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商業保理公司的經營邏輯是什麼?

在目前銀行提供了極其多樣化的貿易融資產品的情況下,商業保理公司如何與銀行進行差異化經營?


一樓匿名回答的這麼爛居然被頂第一?實在看不下去。你干皮包公司的通道活,當然又是匿名又怕轉載了。又不是什麼正經生意,機密個蛋。莫誤導大家。

問題是個好問題,需要不斷探索。以我個人之前在銀行保理(每年1000-1700億的保理業務量),以及現在從銀行出來加入商業保理公司的感悟來分享一下。

什麼是保理?原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有了信用就先不用交錢,可以晚交錢,於是就有了保理,所以保理經營的是信用,這就是保理的邏輯。

能盈利的商業模式肯定是一個如此簡單的邏輯,解決實際的企業間不用立即付錢的信用問題,但目前國內商業保理的環境很奇怪,確實沒有邏輯就衝進來的不在少數,不吐槽,先說保理的淵源。

國際上傳統商業保理的始於國際貿易中賣方給異國買方放帳期時的信任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保理商從貨物監管,對賬,做到為買方提供信用擔保,再到為賣方做融資,是很自然而然成長起來的。保理商與行業息息相關,發展到現在,很多保理商也都靠深耕一個細分行業,經營解決上下游之間的信用,賬務等問題。

傳統保理的四大功能基本被定局:

1應收賬款管理(也可更通俗的理解為對賬)

2為賣方提供保理融資

3為買方提供信用風險擔保

4向買方催收賬款

那麼尋著這四個傳統功能,回到國內。

保理是舶來品嗎?也不全是,很多自發萌芽的業務其實就是保理,

比如

1:賣方強勢,主動為買方提供買方(經銷商)信貸(常見於集團財務公司),賣方自己掌握物流,對賬,買方信用,只是融資給了買方

2: 買方強勢,買方(經銷商)利用自己的渠道優勢,反壓賣方賬期,我個人理解為買方利用自己的買方信用,利用自己對貨物流通的掌握,控制了賣方的應收賬款(盡量延長賬期),這個模式成就買方充足的現金流了,成就大家非常熟悉的蘇寧,國美。這也是國內自然生長的保理。

3:第三方供應鏈服務商,這是新興的一個行業,大如天貓,京東,這種平台級公司通過掌握了物流,信息流,自然就嵌入買賣雙方的資金流,提供金融服務,還有如怡亞通,等深圳大大小小的供應鏈服務商都屬於這種(國外的UPS也是從物流進入了保理行業)。他們都自然成為了保理商,可以壓賣方賬期,順便為賣方融資,可以促動買方消費,順便給買方打個白條(等於買方信用擔保)。 大家都已經在享受他們現在提供的這種保理服務了。

4.野生的保理公司。為中小企業提供保理融資,靠小貸的做法,貿易融資的做法都有,但很苦很累,因為國內不健全的法律環境,和惡劣的信用環境,隨便的商業習慣,結算方式都會折磨他們。但如果本身有相關行業的積累,還是值得一做的。

5.純賬款管理平台。現在有為小微企業做雲記賬的,積累一定量級的應收賬款數據,伴隨小微企業成長,也許將來雲記賬平台,還有異曲同工的細分行業的b2b平台也會成為大數據保理商,也許還會有將企業間高頻次的對賬需求用互聯網方式解決的,而成為保理商的,純YY。

那麼這裡的關鍵就是貨物流,信息流,也是供應鏈,獲得了供應鏈的掌控權,自然就獲得了貿易項下的資金沉澱,你想不成為金融機構都難,現在大家都覺得阿里巴巴成為銀行太自然而然了,怡亞通成為金融票販子更是水到渠成。

我們再回到商業保理的邏輯,b2b環節中的各個核心,財務公司(強大賣方),大型經銷商(強大買方),供應鏈(強大物流商或平台),都自然成為了商業保理中的巨人,反而商業保理的概念太小,有點限制他們了,產業巨頭正在發酵的金融夢想絕不止於保理,而他們巨人的身影,特別是金融屬性的魔力,吸引了眾多公司紛紛從商業保理起步拓展。

