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口語中清濁音如何區分?
聽日語過程中經常發現清音的讀音貌似濁化了,比如か讀作ga,と讀作do,這是什麼原因呢?盼解答。
嗯,這題我來答,我是應用數學專業的。
首先,贊同匿名用戶的答案,日語中是清濁音對位,而漢語,英語則是送氣與不送氣對位(英語中也有濁音,如b,然而並沒有僅用清濁音區別語義的情形,發清音也可矇混過去)。當你感到句中か音聽起來像が時,實際上:
1. 你心目當中的が只是不送氣版的か
2. 你沒有意識到か這樣的清音不一定要是送氣的。
說是這麼說,然而僅僅是自己聽錄音並模仿的話很多時候難以真的糾正過來,這也是為什麼大家推薦語言入門一定要上班而不是自己閉門造車。
然病卵,某些培訓機構的那些人自己很多也是清濁不分,句中清音也狂送氣。(所以可以聽出來中國人的日語是在中國學的還是日本學的。 @賈鳴自 內視頻中吐槽,按照中國人的發音方法沒說完一句日語就沒氣了)那麼怎麼辦呢,難道一定要去日本或者找大學裡學語言學的人嗎?
如果問一個普通的學語言的人,他可能就不知道應該怎麼辦了。但是,作為一個學過數學的人,我們可以採用一些更加基礎性的方法:語音本質上也是一種音頻信號,因此我們不妨採用信號處理中的方法,對發音進行頻域-時域分析(這裡,我們使用的是短時距傅里葉變換wikipedia.org 的頁面 ,不過在一般的音頻軟體中可能會叫做Spectrogram,中文為頻譜圖。選用這個方法的原因是,……呃,用這個的軟體比較好找……)。
我們不妨以清音p與濁音b對位為例:(此處使用的軟體是Praat,在語音分析中可能算是標準的軟體了吧,分析音頻來源於University of Victoria的如下頁面: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不送氣)
清音與濁音的主要區別在於濁音在母音發音前讀輔音時已經有低頻音發出。然而,對於一個習慣中文的人來講,能聽出的主要感覺是音調好像低了一些,如果地模仿性的隨便地練的話很容易將濁音發成鼻音一類的輔音。
所以為了正確發音,必須
買一個好的麥克風,非常重要
把讀音錄下來,輸入到音頻軟體里看頻譜圖,看自己是否發對 (你可以試著按照維基上的發音說明)
折磨自己足夠長時間直到終於能把這個音發出來
再虐自己足夠多遍,直到自己似乎可以聽出這兩個音的區別(事實上這個更加難,這也是為什麼培訓機構的人從來不覺得自己是錯的)
如果僅僅是為了錄自己的聲音並且看頻譜圖的話,我個人推薦使用Audacity: Free Audio Editor and Recorder,因為該開源軟體僅僅需要點幾個鍵就可以看到自己錄音的頻譜圖,操作比較方便。
以上
註:上面雖然說自己是應用數學專業的,然而除了想到頻域-時域分析以外(然而這個東西所有工科生懂得都比我們多……),剩下的事情跟所學內容毫無關係。應用數學大概就是數學係為了照顧誤入歧途而智商又不足以支持純數的人而設計的一個看起來像專業的東西吧……
【轉】這是之前在澄空看到的文章,把這個問題解釋的很清楚。
源地址在這裡:http://dwz.dk/bbH7
1.什麼是「清音濁化」
