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星球大戰》系列這樣經典的科幻電影或小說,有哪些預言或情節已變成了現實?


如果要問有哪一種文學體裁能夠完美地將追問未來和現實關照結合起來,我覺得答案非科幻小說莫屬。可以說,科幻小說是實現由現實到未來的穿越的完美媒介,而科幻小說家預言成真的例子也不勝枚舉。

引用《中國科幻小說簡史》作者葉開的話,「科幻小說甫一出現,便始終在以各種方式詮釋』人類何去何從』的宏大命題」。關於人類與科技之間的關係的迷思始終滲透在科幻小說家的筆觸中。這些思考基於現實的社會現實,科學技術成果和科學理論發展,結合小說家們極大和腦洞和想像力,往往呈現地是小說家們對於「未來」的隱憂或者理想情懷。

1964年,在紐約舉行的世界博覽會開幕式上,美國科幻小說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受邀暢談了自己心目中2014年的地球生活。如今看來,似乎我們就生活在他的想像中。有網文總結了他那些成真的預言如下:科幻作家阿西莫夫50年前預言大多成真

a. 視頻通話

b. 早期機器人的出現

c. 衛星電話在全球的普及

d. 智能手機的出現

e. 平板和3D電視

f. 火星探測器降落火星

g. 自動咖啡機問世

h. 人工牛肉

i. 核聚變電站和太陽能電站

j. 自動駕駛汽車技術

回顧那些已經成真的科幻小說細節,我們或許會懷疑他們的作者不是小說家,而是上帝派來的預言家或者乾脆就是穿越回過去的現代人。

  • Jules Verne 儒勒·凡爾納 (1828~1905)

說到科幻小說,自然不能不提科幻巨擘凡爾納,他的作品《格蘭特船長的女兒》、《海底兩萬里》、《神秘島》、《地心遊記》等可謂彪炳科幻小說史乃至西方文學史冊。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凡爾納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第二多的名家,僅次於阿加莎·克里斯蒂,位於莎士比亞之上。

凡爾納的作品以科幻冒險題材為主。雖然是科幻小說,但是凡爾納的作品大多不會逃脫現實的世界觀框架,更多地是建立在已有的科學技術發展成果的基礎上,根據科學發展的規律和短期趨勢進行構想。凡爾納的科幻作品對於科學的態度也較為嚴謹。為了完成作品,反而常常先要仔細研究當時的科技成就和理論。因此,在凡爾納的作品中,我們常常能看到與現實中的科技裝備極其相似的科幻藝術設定。

A. 《海底兩萬里》 電力潛艇鸚鵡螺號

《海底兩萬里》航程圖

《海底兩萬里》中的鸚鵡螺號可謂是文學作品中的經典設定:海中的「怪獸」多次襲擊海倫,生物學家參與追捕行動,經歷艱難險阻卻發現怪獸實際上一艘潛行在海底的巨艇,名為鸚鵡螺號。鸚鵡螺號長70米,寬8米的細長紡錘型潛艇,航行性能極好,最高航速可達50海里每小時。其驅動完全靠電力供給,而電力則是從海水提取鈉,將鈉與汞混合,組成一種用來替代本生蓄電池單元中鋅元素的合金,再轉化成電後取得的,儲存在電池裡。

「鸚鵡螺」號復原圖

《海底兩萬里》在1869年3月20日到1870年6月20日期間連載於《教育與娛樂雜誌》。雖然潛艇這一裝備的歷史雖然可以追溯到16世紀,然而在《海底兩萬里》成書之前,多數潛艇都是由人力或者風力提供動力的,可持續潛航的時間也很短。而在凡爾納開始創作《海底兩萬里》的17年後的1886年,英國建造出使用蓄電池動力的潛水艇,同樣名為「鸚鵡螺號」,航速6節,續航能力約80海里。又經過68年,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於1954年正式建成。這艘世界上第一艘實體核潛艇的主尺度為98.5×8.5×6.7米,水面輕載排水量為3215噸,水面正常排水量為3582噸,水下排水量為4091噸。而它同樣名為「鸚鵡螺號」。當然還值得一提的是,實際歷史中,共有3艘潛艇名為「鸚鵡螺號」,另外一艘是在1801年由美國人R.富爾頓建造的,艇體為鐵架銅殼,艇長7米,攜帶兩枚水雷,由4人操縱。水上採用摺疊桅杆,以風帆為動力。水下採用手搖螺旋槳推進器推進。

