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不買鋪天蓋地打廣告的廠家的東西」這種消費觀是否正確?

因為總是感覺商家會把宣傳推廣的費用加到產品的價格上,廣告打得越多,相應產品的價格成本差就越大


經濟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搜尋成本,意即搜尋你所中意的商品所費的周折,這便是品牌溢價的來源。舉個例子,你想上街買一條牛仔褲,某品牌專賣店裡面有你喜歡的款式且質量有保障,你可以十分鐘之內搞定,但是要250元。如果你去掃街的話,很可能150元或者200元就能買到一條同樣差不多的牛仔褲,但是質量無法保障。也有可能你累個半死逛了一下午半晚上也沒有任何收穫,還搭上兩瓶飲料錢,一頓飯錢,最後又以250元去某品牌成交。里外里虧大了吧?這還不考慮誤工費以及時間成本。回頭一想還不如直接去某品牌買了算了,多出來的100元就當買個品牌高大上的感覺、有保障的質量以及逛街六小時的時間。這就是搜尋成本,應用到其他領域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廠家通過廣告營銷會讓你獲取質量放心商品的搜尋成本降到最低,直接去超市商場拿就行。但是代價就是你必須支付廣告費用和品牌溢價。

以上不包括藥品。


錯誤至少是偏頗的觀點!

【1:廣告做得多,產品單價反而可能會變低】

先上公式:

產品單價=BOM成本+(推廣成本+人員薪資等運營成本+廠商/渠道利潤)/銷量

鋪天蓋地做廣告,確實會增加推廣成本,但是,

  1. 銷量(分母)通常也會增加;
  2. 單品的BOM成本或者變動成本通常會下降,因為銷量增加後,採購部門話語權增加,有更多議價空間;
  3. 運營成本和利潤的變化取決於企業具體策略。

比如廣告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廠商可能會對渠道加強管控,壓縮渠道的單品利潤,從而有可能降低售價。

不過,如果鋪天蓋地做廣告,而銷量根本不增加呢?

不考慮廣告策略錯誤的情況,通常有兩種可能:

1:新品牌或者新產品/新品類進入市場,用戶需要時間進行認知/了解;

這種情況一定不會長久,如果長時間鋪天蓋地的廣告不能提升銷量,用不了多久,這家廠商就會退出市場或者放棄這種做法;

2:高度成熟的寡頭壟斷市場,比如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

在進入高度成熟的寡頭壟斷情況後,形成穩定現金流後,廠商會按比例花費廣告費進行產品宣傳,除了維持市場影響力,確保存在感和觸達率,同時拉攏處於中間徘徊狀態的用戶。這種情況也不支持用題主的觀點。

總之,單純地認為大做特做廣告的廠商把廣告費轉移到用戶身上,這隻看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而忽略了由此銷量增加帶來的廠商成本的降低。

事實上,有一些論文專門研究過廣告對產品售價的影響,比如下面的兩篇論文:

The Effect of Advertising on the Price of Eyeglasses,Lee Benham, The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Vol. 15, No. 2 (Oct., 1972), pp. 337-352

The Impact of Advertising on the Price of Consumer Products,Paul W. Farris and Mark S. Albion,Journal of Marketing,Vol. 44, No. 3 (Summer, 1980), pp. 17-35

以第一篇論文文章為例,這篇發布在1972年的論文,研究了上世紀60年代,眼鏡廣告是否會影響眼鏡的售價。

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大約75%的州不準眼睛商做廣告,25%的州允許眼鏡廣告。調研發現,不準做廣告的州,平均價格為$33.04,而在允許做廣告的州,平均售價則為$26.34。

雖然沒有數據表明眼鏡廣告是「鋪天蓋地的」,但是邏輯上並沒有問題,至少它說明:簡單地認為廣告會提升產品推廣成本導致單價上升是不合理的。

【2:廣告做得多,廣告成本占產品單價的比例未必更高】

再上公式:

廣告佔比=平均推廣成本/產品單價= 推廣成本/(總BOM成本+推廣成本+運營成本+廠商渠道利潤)

平攤在產品上的廣告成本未必隨著推廣成本提高而提高,舉個簡單的案例就容易理解了,

假設:

  • 牙膏, 單價20元, BOM成本為每個10元,花100元做廣告,可以賣20個

廣告費佔比=5元/20元=25%,買一管牙膏你要承擔的廣告費是5元

  • 牙膏, 單價20元, BOM成本為每個10元,花1000元做廣告,可以賣250個

廣告費佔比=4元/20元=20%,買一管牙膏你要承擔的廣告費是4元

@蔣校長 在評論中說得對,本質上就是廣告帶來銷量增長的情況下,平攤後廣告成本增長速度與銷量增長速度的相互關係。一刀切地認為廣告做得多,產品就不值得消費的觀點是錯誤的。

比如喝可口可樂,還是喝正宗的好一點,喝雜牌的?注意身體...

