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凈土專修的疑問?

網友隆重邀請:@還好有你 @妙識 @凈土解行 @慧文

詳細疑問如下:

1.不可以看凈土以外的經書??

2.只能修這一個法門,不可以同時修別的??

3.雜念紛飛念佛是否有有把握往生凈土??

4.對自己沒有信心怎麼辦?

希望師兄們幫忙轉發這個問題。相信和我一樣有疑問的人很多。


1.不可以看凈土以外的經書??

舉個例子,拿禪宗對比來看。

凈土宗是有宗,禪宗是空宗。兩宗的宗見不同,自然修法不同。

凈土是一句佛號到底,打死一切念頭。禪宗是直指心性,以心印心。

好比關一個電腦。凈土宗是認準了右上角的紅色叉子,不管什麼窗口,都去點那個叉子。

最後清凈利落。禪宗是直接拔了電源,立馬就消停了。

那麼現在有兩套說明書,一個教你怎麼點叉子,一個教你怎麼拔電源。

一個點叉子的人去看拔電源的說明書。很可能看完了也忘了叉子怎麼點,更找不到叉子,也沒找到電源……

所以不是不可以看以外的,而是看完了好不好……

對於很多修行路上的人來說,不好!

如果叉子都點完了,電腦也關了,就是修行到法身成就了。看看別人的法門,怎麼拔電源的,這是豐富自己,也是方便教導別人。

所以,我們不說不可以,但是我們同時也建議,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2.只能修這一個法門,不可以同時修別的??

一個窮光蛋,想發財,想掙錢。

那我在中國,我就想方設法掙人民幣。

您現在問,這個窮光蛋能不能同時掙美元和人民幣。

美元是美元的掙法,人民幣是又一套規則。

所以,

不是不可以,而是不效率。

兵法里有句話,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所以,用全部的精力做好一件事,而不是遍地開花又顆粒無收。

英文那句話咋說的來著,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3.雜念紛飛念佛是否有有把握往生凈土??

沒戲!

往生凈土不是拿著意願玩兒的,是憑真本事的。

凈土五經一論,說的清楚,極樂世界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這個問題的邏輯類比,我窮的兜兒比臉還乾淨,能不能加入百萬富翁俱樂部……

有貨都好說,沒貨說個屁。

所以回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是大勢至菩薩彙報自己怎麼念佛的。

不照著這個路子來,都是意淫,都是禍亂,都是瞎扯淡……

4.對自己沒有信心怎麼辦?

佛講佛法,好比世界首富上課,教普天下的窮光蛋怎麼掙錢。

你不用對自己有信心,對首富有信心,對首富教的掙錢方法有信心就行了。

對自己有信心,這叫自尊,對自己沒信心,這叫自卑。

其實,說到底,都是太把自己當回事兒,都是我執。

只要是佛法,無論什麼法門,都是要去掉我執,

如果修行修的越來越自信或者越來越自卑,這都是修歪了。

修行開始,皈依的是三寶,皈依佛法僧,

而不是皈依自己……

學佛法,用不著你把對自己有信心,

相反,對自己太有信心的人也學不了佛法,也趁早別學佛法……

信佛所說,照著去做!


1、 不可以看凈土以外的經書?? 2、 只能修這一個法門,不可以同時修別的??

蓮池大師語: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懇懇勸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說何自來乎?非金口所宣、明載簡冊,今日眾生何由而知十萬億剎之外有阿彌陀也?其參禪者,藉口教外別傳,不知離教而參是邪因也,離教而悟是邪解也。饒汝參而得悟,必須以教印證,不與教合,悉邪也。是故學儒者,必以『六經』『四子』為權衡;學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為模楷。

印光大師語:佛法大無不包,細無不舉,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尚不能窮源徹底,況具足惑業之博地凡夫乎哉。

  • 歷代凈宗祖師多是通宗通教的大德,如永明延壽大師 ,是凈土宗第六代祖師,亦為法眼宗三祖。蓮池大師「融禪凈教律為一體之大成,主張禪凈不二 」。又如印光大師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閉關閱藏數十載。
  • 末世凡夫,障深慧淺,學凈土不是不可以看凈土以外的經書,只是要知道自己根性、程度。我等不是祖師大德,也非出家人有足夠的時間專修。所以修學凈土,應以凈土經典為主,以凈土法門為主。不可妄想作佛法大通家。否則到頭來樣樣懂、門門瘟,如何才能解脫?

3.雜念紛飛念佛是否有有把握往生凈土??4.對自己沒有信心怎麼辦?

這兩個問題其實和前面兩個是連貫的,這就是為什麼要講專修,凈土法門「淺者得其淺,深者得其深」,學佛以來,觀不少佛弟子,不是專修此法,不是一門深入的人,多對於凈土法門理解有所偏差,對於凈土法門的特點,如何才能往生,不甚了解。

  • 所以「一門深入」很重要,你有這個兩個疑問也是源於對於凈土法門理解不深。

印光大師云: 西方極樂世界,莫說凡夫不能到,即小乘聖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議境界故也。小聖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無信願感佛,縱修其餘一切勝行,並持名勝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願最為要緊。蕅益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鐵案也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 (增廣上·復高邵麟居士書三)

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增廣上·與陳錫周居士書)

  • 念佛法門的宗要,在於信願行。其中能否得生凈土的關鍵在於「信願」如蕅益大師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而不是像某些人以為的,需要很深的功夫,需要一心不亂,若是如此,凈土法門又何來「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說呢?所以修行凈土法門,多看歷代祖師開示,而不要聽某某人說,乃至聽其他宗派所說。祖師早就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 雜念紛飛是否有把握往生凈土?要問你信願夠不夠。能否往生,不必問佛,但問己心,因為往生與否全在於自己。

對於信願,許多人還有疑惑,這裡個人展開講一下。許多人對於自己信心不夠,主要是沒明白關隘。

  • 往生的最大障礙在哪裡?不在於佛,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諸佛如來心心念念眾生,頭頭救拔眾生,不是佛不來接引你,而是你自己不願去。
  • 為何不願去?「凈土易生,娑婆難離」。凈土其實易生但我們往生的最大障礙在於我們自己,我們眾生貪著此娑婆種種慾望,貪著眷屬兒女、財產。放不下,嘴上說欲往生,但心中對於往生心有猶疑。這才是往生凈土的最大障礙。

所以要如何從信願上下手?就要要明白這點,「凈土易生,娑婆難離」。

不要問自己能不能往生,要問自己願不願。若願,何者不能往生?若願,佛必來迎。


印祖或者有些凈土宗大德是不是排斥聞思經典?

  印祖在《文鈔》里專門講過這個,印祖說,我為什麼叫人念佛,暫時不要去讀世間流行的一般經書呢?印祖提了幾個理由,這裡大約講一下。

第一個理由,因為當時民國期間,軍閥混戰、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等,國家內亂外擾不斷,人都朝不保夕,這個時候就應該趕快求往生,哪有時間專門好好坐下來研究經典呢?

