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在經濟學界的地位和前途如何?


首先說地位:從發表論文的角度,可以說在經濟學界完全沒有地位。美國有關神經科學和經濟學的邊緣研究,大都發表在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下屬的期刊,主流經濟學界目前並不重視相關研究。導致當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個原因是對Neuroeconomics這個方向感興趣的人相對較少——要跟數目龐大的主流經濟學家競爭本來就有限的期刊版面,困難程度可想而知。而且論文發表要經過peer review,大多數經濟學家不懂,也不關心你在神經科學領域所做努力對經濟學發展有什麼幫助。所以相比之下,把我的論文拿給神經科學家看反而能得到更多好的反饋。第二個原因是很多Neuroeconomics所得出的結論對於傳統經濟理論對人類行為的假設提出了挑戰,但這些結論本身尚未形成體系,不能提出代替的解決方案。這說白了就相當於砸場子:在我證明你不行的同時,也怕你說出「you can you up」之類的話作為回擊。所以簡言之,沒地位。

然後說前途:我看到有的回答認為經濟學家難以掌握神經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對此表示同意。畢竟術業有專攻,同時精通很多學科的大牛是不常有的。但實際上這個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解決:把一個對心理學感興趣的經濟學家和一個對經濟學感興趣的心理學家放在一起,我相信他們一定能做出很多有意思的研究。而且縱觀當今學術界,獨立作者出品的東西越來越少了,跨領域合作是大勢所趨,完全沒有必要為無法成為全方位超人而擔心。更重要的,我一直認為社會科學領域各學科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如果有,大概也是從發表論文的角度強行分類的。所以無論經濟學還是心理學,以至所謂傳統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實驗經濟學,行為決策學,行為博弈論等等等等,本質上都是針對人類行為和基於人類行為的社會現象進行的研究,區別只在於它們要回答的具體問題和使用的研究方法。而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合作方式: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來回答我感興趣的問題,以期對人類行為及相關社會現象得到更接近真相的理解。雖然目前尚未成氣候,但一定會引起越來越多的重視。

綜上,雖然Neuroeconomics目前尚無法融入主流經濟學界,但我仍然相信這種跨領域的邊緣學科會為人類知識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我的看法: 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是經濟學領域最熱門的分支 (現在論文發表數目已經是指數性爆炸了).

神經經濟學基本上被神經科學家主導, 而非經濟學家或者行為經濟學家.我猜這也是為什麼這個學科近年來如此受傳統經濟學家攻擊, 多採用"神經經濟的成果跟主流經濟學無關", "短期內不可能有革命性的成果", "真正打開black box是很危險的 (完全解開人腦工作機理是很危險)"等態度.

CalTech 的 Colin Camerer 曾投稿豪言說: 十年內必有革命性的, 顛覆性的神經經濟學發現.

還記得他是在 2005 年說的, 可能就在今年顛覆(?)吧.

雖然主流經濟學家 (我猜的) 應該是坐看他今年食言的感覺. 不過他在上個月來我們學校做了他最新的研究成果的報告. 聽上去還是可以看出不少革命性的端倪的.

一句話說出該研究的厲害之處: "研究聲稱可以通過測量某些腦部位的信號來預測市場泡沫".

研究發表在 PNAS, 具體相關的腦部是 NAcc 和 Insula.

注意: 文章所研究的市場不是真的市場, 是實驗室里模擬的市場.

最近接觸的幾個模型 (比如: neural random utility model) 在我看來是不斷將神經科學真正融合到行為經濟學中的嘗試. 按照現在發 paper 的量和速度, 幾乎每天都會有很新的東西出來. 可以感覺到這個領域的活力. 而且確實有如 Camerer 所說的, 可能十年太短, 再多幾年真的會有革命性的研究.

哦對了, 神經經濟學家(尤其是原先主要研究在經濟學的學者)認為神經經濟學是唯一一次機會讓經濟學變成真正的科學. 同時, 不少主流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學從來不是科學, 以後也不必是 (注: 並不代表做經濟學研究不需要科學的態度.).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行為和神經經濟學領域理論創新那麼頻繁的原因吧.