-----------

不少朋友在評論中提到某些商家通過廣告提升品牌知名度後,將價格提升,造成產品性價比低的問題。

1)題主想了解的是「從來不....是否正確」,其實不妨粗暴地改為——「只要廣告做得多,產品價格肯定虛高」,理論上這種觀點只要能舉出一個反例,就被輕鬆駁倒。

2)商家通過廣告提升品牌知名度(也可能同時提升了品牌美譽度和忠誠度),提升了品牌溢價能力,是否會藉機提升品牌售價,從而賺取更多的利潤?

當然可能,商家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謀取股東利益最大化,如果可以低風險地提升利潤,商家為什麼不這麼做呢?不過只是可能,要視商家所處的市場競爭情況、產品自身特點、目標客戶選擇分析能力等而定。

如果簡單地把產品價值分為產品物理價值和心理價值(可以理解為品牌價值),一般來講,FMCG等用戶選擇比較時更關注物理價值的產品,商家提價的可能性較少,但是對於心理價值比重較高(通常購買頻率也較低)的產品,比如首飾、中高端手機,出現的可能性較大。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這並不表示用戶的利益受到了傷害,別忘了我們購買的是產品價值,而不是產品配置,炫耀之類的心理價值也是價值啊。鑽石的物理價值其實很低,但是戴著大鑽戒一樣也讓女性笑顏逐開、心花怒放。


我在自己的專欄開寫《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煩請挪步指教:一名marketing大叔的所看所想


這麼說吧……假如題主是個女孩兒,有個男孩很破費的請你去高檔餐廳吃飯,你願不願意考慮和他交往
如果按靜態的思路,只考察花錢的指標,那你只會看到這個男人花錢大手大腳啊,浪費了好多錢,那就不該跟他相好;而生活的實際經驗恰恰相反, 你多數情況下會認為這個男人有錢有實力值得交往。那麼到底是哪裡出了錯呢?
你會說,廢話,這個男人能花錢也能掙錢啊(人家又不是砸鍋賣鐵請我吃一頓飯啦)。
沒錯,那麼反推到廣告主這裡,你怎麼就認為廣告主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源來維持廣告投入呢?(答題主問題:如果商家總銷售額很高,那麼這點廣告成本也不算過分

說到底,或許題主只是耿耿於懷,最後廣告費是加在了自己頭上,自己吃虧了。
可是賬,不能這麼簡單粗暴的算。我們需要認識最關鍵的一點:溝通是需要成本的。如果題主不覺得和男朋友一起上高檔餐廳去羅曼蒂克一下是浪費錢,就也不要歧視廣告主掏錢向你獻殷勤嘛,說到底都是一樣,您在這裡就是女神,為了獲得一次與女神親近溝通的機會,追求者需要付出一點代價是必須的。
追求者當然比你更想省錢啊,但是如果追求者請你去沙縣餛飩那兒相親你肯答應嗎?
這個錢,省不了,終極原因是追求者想打動您的溝通門檻很高

