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知乎上的南傳佛教弟子更像大乘佛教弟子?

最近,看知乎上有不少南傳弟子的問答,幾乎千篇一律反對大乘佛教,他們這麼作,反倒讓一些讀者,激起對大乘佛教的興趣。看了一些大乘佛教的佛經,也看了一些阿含經 ,也看了一些南傳佛教弟子推薦的佛經。只不過南傳佛教弟子推薦的佛經,是現代人翻譯的,更像心靈雞湯。真的不知道南傳佛教弟子自取其辱,目的是為了弘揚大乘佛教?南傳佛教不是追求自我解脫,咋又不遺餘力地弘揚佛法?現代人的套路真多。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你問「南傳追求解脫,為何還不遺餘力地宣傳佛法」

我這裡給你補一點課吧,歷史上的佛陀教授的就是「南傳」法,座下十大弟子,結集的五百阿羅漢也都行的是「南傳」法。要不是佛陀和他的弟子們的開示和傳播,後世哪裡有佛教二字可言?

大乘稱佛陀與其弟子教授的是自利的小乘教法,其實是為了推銷自己生產的贖罪券,穩固自己買辦式祭司的地位。本質上和綠教的吉哈德思維是一脈相承的:你不信我的,那我聖教軍就把你給boom了。你吃喝嫖賭燒殺擄掠,交點份子錢我大乘就把你度了。說好的自擔業果、實無眾生得滅度呢?所以法海這種角色在民間故事裡就是一個心狠手辣剷除異己的反派官僚式人物。

知乎上很多為上座部正名的人,其實也不是為了給極端大乘粉樹立正見,因為這不太可能,大部分大乘教徒樂意信的本來就不是歷史上的佛教,而是佛教後來摻入的一些常樂我凈、天堂祝禱的東西。但也有很多人是趨向於解脫道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對他們而言我們的聲張就揭示了一種新的可能。比如孫嘉鴻同學,就是因為某次搜索法義問題而看見知乎上的南北傳之爭,從而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一看見這種事例,我們總會倍感欣慰,並覺得這種擾亂清凈的辯論不是毫無意義的。

大乘之偽,接受過現代通識教育的人其實可以輕易用理智分辨。相比之下,南傳內部的很多像法和外道式禪法要難分辨得多。只能說通往真理之路荊棘叢生,得見前方微光已是大慶幸,你我同志當精誠努力,不枉一世光陰。

至於題主說什麼南傳都是現代人翻譯的雞湯,只能說欠缺基本佛教知識,南傳華人禪師經常用阿含經進行教學,有時還會與巴利語系的尼柯耶進行對照。雞湯不知是何意,讓你知苦見苦,舍離貪執,直面無常無我,行八正道通四聖諦,這些算是雞湯嗎?如果算,那我們讀的就是雞湯。因為佛教從創始那天起就是這個樣子,我們只是盡量保持它的原始面貌罷了。


這就好比原版遊戲,不打Mod的情況下,哪個遊戲不是淡如開水。但是降伏煩惱不是一般的遊戲,決定不能亂來。知乎上的小乘也是有派系的,你說的像大乘的其實是武鬥派,類似於凈土真宗,武德充沛,他們甚至自稱迦毗羅衛騎士團。太陽底下無新事,這也是好像那些從清真轉變為共產的西北群眾一樣,是由於一些個人歷史遺留問題決定的。武鬥派也有高人,比如老實宗波旬部的 @Roreuqnoc ,非常擅長和人爭辯,雖然和阿庫婭部的 @智慧女神阿庫婭 路線相反。阿庫婭崇尚的是打坐和灰身滅智,對入滅有極度的追求,認為屍居而龍見,心死而神活,魄滅而魂昌。當然,阿庫婭是用感情說服人,波旬則完全是通過耀武揚威來吸引年輕人的關注,所以他經常被老前輩批評不如法。


談談個人淺見。

學習南傳佛法的人幾乎都是從北傳開始的,因為中國絕大多數地方本來就是北傳的教區。比如我最初學習的就是地藏、法華、楞嚴、楞伽、金剛、壇經等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時間不短但沒什麼效果,而且對各種經中念某某經多少遍有什麼利益的說法也無法真正相信。由於當時同時在學習心理學,越來越覺得北傳很多經典的很多說法只能讓人建立越發厚實的心理防禦,越發逃避現實生活。像念了多少遍經但遇到了現實的不幸就解釋成消業,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樣的解釋方式非常危險。

之後偶然讀到了阿姜查尊者的書,覺得非常契合,感覺心理學學了半天,人家幾句就說得更明白了。然後是德寶法師和其他南傳法師的書,最後也就是現在是依據隆波帕默的CD在學習。

總體感覺是南傳會明明白白的說修行方式,非常簡單,非常直接。只要你願意學,進步是顯而易見的。而北傳我看了這麼多年,除了念多少遍有多少利益這種方法,真的不知道怎麼修行。像天台宗中的《小止觀》等修行方法也是在接觸後南傳後才知道的。簡單說市面上的北傳經典確實就那麼幾本,基本不涉及修行或對自稱對根性有極高要求,比如禪宗的《五燈會元》等書我真的只能當文學書看。

總結一下,確實有不少南傳的人會抨擊北傳,主要有三種原因吧。

第一種是有我類似經歷的,看到有朋友沒有選擇更有效的教材感到可惜,因此極力推薦。其中很有可能因為心急出現過激的語言;

第二種是因為感謝南傳對自己的幫助,聽不得北傳經典中類似焦芽敗種、自了漢、小乘之類莫名其妙又流毒深遠的污衊。(比如題主就已深受影響而全然不知)。試問南傳若真的自了,那麼多講法的老師都在幹什麼?

第三種是修行者的通病,因為佛法修行進展是比較慢的,比如平常一直在觀察身心,生活有點平淡。犯戒的粗糙行為(比如惡口)倒不至於,但世俗習氣難斷,看到有佛學相關爭論就忍不住爭辯一番,畢竟有個自我安慰,覺得也算在弘揚正法。

其實絕大多數相關問題是毫無回答必要的。比如題主的問題,言語中自帶成見且缺乏對南傳的基本了解(說南傳像心靈雞湯還真是第一次聽說),即使再正確的回答,除了挑戰他已經成為自我組成的佛教知識而激起心理防禦外,絕不可能讓他審視自我,獲得有益的體悟。動機不純怎麼可能有好的結果呢。就像前面的朋友說的,問題來自嗔念,所有回答也就只能激發嗔念了。

之所以明知對題主無益還是長篇大論,只希望其他看到的朋友能有所收益吧。


看了問題,發現題主對南傳佛教的有些誤解了,可以了解下南傳佛教,但應該擺正心態再去學習。

我覺得北傳、南傳在中華大地上短期都不會消失,這裡的短期以三十年、一百年算。

只是我個人覺得南傳更傾向於區域化發現,另外一方面南傳會傾向於網路,第三是南傳有三衣的規定,所以一些寒冷的地區僧團發展也會受到限制。以上造成了南傳不會迅速地在全國開展,北傳不用太警惕,相信南傳佛教也是我們這些人的業力使然,很難更改,與其用有色眼鏡看南傳佛教,不如相互了解。

我認為北傳的真正敵人在內部,因為有些人加入佛教的目的不純凈,帶有明顯的商業性質、借佛斂財的目的,還有部分更加可恥——騙色,並且這些人吃相難看的損害著整體佛教的形象,如果有一點集體榮譽感,就應該指出這些人。

曾經有個人不管不顧南傳佛教的群友們嚴格遵守的群規,到南傳佛教各個大群里去發文章,在文章中列舉出自己猜測的南傳佛教的種種不是,列舉出自己揣摩的南傳佛教的種種不是,比如南傳是小乘、是自私的人修習的,南傳這樣搞(僧眾不持金銀戒)會讓大乘佛法喝西北風,大乘法師會餓死,以此要求大家都不要學習南傳佛教云云。這樣做真的會改變有信仰南傳佛教的業力的人嗎?反而會讓不明真相的人們以為大乘就是這樣喜歡不根據事實誹謗別人的。

所以我說,大乘的敵人在內部,而非南傳,南傳佛教的敵人也在不尊重佛法僧的僧人和居士。

的確大家在知道南傳僧人有不持金銀戒的時候,會讓一些目的不純凈、商業化、借佛斂財的寺廟收入有少許減少,但這會傷害到真正的修行僧眾嗎?真正修行的僧人會介意嗎?

只有那些借佛斂財吃相難看的騙子、商人等才會護食,才會到處中傷南傳佛教,您認為呢?

