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古代,太監大多不是好人?
當然也有鄭和這樣的好人,但是大部分是如魏忠賢,王振這樣的專權宦官,這個現象跟他們的太監身份有什麼聯繫嗎?
這是一個偽命題。首先從中國政治勢力劃分說起,有人講中國自古以來政治勢力分為幾股:首先國家就像一個公司,某人首先創立該公司,他代表皇權。但他是孤家寡人,幾乎公司每個人都在算計他,他招架不住,就請一個經理幫他管理,這個人就是CEO,代表相權。某人後來按捺不住花花世界中花姑娘的吸引,娶了媳婦(何必呢),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媳婦家那幫窮親戚仗著枕頭風全加入公司,他們是外戚。開始某人覺得還行,這麼多人幫他。後來發現公司大了,這幫傢伙也開始算計他,外戚中老丈人(如楊堅)覺得半個兒子財產不過癮,想直接變為自己的。做CEO的宰相也不老實,所有官員都聽他的不聽自己的。某人和這麼多人拔河有點吃不消了,發現自家僕人旺財不錯忠心而且沒有小夥伴,就拉過來幫自己,這就是太監。太監在歷史大多數時候是代表皇帝的,要為皇帝與文官與外戚鬥爭的,皇帝老人不好做的事情,他要做;皇帝為了千古名聲丟不起的人,他就要丟。這樣他名聲就好不到哪裡去,另外他要和文官戰鬥的,而文官是負責撰寫歷史的,文官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天然優越感,覺得十年寒窗天子門生,怎麼一個缺斤短兩傢伙就能掌權而且自己要看他臉色行事,心理就不會平衡自然不會說太監老兄好話。但就是這樣歷史上還是出現了高力士,王承恩,懷恩和張敏等一些有較好口碑的太監。太監中有好人也有壞人,就像大臣中有奸臣和忠臣一樣。當然考慮到太監老兄畢竟是因為丟了樣東西,經常受到文官外戚的歧視,難免會心理變態作出很多變態事情。
太監在地方的作用類似監理,它們只對中央負責(在帝制體系下就是皇帝),是中央用來監督地方和各個部門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太監就是王權的延伸,它存在的意義是在各個位置上體現王權的意志。
因為太監的立場,所以他們往往對具體的辦事機構產生矛盾。老闆都希望員工多做事少拿錢,而員工往往都指望沒事開個小差也不會被扣獎金。實際上在中央之國的官僚體系下,老闆就是皇帝,員工就是各個大臣。夾在兩者之間的太監就會成為兩邊的矛盾博弈的中心,太監要為皇帝負責,那就一定會對大臣施壓。而大臣們不敢直接忤逆皇帝,就只好通過醜化太監來向皇帝抗議。而不幸的是,大臣們往往都是正規文化階層出身,輿論界天然傾向於官僚階層。於是太監的名聲自然好不了了。
我上賣說的,只是回答為什麼太監的名聲不好。至於他們是不是真的就是壞人,那就見仁見智了。從官僚階層推崇的儒家體系來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太監從入宮開始就天然地帶著原罪。但是站在另一邊,我們看到要是沒有太監站在皇權的立場上去制約官僚,那麼官僚怎麼無法無天也沒有人能擋得住。事實上只要雙方的博弈達到平衡,誰也壓制不住誰,這個時候才能國泰民安。
另外說一句,其實我黨的政委在很多地方跟太監的職能差不多。不過政委在我黨的宣傳下可是十分的光明偉岸。。。。。。太監大多不是好人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啊,太監大部分都是普通人還差不多,大部分時候太監根本沒啥干政的機會,有干政機會機會的也就是那麼幾個大太監而已,小太監能幹啥?太監大多不是好人這個結論,有點類似於,你看到歷史上記載的有名有姓的農民多數是參加了起義造反的,就來問,為什麼農民大多都是反賊?