想通這一點,心裡會舒服一點吧?
破費請你去高檔餐廳的,未必就是為了騙你,也有可能他是真心愛你。

那麼,我們進一步問一下,我們是該選擇花錢多的追求者呢,還是選擇花錢少的追求者呢?
我們不排除花錢多的追求者中間有可能出現騙子,但是從概率上講,花錢多的追求者一般而言還是實力強一些,如果你在意這方面,你當然會選擇肯為你花錢的追求者啦。
廣告主這邊也是一樣的。不管怎麼說,能鋪天蓋地投放廣告的,一般還是有實力的大企業,產品品質總歸比野牌子要可靠一點。我不能保證每一個土豪廣告主都是良心企業,但他們基本都算是大企業。如果要消費,我還是願意用廣告信息來粗濾一下的,先排除掉從來沒聽說過的莫名其妙的名牌。
之後的事情會比較複雜,到底這個土豪廣告主賣的東西可靠不可靠,就和你評估一個男人能不能嫁一樣複雜。比如我們熟知的某白金、黃某酒,就屬於那種不靠譜的土豪。如果多逛逛知乎、果殼、松鼠,你就能掌握各方面的基礎科學常識,進一步過濾掉那種吹的天花亂墜實際上沒用甚至有害的產品。廣告就是掏錢買你對產品的好印象,至於這個好印象是否真實,就要靠各位消費者睜大理性的眼睛來辨別了
(補充:其實從廣告形式中還是有跡可循的、能找出端倪辨認出騙子;這個屬於高階技巧,有興趣的移步看我另一篇回答最反感的媒體宣傳模式是什麼?)

有時候情況會進一步複雜,比如化妝品吧,鋪天蓋地的廣告,都很知名,那麼該選誰的呢?到這一步可能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自己的偏好是選中高端的產品。我的理由是:太高端的和太低端的質量都不太可靠(①高端產品和低端產品是制假販子最熱衷的地帶,例如高端的蟲草粉和低端的大頭娃娃奶粉;②有時候高端產品配方冒險、甚至僅僅為了「效果明顯」而規添加成分,消費者掏高價當小白鼠),且③高端產品廠家拿走太多利潤,不划算。所以我偏愛產量大、質量穩定、且性價比合理的中高端產品。

(圖片來自網易商業,調研數據僅為參考,請參考源調研數據樣本)

綜上,回答題主:
「不買鋪天蓋地打廣告的廠家的東西,這種消費觀是否正確」——不正確,過於簡單粗暴,可口的廣告最多,但可樂我還是會喝滴。
「商家會把宣傳推廣的費用加到產品的價格上」,會的,當然會,但親不必過於糾結這事兒。
「廣告打得越多,相應產品的價格成本差就越大」,不一定,你要看分母(銷售量)是多大。

————————

http://weixin.qq.com/r/k0iguBjEYkUdrVzb9x2B (二維碼自動識別)

鮮肉資訊·老司機分享·廣告YAN值

廣告圈最值得關注的公眾號:DHAplus

專欄:廣告老司機 - 知乎專欄;微博:Sina Visitor System


換個角度想這問題,鋪天蓋地打廣告的,向來是都大眾消費品,大眾消費品的質量么,還要解釋什麼呢?

消費觀對不對這種事情的答案只有一個——看你的口袋裡的銀子

對土豪來說,不買大眾消費品這種消費觀永遠正確。

依稀記得《科學的廣告》里有提到,賣給窮人的產品的性價比總是糟糕的。

對中產來說,@徐慧琳 同學的偏好中高端就很明智。當然,這類的品牌基本不會太大肆砸硬廣啦,公關費用會多些啦。

對在泥濘中的人們來說,選打了廣告的會是更靠譜安心些吧。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高昂的廣告費就是企業爭取消費者青睞的保證金。在產品食品質量糟糕成這樣的今天,選砸過廣告的品牌,是不是能讓人更有安全感些呢?

小時去鄉下玩,渴壞了想買水,小店裡琳琅滿目擺著各種從來沒見過聽過的品牌的包裝粗劣的各種顏色的pet瓶裝飲料,遍尋之下終於發現一瓶平日絕對不會考慮的內心無限鄙視覺得土鱉十足的哇哈哈的礦泉水,但這簡直是他鄉遇故知好么。。。不買它還買什麼啊?搞得你們好像有很多選擇似的。唉。


不買鋪天蓋地打「爛」廣告的產品的消費觀是正確的。


不信!

你不喝可口可樂或者百事可樂?再不濟,王老吉加多寶總喝吧?你的電腦不是用intel晶元?出門你住小旅館?喝酒你買散裝的?速食麵不買康師傅統一去買雜牌?