如果南傳佛教現在也普遍這樣,我索性立刻不信算了。

依照佛陀所教導的,真正遇到佛法的人少之又少,而進一步真正修習禪定的人更少,大部分人還是以『弱信』存在著,這一點南傳佛教也映射出來,所以請手下留情,也對自己慈悲些,多給一些時間去了解南傳佛教的殊勝特色,我敢保證佛陀所傳授的禪定、止觀目標比世間任何的欲樂都要美好,這些清涼、平靜、殊勝的境界你如果錯過真的真的太可惜了!

在《森林回憶錄》中泰國國王問一個禪師說,什麼威脅著國家?禪師略為思考了一下說了句讓人醍醐灌頂的話,『貪污和貪婪』。
這句話不單單適用於國家,也適用於宗教團體。


大乘佛教是以轉輪王、菩薩思想、凈土信仰三位一體構成,這樣就解開大乘佛教之謎

大乘佛教應分為大乘宗教與大乘佛學兩部分。

大乘佛學延續佛祖的思想,主要以中觀般若、法相唯識為核心思想。

大乘宗教以菩薩思想、轉輪聖王、凈土信仰為核心。大乘宗教與原始佛學嚴重衝突。

大乘宗教是為了適應希臘人衝擊印度大陸、新的一輪游牧民族月氏人、白匈奴衝擊印度西北部而創立。

大乘宗教吸收了希臘文化、波斯文化、游牧文化以及印度西北部的文化宗教傳統。

大乘宗教非佛說。大乘佛學是佛說。

大乘佛教是帝王需要的宗教,菩薩思想與凈土信仰有利於君王的統治與權威,大乘佛教高舉轉輪聖王的旗幟,阿育王、梁武帝、武則天均是轉輪聖王,西藏佛教更是轉輪聖王遍地,而且轉輪聖王可轉世。

南傳佛教阿羅漢思想,是佛祖的本義,是個人修行的法門。但是阿羅漢思想不利於君王統治與權威。

修行要低調,不能高調。

修行人只要低調修行,與世無爭,無心於俗世,自然很多紛爭就一一明了了。

爵士貓回復厲軍 (作者)1 分鐘前

這是我結合研究佛教的歷史、印度歷史、佛教與王權關係、佛教與普通大眾關係、佛學與吠陀奧義書印度教的關係、佛祖創立佛學的當時的社會背景、大乘佛教興起的必然、觀音信仰、凈土信仰、菩薩思想與阿羅漢思想、緣起思想、輪迴思想、心識思想、南傳佛教的特點、北傳佛教特點,以及眾多佛學大德著作、漢地佛教的宗派特點,得出的結論。單獨的對於菩薩思想、轉輪聖王、凈土信仰、中觀般若、法相唯識、希臘文化、波斯文化、游牧文化南傳佛教、北傳佛教以及印度西北部的文化宗教傳統的研究報告,國內外十分成熟。

我只是把他們串聯起了,得出了上述結論。真正有學術價值的,是台灣印順大師,以及日本大德的研究,大陸台灣的一些佛學研究。

這是宏觀上看待佛學,對於個人還是應以佛祖的四部阿含的精神為基礎,以緣起空性說貫穿修行,其他的思想不重要。我昨天又聽了鄭石岩大師的講課,他的思想也是此精神。

我們修行佛學,只是為了開悟、增智慧,更好的生活而已,畢竟阿羅漢、菩薩、成佛距離我等凡夫俗子太遙遠。

爵士貓回復厲軍 (作者)3 分鐘前

佛祖創立佛學,是為了修行人個體止息業力與輪迴之苦,所以佛祖才會從五蘊、十二因緣、十八界作為修行的出發點,修行的目標是阿羅漢,是寂靜涅槃,不再後有,止息業力與輪迴,就這麼簡單。佛祖當年因為是沙門,處於社會非主流,佛學主要的信徒是商人、城市平民,佛祖的佛學基本無關社會政治與社會倫理秩序。佛祖的佛學,雖然提到菩薩、轉輪王、前世七佛,但都不是佛祖宣講的重點。

但是,大乘佛教是應對前2世紀至4世紀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出現的新一輪外族衝擊而產生的。雖然大乘佛學發端於南印度的部派佛教的大眾部,但是大乘佛教的興起卻是依靠外族的君王而發展。

希臘-印度王國的米南德一世(Menander I,統治時期大約前165/155-130)。有關米南德一世最詳實的文獻記載,是南傳小部經典《彌蘭陀王問經》和漢傳佛典《那先比丘經》。

爵士貓回復厲軍 (作者)2 分鐘前

貴霜王朝丘就卻。古正美教授指出《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及《道行般若經》二部經典,前者是描述伅真陀羅王帶領月支人及犍羅陀人聽佛說法及供養佛和大眾的經典;《道行般若經》則是描述則曇無竭菩薩於犍陀越教化以大乘佛教的過程,並且在經中將曇無竭視作「尊貴教敬當如佛無有異」。根據古正美的考證及比對經文內容,表示這二部西元一世紀左右所出世的大乘經典,並非後世追紀或紀史的經典,而是直接紀述貴霜王朝丘就卻發展佛教政治及大乘佛教的當時情形,其目的是為了傳播大乘佛教及作為支持丘就卻為佛教轉輪王的用途。

貴霜王朝的佛教事業在丘就卻死後,由於後來繼任的君主皆信仰婆羅門教而告中斷。到了二世紀中葉,貴霜王朝的第四代君王胡為色迦信仰伊朗宗教而大舉滅佛,大量的佛教徒如支婁迦讖、支曜、支法度等攜帶著佛經流亡海外,進入中國從事傳教及譯經的工作,帶動了中國佛教的蓬勃發展。

爵士貓回復厲軍 (作者)1 分鐘前

貴霜王朝的第二位佛教轉輪王──迦膩色迦王。

不久後,迦膩色迦王即繼任王位,承襲了丘就卻所確立下來的佛教政治傳統,在全國各處建立佛教塔寺,並在都城設佛教總部──即著名的「雀離浮圖」與「迦膩色迦寺」。同時禮脅尊者及馬鳴為師,並採納脅尊者的建議,由脅尊者任召集人,世友、馬鳴任上首,召五百羅漢,在罽賓召開第四次的佛教經典的結集,耗時12年,這是第二次的大乘經典結集

爵士貓回復厲軍 (作者)1 分鐘前

君王需要何種佛教?當然是,第一維護政權,培育大批政權的支持者與管理者,作為管理者必須集結佛法的最高修行等級與對百姓的大慈大悲為主要條件,當然佛祖是轉輪聖王,那麼佛祖成佛之前的身份-菩薩就是君王最希望的身份,所以大乘佛教菩薩思想必然成為大乘佛教的核心。

第二作為教化百姓,當然是佛祖時期就有的過去七佛的思想,演化為現世與未來的彌勒佛、阿彌托佛、阿閦佛、藥師佛,以及佛國凈土,這一切就是凈土諸佛與凈土信仰產生的必然。而且,希臘人,月氏人本來就有神靈信仰,凈土諸佛與這些外族的原來信仰自然是融合的很好。

第三,作為西北印度,本就是吠陀奧義書婆羅門思想的發源地,西北印度的原住民以雅利安人後代為主,婆羅門教的神與思想,就是大乘佛教菩薩思想、凈土信仰的根基。

第四,佛祖的原始佛教的思想自然會被大乘佛教吸收一部分,但不會是主流。

上述4點,大乘佛教經典反映的十分清晰。

釋演勝

諸佛正法聖僧眾,直至菩提我皈依 願我所修諸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

厲軍 等 6 人贊了該文章

第一重境界:讀書的價值

王陽明小的時候曾一度痴迷於象棋,以至到了規勸不止、學不思進的地步,父親(王華)感到他有點玩物喪志,有一次一怒之下將棋子扔進了河裡。從此以後,勤讀書、戒遊戲、做良士、成聖賢便成為王陽明畢生的追求。

王陽明幼年讀私塾,他有一天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話的意思其實就是問,人生的終極價值到底是什麼?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他看了看王陽明,思考了一會,才做出他自認最完美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

王陽明顯然對這個答案不滿意,他看著老師說:「我認為不是這樣。」老師不自然地「哦」了一聲:「怎麼?你還有不同的看法?」王陽明說:「我以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第二重境界:背誦經典,開啟智慧

王陽明在一封家書中說道:「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沉潛反覆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順導其志意,調理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頑,日使之漸於禮義而不苦其難,入於中和而不知其故。」