所謂「清音濁化」,是指語流中本應發為清輔音(unvoiced,發音時聲帶不振動)的音素,在前後語流的影響下變為濁輔音(voiced,發音時聲帶振動)的現象。這個現象在許多語言(包括漢語普通話)中都是客觀存在的。2.什麼時候會產生「清音濁化」 清輔音的發音比較清脆響亮,它主要靠氣流經過發聲部位產生的聲響(如擦音s,h,爆破音p,t,k)而被他人察覺。而濁輔音一般比較低沉,它除了發聲部位對氣流的影響外,同時聲帶要振動。因為人的聲帶位置在下咽部,故濁輔音一般會感覺低沉些。二者的區別可通過「竊竊私語」來判斷:能夠在小聲講話時保持原樣聽感的是清輔音,而濁輔音此時要麼被化為清輔音,要麼就相對顯得「聲音很大」。當然所謂清濁也並非兩極分明、非清即濁,它是有一個清濁程度的。如普通話的「爸」聲母很清,日語的バ、美式英語的ba就比較濁(算是半濁音),法語與英式英語的ba就已經算是全濁音了。美聲唱法演唱的中文歌曲大部分也都是相當濁的,所以感覺比較重,可以給大家一個「濁音化」大致的印象。 普通話中大部分念輕聲的爆破音聲母(b,d,g)音節可認為是一定程度的「清音濁化」(自然地發出),如「爸爸」的第二個字。這個字本身念得較低,又受前後a母音的影響,故產生一定程度的濁化現象。要注意的是,標準普通話(即《漢語拼音方案》)中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濁輔音的。普通話的b,d,g聲母其實是標準的不送氣清音,與此相對,p,t,k則是標準的送氣清音。可以看出普通話中「爸」與「怕」的區別是靠聲母的送氣與否來區分的,而這與英語、日語等語言形成了顯著區別,它們是靠輔音的清濁(而非送氣與否)來區分意義的。3.日語中的「清音濁化」是怎樣的規律 標準日本語中沒有清音濁化現象(這裡要與所謂連濁*現象區分開來)。因為日語中輔音的清濁之分直接影響著語義,在關鍵問題上不可能含糊,那為什麼日語初學者總是覺得日語的清音假名在語流中聽起來像濁音假名呢?原因之一在上面提過了:普通話中沒有濁輔音。限於普通話教學的普及性,即便是家鄉方言中存在有濁音的同學,在沒有學習過語音學知識之前,也只是能感覺到「兩個音是不一樣的」而未必能上升到利用它指導外語學習的程度。我們中國人已經習慣了靠輔音的送氣與否來區分字義,而對於真正的清濁之分則不太敏感,對於這一點,學習法語或俄語的同學應該最為了解。
原因之二:日語並不靠送氣與否來區分字義。每本日語教材上都明確地寫著日語只分清音假名與濁音假名,但從來沒有說過清音假名是否要送氣。實際上確實是這樣的,因為清音假名既可送氣也可不送氣。正如在大部分中國人耳中,濁音不過是一個較為低沉的音一樣,在日本人聽來,送氣與不送氣的假名的區別也不過是一個呼氣多一點,另一個少一點而已。所以日本人說話時哪種方便就發哪種,習慣上是正式及語頭時送氣強一些,語中送氣弱一些(這樣省力)。但就這點小區別可逃不過咱們中國人的耳朵^_^習慣了「聽氣辨義」的中國同學一下子就聽出來這兩種情況下發音是「不同」的,然後順著普通話的思維冒出問題:這個た發得明明是一會兒ta一會兒da,怎麼會有兩個不同的音?日本人則認為中國人太認真了,在一個無關緊要的吹氣問題糾纏不清,他可未必知道中國人就是靠聽吹氣來過活的,當然要摳著點了^o^ 原因之三:日語中的濁音是不送氣的。如果只是有關清音吹氣與否的話,仍然不構成大問題。但另一點關鍵的是:日語濁音如だ等是從來也不送氣的。對送氣敏感的中國人只注意到了它不送氣的一面,於是就認為它等同於普通話的「搭」,再加上清音假名た也有不送氣的情況,這樣二者就易弄混。