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國人哈日?日本和英國這倆島國有什麼共同點?

在英國,日本設計師和藝術風格很受追捧。英國很多樂隊都選擇在日本發特別版專輯甚至首發。在英國上學時也感覺到周圍人有這樣的情況。


英國人哈日么?我怎麼覺得英國人除了哈自己、娛樂法國、警惕德國,眼裡就沒誰了呢(當然還有美國,不過似乎很多英國人對美國採取「眼不見心不煩」的態度),哈哈。

按題目中所涉及的角度講,好多歐洲人都有點「哈日」,老生常談的原因大概有三:1)日本西化的比較早,日本對歐洲各文字出版物翻譯得也最快,所以跟日本人交流最順暢,2)日本代表「異域風情」 3)日本有品牌可「哈」。

另外,這跟日本相對亞洲其他國家更早的開發國家「軟實力」,大力推動日本國家形象也很有關係。


問題不成立。因為英國人不哈日。

什麼是哈日?喜歡日本文化,有時甚至有崇拜的地步。

為什麼我要說沒有哈日,這是建立在和中國一線城市年輕人的對比上的。

你有沒有看過一部日劇?

有沒有看過一部日本動漫?

會不會去學日語?

向不嚮往去日本旅遊一次?

有沒有迷戀過任何一個日本特色的東西,比如武士道,或著水手服?

喜不喜歡會不會經常吃日本料理?

有沒有看過某些老師的作品?

以上應該是哈日的一些入門級條件吧。作為一個中國年輕人,大部分人也許能夠對兩到三個問題回答yes吧。但是英國人基本沒有yes的答案。

英國人會追英劇美劇;

也許小的時候看過一次兩次寵物小精靈(問過朋友,而且以前播過,現在歐美的卡通片放得更多了);

日語學習了解不多,但是在身邊的英國朋友,沒有希望學日語的,對中文的熱情倒是更多些;

英國人最喜歡去歐洲,非洲,東南亞旅遊;

跳過;

日本料理的生意倒是不錯,可是店裡東亞人居多;

這個他們真心不喜歡,cuz there is no blonde。

以上回答僅僅是對主流環境的了解,他們對日本最多的認識應該就在於遊戲機了:ds,ps,馬里奧。可誰要是深深陷入了對其的崇拜之中,那也馬上會被主流的圈子排斥,覺得acg愛好者都是nerds。

日本文化在英國年輕人中的地位遠不及在中國年輕人中的地位高。

理由如下:

和中國相比,他們和日本的相似性更少(不論信仰背景還是人種膚色)所以更難理解日本文化。

地域,人口,歷史原因,他們也願意接受和自己相近的文化,比如在英國眾多印巴人和黑人,導致他們對這些文化的了解多於日本(在英國,中國人要大大地多於日本人)。

自己的文化過於強勢,使得更傾向選擇自己。(比起中國現在,英國人更加遵循自己的傳統文化)

ps,倒是生產管理課上對toyota以及lean manufacturing十分推崇,可個人覺得這是這個方向上的主流趨勢了,恰巧是日本人發明的而已。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這麼看。

pps,日本人倒是深深的受英國文化的影響,明治維新就是在英國文化熏陶下起來的,從ucl的伊藤博文到橫行太平洋的大日本帝國海軍,哪個不是被打上了深深的英國標籤。


日本和英國的共同點

  • 汽車左側駕駛;

  • 都有皇室;

  • 英國喜歡跟歐洲大陸劃清界限,日本貌似也是亞洲的異類;

  • 都傍著美國;
  • 農業欠發達地區;

  • 氣候類似;

  • 消費水平類似;

  • 都是島國,有向外擴張的侵略性;

  • 都喜歡偵探小說。


不覺得英國人哈日。

但是部分英國知識分子由於一直殘存著跟歐洲大陸分離的心理特性,非常認同「島國心態」一說,經常(貿然)從日本身上尋求島國共性作為英國獨立於歐洲大陸之外並高於歐洲大陸的例證。