首先這個命題不一定能成立吧,太監也是人,只要是人就是好人壞人都有,沒有做過統計調查,但好太監絕對不少,高力士啊,王承恩啊,竇連材啊等等。可能是我歷史書中的人物都特別臉譜化,完全採用非黑即白的邏輯編寫,不是民族英雄千古偉人,就是卑鄙小人通敵賣國,當然還有萬千古代勞動人民作為背景。如果假設命題成立的話,可能是因為太監的文化素質一般不高,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小時候進宮。加之太監是完完全全的奴才,在正常的古代社會中是沒有一點地位的,大部分的太監生活也會非常辛苦,老了以後更是悲慘。可能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導致太監一旦得勢就會變本加厲的要社會還回來。
樓主知道的太監名字太少。
除了部分時期的唐代唐代公公們,太監都是天子家奴,只能完全站在皇帝一邊行事,和文官集團天然對立,而史書是士大夫們寫的。 但即使這樣,歷史上得到官方史書正面評價的太監也很多的,隨便給樓主列舉點。 鄭和樓主提了,蔡倫史書評價不高,但現代肯定是無人不知的正面形象。漢代
鄭眾字季產,南陽人也。為人謹敏有心幾。永平中,初給事太子家。肅宗即位,拜小黃門,遷中常侍。和帝初,加位鉤盾令。 時竇太后秉政,後兄大將軍憲等並竊威權,朝臣上下莫不附之,而眾獨一心王室,不事豪黨,帝親信焉。及憲兄弟圖作不軌,眾遂首謀誅之,以功遷大長秋。策勛班賞,每辭多受少。由是常與議事。中官用權,自眾始焉。 十四年,帝念眾功美,封為鄛鄉侯,食邑千五百戶。永初元年,和熹皇后益封三百戶。 元初元年卒,養子閎嗣。閎卒,子安嗣。後國絕。桓帝延熹二年,紹封眾曾孫石讎為關內侯 ------------------------------------------------------------------------------------------------------------- 立有大功,也沒啥負面事迹呂強字漢盛,河南成皋人也。少以宦者為小黃門,再遷中常侍。為人清忠奉公。靈帝時,例封宦者,以強為都鄉侯。強辭讓懇惻,固不敢當,帝乃聽之。因上疏陳事曰:
臣聞諸侯上象四七,下裂王土,高祖重約非功臣不侯,所以重天爵明勸戒也。伏聞中常侍曹節、王甫、張讓等,及侍中許相,並為列侯。節等宦官祐薄,品卑人賤,讒諂媚主,佞邪徼寵,放毒人物,疾妒忠良,有趙高之禍,未被B450裂之誅,掩朝廷之明,成私樹之黨。而陛下不悟,妄授茅土,開國承家,小人是用。又並及家人,重金兼紫,相繼為蕃輔。受國重恩,不念爾祖,述修厥德,而交結邪黨,下比群佞。陛下或其瑣才,特蒙恩澤。又授位乖越,賢才不升,素餐私幸,必加榮擢。陰陽乖刺,稼穡荒蔬,人用不康,罔不由茲。臣誠知封事已行,言之無逮,所以冒死干觸陳愚忠者,實願陛下損改既謬,從此一止。 臣又聞後宮彩女數千餘人,衣食之費,日數百餘,比谷雖賤,而戶有飢色。案法當貴而今更賤者,由賦發繁數,以解縣官,寒不敢衣,飢不敢食。民有斯厄,而莫之恤。宮女無用,填積後庭,天下雖復儘力耕桑,猶不能供。昔楚女悲愁,則西官致災,況終年積聚,豈無憂怨乎!夫天生蒸民,立君以牧之。君道得,則民戴之如父母,仰之猶日月,雖時有徵稅,猶望其仁恩之惠。《易》曰:「悅以使民,民忘其勞;悅以犯難,民忘其死。」儲君副主,宜諷誦斯言;南面當國,宜履行其事。又承詔書,當於河間故國起解瀆之館。陛下龍飛即位,雖從籓國,然處九天之高,豈宜有顧戀之意。且河間疏遠,解瀆邈絕,而當勞民單力,未見其便。又今外戚四姓貴幸之家,及中官公族無功德者,造起館舍,凡有萬數,樓閣連接,丹青素堊,雕刻之飾,不可單言。喪葬逾制,奢麗過禮,競相放效,莫肯矯拂。《穀梁傳》曰:「財盡則怨,力盡則懟。」《屍子》曰:「君如杅,民如水,杅方則水方,杅圓則水圓。」上之化下,猶風之靡草。今上無去奢之儉,下有縱慾之敝,至使禽獸食民之甘,木土衣民之帛。昔師曠諫晉平公曰:「樑柱衣綉,民無褐衣;池有棄酒,士有渴死;廄馬秣粟,民有飢色。近臣不敢諫,遠臣不得暢。」此之謂也。