王陽明告訴我們:我們自己背誦經典、教育孩子背誦經典,不僅是為了開啟他們的智慧,也是藉此使他們在反覆思索中存養他們的本心,在抑揚頓挫的朗誦中弘揚他們的志向。

第三重境界:以無心之心讀書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如讀書時,良知知得強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誇多鬥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終日與聖賢印對,是個純乎天理之心。任他讀書,亦只是調攝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意思是在讀書的時候總是想著科考,怎麼辦?王陽明的回答是:「只要良知真切,雖做舉業,不為心累。總有累亦易覺,克之而已。王陽明認為,只要悟到了良知,讀書與科舉並不相妨,讀書時心也不會為科考所累。

第四重境界:養不動心,隨機而動

《孟子》上記載,孟子自稱「四十不動心」。王陽明也十分強調不動心的功夫:「孟子集義工夫,自是養得充滿,並無餒歉;自是縱橫自在,活潑潑地:此便是浩然之氣。」

王陽明提出「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八字真言時,正值江西的寧王造反,而他作為當地的最高官員負責平叛。當時,他的一個下屬抱著一腔愛國熱情想與寧王奮不顧身地作戰時,王陽明問,兵法的要義是什麼?這個下屬答不上來,而王陽明隨即講了他的兵法要義,就是這八字真言。

第五重境界:發明本心

《傳習錄》上記載,一朋友問王陽明:「讀書不記得如何?」

王陽明回答說:「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王陽明說「曉得」是第一義,「記得」的第二義,二者有境界高下之分。因為記得只是你記住了書中的話,曉得則是你從自心中發現了書中的那些道理,這就是讀書以發明本心。王陽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為什麼非要記住?其實,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體光明。如果只是求記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了。」

爵士貓11 小時前

大乘佛教是帝王需要的宗教,菩薩思想與凈土信仰有利於君王的統治與權威,大乘佛教高舉轉輪聖王的旗幟,阿育王、梁武帝、武則天均是轉輪聖王,西藏佛教更是轉輪聖王遍地,而且轉輪聖王可轉世。

南傳佛教阿羅漢思想,是佛祖的本義,是個人修行的法門。但是阿羅漢思想不利於君王統治與權威。

修行要低調,不能高調。修行人只要低調修行,與世無爭,無心於俗世,自然很多紛爭就一一明了了。

王陽明行菩薩道,行轉輪王道,可偏偏想做阿羅漢。這就是陽明心學,最大的邏輯衝突。

所謂五重境界,讀書是讀不出來的,有心也是達不到的,需無心之道才可。

釋演勝 (作者)10 小時前

陽明先生之道,非著空亦非著有。著空看似無,何嘗不是」有「;著有看似有,何常捉得著。非空非有,而似有似無,先生之道,尋常之難著,有心難見到,非一篇頗可思理。

孫思邈《大醫精誠》中說:何況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牧正禪師:迷時須假三乘教,悟後方知一字無。

佛法多門,修心第一,佛稱大覺,覺即是心,故知離此心外,無佛可成。

先生之道,在心非文字,持有之心者,文字窟上難尋難見;持無心者,心以自蒙,甚難見之。

古來祖師,觀機逗教,因悟自心,才以覺人,若不自覺,何況覺他;謂之覺者,即明心;謂能覺者,即圓法。自覺覺他,即是圓法;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不著空,不著有,是為佛法;若取邊中者,若自未覺,倘若見取,甚易害人害己,斷人慧命,如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說到:是故執醫之一方者誤色身,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予嘗謂《六祖壇經》不可使無智人觀之。

余秋雨說過: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 ,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王陽明一直被人們詬病的哲學在我看來是中華民族智能發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夠有資格給予批評的人其實並不太多。

佛說我們修行都不可著邊中,況且怎能以一家(空相)之言評論別人呢?

1回復踩舉報

爵士貓回復釋演勝 (作者)1 分鐘前

陽明心學理想與抱負,確實偉大。【陽明先生之道,非著空亦非著有。著空看似無,何嘗不是」有「;著有看似有,何常捉得著。

非空非有,而似有似無,先生之道,尋常之難著,有心難見到,】此句甚佳,說出來天下【道學】【佛學】之根本,也是佛祖創立佛學之根本,也是阿羅漢道大乘佛學般若學唯識學之根本。【道學】【佛學】之根本,在於覺心,心非文字。但是沒有覺心,文字窟上難尋難見,畢竟文字需你用心寫成。佛經無量無邊,都是用心寫成。

阿羅漢道,核心在於止息心識,止息業力。阿羅漢身受而心不受,此修行境界,就是漢地佛教禪宗大德的修行法門一致,與般若唯識學一致。

這就是師兄引用的【古來祖師,觀機逗教,因悟自心,才以覺人,若不自覺,何況覺他;謂之覺者,即明心;謂能覺者,即圓法。自覺覺他,即是圓法;】的本意。

佛祖的佛學本是【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不著空,不著有,是為佛法;若取邊中者,若自未覺,倘若見取,甚易害人害己,斷人慧命】。

但是這一切都有修心次序,阿羅漢道有四禪八定,大乘佛教的菩薩道修行也有十地次序,為何?這就是強調修行的次序與艱難。對於修行法門,【瑜伽師地論】說的是很全面。玄奘當年印度取經,主要就是【瑜伽師地論】。妙境法師宣講一次【瑜伽師地論】需要兩年,凡夫俗子以【瑜伽師地論】修行,可以說一輩子的時間都不夠,也需要2世3世多世。這就充分說明大乘佛教的菩薩道修行,不是一世可成就!阿羅漢道,在佛祖時代就有許多阿羅漢,舍利佛就是其中之一。

可知,阿羅漢道易,當世可成就!菩薩道極難,需歷經千百世才可以成就!佛祖當年可是歷經九十一劫,歷經過去七佛世代,才成就菩薩!師兄知否?

釋演勝

佛陀於因地修行,發心度化眾生,為什麼說「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曰:如來不著四相,為而不迷。

佛陀不是一再強調要以「無我」法修行,為什麼此處卻說「有我」?

曰:「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借假引真,借指標月。

何謂「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曰:掃雪。

凡夫本具有如來佛性,為什麼還須要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教?

曰:燈不點不亮。

亮燈可點滅燈。

釋演勝(作者)回復爵士貓

菩薩道有太強的大慈大悲之心。這句話只是說心,並不明心,即知行難以合一,若有明心,不會強求,知行合一,不僅自身心歡喜,亦能令眾 生歡喜心。不能以偏概全。

9 小時前

查看對話爵士貓回復釋演勝(作者)

古人說:「凡夫成佛真箇易,去除妄想實為難。」只因你我無始以來貪愛熾然,流浪生死,八萬四千塵勞,種種習氣毛病放不下,不得悟道,不像諸佛菩薩常覺不迷。

你我只是凡夫俗子,不像諸佛菩薩常覺不迷。

諸佛菩薩是偉大的理想,是目標。你我只是凡夫俗子,要先修阿羅漢道,得到以後,才有行菩薩道的能力與資本,而後有菩薩而成佛,此修心次序,凡夫俗子往往不知而好高騖遠。

中國歷史上由於不明修心次序,阿羅漢都沒達到,就以為自己是菩薩,可以替天行道,卻不知是天下動亂之源頭,這就是明朝的東林黨人,陽明心學的弟子。歷史的教訓慘痛呀。師兄可讀【明史】【南明史】。

https://zhuanlan.zhihu.com/p/29374672解開大乘佛教之謎 從轉輪王到法輪王 菩薩思想緣起 大乘佛教是以轉輪王菩薩思想凈土信仰三位一體構成


很感謝各種願意冒著被貼「嗔心」標籤而願意坦誠交流的善友。讓我釐清了很多觀念。

十年前,我在到處找佛法的時候,只能看到凈空、慧律、海濤……的各種光碟及書籍,各種宣傳吃素、感應、神跡的。很多佛經及佛教相關書籍上第一頁「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不搞超度、不宣揚神通、各種問題都能圓融解答的「師父」,感覺自己找到了「善知識」,結果掉進凈土真宗的深坑多年。

至今有親人和朋友在那個坑裡,不願意出來。曾經的我和現在坑裡的親朋很像進傳銷組織的人,天天「精進」的給自己洗腦,也非常喜歡拉人進坑,好像抱團就可以互相取暖、互相支撐,維護這種理想信念的不坍塌。

我認識的修習原始佛法的人,大多數都是喜歡自己修,很少願意上網分享或者抱團的。很感謝知乎上能有這群願意分享,願意用根本契經和理論去釐清佛法的人。希望我的坑裡親朋,早點遠離洗腦和對「祖師大德」、「師父」的崇拜,能夠看看佛陀到底講了什麼。