個人認為國內商業保理目前的處境很尷尬,巨人已往銀行等產業金融全牌照發展,而嬰兒蹣跚學步,連貨物流,信息流啥都沒有,就揣著點mini資金進來借商業保理之名玩信貸了,青黃不接的感覺。 就當前這些商業保理玩家來說,商業保理的邏輯更多的是一張合法提供融資的類金融牌照,有些人想以此多搞點槓桿,有的以此提高點自身實業的利潤率,有些人純幻想著b2b,互聯網平台十萬億級別的市場,還有從erp軟體中的應收賬款信息入手的,還有願意純皮包公司端個章為銀行跑通道打下手的,等等,還是一片混沌初開的模樣。

個人認為商業保理邏輯的必須簡單: 深耕行業,成為強勢的一方掌握信息流,物流;或者作為第三方引入信用方式到更多的行業中,平順上下游的財務狀況。

真正的天然保理從來不是從融資生長而來,但當下打著國內保理之名的卻充滿著融資的唳氣。

最後覺得玩味的是,商業保理的邏輯始於應收賬款,應收賬款真的好嗎?應收賬款其實也正在被顛覆,眾籌,訂製,工業4.0,流通環節越來越少越短,新的支付結算工具,新的信用方式。。。。應收賬款所貼合交易流正越來越透明,明確,為了解決"原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有了信用就不用交錢,於是就有了保理"這個事情,工具和方法會越來越多,既然保理所經營的是信用,那麼,用工具和方法培育出信用,用已知的這些做法引入更多行業,就是當下的邏輯。也許這個邏輯大家會覺得太高理想化了,我要的是TMD掙快錢啊,那麼再接地氣的梳理下短期內可能的商業保理格局

參考融資租賃行業的發展

1.融資租賃最先是機械類製造生產商用來以租代銷,用來促銷的一種商業模式,那麼商業保理也會這樣,但行業會更寬泛,服務業都能做,類似於上面提到的為提供買方信貸。

2.純融資,融資租賃後來只是為了投放信貸,租賃物都明義化,虛化,那麼為了融資硬找應收賬款,甚至設計,包裝應收賬款,也是一種活法,但這種模式不可持續。

3.純槓桿。一個牌照10倍槓桿,以至於很多人看好銀行成立金融保理公司,我並不認同。今時不同往日金融租賃的信貸擴張期,銀行降槓桿還來不及,要保理的槓桿並無燃眉之急,況且金融租賃玩的是飛機,船舶,火車等巨型設備,傳統銀行產品根本無法撬動,而保理的功能在銀行體系內有太多產品可以替代,票據,國內證,保函,各種賣方類融資貼現,質押等等,純做保理反而格局太小。

但這個10倍槓桿對民間金融的入局卻很有吸引力,被視作金融行業的入口。所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集齊了租賃,保理,小貸,資產交易等牌照,倒騰來倒騰去。做皮包公司通道的活也可以歸為此類,當年信託靠敲章幫銀行做表外搞那麼大又有什麼用呢?只會玩壞掉。

4.衍生品。應收賬款證券化是火熱的話題與方向。這個按下不表,因為國內不需要保理公司,也能玩這個,但我真覺得以國人擦邊球擦到極致的思維,保理行業會把應收賬款做成某種金融衍生品。

根據我上述的梳理,你認真看的話,應該會認同保理是偏商業的,實業的,就是商業服務業,並提供了心中交易少掙錢甚至,不掙錢,來掙信用的錢,掙資金沉澱的錢的思路,這算是保理的金融屬性吧。在國內全民金融的浮躁氛圍中,這些也不那麼重要了,不貼點金融招牌,都不好意跟人打招呼。

好了,扯淡結束,手機上手打的,湊合看吧。


樓上bao bao的解釋是比較準確、深刻的,我再補充幾點,從保理業務的功能說起:

1、應收賬款管理,絕不僅僅是對賬這麼簡單,而包含了對於貿易流程的主動管理。它實際上是保理商的飯碗和生命線。保理業務不是單純的融資業務,其核心是「增信」,有效的應收賬款管理是化解業務風險的關鍵節點。比如說,你把買方付款那能力的風險外包給信用險了,而信用險對於基於貿易瑕疵的買方付款意願是免責的,保理商自己管理不到位,出了問題信用險就說「呵呵」了。銀行這幾年不採用信用險,埋怨信用險不賠,其實很多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管理好應收賬款。