本科水平,在公開課上認識了這門學科(其實一開始我也看成神經病經濟學的,還以為是精神病院的財務管理),斗膽作答,求輕噴。


回答前先給出一個略顯逼格的引用

Your decisions are strongly prepared by brain activity. By the time consciousness kicks in, most of the work has already been done.

John-Dylan Haynes


鄙 人最近在coursera上聽Neuroeconomics的課程,儘管很多名詞、實驗聽不太明白,但課程中可以發掘到很多平日里教科書里看不到的東西, 再加上討論板塊中各種非常激烈的哲學爭論,以及教授俄國大叔在討論版中機智的表現,這是我入coursera坑以來聽得最認真的一門課。

Coursera.org

圖1 俄國大叔 (圖片來源於果殼MOOC網友的截圖,如果有侵犯到您的版權請私信我我會及時更正)


-----------不想看廢話的可以直接看這裡--------------

我們首先先確定Neuroeconomics的基本定義,撇清它與行為理論、經濟學和認知神經科學之間的關係。

Neuroeconomics - Neuroscience of Decision making

神經經濟學是研究個體決策行為的神經科學,

它是神經科學家的,也是行為經濟學家的,但歸根結底還是神經科學家的。

因此它本身並不屬於經濟學的學科範疇。

在此框架下再討論。

其一,個人不認為討論神經經濟學 (Neuroeconomics) 在經濟學界的地位和前途有太大意義。我的個人觀點,神經經濟學應該是作為傳統行為理論、心理學、微觀經濟學的補充和實踐方法論,而不是拿來顛覆的。

顧名思義,神經經濟學是將經濟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三門學科連接在一起,通過研究、分析大腦對特定情形的反映,從而預測個體的決策,因而它應當是作為補充和實踐方法論。

傳 統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 (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 是當時心理學等相關學科不發達才做出的折衷讓步的假定,後來當心理學研究開始進入主流以後,經濟學家開始考慮將非理性變數納入經濟模型中,因此在經濟學的 研究中,博弈論、認知理論、實驗經濟學、隨機遊走等開始成為高頻詞。

然而在行為經濟相關的研究中,還是很大程度上依賴實證分析,存在著很多折衷於技術限制的假定。而神經經濟學進一步打開了這些「黑盒」,在經濟學的模型中增加了新的變數和參數。

因此神經經濟學和前面幾者一樣,是在神經科學、心理學發展到一定程度上,為經濟學的研究提供實現方法的,它的功能會得以發揮,但也終將是有限的,本身並不具有顛覆意義。

當然,和一般的學科一樣,神經經濟學對於一些經濟學基本假定也有自己的解釋:下給出兩個例子

一、在傳統經濟學的基礎上,神經經濟學對價值 (value) 的定義給出了自己學科的定義(實在是不知道怎麼翻譯了)

Neuroeconomics utility - the averaged firing rate (real number) of a population of neuron that encodes the subjective value of the object. It predicts choices.

二、神經經濟學對效用 (utility) 也有自己的一些解釋

Utility is a component of emotion. Valuation process is normally emotional.

而 在神經經濟學的領域中,個人的感情 (emotion) 是可測的。例如,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 測定個體在面對風險決策時伏核 (Nucleus accumbens, NAcc) 在多巴胺 (Dopamine) 調節功能中的敏感度和變化,來測定他的感情變化,從而預測其風險偏好。

在coursera公開課中,教授還提到個體的決策應該是 雙重過程 (Dual Process) 。其一是Rational, Explicit的決策過程,在行為經濟領域研究中是可估的,由眶額葉皮層 (Orbitofrontal cortex, OFC) 和扁桃體 (Amygdala) 調節;其二是Emitional, Implicit的決策過程,在行為經濟領域中是不可估的,主要由大腦的伏核調節。當然,這個Dual Proc theory在神經經濟學研究中也是倍受爭議的,但它確實代表一種趨勢,再這裡不做贅述了。

圖2 Dual Process representation

其二,就目前而言,並不認為神經經濟學目前具有多大的經濟意義。根據目前的研究進展,它更應該叫做行為神經科學(Behavioural Neuroscience, 神經科學的一個分支) 。而行為神經科學的研究從21世紀初就開始紅紅火火了,之所以近年出現一個神經經濟學的新名詞,是神經科學家們有意將神經科學的理論成果加以拓展,因此出現了神經經濟學,但就目前而言,神經經濟學並未體現出和神經科學的顯著區別。

