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寫影評?

一篇好的影評應該涵蓋哪些東西。。。謝謝


「怎樣寫影評」這個問題可以簡化為「我應該從什麼角度來分析和寫影評?」

實際上寫影評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看片時做好筆記,從筆記中尋找一個清晰集中的論題或者主題,展開來寫影評。

但寫影評又很難,因為你要寫的、你寫出來所展現的其實是你。無論是寫影評還是書評,亦或是小說、劇本,你落筆所寫的都是你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在文章中,讀者所見的既是電影,也是你。電影只是你接觸這個世界的一個媒介;影評則是你看待的這個世界。一旦你的從眾心理作祟,那麼你很難找到自己的角度來寫影評。這條準繩是你影評犀利的關鍵所在。

在正式進入文章之前,先說一下電影的三個層次:1,美學層次,即故事、視聽語言 2,人性主題 3,社會意義

我們對於電影主題的研究從大到小,大致可以分為:存在(哲學)→人類→人性→區域(國家、社會)→種族(民族)→家庭→個人(人要奮鬥、兄弟情、放下過去);對於時間、生死這樣的主題,已經涉及到了哲學層面;大師級的編劇都是以小見大,關注個體,而更高層次的主題是依靠題材來表現。

比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少年派的歷練來展現哲學困境與存在主義;《拯救大兵瑞恩》以拯救小隊來展現戰爭與人性;《星際穿越》以個體拯救人類來展現人類的命運。在這些電影中,奇幻、戰爭和科幻是題材,而故事出發點則是人。我們再拿一個紀錄片《行星地球2》來說,視角是人類對地球的認知,展現的更宏觀的主題的是人與自然如何相處。

一、看、記、想、寫

電影作為最年輕的藝術形式,但包含了文學、音樂、舞蹈、戲劇、建築、服裝、攝影等其他藝術的形式與結構。你自身的素質決定了你對電影中某些內容的敏感性,也決定了你帶著哪些潛在問題去看電影。如果你是個音樂家或者造型師,那麼你對於該片的配樂、人物造型就更具有話語權,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但也需要注意電影是如何呈現這些藝術,並有目的地強調、變換這些藝術的使用。這是一種比較。

1,當你要寫一篇影評時,反覆、認真地觀看這部電影是必不可少的,觀影過程中,必然會發生的是:①讓人印象深刻的畫面/片段 ②所產生的困惑

這些困惑產生意味著你與這部電影開始了交流,於是演變出一些問題來,比如全片為什麼以這幅畫面結束?這部電影屬於什麼類型的片子,又有何區別?為什麼這部電影中對於紅色運用給人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2,在反覆觀看後,你需要把你的困惑給記下來,同時還需要記下來的是故事內容和人物,其次是關鍵情節、場景、鏡頭、道具、服裝、燈光、剪輯、配樂等表現形式。那些在你看來特別有感觸的內容(往往是高潮戲或者暗示主題的情節),更是重點中的重點。

當你在寫作前已經做好筆記,你就已經邁出一大步。

3,經過以上步驟後,接下來就是需要回顧和補充筆記,與此同時,你的影評的論據和主題就會自動浮現。比如說,作為一個編劇,他在觀看電影的時候自然而然會留意故事結構,當把全故事的結構點給記下來後(拉片),大致能明白這部電影結構上是完美無瑕還是有些問題。筆記所記錄的細節,是支撐你影評的重要論據,免於枯燥和籠統。

4,當到達這一部的時候,請寫下你最重要的一筆:你的切入點、興趣點。

二、電影術語

既然是對電影的評論,了解電影是自然的,這一層面涉及劇作和呈現。所謂劇作,也就是編劇思路,所謂呈現,也就是所展現的視聽語言。這兩方面內容,任何一個點都可以引發出對電影探討的不同角度。

介於這兩方面的內容涉及了大量的影視知識,這一點除非你主動去探索,否則很難深入地理解並表現在你的影評中。

1,主題

主題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這部電影外在故事講什麼?內在含義是什麼?」想了解清楚這個問題,就會產生以下小問題:故事主角是誰?主角的命運揭示了什麼?電影激發了你什麼樣的情感?這是個好故事嗎?