比如,建築師peter cook曾經也在自己的評論文章中論述島國性。


其實是反過來的,日本人哈英

你要是聽過老一點的日本人說英語你就會發現他們的口音比較接近英式,而且明治維新後很多辭彙也是借用的英語

至於右舵駕駛和海軍立國的傳統就更不用說了,不過倒是有一點不同:英國在歐洲事務方面一貫奉行光榮孤立(直到德國兩次分彆強大到他認為無法控制)(現在其實也一樣,聯想一下卡梅倫說過多少次要「重新探討英國是否應該留在歐盟內」),但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之後一直試圖插手亞洲大陸(結合具體語境其實就是中國)事物

另外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一下一戰前後到二戰前英日同盟的歷史,這個應該是最接近「哈日」的定義的一段時間了,不過說到底還是政治需要


補充:

  • 都是第一梯隊的發達資本主義帝國
  • 都是島國,且有殖民史,特別是對中國的殖民(英國:香港;日本:台灣東三省)

  • 都對中國覬覦已久,且侵華劣跡都罄竹難書
  • 都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仰慕不已,對中國人的各種不靠譜又嗤之以鼻
  • 都對美國既愛又恨,想離開又離不開
  • 政體都是君主立憲,國會、議會權利很大

  • 都較保守,比如服飾
  • 都堅持傳統,比如語言文字

  • 國民做事風格都很認真、很仔細,很靠譜
  • 搖滾和電聲音樂都很發達

  • 推理和偵探都很發達

  • 駕駛座都在左側

  • 航運、保險、金融、法律…… n 多行業很發達
  • 文化創意產業很發達

  • 教育很發達

  • 軍事也很強大
  • 足球棒球都不賴

  • 東西都很難吃!
  • 酒吧很發達!很多人酗酒!借酒消愁,借酒裝瘋!
  • 物價都很貴!特別是人力資源價格非常昂貴!


難道是因為英國年輕人喜歡的牌子 『Superdry極度乾燥』?這是平時看到最多和日本有關的符號,受英國年輕人喜歡,但也是打日本設計的英國品牌。此外沒有發現英國人哈日。


英國是經驗主義的老巢,比起要求實現全人類統一意識的德國派理性主義,會更加尊重和學習異域文化,不僅僅是日本,實際上他對全世界文化抱著平等和求知的態度,經驗主義的本質是不論人(法國拿破崙)還是集團(蘇維埃),國家(比如我們的教育)都有著自己的利益,不能作為測量世界正誤的標準。作為標準的是工業革命帶起的科技技術,全球60億人一致贊同1+1=2,但永遠不會贊同某一主張或政見。同時反對把一成不變的邏輯應用到社會方面(諸如黑格爾,這就是為什麼英國討厭以德國為主的歐洲大陸),這歸功於休謨和洛克對因果關係的破壞和懷疑。社會方面治理實際上是經濟學上的功力主義,只要不損害他人,就應該最大限度滿足自己。同性戀的貴格教會起源於英國也處於此理。個人主義的成分多了,對國家盡責的義務減少,也是當今蘇格蘭和愛爾蘭要求獨立的原因。但是作為繼承者的美國,依靠制度建立起的世界性國家吸引著來自世界不同信仰和文化的精英,依靠這個文化大熔爐獲得世界分工中的超額利潤,靠精英養活百姓,也是得益於源自英國的經驗主義(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經濟是對錢不對人,把人對人的主觀勞動關係轉變成人對錢的客觀關係,從而破壞了血緣固定的人際關係,繼而人人平等,讓優秀的人不會因為父親不是李剛就才華淹沒。