又聞前召議郎蔡邕對問於金商門,而令中常侍曹節、王甫等以詔書喻旨。邕不敢懷道迷國,而切言極對,毀刺貴臣,譏呵豎宦。陛下不密其言,至令宣露,群邪項領,膏脣拭舌,競欲咀嚼,造作飛條。陛下回受誹謗,致邕刑罪,室家徙放,老幼流離,豈不負忠臣哉!今群臣皆以邕為戒,上畏不測之難,下懼劍客之害,臣知朝廷不復得聞忠言矣。故太尉段B451,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歷事二主,勛烈獨昭。陛下既已式序,位登台司,而為司隸校尉陽球所見誣脅,一身既斃,而妻子遠播。天下惆悵,功臣失望。宜征邕更授任,
反B451家屬,則忠盧路開,眾怨以弭矣。 帝知其忠而不能用。 時,帝多稸私臧,收天下之珍,每郡國貢獻,先輸中署,名為「導行費」。強上疏諫曰: 天下之財,莫不生之陰陽,歸之陛下。歸之陛下,豈有公私?而今中尚方斂諸郡之寶,中御府積天下之繒,西園引司農之臧,中廄聚太僕之馬,而所輸之府,輒有導行之財。調廣民困,費多獻少,奸吏因其利,百姓受其敝。又阿媚之臣,好獻其私,容諂姑息,自此而進。 舊典選舉委任三府,三府有選,參議掾屬,咨其行狀,度其器能,受試任用,責以成功。若無可察,然後付之尚書。尚書舉劾,請下廷尉,覆案虛實,行其誅罰。今但任尚書,或復敕用。如是,三公得免選舉之負,尚書亦復不坐,責賞無歸,豈肯空自苦勞乎! 夫立言無顯過之咎,明鏡無見C045之尤。如惡立言以記過,則不當學也;不欲明鏡之見C045,則不當照也。願陛下詳思臣言,不以記過見C045為責。 書奏不省。 中平元年,黃巾賊起,帝問強所宜施行。強欲先誅左右貪濁者,大赦黨人,料簡刺史、二千石能否。帝納之,乃先赦黨人。於是諸常侍人人求退,又各自征還宗親子弟在州郡者。中常侍趙忠、夏惲等遂共構強,雲「與黨人共議朝廷,數讀《霍光傳》。強兄弟所在並皆貪穢」。帝不悅,使中黃門持兵召強。強聞帝召,怒曰:「吾死,亂起矣。丈夫欲盡忠國家,豈能對獄吏乎!」遂自殺。忠、惲復譖曰:「強見召未知所問,而就處草自屏,有奸明審。」遂收捕宗親,沒入財產焉。------------------------------------------------------------------------------------------------
正面的不能再正面的太監了。
時,宦者濟陰丁肅、下邳徐衍、南陽郭耽、汝陽李巡、北海趙祐等五人稱為清忠,皆在里巷,不爭威權。巡以為諸博士試甲乙科,爭弟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賂定蘭台漆書經字,以合其私文者,乃白帝,與諸儒共刻《五經》文於石,於是詔蔡邕等正其文字。自後《五經》一定,爭者用息。趙祐博學多覽,著作校書,諸儒稱之。
又小黃門甘陵吳伉,善為風角,博達有奉公稱。知不得用,常託病還寺舍,從容養志雲。----------------------------------------------------------------------------------------------------------------------------另外幾位史書評價很高的漢代太監。唐代
楊思勖,本姓蘇,羅州,石城人。為內官楊氏所養,以閹,從事內侍省。預討李多祚功,超拜銀青光祿大夫,行內常侍。思勖有膂力,殘忍好殺。從臨淄王誅韋氏,遂從王為爪士,累遷右監門衛將軍。
