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小說在世界的影響如何?為什麼中國特色的武俠傳奇無法取得哈利波特那樣的世界影響力。


金庸的影響力,總體來說,在儒家文化圈內很熱,但是在這個文化圈之外,就影響有限了。

之前 @孔鯉 曾經回答過一個問題, 日本人如何看待金庸的作品? - 孔鯉的回答,日本人對於金庸的熱衷可見一斑。在這之前,我不大關注他在其他國家的影響力,只是偶然間在看日本動漫的時候,看到過一些剪影,譬如《惡之華》中,出現了這樣的鏡頭:

雖然我們知道,歪果仁們對中國功夫很是熱衷,前一段看一個節目,武當山啊少林寺啊都有一大幫歪果仁在學功夫,這種熱情讓人很是讚歎,但——

若是想要找一些儒家文化圈之外的國家對武俠小說熱衷的消息,卻不是那麼容易。但先生也曾拿過一些國際上的獎項,如:

? 2004 法國文化部法國藝術及文學司令勛銜 (獲獎)

? 1992 法國政府榮譽軍團騎士勛銜 (獲獎)

? 1981 大英帝國官佐勳章勛銜 (獲獎)

在世界範圍內,要論影響力,這明顯是無法和《哈利波特》相比的。

這其中的原因,在我看來,其實主要還是文化的疏離感。

國外的普羅大眾,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是如何的呢?或者說他們眼中的中國文化是如何的?我覺得,在大部分時候,都是簡單的符號化處理。

這可以在很多外國拍的中國題材電影中找到支撐,《功夫熊貓》這樣的,屬於頂尖中的頂尖了,但更多的大概都像是《木乃伊3》一樣……

對,就是這部神奇的電影……

我們來再溫習一遍這片子說了些啥:

1947年,中國寧夏。中國兩千年前的始皇帝:龍帝之墓在此挖掘出土。同時在美國,大探險家歐康諾(Brendan Fraser飾)與夫人伊芙琳(Maria Bello飾)應邀,將傳說中能帶來永生的寶石「香格里拉之眼」送往中國,以示中美兩國人民友誼長存。

不料,國民黨軍官(黃秋生飾)卻和博物館館長勾結,當場搶走香格里拉之眼,繼而喚醒了兩千年前的邪惡力量——龍帝(李連杰飾),此時的龍帝不僅可以藉助五行之力施暴,還可以變身為各種怪物塗炭天下生靈。

歐康諾一家奮力與龍帝和他身後龐大的兵馬俑隊伍展開戰鬥,千年聖女紫媛(楊紫瓊飾)與其女林娜(梁洛施飾)也入盟此支神聖的隊伍,以期消滅龍帝,還世界以和平。

沉睡了兩千年的龍帝、千年聖女、龐大的兵馬俑隊伍……把這些換掉,就是一部流水線式的好萊塢爛片。歪果仁所謂的中國,大概就是這樣的中國元素的拼貼,中國嘛,要有龍,要有兵馬俑,但是內核呢?拋開這些符號,還是西式的故事,根本沒有一點中國的神韻。

是,中國的神韻。

這個詞很玄學,說中國的神韻、氣質,但具體是啥呢?我想,這個命題太大,很小的篇幅是說不清的,但大家可以大概有這麼個概念,這種文化上氣質的不同,是從一開始就有的,植根在文明的伊始。如果要搞清楚,必然要回到孔子和老莊,回到五經上去。

我曾有一個答案,略略論及,中國人為何要學習西方思想文化? - 夜小紫的回答,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在這裡,我們僅僅要抱有這樣的理解: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文化,或者好比我們看印第安人,看阿拉伯人,是一種充滿異族風情的文化,撲入眼帘的肯定是像:中國功夫、熊貓、龍這樣的符號,就像我們一提到印第安人,就是他們誇張的頭飾一樣。而大部分外國的普通人,中國文化是如何的,對他們是不痛不癢的,他們沒必要話費時間成本去了解一樣從根基到內核都完全不同的文化。

說回來,武俠是什麼?