而日本人潛意識中只注意聲帶是否振動,所以他們能聽出是だ而非不送氣的た。綜合以上原因,大致如下:漢語:---搭---|--他-日語:-だ--|---た---就在這一段產生混淆↑ 類比:英語與日語相同,也是靠清濁分辨輔音的。想來student中第一個t到底怎麼發是很多人初學時的問題吧~答案是一樣的,t一般發送氣音,只不過在s之後爆破時不易送氣了而已,但仍然還是清輔音。*關於「連濁」(連濁):連濁是指在複合詞中,當後面一詞的首音屬於[k],[s],[t],[h]時可能變為對應濁輔音的現象,如あお+そら=あおぞら。具體應該在何時產生連濁在語言學中還未有定論,而且同一個詞有人會連濁亦有人不連濁,總體上日本東部傾向於連濁多而西部少。其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傳統「和語」中詞頭不能有濁音引起的,此時形成複合詞時的連濁現象可起到表示結合符號的作用(類似德語複合詞的所有格變化,朝鮮語複合詞的「間s")。雖然不能預測何時會發生連濁,但基本可以肯定在以下情況時不會發生連濁:1.漢語詞,外來語詞不發生連濁。即只有和語(包括極少數一般化的漢語詞)可能發生連濁。
2.後一詞含有濁音時不產生連濁。前一詞含有濁音時也較少連濁。3.前一詞不是修飾後一詞,即二者意義是並列的時候,不連濁。*一句大實話,但未必人人都意識到了:人類的語言是有一定容錯性的。只要不影響字義,一個音的音值就可以在一定範圍內變動而同時都被認為是標準的。但人類語言對音素的劃分各不相同,在A語言中很寬範圍內都能被認為是同一個音的,在B語言中就可能被嚴格劃分成好幾個標準音,變動範圍大大縮小。此時說A語言的人學B語言就比較痛苦,而說B語言的人學A語言則會產生所謂「標準音是哪個」的疑惑。 例:普通話中分為sh和x聲母的,英語中就只有一個[∫],所以說英語的人學習普通話就不好分清「施」「西」,同時中國人讀英單詞she時就會產生一些分歧。
什麼?英文字母B也讀錯?清濁音的故事(中文字幕)
日語清音聽成濁音的問題通過搜索引擎進來,所以補充下,最簡單的就是上面兩個視頻,看完後,至少理論就清楚了。(優酷的連接。)反正慢慢感受,慢慢練耳。
需要注意的就是,發音變成這樣是自然省力的結果,而不是一些人一些老師總結出一套規律,強制你學習規律,按照規律發音,這簡直就有病了。記單詞的時候該怎麼讀就怎麼讀,這最重要。
-------------最快掌握日語的方法 v2.92_軒轅弦睦_新浪博客零基礎學日語,貼下鏈接。更新:承蒙知友 @小城 指出了我的一些筆誤,在此一併更正。非常感謝。此外,為了更好的讓大家了解 「有聲音」「無聲音」「有氣音」「無氣音」,我在過去的作業里摘了部分資料,請大家參考
中國語では無気音と有気音の対として:
唇音b(p)(無気音)、p(p』)(有気音)
舌尖音d(t)(無気音)、t(t』)(有気音)
舌根音g(k)(無気音)k(k』)(有気音)
舌面音j(tc)(無気音)、q(tc』)(有気音)
捲舌音zh(ts)(有気音)、ch(ts』)(無気音)
舌歯音z(ts)(無気音)c(ts』)(有気音)の6組である。
日本語において、発音するときに聲帯振動を伴うかどうか、有聲音と無聲音の対立概念はある。
有聲音:〔言〕(voiced sound) 聲帯の振動を伴って発せられる音?母音?鼻音?半母音および〔b〕〔d〕〔g〕〔v〕〔z〕など?
