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明上河圖不能像蒙娜麗莎一樣長期在展廳展覽?

近日 清明上河圖在故宮展覽 早早去也要排幾個小時的隊伍 那為什麼不長期放在一個博物館 想仔細學習的人也不至於浪費太多時間排隊 到了展品卻只能走馬觀花


因為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粒子就像小加農炮彈一樣全面不間斷滴轟擊著媒介~ 油畫是種油基顏料比水墨這種水基顏料要兇悍,帆布比絹【多謝 123456 的更正】也更兇悍,所以油畫更挨轟。如果蒙娜麗莎是水彩畫的話也就不會常年展出了。

如果博物館修復人員有選擇的話,他們什麼都不想展出,統統在恆溫恆濕沒光照的倉庫里讓文物休息,展出是以犧牲文物的生命為代價滴~

所以不要開閃光燈了,不然可能被我殺掉(是的我很認真,我發明了一種叫殺子的分子級暗殺武器,在每一個紙媒文物前都有數不清的殺子,無時無刻不在瞄準著你,如果你使用了閃光,殺子就無聲無息滴發射了,它會直接通過淋巴系統循環到你的大腦內,並一路打洞進入到你的顱腔直接控制你12對顱神經。從此以後,你的生命將了無生趣。你的嗅覺會時斷時續,導致你食不知味,吃難吃的東西時自動恢復,吃好吃的東西時自動斷片。你的視神經將經常發送幻覺,你看到的世界都是疊影效果,一旦侵入運動神經,那麼人生真的是分外悲催了,我都不忍心描述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學習啊,至於學習的話,還是用電子版比較好~還能放大看細節你說是不是?再說色彩運用也不很豐富【多謝 123456 的更正】,也不存在油畫中複雜顏色層疊電子掃描件可能出的色差和細節丟失。至於故宮樂不樂意放出高清無碼大圖,或者說市面上已經有大圖了(這麼有名應該會有大圖啊),這個我就不清楚了。

哎呀,大家好熱情,放一個實驗好了Ukiyo-e Gallery 他們把一幅浮世繪木板印刷分成四份,左側起第一部分是UV濾光玻璃保護的,第二部分是曝晒八個月的部分FEB2002,第三部分是曝晒四個月的部分JUN2002,最後一部分是對照組,完全沒有照射陽光的部分。以下是令人震撼的效果。(文章作者各種吐槽UV玻璃並無卵用。)

博物館最好的環境是不見天日,陽光對文物真的是毫無仁慈的。人造光源雖然沒有陽光那麼複雜,但是大致效果也是類似的。閃光燈就惡了,有點類似你去照X光,單記劑量特別大。

=============更新補充=============

關於有留言提到手機LED閃光燈的問題我做一下補充。

首先,波長越短的光的能量越強,這也就是為啥紫外光牛逼得一塌糊塗。所以在可見光中,紫光比紅光更兇悍,對文物的殺傷也越強。

下圖的光譜由上到下是:陽光、LED燈、白熾燈、節能燈。(這樣就可以從光譜的角度看到陽光有多麼地兇悍,所以每次看到大玻璃設計的博物館建築我都有對建築師發送殺子的心,雖然我也從美感的角度很理解他們。)

可以發現LED光譜中在藍光部分有明顯的峰值,而白熾燈則偏紅光。在同等亮度的照射下,LED燈對文物的轟擊要高於白熾燈。所以絕大多數博物館照明都是白熾燈(也有新研究的低藍光LED在先鋒性投放)。然而白熾燈也不是全然安全的,白熾燈容易產熱不是因為紅光,而是因為白熾燈發光屬於黑體輻射,亮度和溫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從而不是冷光源【認真的更正:多謝牛逼的物理PhD @就不告訴你他是誰的更正】 ,會在文物表面產生熱量,那麼文物表面的局部溫度就會比理想溫度要高,這也是不利的。但是,相比於LED燈還是更理想。然後就是手機LED閃光燈的問題了,一般文物的核定照明亮度是50 lux,光敏的會更低。閃光燈無論如何在瞬間是超過這個值的【根據 @全泉 親自測試:mate7在20厘米遠處閃光燈峰值是1100到1200lux,3次測試】,這是最大的不能使用閃光燈的原因,不管你是氙氣閃光燈(氙氣閃光燈還有紫外光呢!)還是LED閃光燈。任何超過核定照明亮度的光照,都是對文物的計算外附加傷害值。