開元初,安南首領梅玄成叛,自稱「黑帝」。與林邑、真臘國通謀,陷安南府。詔思勖將兵討之。思勖至嶺表,鳩募首領子弟兵馬十餘萬,取伏波故道以進,出其不意。玄成遽聞兵至,惶惑計無所出,竟為官軍所擒,臨陣斬之,盡誅其黨與,積屍為京觀而還。 十二年,五溪首領覃行璋作亂,思勖復受詔率兵討之,生擒行璋,斬其黨三萬餘級。以軍功累加輔國大將軍。後從東封,又加驃騎大將軍,封虢國公。 十四年,邕州賊帥梁大海擁賓、橫等數州反叛。思勖又統兵討之,生擒梁大海等三千餘人,斬餘黨二萬餘級,復積屍為京觀。十六年,瀧州首領陳行范、何游魯、馮璘等聚徒作亂,陷四十餘城。行范自稱帝,游魯稱定國大將軍,璘稱南越王,割據嶺表。詔思勖率永、連、道等兵及淮南弩手十萬人進討。兵至瀧州,臨陣擒游魯、馮璘,斬之。行范潛竄深州,投雲際、盤遼二洞。思勖悉眾攻之,生擒行范,斬之。斬其黨六萬級,獲口馬金玉巨萬計。思勖性剛決,所得俘囚,多生剝其面,或剺髮際,掣去頭皮;將士已下,望風懾憚,莫敢仰視,故所至立功。內給事牛仙童使幽州,受張守珪厚賂。玄宗怒,命思勖殺之。思勖縛架之數日,乃探取其心,截去手足,割肉而啖之,其殘酷如此。二十八年卒,時年八十餘。
-------------------------------------------------------------------太監中的名將另外唐代最知名的高力士,其實也談不上有啥負面事迹。
五代
張承業,字繼元,唐僖宗時宦者也。本姓康,幼閹,為內常侍張泰養子。晉王兵擊王行瑜,承業數往來兵間,晉王喜其為人。及昭宗為李茂貞所迫,將出奔太原,乃先遣承業使晉以道意,因以為河東監軍。其後崔胤誅宦官,宦官在外者,悉詔所在殺之。晉王憐承業,不忍殺,匿之斛律寺。昭宗崩,乃出承業,復為監軍。
晉王病且革,以庄宗屬承業曰:「以亞子累公等。」庄宗常兄事承業,歲時升堂拜母,甚親重之。庄宗在魏,與梁戰河上十餘年,軍國之事,皆委承業,承業亦盡心不懈。凡所以畜積金粟,收市兵馬,勸課農桑,而成庄宗之業者,承業之功為多。自貞簡太后、韓德妃、伊淑妃及諸公子在晉陽者,承業一切以法繩之,權貴皆斂手畏承業。 庄宗歲時自魏歸省親,須錢蒲博、賞賜伶人,而承業主藏,錢不可得。庄宗乃置酒庫中,酒酣,使子繼岌為承業起舞,舞罷,承業出寶帶、幣、馬為贈,庄宗指錢積呼繼岌小字以語承業曰:「和哥乏錢,可與錢一積,何用帶、馬為也?」承業謝曰:「國家錢,非臣所得私也。」庄宗以語侵之,承業怒曰:「臣,老敕使,非為子孫計,惜此庫錢,佐王成霸業爾!若欲用之,何必問臣?財盡兵散,豈獨臣受禍也?」庄宗顧元行欽曰:「取劍來!」承業起,持庄宗衣而泣,曰:「臣受先王顧托之命,誓雪家國之讎。今日為王惜庫物而死,死不愧於先王矣!」閻寶從旁解承業手令去,承業奮拳毆寶踣,罵曰:「閻寶,硃溫之賊,蒙晉厚恩,不能有一言之忠,而反諂諛自容邪!」太后聞之,使召庄宗。庄宗性至孝,聞太后召,甚懼,乃酌兩卮謝承業曰:「吾杯酒之失,且得罪太后。願公飲此,為吾分過。」承業不肯飲。庄宗入內,太后使人謝承業曰:「小兒忤公,已笞之矣。」明日,太后與庄宗俱過承業第,慰勞之。 盧質嗜酒傲忽,自庄宗及諸公子多見侮慢,庄宗深嫉之。承業乘間請曰:「盧質嗜酒無禮,臣請為王殺之。」庄宗曰:「吾方招納賢才以就功業,公何言之過也!」承業起賀曰:「王能如此,天下不足平也!」質因此獲免。天祐十八年,庄宗已諾諸將即皇帝位。承業方卧病,聞之,自太原肩輿至魏,諫曰:「大王父子與梁血戰三十年,本欲雪家國之讎,而復唐之社稷。今元兇未滅,而遽以尊名自居,非王父子之初心,且失天下望,不可。」庄宗謝曰:「此諸將之所欲也。」承業曰:「不然,梁,唐、晉之仇賊,而天下所共惡也。今王誠能為天下去大惡,複列聖之深讎,然後求唐後而立之。使唐之子孫在,孰敢當之?使唐無子孫,天下之士,誰可與王爭者?臣,唐家一老奴耳,誠願見大王之成功,然後退身田裡,使百官送出洛東門,而令路人指而嘆曰『此本朝敕使,先王時監軍也』,豈不臣主俱榮哉?」庄宗不聽。承業知不可諫,乃仰天大哭曰:「吾王自取之!誤我奴矣。」肩輿歸太原,不食而卒,年七十七。同光元年,贈左武衛上將軍,謚曰正憲。