廣告規模和成本不一定是線性關係。當我多花一億元廣告能帶來2億元利潤時,廣告在產品成本中的比例是下降的


我覺得是這樣。題主談到的問題,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兩個詞。成本、價格。

從慣性思維來講,一個品牌做了鋪天蓋地的廣告,那麼他的品牌就上來了,從而獲得了品牌溢價能力

這種品牌溢價能力呢,不是說因為他成本上來了所以他要賣高點,而是說,他具備賣更高價錢的能力。這也只是提高價格的可能性而已,事實上,不一定會出現。

那他會不會賣得更貴一點呢?這個我們就要談談市場營銷的三種定價方式:需求導向、成本導向、競爭導向。

需求導向嘛,就是企業看你的臉色,你在這麼價位買得最多(或銷售額最高、或銷售量最高、最或利潤最高、最品牌影響力最大等),他就定什麼價格。這個跟成本一般關係不大。跟做不做廣告關係也不會很大。那些做了廣告還敢賣得更貴的,不是天才就是瘋子。

成本導向嘛。很明顯就是題主所擔心的情況,成本導向是一種一直被市場人員詬病的定價方式,成本+毛利。OK,雖然是這樣,但是結果到你手上,產品也不一定更貴。下面談到成本的時候會談到。

競爭導向嘛。這個就不用說太多了,價格戰就是競爭導向裡面最老小皆知的競爭導向定價方法。那很明顯了,三種定價方式,兩種跟廣告是無關的。剩下的一種,我們需要分析他的成本了。

要談成本嘛。題主您首先要配合我做一下實驗,可能需要辛苦一下您。

1、拿起您手上的愛瘋吾愛死,稱一下多有重。

2、百度解析愛瘋的硬體構造,百度解析各個硬體的原料成本。

3、拿起計算器認真算算。

結論出來了:我擦,愛瘋的硬體成本其實沒多少錢啊!擦!江湖傳聞,愛瘋的硬體成本也就千把塊錢左右。

這是硬體成本,實際上,還有更多的成本,譬如庫存、資金、設備老化均攤,這些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發成本!

研發成本是沉沒成本,產品出來之前,這部分成本就已經註定了。

咱們假設,我用一千萬研發了一個產品,硬體費是1塊錢。如果你告訴我,只有一個人買,那我至少得賣他一千萬零兩塊錢再偷稅漏稅。如果有一千萬個人買呢?那我定價2.1塊錢我就成了。如果有10Y群眾買呢?哦,我的天啊,我免費送您都成了。然後我跟硬體商砍價,我向您推銷其他產品,我拉點什麼贊助都行。當然,為了尊重知乎的行家,我需要聲明, 我的舉例是假設,先定價再分市場哈。

結論:成本結構不是一成不變。銷量上來,成本未必上升。

為了讓題主更加有安全感。我推薦您看兩個案例。

一個是有底線的價格戰:格蘭仕。一個是無底線的價格戰:360。

那麼,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人家本身就是定位高端的產品。那麼廣告只是他們的推廣手段,或者說是獲得溢價能力的方法,是結果。定位是原因,廣告是結果。這種也就是題主最擔心的情況了,那麼,就要題主您慎重了。假假真真,真真假假,題主您太較真這個問題,真的很難辦的。

最後我要非常非常傷感地跟題主訴說:我們這些市場人員,掏心掏肺就為了讓您用更加合適的價格購買到更加適合您的產品。我們千方百計討好您,您卻總覺得我們居心不良。

作為一個理智的消費者,你心中應該有一個權衡,你喜歡不喜歡這個產品,你覺得這個產品值不值得你花這個錢。你覺得可以,那就購買吧。

勇敢點,姑娘!那些請你去高端餐廳吃飯的小夥子,可能並不是只想跟你上床,他是想跟你結婚。


我覺得@徐慧琳的觀點說得很好,但我還是想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主要因為這個答案有些發散了,而且我覺得有的點沒有提到。

先說結論,我覺得這一觀點不正確,理由主要有兩個:

1,廣告本身是商品品質的信號,而這一信號有時候與廣告內容甚至無關。廣告向消費者傳遞的是商品質信息。這是通過兩方面實現的。

1.1廣告內容。通過廣告內容來告知消費者商品品質信息。雖然廣告內容更多是由廣告主決定的,但大多數情況下,廣告主會傾向於向消費者傳遞商品的真實信息。商家對於商品本身的了解肯定是要多於消費者的。而大多數廣告都是需要將自己的商品與別人家區分來。如果消費者發現商品信息和廣告信息不一致,下一次消費者就會不再相信這一廣告,而消費者已經能夠把該商品和其它商品區分來的話,也會傾向於不再購買這一商品。所以商家利用廣告傳遞虛假信息往往得不償失,傳遞差異化信息以及消費者有事後檢驗信息真偽的機制導致廣告聲稱的優點大多數時候是真實存在的。當然不排除少數短視商家打虛假廣告的情況,但大多數廣告都沒有被證明是虛假廣告,或許可以成為驗證這一結論的間接證據。

