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理解是否真的一無是處?

第一次認真寫一個問題..

語言組織可能不太流暢 還請見諒

之前一直跟很多人一樣覺得語文的閱讀題簡直就是fangpi

比如一個經常被拿出來嘲笑的例子就是:

文章:窗外飄起了雨絲

題目:作者寫窗外下雨意圖是什麼

標答:營造了憂傷孤獨的氛圍blablabla..

作者答:窗外特么確實下雨了啊!!

此例經常被用來襯托語文閱讀題的荒唐可笑

後來長大一些覺得其實閱讀題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

比如說 當作者在寫上面那篇有提到下雨的文章的時候

也許他的貓打翻了水杯 也許他的筆突然沒了墨水

然而他都沒寫到文章裡面 他卻把下雨這種相比之下不那麼顯而易見的事件寫了下來

那麼就是因為下雨這件事情契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夠表達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哀傷啊孤獨啊這些)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標答確實有可取之處 而作者的答案其實只能說明他對自己的內心看的不夠透徹

請問能不能這樣說?

也希望看看大家的見解.


現代文閱讀常因為其看似天馬行空的答案而受到大眾和媒體的指摘。閱讀文章的原作者答題拿不了多少分數的新聞也屢見不鮮。然而,我們應該注意到命題老師一般是大學中文系的資深教授和中學語文的優秀老師,他們難道僅僅是憑藉豐富的想像力來胡編亂造答案?而且,學中文的人一般都有所抱負,如果試題真的如傳媒所說的那麼不堪,他們難道意識不到試題的荒謬?況且,如果背後沒有規律可循,老師又是怎麼命題的呢?事實上,試題的背後是一套中國特色的文學鑒賞理論。它構成一套完整自洽的體系。一旦涉及到了鑒賞這種帶有主觀性色彩的東西,高考又要求統一的批卷標準,因而採取統一的完善的鑒賞體系可以說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選擇。一旦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們就知道高考現代文閱讀根本不是只能碰運氣的題目。古代詩歌鑒賞也是同理。

高考語文閱讀需要兩方面的能力。一是對這套鑒賞體系的熟悉,二是尋找需要信息的能力。這實際上要求學生必須認真地閱讀文章,把握文章的細節和整體脈絡。一定的訓練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有幫助的。SAT的閱讀需要的能力是相近的。不過,高考選擇部分主觀題的答題形式而非全部是客觀題,可能是基於高考區分度的硬性要求和測試學生表達能力的考量。前者可以說是必須的,這可以通過我國在各項考試中客觀題答題技巧的歸納體現出來。後者也是有用的,可以看出一個人思路的清晰程度,和歸納整理信息的能力。這意味著,僅僅熟悉答題公式對於考場解題是不夠的,其他的一些技能也在試題解答中體現出來。

至於許多人愛提的限制思維的論點,我想說規則從來不是致命的限制。古代的詩詞的格律如此之多,照樣佳篇遍地。高考語文僅僅為了標準化做了那麼點限制,快成年或者已經成年的考生若連這點妥協都做不到,怎麼可能會願意了解其他的文學鑒賞標準,開拓視野呢?高曉松說:「那些聲稱被應試教育毀了的人,就算不應試也會自毀。」此言得之。

另外一個常常被忽視的論點是,如果真的是考察語文素養的話,對於農村學生是不公平的。這背後的道理與八股文是相同的。採用八股文之前的科舉選拔出的往往是學二代,尤其是在朝代政權已經鞏固之後,即所謂的階層固化。對於答案的客觀限制越少,看書越多的人則越容易脫穎而出——而在當時,書籍的獲取對於貧苦階層絕非易事。於今,道理也是一樣的。語文素養很大程度是與家庭環境、經濟能力和讀書量正相關的。因而,高考語文試題的這一特性對於維護社會穩定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儘管這可能不是最初設計時的願景。


中文師範專業,正好最近在講文本解讀。

結論是:你不深入解讀,不分析語言,而只是看劇情(好感人,好曲折,好好看……這些都是廢話)是無法完全欣賞到文學的美的。文學作品的藝術奧秘就在於語言文字的組織。

具體要點在於:為什麼作者要這樣寫,如果不這樣寫呢?(大家可能覺得這問題不就是老師一直在講的嗎?好無聊。那是他講得不好)

舉3個例子:

1.剛才說到了「窗外下著雨」之類的問題。簡單地說,如果沒有這句話,全文的氣氛就沒有那麼濃。而這種並不一定是作者能夠意識到的。羅蘭.巴特提出「作者之死」,就是說,文本在被作家創作後就已經脫離了作家,而形成獨立的東西,而它的「完成」要靠讀者的闡釋。所以說,讀者所解讀的東西並不一定是作者所知道,所傳達,所確定的含義。

2.另外一個例子是《背影》。

「 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 」——《背影》

是不是覺得啥都沒寫?就講了父親對我很關心,幫我幹啥幹啥……

細節分析(閱讀理解)如下:

「他終於講定了價錢」為什麼不說「講完了」、「講好了」而是「講定了」。「定」有一種確定的感覺,首先說明父親和對方磨了很久,才最終確定,比起「完」、「好」過程更為艱難。而這「定」字又體現出父親一定要親自為我安排好一切才能放心。

同下文「揀定了」座位。你直接說「揀了」張座位不就完了。它一定要說「定」了。說明父親為我挑座位挑了很久,一定要挑個好位子才終於確定下來。

而跟人講價,挑半天座位,在「我」當時的眼裡是覺得很迂,覺得很傻的(就和我爸一直跟我說「要吃飽要吃飽」時一樣。我這麼大人難道還不會照顧自己嗎——與作者一樣,「當時我真是太聰明了」)而父親「講定」了,「揀定」了,正是為了讓孩子路上不要操心,做父母的就是希望為孩子打點好一切,父愛就從這些細節體現出來。

重申:朱自清自己不一定知道這些表達出來的效果,但是讀者讀到了,讀懂了,感受到了,就是一個值得欣賞的地方。

3、而最有這種自覺意識的我覺得是魯迅,文字非常簡潔準確,而且他會經常改動。說明他是意識到了文字語言的作用的。簡單地說,就是——他既然這麼寫,必然有他的道理。

「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看似這句話很普通,或者讀不通,但確有深意)

為什麼「大約」:因為在最後一次見過孔乙己後,大家再也沒有見過他,也並不去關心他,表現出人情冷漠。

為什麼「的確」:因為在那樣的社會條件下,像孔乙己這樣的人必死無疑。

小結:我讀中學時也不懂為什麼要有閱讀理解這麼變態的問題,誰想得到啊~然而在用現在文本解讀的方法後,站在創作的角度,你才會知道文章為什麼寫得好,為什麼你寫不出來,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的文章寫的更好,都是文字編織的藝術。

關於文本解讀的書目:

孫紹振解讀文本系列書籍。

孫老師博客: http://blog.sina.cn/dpool/blog/u/1302128125#type=-1


我小時候養成了非常非常不好的學習習慣———過度依賴參考書。

嚴重的時候,參考書不見了我像強迫症或封建迷信一樣抓狂。

這個蠢舉動,給我帶來的後果就是,一輩子,理解能力都有問題。

不能很好的理解老闆、上級、親人、情人的表達意圖。

雖然蠢人有蠢辦法,索性直接問,或者沒聽懂就不理拉倒。

但也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希望小朋友們,千萬不要看參考書,多多練習閱讀提高自己理解的能力。

真的是一輩子的事!


落後的文藝理論、劣質的教育、高考獨木橋三者相加讓閱讀理解變了味。


首先明確大前提:這是在做題。

第二,標準答案和作者的真實想法有出入,很正常,出題人跟作者是兩個人,什麼什麼一千個哈姆雷特什麼的。不可能出個題都要找到作者商量好怎麼出,所以題目不合作者實際,情有可原。

第三,標準答案不真實,so what? 考生猜的是作者想法還是猜出題人想法,還不都是猜,依據還不都是文章。(不排除給出作者名 考生了解作者生平 但極少)所以標準答案不真實也不影響做題的目的,分析的過程。

第四,反說作者看得不透徹,沒必要。作者寫出了自己覺得合適的語句,真要評判就要去到文學水平的角度做說,就跑題了。也就是說,僅在「文章做依據,分析作者用意」這種題目上,「作者是否把當時的自己準確地表達在了語句中」這個因素不重要。


事實是最後一張……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爭論也很多,下面我只談談我的一家之言。

第一,文章的解讀,可以有也必須有多種的解讀模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幾乎已經成了一條公理,由此推出,文章的閱讀方法一定有多種。

第二,當前中高考語文閱讀理解運用的閱讀方法僅是以上方法中的一種。我把它稱之為「標準化」的閱讀方法。

第三,在真正意義上,不應該有「標準化」的閱讀方法。所有的閱讀方法都是各有優劣,因此不存在這種「標準化」的閱讀方法。否則,也就不需要那些文學評論家了,直接寫個程序,把文章都這樣標準解讀一下就好。

