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看了很多書,但是真正得到的不多?


不總結,不反思,不對比,不質疑。


我原來跟你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後來逐步摸索終於解決了,這裡把我的讀書方法貼出來供你參考: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5b0e2e0100dhiv.html

「定目標、列書單、讀兩遍、致運用」我的讀書方法

前段時間我簡單統計了一下,從大學畢業後到現在的6年多時間裡,總共讀了200多本書,平均1年讀20-40本,範圍涉及企業管理、營銷、勵志、傳記、小說、歷史、哲學等等。書讀的多了,慢慢的也形成了一套自認為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可以簡單地用12個字進行概括:「定目標、列書單、讀兩遍、致運用」。下面我會仔細地跟大家聊聊。

一、定目標(確定讀書目標)

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讀書、學習都存在成本。為了能夠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我們一定要先確定人生、事業或者生活的目標,然後將目標細化分解,並建立以目標為導向的知識體系,只讀能夠達到目標的書,雜七雜八的書一律不讀,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一點,求專不求廣。舉個例子,一把是一槍致命的狙擊槍,另一把是四處開花、一無是處的散彈槍,孰強孰劣,一目了然。

以前的我是什麼書都讀,讀了上百本以後發現雖然書讀的不少,但好像並沒有真正解決我所面臨的問題和困境。余秋雨的散文、黃仁宇的歷史、南懷瑾的哲學,這些書看的時候感覺挺過癮,但過後發現沒什麼用處,當不了飯吃也長不了工資更找不到老婆。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我覺得還是要先定好目標,然後圍繞這個目標來讀書,並將書中的知識在實踐中運用,才能提高自己。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看我的另一篇博文《我的近期職業規劃》,裡面詳細講解了我的職業目標、知識體系以及為了達到目標所列舉的待讀書目。

二、列書單(圈定書籍清單)

書海茫茫,如何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書,這是一個問題?還好互聯網幫我們解決了這個難題。以我為例,一般會從天涯網站、名家博客、豆瓣等多種途徑獲取到各種書目介紹,我會隨時將其中有用的書都記錄下來。

有了書單後就可以定計划了,在每月月初時圈定本月待讀清單,然後去噹噹網、卓越網、豆瓣去看網友評論,以便確定最終購買哪本書。一般來說,書評多的,分數高的書都錯不了,畢竟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

我一次只買2本書,好處有二:一是人的關注點是不斷變化的,書買多了時間一長很可能還沒看完就又有新目標或興趣點了,導致書被束之高閣;二是給自己減壓,2本書很容易看完,不會給自己帶來很大心理壓力。

三、讀兩遍(兩輪閱讀方法)

書買到手後,我一般會讀兩遍。

第一遍精讀。從頭到尾通讀一遍,邊看邊把重要的段落用筆標註出來,並隨時在留白出寫簡短評論。

第二遍思考。第二次讀的時候,我會用腦圖軟體將書進行結構化分解,畫出思維導圖,從而幫助我了解這本書的整體架構、作者的思路,另外將有用的知識點分門別類地加入到我的知識庫(OneNote)里以備後用。這樣一來就可以將書中的精華抽取出來,方便以後使用。

以前我讀書為圖省事基本上就讀一遍,看完後當時有些印象。但過了一段時間,內容基本全都忘了,完全沒有消化吸收,更談不上在實踐中運用了。因此後來我給自己立下規矩,凡是有用的書,必須讀兩遍,尤其是第二遍非常重要。畫思維導圖可以幫助我從宏觀上掌握書本的體系架構、思路等,而將有用的段落加入到知識庫可以幫我從微觀上把握細節。這樣就改變了以前狗熊掰棒子式的低效讀書方法。

四、致運用(轉化實際應用)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在實踐中運用,改進我們的思維、技能或是方法,從而提升自己。因此一定要想辦法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如果你已經確定了讀書目標,所有的書籍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讀,那麼將書中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其實是不難的。

還是講講我的經歷:為了解決寫作缺乏邏輯性的問題,我讀了《金字塔原理》並大受啟發,再寫文章時,腦袋裡時刻告誡自己要按照金字塔原理進行寫作,文章的邏輯性提高了不少;為了找到自己的職業價值觀並確定職業規劃,我讀了《小強升職記》並對自己的職業發展作了認真思考,結果找到了自己的職業價值觀並明確了近期的職業目標。