另外印祖開示,要看這個人什麼年紀。年紀大的人,頭髮都白了,精力也沒有了,你還有時間去搞經教嗎?你在世間還能活幾天都不知道,所以趕快念佛,先把佛號念好了,往生有把握了,有餘力再去研究經典吧。

  還有一個原因,這個時代的人普遍都是三心二意,一山看著一山高,怕他凈土的信心不堅固,就叫他一般的書暫時不要看,先老老實實念佛。念佛得到利益,產生真正的信心了,也不是不看其他書,凈土宗的書還是要看,這時印祖會給他們介紹凈土宗的一些典籍看。所以印祖並沒有阻止人學經教,只是為了念佛人能增上穩固對凈土的信心,而叫他不要一開始就看很多書。

  第四個理由,就是學經教的人,特別是民國那些知識分子,學問很好,他們看經,容易起名利心,就像印祖說的都是想充當大通家,以這樣的心態去研究經典,是不能得到真實利益的。所以印祖為了折伏這一類人,就給他們講先念好佛再說,把佛號念好,意氣平了,業障消了,智慧開了,再以餘力去看經,才能消歸自性,不成口頭活計。

  第五個理由,善導大師講的專修、雜修的問題,印祖自己也解釋了一下,就是從學行上講,要一門深入,這時不應該東想西想;而從學解上講,如來的一代時教,三藏十二部都應該學的。

———仁禪法師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錄?信蓮盛開》節錄

以至誠懇切、悲欣交集的心念佛

真正的念佛,不是僅在自力上用功,那樣用功,只是個形式上隨口滑過,很難得力。只有以懇切心去念佛,至誠祈禱阿彌陀佛,這樣才容易與阿彌陀佛相應。

  這種乃泣乃啼地念佛,就像戀西大師的四句凈土詩描述的一樣,這首詩也是非常感人的。「稱一洪名哭一聲」,也就是念一聲阿彌陀佛哭一聲。「聲聲哭向大慈尊」,每一聲阿彌陀佛,就想著我們邊哭邊奔向阿彌陀佛,投向阿彌陀佛大慈悲父的懷抱。

  然後下面兩句:「此回若不歸家去,六道何時得脫身?」這就是稱一洪名哭一聲的原因。「此回」——百千萬世僅此的這一回,我們總算碰到佛法,總算碰到佛法當中最容易修持、最容易了生死的持名念佛法門,所以這一次你再不回歸自性家園、得出輪迴,那以後千生萬劫永遠也沒有機會了。

  這些大德的凈土詩完全體現出他們念佛的一種懇切心,真信切願的那種虔誠的心。「稱一洪名哭一聲,聲聲哭向大慈尊」,一看到這種凈土詩,也能推知他是一種什麼心態在念佛。

  這種至誠懇切、悲欣交集的心念佛,也就體現了凈土法門是他力法門的特色。念佛就是要這樣在信願上用功,於輪迴可愛境生厭離,求阿彌陀佛慈悲,求佛力加持,接引往生西方,必須要發至誠懇切的心。沒有至誠懇切的心,怎麼感得他力的加持呢?

  所以印祖再再講佛法從懇切、恭敬中去求,如果以悠悠泛泛的心,那肯定得不到真正的益處。真正在懇切心上、恭敬心上去用功夫,在他力上去用功、信願上用功,這樣子念佛才能跟凈土法門相應。

——仁禪法師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錄?信蓮盛開》節錄

關於往生的問題當知信願第一:

須知西方極樂世界,莫說凡夫不能到,即小乘聖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議境界故也。小聖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無信願感佛,縱修其餘一切勝行,並持名勝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願最為要緊。蕅益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鐵案也。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

--《印光法師文鈔》 復高邵麟居士書三

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

--《印光法師文鈔》 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1.不可以看凈土以外的經書?

凈土的經書已經很多了,我們每天能拿出來修行的時間有限,所以有的善知識這樣說的意思是,在時間有限生命短暫的前提下專修凈土。佛法是圓融的,選擇一門深入,長年專修是成就最快的方法。長期專修智慧開了,所有的佛經都能理解都能融會貫通,當然也可以看。但智慧薄淺修行功夫還不行,看各種不同的經書會混亂,疑惑,甚至求生凈土的信心也動搖,這樣的話就專看凈土的經典比較好。

2.只能修這一個法門,不可以同時修別的??

還是上面說的,一門深入是成就最快的方法,佛在楞嚴經上舉例說過,要把一個結了六個結的繩子解開,最好的方法是從第一個結開始解,如果同時解6個結幾乎不可能。所以要一門深入。

3.雜念紛飛念佛是否有有把握往生凈土?

重要的還是每天記數做念佛定課,雜念多不用管,長期堅定的念下去,時間到了心會慢慢靜下來的,這句佛號的力量也會越來越強。所以長期堅持,每天不停是重中之重。

4.對自己沒有信心怎麼辦?

對自己沒信心,一是要多讀凈土經典,理解這句佛號背後的意義和功德,二是要長期堅持念佛,堅持念佛信心會越來越強。另外就是一定要發願迴向願往生西方。不管做什麼善事,或者念經,或者念佛,都發願迴向願一切眾生和自己能往生極樂世界。長年的發願迴向信心就會越來越堅固。


此處回答問題1。

可以看凈土以外的書

當知境行教果皆盡相應,不相違背。

此處回答問題2。

可以同時修行其他法門。

境行教果皆盡相應,不相違背。此處應知,是諸法門,亦復如是。

禪定與凈土不相違背。若修習禪定則容易心念安定,更易達到念佛一心不亂。

數息與凈土不相違背。若修習數息則專註力變強,不易被六塵擾亂,更易達到念佛一心不亂。

觀諸法實相與凈土不相違背。若修習觀諸法實相則了知一切無常,不易被世事擾動,生起三毒,更易達到念佛一心不亂。

此處回答問題3。

雜念紛飛自然不行。但是雜念紛飛,繼續念佛,可以引發一心不亂的念佛。一心不亂,就可以有把握了。

此處回答問題4。

不學教,不研習經綸,自然沒信心。這裡又回到第一個問題,能不能看凈土以外的書?不看,就不知道往生過程是如何。不看就不知道凈土是依何出現,如何構成。不看,就不知道帶業往生還是消業往生哪個是對的。什麼都不知道,自然沒有信心。

言盡於此,祝安!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髮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佛告彌勒菩薩言。

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等為十。
一者 於諸眾生起於大慈 無損害心
二者 於諸眾生起於大悲 無逼惱心
三者 於佛正法不惜身命 樂守護心
四者 於一切法發生勝忍 無執著心
五者 不貪利養恭敬尊重 凈意樂心
六者 求佛種智於一切時 無忘失心
七者 於諸眾生尊重恭敬 無下劣心
八者 不著世論於菩提分 生決定心
九者 種諸善根無有雜染 清凈之心
十者 於諸如來舍離諸相 起隨念心

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同樣是修凈土,也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才行。