第四,在實踐意義上,「標準化」的閱讀方法卻有其必須的存在意義。中高考是標準化考試,人力物力都很有限,眾多閱卷老師不可能在閱卷時採用如此多樣的閱讀方法,否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利於閱卷工作的進行。為了保證高效性和公平性,只能採用一種「標準化」的閱讀方法。在當前的應試教育體系下,這無疑是最有效最公平的做法。除非徹底改變人才選拔體系,比如改成院校專業全部自主招生(是否可行此處不討論)等等,否則我們就不能在實踐中放棄這種為「標準化」考試而生的「標準化」方法。

第五,我鼓勵學生學習和開發多樣的閱讀方法。但是,我們的教育體系必須保證每個學生至少會一種閱讀方法,這就是我們的所謂「標準化」閱讀方法。通過這種手段能有效地提高閱讀知識的普及率。至於其他的閱讀方法,請到標準化考試以外的領域再談,文學評論界自有其大展身手之處。

第六,「標準化」的閱讀方法自身也在不斷發展,也在吸收其他閱讀方法的精華,這需要中語界的共同努力。

以上是我的論證,謝謝大家,歡迎討論,歡迎反駁,謝絕一切噴人行為。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利益相關:2016年江蘇高考考生


做閱讀理解不能寫你認為的答案,而是要寫閱卷老師喜歡的答案,不只是這個,政治,歷史,都是這個樣子,總覺得有種綁架思想的感覺。


「閱讀」和「理解」這兩件事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很重要,他們本來是想教給你理解他人的能力和閱讀的習慣,就算是這種填鴨的方式······無論怎樣,最終你被逼著學會了這兩種受益終生的能力。


試卷上的閱讀題其實是用來檢驗一個人對於閱讀的基本能力的考察,實際上大部分習題實際上都是在文章中找答案,只不過有些拎不清問題的教師在出試卷、改試卷、講試卷時都很把自己當一回事。

至於體會內涵類的習題,更是一個人對於文學作品審美能力的考察,能從文章的蛛絲馬跡中提取出信息並且結合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這是一個人審美能力、層次的體現,當然由於考試製度的問題,在評判和批改方面,存在一刀切的情況,實際上只要不偏頗不憑空捏造的話,任何答案都可以是正確的。

所以語文閱讀理解不僅對基礎能力,也對審美能力都有不錯的考察,並且在應試教育的今天,考試作為學習的一個目標來講,也是對於閱讀能力、審美能力的一種要求。老實說雖然已如今的情況來看,可能還存在一定問題,但是方向是沒有錯誤的,而且老實說以現如今的網路上一些人的水準來看,閱讀題依然是極有必要並且還需要加大佔有度,把基礎知識考核結合到閱讀中。

之所以展現出很多問題,實際上大都仍是實行中的問題,又怎麼好說是一無是處呢?

而且閱讀能力和審美能力本身也在一個人的美學思維、美學表達上起作用,只要稍微對於教學有點追求的老師,都會把閱讀和寫作放在一起來講,因為閱讀與寫作是打通的,就像我們聽話與說話是打通的一樣。直接否定閱讀理解,基本也等同於認為寫作沒什麼意義差不多,不是么?那麼不如說文學藝術沒啥意思,識字就行,反正日常生活也用不到,是么?當然不是啊。

另外有些不在教育行業,或者壓根認為教育行業本身就一無是處的人,整天會拿「這個拿給原作者做他也做不出來」這種撒潑式的段子當作證據,但實際上,首先,文學創作跟其他藝術創作一樣,存在著自身美學追求,當然也有一部分意外收穫,非要說別人什麼都是過度解讀,這不僅是在毫無自知之明地抹黑閱讀考核,更是在抹黑藝術工作者的能力。

憑什麼「他連星期肉菜湯都不吃,他連星期肉菜湯都不想吃」就不是強調?

憑什麼「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就不是對無聊煩悶心情的排遣?

文學藝術什麼時候就必須要變成「螃蟹一,爪八個」的層次才是真實的?這到底是文學藝術一直在「欺騙」人們?還是有一部分人自己的審美能力低下卻想把全世界都拉到自己下面來證明自己高人一頭呢?