「鸚鵡螺號」核動力潛艇

B. 《從地球到月球》 精確預言阿波羅登月計劃

《從地球到月球》是凡爾納於1865年發表的小說。小說中的探險家米歇爾·亞當製造了一發巨型炮彈,跟著兩個小夥伴乘坐這枚炮彈一起飛往了月球可惜他們沒有達到目的地,在離月球兩千八百英里的軌道上繞月飛行。小說提到的炮彈直徑9英尺,高12英尺,為了不超重,他們把彈壁做得很薄,為了抵抗氣體燃燒產生的壓力,底部比較厚。現在飛船使用的返回艙,跟凡爾納設想的炮彈很相似。

《從地球到月球》中最終奔向月球的炮彈

神奇的點在於,凡爾納小說情節與近100年後的1969年阿波羅登月計劃相似之處頗多。《科幻世界》雜誌曾將兩者進行了比較:

阿波羅登月方案圖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里。」這句常被引用的名言,出自現代航天理論的奠基人齊奧爾科夫斯基之口。然而,他卻將科幻小說家凡爾納視作宇宙航行的先驅。他的名著《利用噴氣裝置探測宇宙空間》,最初正是受到凡爾納《從地球到月球》一文啟發而成。

儒勒·凡爾納早已看穿了100年後的一切。

可以說,儒勒·凡爾納的小說設定充滿了浪漫主義情節和樂觀主義精神。在他的作品中,科技是人類夢想的註腳,人們利用各種新的科技探索人類的未知區域,科技是人類最值得驕傲的成就和征服自然險阻的工具,主人翁大多正直勇敢並充滿人文主義精神。

  • Herbert George Wells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1866~1946)

1895年出版的《時間機器》讓這位費邊主義政治家以科幻小說家的身份一舉成名,隨後他又發表了《莫羅博士的島》、《隱形人》、《星際戰爭》等多部科幻小說。與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的樂觀主義傾向相反,威爾斯的科幻作品則表達出了典型的英國文學對於人類未來的焦慮和不安。威爾斯可謂是「反烏托邦」科幻作家的開創者。他善於將科學知識通俗化,通過描寫科學技術對於未來的影響,來反思和批判資本主義在現實中的局限和弊端。作為一個具有批判精神的政治家兼小說家,威爾斯通過科幻敘事將科學進步可能導致的不良後果放大成悲劇性的幻想,以警醒世人。

2002年由小說《時間機器》改編的同名電影

作為一名「反烏托邦主義」的科幻作家,威爾斯曾坦言預測未來實在難上加難,然而其科幻作品中的眾多設定和情節卻屢屢擊中現實世界歷史的痛點。

A. 《獲得自由的世界》 原子彈

創造和擴散核武器可能是威爾斯在科幻小說中最著名、最精確的預言。在1914年出版的小說《獲得自由的世界中》,威爾斯精確地描繪出未來先進武器——通過原子裂變釋放驚人能量的原子彈,書中寫到幾百座城市在「原子爆炸的衝天大火中」化為灰燼。巧合的是,《獲得自由的世界》中講道,原子彈的奧秘是在1933年由一位物理學家參透,而原子物理學家裡奧·齊拉特正是在1932年讀到了這部小說,1933年,他碰巧產生了通過一個鏈式反應放大原子能量的構想,隨即著手一系列關鍵實驗並與愛因斯坦、富蘭克林·羅斯福商議,促成了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不過威爾斯並沒有給世界安排一個完全令人的絕望的結局。為了重建家園,來自世界各地的前國王、總統和其他要員聚集在布里薩戈地區,成立聯合體(世界共和國),改革舊時的政府體制和選舉制度,推行新的通用語言和貨幣體制,樹立全新的人類價值觀。從此,鳳凰得以再生,世界獲得自由,一個新的世界秩序也就此誕生。