我這裡複製一個我對其他問題的回答,你看了就知道。

入世還是出世,這也是學大乘和學小乘佛教徒都有的一個諍論焦點,表面看起來是矛盾的,其實他是不矛盾的,矛盾和糾結是因為你見地不清,見地不圓融,沒有建立整個佛法修行的 修行次第,不知道修行的主課和輔課是什麼,

關於一些爭論,那麼你要依聖言量,佛法是聖人之學,你千萬不要去相信那些凡夫說三道四。你要依佛,菩薩,羅漢及證得大成就的聖者為依據,你千萬別相信那些凡夫的推想及考據。佛法不是象哲學一樣靠凡夫推想出來的,佛法是那些聖者通過實證 證到後才講出來的。

還有如,學大乘好還是學小乘好?是在家還出家?修善行福報還是修禪定?好糾結啊,好象是矛盾的。

其實出世是為了更好的入世利眾。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善行福報是修禪定智慧的資糧基礎。出家易修在家難修,但見地不清出家也是白搭。

大乘和小乘,出世還是入世並不矛盾,具體如何做這要根據你的具體情況來決定的。

這個問題我今天來幫大家理清楚,否則會有千千萬萬的學佛人諍斗和糾結。

首先我們來建立一個佛法修行次第。

我們國內大多都信大乘佛法,但基本沒人講修行次第,以致於學了多少年佛,看了多少年佛經,還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實修。

大乘佛法 經中講的修行次第是六波羅密,那你知道如何去實修這六個波羅密嗎?好象真要去做的話,還真弄不清如何下手。

大乘楞嚴經中講修行三決定義: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這是一個更為精練簡捷的修行次第。他也和小乘法的次第 戒定慧一樣的,同時也和六波羅密相符。只是針對不同人群,其內容稍有不同。

戒,定,慧,三次第怎麼和六波羅密相符呢?我們先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 戒 字也可用另兩句話來表示,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個佛法總綱的前兩句即可表示這個 戒 字。

六波羅密前三個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這三個波羅密都可歸入這個 戒 字中。後面三個波羅密,一看就知和 定 慧 二字是一樣的。只是具體修時各人有些不同。

這時這個戒字就包括了斷惡和行善二部分,這個 戒 字和小乘的戒字是否一樣呢?無疑 是一樣的。只是針對不同人群佛制訂了居士戒,五戒,比丘戒,菩薩戒。

比丘二百五十戒中也包含 止惡和行善這兩個內容的。再要求低一點的在家人戒中,要求的五戒十善,也是戒惡行善二部分內容。只是對在家人要求低一點而已。高要求的菩薩戒中也是戒惡行善二部分內容。

此時我們可以確定第一次第戒字就是斷惡行善,這個戒在大乘小乘都是一樣的,即斷惡行善。但佛對不同的人群作了不同的要求,故產生了幾種戒律。

在實修這個戒時,則要根據你的實際情況作一個選擇。佛在大小乘經典中講了幾種戒律,他制這些戒律也是為了各種不同人群,其實際情況不同,可以適合他們修行提升。

第一種,最低要求是居士戒十善業,即戒十惡行十善,加守居士五戒。

第二種是,五戒,加戒十惡行十善。

再上去就是較高要求的比丘戒和菩薩戒。

對於出家人一般是持比丘戒和菩薩戒我們不談。

重點談在家人。在家人最簡單易持的是持第一種和第二種戒。也有持菩薩戒,但不容易持故不談。當然你能持菩薩戒那肯定是功德無量的。我這裡講最簡單易持的。

第一種和第二種戒唯一的區別是五戒中的淫戒,居士戒中的淫戒只戒邪淫,正淫是允許的。而第二種戒是正淫也不允許的。

那為什麼要有這一點區別呢?這是為了適應二種不同人群。一種不想修禪定,一種是想修禪定的。

第一種是只想做個好人,又能陞官又能發財,回家又能享天倫之樂(淫),他覺得現世很好,不想解脫,只要不墮到三惡道就好。這個淫字己搞了幾億年,上癮了,他不想放棄。佛也沒辦法,他們也來歸依佛了,也想跟佛學,也想沾點好運。我佛慈悲,他們想學好,總不能不理吧,所以就降低要求,把五戒的要求再往下降一步,允許他們有正淫,不允許邪淫。但要知道要求降低了,果報也會打折的。

首先不斷淫慾是進不了禪定境界色界天,無色界天的,更不用說開悟解脫了。

為什麼說不斷淫慾進不了禪定和色界天以上呢?

第一,所有大宗教傳統宗教都要求其主要傳承人出家,其主要是要其能斷欲,其次是少事不要去忙。從佛對出家弟子的戒律也可看出要斷淫。從此可知斷欲是人類提升升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

第二,從欲界的名稱及定義上即可知。欲界的欲字,意思是淫慾。即不斷淫則只能在欲界這個範圍內待著,出不了欲界。

第三,欲界是四天王天等六欲天以下的整個範圍叫欲界,欲界的所有眾生不管是天人餓鬼地獄眾生,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有男女淫慾,而往上看,到色界無色界天的眾.生,他們都沒有這個淫慾之事了,最多還有一點情而已。從這個情況來看,不斷淫慾無法進禪定色界天。因為進初禪就是進入了色界天人的境界了,死後也可往生到色界天。

這些資料在那個經里的,我還真一時答不出來,但可肯定的回答你在大藏經中有。對了在瑜伽師地論中一定有,網上的二十八天三界天人和四禪八定的配合圖,也可一目了然。

第四,當修禪定進入初禪,叫離生喜樂。師地論中解釋這個 「離」 字是,離 「」欲,惡,不善法「」。故知不離淫慾,是進不了初禪。

第五,從古今實修者大德的傳記及近代現代人實修的體會文來看,不管在家出家,也是都要離淫慾才能入定,才能進入色界天境界。

第六,從道家,氣功,瑜伽等資料來看都是要離淫慾才能得禪定。

從這些實修資料來看,夢中有夢遺者,都修不成禪定。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因為現在學佛人的觀點越來越偏了,這個你錯了就是修不成禪定,你再努力都沒用。漏掉了只能從新再開始。各位修禪定的請注意。

這個結論是我看了多少年古今成就者的傳記,和近代現代各派實修者的實修資料後得出的結論,其對錯各位可以去自己驗證體會。你若不信我也沒辦法。你能一邊夜裡做春夢,白天又能入四禪八定,那我一定佩服你確是高人。

四禪八定是共法,外道也能修到,當年釋迦佛也是,先跟幾個外道師傅學禪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後,再自己打坐49天開悟的,故在禪定方面的學問,在理論上,外道的也可參考,相互發明。但在實修時不能串修,因有法脈流問題。

結論是 , 想修禪定,一定要斷欲。夢中有漏精都不行。

以上是只想修人天福報,而不想放棄天倫之樂的方法,可叫初士道,是居士五戒加斷十惡,行十善。是修行的第一等人群。

為什麼一定要加斷十惡業行十善業呢?

因為佛經中說,守好五戒僅能保住人身。要到欲界天等二十八層天,都要修好十善業才行。故要修居士五戒和十善業。這個十善業也可參考儒家的八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廉恥,勤儉,格物,慎獨,修身,養性,齊家。

這是初士道。

講到儒家多說幾句。

儒家文化是聖賢傳下來的學問,不是純理論的心靈雞湯,是實證學科,做好了能上升到欲界天,對升官發財,增福增壽健康子女優劣等都有好處。現代人研究儒家要跟王鳳儀大德劉善人大德,他們的化性學一起研究。其學問就是儒家學問。

在修福這事上還要講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 「交天課」。

交「天課」即是,拿出自己收入的百分之十去做善事,救苦濟貧等。不交天課必遭天遣。我看到西方天主教也有拿出百分之十行善的說法。阿含經中佛也講過在家人如何用財作善修福,其所講比例比百分之十還要高。

言歸正傳。你要知道正淫也要節制的,正淫傳種接代無可厚非,但是你要是濫用,對不起也會墮落鬼道。

因為淫慾耗福耗能是最最厲害的,會損福折壽,故古人講萬惡淫為首,就是這個道理。

文明古國及宗教國家都有許多遮止淫慾的風俗和習慣及觀念,為什麼?都是聖人教的,是為了我們不墮落三惡道,為了福報更好,過得更好更幸福。

你看中東國家女人出去都把臉遮起來。為什麼,為了防止別人動淫心損福,防止修行人動淫心退墮。現在人自己的好文化不學,去學洋人不好的搞開放,越穿越少,然後淫心越來越重,損福折壽,修道人也難靜心修定。

若要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則要五戒十善業再加修成禪定。

現在再講第二等人。

第二種人群是想修禪定,又不想出家,就在家中修。針對這種人群,佛就教他們守斷淫之五戒,再加十善業。可叫中士道。

注意,想升到欲界天就要修好十善業,那麼你修禪定是想要超過這個境界,當然要修好十善業啰。佛經中講升天,升到二十八天中都要修好十善業才行。修好十善業才能升天。

為什麼說守五戒加十善即可起修禪定呢?