什麼樣的方法適合自己呢?有條件的在盡量多聞之後,善思,自然就知道了。

比如說我吧,我也是希望可以往生凈土的,你讓我每天念8小時的佛號,我可能就去信基督教了,反正這種方式絕不會讓我更信佛。

我就喜歡看各種各樣的佛經,看多了絲毫沒有心更亂,反而對佛描述的世界觀有更清晰的認識。

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那我自然就更信佛了。

我更信佛,那我就更有信心了。對我來說,多聞才是更適合的法門。

更誇張點,比如這幾年我看中醫書大大多過了佛經的時間,可是我看中醫書看到最後都可以看到鬼神業報之說,甚至中醫里我粉的鄭欽安,在補遺裡面都有說過,有些病,用了對症的葯,但是就是沒起色,這個時候要行善積福才有救,跟佛經又對上了不是? 怒贊釋迦牟尼一萬次。比如台灣的JT講的靈魂假設論,比如科學界講的人死後還有什麼一段信息永遠存在,什麼暗物質,統統都符合佛經里講的。

比如我有個朋友是基督教的,我還看過一部分聖經,看了很多,長期聽我朋友給我洗腦,最後不但沒讓我對佛教有動搖,反而覺得佛真是「無上士」了。

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路子。

《大集經》里講了這麼一段:

有諸眾生勤修精進遲得解脫,有少精進速得解脫,有勤精進速得解脫,有少精進遲得解脫,有因解脫非緣解脫,有緣解脫非因解脫,有因緣解脫非因緣解脫。

有諸眾生觀於內法而得解脫,非觀於外;有觀於外而得解脫,非觀於內;有觀內外而得解脫;有不觀內外而得解脫。

有諸眾生因樂行故而得解脫,非因苦行;有因苦行而得解脫,非因樂行;或因苦樂而得解脫;或有不因苦行、樂行而得解脫。

有諸眾生因讚美故而得調伏,非因呵責;或因呵責而得調伏,非因讚美;或因贊毀而得調伏;或有不因而得調伏。

有諸眾生因逆說法而得調伏,不因順說;或有因順而得調伏,不因於逆;或因逆順而得調伏;或有非因逆順說法而得調伏。

有諸眾生因聞略說而得調伏,非因於廣;或有因廣而得調伏,非因於略;有因廣略而得調伏;或有不因廣略說法而得調伏。

白話翻譯 by 地藏論壇 @劉欣

有的人是因為用功勤奮而晚得解脫,晚成佛;有人是因為不精進而迅速成佛證果。

你說這有天理么?勤奮用功而成就,我們是理解的。但是倒過來你能想像么?真的,有人就是因為懶而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技術。

有因為善因而成就的,也有因為善緣而成就。

也許你本身沒什麼善因,甚至連主觀能動性都沒有,但就是因為你旁邊有個特彆強大的助力,一個特別殊勝的緣,你就成功了。這個在社會上也很常見,比如十年前同樣是做前台接待,在阿里巴巴做前台的和在一個普通小公司做前台的,結局恐怕完全不同。

也有可能是你觀察內心而得解脫,也可能因為善於觀察外境而得解脫。也可能兩者都不是。

也有可能是因為苦行而得解脫,也可能是因為樂行,甚至還可能因為苦樂夾雜而成功的。或者跟苦樂毫無關係。

也有可能是因為有人讚美你,也有可能是因為有人罵你。所以你成功了。也可能跟毀譽毫無關係。

有人是順境成功,有人是逆境才解脫,還有人跟順逆無關一樣解脫證果。

有人是因為聽聞佛法簡明扼要而解脫,也有人是因為聽聞佛法廣博深妙而解脫,也有人是兩者兼備,或者兩者均不是。等等吧。


題主你好,末學看到這個問題很好,就來試著答一下。

詳細疑問如下:
1.不可以看凈土以外的經書??

《藥師經》: 複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雖於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屍羅。有雖不破屍羅而破軌則。有於屍羅軌則雖得不壞然毀正見。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於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如是愚人自行邪見。復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應於地獄傍生鬼趣流轉無窮。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舍惡行修諸善法。不墮惡趣。

棄多聞是不太好的。我個人的經歷就是這樣的。如果只讀一部經典,對佛法的理解難免會出現偏差。我不是一個根性比較利的人,不能做到一通全通,甚至讀一部經典也不能全部理解裡面的意思。一部經典中的內容也是局限的,必須要廣學多聞,才能對佛所說的法有更系統的理解。比如修凈土宗的人也需要讀《楞嚴經》,因為念佛如果心不專一,心中有貪嗔痴,也是會感召魔來干擾的。而按照修學次第,《地藏菩薩本願經》和《十善業道經》是佛法的大地,如果一上來就修禪定,是很容易走彎路的。不管怎麼樣,末學感覺凈土宗的修行人也應該廣學多聞,只不過是修行的過程是以念佛為主而已。


2.只能修這一個法門,不可以同時修別的??

末學個人的理解是只修一個法門是在相對比較後期的修行方法。根據一位法師的開示和我自身的經驗,剛開始修的時候應該先穩固戒律,積累福報,多做布施,然後通過地藏法門消除業障。然後修觀音法門,消除貪嗔痴。然後通過普賢行願品來開發願力。最後修文殊菩薩法門開智慧。中間可以通過地藏占察法門和《楞嚴經》來觀察善惡業報,及時發現魔障並且用各種方法應對。而且也應該接觸禪宗、密宗等其他宗派,做一些了解。當修到比較後期,對自己的根性、修學的傾向等各個方面有了比較透徹的了解以後,再深入一個法門。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有的人一念佛就知道這個法門適合自己,那就很好了。


3.雜念紛飛念佛是否有有把握往生凈土??

沒有把握。念佛必須一心制意才可以。憶佛念佛,不但要念,還要憶,就是想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中欣求極樂凈土。凈土法門是難信法門,因為很多人其實不相信有凈土,那麼念就沒有信心。所以,修行需要從理論和實踐同時入手,實踐是守戒、行善、發願自度度他,理論則是廣學多聞,用科學實證的方法來學佛,明白萬法唯心所造的深理,從而明白凈土存在的真實性,以生起信心。


4.對自己沒有信心怎麼辦?

我覺得還是要從《地藏經》和《十善業道經》開始修起,地藏法門很容易有殊勝的感應,增加信心。很多時候,沒有信心是因為各種障礙比較多,導致念佛只是嘴上功夫,跟佛不能夠連通。而地藏菩薩與閻浮提有大因緣,有百千萬億身、度百千萬億人。所以,要好好先通過地藏法門消除業障。我覺得地藏法門可以終生修,因為現代的人真的大部分連善道都很難進去,不終生修地藏法門,不但凈土難去,恐怕連善道也去不了。現代人能往生阿修羅道我覺得就已經算是很好了,何況人天。


如果一心一意的觀,信,堅固穩定,心顯出一個阿彌陀福和極樂世界來迎接你是沒毛病的。你只能隨業去你想去和應該去的地方。


這兩本書有你想要的所有答案:

無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學次第

南無佛法僧


建議你看一下弘願寺的書籍,所有答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裡面。有經典依據和祖師解釋。


1,關於凈土專修的疑問。

答:我也想問你啊!什麼是【凈土】?什麼是【專修】?【凈土與穢土】的分界點是什麼?【專修、雜修】的根據?