B. 《莫羅博士的島》 器官移植

《莫羅博士的島》是威爾斯於1896年創作的一部科幻小說。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了普倫狄克在孤島上的不尋常經歷—一名叫做莫羅的科學家,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和科技力量,利用器官移植和變形手術等一系列驚世駭俗,前所未聞的實驗創作了新的動物物種。現如今,使用基因改良動物為人類生長器官組織已成為現實。例如:2010年科學家現已成功基因改良培育適應人體系統的豬肺器官,但應用於臨床治療仍有一段距離。

C. 《星際戰爭》 激光束武器

1898年出版的《星際戰爭》是威爾斯最著名的一部科幻小說,書中描述火星人登陸地球發動侵略戰爭,為了執行火星人的侵略計劃,它們裝配先進武器技術,其中包含足以瞬間焚化人類的強大熱射線槍。雖然目前火星未曾發現生命體,並且也未出現外星人攻擊地球的現象,但是近代研製的激光器或多或少地保持了威爾斯科幻小說中構想的聚焦熱能量光束的特徵。

《星際戰爭》插圖

威爾斯的作品在幻想的外表下具有深厚的現實性。他藉助科學幻想,用怪誕的人物、離奇的情節、誇張的手法、詼諧的語言和瑰麗的場景,針砭時弊,揭示現實,巧妙地表達了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科學技術只是威爾斯創作的一種載體,而非其目的所在。他所關注的是與科技相關的社會問題,對科學技術本身也不是一味地讚揚,而是給予客觀的分析,警示科技發展的負面作用,並揭露社會中存在的矛盾和各種問題,譴責荒唐、醜惡的現實。

  • Arthur C. Clarke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1917~2008)

克拉克與埃塞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因萊因並稱為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作品包括《童年的終結》(1953)、《月塵飄落》(1961)、《來自天穹的聲音》(1965)、《帝國大地》(1976)和《2010》等。其最著名的科幻大作是被翻拍成電影的《2001:太空漫遊》。該同名影片於1968年上映,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里程碑」。克拉克的科幻作品多以科學為依據,因此其小說里的許多預言也已經成為現實。

A. 《地球外的傳播》 衛星通訊與克拉克軌道

1945年,28歲的阿瑟·克拉克發表《地球外的傳播》,對人類信息通訊架構的未來作出嚴謹暢想,給如今服務全球的「同步衛星遠距離傳遞廣播電視信號」體系奠定了基礎。文章發表20年後,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晨鳥」發射。尤其是他的衛星通訊的描寫,與實際發展驚人的一致,地球同步衛星軌道因此命名為「克拉克軌道」。

世界上第一顆商用通訊衛星——「晨鳥」號 B. 《2001:太空漫遊》 科幻成真集錦

《2001:太空漫遊》既是克拉克最有名的作品,同時也是其作品中預測成為現實最多的一部作品。《2001:太空漫遊》中描寫的多項科技都已經能夠找到現實中的對應。可謂科幻成真大集錦。此文中的神預言之前已有知友總結(如何看待電影《2001:太空漫遊》? - 科幻),在此簡列如下

a. 登月

b. 空間站

c. 聲紋登錄

d. 視頻通話

e. 登月艙

f. Ipad平板電腦

g. Siri的前身—HAL 9000型電腦

h. 計算機打敗人類國際象棋選手

  • Robert Anson Heinlein 羅伯特·安森·海因萊因 (1907~1988)

除了克拉克與艾薩克·阿西莫夫之外,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的另一位即是羅伯特·安森·海因萊因,被譽為「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美國科幻空前絕後的優秀作家」、「美國科幻黃金時代四大才子之一」。作為一位硬科幻(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心理學、醫學等科學為基礎的,以嚴格技術推演和發展道路預測,以描寫極其可能實現的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科幻作品稱為硬科幻。)小說大師,他的代表作有《星際迷航》、《嚴厲的月亮》、《雙星》、《銀河系公民》、《銀河行商》等。他的小說曾四度獲得HUGO獎。

A. 《非理想解決法》 冷戰

在短片小說《非理想解決法》中,海因萊因描述了美國先於其他國家發展成為核武器強國並由此引發原子彈競賽的情景。同時,他還預言首先使用原子彈的國家必定是美國而不是其他國家,並在1940年就斷定美國必然要和蘇聯結成盟軍;第二次世界大戰將在「原子爆炸聲」中結束。