中國傳統書畫的保存對環境要求是很高的,特別是怕光,光照時間、強度一上去就容易褪色,所以現在一般都是在幾乎無光的庫房裡面休息滿三年之後展出一個月。


前面的知友說的很好了,特別是將光照的原因說的這麼詳細,我也受益良多,感謝。

想說另一個原因,這個原因比光照要明顯許多,就是古代繪畫基本都是捲軸保存。

想像一下,如果蒙娜麗莎的保存是以將畫心捲起來的方式,沒到展出時再打開,那麼油畫上的顏料也會斷裂和脫落。

中國畫的絹、紙、顏料都比油畫畫布和油畫顏料要脆弱的多,長期的捲軸保存,不管是絹絲還是顏料,它的形狀記憶(抱歉我文科生)已經呈曲狀,所以古代繪畫絹絲的斷裂往往是和捲軸平行的,卷斷緯線,軸斷經線,我在學院和拍賣公司經手的一些古代繪畫,受光程度看不出,但是絹絲斷裂,脫落的情況比比皆是,絕對是不小的損失。


我說個關於閃光燈的題外話。閃光燈這個事情說起來我就怒了!某年夏天青島中山公園從廣西買來據說幾萬隻螢火蟲展覽引起市民轟動圍觀。當然,我也去了那叫一人山人海!螢火蟲被放在湖心島的紗網房子里,不遠的地方就是亮如白晝喧鬧的遊樂場,可憐螢火蟲微弱得氣如遊絲。工作人員劃著船不斷地提醒遊客不要開閃光燈不要開閃光燈螢火蟲會死掉,可還是不斷看見各種開閃光燈的!不斷的拍拍拍!突然在那一刻我就爆發了,本妹紙從來沒這麼高調過,直接對著不遠處的一個開閃光燈的遊客破口大罵:「讓你關了閃光燈沒聽到么,你他媽的傻逼啊!」接著就哭了起來,被朋友拉走了。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個激進的動物保護主義者,但是那一刻如果不被拉走我覺得我真能衝過去對那個人拳打腳踢把他的相機扔進湖裡!當然,這太不理智了,因為可能會砸到魚!美其名曰的為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而斥巨資的與螢火蟲的約會,不到三天就死了一半多了。這件事情讓我久久不能平息,我特別想做點什麼去喚醒大家哪怕稍微一點的生態意識,不要一直這麼驕傲地俯視大地,「以萬物為芻狗」。我曾經想打電話給媒體給電視台反應這個事,因為我覺得這事情很嚴重,這跟你在網上為浪漫買幾隻玩玩根本不是一回事。如此大規模的展覽鋪天蓋地的宣傳若是以這種結果收場,公園給市民宣傳的環保意識在哪裡呢?我們讓孩子們眼睜睜看著這些螢火蟲死在白熾燈下,如此一文不值不被同情地死在人類搭建的紗網裡。我的朋友當時說了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若干年後我們的子孫會不會這樣去圍觀一隻豬。」事隔兩年,想起這件事依舊不能平靜。

這是我們想像中螢火蟲的樣子:

下面是公園裡千里迢迢買來的螢火蟲的樣子,你能想像這是兩萬隻螢火蟲么:(從當時的網路新聞里找到的,我是第一天就去看了,事實上看到的比圖片里還要少,根本沒有幾隻正常發光的,微弱的要很仔細才看得清。)


咱們的古畫是非常容易受到光線影響而褪色的

你看故宮裡面所有畫展館的光線都非常暗就是因為這個。

如果你想看高清無碼大圖的話,推薦一下前門大街台灣街的得意典藏

開店的夫妻倆是和台北故宮合作做藏品電子化的,所以基本上台北故宮的所有藏品和北京故宮的部分藏品都有高清複製,尤其是古畫都是有定製的

利益相關,夫妻倆算是我個人的朋友


你咋知道那是真的蒙娜麗莎


按我的想法,直接擺出高仿的文物,相信隔著厚厚的玻璃以及密密麻麻的人群,就算是再有學識的專家也難以發現!!!

(我覺得這群管理人員很有可能這樣干,又保護,又防盜,而且還能收錢!!!)


油漬比墨水跡難洗


因為清明上河圖屬於捲軸畫,同類型的作品還有千里江山圖。中國人講究移步換景,一步一景,一邊舒展一邊鑒賞畫作上的細節,等到手卷到了盡頭,畫也看完了,這樣的看法最地道最原汁原味,但這麼個看法,別說掉色,畫早就被摸爛掉了。把畫放在展覽館的玻璃里懸著,是西方的做法,為油布畫貼身設計。其二,水墨紙張,又軟又長,難保養,易損壞,還佔地方。


話說排名第一的回答,並沒有回答問題啊,只是在說為什麼不能用閃光燈拍照吧?

為什麼清明上河圖不能長期展覽,而蒙娜麗莎可以的問題說了么?

我聽ipn博客節目[博物志]提到:

中國的古畫實際上是捲起來看的,因此長期的展覽的狀態下,畫面是平攤的,對紙質的損傷很大。

因此藏在大英博物館的女史箴圖最近也是極少展出。


害怕「xxx到此一游」。


樓主你有去盧浮宮展出蒙娜麗莎的展廳看過嘛?