2.不可以看凈土以外的經書??

答:連著【凈土以外的經書都不能看】?那麼你上廁所就不能看【男女】二字,因為【佛教經書都不能看】,何況【世間文字】?自己刺瞎雙眼吧!

3.只能修這一個法門,不可以同時修別的??

答:哦,掃地也是法門哦、呼吸也是法門哦、睡覺也是法門哦。你要是【掃地、呼吸、睡覺】,就是雜修!

4,雜念紛飛念佛是否有有把握往生凈土??

答:他喵的!為了弘揚【凈土宗】,佛陀的【戒定慧】就可以拋開?就是慈悲方便?我%*≠@……省去一萬標點符號。注意【有把握】這三個字,指具備了………凈土三經【觀經、無量壽經】所說的【出離心和菩提心】!

4.對自己沒有信心怎麼辦?

答:想想你,明天被汽車撞死,然後被前世今生的惡業牽引,進入三惡道,受無量苦,經無數劫,千生萬死,受盡折磨,痛苦不堪。哦信心有沒有增加?念死法門。


1.不可以看凈土以外的經書??

這要看修行人的條件了。如果修行人已經七老八十了,若能起信,就要加緊念佛了,一心求生凈土。已經沒有時間搞經論了。如果是年輕人,就要專修凈土的前提下,深入經藏,加深自身的修為,以求廣度有情,上品上生。

2.只能修這一個法門,不可以同時修別的??

凈土法門,圓攝五宗,頓賅八教。禪、凈、律、密全含攝在這個法門裡。可能沒有善知識教授你,所以你會問這種問題。真正修凈土的修行人,這些都要修的,般若、唯識、中觀甚至密法都要修的。你應該看到,禪宗、密教都有念佛法門的,這修行方法都是相通的。只是沒人教授你。

3.雜念紛飛念佛是否有有把握往生凈土??

就因為你雜念紛飛,才讓你一心念佛的,你要業盡情空,自性清凈了,還用修嗎?念佛修的就是消除妄想雜念,待修得妄念止息了,就和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了,蒙佛接引往生凈土。

4.對自己沒有信心怎麼辦?

沒有信心是對自己修行有疑惑。到寺廟請出家師指導你修行吧,別走錯了路,就很難再有機會值遇佛法了。


從西域凈土信仰到中原凈土宗的轉變

[ 作者: 李進新、張敬全 來自:佛教在線 已閱:2919 時間:2009-11-14 錄入:wangwencui

2009年11月14日 佛學研究網

一.凈土信仰的歷史淵源

凈土即佛國,全稱清凈土、清凈國土、清凈佛剎、佛剎等等,凈土思想的最初萌芽可追溯到印度原始佛教時期,成熟於印度大乘佛教時期。佛教中有多種凈土,一佛一凈土,凈土信仰是指相信某一佛國凈土真實不虛,無尚莊嚴,發願往生其凈土,並以實際行動,諸如通過觀想念佛、實相念佛、持名念佛等形式來實踐其信仰。本文專指彌勒凈土和彌陀凈土,彌陀信仰傳入中原後形成凈土宗,凈土宗是指佛教由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原後在原有凈土信仰的基礎上一心專信彌陀凈土,稱念其名號以求死後往生其凈土,並經慧遠、曇鸞、道綽、善導等高僧大德的教相判釋,全力弘法,伴隨其在社會上產生影響的同時逐漸形成的佛教宗派。

1.彌勒信仰的歷史淵源

彌勒,漢語音譯梅怛麗耶、彌帝隸、梅低梨、梅怛麗、每怛哩、昧怛履曳等多種形式,意譯慈氏。梵語Maitreya,巴利語Metteya,犍陀羅語Matrya,吐火羅語Metrak,回鶻語Maitrisimit。從語源學和語義學的角度考察,彌勒這一詞語吸收了更為古老的波斯神話、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國教查拉圖斯特拉教(希臘語「瑣羅亞斯德教」,漢譯「祆教)與古代印度神話及吠陀文化。波斯的太陽神、光明之神密陀羅與印度的太陽、光明之神密多羅同為一個詞「Mitra」;波斯語的「慈愛」與《奧義書》的「慈氏」亦同為一個詞「Maitri」。它們與梵文的彌勒(Maitreya)、犍陀羅語的彌勒Matraya不僅在詞音上極為近似,而且在語義上也基本相同。由此可見,彌勒吸收了上古波斯和印度對太陽、光明之神崇拜的原型,彌勒的文化原型的確深深植根於上古波斯、印度兩國主流文化的土壤之中。

2.彌陀信仰的歷史淵源

與彌勒及其兜率凈土相比,彌陀及其西方極樂世界的凈土思想形成的似乎要晚一些。彌陀,中國六朝時意譯為「無量壽」,唐代時音譯為「阿彌陀」。彌陀,為阿彌陀(Amita)之略稱,漢文音譯阿彌多、阿彌跢、阿彌多婆等。「阿」為梵音之首字,一切音聲,一切文字皆不離「阿」。「阿」的意譯為「無」,古代印度認為就語言文字而言,「阿」為萬物之根源,諸法之本體。「彌陀」意為「量」,因為阿彌陀具有太陽、光明之神密陀羅的原型,所以,又譯為「無量光」,並有12光佛之稱。可見,阿彌陀這一語義與彌勒似有同源性。然而,阿彌陀還有其它兩個意思:一為無量壽;一為甘露。此二義系後世附加上去的,一則謂其有無限之生命,即徹底脫離輪迴苦海,永無生死;二則謂其以「甘露」滋潤苦海芸芸眾生之心靈,使其枯竭生命達到永恆,即擺脫生死此岸,永拔三界。從語源學和語義學的角度考察,彌陀同樣可以追溯到上古波斯與印度的太陽神和光明之神密陀羅(Mitra)和密多羅。

二.西域佛教中的凈土信仰

1.西域的彌勒信仰

西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西域系指陽關、玉門關以西的地區,包括今新疆和中亞、西亞、北非、東歐、南亞等地;狹義的西域系指天上南北,大體上相當於今日的新疆。本文所指狹義之西域。

從考古實物材料來看,彌勒及其兜率天凈土的信仰興起於公元一世紀印度的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統治時期。從貴霜王朝的都城犍陀羅出現的佛像浮雕以及位於恆河中游西北部貴霜王朝的領地秣菟羅出現的2世紀初製作的佛陀像、菩薩像(主要是彌勒像)及佛陀故事浮雕的生平事迹、彌勒與過去佛等來看,彌勒信仰體系應該於公元2世紀就已經形成,之後伴隨著佛教東傳的潮流進入我國西域地區,並在廣闊的西域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今天,根據對吐火羅文、粟特文、于闐文、回鶻文以及西域豐富的佛教遺存的考察,可知彌勒信仰曾在西域傳布很廣。其中通過對於闐文文獻的考察,季羨林認為,有關彌勒信仰的書共分兩大類:一類是Maitrya—samiti,我譯為《彌勒會見記》;一類是Maitreyavy—akarana,譯為《彌勒授記經》……。《彌勒會見記》與《彌勒授記經》二者內容基本相同,但又有區別。」[1]Maitreya—samiti基本上屬於小乘範圍,而Maitreyavy—akarana是一本則大小乘雜糅。另外在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一些粟特文的佛教文獻,其中就有粟特文的《彌勒會見記》。由此可知:彌勒信仰在西域境內絲綢之路的南道曾經是流行的。