說到底,我經常跟從教三十年的父親討論這個問題,最終的結論永遠是:我們的教育反而是太寬容,教育本應該是因材施教,若想去做工則去學做工,識得最基礎的不影響生活的能力即可,若想去研究,則由他漫卷詩書暢遊其中。這是最合理的。

而如今的寬容,有兩方面,一方面確實讓一些需要豐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人擁有了開門的鑰匙,但另一方面造成許多實際上不志於學、甚至對於此生最大的榮耀就是讓人覺得他「行」的人,都覺得自己有了斤兩,隨意甚至惡意的貶低藝術、貶低文明,半桶水都沒有卻覺得自己一倒就是一片江河,一切永遠為了他能夠表現一把而存在,他識字、學習都是為了讓別人當自己是一回事,當然如果別人不當他一回事,他就要大罵文化的不對,是別人在裝,而不是自己跟不上。

說到底,考試本來就是想要選拔人才,本來如今包括高考的選拔已經有點泛化了,似乎只要考大部分都可以進學,但是,說到底仍是一個挑選考試,也就是說:

誰告訴你試題必須誰都必須會做的?你不會做你可以怨試題,甚至可以怨任何人,但是只要有會答的人存在,這道題就起到了選拔的作用,而你被篩下去了。

就這麼簡單。

恐怕等你或者認為考試這樣那樣的人真正的進入社會,並且為了融入社會努力時就會明白:

你面前的考試更多,不論是真正的考試還是生活的考驗,而且真的同想像中一樣,不一定存在正確答案,但是這樣反而更難理解,更難把握住脈絡。而通向成功的道路也有許多,誰說工匠沒出路?待業大學生一待十幾年的又不是沒有,你覺得學習考試不是出路,這個題那個題這個制度那個制度有問題,那你自可以做出其他的選擇呀?學生時代不允許,成年了還不允許么?


閱讀題,其實是在篩選具有一定思維能力和正確意識形態的人(這裡表達有點不準確和啰嗦,大致就這意思),在閱讀題中,出題人包含了一定的意識形態在裡面,並希望有人能讀懂文章(思維能力),並且能回答出「正確」的答案(意識形態),這就是一種篩選。

思維能力是什麼?就是別人說什麼,你能聽懂,並能進行有效的溝通。

意識形態是什麼?就是一般來說,正面,積極,樂觀,拼搏,向上,團結,友愛,愛黨愛國,仁義禮智信等等。。。我們當今社會所需要的一切觀念,態度。

在這裡,選用什麼文章,作者是否能答對等,絲毫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層層考試,選拔出所需要的人。注意,這裡並不是「人才」


反正高中閱讀理解接近0分,GRE閱讀理解滿分的我已經懷疑人生了……


謝不邀!不請自來~

怎麼會一無是處!

作者寫任何一篇文章不會是無目的的,在行文過程中任何一處細節的描寫可能是無意識的,但絕對是有作用的。

文章因情而生,緣思而起。一篇小說,寫景狀物是為了用一定的意象營造氛圍,進而方便作者抒情。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為何去時楊柳依依,歸來卻雨雪霏霏呢?因為我在一片溫馨暖人的景象中驀然離去,離去時是有多麼的不舍,而今日歸來,卻景緻哀哉,物是人非,我心中的惆悵就和盤托出了。

這就是所謂「無用」的閱讀理解,你不去分析理解,就根本體會不到作者心裡那微妙的感情!就不知道作者無病呻吟什麼!

同時可以看出,中文的行文也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這種手法就是「樂景哀情」,作用是可以「倍增其哀樂」。

我們的閱讀理解,就是考察學生對於文章的理解能力,這真的是一種能力!是需要大量的積累培養的!兒時背得很多古詩當時根本不知道啥意思,但是當你長大,經歷了一些事情,可能突然就明白了為何「無言獨上西樓」,明白了「月如鉤」讓人心裡多麼的恨。而讓你明白的不光是你的經歷,更是你多年以來積澱下來的理解能力。

中華文化是含蓄而內斂的,這也決定了作者會寄思於文,托情於景,所謂閱讀理解,就是能剖開文章,知道這些景是是肌肉,這些思想是骨骼。知道了原來作者想表達的,可能恰恰是你想的。

我寫作比較好,有時會發幾篇小文,以一個作者的角度來說話,我會很小心地安排文章結構,選擇景物描寫,有時候一個動詞都會扣好久,這裡面要考慮是否有利於你表達感情,讀者看到後是否能感同身受,是否易於理解等等等等!

所以閱讀理解上去了,你寫文章也會好!很!多!