同樣作為島國的日本人,卻是外尊內暴,古代起就一直自詡與中國大陸並駕的文化中心,朝鮮半島和琉球群島是兩個中心衝突的邊緣,豐成秀吉入侵朝鮮半島時,明朝軍隊與其一戰,也是中國人最早和日本武士交手,史書對日本武士作戰技術十分讚賞,不論是單兵還是團隊作戰皆在中國軍隊之上。日本入侵琉球群島時,李鴻章認為琉球小地,不要也罷,拱手讓人。日本人認為表面上的屈尊恭敬都是一時的,內心的邪惡終有一日會暴露,混合了物竟天擇的現代倫理,更放大了這種見解,神道教里宣稱他們是太陽神的後裔,出生於太陽最早照射的地方,是地球上最早的人類,這種優越感類似於君權神授的天子可以對他人魚肉,他們作為最優越的人類,當然可以對其他民族進行教育。(這是二戰時日本人心裡的真實想法,就像你父親打你是在教育你一樣),日本人在國內等級森嚴的制度下形成的自卑心裡會演變成對更弱者的施暴,就像毛片里男優對女優的虐待,這是釋放社會壓力的一種方式。把日常淹沒在社會中的人性釋放出來。實際上日本人是心思熟慮,以利為重的的精明政客,在強者面前保持謙卑,在弱者面前大肆掠奪,目的都是為了自己的生存,前者保證自己不損傷,後者讓利潤奔跑,一切就像是一個拋棄人性的金融老手,耐心等待機會大賺一把,這與《孫子兵法》宣揚的如出一轍。沒有尊嚴,沒有原則,只有利益,所以在我們這些正人君子面前會被認為變態,狡猾,陰險。

英國和日本作為島國必須要與資源豐富的大陸進行貿易,所以在接受異域文化和外來思想方面會比自大的大陸國更包容,更會用多角度思考,更圓滑,更實際,更精於計算。


在英國上學,沒有發現特別「哈日」的現象。

一種有趣的現象是,我認識的英國人總是把幾乎所有的東亞人都當成中國人。


我們日語老師告訴我們:英國和日本都是島國,所以他們不怕外來侵略,因為他們在海上地形有利。他們怕的是內亂,一旦內亂跑也跑不出去。

所以日本崇尚「和」,而英國崇尚「紳士」「淑女」,大家都是客客氣氣的。

地理環境相同,文化就是由土地催生的,所以文化也就類似了。

至於英國人哈日,這點沒有太強的感覺。哪國的文化或者潮流發展的好,自然就會有追隨者吧。


有人說 日本人和英國人特別容易溝通因為這兩個國家人的個性非常相似 就是悶騷。表面假正經,裡面赤果果。關於英國人哈日的問題 我和朋友討論過, 她和我說覺得是日本的文化發展的特別成熟,相比中國和韓國,而且不得不承認日本的文化是值得欣賞的,很多小細節的美都挺打動人心的。待我下禮拜去做日本影展的monitor之後回來再給LZ彙報下hiahiahia。


大學學世界地理時候,老師經常拿日本和英國進行對比。


在英國上學,不止一次在路上碰到當地人和我們打招呼豎大拇指後用日語發音問你好。很尷尬。反觀用中文問你好的情況也有發生,大多是青年人,大多是酒吧附近。

感覺日本發展的比較早,出境旅遊和文化的輸出都早已經開始。相比中國這種進程可能在近幾年才加快,所以青年人中中文你好的普及率會高一些,中老年還在把東方面孔都認作日本人。

另外學校里還有專門的日文圖書館和日文學習中心,可以看出在文化推廣和交流上日本做出了很多努力。


我覺得說反了,英國人不哈日,日本人有段時期非常崇尚英國,貌似現在日本女生的水手服就是由英國而來。


個人覺得英國和日本除了都是島國之外共同點還是很多的,包括都喜歡「彬彬有禮」的文化等,以下是從兩國歷史發展的角度,大致梳理一下他們在歷史文化中的相似點吧,希望能給題主一點啟發。

日、英歷史簡要回顧:

從歷史上來說,對於中國,日本和英國這兩個國家增帶來過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影響和衝擊:英國用鴉片戰爭,把中國這個古老的封閉型大國打進了近代世界的全球範圍里,是中國進入近代社會所認識的第一個「西方朋友」,而《南京條約》也因開啟了近代以來中國一系列屈辱史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一個標誌;