當你明確了這些問題後,你就要用具體情節和目標來印證你的思考。關於主題,在開篇已經提到了很多,我不敢說你能立刻理解,但可以肯定,隨著你的閱歷的增長,你看待事物的角度會與眾不同並且具有意義。

2,敘事

關於敘事,大致分為故事層面、情節、敘事,故事層面則是整部電影在講什麼;情節則是按照一定結構安排的一系列事件;敘事則通過誰的視角來講述這個故事。

比如說《肖申克的救贖》,敘事則是以摩根·弗里曼的視角來講述;故事則是講述的一個蒙冤入獄的人如何越獄,以闡述希望是個好東西;情節上則是用了常見的線性敘事,從主角入獄到監獄生活到出獄。

3,角色

角色承載主題,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在角色分析這一點,務必區分開真實人物、演員和角色三者之間的區別,如果你能觀察到一部電影中,某個角色類型和建構的不同,你會體驗到不同電影間類似角色的細微複雜之處。比如美國電影中大量英雄主義的電影,那麼《勇敢的心》男主角和《鋼鐵俠》的男主角,他們有何不同呢?

4,視角

視角是電影、文學和視覺藝術通用的辭彙,對於電影來說,這一點卻特別重要,因為基本上電影都是以某種特定的視角來看待世界。如果說《肖申克的救贖》沒有摩根·弗里曼這個角色,你的感覺會產生什麼樣的差別?

5,場面調度

場面調度一詞來源於發語詞,意思是「放入場景中的一切」,你所看到的任何一個細節都有可能引發一篇影評。比如說《異形》(1979)中,太空船里扭曲的走廊和主人公發現外星人卵時的神秘布景,都象徵了其與女人和母性有關。

關於這些客觀存在電影里的內容,你要注意它們為什麼重要和它們對於電影的意義。知乎上一大堆「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之類的文章,大多來源於此。這依然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但至於怎麼發現,得靠你自身的判斷了,想要發現更多,那麼就多看多想多研究了。

場面調度包含以下內容:

場地和布景/服裝/布光/演員調度/表演

6,構圖與影像

這一部分內容直接涉及到視聽語言的分析,涉及到鏡頭/色調/構圖(空間透視)/景深/變焦/運動鏡頭/手持/低機位/仰俯鏡頭/長鏡頭等等,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了解它們的含義。可以說構圖與影像是一部電影是否具有生命力的特徵之一,畫面這種最原始最直觀的表達是如何影響觀影情緒的,是如何輔助角色塑造和故事表達的,這些都是需要花時間去研究的。

如果你是學習美術或者編導的,那麼你對此已經有一些基礎了,如果你還沒有這樣的經驗,那麼只能購買一些相關書籍來看,並把學到的知識通過看電影去論證。你現在可以想一想,為甚《諜影重重》很好看?僅僅是故事錯綜複雜嗎?可以再思考一下《花樣年華》的鏡頭語言。

在完成這方面的研究之後,你也可以適當地研究一下剪輯。外行看剪輯是個技術活,內行往往能通過一部電影看出一個剪輯師的編劇功底。當然,如果你對這一方面沒興趣就另說了,只是,你失去了一個給你的影片提供大量角度的寶藏。比如說《記憶碎片》,你看著覺得很酷,酷在哪裡?如果你了解剪輯,你就明白為什麼它被稱之為「神剪輯」。

7,聲音

聲音這一塊涉及到音效、主題歌曲、配樂、配音等方面,這一部分內容在影評中往往是用來點綴對於電影的理解。當然,如果你深入研究,你會發現配樂依然是有主題、有結構的。

三、寫影評的六種方法

對於一部電影,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會寫出完全不同的見解。

1,電影史

作者會根據電影在電影史的地位而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出發挖掘電影。事實上,現在大量的影評是強調歷史命題,但會體現歷史意識。以史為鑒,這一點是十分好理解的。《阿凡達》的歷史意義,我想這樣的文章你們應該都有看過。《長城》對於張藝謀導演史的意義也是非凡的。

關於電影史的另外一個方面,在於了解這部電影的故事背景、製作背景等材料,對於這些材料的掌握讓容易讓你了解影片所呈現的內容。

2,民族電影

民族電影指從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角度來討論電影。這一點不難理解,電影文化是通過相當數量的個體性來演化和獲得理解。新世紀,中國各大導演均拍起來了「大片」,背後的文化困境、社會困境是什麼?這些都是探討一部電影的角度。對於一部印度電影來說,為什麼他們那麼喜歡歌舞元素,你是否有過了解?對於美國電影來說,大量的同性題材的電影出現,是什麼因素在作用?如果說我們了解了這些,我們就能換一個角度,或者說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這部電影。