2、融資,這個不是保理商的強項:你不能吸儲,沒有低成本資金怎麼做融資?和銀行做雙保理是個枷鎖,不是好的保理業務風險結構。所以在GRIF裡面根本就不提融資的問題。有人提倡:保理是保理,融資是融資,很多人不理解還要罵,但這個觀點實際上是很有深刻見地的。融資是保理業務的外延功能,把融資當保理業務的核心是「中國特色」的保理,看看絕大多數國內保理商為什麼走不遠就明白了,出發方向錯則步步錯。

3、應收賬款承保(買信用險)應該作為業務標配來理解,是營銷利器之一,更是提供融資時風險分擔的最重要工具。

4、保理公司不是討債公司,collect是收款不是催收。你催是催不來的,賣方都催不來的款,你憑什麼催呢?如果你是買方的授信行還可能有些威懾力。走到催款這一步,請檢討:(1)應收賬款管理是不是有問題,或者更根本的基礎資產選擇是不是有問題;(2)信用險。收款的作用主要是作為增信環節之一鎖定現金流,以及國際貿易中協助收匯。

這樣講,有人會問,不提供融資找你保理公司幹什麼?融資是個很大的範疇。比如說:如果出借信用給你能解決問題,還需要借錢么?非要融資,出資的主體一定要是銀行(保理商)么?從上下游財務角度解決行不行?股東行不行?……會做生意的保理商,一定要有貿易知識,有金融工具組合應用的能力,尋求低成本、低風險的解決方案,做金融工具的集成商(銀行受限於部門條線管理和利益以及固有的思維模式,在這方面做得是很差的)。互聯網和創新交易模式對商業的改造日益深入,圍繞商業信用到金融信用這一升級過程,專業保理商可以做的事情還是很多的。


當大家都在談"經營保理公司怎麼賺錢?"時, 我想談談"保理公司怎樣才不會倒? 因為即便是帳面上賺錢的保理公司也都有可能一夕倒閉!

保理公司既無法吸收存款, 也無法拆借資金, 所以資金的流動性風險(Liquidated)益發顯得重要! 很多保理公司跟銀行借貸然後轉貸給客戶, 中間賺息差覺得很爽... 如果一旦有個違約案件(譬如買方說延後三個月付款), 而賣方又無法還款的情況下, 跟銀行借來的錢勢必還是得如期歸還, 萬一保理公司此時資金不夠了(因為把錢都借出去了), 只好被銀行追著跑, 不過跑得再快也跑不過法院!

更別說遇到詐貸案或是買方倒閉的情況...!!!

另一個要注意的是集中度風險(Concentration Limited)! 有些保理公司為求迅速做大做強, 風險過度集中在單一買方(承保)或單一賣方(融資)上, 萬一客戶不幸發生甚麼風吹草動, 也極容易把保理公司打趴在地上...!

流動性風險與集中度風險, 是最常被保理公司忽略的風險! 事實上也經常是造成保理公司倒閉的主因! 保理公司與其拚命去想怎麼放大槓桿? 怎麼用商票來緩釋風險? 怎麼忽悠買方確權...? 不如先好好想怎麼把防火牆築出來!


本人之前是做投資擔保的,轉投商業保理差不多快1個月。我來談談我自己的一些感受吧,現在國內的商業保理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的井噴式發展,但是真正能夠實現盈利的少之又少,更多的保理公司處於一種停擺的狀態。當然我說的是民營的保理公司,有國企,央企,上市公司這樣背景的保理公司除外,畢竟有一個好爹,起跑線不一樣。

國內的保理業務也只能說是剛剛起步,之前銀行的保理業務更多的是一種變相的流貸,跟保理業務的核心沒有太多的關聯。沒有專業的人才儲備,面對新的模式還是套用以前的經驗,按照慣性思維去看待解決思維。是目前保理業務最大的弊端,到最後肯定也跟別的金融業務自己把自己玩死。