1.2廣告行為,即為某商品做廣告這件事本身,通過增加了商家進行降低商品品質的成本為商品品質做了背書。廣告投放產生的品牌效應,一旦商品品質降低很容易被大量消耗甚至消失殆盡,這相當於商品品質降低會帶來額外的成本(前期投入的廣告費用)。這一點會讓商家更加珍惜自己長期以來建立的品牌形象,不會輕易砸自己的招牌。廣告費用相當於商家為了自己的商品品質交了保證金,越是投放量大的廣告,保證金的金額越高。通過這筆保證金,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廣告主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了信任關係

有了以上兩種機制,可以認為做廣告的商品較之於不做廣告的商品,品質更有保障。所以買做廣告的商品,更有可能買到好東西。

2.廣告影響了單位商品的成本。

至於為了買這個好東西是否花了更多的錢呢?這一點並不能確定。因為有兩種機制互相抗衡,導致了商品成本的變動。

2.1廣告費用增加了單位商品的銷售成本。這一點很好理解,廣告費用均攤到單位商品上,相當於每個商品都包含了廣告費的一部分,導致成本上升。

2.2廣告帶來規模經濟性,降低了單位商品的生產成本。

商品的生產成本分為兩部分,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固定成本,諸如廠房,設備,機器等,是不會隨著生產商品的量增加的。可變成本,諸如材料,包裝等,會隨著商品生產量增加而增加。每個商品相當於均攤了一部分固定成本。當因為廣告帶來商品銷量的提升後,相當於均攤到每個商品上的固定成本變小了,相當於廣告降低了單位商品的生產成本。

對於有些商品的生產,規模經濟性非常明顯,比如商品製造設備昂貴但原材料價格低廉的商品。這類商品如果能通過適量打廣告帶來更多銷售,且均攤到單位商品上的廣告費用低於規模經濟性帶來的生產成本降低的話,就可以降低商品的總成本。所以廣告對商品價格的影響並非是必然提升的。

因為以上兩點,我認為這一觀點是不正確的。打廣告的商品還是值得買的。倒是對於推廣初期的商品,廣告內容得不到太多驗證,因為廣告費用產生的保證金也不高,加上商品生產量小,規模經濟性尚未形成,所以我一般是傾向於購買已經穩定投放了一段廣告的商品。


這個問題可以分四個問題來看:

1、廣告是什麼?

個人淺見,廣告對用戶是一種要約和承諾;對企業是一種責任和成本;

比較難以區分的是現在仍然流行的軟文廣告。企業是無責的。

更難區分的是植入、病毒式傳播的廣告。用戶無法區分要約。

2、什麼是鋪天蓋地的廣告?

就是同一時間段,在不同渠道,看到同一廠家的廣告。

3、為什麼會有鋪天蓋地的廣告?

拓展新市場;

不斷洗腦;

清理對手;

比如,過節送什麼?

4、是否應該選擇?

理論上,打廣告的公司總比不打廣告的好。起碼它還有錢打廣告。

比如你會經常看到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保潔的廣告。

對於健康保健用品,建議完全杜絕;這些聽醫生的更有效;

對於數碼3C、家電類產品,建議完全杜絕;這些上電商網站對比一下更有效;

對於老年人用品建議完全杜絕;大部分都是一鎚子買賣;

對於亞平、理財、保險類產品建議完全杜絕;這基本上屬於違法行為;

對於在電視台打深夜廣告的完全杜絕;基本上屬於一鎚子買賣;

考慮到這麼多禁忌,你的消費觀還是比較值得借鑒的。


按這個理論,你不能喝可樂,不能用洗衣粉,不能用沐浴露洗頭膏.