第一,根據楞嚴經中講,起修守戒修定,是四大清凈明誨,其即是講的四大根本戒,戒淫,戒殺,戒偷,戒大妄語,也就是說守好這四大根本戒就能起修禪定,除此以外佛經中,再也沒有比這個要求更低了。

但你不要看到這隻要守四個戒,就把十善業丟了,因為佛經中明確講,要想升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要修好十善業,而修禪定是要超過欲界的,故這十善業你不能放下也要修好。但是守戒和修好是要求不一樣的。守戒是嚴格要求堅決不能做。修好是盡量做好,沒那樣嚴格。但是你做得越好,你升天的層次也越高。

實際上五戒是十善中的幾個重要的部分,將它提出來要特別做好而已。

故綜合這些佛經資料,得出修禪定的最低要求是,四大根本戒加十善業。

然後再講現實,現在國內寺院對在家人授戒一般都授居士五戒和斷淫五戒,再加個菩薩戒。一般對在家人就這三種。

居士五戒是對不修禪定者的。你要修禪定,只有二種即斷淫之五戒和菩薩戒。

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一般人不容易守。容易一點就選個五戒吧。當然你能守菩薩戒的話,那是功德無量的。我這裡是講針對懶人又要修定講的最低要求,就是去寺院持戒和尚前受個五戒即可起修禪定,再加盡量做好十善業。即可修定。

若你僅修禪定,而不修佛教的慧觀,則最高只能修到四禪八定,或是仙道。死後就能往生到你修到境界的相應的禪天。但這還是在六道中。不出輪迴。

故僅修禪定,不修佛教慧觀,不證「人空法空」,你禪定功夫再高還是屬世間定,不出輪迴。只有在禪定的基礎上修佛教的慧觀,證得人空法空才能解脫六道輪迴。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法的最大的區別處。這些慧觀只有佛法所特有,所有的外道法中都沒有這些有關人空法空的慧觀,故也只有修佛法證人空法空才能出輪迴。此人空法空亦非斷滅空。

修禪定後,你修到何境界,死後才有資格往生到與你相應的那層禪天。

一共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去掉,還剩二十二天,一禪有三個天。二禪有三個天,三禪有三個天,四禪有九個天。再加無色界四個天。三界共二十八天。你活著的時候,你若修到與這些天人一樣的境界,你死後才有資格往生到他們那裡。

以上是講僅修禪定而不修慧觀的人。但你也不要看輕他,升天也是要無量功德才能升,故要隨緣盡量多修福報,多修十善業,多做善事。故道家也有三千陰功之說。

以上講的是第二等人的中士道。

下面再來講第三等人。可叫上士道。

這些人是為了要想成佛出輪迴的。針對這部分人,佛就教他們先發大菩提心,為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解脫六道輪迴而修,不為自己,為了別人而來修禪定及智慧,修好了才能證果開慧解脫輪迴,才有能力度眾生離苦得樂,才能成佛。佛講輪迴是眾生最大的苦,好不容易修到天上,享了幾千年或幾萬福,福盡還是有可能會落到三惡道去受苦,萬萬億億年永遠都停不下來,永遠輪迴。佛教我們發心為了救法界一切眾生出離苦海解脫輪迴而來修佛法,自己先修成後解脫後再來教化眾生,救度一切眾生出離苦海出離輪迴,這個就是發大菩提心。

以發這個大菩提心,而來修佛法,修戒,定,慧,就叫佛菩提道。這樣來修戒定慧才可以成佛。有這種發心就叫大乘。沒有這種大心,只是為了自己解脫而修就叫小乘。

具體修時可分在家修和出家修。

出家人二百五十大戒必守,也可再加菩薩戒一起守。然後修定開慧,證四禪八定,再開悟證悟「」緣起性空「及「」人無我」空

得阿羅漢果,若入滅盡定,就是定性聲聞及緣覺。辟支佛也是證到這個境界。若證得人空後不入滅盡定,繼續修止觀,到證悟「」法空」,萬法唯心,色空不二,證得般若智,此時就是登地菩薩,即入一地歡喜地,登地後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修行,再往上二地三地……到七地叫遠行地,也叫不退轉地,此時就保險了,永遠不會再退轉了。此時能夠對境無染,動中靜中,一人萬人之中都能在楞經大定中,在空性中,在佛性中,不起分別心如如不動。此時才可出山發大願度眾生,再往上八地不動地,九地十地大菩薩,最後功德圓滿成佛。

以上出家人表過不談,重點講在家人。

在家人發菩提心後怎麼修?還是戒定慧三次第。

這個第一次第「」戒「」,有二種,

一是五戒加十善業。

二是菩薩戒加十善業。

你選一種去寺院持戒和尚前受戒,回家來天天檢查守好,稍有違犯馬上懺悔並改正,慢慢習慣了好了。

守戒要嚴格執行,破戒是有罪的,不能隨便。十善業要隨緣盡量做,此時行善都只算修福報,福報功德大了修禪定會很快。

然後守戒修善,同時天天認真打坐修定。一般先依二甘露門修出入息和不凈觀白骨觀入手來修四禪八定修止觀。

修定中守好五戒,其中最重要關鍵的就是淫戒,夢中都不能漏,一漏就只能從新開始,當你能下面不漏,上五根盡量少用,不看手機電腦,不看美女不看書,不聽歌,少說話等即叫六根清凈,其科學原理是不要耗用能量,積聚能量。這樣上五根關閉,又不下漏又不夢漏,每天多打坐,年輕人一年之內必入禪定。

但是這個夢漏很難堵,連南懷瑾這種見多識廣,知識豐富的大德也說一點辦法也沒有。

但是我看到在公開的佛法里都有至少四種方法可解決此問題。

道家中也有,武術中也有。下漏解決,加多打坐一定會很快入禪定,有些人修了幾十年,一輩子不能入定,無疑下流 夢漏沒解決。

我看到現在佛教界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越來越偏了,連佛要他的親近弟子出家是為什麼,這樣明顯的意圖都看不出來,還在咬文嚼字,讀經要看出佛想表達的意思,他這經講的什麼宇宙規律。這些宇宙規律是永遠不變的,我們人類只能去適應它。

故今借知乎這個平台,想來挽回這個局面,望能修出十個八個大菩薩和一大批有神通的人,人民大眾才會相信佛法,才會來修學佛法。

你自己專業人員都修不出成績來,弄得佛法好象僅是知識和哲學,慢慢的人家就說你是迷信,不信了,佛法就會真的在人間消失。

你若不能修得四禪八定,談何開慧開悟?

你要修四定八禪關鍵就是要守好戒。不守戒你即使努力一段時間修出了禪定還是會退掉的,是無法穩定的進入禪定的。

佛在涅槃前召集弟子作最後遺言時說:「」戒是解脫之本,如貧人得寶,是汝大師,如我住世無異。依戒能生諸禪定,能滅苦開智慧「」。

你看佛講的多重!汝能守戒就如把佛請到了面前。

這個守戒你不做好很難入禪定,即使得定了也不會穩定。

戒守好了很容易入定,其中這個淫戒對修定來說是重中之重,是關鍵。

所以有位大德說:自利以戒淫為第一,利他以戒殺為第一。

禪宗的初修時參話頭就是修禪定。禪定是基礎,在禪定的基礎上,才可止觀雙修,才可修一些小乘或大乘的慧觀,在這裡其實還談不上分大乘小乘,大小乘的一些慧觀可相互借修,都是為了除八十八結使。

但大乘的有些觀法,你四禪定都沒成是無法修的。故初修宜以小乘法入手,到至少修得三禪四禪定才可談慧觀,才可修一些大小乘觀法,這樣修會很快。一般若是有過下漏的人,要從小乘入手,再修大乘,但發心要發大乘心。這樣比較快。小乘和大乘是二個次第。

智者大師的天台宗就是走的這個路子。其實我國古代早期的學佛者都是走的這個路子,修出過許多大成就者。到後來禪宗盛行後才漸漸把從小乘入手的方法給丟了,結果就越來越難了。

現代人更適合先修小乘再修大乘。因為現代人上漏下漏都很嚴重。

若是上根人再來人則可直接修禪宗的方法,或按楞嚴經前半部的觀妙明真心法修楞嚴大定。但這種上根人有幾個?