無聲音:〔言〕(voiceless sound; unvoiced sound) 聲帯の振動を伴わずに発せられる音?〔p〕〔t〕〔k〕〔f〕〔s〕など。
以下是原始回答:
=========================題主問的問題,是很多日語初學者在50音階段必然會遇到的問題,嚴重一點來說,很多人學日語,五十音都沒學完就會放棄,就是因為這一點。題主既然來問,想知道原理是一回事,想知道如何克服、如何應對應該才是最終目的。因此,將根據以下3點來解答:------------------------------------------------------------1 問題是什麼1 問題是什麼
2 問題產生的原理3 解決問題的方法
嚴格來說,題主問的問題概念是不對的,這裡不是清音和濁音的區分,也就是說,你只是覺得ka聽起來像ga,但日語里ga是濁音,你聽著像ga的那個音並不是濁音,而是一種「送氣音的不送氣化」。
書上一般都是說「發音位置介於ga和ka之間」,這其實相當於沒說。因為中文的發音里沒有這個音。對於初學者來說,沒見過的音,你是發不出來的。這也就是初學者很難一開始語音就非常漂亮的原因。然而,中國學習者非常在乎語音,在乎到很多時候無法面對發音問題,比如,你聽著明明像ga,然而又不能發ga,直接發ka又覺得是錯的,ka和ga之間那個音一開始由於輸入過少缺乏刻意練習發不出來……不知道該怎麼念,最後就形成了死結,以至於,放棄。這才是這個問題之所以是「問題」的原因。------------------------------------------------------------2 問題產生的原理
剛才我們提到,中文裡沒有介於ka與ga之間的音,這是因為中日語言的發音方式不同所致。我們簡單來說,就是「氣流」的問題。日語里的發音,是「有聲音」和「無聲音」。比如ga就是「有聲音」,ka就是「無聲音」,ka的氣流非常弱。中文裡的發音,是「有氣音」和「無氣音」。比如就跑是「有氣音」,飽就是「無氣音」,跑的氣流就很強,gei不到點的請參見馮鞏的那個噴壺小品。也就是說,這完全是因為中日語言的發音方式不同,日語里的「有聲音」(如ga)和」無聲音「(如ka)我們聽、不、出、來。不過,值得安慰的是,ka和ga我們中國人可能是聽不出來,然而,相對的,他們也分不清楚「我跑了」和「我飽了」的區別。(折算哪門子安慰)一句話總結,這個問題的根源是大家出廠設定不同,以至於彼此桑害。------------------------------------------------------------3 解決問題的方法了解了問題的根源是「因為中日語言的發音不同,ka這個音其實中文裡沒有」,事情就好辦了。方法其實變得非常簡單,就是①——按照假名本身的發音來發。ka你就念ka,ga你就念ga。是,ka念成中文的「ka」時,因為氣流比較重,而且中文喜歡鏗鏘有力字正腔圓嘛,那你自己聽起來是有點奇怪。但是,請務必了解:難聽,總比錯了好。就好像一個分不清」我飽了「還是」我跑了「的外國人,我們捫心自問一下,他聽都聽不出區別,按照自己的聽覺印象去發音,是不是會非常車禍?我們作為母語者是不是很希望他趕緊」從此改了罷「。以及,②請盡量多聽日語。從語言學的原理上來講,人很難重現自己沒聽過的發音、沒見過的畫面。一句話,積累不夠,難以輸出。當你聽得夠多了,或者說學日語時間夠長了(這個長也是指聽的足夠多,要是只埋頭看書不聽也是無法提升發音的),你自然而然能發出ka真正的「無聲音」。--------------------------------------------------------------------------以上,希望能幫到你。我自己有個經驗,科學性有待考證。題主可以嘗試一下做鞠躬的動作(為了讓後面的感覺更明顯),然後發一下普通話里的n,l,r,應該能感覺到喉嚨那裡在振,然後再發一下,p,t,k,喉嚨就沒有那種振動的感覺。這個可以作為你發對濁音的參考。另外還可以多把不送氣清音和濁音放一起聽聽,區別還是很明顯的