南京條約簽約現場

來自日本的影響則更不用說,從漢代以來,中國與這個東方島國的聯繫便延綿不絕,無論上層政權如何風雲變幻。而到了近代之後,經歷了明治維新洗禮後蛻變的「大日本帝國」更是給中華民族一次次帶來刻骨銘心班的記憶,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抗日戰爭,日本用一場場戰爭不斷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走向。

馬關條約簽訂現場

時過境遷,歷史所激起的浪花早已成為了過去,此時再回望這兩個對中國歷史進程與走向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國度,除了他們都深刻改變過中國的社會發展以外,在他們的各自的歷史進程中似乎還有著其他很多的相似之處,我們也不妨來簡單回顧一下:

從地理上看,日本和英國都是島國:日本處於日本列島之上;而英國位於不列顛群島之中,並且正好分別處於亞歐大陸的東西最兩端,與大陸隔海相望、咫尺之遙,就好似在大海之中灑下的數片花瓣點綴著亞歐大陸的耀眼璀璨。因此海洋就是他們的立國之本,捕魚業、海洋貿易都成為了他們的生命線和資本;而在他們的海峽對岸也各自都有一個陸上霸主一樣的國家、自從他立國以來就一直矗立在那裡的兄弟之邦——中國和法國。

英國與歐洲大陸地理位置

日本與中國地理位置

一衣帶水的地理關係導致這兩對兄弟之邦間自誕生之日起,就天生帶上了深深的羈絆:東亞中原地區的渡來人和西歐平原的古羅馬人、諾曼人,隨著人口的遷移分別把王冠和文明帶上了兩個島國。當島上產生了王權之後,大和國王與英格蘭王也開始與大陸上的中國皇帝和法蘭西國王互通往來,保持著緊密的聯繫,一時海峽之間,風帆飄揚,連綿不絕,即使巨浪滔天,風雨大作,依然阻擋不了島國與大陸之間的聯繫。在日本,從官方的遣隋使、遣唐使到民間興盛於海上的「宋日貿易」;在英國從統治階級的貴族通婚,到小商人之間的羊毛貿易,這種自上而下的聯繫如同天然的存在,無法割斷。

來自歐洲大陸的諾曼底、安茹等貴族塑造了一代又一代英格蘭人的性格

遣唐使西行路線圖

當然作為大陸上擁有高度文明和強大王權的龐然大物中國和法國也都沒有把地處彈丸小島的兩個「小國」放在眼裡,野蠻、落後、未開化、鄉下人是他們眼中島國人的共同特點,總之都是「蠻夷、蠻族」;而日本與英國也在國家成長時期極力吸收來自大陸的先進文明,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各個層面:日本通過往來於日本海的使者們吸收了大陸的律令制開始了大化改新;英格蘭則仿效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大陸的封建制度維繫起君王與臣民之間的關係。日本借用中國漢字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漢字本身也長期作為官方使用的書寫文字;英格蘭國王的宮廷之中則直到很晚才用本土百姓們說的英語代替了「高貴」的法語作為宮廷的官方語言。

隨著國力的上升,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在另一個國家的陰影中度日,所以日本和英國也都開始不斷的嘗試著挑戰大陸的霸權,中國和法國也都曾因為以大國自居而吃過大虧,雖說都曾被來自島上的「鄉巴佬」打的大面積國土淪喪幾近亡國(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法國在百年戰爭中),但島上國家們也從來未曾徹底征服過「大陸」。在大陸國家紛紛放棄了君主選擇了共和時,日本和英國卻在君主立憲下迎來了國力鼎盛之時,這時他們又不約而同地都選擇了以太陽作為自己無上榮耀的稱謂——「大日本帝國」和「日不落帝國」,各自的「聯合艦隊」和「皇家海軍」也都是帝國各自的驕傲。