----------------------------------------------------------------------------太監中的名相。李存勖之蕭何宋代
秦翰,字仲文,真定獲鹿人。十三為黃門,開寶中遷高品。太平興國四年,崔彥進領眾數萬擊契丹,翰為都監,以善戰聞。太宗因加賞異,謂可屬任。雍熙中,出為瀛州駐泊,仍管先鋒事,遷入內殿頭高品、鎮、定、高陽關三路排陣都監。淳化四年,補入內押班。
趙保忠叛,命李繼隆率師問罪,翰監護其軍。次延州,翰慮保忠遁逸,即乘驛先往,矯詔安撫以緩其陰計。王師至,翰又諷保忠以地主之禮郊迎,因並驅而出,保忠遂就擒,以功加崇儀副使。至道初,為靈、環、慶州、清遠軍四路都監。真宗即位,加洛苑使、入內副都知。咸平中,河朔用兵,以為鎮、定、高陽關排陣都監,敗契丹於莫州東,追斬數萬,盡奪所掠老幼。詔褒之,徙定州行營鈐轄。 王均之亂,為川峽招安巡檢使。時上官正與石普不協,翰恐生事,為曉譬和解之。親督眾擊賊,中流矢不卻,五戰五捷,遂克益州,上手札勞問。翼日,進至廣都,斬首千餘級,獲馬數千匹。歸朝,遷內園使,領恩州刺史。 出為鎮、定、高陽關前陣鈐轄,又徙後陣。破契丹二萬眾於威虜軍西,俘其鐵林大將等十五人。又為邠寧、涇原路鈐轄兼安撫都監,率所部按行山外,召戎落酋帥,諭以恩信,凡三千餘帳相率內附。未幾,康奴族拒命,翰與陳興、許均深入擊之,斬級數千,焚其廬帳,獲牛馬甚眾。復與陳興、曹瑋襲殺童埋軍主於武延咸泊川。詔書加獎,賜錦袍、金帶、白金五百兩、帛五百匹。景德初,車駕將北巡,先遣翰乘傳往澶、魏裁製兵要,許便宜從事。俄充邢洺路鈐轄,與大軍會德清軍,張掎角之勢。又召為駕前西面排陣鈐轄,管勾大陣。翰即督眾環城浚溝洫以拒契丹。功畢,契丹兵果暴至,翰不脫甲胄七十餘日,契丹乞和,凱旋,留泊澶州。月余,令率所部兵還京師,加宮苑使、入內都知。出為涇、原、儀、渭鈐轄。先是,西鄙無藩籬之蔽,翰規度要害,鑿巨塹,計工三十萬,役卒數年而成,不煩於民。就遷皇城使、入內都知。以翰在邊久,宣力勤盡,特置是名以寵異焉。翰表讓,不聽。
大中祥符初,求從東封,手詔諭以西垂委任之異。改昭宣使,又為群牧副使,祀汾陰。是歲,夏州屬戶有擾境上者,即日遣翰往脽上按視,遍巡邊部。及翰至,事寧,復還扈從,凡行在諸司細務,悉令裁決,不須中覆。禮畢,加領平州團練使,奉祀毫州,掌如汾陰。八年,營葺大內,詔翰參領其事。閏六月,暴卒於內庭之廨,年六十四。上甚悼惜,為之泣下。贈貝州觀察使,賻襚加等。修內畢,詔遣使以襲衣、金帶賜其家。 翰倜儻有武力,以方略自任。前後戰鬥,身被四十九創。李繼遷之未賓也,翰因使常出入其帳中,無疑間,嘗白太宗言:「臣一內官不足惜,願手刺此賊,死無所恨。」太宗深嘉其忠。 翰性溫良謙謹,接人以誠信,群帥有剛狠不和者,翰皆得其歡心。輕財好施,與將士同休戚,能得眾心,皆樂為用。其歿也,禁旅有泣下者。 九年,重贈彰國軍節度,詔楊億撰碑文,億以其不蓄財,表辭所贄物,雖朝廷不許,而時論美之。子懷志,內殿崇班。------------------------------------------------------------------------------------------------------ 對契丹作戰表現優異的太監將領李憲,字子范,開封祥符人。皇祐中,補入內黃門,稍遷供奉官。神宗即位,歷永興、太原府路走馬承受,數論邊事合旨,幹當後苑。王韶上書請復河湟,命憲往視師,與韶進收河州,加東染院使,幹當御葯院。復戰牛精谷,拔珂諾城,為熙河經略安撫司幹當公事。按視鄜延軍制,行至蒲中,會木征合董氈、鬼章之兵攻破踏白城,殺景思立,圍河州,詔趣赴之,憲馳至軍。先是,朝廷出黃旗書敕諭將士,如用命破賊者倍賞。於是憲晨起帳中,張以示眾曰:「此旗,天子所賜也,視此以戰,帝實臨之。」士爭呼用命以進。督諸將傍山焚族帳,即日通路至河州。賊餘眾保踏白,官軍出與戰,大破之。進至余川,又破賊堡十餘,木征率酋長八十餘人詣軍門降。捷聞,以功加昭宣使、嘉州防禦使。還,為入內內侍省押班、幹當皇城司。