談談漢語的清濁音的問題吧。
由於漢語沒有和日語,俄語那樣的清濁對立,所以很多中國人不能夠很好地區別清濁音,但是現存的很多方言其實是有很多的濁輔音,比如我的母語閩南語,就存在濁輔音b,g,z,所以其實閩南語存在清濁對立,舉兩個不送氣清音與濁音的對立的例子,比如「哥」(ko)和「鵝」(go),排(pai)和「眉」(bai),但是之前看到很多人的對於閩南語濁音的描述是,閩南語的濁輔音是來自其鼻音,其實我一直不能很好地理解這個問題,實際上,閩南語中的濁音發音,並不存在鼻音,檢驗是否是鼻音,可以捏住鼻子,如果是鼻音,你會發現你很難將聲音完整地發出來,但是,如果你是一個以閩南語為母語的人,你可以試一下,即使你捏住鼻子,你完全可以很正常地發出「武」「買」這樣的濁音,所以我得出一個也許不是很準確的結論,閩南語的濁音,和英語,日語的濁音差別不大。
我之所以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其實是因為,我發現日語假名的發音,其實和閩南語很相似,至今我聽過一個最明顯的是平假名 ぶ ,其濁輔音「b」的發音方式和閩南語「武」的發音方式是一樣的,再譬如g行假名中,除了 が 之外,其餘的四個假名均和閩南語的發音方式相當接近,(注意這裡討論的不是g行假名的鼻濁音,而是標準的濁音,並且單純討論其發音方式,即發輔音時聲帶是否震動的問題,忽略聲調)。
然而,日語並非所有假名的發音方式均和閩南語接近。
我在此之前聽了大量的影視,歌曲和很多日語的教學視頻,我發現這樣的一個規律:
ba行假名,基本上與閩南語無異,但是有一個特別的現象是, ば 在 ければ 中,其輔音b的發音方式和閩南語非常接近,但在 そば 中,聽起來確更加接近不送氣清音。
ga行假名,除了 が 之外,其他假名的輔音g和閩南語非常接近,但是唯獨 が 特別奇怪,其濁輔音g和閩南語的g還是有比較大的差別,聽起來,更像不送氣清音。 za行假名中, ず , じ 的發音聽起來更像不送氣清音,然而ざ , ぞ , ぜ 聽起來卻非常接近閩南語。
其實不止一個人都覺得閩南語的濁音其實很濁,濁到即使非母語者也能夠感到明顯的不同,比如在汕頭市區口音中,哥和鵝的聲調相同,但兩者,一個是不送氣清音,一個是濁音,我曾經將這兩個字說給我那些說官話的同學聽,即使我說得很快,她們也依然能夠感覺到兩個字的發音不一樣,而不會聽成是一樣的音,也就是說閩南語濁音VOT一定是小於0的。
同樣的英語也存在這方面的問題,以前我的那些小學和中學英語老師,可能是受到母語的影響,在發到blue這個單詞的時候,其輔音b發得和閩南語的b一樣濁,可實際是,在我這個10年的英語學習中,我聽過無數遍不同老外的發音,我發現blue的輔音b聽起來更像是不送氣清音,如果用閩南語來給這個單詞注音,應該是「哺魯」而並非「武魯」,因為「哺」在閩南語中是清音不送氣,「武」是濁音。也正是英語也存在濁音聽起來更像是清音不送氣的現象,知乎上曾經有一位知友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
英語的b、d、g 究竟是清音還是濁音?