以前讀余秋雨的散文、黃仁宇的歷史、南懷瑾的哲學時,感覺書中的內容和我的現實隔著十萬八千里,除了替古人擔憂外,對自己並沒什麼幫助。後來慢慢明白了一個道理:有些書註定只能陶冶情操,修生養性;而有些書則是可以幫助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12字的讀書方法,是我花費了6年時間,讀完200多本書,不斷思考後總結出的方法,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啟迪和幫助。


以個人理解擴展下@三皮 的回答

總結:掌握一本書的精華部分,歸納概括並歸整至個人知識體系中。

1)掌握書的精華部分:

劉未鵬談有選擇的閱讀《一直以來伴隨我的一些學習習慣(part3)》

一般來說在閱讀的時候應該這樣來切分內容:1. 問題是什麼?2. 方案是什麼?3. 例子是什麼?如果是需要解釋一個現象的(譬如《黑天鵝》),那麼1. 現象是什麼?2. 解釋是什麼?3. 支撐這個解釋的理由是什麼?4. 例子是什麼?

2)歸納概括並歸整至個人知識體系中:

曾經閱讀很多,但我發現需要的它們的時候,調出好麻煩:書籍、期刊、文章、碎片知識還是不成體系;不僅沒有內化,而且它們之間的關係也是割裂的。

反思:我稱之為翻課(類似於paraphrase),以自身角度揣摩作者思路。

借鑒的《從編輯角度談論文寫作》中有關於閱讀的部分

學習人文社會科學,可以說包括了閱讀、理解、反思、寫作四個部分。讀書,是閱讀和理解的加總。閱讀是最初步的,滿足於了解「某人在某時寫了某篇東西,這篇東西大概講了些什麼話」。理解則要難一些,還得明白「這個人為什麼、在什麼背景下、對什麼人說這些話,以及他具體處理了哪些問題、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反思就是「這個人說了這些話是否達到了他期望的效果、有無缺陷、如果換一個背景又將如何、如何彌補其缺陷、如何改進、如何用以說明現在的問題或者為現在的思考提供啟發」。

對比:同一領域多本書籍或文章同一階段研讀,歸納提煉這一領域的核心概念和知識。

《如何閱讀一本書》里說這叫」專題閱讀「,快速掌握一門專業的方法,非常有意思。

我個人很喜歡。

質疑:反思和對比關過了,這點自然而然就出現了。

上面是」道「,關於具體的」術「,個人的習慣是

1、Excel化的3M筆記系統

2、閱讀每一篇文或書籍的章節後:

一般的文章寫tips,改寫(目標是:寫生動每篇文),書評(一般是閑讀類的)

參考性的文章寫筆記,歸納入知識系統(一般是專業性的)

書籍類的,以章為單位筆記,三周為一周期進行重讀。每次閱讀後寫文。

借鑒的是《學習的藝術》中沃爾特·皮特金所言

每閱讀完一本書,馬上為該書寫一篇評論,將所寫歸檔。過一段時間,再次瀏覽該書,寫第二篇文。再講兩篇書評做一對比。

3、當看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應該以拿出一篇paper或是可發表的文章作為階段性結束成果。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

比「思而不學則殆」還慘啊!


為什麼很多人每天吃那麼那麼多東西沒有變的很強壯?嗯?為什麼?

就像健身一樣,既要有合理的健身計劃,還要有大量的鍛煉,然後身體才會需要,才會主動吸收大量的食物並且轉化成肌肉。不鍛煉,暴飲暴食?瘋狂鍛煉,不好好吃飯?不好好鍛煉,光是吃飯?都是不行的。