安南叛,副招招使,未行,建言:「朝廷置招討副使,軍事須共議,至節制號令即宜歸一。」憲銜之。由是屢紛辨,遂罷憲而令乘驛計議秦鳳、熙河邊事,諸將皆聽節度。於是御史中丞鄧潤甫、御史周尹、蔡承禧、彭汝礪極論其不可,又言:「鬼章之患小,用憲之患大;憲功不成其禍小,有成功其禍大。」章再上,弗聽。冷雞朴誘山後生羌擾邊,木征請自效,眾以為不可。憲曰:「何傷乎!羌人天性畏服貴種。」聽之往。木征盛裝以出,眾聳視,皆無鬥志,師乘之,殺獲萬計,斬冷雞朴。董氈懼,即遣使奉贄效順。加宣州觀察使、宣政使、入內副都知,又遷宣慶使。時用兵連年,度支調度不繼,詔憲兼經制財用,裁冗費什六,歲運西山巨木給京師營繕。賜瑞應坊園宅一區。元豐中,五路出師討夏國,憲領熙、秦軍至西市新城。復蘭州,城之,請建為帥府。帝又詔憲領兵直趣興、靈,董氈亦稱欲往,宜乘機協助力入掃巢穴,若興、靈道阻,即過河取涼州。乃總兵東上,平夏人於高川石峽。進至屈吳山,營打啰城,趨天都,燒南牟府庫,次葫蘆河而還。
憲既不能至靈州,董氈亦失期,師無功。憲欲以開蘭、會邀功弭責,同知樞密院孫固曰:「兵法,期而後至者斬。況諸路皆至而憲獨不行,不可赦。」帝以憲猶有功,但令詰擅還之由,憲以饋餉不接為辭,釋弗誅。復上再舉之策,兼陳進築五利,且從之。會李舜舉入奏,具陳師老民困狀,乃罷兵。趣憲赴闕,道賜銀帛四千。為涇原經略安撫制置使,給衛三百。進景福殿使、武信軍留後,使復還熙河,仍兼秦鳳軍馬。 夏人入蘭州,破西關,降宣慶使。憲以蘭州乃西人必爭地,眾數至河外而相羊不進,意必大舉,乃增城守塹壁,樓櫓具備。明年冬,夏人果大入,圍蘭州,步騎號八十萬眾,十日不克,糧盡引去。又詔憲遣間諭阿里骨結等,且選騎渡河,與賊遇,破之。坐妄奏功狀,罷內省職事。 哲宗立,改永興軍路副都總管,提舉崇福宮。御史中丞劉摯論憲貪功生事,一出欺罔,避興、靈會師之期,頓兵以城蘭州,遺患至今,永樂之圍,逗留不急赴援。降宣州觀察使,又貶右千牛衛將軍,分司南京,居陳州。卒,年五十一。紹聖元年,贈武泰軍節度使,初謚敏恪,改忠敏。 憲以中人為將,雖能拓地降敵,而罔上害民,終貽患中國雲-------------------------------------------------------------------------------------------------------- 宋代太監名將明代
懷恩,高密人,兵部侍郎戴綸族弟也。宣宗殺綸,並籍恩父太僕卿希文家。恩方幼,被宮為小黃門,賜名懷恩。憲宗朝,掌司禮監。時汪直理西廠,梁芳、韋興等用事。恩班在前,性忠鯁無所撓,諸閹咸敬憚之。員外郎林俊論芳及僧繼曉下獄,帝欲誅之,恩固爭。帝怒,投以硯曰:「若助俊訕我。」恩免冠伏地號哭。帝叱之出。恩遣人告鎮撫司曰:「汝曹諂芳傾俊。俊死,汝曹何以生!」徑歸,稱疾不起。帝怒解,遣醫視恩,卒釋俊。會星變,罷諸傳奉官。御馬監王敏請留馬房傳奉者,帝許之。敏謁恩,恩大罵曰:「星變,專為我曹壞國政故。今甫欲正之,又為汝壞,天雷擊汝矣!」敏愧恨,遂死。進寶石者章瑾求為錦衣衛鎮撫,恩不可,曰:「鎮撫掌詔獄,奈何以賄進。」當是時,尚書王恕以直諫名,恩每嘆曰:「天下忠義,斯人而已。」憲宗末,惑萬貴妃言,欲易太子,恩固爭。帝不懌,斥居鳳陽。孝宗立,召歸,仍掌司禮監,力勸帝逐萬安,用王恕。一時正人匯進,恩之力也。卒,賜祠額曰顯忠。