故一般人還是老老實實,發大乘心後,先修小乘再修大乘,這樣修會很快成就。

小乘大乘是兩個次第,並不矛盾,

不要相互諍論,因為你沒學過或沒摸到佛法的大框架,沒建立整個佛法修持次第。

我來把小乘和大乘的真正區別和這二個次第如何銜接講清楚。

先發大乘菩提心,再從小乘法入手守戒,然後先修止,一般從二甘露門守出入息和不凈觀白骨觀入手修。再得定,進入一禪,二禪,三禪,四禪,然後修慧觀,或在三禪就加入慧觀,不要太早,否則可能會退,一般是修四念處 身,受,心,法,就能證羅漢果,止觀雙修,到四禪時呼吸就停了。進入四空定,在此四空定過程中,斷見思惑即可能證悟「人無我」 「」緣起性空「」而證羅漢果,證果後就標誌小乘道巳修完。然後,不要入滅盡定,繼續銷落諸念,修大乘經中的楞嚴大定,法界觀法一行觀法,繼續銷落諸念,其實這些名字不一樣,實質是一樣的,在修此觀時要知萬法唯心之理,銷落諸念,修到一定程度就會大徹大悟,即是大乘的開悟,悟「」諸法空性「」,萬法唯心,色空不二,悟得佛性,證般若智。

或者在四禪後進入四空定時即用楞嚴大定修法,先看懂楞嚴經前面的七處征心,十番辯見等前半部經,然後觀妙明真心,再按五十陰魔部分修銷落諸念,到行陰解脫進入識陰階段就會證得羅漢果,然後不要入滅盡定,繼續銷落諸念,到識陰解脫就是證大乘法空而開悟,此時即為登地一地,登地後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修行,再修保任法,保持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住於空性中佛性中如如不動,這樣修到第七地遠行地不退轉地,能對境無染,才可出山度眾,發真正的大願菩提心,度盡眾生。大做空中佛事,入世行菩薩行,內密菩薩行,外現眾生相,化生十方,度無量眾而無度。能對境無染不起分別心。此時才是真正的入世菩薩。以前的入世,只能算修福報為今後的正修定慧集些福報資糧,為正修定慧作準備而己。最後經三大阿僧祗劫,功德圓滿才成佛。通一切智,徹萬法源。

開悟後就只有二件事,第一件是保持自己時時在佛性中空性中,稍有分別妄念起來,馬上覺知回歸到空性中去,這就是經中的講的楞嚴大定,經中講楞嚴大定是菩薩最後修的法。這樣修到七地不退地八地不動地,這個楞嚴大定就非常穩固了。另一件事就是隨緣度眾生。大乘經千講萬講其實就講了這兩件事。

在這裡你就看出來小乘和大乘有什麼區別了吧。

在功夫方面,小乘先證 「人無我」空性證羅漢果,不入滅盡定,繼續向上修「銷落諸念「」,然後再證大乘「法無我」萬法唯心,色空不二,得般若智,進入大乘一地歡喜地,此後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再修保任法,修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任運住於空性中,能對境無染,如如不動,這就是菩薩地七地遠行地,也叫不退轉地,也就是禪宗的破牢關,此時能對境無染,才能不退,在這之前不努力都有可能退轉。這個小乘與大乘的銜接功夫是佛在楞嚴經中講的。這個保任法是禪宗的叫法,比較通俗易懂,在十地經中是一地二地三地……直到七地不退地,每一地都有名字及內容的。

在度眾生能力方面,

因為小乘羅漢他還不具備對境無染的能力,故他們不能象七第以上的大菩薩一樣,化身十方廣度眾生,不敢和光同塵和五欲眾生混在一起,他一入紅塵就會感覺到功夫退步了。故他不敢入紅塵廣度眾生,故空有悲心,還不具能力。這才是小乘的「」小「」的真義。

而七地不退地以上的大菩薩,能夠對境無染,能和凡夫眾生混在一起共事而不退轉,天堂地獄都能去度眾生而功夫不退,反而功夫進步,因為大量度眾生有大功德嗎,且其雖入世度眾而其心能住於空性中如如不動,從來沒動過,故功夫長進更快,還能化身十方廣度眾生。他具有這個能夠大量度眾生且功夫不退轉的能力,這就是大乘的「」大「 的真正意思。

為什麼要廣度眾生呢?因為成佛需要大功德,並且阿賴耶識中的污染種子在這個過程中要全部轉凈,這才是真正的唯識學中講的「」轉識成智」。凡夫哪來的轉識成智,凡夫是糊塗轉成糊塗。在這個過程中塵沙惑微細惑會慢慢消除,智慧會越來越大,功夫會越來越高,直到成佛,通一切智徹萬法源。這是從自利功夫角度講。度眾生為了成佛,成佛為了度眾生。

這個大乘小乘有四個方面不同,一是發心大小,二是功夫大小,三是智慧大小,羅漢只有上下五百世的宿命智,而成佛後是對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他都知道其原始來處及其終極的去處,通萬法智,徹萬法源。四是度眾生能力的大小。

這是大小乘的區別和不同。

從五陰解脫角度來看,小乘證羅漢是行陰已解脫,進入識陰解脫階段,但識陰還沒解脫,此時可證得人無我證羅漢果,再到五陰全部解脫,即識陰也解脫後即是登地大乘開悟。此時即是《心經》中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實證萬法唯心,如幻,真空妙有色空不二,證般若智。

若從唯識宗的角度講,修到第七地遠行地不退地,第六識意識,第七識我執識意根,才完全修除,唯識學叫轉識成智。

第六識意識轉成妙觀察智,任運不執不造作,知眾生根性。第七未那識為我執識,轉成平等性智,無有是非高下愛憎的分別心。第八識為法執識,藏識,執藏所有善惡種子的一個識,轉成大圓鏡智,圓明空寂如如不動,常寂之光。成所作智,即前六根在果上才一起轉,轉成成所作智。即大圓鏡智一轉,斷除了一念根本無明而大徹大悟,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才跟著一起轉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隨事運用悉入正受。此時所作一切事皆會圓滿成就。到此層次後,你說話也不能亂說,你一說話就會成為現實。

以上講的是四智。

開悟後證入佛性空性後還不穩定,有時會退出來,故要修保任,保任是禪宗叫法,比較通俗易懂。這段功夫十地經中講到的比較難懂。禪宗的保任較易理解。修到座上座下動中靜中,動靜都能對鏡無染才是七地不退地,八地叫不動地。然後才可出山度眾,行真正的菩薩行,內密菩薩行,外行世俗行,和光同塵,入世度眾生,大做空中佛事,也有能力化身十方了。此時叫莊嚴佛凈土,為什麼?因為功德圓滿後會在宇宙中生出一個凈土來,你會到那裡去成佛當教主,跟你有緣的眾生都會往生到那裡去接受你的教化。

當證羅漢果時,有些煩惱結使只是伏住,根子還在,到登地時才漸漸拔根,到七地時才將根子拔盡。

故大乘經中說羅漢若入滅盡定,八萬四幹個大劫後還是會出定的,因為煩惱的根子還在,他必須再修大乘才能拔根,才可能成佛。

他證到羅漢後若入滅盡定,不向上修了,那麼他就是定性聲聞和緣覺,聲聞是依師而修的叫聲聞,緣覺是修十二因緣證悟的就叫緣覺。辟支佛也是證到這個境界,辟支佛是無師自修自悟而證得此空性的叫辟支佛。修證到羅漢果,證得人我空和緣起性空,修到這個高度就標誌小乘法修完了。但是他還不知第八識藏識。因為小乘法中佛沒有明講,且他功夫也沒到那層次。

他們若是入滅盡定不出來,灰身滅智,那麼他可定八萬四千大劫。但是在一些大乘經中,佛就勸這些已證得四果的阿羅漢們,不要得少為足,要回心向大,捐舍小乘,上面還有可修的,就是修大乘佛菩薩道。這就是法華經,楞嚴經中講的「回心向大」。