現在是一個跨學科的年代,但這樣的跨學科也是有障礙的。

因為神經科學過高的分析成本阻礙了其與行為理論、經濟學之間的融合。行為經濟學家用其成熟的理論模型以更高的顯著性水平預測了100個人的未來決策;而神經科學家們還在:

「等等,這位患者fMRI分析報告馬上就要出來了!昨晚這個就只差99個了。」

「等等,這位患者的實驗設計有些差錯,我們不小心把他的海馬也切了,現在在搶救中。」

一言以蔽之,就是

神經經濟學現階段以及長期的主要矛盾,是行為理論和經濟學日益增長的決策分析的需要同神經科學過高的分析成本之間的矛盾。

很簡單的道理。


-----------------------------------------------------------------------------------------------------------

題後話


說不定在50年以後,我們身上的可穿戴設備可以精確地測量、分析我們的多巴胺分泌、溫度、腦壓、各個皮層部位的激素調節等大腦數據,然後當時的Amazon推薦系統可以根據這些數據來預測我們需要買什麼,Facebook會根據我們的荷爾蒙釋放量推測今晚我們想約誰……

科技以人為本,而科技的需求總是驅使著先驅向無限延伸的最後一公里探索邁進。

參考內容

[1] Coursera.org - 公開課視頻,裡面的討論區內容很多,甚至還有關於 "Is neuroeconomics a violation to free will?" 這樣的哲學問題以及neuroec創始人和課程教授俄國大叔的回答

[2] Neuroeconomics - wiki

[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XTB200709001.htm - 神經經濟學,打開經濟行為背後的「黑箱」 余榮軍 周曉林 著

[4] Decisions, Uncertainty, and the Brain (豆瓣) Paul W. Glimcher - 神經經濟學的教父(俄國大叔語)


反駁高票答案...

決定讀neuroeconomics的phd是因為信奉:任何人類行為都可以找到其對應的生物基礎。

所謂透過現象看本質...

Neuroeconomics相關領域並不是非常邊緣,

我只是隨手找了兩個caltech的老師的論文, 這些應該都夠 top journal了把。

C. Frydman, N. Barberis, C. Camerer, P. Bossaerts, A. Rangel. Using neural data to test a theory of investor behavior: an application to realization utility. Journal of Finance, 2014, 69(2):907-946

B. Douglas Bernheim and Antonio Rangel, 「Addiction and Cue-Triggered Decision

Process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 94(5):1558-90

Overconfidence and Excess Entry: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1999. Camerer, Colin and Dan Lovallo.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9, No. 1: 306-318. Also available are the Raw Data and the Instructions. (Posted 5/13/05)

Camerer 2004, JPE, CH那篇...

誠如樓上所言,neuroeconomics並不是推翻傳統,相反很多部分給出了更有力有意義的佐證。比如人腦對於expected utility,維度與概率的分工與整合。

最後,依稀記得paul glimcher在書中,the foundation of neuroeconomics theory,寫過這麼一句話,大致意思是我堅持在這個領域這麼多年是相信大腦機制和經濟行為有一個一一映射的關係存在。(原話記不得了。。。


有人提到了神經經濟學的理論與研究方法屬於心理學,鄙人大概說一下那什麼什麼經濟學的事吧,不對的請多指教。

說行為經濟學的理論與研究方法屬於心理學是完全正確的,但是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來研究經濟學始終根基不穩,腳總站在別人地盤上不是個事兒啊。

於是這個大方向上的經濟學家更深挖掘了心理學,不是直接使用心理學理論成果,而是將心理學中真人實驗的研究方法引入經濟學,這就是實驗經濟學。

但是人這個東西太不靠譜,比如同樣有一個人在實驗室里的行為和真實經濟環境中的不同,因此實驗經濟學搞出來的東西有時候與現實不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經濟學家們又向計算機科學求援(或者說向複雜性科學求求援),試圖構建經濟主體的計算機程序模型來替代真人,於是就產生了計算實驗經濟學。

但是這個也飽受攻擊,認為研究者構建的數字化仿品太隨意,"你無論如何也能搞出個支持自己結論的Agent來...",也就是研究的客觀性受到質疑。於是乎這一群人又開始找其他的外援,這不就盯上了神經科學。