手機怒答沒什麼邏輯就是把能想到的都寫了。


怎麼會一無是處,閱讀題簡直能讓你變得無敵。做一道題,你不僅要知道作者怎麼想的,你還要知道老師認為作者是怎麼想的,另外你還要培養一種平和良好的心態,去寫下你認為讓閱卷老師喜歡的答案,而非你認為正確的答案。


並不能說是一無是處 只是在應試教育下被安上了一個枷鎖 讓我不解的是對一篇文章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為什麼一定要定一個標準的答案來禁錮我們的思想 推翻我們的理解


【題目:作者寫窗外下雨意圖是什麼

標答:營造了憂傷孤獨的氛圍blablabla..

作者答:窗外特么確實下雨了啊!!】

關於這個,其實作者自己寫作的時候肯定是會選擇一些符合自己心境的環境來進行描述的,一部優秀的作品可以說是所有的場景都是有其用意的,【作者的答案其實只能說明他對自己的內心看的不夠透徹】 這個觀點有點過 不是對自己的內心看不透徹,而是寫下來了就肯定尤其用意,作者當時寫作的時候是覺得理所當然的,突然被提問會覺得很奇怪。

其實問題本身也沒什麼錯誤,因為這是有意讓讀者去了解環境的重要性,甚至是教導讀者去注意伏筆。

賞析還是不錯的。

就是通過應試教育的體制,雖然有普遍的推廣,但是會引起反感心理吧。


我非專業人士。作為學生時代各套閱讀理解(包括中英文)總能得高分的人現身說法一下,如果果真如那些噴子所說——說應試教育可笑答案不準,那為什麼有人能各種卷不一樣的作者不一樣的題都能得高分??他們get不到作者的點,就說作者沒點?他們活得混混沌沌理解不到別人的心,就說這事壓根做不到/不合理?

如果要表達自己的情緒,思想,有「作文」這種主觀題給使勁發揮啊~~

作者對你訴說了一番話,人家的意思還不是人家決定,還是聽者決定?那誰說「今天天氣不錯」我就想理解成人家「要給我一百萬」行不行?

你把你的所思所想寫出一段話一篇文章,你的意思就已經是客觀確定的,所謂理解理解的是說話人的意思,不是閱讀人的自我感受,不涉及什麼一千個哈姆雷特。不管語者什麼意思,只按著自己的性子肆意曲解,才是討厭的事。

活在世上,能懂別人的準確意思,難道不應該是一種最應該培養的基礎能力嗎?!


上面的人給了標準答案,不懂得往上靠嗎?你不往上靠對的也是錯的,這是潛規則,不能站錯隊。


淺顯的個人認為:閱讀理解的學習目的從不是為了「還原真相」,而是提升我們的造作能力和幻想空間。這是一種可深挖的想像力和對作者的語境進行再創造的美妙能力。

理解閱讀理解的不合理性,也就順帶理解了「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

若擅長閱讀理解就等同於擅長語言的編織和使用分寸。

它的「無中生有」之處讓人們逐漸獲得了拒絕事物蒼白的意志,它的「極致理解」之處要求閱讀者需要精準的把握文章細節和整體脈絡,對閱讀力毋庸置疑有著很大的提升幫助。

某種程度上讓人們逐漸養成了賦予事物更有趣、更深層次的洞察力。

並不是噴子所說的那樣——閱讀理解是在教壞人,它使我們過度解讀他人之意,且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根本毫無意義。

凡事有正反,我覺得既然你能做到過度解讀,過度拆穿,過度誤會,必然也能做到高度懸疑、強力辯護、強力澄清,這都只是人的選擇,而閱讀理解的有關學習,正是能有效地建造人們的這種使用語言的選擇空間。

這種選擇性的表達能力變強之後,引入的角度和表述方式、技巧等的選項只會越來越多出現在你腦海里。其中,再去選一個監考老師比較喜歡的,比較貼合標準答案的,比較容易拿高分的,那就是另一種鑒別能力了,與閱讀理解無關,哈哈哈。


不覺得一無是處。給我這種一無是處只會胡謅的人一次裝逼機會。


推薦閱讀:

一個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看什麼書?
如何培養看書的興趣?
為什麼說讀書讓人思考,看電視卻不會?
要怎樣才能透徹讀懂凱文凱利的《失控》一書?
有什麼適合12歲女孩兒讀的書?感謝推薦!?

TAG:閱讀 | 學習 | 文學 | 漢語 | 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