這個大乘法佛對凡夫弟子沒有講,因為怕他們會害怕要大量度眾生,還有時間要那麼長,怕他們退失信心,故對凡夫弟子沒講,對凡夫弟子先講了一半,講了小乘羅漢道,因為證羅漢道比較容易,有些上根弟子在開法會的當下就證悟了,有些回去修幾天或幾月或幾年就證悟了羅漢道。當證悟羅漢道後,佛才對他們講大乘法,勸他們再向上修大乘法,要發大菩提心,要大量度眾生,要經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成佛才是終極目標。此時那些羅漢弟子一般就會不怕。因為一是對佛更加增強了信心,二是自己已經有了較大的神通和智慧,能隨意上天入地,能知五百世的宿世因緣。故一般就不會怕,就會繼修大乘法。從大乘經中可知,大乘經聽法的對象都是四果羅漢,天人及大菩薩長者龍天護法等。

當然經中也講,也有一部分羅漢腦子轉不過彎的,不信大乘法就去入滅盡定了,灰身滅智,那就只能等八萬四千劫以後再說了。這個就叫有餘涅槃,證佛果後叫無餘涅槃。

但你也不要怕,誰也不知你已經修了幾個阿僧旅祗劫了,也許你已經修了二個半阿僧祗劫了,也許你就差那麼幾年了。所以你對自己要有信心。

還有個概念分段生死,到七地遠行地不退地後才能真正了「」分段生死「」,進入「」變易生死「」,此時你才有能力不去投胎。若沒修到七地不退地前,你生生死死投胎轉世 由不得你。亦有說慧性菩薩到一地歡喜地就有能力不去投胎,悲心菩薩要到八地才能不去投胎。以後就是意生身化身起用度眾生了。其實就是禪定功夫修得好的話就早具備這個不投胎的能力,定功差一點就晚一點。

人死後前七識全部斷滅歸零,僅剩一個第八識最後離開身體,第八識藏識離開後才算真正死亡。人去投胎時這個第八藏識第一個去,然後再漸漸生起前七個識,又成了一條好漢。故知我們真正主人是這個阿賴耶識,但你又不要認為他是一個實體,他具有空性。

人死後雖然前七識全部歸零,你這一世學的做的想的,全部滅了,你不知道了。但是你此世所有學的做的想的,在你做的當時就已作為種子全部收藏進了第八阿賴耶識藏識中了。這個藏識的藏字就是收藏的意思。阿賴耶識譯成中文就是「我」之意。他具有收藏性,到你投胎後下一世,那些藏識中的種子會自動不斷流出來,第七末那識就將這些種子執為我,加個我字,然後交給前六識,第六識意識就會分別及造作。將合意的就愛,不合意的就恨就討厭。並且會指揮前五根去造作現行。他又會被阿陀那識藏識作為種子收藏進去。故知煩惱痛苦的根本就是這個第七末那識的我執和第六識意識的分別造作造成的。故我們在做功夫時要滅掉這兩個識就會成功開悟解脫一切苦厄。

這裡你要注意哦,修道起手一般從六根中隨取一根入手起修,但最終都是要滅掉這兩個識,才能滅苦,才能脫輪迴。即要滅除第六意識和第七識意根未那識我執識。佛給我們講了許多方法修道,都是符合這個大原則的,不會違背這個大原則。

修到七地八地不動地後,這兩個識滅除了,此後阿賴耶識就再也沒有被此二識污染過的種子收臧進去了,只有流出原來的污染種子沒有收進,直到污染種子全部流盡,就轉成眾生人人本有的如來藏識,轉成大圓鏡智,就成佛了。

生命的真相就象江河水一樣,種子不斷流出來,再加上你現世六根的造作攀緣分別思考及現行,就形成了今世的所有際遇命運。同時這些際遇再加上你的六根攀緣執著分別思考造作現行,這些又會被藏識作為種子收藏進去,作為以後的果報。眾生的生命過程真相,其實就是這些種子不斷的流出收進的過程。就象長江水一樣,你看長江好象永遠沒變,其實它裡邊的水時刻在流,上一分種和下一分鐘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現實的世界及萬事萬法,其實就是六識七識對藏識中流出的種子不斷執取處理的過程,全部是虛幻的。佛陀知道了這個真相後,故給我們講萬法唯識,萬法唯心,如幻如影,真空妙有,空有不二,色空不二。也就是《心經》中描述的一樣。

這個唯識學理論性很強,專用名詞多,有一個專用名詞你不了解定義的話,你就看不下去了。故很難學,他是將生命真相展開來分析,非常複雜。關於唯識就講這些,再講有人會看不下去了,會暈。對做功夫及了解生命真相,有以上這些知識也差不多夠用了。

這個唯識學佛陀在經中講,他怕眾生「」執為我「」,故對凡愚不開講,只對高智慧的大菩薩才講。

解深密經頌曰: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你若看懂了我上面介紹的內容,再去看心經,般若經,那麼你一看就懂了,就會感覺無比親切。懂了就叫解悟,不能受用,只有修禪定功夫證到那個境界才叫證悟才能受用。

還有個概念叫法報化三身,也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法身自性身,是生命真正的本源,本自具足,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恆常清凈,能生萬法,不會斷滅的第八阿賴識,也叫如來臧。其他七個識都會斷滅,這個識他永遠不滅,但你不要執其為實體,他亦具有空性。亦即「心經」中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心即佛心,因無明遮障,故不能自見清凈法身。其能生萬法而不執取,恆常清凈,前七識都由它生。我們修道就是要證悟此法身,證悟了就叫明心就叫開悟。

報身受用身,就是果報身,報應身,自作自受各人不同。我們現在每個人的身體就是報身。

化身變化身,是禪定功夫修到很高時,才有能力化千百億化身去度眾生作佛事。

以上就是講的三身。三身四智都已經介紹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神通,你若修好了禪定功夫,那麼一定會有神通,他是屬於智慧的一部分,人人本自具足,眾生因業障而無法啟用,你修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有五神通,最後一個漏盡通只有成佛後才有。這個神通就如小孩長大後自然會說話走路一樣自然,你沒有神通是因為你還沒修到那個層次。但有了神通你不能常常去玩神通,會影響你繼續進步的,偶而玩一兩次也沒事。我國古代叢林中規定不許顯神通,是為了保護修行人能順利修行進步。

這些過程講起來,寫起來非常麻煩,可以寫幾本書,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天天一邊度眾講經說法教徒弟,這就叫隨緣度眾生。一邊還能時刻保持在禪定中。

如果你還不能做到動靜都能在禪定中的話,那你就盡量少出去,少見人,禁語,閉關打坐修定,除了吃飯睡覺外,都要保持在定中,最後連吃飯睡覺24小時都要在定中。這樣禪定功夫日日增高,經過一定的時日,從量變到質變,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這樣層層遞進,功夫境界在不斷的提高,微細惑在不斷消除,智慧在不斷提高增大,直到成佛。沒什麼複雜的,就做這二件事,隨緣度眾和楞嚴大定。如果在山裡閑關也是這二件事。你功夫高了一些非人也會來跟你學的,所以在山裡也是這二件事。經中講,「」理可頓悟,事要漸除「」。就是講開悟可一剎那完成,而這個禪定功夫是要靠長期積累,沒有捷徑可走的。

在此過程中其實就是禪定功夫不斷提高,智慧不斷開發的過程。其中心核心就是禪定功夫,故知修禪定功夫才是真正的主課,修禪定功夫才是硬道理。若沒有這個禪定功夫,那麼你嘴上說得口吐蓮花,還是只益戲論。多知為敗而已。

我這樣子用口語講,你們對大乘小乘的關係應該清楚了吧!

並且對整個佛法的框架也應該清楚了吧!

羅漢,菩薩,佛是三種修到不同層次的聖人,他們都證到了空性,但層次不同。名字不同當然有區別啰,否則佛何必這樣麻煩,直接叫他佛好了。

學南傳小乘的人不要以為證得羅漢就到頂了,如果真到頂了,佛為何不印證他證得佛果了?而是印證他證得羅漢果了?

現在應該對整個佛法的實修次第戒定慧也清楚了吧!