3,類型

類型始終在變化發展,一般觀眾看電影會自覺把電影分為西部片、歌舞片、黑幫片、槍戰片、動作片之類的,那麼你知道《大白鯊》和《異形》是同一種類型的電影嗎?如果你還不清楚,或者你想提高對類型的理解,可以看《救貓咪》一書,如果說你想對類型有著更高層次的理解,就需要自己研究了。比如說,研究特定類型下影片的結構、主題和風格。

我印象極深的是徐皓峰在論述類型片是,認為有恐懼有救贖才能形成類型。你大可不必聽一家之言,但你必須有自己的想法和信念。

4,作者論

作者論已經變成寫影片的標準策略,比如說「一部王家衛的電影」「一部李安的電影」「一部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一部昆汀·塔倫蒂諾的電影」。作者論為電影研究提供了基礎,但也非絕對,因為編劇和剪輯師可能對電影的全貌和邏輯有更大的影像。

5,形式主義的種類

所謂形式主義,即對電影故事結構、視聽語言的分析,比如我就從鏡頭的運用角度來分析這部電影為何成功。形式主義往往成為作者論、電影史、類型分析的一部分,比如通過鏡頭的運用可以看出,這是一部「昆汀式的電影」。比如之前我談到過昆汀的台詞屬於「無意義調性詞」,其實也就是所,這就是昆汀的台詞。就國內而言,也可以由「馮氏幽默」來做一個馮小剛導演的分析。

6,意識形態

這一點往大了說是政治、主義、信仰之類的,其實也可以指一個人的價值觀,他對於家庭的忠貞或者說「文明就是進步」這樣的觀念。甚至有影片是從商業角度來分析《教父2》,類似的影片在知乎上也十分受歡迎。

當下主要意識形態學派:

對於好萊塢霸權的研究,集中於經典電影是如何主導或者有時扭曲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女性主義研究,探索女性如何在影視中被正面/負面地再現

種族研究

階級研究

後殖民主義研究,用全球化的視角來檢視電影同性戀理論

實際上意識形態的研究相當於社會思潮的研究,在好萊塢有這樣的土壤產生可以推動社會思潮的電影,比如黑人人權運動與《為奴十二載》。實際上,國內具有相當一部分的思潮處於萌芽狀態,不過,最後死於霧霾。


推薦一本書《 如何寫影評 》


評論者的角色是幫助觀眾了解作品,什麼該有,什麼不該有。如果他能讓讀者知道他自己的個人了解,那他會是一個不錯的影評人。而如果他以自己的體會與情感激發觀眾去經驗作品中的藝術,那他就是個偉大的影評人。如果下錯判斷,他也不盡然是糟糕的影評人。但如果他不能激發觀眾的好奇心,增加他們的興趣,增廣其見聞,那他就是個爛影評人。影評的藝術應該是影評人將自己的知識和熱力傳遞給別人。

——波琳·基爾,摘自&


第一層:抒發感慨

第二層:技術上作出梳理

第三層:選定一個視角,可以是一種學說,一種價值觀,脫離電影找到新意味


好吧 我矯情一次吧 話說目前豆瓣上的影評更正確的理解就是觀感。某某情節,某某橋段,某某對白引發的一大段永無止境的吐糟。尼瑪,誰讓中小學就這麼教作文的呢。一個好的影評必然是從技術層面抽絲剝繭娓娓道來的,好的電影脫胎於邏輯緊湊的劇本,外加表演、攝像、燈光、化妝、場景、剪輯等等各個技術元素。一個基本合格的影評也必然要深入剖析各個技術因素的專業程度。國人的影評已經沉浸於各種思潮論述之中不可自拔,這還是其中的翹楚之作,更多的是一大長段毫無由頭的感概和吐槽。技術層面剖析只是基礎,要因此成為一篇佳作並不容易。這時考驗你的智力和學識的機會的機會來啦,你要恰當的升華與修飾。實事求是的找到電影邏輯所在,記住是邏輯不是中國邏輯,這兩個概念決不可混淆。一個合格的(僅僅是合格的)商業電影必然有與其相匹配的節奏和色調(文藝之類的電影暫且按下不表),以及電影角色的行為方式。這就是影評之中的基本邏輯(包括但不僅限),好不好,好在哪裡,你好好剖析電影的邏輯就差不多啦。這只是一種基本的升華,再高級一點的升華就是各種理論的分析。這就比較難呢,考驗人品的時候到啦(記得當年寫了一篇《遒山節考》的影評被導師批得一無是處,拔得頭籌那篇影評居然是用佛洛依德的理論從頭分析到了腳,佩服!)。什麼樣的理論用在什麼樣的電影之上是尤其講究的,不可沒事找事,照搬照用,大忌。好的,到此一篇雖不怎麼出色但也拿的出來的影評出現啦。貼在豆瓣上吧,讓那些沒事愛瞎感概和吐槽的豆友佩服去吧。