你不應該使用以下公司的產品

盡量不要購買這類產品

你不能用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

你不能去國美蘇寧,可能你本來就不去,但你也不能上天貓

也不能上京東,不能1號店

避免時尚,也和大眾汽車絕緣

不吃肯德基,和麥當勞。注意,也不能用QQ和微信。

不用小米手機

不用餓了嗎叫外賣。二手車基本也不能買賣

牢記以上所有品牌,你沒有被任何商家坑錢,你的生活無比精彩


有兩種不同品牌的牙膏,都賣10元。其中一個經常打廣告,另一個則不怎麼打廣告。

一般人可能會默認選擇那個經常打廣告的知名品牌,但有著這樣一些人,他們偏要反其道行之,購買那個不知名品牌。

這些人是這麼分析的:一家公司的錢是有限的,如果把這筆錢用來打廣告,那麼用來提升產品質量的錢就變少了。而羊毛又是出在羊身上,這筆無法提升產品質量的廣告費註定要被轉嫁到我們這些消費者頭上。所以,其實我們理性的選擇是買那個不知名品牌,因為那才是產品質量更高的一個。

這個分析,乍聽起來好像蠻有道理的。但是,它是否總是成立呢?

讓我們換一個例子,假設有兩種不同品牌的智能手機,都是售價5000元。甲品牌經常打廣告,乙品牌則不打廣告。不同於牙膏的例子,這次我們甚至明確地知道這兩款手機的生產成本。甲手機的成本時2000元,乙手機的成本是2500元。

那麼,我們是否按照上面那個分析,選擇乙手機呢?我想可能會有更多人這麼選擇,因為我們明確地發現乙手機成本更高,似乎用料更足,質量更好。

然而, 這並不總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因為,生產商生產手機的成本,並不總是和手機本書的質量成正比。在不同的生產商之間尤其如此,生產成本更高的東西,不一定質量就更好。

這是因為,一個更強的公司,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生產更好的產品。而這也是這個公司之所以更強的原因。這家公司的生產效率更高。

我們就假設甲手機是iPhone。大家都知道蘋果公司是一家很強大的公司,無論是硬體的設計還是軟體的開發,都是非常強大的。蘋果手機本身的硬體配置也很高,但蘋果手機的生產成本卻不是特別高,所以蘋果公司才能從iPhone的銷售中獲取巨大的利潤。

為什麼蘋果手機的生產成本不是特別高呢?其中一個原因是,蘋果手機的銷售量非常巨大,而規模效應降低了手機生產的成本。另一個原因,蘋果公司也許可以在設計之初就做得比別的手機更好,所以當我們把相對低價的零部件組合在一起時,卻能擁有更高的綜合性能。還有很多可能的原因,都可能導致蘋果公司能以更低的成本生產更好的手機。

那麼,既然蘋果公司能賺取更多的利潤,那麼假設它選擇鋪天蓋地打廣告,這是否會導致它的產品質量就要低於那些不打廣告的公司的產品呢?

相信你有答案了。能鋪天蓋地打廣告的公司,可能是更加強大的公司。而這個公司說不定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生產出更高質量的產品。

所以,答案是具體案例具體分析。


謝邀!

消費觀沒有所謂的正確和錯誤的標準,這個和婚姻觀一樣,說白了,其實都沒有什麼道理可言。

但明顯你想討論的是另外一回事:是否廣告做得越多,價格中的廣告費佔比就越大?

正確的回答是不一定,因為廣告對銷量一般是有促進作用的。如果廣告增加的投入,帶來了成正比的銷量增長。其實產品單價中的廣告費用佔比跟原來是持平的。但是廣告投入進入一個特定點的時候,一般會帶來銷量進入拐點。也就是說銷量增長的速度大於廣告費用增長的速度。此時,產品單價中的廣告費用佔比反而會降低。

上面解釋的是,廣告投入多和廣告投入少的兩種情況比較。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投入廣告和不投入廣告的兩種情況比較。

從大眾消費品來看,有這樣一個趨勢:

零售終端(消費者買到產品的地方,通常有雜貨店,社區超市,連鎖超市,商場超市,百貨商店各種形態)在選擇上架品牌時,尤其是新品牌時,有沒有廣告投放是一個核心考慮的問題:有廣告說明廠商有實力,而且對消費者有拉力(哪怕對產品一無所知的人,也會對反覆重複的產品名稱和LOGO留下印象)。終端總會優先選擇有廣告投入的品牌,而且會把最好的貨架位置留給這樣的品牌。

這樣就造成了正向循環,廣告做的越多,它的銷售渠道就越多,貨架位置就越好,消費者接觸到的機會就越多,銷量就越大。銷量越大,銷售渠道的銷售提成就越多,對品牌就越依賴。就會給出更多和更好的貨架位置。銷量越大,對廠商來說,也回收了更多的銷售收入,也就會對該品牌追加廣告投入。然後就回到循環的起點。

反之,則走向副循環,要被踢出遊戲的。

對於快消品,我的結論是:當你的產品及格(達到行業的平均線)時,渠道開闢的也夠多。你就要把你所有的余錢都投到廣告上去,迅速達到正循環。

好啦,聰明的人都看出來了,這裡有個大漏洞:如果上面的結論正確的話,商業無非就是比拼廣告投入的遊戲,但事實不是這樣啊?