其中「」戒「」字「主要從如何實行角度講了一個輪廓。」」定「」字其具體內容沒細講,「慧」字重點講了大乘慧,因大乘慧複雜難懂,故作重點梳理,大乘慧應該已經講得較清楚了。小乘定慧簡單易懂,你自己去看書學習吧。重點是要找到你「」自己如何修「」這個關鍵。關於戒"字「定「字的詳細內容,你自己去看書讀經吧。

我今借這篇答題文為基礎,又添加豐富了一些內容。旨在建立一個框架和修行次第,這個框架沒有幾十年的專心學習和悟性,很少有人摸透。並想把一些錯誤的觀念扳正。否則一些沒有能力去研究經律論的人就會被誤導,努力了精進了卻修不出成績。

此文內容只是將經律論中的一些資料進行梳理,從實修角度把他簡單的表達,並非我個人創造。雖然會有許多人有異議,但有緣人看後自會得益。

我們佛教內部不要諍來諍去,都是見地不清啊,成績又修不出來,弄得都象心靈雞湯,聽聽很有道理,到用時發覺用不上。努力了多年也沒成功,壞了多少人的信心啊。

修戒定慧才是主課,才算正修,修禪定功夫開智慧才是硬道理,其它都是輔課為此作準備而已。這一點你腦子裡要始終時時清楚警醒驚醒。

不要學了許多高深的理論,忘了實修功夫,急著去當老師,去搞宣傳,去看別人這裡對了,那裡錯了。那就成了「畜聞成過咎」,「多知為敗」「說食不飽」「只益戲論」,結果是空入寶山,一場空。「」緘口不言才有少分相應「」。

宗教的影響力在於實證,在於修出聖人,你修出聖人了自會有千百億信徒來跟你學,宗教並不是靠凡夫到處宣傳就能傳幾千年的。

佛法是實證學科,不是心靈雞湯。佛弟子在當年證果是非常快的。我們見地正確也能很快證果。歷史上印度中國都有許多大成就者通過實證,證明佛法是完全可以通過實修來實現的。若是見地錯誤的話則就很難啰。古代禪宗祖師對來參學的和尚非常重視見地,因為見地正確後,你回去慢慢用功總是還有希望的。

下面再來講一講年輕人學佛如何取捨。是入世呢?還是出世呢?

第一種,年輕人你若是不結婚童子出家修行,那是功德無量。恭喜。

第二種,若是在家獨身不結婚修行,則肯定要工作,一邊工作一邊修行那也很好,不過恐怕父母不會同意。

第三種,先結婚傳種接代,同時守居士五戒再加修好十善業,多修福報,正淫也盡量少做。然後到一定機緣時,完全斷淫,或出家修或在家修。這部分人應該是學佛人中的絕大多數。

此中出家的就不談了。

若是在家又想修行,要想完全斷淫恐怕不容易啊!

此種人也可分三種情況。

一,大福報人。這種人在家裡言重如山,誰敢說個「不」字。說斷就斷。

二,男女雙方都學佛,傳種接代後都願斷淫修行,那也算是大福報啦,不過很少。

第三種,這種最多,即一方想修,對方不同意。那怎麼辦?沒辦法啰,這是你的業障你的情債,只能先 「了業 」 啰。以後再找機會吧。

你可以這樣做,先持居士五戒修好十善業,多做善事多修福,正淫也盡量少做。為以後作準備。福報大修禪定止觀會更加快。

那以後什麼時候有機會斷呢?

等到四五十歲更年期了,此時是一個機緣。但現代人學洋人的觀念,恐怕也不容樂觀。

那還有最後一個機會一定能斷。就看你自己想不想修了,就是等身體生病了,或是老了六七十歲了。但此時修會慢許多難許多。越年輕修越容易成就。所以越早越好。

當然也有可能,你哪一天突然想明白了:「」人生是苦,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你毅然決然地揮揮手走出圍城,奔向崇山峻岭,去修菩提大道。那絕對是大丈夫所為。我敬佩我隨喜。

即使你沒有找到機緣修禪定,你也不至於墮落到三惡道,最起碼死後可往生到欲界天,因為你持了居士五戒和十善業道。

印度古代婆羅門族有個風俗,傳種接代把小孩養大後就出家修行。

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中有多位是中晚年始修而成就的。

古代道家六七十歲始修的,也有成就者。

以上道理全部表完,其中包含:為什麼要修,修什麼,大乘與小乘,世法與出世法,入世與出世,在家與出家,如何修戒,斷欲與不斷欲,修福報與修禪定,世間定與出世間定,外道與佛菩提道,羅漢 菩薩 佛,初修到成佛的功夫次第。

諸位如何取捨你自己決定吧。望能修出一大批大菩薩來! !!!!!!!!

再補充幾句。

男子初修行有夢漏這一關很難闖過去。而女子修行則沒這一關,女子淫漏時比男子漏失的菩提(能量)要少許多,這也是女人普遍比男人壽命長的主因。故她們即使有夢漏也漏的很少,並不影響進步。故女子初修時比男子更容易入定。

但是她們初修時有經血這一關要過。

即當老朋友來時,可能會出血過多。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

你可以這樣,當老朋友來時,你用「」放空法」,即山河大地房屋身體都放空沒有了,腦子裡啥也不想,就這樣放空傻坐。到幾天後老朋友過後再用原來的修法繼續修。不管你用何法修,若碰到出血,要立刻用放空法,一用此法即能正常或止血。

對於女人初修者,從會陰部到肚臍這個小腹部位是禁區,千萬不能把意念放在這個範圍內,否則會大出血。特別是修意守法的女修要特別注意哦!!!

還有修道家法的女修們,不要看了道書就意守丹田,那是對男修講的,女修要守只能守臍上二三橫指處腰中。!!!

女修你這個常識要知道。

修到未到地定後一禪後,這個出血問題就解決了。

另外修法不能串修,修佛修道只能修一門,不能腳踏二條船,一是有法脈流不同,二是上面無法給你演化,三是有護法不同,四是最後歸宿不同等。故不能串修。

另外不管男女,要修到一禪後才能真正解決淫慾對生理上的壓力,剩下的是思想及習氣,思想問題可多讀傳統文化書多讀經解決,要知淫慾之危害。解決習氣要修四念處中的不凈觀及人空法空慧觀。

即除淫慾要從理障事障兩方面同時下手才能徹除。事障要靠禪定功夫才能消除。理障是明理轉心,較好解決。除習氣就更難更深了,一要禪定,二要轉心,三要時時反省檢查,慢慢改過改成好習慣。

但是不管是何種八十八結使煩惱習氣,身見我見貪瞋痴慢疑邪見邊見戒取見等事障理障,只要證得大乘法空,證得萬法唯心,萬法唯識,則可一齊掃空。故《心經》中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修到菩薩地七地八地,則可全部拔根。此後才能對境無染,才能萬無一失,才能保險,才能不退,才能不再六道輪迴,才能不投胎。但你化個身去投個胎玩玩也沒事。

凈土法門是我佛慈悲為沒有能力和條件修的人開了一個橫門,先到凈土去,到了凈土後還是要在那裡修的。

其實修凈土人若能結合戒定慧一起修,則往生的品位會很高。

此文通遍口語,沒有抄經摘文,是想簡潔明快,讓人一看就懂。

若是對大小乘各宗各派經典及大成就者的論典資料都熟悉的同修看到此文後,就會知道此文的資料都是有根據的,並非我個人創造,我只是對這些經律,論,作一個梳理。只有一個「」修禪定夢漏都不行「」 這個觀念是我看了許多實修者的實修體會後才得出的結論,因為事關重大必須明確提出,這也更加說明淫戒的重要性。各位可以自己去驗證體會其對錯。

此文是實修者的法寶,請珍惜。

(————大海 文)


末法時期,什麼情況都有。南傳、北傳只是從傳佛教的路徑區分。大乘、小乘只是從教理來區分。沒解脫之前,有你我的分別,解脫後,南傳「觀色無常,觀色患,觀色離」,北傳「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吵吧,反正都是無明。誰高誰低,都是愚痴。


這些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摘錄一位法師的話吧!個人覺得非常的中肯。

 黨見的問題,在當今教界非常普遍,學教和修禪者相互排斥,學顯和修密者彼此攻擊。在各個佛教論壇上,到處是所謂的宗派之爭,但這種爭論多半是出於情緒和偏見,很少是對法義的探討抉擇。我覺得,佛教各語系、各宗派都有不同長處。作為個人修學,當然要有一個立足點,然後就可以廣泛地取長補短。不論漢傳各宗,還是藏傳、南傳佛教,有長處就吸收。如果帶著偏見,以為自己所學、所修才是唯一真理,將會障礙多聞。如果再以這種偏見去攻擊其他宗派,就是造作口業,甚至是謗法重罪了。


我只是覺得你所提的問題暴露了你自身的問題。


你把阿含經翻譯成現代文,以你的眼光來看它也像心靈雞湯。至於你喝不喝,我就先干為敬了。


您非常有大乘根性

代表大乘賊住愛您


推薦閱讀:

修行人如何承受宿命通?
你怎麼看待藏民的信仰,不加思考的深深投入到一種信仰,是讓人感動的虔誠嗎?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之間具體有什麼區別呢?
西藏農奴的孩子能做喇嘛么?
如果說,我頓悟了生死,請出題辯倒我。?

TAG:上座部佛教 | 大乘佛教 | 藏傳佛教 | 漢傳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