現在大多的人都把商業保理當成了一種信用貸款的平台,把企業的應收賬款,核心企業的資質包裝以後打包往P2P平台推銷融資,我相信這種做法是大多數保理公司的慣用手法。話說回來企業也是在實在沒有融資渠道以後才會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做商業保理,在加上資金成本沒有任何的優勢,基本上就是一條死路。所以要想找到商業保理出路,我個人覺得就是深耕某一個行業的供應鏈金融,只有這樣才能生存,國內的大環境大家心裡都清楚,並不是一個良性,公平,合理的競爭,企業的契約精神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樣也就倒逼了我們只能一步一步的深耕某一個行業。


謝邀。之前在以下問題中回答過,這裡再說一次吧。

作者:Emerson.Liu

鏈接:商業保理公司的操作模式是怎樣的,都是怎樣開展業務的,有一些什麼業務,贏利模式是怎樣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首先放出我司國內保理的業務關係圖,國際保理略有差別,但是思路類似。

保理是基於應收賬款而形成的一系列綜合金融服務。因此,業務的前提是必須要有應收賬款

如何證明有應收賬款?買賣雙方必須有貿易往來,賣方已經完成貨物的交付/服務的完結,買方已經就此確認並承諾延遲付款。

要點注意:

(1)賣方供應商已經完成貨物的交付/服務的完結。供應商已經完成了合同約定的義務。僅僅是拿到訂單,還沒開展業務的不算,只完成一部分的不算。

(2)買方已經就此確認並承諾延遲付款。只有買方承認了的賬款,並且延遲支付,才會形成應收賬款。買方沒有確認的不算,現付的不算。

業務操作模式大致如下:

1、
供應商完成貿易/服務。

2、
下游買方對賬款完成確認,承諾延遲付款。

3、
供應商提供完成貿易的相應憑證(合同、發票、對賬單等)給金融機構(銀行、保理商),金融機構對貿易背景進行審核確認。

4、
金融機構通知下游買方,債務轉移確認,要求其應收賬款到期後,回款到指定監管賬戶。該監管賬戶的控制權必須是金融機構而非供應商。

5、
金融機構對供應商放款融資,放款金額一般為應收賬款金額的60%-80%。

6、
應收賬款到期後,下游買方回款到監管賬戶。金融機構扣除融資款本金利息後,將尾款歸還給供應商。

實際上,保理業務是圍繞著應收賬款產生的。因此,風控和業務的核心也都是應收賬款。

應收賬款是否存在?貿易背景真實性審核。

應收賬款是否可靠?下游買方資質審核。

應收賬款金額大小?根據合同、發票、對賬單來審核判斷。

應收賬款賬期如何?根據合同、對賬單以及過往交易記錄來審核判斷。

應收賬款是否可控?下遊客戶能否回到監管賬戶,監管賬戶是否可控,回款是否會被挪用。

應收賬款收不回怎麼辦?採取買方信用保險措施,供應商強制回購,其他增信措施等等。

資產端的思路:只要判斷將來有一筆下游回款,確定回款來源可靠,確定回款路徑封閉,確認金額和賬期即可。

資金端的思路:只要將金額和賬期確認了,實際上所需募集的資金和期限就已經確認了。剩餘的就是資金方對於保理資產的審核以及保理商資質的審核了。

風控端的思路:通過交叉驗證,毫不含糊的論證貿易背景真實。滲透到融資企業的供應鏈了解貿易過程的每一個微小細節。確認每一次融資對應的應收賬款金額和賬期。

根據我司整理過往保理業務糾紛案件得出的結果,保理業務中76%的風險是欺詐風險,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貿易背景造假。一旦發生貿易背景造假,應收賬款不復存在,保理融資業務的整個邏輯鏈條都斷裂,本來資質普通的供應商無法償還融資款,下遊客戶不予支付貨款,保險公司無法賠償損失。

商業保理公司業務開展的行業範圍並沒有局限,由於每個行業都有其獨特的付款特點。某些行業,由於有穩定的付款期限和強有力的付款方,所以更適合該行業的企業做保理融資。

-------------------------------------------------------------------------------------------------------------------------------------------

想了解更多商業保理相關資訊,敬請關注「亞洲保理」微信公眾號。


剛入行保理,就自己了解的,帶一點區域性,說一些淺見:

一、銀行的優勢

1、資金成本。比如現在貸款利率5.3上浮30才6.8,P2P現在平均起碼得11,基金起碼12,最新一例摩山保理的ABS平均也是8了,銀行的資金成本優勢是很明顯的。

2、客戶資源。銀行本身就有很多核心企業資源,又拿著他們的授信,按理說是很好做的。(不知道南方的情況,北方的情況是,現在大企業都收縮額度,銀行會求著好企業增授信、加業務的,保理對客戶經理來講也不是最掙錢的那個,未必會去做;其次,銀行業很難開拓市場的,想做明保理也很少核心企業蓋章的)

3、資金控制能力。應收賬款回款至指定賬戶或者其他賬戶,銀行能及時監督、查詢、凍結、自動扣款。這是我認為銀行相對於保理公司最大的優勢。

二、保理公司的優勢

1、重視程度。就因為銀行產品多,保理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對客戶經理來說,也不是最掙錢的業務,除了平安這種主打貿融細分領域的,有上系統認真在做,其他銀行把這業務基本當流貸在做。而且由於銀行審核業務時間有限,銀行保理業務風險不斷暴露,今年國有銀行保理業務起碼要同比萎縮三四成左右。

2、人力。跟第一點類似,因為很多銀行在把保理業務當流貸在做,銀行可能只審核第一筆業務相關的發票、合同等等,然後給一年期授信,只要企業到期還款就行。然而我認為真正要做保理業務,他的操作是很繁雜的,針對不同合同或者發票需要在中登網上登記,定期跟蹤企業回款情況、企業經營情況,進行應收賬款管理。銀行客戶經理人太少了,一個人手裡很多戶,尤其是做對公的話,如果沒有對應的系統配合,或者有專門設立輔助的部門來做,全靠客戶經理一個人很難做到這麼細緻。

3、背景。現在很多都是核心企業自己開保理公司,做自己公司的保理業務,而且可以憑著自己公司的資信拿到國外資金,我知道的最低能拿到3。現在保理公司大部分都是拼爹的,爹好業務就好做,確實跟一樓大神說的一樣,業務好的保理公司很多也是靠母公司授信的,母公司授信多的用不完,分一點給保理也夠吃很久的了。

4、靈活。其一是很多業務銀行做不了,比如說暗保理,比如沒有抵押物的企業等等,但如果公司背景強的保理商,能從資金流、貨流等能控制住客戶的話,做起來很方便,要求也會降低。其二是國內也沒那麼多上市公司、國企、央企,也會有其他資質好的企業,銀行也未必能做下他們所有的客戶。其三是包括在後期應收賬款管理和對企業的服務上,會比銀行更細緻。

總的來說銀行有銀行的玩法,大型的保理公司有大型保理公司的玩法,小保理公司也有自己的生存空間。畢竟在保理業務也需要考核企業的,業務考核上不像互聯網,線上風控大數據就能保證企業沒風險了,尤其是在國內,」人「是很重要的,需要線下和線上的結合,沒人能一口吞下這盤子。

剛入行,沒什麼經驗,就說一下個人的看法,希望和大家多交流~

……………………………………………………………………………………………………

2015-8-6

昨天聽五道口魯院長的觀點,保理公司優勢或者說是業務轉型方向:

第一種是 包裝戶+拉皮條:核心團隊、上IT系統、業務練手、綁定核心企業

第二種是 建立業態生態圈,改變保理行業

話糙理不糙,第二種只能說是願景,爹硬才行,第一種我們都可以試試,希望公司活到行業看到希望的那天,與各位保理從業者共勉~


敢於做這件事的,都在兩端有自己的渠道,客戶端和資金端。我只說比較成熟的模式。

客戶端的核心一般是大型的央企、國企,對他們做產業鏈開發(一般是對其上游延伸,下遊資質比較好的也有),幫核心客戶擴大帳期。這個一般要對核心客戶和產業鏈客戶做雙額度控制,據我參加過的保理公司審批會看,他們風險控制措施甚至操作系統都跟銀行的差不多。

