這種反思,如今也只能到這種程度。

說來說去,還是之前那個意思:

三體系列火了,不代表劉慈欣其他作品就會火,不代表天朝科幻就會走出低谷。

因為有那麼多自稱喜歡三體系列、喜歡科幻的人,通讀全篇之後只記住四個字,且走到哪都把這四個字當工作牌掛在脖子上:

主不在乎。

是啊,你們根本不在乎科幻。


這兩部小說我都反覆看過,包括其他答案里提到的《鄉村教師》、《全頻段阻塞干擾》等等大劉的著名作品也都看了不止一遍了

很多答案里說三體因為有名才有那麼多粉,確實有這個原因,但我覺得在眾多作品中《三體》能脫穎而出確實是有原因的:

1 《三體》能引發廣泛討論。這主要是指著名的黑暗森林理論,由於這一理論在現實中確有可能性,即使沒有讀過三體的人也可以深入思考。很多天文學和外星人愛好者也開始關注這一理論,這是其他科幻小說難以做到的。《球狀閃電》的宏原子理論則過於超出普通人的常識,也沒有太大的探討空間(應該也沒有人去做那個直升機試驗)

2《三體》的文學功底相對於其他作品來說高一個層次。三體沒有唯一的主角,而是通過描寫不同人、不同時代的經歷整合出宏大的故事,這些人和經歷互相交織,形散而神不散,背景豐厚圓滿。還記得羅輯嘗試寫小說時的經歷嗎?《三體》就像是記錄了無數事件中的片段。而《球狀閃電》仍然是傳統的主角記敘經歷的結構。

3 《三體》的背景非常嚴謹,濃墨重彩地描繪了三體人的社會和思想體系,所有配角也有血有肉,連張援朝等小配角都描繪地非常充實,有來歷出處、有交代結局。相比之下其他篇幅較短的作品沒有動用這麼多筆墨刻畫背景,如《朝聞道》里的外星文明幾乎就是天上掉下來的,感覺比較單薄。

4 《三體》的視角非常宏大,不同於《球狀閃電》中國與國的對抗,而是站在宇宙的角度講故事,給讀者的感覺當然不一樣。


我認為作為一個硬科幻,球閃要比三體硬得多。更別說人物塑造、敘事節奏這些文學問題了。

但是球狀閃電主體是量子物理,而且它的故事與科學原理結合相當緊密,如果缺乏對量子力學的基本了解,那整個故事就都沒有意義了。就我所見,量子力學的基本思路大部分普通人都沒法理解,你看薛定諤的貓都被誤會成什麼樣了。而且別說量子力學,我敢說中國大學畢業生還能記得質子電子中子分別帶什麼電的頂多有五分之一,普通人更別提了,中學知識忘的那叫一個乾淨,沒有這個基礎看天文類的科幻尚可,看基礎物理類的科幻是痴人說夢

三體就不一樣了,你看各大公司的文盲大佬現在也在侃侃而談黑暗森林降維攻擊,說明這個設定很接地氣啊。三體實際上說的是社會學問題。

有人說球閃科學硬傷多,這個嘛,科幻本來就是要有假設的前提,否則就變成技術小說了(邁克爾 克萊頓是技術小說之王)。要說硬傷,三體才是最嚴重的,稍微有天文學知識的人就知道,南門二三個恆星軌道非常穩定,是不可能出現小說中那種大災難的。三體星是存在的,但是離地球非常遙遠,比如HD181068。


還有動物呢?