------------------------------------------------------------------------------------------------ 明代執掌大權的公公,也有明史中葉不吝溢美之詞的 同時有覃吉者,不知所由進,以老閹侍太子。太子年九歲,吉口授《四書》章句及古今政典。憲宗賜太子莊田,吉勸毋受,曰:「天下皆太子有也。」太子偶從內侍讀佛經,吉入,太子驚曰:「老伴來矣。」亟手《孝經》。吉跪曰:「太子誦佛書乎?」曰:「無有。《孝經》耳。」吉頓首曰:「甚善。佛書誕,不可信也。」弘治之世,政治醇美,君德清明,端本正始,吉有力焉。------------------------------------------------------------------------------------------------道德模範公公首先,歷史不是太監寫的,倒是很多時候由太監的對頭寫。第二,沒有性生活的人,犯點錯可以理解。第三,在權力中心,自己沒有特別高的素質和節操,很容易出問題。第四,社會地位相對低下,這個位子,要想好的出名太難的,相對來說壞的出名簡單得多。
因為寫書的人不喜歡他們
這個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我們知道的太監里,大多不是好人?
太監權力有限,有本事上史書的自然不是什麼本分人。
至於太監里的好人,早就被歷史的洪流滾滾淹沒了吧。。。古代千千萬萬的太監,你一共舉了1個好的、2個壞的。
如何得出「為什麼在古代,太監大多不是好人」這個結論?參考現在要員的秘書們。1.工作累死累活,伴君如伴虎,本來他們就有怨氣,又不敢對上發火。2.必須狐假虎威,常常做代言人,沾點帝王之氣,對下的態度可想而知。3.知道的太多,進貢的太多,慢慢也覺得自己是一個人物。4.深知離開了位置,他們什麼也不是,深深的恐慌感無處發泄。5.一個如此糾結又忙碌的人,除了對權力財富的追求外,就沒什麼做好事的時間。
因為太監這個身份啊,幹得好的註定默默無聞啊(就是個侍從僕人的身份你要怎樣?),青史留名的大都是充分發揮越俎代庖精神幹了士大夫的活,搶了讀書人的位置啊,你想寫史書的人能放過他們嗎?
性別歧視,歷史是男人最喜歡的化妝打扮方式,可以數數古代歷史中女人有幾個好角色,留下名來的多是扮演反派,從褒姒、妲己、玉環、媚娘。同理,太監在古代不被當做男人,縱使做點好事難得留下名來,反而一旦有錯都是「罄竹難書」。挺可笑的,少個幾把就不是人了。
先說明一點,太監自然是有好有壞的。所以,本人的論點拋開好太監不提,只談關於壞太監的養成之路……
歷史上那些有名的太監,他們往往心狠手辣,卻又受寵於一些權貴之人,他們往往罪惡滔天卻總是陰謀得逞。也許有些人會認為,只是巧合罷了。而我卻認為造成這種局面,並不是偶然,而是一個必然結果。
太監的命運是極其悲慘的,他們根本無法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無法享受愛情的滋潤,無法感受親情的呵護,甚至得不到友情的扶持。也許那些壞太監,就是一個情感世界一片空白的人,他們的內心沒有一絲溫暖,時常會感到痛苦寂寞,無奈。身處皇宮深院,主人們從不會顧及下人的感受,通常是要打就打,要罵就罵。除了主人,還有來著常人的歧視。太監這種人通常都會成為別人恥笑的對象,他們得不到別人的尊重,他人的一句辱罵就似向他們心口刮上一刀,他人的一聲冷笑就似往傷口上在撒上一把鹽。然而日子久了,這種痛苦就會被麻痹了,轉化成對他人的憎恨,對世間一切事物都感到不滿,他們詛咒萬物,怨恨上蒼,心理有了缺陷,靈魂開始扭曲。他們有了一顆報復的心,一顆冷血的心,一顆麻木不仁的心。 他們默默忍受的結果就是:當怨氣越積越多,重到連自己都無法承受不了,是這種不甘心的力量就會爆發出來,因為自身的不幸,所以希望別人不信。因為自身的痛苦,所以希望別人痛苦,他們開始習慣於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既然天下無一人待自己如珍寶,就別怪自己把人命當麻草。
