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如何形成「槍打出頭鳥」這種文化的?


跟我不我國沒什麼關係,只要不一樣就會被打。

參考Solomon Asch實驗:

http://en.wikipedia.org/wiki/Asch_conformity_experiments


在@劉奇答案基礎上補充一點。

社會生活的高度社交化。

每個人每天都忙著關注別人。

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樂趣和痛苦建立在其他人身上,為別人不如自己而高興,為別人比自己強而沮喪,嫉妒。

而實際上我一直認為一句非常重要的生活哲學金句就是: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不懂就不要隨便提我國,動物都是這樣的


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的主張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一個人要守本分,履職儘責就好,並不提倡一個人頭角崢嶸。

反而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候,還尚無「槍打出頭鳥」「明哲保身」的社會風氣,而這個時候也留下了一本傳世名書《戰國策》。看《戰國策》就很容易看出來那個時代的人,是多麼愛露鋒芒,從來不吝惜於展示自己的才華。所以有「毛遂自薦」有蘇秦張儀遊說各國「合縱連橫」。當然你可說這是因為亂世出英雄,但即使是殷商西周的和平時期,也鮮見聽說甚麼鼓勵當縮頭烏龜的故事。

到了秦統一六國,嚴加刑法,舉報連坐。人民漸漸開始不敢發聲,因為怕。而到了漢的「獨尊儒術」,則是一顆種入內心的毒種子,徹底洗腦。

兩晉文人對社會絕望的消極避世風氣加重了這種思維

到了宋朝的理學就更是人性的扼殺

具體的再寫

(待續待改


不需要特指我國,敵人的敵人既是朋友,聯合起來除掉出頭那個...


太平盛世的中國不需要英雄。

中國不需要英雄。

不需要英雄。

英雄。

雄!

PS:硬要說文化的話,算是中庸文化了。而米國是英雄文化,例子:所有米國大片的出頭鳥都是黑鷹。

中國放眼望去,全是草泥馬。


不能正面回答這個問題,聯想到一個例子拋磚引玉吧

小學課堂上積極發言的人很多,為什麼到了初中,高中以後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人變少甚至沒有了呢?

是因為同伴壓力嗎?是擔心別人說這些嗎:

你看那個人,就只想被老師表揚,像個長不大的孩子……

他怎麼總是發言?煩不煩啊,大家都不發言,他發言幹什麼?

……


會有出頭鳥就是因為有人不願意跟別人一樣非要搞特殊化,當然有的人就不欣賞或者說反感這種特殊。如果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那麼我覺得,優秀的話必然要多受考驗的,否則哪那麼容易變優秀。


給個國外的栗子

"假如某一個人或多於一人但尚不足以構成一個城邦的某些人在德性方面超出他人﹐...那麼就不能再把這樣的人當作城邦的一分子了。...法律只應該涉及在能力和族類上彼此平等的人﹐而對於這類超凡絕世之人是沒有法律可言的。」——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推薦閱讀:

有哪些文化,源於日本,卻在中國得到了更好發揚?
壓歲錢在當今時代還有存在意義嗎?
重男輕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嗎?
為什麼一看到穿漢服的新聞,評論里都是批判?
為什麼孔孟顏曾四聖裔的輩分用字,孔孟曾三姓都沿用挺好,顏姓卻不怎麼用?

TAG:中國歷史 | 中國文化 | 文化 | 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