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怎麼修觀呢?


念佛到底是修止還是修觀呢?

既是修止,也是修觀。只有先止了才能觀。

慢下來,才能看清楚。想看清楚,必須先慢下來。

一心念佛當然可以修止,那又如何觀察心念的運作呢?

一心念佛,就是督攝六根,凈念相繼。

你有沒有做到督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在念佛。

無論什麼外境現前,起心動念都在念佛。

如果做得到,那我恭喜您是又一個大勢至菩薩。如果做不到。那就應該觀察到自己怎麼跑偏的。

這就是觀察心念的運作,心裡念佛的一念,斷了沒,乾淨不?!

如果不觀察心念的運作,又如何看到心如畫工師,畫種種五陰,以及照見五蘊皆空呢?

動時修止定修觀,歷歷情人掛眼前。

若將此心移學道,即身成佛有何難。

所以念佛到底除了求往生,能否開智慧,即生即身開悟呢?五蘊皆空,那佛性空不空呢?

佛經里說,極樂世界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想往生極樂,起步價——八地菩薩。

那麼念佛,既能往生,又能開智慧。

凈土宗里沒有開悟這麼一說。按照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是香光莊嚴。

念佛念到香光莊嚴的必然開悟。

至於佛性空不空,您見到了佛性的時候,您來告訴我……

祈願您為了我等頑劣眾生薄地凡夫精進念佛修行,早日度脫我等!

南無阿彌陀佛!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如何是止?如何是觀?

《解深密經》: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品。(

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止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舍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偏尋思、周偏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毗缽舍那。(觀)

  • 修止心取一定的所緣境「專一安住、相續安住」(如念佛,即是安住在佛號上,相續安住,也就說是持續的念佛)。
  • 而在此基礎上「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此是修止的功德,從妄想太多,身心粗重,轉變為身心輕安),在此基礎上才能起觀。

而念佛一法具足圓頓止觀,念佛是最直接、最圓頓的法門,念佛是如何「觀」的?念佛其實是「觀察心法」以佛號(這裡主要講持名念佛)為所觀境,直接觀之功德。(曾經有個問題回答過,佛之名號是「名即法」,名號本身即是佛之功德的直接顯現。所以念佛就是總持,一句佛號即是憶念佛之功德)。

  • 那麼是什麼是觀察法呢?也就是說我們通過對於法義的學習,知我的「本心」本自清凈,和諸佛無二無別,但雖本自清凈又不壞因果,以天台宗的說法來說一念心性「即假、即空、即中」所以十法界不離一心。所以念佛是什麼?即「」本來是佛,現在念佛,即是作佛。也即是觀經所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麼念念念佛,即是念念作佛,即是「我要成就像諸佛一樣的依正莊嚴「所以為什麼說念佛,即是最直接、最圓頓的法門,因為你的所觀境即是「」。也既是「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這種思維是需要建立在對於佛法圓信圓解的基礎上)
  • 這就是「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偏尋思、周偏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也就是說起觀,和你對法義的理解有很大的關係)

又如藕益大師六信言: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

  • 那麼依此起「」即是圓信圓解,理事無礙(此時還非證得境界)。以此修行事倍功半,往生品位也較高。


修止觀是天台宗的修行方法。在禪宗修行中稱作觀照,在凈土宗稱為一心不亂。止觀雙運,不能把止觀分開。

學念佛法門,必須懂得一心不亂的修行方法,這是入念佛三昧。止觀、觀照的修行無非也要證入三昧。道理都是一樣的,佛法是不二法門。

三昧是如來正定,西方極樂世界眾生是正定聚,所以要往生極樂世界,要有三昧的功夫。但要入正定,就必須嚴謹持戒,戒律不清凈,這佛不會念好的。楞嚴經云:因戒生定。

不能持戒,斷除自己的惡習,所修一切善法,如竹籃打水。不會進步的。

至於工畫師分布諸色彩、照見五蘊皆空,這都是說心性的東西,不是說的五蘊,不要依文解義,等能般若法門的修行基礎有了,再研究吧。

三昧就是智慧力、解脫力。

入念佛三昧,最簡單的辦法,就算心念心聽,口念心聽。我們這個是世界眾生,耳根最利,耳根就是能聞的心,就是聞性,不是耳朵,耳朵是聽不到心裡念佛的。這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很多人誤解都攝六根為要把六根全部攝住,這是不可能的。都攝六根是一根總攝六根。文殊師利菩薩的真實圓通偈云:一根即反元,六根成解脫。只要耳根能攝住佛號,六根皆歸自性,入念佛三昧。這也是觀世音菩薩所開示的耳根圓通法門,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記住,心念心聽,口念心聽,當你聽不到佛號聲時,說明你已經溜號了,搞顛倒想去了。