其中,有一位知友也說, 某個調查證明有相當一部分美國人會把gbd發成不送氣的清音 。
在2010年北大中文論壇,曾有人發過一篇名為「 我們再來談談清音與濁音 」的帖子,其中就有人說過英語濁音清化的問題,由於無法貼鏈接,有興趣的可以直接百度「我們再來談談清音與濁音」。大致的意思是說,英語濁音的VOT和漢語的不送氣清音的VOT接近,甚至有些老外也不能區別普通話裡面的bgd究竟是清音還是濁音。
關於清濁音至今來說依舊還是一個謎,因為其他語言不是我的母語,所以我無法很清楚地了解他們具體的發音,只能從聽感上進行判斷,但必須要了解的是,閩南語的濁音究竟和其他語言的濁音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閩南語的濁音和不送氣清音差別很大,即使是非母語者也能夠感知?如果哪位知友懂閩南語又了解清濁音,希望您能夠在這裡提出您的看法,我不是學語言學的,所以如果您是這方面的專家,還請您提出您的看法。
最後貼個鏈接:
潮州話_百度百科
正如其他閩南語方言,潮州話是少數有濁塞音(濁爆破音)的漢語方言。然而,潮州話與吳語和湘語不同,其濁塞音並非源自中古漢語的濁阻礙音,而是來自其鼻音。 。故此,濁塞音 [b] 和 [g] 其實分別是前鼻化輔音(Prenasalized consonant)[?b] 和 [?g]。
之前有一個日語假名的發音網站。我驚奇地發現,上述提到的がずじ,在這裡竟然發得很濁,聽感上也和閩南語無異,我認為是當時錄製這個音頻的人可能是為了體現濁音,防止外語學習者區分不了濁音和清音不送氣,所以才故意發得那麼濁吧。
以下是該網站的鏈接:Teach Yourself Japanese
如果你們仔細聽,就會發現這裡的がずじ發得和平時日本人講的很不一樣,這裡非常濁,然而日本人通常在對話中聽起來卻很清,感覺輔音聲帶幾乎不振動,VOT幾乎接近0
語音這個東西完全把輔音母音分開是不對的。
在比較放鬆的情況,母音輔音不一定那麼分明地發完輔音再發母音,有時候幾乎在發輔音的同時就把母音發出去了,聽起來就像清音被濁化了一樣,這種現象可以說幾乎每種語言都有。但是因為濁音跟清音的調值是有差別的,母語使用者的耳朵會被訓練得更關注調值而不是這個,所以能聽出來說話者有口音什麼的,一般不會有理解的障礙。
難道你沒聽出來幾乎所有語言在吵架的時候清音基本都會濁化么,這時候理解主要就靠聲調的起伏,當然有些人就是罵人語音也是那麼溫柔的……
對了,一般部隊裡邊的腔調就是能濁化盡量濁化,這樣聽起來更硬,更MAN,沒適應這種變化根本聽不懂他們說什麼。這個問題是我自學日語好幾年之後才真正弄清楚的。
題主之所以會把to聽成do, ka聽成ga是因為還停留在中文思維。中文中爆破音被強調了,比如說我們發「他」的音,可以感覺到比較強的氣流從口中發出。ta的發音濁化後比如「搭」,仔細注意也是有氣流的。
日語的da比較接近na的發音,即不產生或產生極少的氣流,如果不好發音,可以嘗試在發da的時候前面加一個n,比如nda,會比較容易掌握。
第一個答案說得很完整了,我來簡化一下。發音主要分清濁兩種,其中清音又分送氣和不送氣兩種。這三種發音用英文來指代就是play、sport、boy中的p和b。漢語拼音方案中的輔音(聲母)基本都是清音(除了n、r、l),只是送氣和不送氣的區別。最後,如果會上海話的話,可以比較下丟和讀的發音。
一個相關的視頻,權宜作為補充。
我是很糾結這個問題,努力的練習自己的耳朵。現在 比較能區分男人的發音,但如果是女人發音還是很難辨別清濁
有方言的同學結合方言啊!說不定方言裡面就有。