彌勒信仰在絲綢之路北道的傳布主要集中在龜茲、焉耆以及高昌。龜茲是西域佛教石窟數量最多最集中的地區,主要有克孜爾石窟、庫木吐拉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阿艾石窟等。

首先來談克孜爾石窟,根據《克孜爾石窟內容總錄》的介紹,克孜爾石窟現在正式編號的洞窟為236個,其中能夠辨認出繪有彌勒菩薩的石窟17個,分別是:第14、17、27、38、77、91、97、100、110、114、135、155、163、171、179、196、224窟等,其中114窟含有大乘佛教的內容,另外關於彌陀信仰的圖像在克孜爾石窟中似乎從未見到。以下選取幾個洞窟做一簡單介紹:

14號窟(平面方形,縱券頂):「(主室)南壁中部是門道。西側壁中上部殘存一身立佛和一身天人。東側壁殘損。門道上方半圓端面繪彌勒菩薩兜率天宮說法圖,壁畫大部分殘失。畫幅下方繪一列平行四邊形紋和一列卷草紋。」[2]

38號窟(中心柱窟):「(主室)東壁中部是門道,門道兩側彼大部分殘損。……門道上方半圓端面繪彌勒菩薩兜率天宮說法,有一部分壁畫被揭取。券頂中脊繪天相圖,從西至東依次為:月天、立佛、風神、金翅鳥、立佛、風神、日天。」[3]

根據克孜爾石窟中發現的梵文殘卷,季羨林認為,經卷中菩薩有很多,但是寫出來的卻只有彌勒一個,且Maitreya這個詞五次出現。可見彌勒在眾菩薩中地位之崇高,也可見彌勒信仰在龜茲流行的情況。

庫木吐拉石窟晚於克孜爾石窟,繪有彌勒說法圖的洞窟有第43、46號等窟。如43號窟(中心柱窟):「窟門上壁畫彌勒說法圖,惜已殘破。但從聞法諸天的形象來看,都是用十分細的線條畫出人物的眉目,衣著和褶紋,線條勁健有力,似使用了鐵線描法」。[4]

46號窟(中心柱窟):「中心柱正壁開龕,龕上壁面畫有聞法諸天。在窟門上壁畫有彌勒說法圖……」[5]克孜爾尕哈石窟的14號窟也繪有彌勒說法的場面。

位於焉耆的七個星石窟第8窟繪有彌勒兜率說法圖,季羨林對吐火羅文A殘卷的研究認為,焉耆地區彌勒信仰最著名的吐火羅文A的著作是《彌勒會見記劇本》,此劇長達27幕,可謂是世界文學史上最長的劇本之一。一種屬於信仰的思想,能以劇本的形式形象鮮活的展現出來,可見該信仰的世俗化與大眾化趨勢。古代高昌的北庭寺的E204洞龕內有「彌勒上生經變圖局部」,繪於經變圖中央。另外,1959年哈密市脫米爾提大隊(今哈密市天山區板房溝鄉)巴什托拉出土了回鶻文《彌勒會見記》586葉。這說明彌勒信仰在該地區曾經是盛行的。

2.西域的彌陀信仰

凈土宗產生以後,凈土宗的信徒根據佛經在各處石窟、寺廟繪製了佛國凈土的圖畫,即經變畫。在西域與彌陀信仰有關的石窟壁畫出現在晚期的石窟中,即安西大都護府時期及其以後,如庫木吐拉石窟第16、14窟,高昌的柏孜克里克石窟17、20號窟以及上個世紀末發現的阿艾石窟等都繪有西方凈土經變畫,這都是中原凈土宗興起後回傳至西域的。

從吐魯番出土漢文文獻看,在唐代,吐魯番諸地的凈土宗信仰已相當流行。回鶻入居這裡後,也自然地受到了這一信仰的影響,故「凈土三經」都被譯成了回鶻文。另外,在於闐地區和敦煌發現的于闐語佛教文獻中,與彌陀信仰有關的佛典有《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這說明彌陀信仰曾經流行於該地區。

從佛教經典的翻譯和高僧的活動來看,西域高僧安世高、支婁迦讖、支謙、竺法護、鳩摩羅什、康僧鎧、畺良耶舍、沮渠京聲等先後譯出與彌勒、彌陀信仰相關的多部經典。

古代西域之佛教,于闐、高昌地區以大乘為主,而龜茲、焉耆地區以小乘為主。大乘佛教影響了周邊的小乘佛教,突出例證是在龜茲克孜爾石窟繪畫中滲進了大乘的內容,如114窟彌勒繪畫位置以及裝束、姿勢的變化得以說明。同樣,小乘佛教也影響了周邊的大乘佛教,最為突出的例證就是在龜茲——焉耆一帶盛行的彌勒信仰也為回鶻人所繼承。可見,彌勒信仰靈活地貫穿於西域大乘與小乘佛教中,廣泛盛行於西域各地。彌勒信仰在西域的傳播一直保持著繁盛的趨勢,直到佛教完全退出西域為止。彌勒信仰在西域的廣泛傳布,勢必隨佛教東漸之勢一起進入中原,在中原形成影響。

三、凈土信仰向中原凈土宗的轉變

1、中原的彌勒信仰

自從彌勒信仰傳入中原以來,南朝文人士大夫多用文學、繪畫的方式盛讚彌勒、宣揚彌勒信仰,如宋明帝的《龍華誓願文》,齊竟陵王的《龍華會記》,齊周顒的《京師諸道造彌勒像三會記》,齊沈約的《彌勒贊》。在北朝,彌勒信仰更多的是以造像形式表現的,據日本學者佐藤智永在他的《北朝造像銘考》中,列舉了雲岡、龍門、鞏縣諸石窟和傳世的金、銅像的類別數字,其中,有關釋迦、彌勒、阿彌陀佛(無量壽)及觀世音四尊像有紀年的數字如下:

名稱

數量

時間

釋迦

北 魏

103

111

15

64

東魏和北齊

46

36

17

94

西魏和北周

29

3

1

13

總 計

178

150

33

171

其中觀世音造像在北魏分裂後急劇增加,這一點值得注意。這些資料均表明在北朝時期彌勒信仰曾經廣為盛行。在中原,彌勒信仰始於兩晉,至南北朝時達到極盛。究其原因,約略可知這與彌勒信仰自身所具有的特點、生於亂世之下民眾的心理需要以及道安等高僧大德的大力倡導和最高統治者對彌勒救世主思想的青睞是分不開的。