我通俗(你也可以說粗俗-_-)的理解是神經經濟學實際上力圖通過更客觀的直接觀察人腦的生物反應來識別人類的經濟決策行為,這樣就能避免真人實驗和計算實驗的各種偏差。但是我實在不太看好這個方向,因為他對神經科學的依賴太強。

經濟學家也許能編的一手好程,或者成為多半個心理學家,但是讓他們掌握神經科學的東西,這個跨度有點大。更何況,我們對於自己大腦的認識還是很淺薄的。


去讀這本書The Foundations of Positive and Normative Economics (豆瓣)


比較邊緣吧? 主流經濟學界 認為 其理論和研究方法 屬心理學範疇.


德語區這方面好像不錯,然後一些top的心理系也很強。

zurich的ferr是領域大牛。

一般說來,neuro是behavior的發展,但就業也好,應用也好處境很糟。

發文章往往會發到非經濟學門類的journal上。


4月14日的Current Biology雜誌中發表了一篇文章

Neuroeconomics: A Formal Test of Dopamine』s Role i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文章講的是多巴胺對增強學習的影響,但是標題中用了neuroeconomics這個詞。

其實神經經濟學還是偏向於生物學科,具體可以看到這樣一句話,神經經濟學家的目標還是為了把微觀經濟學和心理學以及神經生物學聯繫起來。原文——

The neuroeconomists』 goal is to bring together microeconomic theory and economic methods with decision psychology and systems neuroscience

具體是希望利用一個效用函數來描述大腦的決策,給每一個決策賦值,總體來說,我認為是借著新名詞來招惹眼光,實質還是神經生物學,在經濟學的地位和價值目前還沒被挖掘出來,沒準到時候會改名字——經濟神經學?


現在是2016年12月。

第一名的答案有點悲觀了吧,現在AER(America economics review)都有發neuroeconomics. 更不要說Nature,science。


神經經濟學本質上是探索人的經濟決策背後的大腦神經機制。

基本研究思路,是假定決策者的認知過程和涉及到的認知成分,並將這些成分數學化,構建成行為學模型,然後從神經活動上驗證這些成分的存在或者說找到這些認知成分的神經機制。

但從目前已有的研究結果來看,神經經濟學對經濟行為的理論尚未帶來革命性的衝擊,而且人為建立的數學模型未必是合理或真實存在的,其對應的神經機制也就需要更多的研究證據和科學論證了。

但打開人腦「黑匣子」來探索經濟行為規律是發展趨勢和有前景的,但是需要時間。而且探索規律本身之外,更需要用來指導實踐和市場經濟行為。


雖然這方面的研究在經濟學界不被重視,但是在神經科學界和心理學界這門新生的學科還是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重視,這表現但又不僅僅表現在論文的發表情況上看。例如美國著名神經經濟學家,Read Montague,他對人在社會博弈過程中的策略和機理的研究,已經在各大主要科學期刊上(自然、科學等)屢見不鮮了。

依我對這門學科的粗淺了解,似乎目前該學科更著眼於利用心理學實驗研究人類個體的認知及博弈策略、利用人腦功能成像技術研究博弈過程中處理各種得失因素所對應的神經活動關聯,而思考人腦博弈策略對社會經濟現象的影響的工作並不是很多,或許這更屬於傳統經濟學家的研究範疇吧。


邊緣交叉學科,當然不會是經濟學主流,但是還是很有前景的。


行業過度細分的表現。不是還有篇JJ長度和經濟水平的論文么。那個應該屬於生理經濟學吧。


我念了五年經濟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差一點看成了神經病經濟學......

言歸正傳,經濟學這幾年來理論創新和突破不多,有很多跟其他學科交叉的項目,譬如Health Economics, Education Economics......自己也修過Health economics一些學科,最大的印象是把原本大家都知道的內容換一種方式表達出來,換個模型啊函數啊,等等。

實際意義感覺不大。


推薦閱讀:

中國的醫療器械水平?
搞科研最重要的是什麼?
去新加坡國立大學交流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學術界怎麼評價人才?
發現自己閱讀英文文獻的能力很不足,辭彙量不夠,閱讀時不能集中注意力,如何才能有效提高這方面的能力?

TAG:學術 | 經濟學 | 神經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