劉自己都說自己100%不懂物理學,別把這事當真


因為多數三體的發行是被買去裝飾書架的

真·腦殘粉是從連載上看的第一部

第二部剛出版的時候 正版根本買不到 先看的盜版後來補的票

就第三部是直接看的正版

球電又薄 且只有一本 封面和裝幀又丑 沒有裝飾書架的作用

當然三體也丑的可以 但後來不是有各種精裝了嗎


這幫人哪是在看科幻,他們是在看流行。三體作為一部流行作品被看了,看完他的人大部分去看另一部流行作品(何以笙簫默,花千骨啥的),而不是選擇去看另一部科幻作品。


重讀球狀閃電,發現了這樣一個彩蛋:

我一想這不就是智子嗎?這一段對於整部小說可有可無,而且突兀的放在這裡簡直毫無關聯,但兩年後三體的出現就解釋了這一段,大劉在2004年的球狀閃電里就已經為兩年後的小說埋下了伏筆,我不敢說他已經構思了智子,但他至少已經開始構思一部擁有超強觀測手段的外星人的故事了。

深謀遠慮啊,球狀閃電作為三體前傳當之無愧!


1、作為十多年的科幻愛好者(可以自稱看著劉慈欣出道的),我個人最喜歡他的作品是《球狀閃電》,也願意推薦給周圍的朋友。

2、對於《三體》大熱,而沒有帶動其他作品的現象。我相信是因為很多看這部書的人,並不熱愛甚至懂得科幻,只是聽說了一部小說突然被炒得很火,大家都在談論,就去看看。我很懷疑其中的大部分人是不是真的看完了這三部曲或者其中一部。更不用說試圖去理解這部作品,喜歡科幻然後去看其他的作品了。甚至我很懷疑,知道《三體》的非科幻愛好者,有多少比例的人能說出劉慈欣這個名字。

3、這也許和宣傳有關係,也許和劉慈欣本人的性格和形象有關係,有可能和出版社的包裝方式和策略有關係。

4、更有可能的是,這大概說明,閱讀科幻小說是需要門檻的。(並沒有優越感,只是想說明這部分人群可能特徵更明顯,更小眾。)你需要一定的科學知識儲備。一部推理小說,能簡單地告訴你殺人的原理,怎麼做毒藥和機關,具備一般常識和理解能力的人,能夠通過作者的描述逾越掉這部分障礙。而對於科幻小說,這在閱讀中很難消解。並不是所有的科幻小說設定都是激光槍、竹蜻蜓,特別是一部硬科幻小說,作者很難簡單地跟你講清楚反物質、相對論、黑洞,甚至是量子力學。

5、其實更重要的是,你需要有對科學的某種思考和熱情。相對於人們對愛情的普遍關注和思考,(這使得言情小說幾乎具有永恆的市場),這樣的人可能更少。其實,即便是在美國,我也很懷疑除掉變形金剛、蜘蛛俠之類,真正嚴肅的科幻作品市場有多大?而在中國,可能這個比例更可憐。

6、所以這種差別其實在於,關注東野圭吾的人,其實早就喜歡推理小說了,只是突然發現了有一個推理小說家寫的不錯,看完覺得真的不錯,然後繼續看別的作品。而關注三體的人,可能根本不喜歡科幻。喜歡科幻的人,早就知道劉慈欣了,對他的作品幾乎也早已爛熟。而不喜歡的人,即便聽說或者看過三體,大概也不會喜歡,更不用說去看其他的作品了。