武俠的出現,是植根在中國文化的土壤中的,俠的出現,俠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我們的文化內核。金庸為什麼能獲得這樣高的讚譽,在華語文化圈成為當仁不讓的武俠第一人乃至通俗小說第一人,是因為他的學養造詣,能夠通過故事傳達這樣的文化氛圍。

而這樣的氛圍,通過一遍翻譯,再次解碼後,能剩下多少就是個大問題,況且再讓被動接受的外國普通讀者接受其中的文化氛圍呢?

離開了文化的根基,武俠小說不過是故事而已。

這也就是為什麼,武俠小說在國外始終沒有掀起什麼大的風浪,外國人需要的,僅僅是神秘的中國功夫,需要李小龍和陳龍的打鬥,說白了就是神秘的異族風情和腎上腺素罷了。

而《哈利波特》,成功就成功在,西方的文化現如今是主流文化。你信不信,讓這部書出現在大明朝大清朝,我國的讀書人能看得明白?會青眼相加?

道理是一樣的。

以上。


謝@陳老闆lu邀

細分題主所問題目,可分兩問。第一問:「金庸小說在世界影響力如何」;第二問:「金庸小說為什麼沒有在全世界取得與在華人圈中同等的影響力。

先回答第一問:

金庸小說在世界的影響力在我認為可算是非常大的,至少在中國泛文化地區如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地區,影響力即使不算無人不知也算是常有耳聞。

我記得當初笑傲江湖創作時,是在東南亞二十一家報社連載。另外,在某一國家,政黨領袖之間爭吵竟然相互罵道:「你是岳不群」、「你是左冷禪」的話語。諸如此類的例子有著太多,我也就不再多言。總之,金庸小說的影響力在這些地區是巨大的。

現在我說說在世界其他範圍的影響力。

有這麼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讀者」。的確如此,不過也僅僅是限於華人。不過,金庸本人曾接受了劍橋大學名譽博士、牛津大學名譽博士之類的名頭,我想之所以為此,最主要的還是看到了金庸小說的影響力以及金庸本人的成就。題主問金庸小說的影響力與哈利波特的影響力對比如何,我認為金庸小說遠遠不及哈利波特小說的影響力。

前者,由於諸多原因只能在中國泛文化地區與華人所在地流傳,而後者則是席捲不同膚色、在全球都極具影響。

再回答第二問:

我看其他答主的回答大都是集中於第二問,都解釋的不錯。不過,總感覺不太全面,畢竟像此類問題絕不是一兩點原因就可以造成的。現在,我就加上自己的看法針對以上的答案進行匯總,得出四大原因。

第一:歷史文化不同。

金庸本人是個歷史發騷友,所以他的小說也會穿插著很大的歷史背景。如鹿鼎記、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這種歷史背景很複雜的小說,如果不稍微懂得中國歷史的話,很難理解其中的內涵。另外我們自身傳統的武俠文化,酒文化等種種文化的影響力使得金庸小說有著深厚的土壤。所以,金庸小說影響力也僅僅是遠在中國泛文化地區,在遠一點,難!

第二:主流文化是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通過好萊塢影片、可口可樂肯德基等載體席捲全球,令西方文化成為了世界的主流文化。而許多國家從十八世紀就開始接受了西方國家的殖民,即使是我國也受了多年的西方文化熏陶,早已對於西方文化理解起來自然無甚障礙。哈利波特的內核也就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的接受土壤中流行起來難道很難嗎?

想到這,不如腦洞大開一下,假如東方文化成為了世界的主流文化,那麼金庸小說是不是也就可以風靡全世界了呢?我想,應該是的。

第三:武俠小說本身的原因。

說起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從小就是武俠迷,可是向身邊人推薦,卻從未見到有人接受過。這是為何呢?這就是武俠小說受眾面的原因。

武俠,既是武+俠。武,自古以來就算不上是深受大眾喜歡的,尤其是書生和女性。而俠呢?自古以來都是要受政府朝廷打壓的,畢竟俠以武受禁嘛。另外,武俠小說流行的本源還是武俠文化的內核,而武俠文化的接收者相對來說不多。在我們本國都是如此,何況是國外、全球呢?