太監身處的環境極其複雜,他們所侍候的主子,不是是後宮嬪妃,就是皇親國戚,甚至是九五至尊。這些人的身份無一不高貴,小太監們根本得罪不起。太監們時時得小心翼翼,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得三思而後行,可謂日夜提心弔膽。而朝廷百官個個權高勢大,都惹不起。假設一下,那些壞太監,就是在這種狀態下,他們必須步步為營,處理好各層關係。為了討好這種人,他們要學會說好話,拍馬屁,趨炎附勢,以保住自己的小命。而皇宮戒律深嚴,官場險惡萬分,他們必須學會察言觀色觸摸人心,這樣才能使自己存活於水深火熱之中。然而與這些人相處的久了,自然就會產生一種羨慕,或者說是妒忌的心理。有野心的壞太監自然也希望能夠享盡世間榮華富貴,希望人人對他畏懼恭敬。於是,他們開始尋求讓自己風光的方法,開始不擇手段,他們為了取悅上頭可以犧牲消磨一生,他們一步步的往上爬,一點點地獲取權力財富,慢慢的嘗到了權利的美好,錢財的魅力,他們在這種陶醉之中醉生夢死,迷失自我,內心的慾望越來越大,自以為這些權錢可以彌補內心的空虛與寂寞。但是,當這種人人羨慕的東西越來越多的時候,他們卻感到一點也不快樂,想起以前的心酸無能會倍感恥辱,他們會開始報復折磨他人以獲得心理的快感,但是快感過後又是寂寞加無聊。他們開始渴求更大的權力,即使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也無法滿足他們,同時他們也不能忍受別人不聽他的話,他們希望可以控制所有的人,希望把別人玩弄於自己的鼓掌之中,他們的心理已經近乎變態了,極端可以毀滅別人……還有自己。
我想,大概就是這樣,由於內部的心理因素以及外部的環境因素將那些壞太監們推向了墮落,推向了萬劫不復之地……
PS:以上觀點僅僅是本人自行想像並且自圓其說而成,不具有任何科學依據……沒有性生活,好個屁啊!
知乎定理: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歷史是士大夫寫的,回答完畢
《管子小稱篇》:「公喜宮而妒,豎刁自刑而為公治內。人情非不愛其身也,於身之不愛,將何有於公?」太監非好人的說法,泰半出於此。
其實是這樣的:宦官也是官,體制獨立於朝野,許可權又有機會觸及朝野。但是身份又是極為卑微的,始終擺脫不了奴才的光環。讓低級人物掌握高許可權是為恥,當然是壞人。至於實際上是不是壞人,這個很難說的。
在政治風暴中心,又受制於規矩不能去干涉政事,一旦有獲利的機會,會讓它錯過去嗎?
如果宦官可以參與政事,有去學習的機會,在身體殘缺下仍享受平等的公民權,活在一個沒有歧視的環境下,不被稱為閹貨、沒根的玩意,能夠培養其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還會這樣嗎?====================================================杜絕歧視,從正名做起
那玩意沒有了,心情能好嗎?
自古那麼多太監,能在歷史上記上一筆的,要麼忠義賢明,要麼奸佞弄權,說實話,太監作為一個不完整的男人,有什麼追求?金錢、地位、青史留名,就應了那句老話:「不能流芳百世,也得遺臭萬年」,但即便如此,在無數的太監這個大分母下,壞得冒泡的那種畢竟還是少數,你怎麼得出「太監大多不是好人」這個結論的?
好人都沒被歷史記下
推薦閱讀:
※人為什麼進化得不能消化纖維素了,這不是少了一種食物來源嗎? 這算進步嗎?
※為什麼會有「孔孟顏曾」是一家的說法?
※怎麼證明現在所了解的歷史就是真的歷史而不是人為編造或是與真實狀況嚴重不符?
※作為古代的中國的附屬國國君是一種什麼感覺?
※為什麼三國時期絕大多數的人名都是一個單字而字往往是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