  • Ray Douglas Bradbury 雷·道格拉斯·布萊伯利(1920~2012)

A. 《華氏451》 耳機

《華氏451》(Fahrenheit 451)是Ray Bradbury1953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圖書館的地下室里創作出來,1966年由Truffaut改編為電影。《華氏451》發生在一個壓制思想自由的世界裡,這裡所有的書被禁,消防員的工作不是滅火,而是焚書。小說主人公已經當了十年消防隊員,但他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從事的工作,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一個奇特的女孩,開始對自己的工作產生疑慮,直至對這個世界發起挑戰。《華氏451》中掛著耳機長達十年,可以通過讀唇和丈夫交流,沉迷於互動電視節目的Mildred,讓人過目難忘。

  • William Gibson 威廉·吉布森 (1948~)

科幻小說家威廉·吉布森被視作是賽博朋克科幻小說的創派宗師。賽博朋克,又稱數字朋克、賽伯朋克、電腦叛客、網路叛客,是科幻小說的一個分支,以計算機或信息技術為主題,小說中通常有社會秩序受破壞的情節。現在賽博朋克的情節通常圍繞黑客、人工智慧及大型企業之間的矛盾而展開,改變了「新浪潮」科幻小說對技術的拋棄,重新拾回科幻小說注重探索科技發展對人類影響的傳統。這一科幻流派以當代科技發展為背景,探討了近未來世界的人類生存狀況;作品帶有朋克式反文化色彩,反對技術控制和信息控制。

A. 《神經浪遊者》 互聯網

1984 年,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英國文學學位時,Gibson完成了處女作《Neuromancer》(神經浪遊者)。雖然當年的Gibson 完全不懂電腦,更連不上網路,但這本在傳統打字機上一字一句所敲出的《Neuromancer》,卻將科幻文學正式帶進了「電子時代」。《Neuromancer》甫推出即造成一片轟動,並一舉同時奪下1984年英語科幻文學界的三大主要獎項:「雨果獎」、「星雲獎」與「菲利普·狄克獎」此記錄至今無人能破。在小說中,人們可以通過「模擬刺激」技術和「皮膚電極」裝置,通過硬體平台讓自己完全神馳於虛擬的網路空間當中。你甚至可以藉助虛擬空間駕馭另一個對象,接收他感知到的所有信息。從此,科幻電影擺脫了老套的三種人題材:機器人、外星人、克隆人,進入到賽博朋克的時代。

  • Philip K. Dick 菲利普·K·迪克 (1928~1982)

說到威廉·吉布森,就不能不提菲利普·迪克。狄克的創作被認為是賽博朋克作品的前。,他這些作品都描述一個道德淪喪的美國加州社會,早期的小說探索在社會和政治上的論題,後期的作品則是在討論毒品和神學。迪克生前雖然得到了很多知名科幻作家的讚賞,但是卻並不知名,知道其去世以後,才逐漸被大眾所認知。迪克共有7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其中包括《少數派報告》。

A. 《少數派報告》

a. 空氣觸控技術

一家台灣非盈利組織ITRI工業技術研究所前不久向公眾展示了他們的新產品i-Air Touch技術。配上虛擬現實眼鏡,i-Air Touch技術可以讓用戶在視覺範圍內執行一個虛擬的交互操作。這個方式就如同《少數派報告》中的空氣觸動技術一樣。i-Air Touch可以用於電腦、筆記本以及各種移動設備和可佩戴式設備。它可讓用戶從真實設備中解放出來,只需要浮空做一些操作即可。

b. 人臉識別技術

在《少數派報告》的情節中,人們的行蹤隨時被掌握。不管你去哪裡,地鐵還是樓宇。因為每個人的虹膜信息都存儲在電腦里,無數的虹膜掃描儀在盯著你。通過虹膜和人臉掃描技術,能夠精確識別華盛頓特區內的每個人。而在現實中使用計算機進行人臉自動識別的技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1991年,如今人臉識別技術的精確度已經可以高達99%。

支付寶的人臉識別技術

  • Edward Bellamy 愛德華·貝拉米(1850~1898)