影視評論的寫作準備

一、看片「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文心雕龍》

二、看片時的預設問題:

1)看攝影;按拍攝對象及技術方法的不同,則除一般攝影方法外,還有變速攝影、逐格攝影、延時攝影、特技攝影、特殊攝影(包括顯微攝影、放大攝影、水下攝影、空中攝影、紅外線攝影、紫外線攝影)等。

2)看影片中的場面調度;1.人物調度。演員調度就是對表演者的調度,通過演員的所處位置,演員的運動方向,演員之間的交流,揭示演員之間的關係和情感,達到銀幕效果。分橫向調度、正向或背向調度、斜向調度、向上或向下調度、斜上斜下調度、環形調度、無定形調度。2、鏡頭調度。鏡頭調度又稱攝影機調度。導演運用攝影機位的變化,即攝影機的運動形式,獲得不同角度、不同視點的畫面,展示演員與環境的關係和變化。在電影中,靠攝影機的推、拉、搖、跟、移、升、降等運動形式完成拍攝,並進行鏡頭的切分重組。鏡頭調度主要依靠景別和運動。

3)看有沒有運動;

4)看影片的剪輯;

5)聽聲音;

6)看演員的表演

7)看情節的講述;

8)看影片的文化內涵以及意識形態;

9)看影片所體現的影視理論。

三、做好看片筆記

1)迅速的找出三四個關鍵性的場景、鏡頭或敘事性的情節;

2)記下以上場景的具體內容、鏡頭的影像構成形式、攝影機角度、景別、景深、照明以及蒙太奇的技巧等相關因素;

3)補充筆記:找齣電影的主題、人物之間的關係、蒙太奇的架構以及其他技術表達方面的特點


如果沒人逼著你寫,就等到哪一天,你覺得不得不寫時再動筆吧。到那天,神馬內容、格式的要求都是浮雲。


自媒體極度發達的現代社會,成為一名影評人的門檻越來越低,只能你會寫字、看得懂電影,那麼基本上就具備成為一名影評人的條件。

我們試著觀察一下,在眾多公眾號、頭條大V推送的文章中,其中評論的觀點大部分相同,許多都是借著熱映電影的名稱來聊一個主題、聊人生感悟、聊心靈雞湯,真正涉及電影專業的內容,如電影的攝影、場面調度、鏡頭運動、剪輯、聲音、意識形態等等,真地少之又少。所以,對於這種來自不專業的影評人的觀點,我是持保留態度的。

其實啊,成為一名真正的影評人應該是有一定門檻的,古人說,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想要評論一部電影,你首先得有一定的閱片量,沒有了比較的基礎,怎知作品的好壞。

其次,成為一名影評人,你必須得有一定的電影的專業知識才行,你需要了解的是電影的發展歷史、術語知識、編劇理論、影評寫作技巧,沒有了這些專業知識,在寫影評時很可能就會落於抓襟見肘,言之無物的尷尬之處,最終寫出來的東西變得貽笑大方。


電影史

1.《閃回:電影簡史》(插圖第6版)

想要快速地了解電影歷史的發展,這部書是不二的選擇。

這本書目前已經是第6版,作者有兩位,一位名叫路易斯·賈內梯,他是美國著名的電影理論家和影評人,也是俄亥俄州凱斯西儲大學的榮譽教授。另一位名叫斯科特·艾曼,是美國著名作家、編輯,他曾經為約翰·福特撰寫的生平傳記《鑄就傳奇:約翰·福特的生命與時光》被《洛杉磯時報》提名為1999年的最佳圖書,同時他也在新聞、評論、電視編劇領域屢獲殊榮。