可能是因為三體本身跟劉慈欣的其他作品就有些不一樣吧,其他作品多少帶了些情懷在裡面,而三體更多是在冷靜的描述宇宙,外星人,人類的應對這些。而像球狀閃電這種當時讀來覺得就主要是在研究球狀閃電的書裡面其實也描寫了不少其他方面,張斌和他的戀人以及那位前蘇聯專家一家人用盡一生心血來研究球狀閃電,試圖找出他的規律,最後卻不得不無奈放棄。以致於他們都不約而同的試圖勸作為主角的陳博士放棄研究。因為他們最初因為對自然的好奇或是別的原因來努力研究,試了所有當時能夠想到可能後卻悲哀的發現沒有任何可能是正確方向的無奈與痛苦。而這個秘密卻是由丁儀相對輕鬆的解決,因為方向領域的原因。還有為了研究武器近乎偏執的林雲和那位即使在窮困潦倒的情況下依然自發要保留科研成果的蘇聯女專家都為了踐行一定要比敵人先研究出新式武器避免被動的理念。更別說流浪地球裡面的流浪與迷茫,朝聞道裡面科學家們為了知道真理而寧願去死,鄉村教師裡面最為悲涼的鄉村教師一生困頓於貧苦的生活,也基本沒有改變鄉村依然黑暗愚昧的情況,但諷刺的是他寧死前拚命讓學生們背下的牛頓三定律最終拯救了地球,儘管這些學生基本不能讀初中。地火和地球大炮中過於樂觀的對科技信奉最終造成的慘劇,而當事人最初的目的卻是單純的想要利用科技讓生活變得更美好。超新星紀元中孩子接管的世界依然爆發了核戰。90版中美國毒辣的為了斬斷中華民族骨子裡的根提出的交換國土。全頻帶阻塞干擾裡面軍人面對電磁壓制的無奈和林雲的血戰以及庄的犧牲。這些讀下來更多想到的是別的其他一些方面的東西。而三體不一樣,大家主要更關注的還是各位對決的手段和魄力,所以聖母才被黑得那麼慘。還有黑暗森林法則,降維攻擊,二向箔,維德經典的失去人性會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和你會把你媽賣給妓院嗎,前進,不擇手段的前進這些。當然三體系列裡面講情懷的也不少,比如葉文潔的成長經歷,伊文思的成長經歷,葉紹泰的思考,紅衛兵的思考,三體組織成員的思考,泰勒和雷迪亞茲明知會失敗依然盡全力試圖與三體文明拚死一戰卻不被理解,認為會害死地球。(其實不止聖母不敢按下按鈕進行宇宙廣播,面壁時代的很多人哪怕是精英也不敢),經典的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這些。只不過一般關注的都不是這方面


看科幻的人群比較固定。

三體大火後,已經披上了【流行時尚】【逼格高】【別人都看我也看看】的光環。

此時的三體已經不是科幻,而是一大堆曾引領潮流的事物之一,所以它帶動不了科幻書籍熱銷。


看過大劉所有(注意是所有)科幻小說的回答。

在我看來,大劉所有文章(包括長篇和短篇)里,水平最高的就是三體,其次是球狀閃電,後者與前者非常接近,是長篇小說中的絕佳作品。

相比之下,如果我看過他的第一篇文章是「地球大炮」或者「鄉村教師」的話,或許不會太關注這個作者。

在三體中,丁儀這個形象是在球狀閃電里出名的,並且三體里也多次提到這篇小說的內容。

我09年開始買科幻世界,看到三體的廣告,總是覺得與21三體綜合症有關,於是沒理他。到11年有一段時間異常無聊,才看了三體,之後又看了若干遍,最後覺得不過癮,於是搜了他的全部小說看。

不得不說,三體是科幻世界推廣最多的小說,相比之下,閃電則沒有這樣的待遇。

更別說,現在的一部分人都是沖著雨果獎去看三體的,本身作為一個硬科幻,對非工科理科的人群就已經比較難理解了。對於那些看三體要硬撐逼格的人來說,你要他理解量子態?理解單光子干涉?殺了他吧。

而且球狀閃電,最精彩的包袱就是這個量子態和觀察者身上,這個理解不了,你不會覺得這個小說的精妙,也不會推薦給別人。但是黑暗森林理論,維度打擊等比較容易理解的東西,市場受眾就多一些。


推薦閱讀:

外國有什麼比《三體》更好的科幻小說?
星際爭霸和守望先鋒,哪個遊戲的人類科技水平更高?
人可以在液體里呼吸嗎?
航行於真空狀態的宇宙飛船的外型可以隨便設計嗎?如果不能,那麼最理想的外形應是怎樣的?
三體人發動攻擊時,程心作為執劍人最正確的選擇是什麼?

TAG:劉慈欣作家 | 科幻 | 三體書籍 | 球狀閃電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