A. 《回顧》 自動取款機和信用卡

《回顧》是美國小說家愛德華·貝拉米的唯一成功之作。該小說成書於1888年,講的是一位波斯尼亞青年在沉睡了113年之後,終於在2000年醒過來,發現理想的社會主義已經建立。這部暢銷小說促使人們成立了貝拉米俱樂部和國家主義政黨,倡導小說中所描繪的社會秩序。在小說的情節中,當波斯尼亞青年蘇醒後,發現人們正使用卡片替代現金完成貨幣流通。

  • George Orwell 喬治·奧威爾 (1903~1950)

作為一名信仰社會主義的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的一聲可謂短暫而顛沛流離,並一直被視為危險的異端。奧威爾擅長以文學意象和冷峻的筆調去勾畫人類陰暗的未來,諷刺泯滅人性的極權主義社會和追逐權力者。其傳世名作《動物莊園》和《1984》對極權主義政權的預言在之後的五十年中也不斷地為歷史印證,所以兩部作品堪稱世界文壇政治諷喻小說的經典之作。

A. 《1984》 視頻監控

於1949年出版的《1984》刻畫了一個在1984年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權力為最終目標的假想的極權主義社會。這部小說堪稱反烏托邦主義的經典。在小說中的1984年,世界為三個超級大國——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所瓜分。為了維持國家內部的社會結構和秩序,三個超級大國均實行殘酷的極權統治,控制人們的思想。在這些控制手段中,最為荒謬的就是故事中的國家通過安全攝像頭建立的互聯網路對國民實行嚴密監控。平均在每間房屋周邊200碼的範圍內有超過32個監控攝像頭。視頻監控不僅僅在社會的公共空間中無處不在,還無時無刻不在窺探公民的隱私。而如今的社會,各個國家也正通過GPS全球定位系統和在城市中安全攝像頭來監控著人們的一舉一動。

斯諾登

  • John Brunner 約翰·布魯勒爾 (1934~1995)

約翰·布魯勒爾是一位知名的英國科幻小說家,但是對其作品的介紹國內則少之又少。他於1968年出版的Stand on Zanzibar曾於1969年獲得了雨果獎。

A. Stand on Zanzibar 電動車,底特律城和約炮文化

Stand on Zanzibar描述了一個人口過剩的2010年的美國社會。小說中,在總統Obomi的領導下,美國社會充斥著隨機發生的暴力事件,包括校園槍擊案和恐怖襲擊。汽車主要由電力能源提供燃料。底特律城幾乎成為「廢墟」,併流行著一種新的電子風格的音樂。人與人之間的婚姻關係往往難以維持,人們大多沉溺在長期約炮的性快感之中。

B. 《震蕩波騎士》 蠕蟲病毒

雖然賽博朋克的開派宗師是威廉·吉布森,但是開山之作卻是布魯勒爾的《震蕩波騎士》,這部小說成書於1975年,比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漫遊者》還要早九年。雖然,《震蕩波騎士》中沒有描寫一個虛擬現實的華麗網路空間,但小說中的電腦黑客在全球計算機網路上釋放了一個可以自我複製的程序,布魯勒爾把這個程序叫做「蠕蟲」。1982年,施樂帕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在分散式計算領域所作的工作和布魯勒爾小說中的描述驚人地相似。1988年第一個現實中的蠕蟲病毒在互聯網上出現並迅速擴散,感染了數千台電腦。


那當然不得不提凡爾納啦,他算是我科幻的啟蒙作者了。

凡爾納小說中,已經實現了的科技,大概有:

《海底兩萬里》的鸚鵡螺號,預言了潛艇的發明;【感謝評論里 秦吉了 提醒,在美國南北戰爭的時候已經有用于軍事的潛艇了,所以鸚鵡螺號並不算是凡爾納預言的。】

《環繞月球》里,預言了登月行動;

預言電視的出現——「有聲傳真機」;

預言了直升機的出現,預言了霓虹燈,預言電解水發電。

至今印象深刻的,《海底兩萬里》里,主角在尼莫船長的書房裡,看到一本書,講彈道導彈相關理論。要知道,這本書是1869年開始在雜誌上刊登,而最早的彈道導彈是德國於1940年研製的V2導彈。整整提前了80年預言!