第四:翻譯水平不足。

世界各國,語言種類太多。一部作品在世界的流行,少不了好的譯者。莎士比亞作品在中國傳誦,少不了梁實秋的翻譯。挪威的森林在中國備受小資喜歡,也少不了林少華的原因。可是,金庸作品呢?先不論有沒有好的譯者,就看金庸小說文白夾雜、帶有古色古香的文筆,要想把其中的韻味表達出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何況那麼多的武功招式?

先看看部分對於武功秘籍的翻譯吧。

九陽神功 nine man』s power (九個男子的力量)

九陰真經 nine woman』story (九個女人的故事)

九陰白骨爪 nine woman catch a white bone (九個女人抓著一個白骨)

龍象波若功 D and E comble togeter (龍

小無相功 an unseen power (一種看不見的力量.)

天山六陽掌 6 men of mountain Sky』s press (天山上的六男子掌法)

黯然銷魂掌 Deepblue press(深深憂鬱的掌法)


個人感覺,和語言翻譯和歷史文化有牽連。

很多金庸小說的武功招數名稱等等都很難讓外國人理解,像凌波微步、六脈神劍、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等等等你翻譯過去,讓人家覺得,卧槽,這是什麼玩意!!!中文看著覺得,嗯,這名字起得有道理,有內涵。這是因為文化的不同。

金庸小說有很大的歷史背景,像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這種歷史背景很複雜(相對於外國人來說)的小說,一點不懂的話相對來說有些難理解。裡面含多內涵的東西基本可以說看不懂,看完了沒感覺,只能當做故事來看,讓人看完了只能覺得這個故事還可以。。。這就讓金庸小說廢了一半。這是因為歷史的不同。

金庸小說能夠在我國取得巨大成功,也要歸功於我們傳統的文化,武俠文化,金庸小說的出現不是突然間就竄出來的一種文化,是在有著傳統的文化流傳下,金庸先生不斷攀爬到了高峰。如果說武俠小說是NBA的話,那麼金庸的地位就可以說是喬丹。

想要武俠在世界傳播的如同哈利波特那樣,個人認為難如上青天。


沒有這些人講得這麼複雜

其實就是個普世價值的問題

或許我們覺得有仇必報,殺你全家是一種英雄行為

放到別的文化環境下未必成立

反觀哈利波特,講得那些東西沒什麼文化隔閡


先舉兩例:

一例是《書劍恩仇錄》出現的騎驢大俠阿凡提,一例是《碧血劍》中袁承志領眾好漢對抗的洋兵上校雷蒙。

《書劍》中,金庸先生想把阿凡提寫成與天池怪俠袁士霄比肩的古怪豪俠。那麼阿凡提使什麼兵刃呢?唯一騎瘦驢一口鐵鍋耳。所學何種武功呢?似無門無派,唯有力大無窮,身形奇快。

憑這兩點,阿凡提便算不得武俠。縱使行俠仗義可以稱得上是俠,卻師出無門稱不上「武」。

金庸先生所創造的這個世界,脫身於中國傳統小說,若是描寫海外人士,便無根無憑,空穴來風了。

換個角度來看,外國人自然也很難理解宗法門派對於中國武俠的重要意義。

第二例,譯介困難。

雷蒙是一定不會說「好漢」這個詞的。

因為文化里就沒有。

譯介上的困難是小說能在世界上產生影響力所面臨的最大困難。


簡單說就是西方文化佔據世界主流,哈利的內核就是源自西方文化,國人都接受了多年的西方文化熏陶,理解起來自然沒什麼障礙,更不用說其他被西方殖民的國家,或是發源地了。

而金庸源自東方儒家體系,如果不是對中國文化有很深了解的地區或人,十四本小說可能只是14個故事,但裡面好多的【梗】是看不懂的,看不懂那就缺乏代入感,不愛看。

所以韓日南洋還有些市場,再遠點就沒什麼存在感了。

其實《三體》也有類似的問題,不是一個文化圈的,我想美國他們很難理解溫格期間的這些情況,評分自然也會低一些。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武俠仙俠世界裡身懷法術力量的人不篡奪皇位統一天下統治普通人?
如何評價唐缺的小說?
黃易在中國武俠小說史是什麼地位?
如何評價小椴的小說?
古代的俠客背著劍和刀每天不累么?或者他們有很好的方法攜帶武器?

TAG:小說 | 文學 | 武俠 | 文學鑒賞 | 金庸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