聰明人說的很對,商業是個很複雜的遊戲。從營銷角度來說,它有四個成功要素:產品,價格,促銷,渠道。

所以我的結論是有前提的:產品要達到行業的品均水平,或者跟你的競爭對手拉平;渠道要保持和競爭對手相同的水平;隱含條件是價格水平也差不多,意思就是儘管你廣告深入人心,但是看了標價100元的礦泉水,消費者還是果斷的拿起一塊五一瓶的礦泉水絕塵而去。4P里3P都同質化了,這時候就看促銷了。但這也是有前提的,假設你和競爭對手都是近兩個月出現的品牌,都沒有口碑和忠實用戶的積累。而且你們除了做廣告沒有任何其他的營銷手段。。。只是死磕廣告,這有這些前提都具備,我的結論才發揮效果。

聰明人要批判我:你這不是廢話么?

有的時候廢話就是真理。企業環境不同,企業基因不同(企業先天的起點),企業資源配置不同,造成商業策略的不同。所以不會出現我說的極端情況出現,不會有誰就靠死磕廣告而成功。


只有頂級,和地攤貨不會大打廣告。

所以,樓主,首先要有錢......

有錢不買廣告貨,那叫品味。沒錢不買廣告貨,那叫窮屌或者裝13。


不要迷之自信的認為,廣告這部分營銷開支減少了,就會變成零售單價降低,從而消費者受益。假如營銷成本降低,品牌商是完全有可能零售價格不變(如果產品競爭力足夠強),那麼多出來的利潤就是企業的利潤。股東可能收益,未必是消費者。你只要關注你能接受的性價比就好,用不著去操心品牌商的利潤構成。


這個問題我想說兩句。

我是學廣告的,所說的不是為了證明廣告多好,也不是為了讓題主以及知友們購買廣告產品,我所說的只是一個廣告人的見解。

樓上說投入廣告費用研發費用就會減少,這話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的,比如現在處於日中天的三星,知名度那是絕對的高,畢竟全是廣告打出來營銷策划出來的。但是看看三星手機的設計,看看三星手機的系統,你就明白什麼叫錢都花營銷上而科研上少的可憐……好了,言歸正傳說說廣告的作用。

比如說你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旅遊,走進一家便利店,需要買一些東西。店裡有名牌產品也有一些當地品牌的產品,請記住你對這個地方不熟悉,當地的品牌你從來沒聽說過,那麼在你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候,你是選擇名牌產品還是選擇從沒聽過的當地的品牌?恩,是的,這裡所說的就是信任問題,之所以投入廣告以及營銷就是為了建立消費者的信任,讓消費者在選擇的時候減少困惑。

而且越是有名的產品其建立知名度的費用就越高,所以這樣的品牌一般不敢出事,因為出了事之前的付出就都白費了,看看以前奶粉知名產品「三鹿」,有了事後很快就倒閉了。也許有人會說看名牌產品也會出事,但是請注意名牌產品不是不出問題的。因為生產以及一些不確定的因素,誰也不能保證產品100%的沒問題,名牌的作用就是讓產品出問題的概率降到最低,畢竟名牌產品不敢出問題也出不起問題。

世界之所以精彩是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所以不買廣告產品也不是說不正常的,這個跟個人習慣以及生活觀念都有關聯,只要順著自己心走就行。。。

祝購物愉快!


恩,不買腦白金還是很對的。


確定不是被傳銷洗腦了?


不打廣告的產品,我上哪兒去找呢……


這種觀念只適合用在腦白金上


說到底,你其實是討厭被人控制被人影響比較自我而已


推薦閱讀:

為什麼 YouTube 的廣告時間比優酷的廣告時間短得多?
沃爾瑪的物流是怎麼樣的?
文筆不好怎麼做自媒體?
有哪些很牛的廣告文案?
醫療器械行業營銷人員未來職業規劃?

TAG:市場營銷 | 消費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