百度了一下,還有一個屌炸天的預言:

「《從地球到月球》這部作品中的很多數據,包括發射地點(佛羅里達卡納維拉爾角)、飛行時間、登月人數都與後來的美國阿波羅計劃完全一樣。」

『但凡人能想像到的事物,必定有人能將它實現。』


小靈通。

葉永烈1961年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中的半導體通訊器。

1998年中國電信小靈通上市,2010年退市。


一九八四

小說在現實中的一些對應物:

老大哥:

在小說中老大哥很可能已經不在人世了,但是隨處可見的巨幅畫像和雕塑已經成為party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絕對正確的化身,對應物為躺在紀念堂中的某人。

真理部:

現實中的真理部還是要差一點,至少通過發達的網路和一些有限的文獻,我們還是可以發現過去的一些不慎高明和篡改留下的蛛絲馬跡。

電幕:

出於人力成本的考量,現實中的「電幕」不可能監視每個人的行動,但是,每個人的行為都可能暴露在他們的陰影之下,比如這段文字。

新話:

1984的社會對於個人行為有著巨大的約束力,這是當今現在社會鎖不能比擬的,「新話」和「新話詞典」也就沒有了其生存鎖必須的強制環境,不過,我們有***可供聊以慰藉。


人們都戴著防毒面具上班,小時候看科幻世界有期封面就是這樣


當然是克拉克


有一篇叫做《Machine Stop》(大概是這個名字)的短小精悍的科幻小故事中有提及會發光的盤子和facetime功能 那麼就是現在的ipad


終結者里天網系統。類比一下現在的谷歌開發的安卓,還有iOS。更嚴重的Windows。無時無刻不在收集信息 集中在伺服器里。


我也以儒勒.凡爾納為例,相信他的作品是很多人的科幻啟蒙。

《海底兩萬里》中尼摩船長的「鸚鵡螺號」,這個不消說,而且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也是以「鸚鵡螺號」命名的。

尼摩船長和他們的船員在水下活動時,穿一種特製的衣服,戴金屬頭盔,還有簡單的使用介紹,比如怎麼供氧,不就是潛水衣嗎?

主角們討論過地球未來能源耗盡的問題,博士提出未來水會成為新的能源,簡單提到了電解水產生氫氧氣的問題,現在氫氣的開發就是新能源的重要方向之一。

《從地球到月球》講了登月的事情,雖然小說中採用的是大炮,但是可以看做類火箭吧,這個也已經實現了。

現代直升機的發明者埃格.西科斯基是在他小時候讀過的凡爾納小說《征服者羅比爾》的啟發下,發明了直升機。

另外儒勒.凡爾納在無線電發明之前已經想過電視的發明,起名「有聲傳真」等等。

儒勒.凡爾納的小說中誕生大量靠譜的「預言」,並且很多已經實現,個人認為這和他本身的科學素養有關,不同於現代的科幻小說,有很多架空成分,凡爾納的作品很多都是硬科幻,建立於已知的科學體系進行的科幻構想。


《環界1》的末尾,鈴木光司做出了一個極為可怕的預言:原本只需要1傳1的病毒會存在人造謠1傳n,或者是消除詛咒的其他方法(危害社會安定的)。

這恰恰正是現代信息病毒化傳播的最大特徵,不由得讓人恐懼,那個時代就有了如此前瞻性的想法存在。


很多年以前老王(王晉康)在科幻世界上載過一篇小說,叫做《替天行道》,現在回想起來,情節一如現在對轉基因的各種爭議,預言如此精準(那個年頭「轉基因」這個漢語名詞似乎還沒出現)


速溶咖啡


太多太多了,小到手機、電視,大到潛艇、宇宙飛船,神奇到「老大哥在看著你」


共產主義?等待實現


推薦閱讀:

《星球大戰》中的達斯維達為什麼又被成為黑武士?這個名字怎麼來的?
神族狂熱者的光劍和星球大戰的光劍是同一種東西嗎?它們誰厲害?
看到《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的這一幕後,我有一個疑問?
達斯維達(Darth Vader)的原力在星戰正史中有多強?
如果星際爭霸的時空與星球大戰的扭曲到了一起會發生哪些事?

TAG:科幻 | 星球大戰StarWars | 星球大戰:原力覺醒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