一般而言遊客去盧浮宮一定會去看三個作品,其中一個是蒙娜麗莎。

我去看了這三個,蒙娜麗莎前的遊客是最多的,不誇張地說可能是整個盧浮宮裡遊客最多的地方。

而且,為了保護這幅作品,遊客和畫之間是有玻璃隔著的,玻璃前還有一條紅線隔著(這個不太確定),再加上你前面有幾層的遊客,你跟我說停下來好好欣賞?真的不太可能。還有一點,盧浮宮前的隊也超級長。

至於國畫和油畫之間的保存區別,別的答案已經回答了。


我是排了七個小時才看到的,覺得很值


為什麼不展出複製品?


保養難度大。易損毀。捨不得。


近年來,藝術史研究者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對藝術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於圖像、風格等藝術範圍之內,還應拓展到作品的物質性特徵和存在方式。如果對中國傳統的「捲軸」這一裝裱方式加以考察,我們就會發現,這種物質性特徵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種映射。

把捲軸和西方油畫的裝飾形式進行比較,兩者的不同顯而易見。油畫完成後被嵌入硬質的四邊畫框,意味著一種強制性的「展開」,體現出對靜態的空間的佔有意識。而中國書畫所採用的捲軸形制,則自然引出一個「斂合」的結果。斂合意味著對空間儘可能的放棄,卻隱含了時間性的要求。

捲軸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捲的權力和自由,而在長幅橫式的捲軸作品中,舒捲過程本身就是觀看活動的一個介入因素:它拒絕對全幅作即時性的呈現,而對觀看範圍進行必要的控制,使觀看成為一個歷時性的過程。具體而言,這類作品展示時,作品左側部分隨著觀看的進行被陸續打開,與此同時,右側部分則被不斷收起,觀看者視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現的自然範圍(約為一個手臂的長度)。這種觀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過程中體現出「段落感」,以使觀看者視野中的圖像保持一個相對完整而又不完全重複的空間,這樣的段落空間是逐步呈現和不斷變換的,因而是由時間統領和支配之下的空間。這是此類捲軸作品與靜態展示的油畫作品的重要差別。

考察捲軸的斂合形制,我們會進一步聯想到收藏的行為,因為斂合也正是收藏的一個基本動作。 捲軸所支持的斂合形制,可使作品避免因長期暴露在空氣和光線中而受到損傷,也暗示了對作品時間性要求的儘力滿足。

斂合的意義還不止於此,它還可能是對觀看者進行挑選的一種方式。捲軸的形制所隱含的既不是無條件的展示,也不是全然不允許觀看,它暗示著古代士大夫藝術活動中那種「限制性」的觀賞。「更起粉牆高百尺,莫令門外俗人看」,宋人孫少述這兩句詩對理解這個問題或許有點幫助。該詩的題目是「栽竹」,考慮到竹子清幽絕俗的文化品性極其與文人墨客的精神關聯,我們完全可以把這樣的詩句看作古人藝術觀念的隱喻。「粉牆」象徵著藝術家及收藏者與世俗階層的趣味隔閡,他們通過粉牆圈築出自己的庭院,就等於塑造了趣味的共同體,正如布迪厄所說:「趣味是分等級的,它會區分出不同的級別群體。被分成不同等級的社會主體,通過自身製造的區閡,會在美與丑、傑出與庸俗之間區分自己。」

既然這樣的粉牆是由栽竹人有意構築起來的,牆內的景觀也就成了一種階層身份的表徵。當作品舒展開來的時候,它面對的不可能是公眾,相反,其展示常常帶有私密的色彩。通過大量的古代文獻和圖像資料可以知道,藝術品的展示通常是在一個稱作「雅集」的小型私人聚會中進行,被邀請的觀看者則一般是文人名士。而將一件藝術品長時間地置於眾目睽睽之下,不僅不是慷慨之舉,反倒可能被視為不諳風雅的行為。

(選自姜勇《舒捲的粉牆》,有刪改)


就算開閃光燈直接沒收手機相機人家也捨不得讓你去,你手機相機可以再買,這畫僅此一幅


哈哈哈哈老師說那是複製品,真品藏在倉庫里(微笑臉


居然會認為博物管展出的是正品,都是當代畫家高仿的


推薦閱讀:

赴美留學生想成為一個獨立策展人需要儲備哪些知識和技能?
2015廣美畢業展有什麼值得多關注的 作品?
2015年上海有哪些值得看的展覽?
什麼樣的展覽算是好展覽?
像2002年上博「72件國寶展」這種級別的展覽,還有可能重現嗎?

TAG:博物館 | 展覽 | 文物保護 | 清明上河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