這本書的內容涵括了電影從誕生之初一直到進入21世紀這一百餘年間的發展歷史,內容較為簡明扼要,而且又帶有豐富的細節,看起來沒有枯燥的感覺。書中採取了每十年作為一個講述單元的結構框架,講述的範圍包括了好萊塢電影、歐洲電影、亞洲電影以及各階段一些重要的電影人物。

書中有一個非常好的地方,作者在每一個章節之前都以互文的形式附上在這十年中世界社會文化所發生的大事年表,使讀者更容易了解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政治氣候,更能輕鬆掌握電影的發展脈絡。

2.《世界電影史》(第二版)

這是一部經典的教材,曾經暢銷17年有餘,目前所看到的是第二版。

書中的內容主要是圍繞三個問題來展開:

電影的媒介的使用怎麼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以此形成了怎樣的規範?

電影工業的狀況對電影媒介的使用帶來的影響?

電影媒介與電影市場中國際性趨勢是怎樣出現的?

書中的電影歷史同樣涵括了電影從初創之時到當前數字技術所領銜的3D電影時代,作者在書中加入了深度解析的部分,包括了電影行業的大事、經典電影場景分析、重要電影人介紹以及電影文化運動,可以說一部有著豐富細節的電影資料庫。

這本書的作者共有三位,都是大學的教授和學者,相比之下,這本書的內容也更偏向於理論化,更適合於電影理論知識深厚的讀者學習使用。比如,在書中的第一章,作者就專門對電影史的研究方法與組織證據的方法作出專門的討論,如果理論知識較為薄弱,看起來可能會有點吃力、枯燥。


電影術語知識

3.《認識電影》(插圖第12版)

《認識電影》

《認識電影》是電影入門書中的一部經典之作,目前已經是第12版。這本書問世十餘年來,始終是世界各地影視愛好者和專業院校的必備書籍。這本書的作者與《閃回:電影簡史》一樣,都是出自於路易斯·賈內梯之手。

在本書中,作者從電影理論的典型視角出發,簡明扼要地講述了電影藝術的方方面面,包括了電影的攝影、場面調度、鏡頭運動、剪輯、聲音、表演、編劇等等,可以說是了解電影的「百科全書」。全書的內容幾乎都是圍繞著電影評論中需要重點討論的部分來敘述,每一個講述的要點後還配有多幅精美的圖片以及圖片的書名,讀起來較為輕鬆易懂。

比如作者講述了電影的攝影也可以像藝術史那樣分成「繪畫」和「線條」兩種風格,「繪畫」風格線條柔和、感性、浪漫,而「線條」則強調分明的線條,較不注重色彩和質感。作者在「繪畫風格」上舉到了《勇敢的心》的例子,這部作品的攝影便是用柔焦鏡頭和溫暖的自然背光營造出浪漫的效果。與這相反,作者也舉出了威廉·惠勒的戰後作品《黃金時代》,其線條風格則是嚴峻,焦點清晰凌厲,這種強烈的線條風格與戰後普遍瀰漫著幻想、憂傷的氛圍相似。


編劇理論

4.《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

《故事》

除了導演之外,一部電影作品的好壞很大程度決定於講述故事的本身。這本《故事》講的就是關於故事的創作原理,它自1997年初版以來,一直都是全世界編劇的必讀經典書籍。

《故事》講述的不是塑造故事、劇本的模式化公式,在本書中,你找不到任何的速成套路,但它會給你講述構成電影劇情的原理和潛在原則,當掌握了這些原理後,你就可以根據原理創造出獨特的故事,而不是簡單的複製別人的作品。

比如,作家在《故事》中講述了關於塑造一個主人公的原則,他說,主人公可以是一個單一的人物,也可以是由二人、三人甚至多人來驅動。主人公不一定是人,可以是一個動物,而且這個主人公甚至可以在故事的中途更換,但無論怎樣,主人公都必須具備一些標誌性特質,如:

主人公是一個具有意志力的人物。

主人公必須具有自覺的慾望。

主人公還可以有一個自行矛盾的不自覺慾望。

主人公有能力令人信服地追求其慾望對象。

主人公必須至少有一次機會達成慾望。

主人公必須具有移情作用;同情作用則可有可無。

建議大家仔細研讀這部經典書籍,精讀後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電影都逃不出本書所論述的原理範疇。