2、中原彌勒信仰的衰落與彌陀信仰的興起——凈土宗的形成

據相關數據顯示,彌勒信仰在隋朝時開始衰落,彌陀信仰日益興起,觀世音信仰依舊盛行。據「北朝至隋唐時無紀年造像之中,彌勒為22例;阿彌陀佛127例;無量壽9例;釋迦牟尼佛42例;觀音147例。隋唐時紀年造像,阿彌陀佛147例;彌勒15例;釋迦牟尼佛11例;觀世音53例,同時又有盧舍那、多寶佛、藥師等多種題材的出現。」[6]

彌勒信仰中「彌勒即將出世」的預言,可以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神化其身份,以彌勒的化身自居,也可以被民間的農民起義者利用。在北魏末年,就有沙門法慶領導的大乘起義,口號是「新佛出世,除去舊魔」。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515年)九月,「沙門法慶聚眾反於冀州,殺阜城令,自稱大乘」。同年九月被鎮壓。第二年,大乘餘眾又突襲瀛州城,衝進州衙,很快又被鎮壓。在隋朝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以「彌勒出世」號召的農民起義就有三次。連續不斷的彌勒教派起義,直接威脅著封建王朝的統治,引起統治者的不安和警惕,開始禁止彌勒教派。每次起義失敗後,都有數以千人被連坐,這使彌勒信仰逐漸走向衰落。

阿彌陀凈土信仰的經典早在漢魏之際就已傳入中國內地,在東晉慧遠僧團的影響下,到南北朝時又經曇鸞的大力倡導,再加之早已盛行的觀世音信仰的助推,使彌陀信仰開始盛行起來逐步走向成熟直到凈土宗的建立。

據上文相關資料的分析,彌勒信仰與彌陀信仰均在漢魏之時傳入中原,彌勒信仰受西域彌勒信仰盛行之勢的影響率先在中原盛行起來,於南北朝時期達於極盛。北朝後期至隋出現了彌勒信仰的衰落,而彌陀信仰在彌勒信仰走向衰落的同時逐步在中原大地盛行起來。這是歷史的巧合,還是有其內在的原因?筆者以為,作為中國佛教凈土信仰中最為龐大的兩個流派——彌勒凈土信仰與彌陀凈土信仰,一者的衰退,另一者的興起、盛行,兩者的變化態勢必有其原因所在,本文以下做出分析。

其一,從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來看,彌勒信仰固然有最高統治者的親睞之處,但是同時它又具有對統治者極為不利的一面,農民起義領袖多以「彌勒出世」為口號,領導農民起來起義反抗。但是起義的結果往往是被統治者血腥鎮壓,這一點可從北魏至隋唐的多次農民起義的慘敗結局中得知。屢次起義屢次被鎮壓,對統治者而言,必然明文禁止彌勒教派,對彌勒信仰保持警惕;對下層民眾而言,每次的血腥鎮壓都有上千人被連坐,使他們對彌勒信仰心有餘悸,敬而遠之。彌勒信仰在中原的正常發展受到影響,日益走向衰落。儘管在唐武周時期,武則天以彌勒佛降世臨凡自居,並冠之於尊號之首,使彌勒信仰短時內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復興。但是,彌勒信仰還是擺脫不了日益衰落的趨勢。彌陀信仰不具有彌勒信仰「未來佛」的內容,對於統治者和下層民眾都沒有上述顧慮。

其二,從高僧大德的弘法而言,彌勒信仰缺乏高僧大德的教相判釋,繼承創新。東晉高僧道安大師弘揚彌勒凈土並與弟子發願往生兜率凈土,但在當時還沒有宗派之分,彌勒凈土與彌陀凈土是兩種不同的凈土,僅此而已,並沒有優劣之分。據《高僧傳·曇戒傳》說:「後篤疾,常誦彌勒佛號不輟口,弟子智生侍疾,問何不願生贍養,戒曰:『吾與和尚等八人,同願生兜率。和尚及道願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願耳。』」[7]依此說明曇戒沒信彌陀,只是因為他與道安和尚等人有約在先,不願爽約而已,僅此而已,並無兩種凈土何者優劣的問題。所以,道安的高足弟子慧遠在當時沒有信仰彌勒,並不算離經叛道。但是,從慧遠之後,經曇鸞、道綽等人的弘法判教,彌陀信仰與彌勒信仰有了高下、優劣之別。特別是唐朝時,出現了圍繞兩種凈土展開的爭論。爭論的陣容很壯觀,包括法相唯識宗、天台宗、凈土宗、密宗等中國佛教諸宗派,玄奘、窺基、道綽、善導、迦才、懷感、元曉、慧果等高僧參與了這一爭論。特別是窺基作為一位著名的彌勒信仰者,他不去宣揚彌勒凈土,卻宣揚彌陀凈土之優勝,很引人注目。這場爭論的雙方,皆以經典為依據,各執一詞。總體而言,彌陀信徒一方採取了攻勢,咄咄逼人;彌勒信徒一方處於守勢,反駁聲勢不足,軟弱無力。爭論雖未使彌勒凈土信仰就此衰萎,但是也嚴重限制了彌勒凈土信仰的傳播。

其三,從佛教自身而言,過分強調彌勒信仰中的下生信仰使它失去了可靠信仰根基。「彌勒出世」被統治者與農民起義領導者的多次濫用後,給社會帶來的不是和諧與幸福,而是一次次災難。這有違精神信仰的終極目標。而此時,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信仰正悄然興起,日益盛行。以致於彌勒信徒偽造經典,將觀世音拉入彌勒經典當中,已經不是純正的彌勒信仰。而彌陀信仰的經典中本來就包含有觀世音信仰的內容,觀世音信仰在凈土宗形成之前早已在中原盛行。隨著彌勒信仰的逐漸衰落,佛以菩薩重,本來就有彌陀經典依據的觀世音信仰助推著彌陀凈土信仰日益走向成熟。

其四,從佛教經西域東漸中原的歷史來看,小乘佛教曾在西域流行甚廣,傳至中原遠不及大乘佛教在中原的影響,大乘佛教更能與中原的傳統文化相調和適應。在隋唐之際,中原大乘佛教在南北朝佛教的基礎上完成了中國化過程,中原佛教諸宗包括凈土宗確也形成於南朝和北朝佛教的揚棄之上。隋唐時期,彌陀凈土信仰隨著大乘佛教中國化過程的完成而日漸興盛。唐玄宗禁斷彌勒教後,彌勒信仰降為一般佛菩薩崇拜的水平,凈土信仰成為彌陀信仰一家的天下。五代時期的布袋和尚的出現樹立了完全中國化的彌勒形象,它改變了彌勒信仰的發展的原有軌跡,形成獨具特色的彌勒文化。

其五,從下層民眾的心理需要而言,中國社會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戰亂更迭後至隋唐趨於穩定,亂世期盼彌勒下世改變現實,建立人間佛國的信仰已經不符合民眾的心理需要,而關注後世歸宿的彌陀信仰更能滿足盛世時期民眾的心理需要。唐朝時期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使多數下層民眾都能安身立命、安居樂業,社會矛盾趨於緩和,民眾的心理需要自然趨向於關注後世的歸宿問題,彌陀信仰中的西方極樂世界所具有的強大吸引力滿足了這一需要。