好好持戒修行吧。


比丘汝今當知念佛事空念。所緣處是不應念。

汝所念空 念亦復空。是無性空 能斷色想 能斷取想。

是人爾時不得無想何況於念。

是人爾時都無所有 寂滅無性。不集諸想 滅一切法。

是則名為 修習念佛。

念佛名為破善不善一切覺觀。無覺無觀 寂然無想。名為念佛。

何以故。不應以覺觀憶念諸佛。無覺無觀 名為清凈念佛。

於此念中乃無微細心心念業。況身口業。

又念佛者 離諸想。諸想不在心。無分別 無名字 無障礙。無欲 無得 不起覺觀。

何以故。舍利弗。隨所念起一切諸想 皆是邪見。

舍利弗。隨無所有 無覺 無觀 無生 無滅。通達是者 名為念佛。

如是念中 無貪無著。無逆無順 無名無想。

舍利弗。無想無語乃名念佛。是中乃無微細小念。何況粗身口意業。

無身口意業處 無取無舍。無諍無訟 無念無分別。空寂無性 滅諸覺觀。是名念佛。


念佛既到不了安止定,更不能修觀。


你想修止,它就可以修止,你想修觀,它就可以修觀,你想修止中觀,它就可以修止中觀,你想修觀中止,它就可以修觀中止,無非自心一念的如何妙用而已。


先說觀再說止:何謂觀?觀,不僅僅是觀看,最重要的是觀察。既然是觀察,就有一個視角問題,你從神馬樣的視角去觀察問題,就會悟到相應立場的道理。這個事實,在現實中太容易就能觀察到了,最簡單的:就在破乎上的某個問題的不同答案上就能觀察到這個現象。所以,你想達成什麼樣的目的,相應的就得要把屁股挪到那個正確的位置!否則,終你一生的努力學習,所得到的也是邪理(相對於那個能達成你的目的的道理來說)!!!這就是思維的趣向(簡稱「思維趣」)的至關重要之處。

明白了這個關節,再來說止:何謂止?止,當然是止歇,這不是關鍵!關鍵在於要止歇神馬???如果能接受在下上面那一段文字的話,應該能明白:要止歇的是思!維!趣!而不是思維本身!!!思維本就是覺性的固有作用,你去制止它沒用(說「沒用」只是針對於題主想「悟道」這一點來說的)。思維雖是你流浪生死的原因,但也是你悟道出離的根本,這一點必須要如實確認!否則修行路必歪!!!比如,以「能斷百思想」為究竟,從而入無想天;再比如,以身體氣脈變化、身體是否舒適等做為界定修行好壞的標準等等

所以,止和觀本就是相輔相成的同一種心理活動:即觀察、思維、印證、確認的過程,只是目的不同,止的目的是挪屁股;觀的目的是悟道。而「觀察、思維、印證、確認」的過程即稱為禪,是故止稱為止禪;觀稱為觀禪。純粹以「制止思維」為手段的情況只發生在你思維極其混亂,無法持續處於禪狀態(無論是止禪還是觀禪)之時!

那麼究竟念佛屬於止還是觀呢?這就得先明辨一個概念了:何謂念???「念念有詞」是念;「念念不忘」也是念;所以要明白:當你處於念念有詞時,只是處在「純粹以「制止思維」為手段」的狀態;而只有當你處於念念不忘的狀態時,才可稱為禪。但究竟是止禪還是觀禪呢?那就得看你念念不忘於神馬?不忘於極樂的殊勝,則屬於止禪,乃至不忘於彌陀大願這個程度,在很多情況下都屬於止禪;念念不忘於彌陀心為何心?彌陀行為何行?彌陀力為何力?乃至無佛無彌陀,我的一切作為(其實至少在十地前是達不到「唯」的,正說應該為「常」)以度生為目的之時,才進入觀禪。

另外要注意一點:「觀心」這個方便,必須建立在止禪已經接近成就的基礎上,以不觀而觀才能如實觀心,否則,心這個東東,你一觀就斷…………這個,題主不妨自己實驗一下:當你打主意要知道自己在想神馬的時候,你的心會跟你捉迷藏的(齜牙)。所以,觀心切忌「用力」,用力過猛(太過於專註在「心在想神馬」上)是觀心的大忌。只有具有不去觀察但隨時知道自己在想啥的「能力」時,才是觀心開始之時。最好以身、受、心、法的次第開始培養


謝邀。

念佛是既可以修止,又可以修觀。

念佛的修觀不僅僅是觀察心念的運作,還包括觀想阿彌陀佛的萬德莊嚴和極樂世界的殊勝。

修止是不妨礙修觀的,就想要做夢,就先要入睡一樣。你不能一躺下就要求大腦做夢,那是做不來的。同樣道理,不修止,身心不穩定,是沒辦法修觀的。當然,修觀也不能太過,太過了身心不穩定,要重新修止。就象你做夢不能太劇烈,不然很容易醒過來。

念佛一定是可以開智慧的,功夫到了也能開悟。

五蘊皆空,說的就是,展現出五蘊的佛性是空的,但這個空,不是我們理解的那種空,所謂緣起性空,是一體兩面,不一不二的東西。

就像眼前的屏幕,可以顯現任何圖像,但本質上嗎,所有的圖像,都是虛幻的。你可以說這些圖像是屏幕,也可以說這些圖像不是屏幕。五蘊就是圖像,佛性就是屏幕。屏幕不是圖像,但可以顯現任何圖像。

念佛修觀,可以參考觀無量壽佛經,寫得很清楚了。但要念佛念到身心非常穩定,接近定的狀態才可以去修,不然修不起來的。。。


希望樓主不要把一件工具當成包打一切的萬能工具。


答案在瑜伽師地論和圓覺經里~你要真心肯定會自己看~我說的沒錯吧


推薦閱讀:

念佛有技術含量嗎?
求生凈土是消極、逃避,對現世無益嗎?
如何看待這句話 : 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
念佛應該注重質量還是數量?
大勢至菩薩是如何修行成就的 ?

TAG:禪宗 | 凈土宗 | 開悟 | 止觀禪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