資金端除了股東注資一般還是靠銀行,合作緊密的可以直接跟銀行系統對接,銀行對保理公司的授信其實還是看它客戶的情況,實質上有點像前台外包。大家都知道一般情況下前台外包是多麼不靠譜的一件事情,保理公司這裡情況比較特殊,因為很多時候,作為保理商核心客戶的大型企業在某行授信已滿,或者說銀行因為關係不到根本無法介入,或者因為地區限制行業劃分限制無法直接授信,就需要從保理商轉一手,做類似再保理的業務。

回到題目,保理商的業務邏輯和銀行保理的業務邏輯其實沒有本質差異,也不需要什麼差異化競爭,它需要做的,就是找到銀行因為內外政策限制無法直接介入而又符合授信政策的客戶,做一個通道。

如果還有理想主義者覺得情況不是這樣,我只能說:我說的是真掙錢並且風險收益率最高的模式,雖然它一點都不性感。

雖然寫得很簡單,但是要嚴肅地說一句:本篇嚴禁轉載包括日報,酌情刪除。


一樓的確說的有失偏頗,而且看得出來實操經驗不足。商業保理公司如果一手去抓國企央企,另一手去抓銀行,那應該無法持續經營超過3個月吧,跟銀行形成了同質化競爭,你是客戶資源比銀行牛逼,還是銀行沒有你就無法出賬?如果認為銀行保理和商業保理的業務邏輯沒有本質差異,只能說明一樓還沒有入門。

保理商之所以在09年以後先後從中國天津、上海、深圳、廣州開始雨後春筍般的出現,是因為中國5500萬的中小微企業得不到金融支持,傳統的金融資源無法覆蓋這部分群體,這是一個長尾市場,也是一片藍海,所以保理商的出現首先從定位上,就應該和傳統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保理)差異化定位,坦白講,如果銀行能真正服務好中小微企業,的確也沒商業保理什麼事了。基因的不同決定了走出來的路子也截然不同。縱觀歐美的保理行業,大部分上百年的保理商,都是從銀行分出來或者銀行成立專門的子公司去專註經營保理,那是因為保理跟一般的信貸業務完全不同,具備更強的專業性要求和風控邏輯,由專業的團隊去經營會更貼近市場、貼近中小微企業。回到中國,也是一樣,走銀行的老路,那還要商業保理幹啥?

不可否認,在國內目前的現狀是,短短几年,成立了超過六千家的商業保理公司,增速之快令人瞠舌,但實際運作的保理公司不超過20%,這是為什麼呢?即便是在有運作的這20%的保理公司當中,大部分也只是在效仿銀行保理的模式,從銀行挖相關的從業人員出來經營商業保理,我聽過的更可笑的是一些保理公司連公司制度、產品文件、風控邏輯都跟銀行一模一樣,整個經營思路就是一小銀行,可都沒有想清楚,銀行天生能吸儲,能扛得住流動性風險,保理商可以嗎?所以我是很認同前面Junior老師關於保理商面對流動性風險的一些思考。

所謂術業有專攻,在保理業務的鏈條當中,保理商如果把自己當做資金方那就基本走入死胡同,資金方是資金方(銀行、基金、信託、券商、資管、保險),資產端是資產端,保理商的定位就是通過對小微應收賬款的管理,驗證貿易真實性,讓原本無法被金融機構識別的中小應收賬款能夠通過你的風控可視化去識別,具體運用的手段可以是區塊鏈技術,也可以是金融科技的各種應用,把自己從一個傳統的人拉肩扛的物種,變成大數據科技類物種,才能建立自己的護城河,形成壁壘。

iFactor, Your Factor.


任何一個產品的出現,無非就是市場供需的產物,商業保理也不過如此!銀行在10年以前就開始供應鏈金融的服務,但是一直無法做到給行業提供從採購、生產、銷售到售後一整套的解決方案,特別是在融資方面,銀行的業務結構就決定了無法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李克強總理說過,要大力支持民間機構給中小企業的融資,所有才有了P2P和商業保理的高速發展,彌補實業中中小企業8%-20%的融資空洞。但目前的保理業務都是定位於中國式國情,做多不做專,產品更多的是為了迎合市場融資的需求,沒有致力於為立身於供應鏈行業提供從信息流、物流、到資金流一整套的解決方案!站在前人的身旁,分取一點利益!