其六,從語源學和語義學的角度分析可知,彌勒與彌陀具有同源性,且都有凈土信仰的一面。兩者經西域傳入中原後,起初,並無何者優劣的問題,當道安大師的高足慧遠信仰彌陀凈土時,並無背離師門之嫌。另外,我們可以從一些題記中看到有將彌勒信仰與彌陀信仰相混雜的情況。如「北魏神龜三年(520)翟蠻彌勒造像題記:為忘父母洛難弟造彌勒像一軀,願使王者上生天上,托生西方,侍佛左右,供養三寶。」[8]這說明,在當時有的信仰者未能準確區分二者,將之混淆。這似乎也能說明二者所具有的某種相似性。

其七,從佛教修行的角度而言,傳統的彌勒信仰要求修禪、讀經、觀像等,比較繁瑣;而彌陀信仰經過慧遠、曇鸞、道綽、善導等高僧的判教創新,使彌陀凈土信仰一改早期觀念念佛的方式,轉為以稱名念佛為主的修行手段。往生彌陀凈土的條件比起往生彌勒兜率凈土的條件更為簡便易行:「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9]使彌陀信仰既適合於目不識丁的下層民眾,又適合於學貫古今的文人墨客。

彌陀凈土信仰到唐朝高宗之時,善導大師等人為其建宗立派,中國凈土宗從此以宗教宗派的面目出現於世。凈土名「宗」,但這個宗與其它各宗不同,它根本不存在法嗣制度,既沒有師徒授受、衣缽相傳之制,也沒有「心心相印」的說法。凈土宗至善導而完全成熟,風行於天下,向東傳至日本,向西回傳至西域各地。

參考文獻

1.佛經經論:

[1][曹魏]康僧鎧譯.無量壽經[Z].大正藏.第12冊

[2][姚秦]鳩摩羅什譯.阿彌陀經[Z].大正藏.第12冊

[3][西晉]竺法護譯.彌勒下生經[Z].大正藏.第14冊

[4][姚秦]鳩摩羅什譯.彌勒下生成佛經[Z].大正藏.第14冊

[5][姚秦]鳩摩羅什譯.彌勒大成佛經[Z].大正藏.第14冊

[6][唐]玄奘 辨機原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M].中華書局.2000

[7][梁]慧皎撰 湯用彤校注.高僧傳[M].中華書局.1992

2.專著類:

[1]吳平凡 朱英榮.龜茲史料[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87

[2]陳揚炯.中國凈土宗通史[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信息來源:佛教在線)

=====================================================

凈空法師:「般舟三昧」絕對不是現代凡夫想做就能做到 人家到你這個地方念佛,是正常人,一個星期下來,這個人變成不正常了,神經錯亂,要送到神經病院,

摘自凈空法師《凈土大經科注》第366集 2013年7月19日講於香港

「今之『隨意所願,得生其國』,相當於《吳譯》之『在心所願,往生阿彌陀佛國』。《會疏》曰:『日夜稱說(彌陀光明),至心不斷,是則生因也……。」

往生正因就在執持名號。

「然則稱彼名號(彌陀聖號),至心信樂,是日夜稱說義也。」

這說到念佛。現在有人倡導「精進念佛」、「般舟三昧」,這是好事。但是在現前這個社會,現在人的善根、福德、因緣,很難達到這個要求。我年輕的時候在台中跟老師學習,老師那個時候創辦台中佛教蓮社十周年,我那個時候去的。十年當中,他只打過兩次「精進佛七」,都出了問題。「精進佛七」,同學不能超過十個人,這是日夜念佛不間斷。主七和尚,那個時候李老師自己擔任,人多了照顧不了,只能照顧十個人,所以兩次參加的同修都是十個人。其中有一個出狀況,那麼人家到你這個地方念佛,是正常人,一個星期下來,這個人變成不正常了,神經錯亂,要送到神經病院,這是老師最不願意做的事情。他通宗通教、顯密圓融,而且又是最好的中醫。老師告訴我,他用了十個月的時間才把這個人恢復正常。以後再不敢打「精進佛七」了。

「精進佛七」有這麼多麻煩、出狀況,何況「般舟三昧」!「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佛七」才七天。九十天不能夠躺下來,不能夠坐著,只能夠站著,只能夠走動,我們想想,那要什麼樣的體力、什麼樣的毅力?絕對不是現代凡夫想做就能做到,不可能!

=====================================================

大乘佛教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區剛興起,就有言論【大乘非佛說】

初期大乘經典《般舟三昧經》支婁迦讖翻譯,就是信行的經典,裡面有大眾【大乘非佛說】的記載,也有第一次阿彌陀佛的記載。

行品第二

  佛告跋陀惒菩薩:「若有菩薩所念現在,定意向十方佛。若有定意,一切得菩薩高行。何等為定意?從念佛因緣,向佛念意不亂,

佛言:「持是行法故,致三昧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何因致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如是,跋陀惒,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心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是間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在眾菩薩中央說經,一切常念阿彌陀佛。」

佛告跋陀惒:「我持三人以付。若持是事為說經,使解此慧至不退轉地無上正真道,然後得佛號曰善覺。如是,跋陀惒,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見佛已從問:『當持何等法生阿彌陀佛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

  佛言:「是菩薩用是念佛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常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比丘僧中說經,說經不壞敗色。何等為不壞敗色?痛癢、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不壞敗色,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如是為念佛。」

佛言:「善哉!善哉!跋陀惒。如是,跋陀惒,色清凈,所有者清凈,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三處:『欲處、色處、無想處,是三處意所為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怛薩阿竭,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痴,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樂者,皆念所為,設使念為空耳!設有念者亦了無所有!』如是,跋陀惒,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

  佛爾時頌偈曰:

  「心者不知心, 有心不見心,

   心起想則痴, 無想是泥洹。

   是法無堅固, 常立在於念,

   以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

《般舟三昧經》表達了阿彌陀佛念佛的本意,

【心者不知心, 有心不見心,

   心起想則痴, 無想是泥洹。

   是法無堅固, 常立在於念,

   以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

這才是真正的念佛!

大眾【大乘非佛說】的記載

譬喻品第四

   佛言:「其人從持是三昧者,所去兩兩三三,相與語云:『是語是何等說?是何從所得是語?是為自合會作是語耳!是經非佛所說!』」

佛言:「痴人自於前世佛所不供養,不作功德,反自貢高,多行誹謗嫉妬,用財利故,但欲求名,但欲嘩說,不得善師,亦不明經,聞是三昧已不信不樂不入中,反誹謗人言:『是彼不知愧,為自作是經耳!是經非佛所說!』

佛爾時頌偈言:

  「假使三千界, 滿中珍寶施,

   供養佛世尊, 以用求佛道;

   設復有比丘, 聞是佛三昧。

   信樂而不疑, 其福過彼上。

   諛諂懷自大, 無信在凶害,

   與惡師相隨, 不信是法教。

   犯戒近惡友, 堅住自貢高,

   各各共議言:『是經非佛語,

   佛不說是議, 為自共合造,

   此非法王教!』共誹謗如斯。

   竟無有是語, 此為誹謗佛,

   有樂道法者, 我故為說耳!