5.《超越套路的劇作法》

《超越套路的劇作法》

這本書也同樣是一本經典的編劇教程,也是作為編劇創作一本基本入門書籍。它的作者有兩位,一位名叫肯·丹西格,他是紐約大學電影學院的老師,另一位名叫傑夫·拉什,是美國天普大學電影系的教授和碩士導師。

傳統的好萊塢電影往往採用三幕劇式的結構(three-act structure),每一幕都有自己獨特的作用。第一幕用來介紹人物以及前提,第二幕用來展開衝突和抗爭,第三幕則是用來解除前提中出現的危機。在本書中,作者採用了先破後立的講授方法,先是用了較大的篇幅來剖析傳統三幕劇的結構、類型、角色、基調和敘事手法,再以極具針對性的方式來逐一加以改良和革新,打破傳統的套路,比如作者建議可以在三幕劇式結構中減少一項,或者將科幻片混合恐怖片元素,在黑色電影里加入反諷的調料等。

本書不僅適用於作為影評人的案頭工具書,還適用於有志於成為編劇的創作者們,可以幫助創作者建立獨居個性的編劇理念。


影評寫作

6.《如何寫影評》

《如何寫影評》

與國內隨處可見的電影評論相比,美國影評人寫出的評論就顯得更加的專業。這本書是美國最暢銷的影評寫作指導,作者蒂莫西·科里根是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的英文系教授,同時也是電影學研究主任,在語言和電影學方面有著深厚的理論根底。

本書除了介紹了電影類型、作者論、意識形態、形式主義等電影批評方法,提供主要的觀察角度和專業術語外,還為讀者提供了詳實的寫作技巧:從寫觀影筆記、搜集資料、開頭、作出結論、找論據、遣詞造句、修辭潤色等。作者在每個章節後都提供了典型的例文作為參考,寫作實用性相對較強。

但是,由於本書是外文譯文,在讀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不少書中附錄的例文譯文翻譯得並不十分通暢,讀來令人吃力,建議英文紮實的朋友可以找英文版一讀。

7.《刀與星辰》

《刀與星辰》

不久前,一位朋友問我,有哪一位影評人的文章值得用來研讀學習,我一聽,果斷推薦了這本名為《刀與星辰》的影評集。

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徐皓峰老師。徐皓峰老師本身就是一名作家及導演,曾經出版過紀實文學《逝去的武林》、《道士下山》、《武士會》等長篇小說,也是王家衛《一代宗師》的編劇及武術顧問之一。他在電影導演方面也是成績斐然,2011年自編自導電影《倭寇的蹤跡》入圍威尼斯電影節、多倫多電影節、台灣金馬獎等。2012年《箭士柳白猿》入圍了第49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原創音樂、最佳動作設計等。

徐皓峰的武俠世界獨樹一幟,沒有上天入地,沒有飛檐走壁,只有閃轉騰挪間智慧與功力的對決,是告別特效、特技、舞蹈、吊威亞的真實武林。

在這本《刀與星辰》中,影評涵括了《卧虎藏龍》、《十面埋伏》、《赤壁》、《放·逐》、《梅蘭芳》等大作品。這些影評內涵豐富,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和美學體系,絕對不像我們現在在自媒體上看到的所謂「影評」,而且文筆犀利、觀點獨到,值得深讀。

8.《我的影評不撒謊》

《我的影評不撒謊》

這本書出自於李星文之手。李星文是《北京青年報》的評論員,也是一位獨立影評人。據說他白天正兒八經地寫社論,晚上酣暢淋漓寫影評,最初時是以劇評蜚聲江湖,被人稱作是「電視劇領域的百曉生」,後來才以影評快意江湖。

這本《我的影評不撒謊》是李星文的影評合集,裡邊評論的電影超過200部。他的文章風格與徐皓鋒老師截然不一,徐皓鋒老師文字嚴謹、底蘊豐富,沒有深厚的歷史功底難以模仿,而李星文的文字則顯得更加跳脫、更加自我、更加別緻。比如李星文特別善於使用習語來總結歸納電影的特點,他觀看馮小剛的《一九四二》後便用了一句「冰涼入骨,溫暖入懷」來作為評論文章的標題,這句話曾經也成為經典語句,傳頌一時。


謝謝,挺有用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葛優在《夜宴》中的演技?
為什麼電影院都不放映比較經典的電影?
如何評價趙寶剛的電影《觸不可及》?
有哪些配樂十分精彩的電影?
有哪些令人難忘的背影?

TAG:電影 | 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