如果方言里有現成的,那學的真的是比什麼都快。剛剛我查了一下溫州方言詞典,不但日語分清了,多年的chinglish也治好了。
這裡簡單說明一下,用p,p",b來分別代表不送氣清音,送氣清音和濁音。溫州話「潘」是發p"的音,「半」發「p」的音,「搬」發b的音。這裡放幾張圖,溫州的同學可以看看。這種現象在日語語音學界被稱為送氣音/不送氣音,和一般的ga有本質的區別。一般不發成不鬆氣音就發假名本身的音也不要緊,就是聽上去不那麼native而已。
和普通送氣的情況若要加以區分有一個方法。放一張紙在嘴前,若發音時紙飄動則為送氣音,在保持發聲方式不變的情況下紙不飄動則為不送氣音。
個人感覺判斷自己清濁音發得對不對,有效標準就是用力發出最高音,濁音仍然低沉無法拔高,而清音則變尖細。其實每個人說話,為了省力流利,會有自然濁化吧,比如大大大大大……連續而盡量不要有停頓間斷地讀,,不要大-大-大-大-大……自然會濁化以流利。用日語說「我吃了」的時候,會體會到這一點的。
呃,剛開始學50音,碰到第一個問題就是濁音~~~~然後超感謝上面提議方言的朋友,瞬間讓我找到了什麼是濁音,如何區分清濁。當然,如果沒有應用數學那位朋友的圖,我也不可能瞬間明白原來那個就是濁音。確實老湘語中的濁音開始有低沉震動,然後發母音的瞬間拔高。
老湘語中保留有濁音,我家鄉是武邵片區,可能下面舉的例子只有這個地方的人才看得懂,但仍希望 對老鄉有所幫助。
1,以「錢」字為例
新寧話前半部分氣流摩擦、聲帶振動。
普通話輔音(不管Q還是J)氣流阻塞,然後爆破,聲帶不震動
所以,如果用普通話輔音的方式說新寧的錢字,會感覺只說了一半,輔音基本被吞掉,輔音只剩下一張皮,沒有骨肉了。而且,如果要大聲說錢字,新寧話只能加大力量,語音還是低沉。而普通話大聲說錢字,則是音調提高(我不懂是音調還是音高,可能是音高提高吧),大家一試即明白其中差別。
2,同樣的還有「婆」、「沉」
比如Z行濁音,直接參考新寧話的茶、奇、樹、賊、坐
B行濁音,直接參考新寧話的爬、皮、城步的步(其實是小孩吃飽了,吐奶的聲音)、白、婆
大家仔細體會哈~~~不過好像沒有清濁對立區分語義的,是我沒發現咩?
對了,普通話也不是不能濁化,大家可以試著濁化它找找感覺呀~~
其實普通話聲母Z,大家嘗試連續單獨地讀出它來,ZZZZZZZ……,讀不出就模仿牙醫電鑽的聲音試試看,包你牙滲得慌,然後拼母音,你會有那種不同於清音的感覺。雖然我不知道這種感覺對不對……
教材里舉的「我的書」中「的」字,多說幾遍,仔細體會,就會找到聲帶一直震動,然後瞬間提高發出主要音節的感覺,再對比正常「的」,還是很明顯的。
學習了幾個小時後……我的問題變成了,清音會發濁音……反而要時時注意提醒自己清音啊清音,請用普通話那尖細乾脆的輔音……en,也發現了自己chinglish的問題所在。還是家鄉話與世界接軌~~~普通話更適合喜歡高談闊論的人,又虛又浮。
清音聽起來像是濁化很多時候是我們的錯覺,日本人能夠聽出來的。他們的請濁音不像我們漢語中的那麼明顯,很多音其實是在清濁音之間。而且對於鼻濁音,像是がぎぐげご,除了播音員或是傳統的人,現在日本年輕人平時說話時,一般也都不發標準的鼻濁音了。
推薦閱讀:
※平日在學校或書本上學不到,但是日常生活中很常用有用的日語?
※日語單詞中為什麼有的是漢字,有的是平假名,有的是漢字和平假名組成的,這裡面有沒有規律或者歷史原因?
※學習日語,想要達到閱讀新聞能大致理解的程度,最合理的方式?
※日語中「駄灑落」(冷笑話)一詞的由來是什麼?
※日語里「呆然」為什麼讀ぼうぜ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