縱使太陽也免不了有日落之時,但儘管「夕陽西下」,島上的人還把自己的君主世系引以為傲:日本自稱「萬世一系」,從未有中國這樣的王朝革命,英國王室則自豪地享受著自諾曼征服以來從未中斷過的血緣譜系;雖然日本皇室內部有過大覺寺統和持明院統之間的「兩統迭立」,英格蘭王室也有過蘭開斯特和約克家族之間的「玫瑰戰爭」,但你死我活的兄弟鬩牆也沒有過多影響到統一國家的歷史自豪感。

時至今日,日本和英國依然都是世界上極為重要的發達國家,東京和倫敦也都位列世界三大城市之列,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並不豐富的兩個島國在一東一西傲視著亞歐諸國。20世紀初,一直秉承「光榮孤立」不帶別人玩兒的大不列顛破天荒的為自己在遠東找了個小夥伴組成了小島與小島間的「英日同盟」,兩個國度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走到一起,蜜月般的盟友關係一直持續到一戰結束,最終被各自大洋對岸的「友鄰」——美國(美國與日本隔太平洋,與英國隔大西洋)硬生生的拆散,轉而分別成為其在東亞和西歐最首要的戰略盟友(真正的「中間插一腳」),作為美國抬起歐亞巨鼎的兩個把手。不過把手的心氣都不低,自覺甚高,紛紛要單幹,一個很早就叫囂要「脫亞」,一個則沒多久前全民公投「脫歐」了。甚至連交通駕駛也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與全球主流相反的靠左駕駛。


問過一個到店裡買take-away的穿著印著空手道圖案和字樣的英國人,他說並不是哈日。"It"s just...culture." Chinese culture Japanese culture 在他看起來就跟Russian Culture一樣,純粹是異國文化的一種,因為不了解而感興趣,對所有的文化都同樣好奇,不存在偏愛也不存在討厭。

說到這個想起來另一個阿根廷出生在英國教書的老師在一次跟我們探討中國現狀的時候說到"We are not criticising China. We are questioning, just like we question our country and every other country."


其實日本也很哈英的。


英國人只愛自己,其餘都不在話下。


共同點:都是發達國家。下一題


你的意思是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英國人是否對日本文化更感興趣?第一個問題我覺得有待探討,因為主題範疇太大。你說的第二個現象確實存在,不管是音樂、服裝設計,還是文化創意,英國許多樂隊和藝術家的作品中都能尋覓得到日本文化的影子,比如逝世的英國歌手David Bowie生前許多演出服裝都是由日本設計師山本寬齋本人親自設計的。往近點說,現在許多大眾不太熟悉英國樂隊,音樂製作人作品也都能看到日本文化的影子。我覺得原因主要由以下幾點:

1.兩個島國的藝術創造力都特彆強,這點毋庸置疑,你看看兩國活躍在歐美的時裝設計師,藝術家名單就知道。但背後更深層次原因我覺得還是跟一個國家發達程度有關。

2.英國人做事處處流露出實用主義原則。順道說下,前陣一些中小學還引進了中國中小學數學教材,好像是在BBC拍的一部有關中英教育制度比較的紀錄片引起熱以後的事。所以,你也能看到非常多英國藝術家,樂隊善於去從他國音樂,藝術作品身上去挖掘不一樣的東西,這裡你可以說是善於借鑒。至於你提到的這些現象,我覺得只是很多中國人對鄰國日本文化更熟悉一些,所以看到後會很詫異,不禁會問為什麼英國人對日本文化情有獨鍾。

3.兩國同為發達島國(island nation 四面環海),世界上能數出來的發達島國不多,同時在很多方面的行為別國無法理解。從這點來講,雙方的文化好感度,接受度可能會高於其他國家。

暫時想到就這麼多。


推薦閱讀:

英國工業革命前西方發展程度比中國高嗎?
怎麼讀懂中國古代地方志中的「星野」?
文化的力量?
「操群下如束濕」中的「束濕」是什麼意思?
中國有「政治正確」這種文化現象嗎?

TAG:日本 | 文化 | 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