但我想說的是,任何一個產品,只要是符合市場的需求,必然有其存在的意義!商業保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對中小企業的服務體驗,從融資效率、額度等方面,改善了企業的融資環境,這是銀行所無法達到的,在中國的民間金融市場還一篇混沌的時候,會是一個很好的過渡期和探索期!金融市場化,不是說說而已,在現如今互聯網金融的推動下,第一步是實現企業和金融市場信息流的對稱,不再是大家一起拜著銀行一個爹!

從企業角度來講,保理針對的是成熟市場的成熟企業,他們對自己的融資需求目的明確,是為理性融資,在現今實業沒落的情況下,如能通過商業保理達到安穩度過中國經濟寒冬,甚至有些能達到規模效益,也不是沒有可能,這就是商業保理公司這些類金融公司存在的市場,這是銀行無法匹配的服務!

另外,金融就是資本運作的事情,有人通過各種方法,如私募、P2P理財平台或者資產證券化,這些都是金融市場在進步的過程,總不能永遠都是靠銀行的存款來滿足整個金融市場的資金來源,這是互聯網信息社會發展,導致的信息匹配更透明的必然過程,站在客觀的角度講,只要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短時間內肯定有其可取之處,不可故步自封的以自認為的一些框架來約束,畢竟能站在市場的潮流上的人,都不是簡單的人!

這個過程會有很多問題,但要相信自由市場的調整能力!我們沒有必要說一定要按照某種要求來規劃商業保理公司,物流、應收賬款管理一定都能實現嗎?為何銀行那麼多年都沒做到?不拘一格,根據市場來快速調整,這才是互聯網金融的實踐!


文字版的長篇大論我就不寫了

關於商業保理,我就送一張圖給LZ吧,希望大家了解商業保理有幫助


一樓說的非常到位,我微微補充一點。

除了一樓提到的額度已滿、政策限制這兩點外,在商業保理業務和銀行保理業務實際操作過程中,商業保理公司在放款及時性方面的優勢十分明顯,還有就是在核定額度、周期方面更加靈活。


根據個人經驗,一樓所說的業務只是商業保理公司業務的一部分,可能是很多現有保理公司的生存之道,但不是一個真正有想法的保理公司應該選擇的經營邏輯。

在「銀行提供了極其多樣化的貿易融資產品的情況下」還有很多企業無法獲得融資,這是實情。他們可能不符合銀行的標準,但他們可以是商業保理公司的客戶。

通過有效手段控制高額風險,從而獲得高額回報,這是商業保理與銀行不同的地方。

保理的基礎是應收賬款轉讓,但什麼是保理領域中的「應收賬款」?

保理是「集融資、應收賬款催收、管理及壞賬擔保於一體的綜合性金融服務」但是大家都只看到了「融資」。

這些也都是值得保理公司研究、拓展的領域。

在國家還沒有出台對商業保理明確嚴格的監管意見之前。


商業保理公司除非能有創新的模式比銀行更能控制住風險,否則也就只能做做母公司的業務,做集團外部業務風險很高而且費時費力、風險防不勝防,在保理公司幹了一段時間後的切身體會。


應該主要的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頂

1.銀行不願意乾的應收賬款管理你干,應收賬款是一個很複雜,並且造假很普遍的事情,銀行沒有那麼大的精力去調查買方,賣方的資信及貿易真實性,這就給了一些細分領域,並且擁有專門人才的保理公司成長空間。

2.基本上還是接第一點,現在中國的保理業務,大部分還是為了某個核心企業服務的,銀行覺得風險太大,不太願意接手這部分業務


說白了,就是賺利差,但是大部門民營的基本的都要死了。只有那些依託於核心企業(大的國企、央企、大型上市公司)上下游


Dataever保理系統


說的直白一點:國內的商業保理公司願景很美好,功能上基本上就是一種普通的貿易融資,有大把的競品和玩家。商業保理公司只能做細分市場,大額度低成本資金不願意切入的市場。真正所謂的服務一體化的商業保理公司極為少數(一線互聯網系除外)


推薦閱讀:

福費廷和保理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嗎?

TAG:保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