至於這個度,因人而異,要有經年累月慢慢摸索以及多方求教的預期。


看書是有不同的目的的,不同的書要分開來看。比如,你讀一本專業的書,像我學經濟,如果讀張五常,我肯定會動筆的,而且有什麼現象就會學著用自己學的東西去解釋,雖然開始的時候分析出來的東西就很蹩腳,但感覺很好。但是讀一些詩文啊,小說啊,名著啊,哲學啊之類的,不能強求必須把自己記住的東西才算做收穫。就算你把紅樓夢背過,也不見得成得了紅學家,頂多算一個掉書袋的,這些東西,需要時間洗鍊逐漸才能理解。看其他的書諸如歷史等等,能了解多少就了解多少,讀歷史的要求在我看來是最高的,因為思維和判斷很容易被史學者的觀點所引導,所以要真正讀好歷史,就需要揣摩歷史的變遷,設想場景,細細思索其合理性,所以,是比較難的。不過,總的來看,看過書雖然忘記了,和沒看過書是兩碼事,閱讀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你的思維的廣度,見識的深度都會由著讀書愈多而愈來愈成熟。聽別人講讀書的方法是不是很合適的。因為,我們都是上帝創造的不同的葉子,很多問題上都沒有同質性,特別是思維,你的困惑大概是因為你的閱讀帶來的收益在你的身上太隱秘了。


要我說,這種情況下就別看了,停個一年半載,經歷多了,思路廣了,甚至有對象了……當你再拿起書本的時候,就脫胎換骨了~

相信我,這一點,他們都沒說到點子上,我當年讀書時候就是我是我,讀是讀,書是書~出來豐富了幾年,去年開始讀書就有感覺了~等到有感覺了,就可以自己總結和學習,也可以參考上面諸位的建議了~


讀書一吸收客觀性知識,增長見聞為主,例如科普類書籍,二是從內容中接收別人知識經驗,為己所用,例如人物傳記遊記之類,三是娛樂性質的讀書,不求甚解,純打發時間。最主要是你怎麼看待手上這本讀物,怎麼把接收到的這些信息運用生活工作,也就是學以致用


漂流瓶到了海里,為什麼還是漂流瓶,而不是有了海一樣寬廣的胸懷?

博而不納,無成;納而不博,小成;博納方能睿成。


可以看下《批判性思維》,以這種方式去讀書,可能效果會不一樣吧!


讀書不要有功利心,自然會有收穫


知識改變行為才能變成智慧. 讀書是動作,知識是儲備, 會用 你才真正"得到"


不要急不要慌,個人認為很多想法是要沉澱下來後才會真正的成為你自己的想法。看過的書不一定非要刻意的去記住,跟著你的想法走吧 不要急躁。

PS:追妹紙也是一樣哈 ~ (當我瞎扯吧)


讀萬卷書,後面是什麼來著?只讀書不出門,沒啥用,讀書就淪落為打發時間的方式而已。


不要刻意去糾結到底獲得了什麼,只要堅持看書,堅持看好書,你獲得的東西都會在未來默默的影響著你,發揮作用。不同的書收穫不同,看你想獲得什麼。

想豐富自己的視野,多看看雜誌。

想看各種世間百態,多看看小說。

想學到一些品質,多看看人物傳記。

想讓自己博學,多看看百科知識。

想掌握更多手藝,多看看方法類書籍。

…………

關鍵,你要問自己,你需要什麼,從哪裡獲得。


題主可以嘗試回答我這個問題。。

為什麼我讀了那麼多年書,但是真正到了出到社會,卻什麼都不懂呢?


一個瘦子只是吃很多不鍛煉是不會變強壯的


你是受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觀念的蠱惑,以為讀書能讀出美女金錢來,所以感到苦悶,如果真是為了得到這些,有很多更便捷的方式可以得到,不要讀書了。


缺乏思考,生活經歷太少,再好的書如果只是看看就算了事沒有多大用的,好書好建議要親身去嘗試和體驗。有的書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或者自己沒有明顯的感覺,時間久了,個人的氣質和學識會有所區別於他人的,尤其是文學類和歷史類的更是如此,讀書如果不是技術類實用類的書,不要過分追求短期效果。


其實讀書只是我們學習中的一個過程,它的作用會隱藏在我們的身體里,會和我們身上的東西相融合,變成一種潛質


推薦閱讀:

「數學思想」到底有哪幾大塊?怎麼去自學學到這種思想呢?
如何在iPad mini2和筆記本電腦中選擇?
學霸們有拖延症嗎?
應屆生剛入職擔保公司,如何學習去拉業務?
在諸暨榮懷讀書是種怎樣的體驗?

TAG:閱讀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