   有聞是經者, 仁賢而喜悅,

   其心常不疑, 不言非佛說。

   奉禁戒清凈, 受法諷誦利,

   執經普講說, 則具足道義。」

可知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自大乘佛教初期興起,就有【大乘非佛說】爭議。

==============================================================

如何看待越來越多的中產階層熱衷佛教?修改

我身邊越來越多的收入頗豐、甚至已經實現財務自由的同事們熱衷禮佛,經常去寺廟朝拜甚至捐款,說是為了積福。可他們卻對助學扶貧等公益活動沒什麼興趣。請問大家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現代中產階層99%貪嗔痴更嚴重,今世有錢,希望來世成佛,又不要修行,就必然選擇凈土法門!

他們哪有民國時期,王恩洋他們毀家復興唯識學復興佛教的真心呀!

現代中產階層99%熱衷佛教,是為了來世更大的利益,如果說熱衷佛教的人就。。。。。,那麼現代中產階層99%第一個背叛佛學!

現代中產階層99%沒有一個有呂澄大師的骨氣!

我在知乎混3個月,算是看明白了!

================================================

修凈土宗的人只要認真的學佛法,就不會信了。佛法正知正見,網上到處有,索吉達堪布、赤忱羅珠堪布、濟群法師。妙境法師 太多了!這些人信仰凈土宗,也是前世的因緣,種下了惡果,今世借著凈土宗更加貪嗔痴。

討論平時不念佛修行,通過臨終助念真的可以往生西方凈土嗎?

1.真的有西方凈土嗎?

答,西方凈土只是佛教徒的心識的意念,唯心凈土。西方凈土就客觀世界而言,根本不存在,西方凈土不是實體。就如基督教的天堂,只是基督徒的心識的意念,天堂不是客觀世界,天堂不是實體。你在茫茫宇宙找不到天堂,同樣,你在茫茫宇宙找不到天堂也找不到西方凈土,極樂世界。

所以,【平時不念佛修行,通過臨終助念真的可以往生西方凈土嗎?】就是一個虛假的問題。

------------------------------------------------------------------------------------------

理論依據,

1.佛法以緣起論為思想理論基礎,而緣起論的具體內容則是從「四緣」義展開引申的。緣起論是佛法的特質,是佛法區別於一切外道異執的根本標誌。它是佛法的諸法實相觀,在佛法中是最勝義。

龍樹菩薩在《回諍論》中云:「佛說空緣起,中道為一義。敬禮佛世尊,無比最勝說。」作為最勝說的緣起論,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則,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質,佛法就是以此作為立說大本。

2.當代佛學大師印順法師在《佛法概論》一書中對緣起的定義也有十分精闢的闡釋:「簡單的,可解說為『緣此故彼起』,任何事物的存在——有與生起,必有原因。『此』與『彼』,泛指因果二法。表明因果間的關係,用一「故」字。彼的所以如彼,就因為此,彼此間有著必然的『此故彼』的關係,即成為因果系。此為因緣,有彼果生,故緣起的簡單定義,即是緣此故彼起。在這『此故彼』的定義中,沒有一些絕對的東西,一切要在相對的關係下才能存在,這是佛陀觀察宇宙人生所得的結論。」

3.緣起論所講的就是一切事物的相對相關性,是對實體存在論的否定。在某種意義上說,緣起論就是關係網路存在論。緣起是法的實相,諸法實相就是緣起,緣起就是性空與無我。

4.佛法以緣起為宗,以實相為本,特別是大乘佛法是以開演諸法緣起實相宗本為唯一妙趣。大乘佛法認為眾生由於執迷二邊、生滅斷常之見,而作無明業,故有生死流轉,不知有離二邊的緣起中道存在,為此因緣佛出現於世,廣開緣起中道實相法門,顯示微妙真理,令眾生得以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是大智慧,由此可破無明異執邊見。解脫生死以正見為因。

5.在佛教中,大小乘各宗都有各自對緣起論的一套解釋,其觀點與方法產生差異的原因,則在於對緣起法與緣生法具體內容「四緣」的分析理解上。

緣起法與緣生法的方法論,在印度佛教中,有三大派「四緣」觀。

一是一切有部派,也稱善說因部派,二是般若中觀派,三是瑜伽唯識派。

6.依唯識學角度看,一切有部有法執在,而中觀學雖然破有究竟,但非完全了義,特別是所用方法單刀直入,唯遮不表,於理則難全部相應。唯有三時了義教的唯識學在方法上有立有破,有遮有表,雙開智劍,妙斷兩邊,於理全能相應,諸法緣起中道實相得以呈現。

7.唯識學的唯識義是與緣起論本義相符順的,而且又有不共余宗的特勝處,這就是唯識義有破有立,以顯諸法實相中道為宗。

唯識義的主旨在於轉識成智、出離解脫。唯識法門是觀心修證的方法論,故它唯在因位、內在及事用上立義,唯識者就是唯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的根本依,但此識並非本體,亦非自性神我

8. 關於阿賴耶識的體相,《成唯識論》云:「阿賴耶識為斷為常?非斷非常,以恆轉故。

恆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

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

恆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瀑流,因果法爾。

如瀑流水非斷非常,相續長時,有所漂溺;此識亦爾,從無始來生滅相續,非常非斷,漂溺有情令不出離。

又如瀑流,雖風等擊起諸波浪而流不斷;此識亦爾,雖遇眾緣起眼識等而恆相續。

又如瀑流漂水上下,魚草等物隨流不舍;此識亦爾,與內習氣外觸等法恆相隨轉。

如是法喻,意顯此識無始因果非斷常義,謂此識性無始時來剎那剎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非斷非常是緣起理,故說此識恆轉如流。」

通過如上引文可以證知,唯識學的阿賴耶識義就是唯識緣起義。

9.唯識學用種子六義釋因緣法,是對種種異執邊見的否定,同時是對萬法唯識實相中道義的肯定。

如種子的剎那滅義,是說常法實體自性不存在,因為一切有為法體都是剎那滅,這是唯識學的法體觀。

10.唯識學等無間緣的時間觀與一切有部三世實有的時間觀不同,唯識學認為時間是假施設的,如《阿毗達磨雜集論》云:「時者,謂於因果相續流轉,假立為時。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續轉故。若此因果已生已滅立過去時,此若未生立未來時,已生未滅立現在時。」

又《成唯識論述記》云:「依一念生滅,假說過、現、未,而實無有時分可得。」諸法生起,皆由識變,諸法因果及其種種分位差別如幻如化,實無自性法體可得。時間亦復如是,由於時間因果之相屬心法範疇,所以主張「唯識無境」的唯識學只講內在因果。

11.眾生由執我而有輪轉,「我」者就是迷者妄執於心之幻相。佛說十二因緣法,講的就是三世因果。所謂出世間法者,就是對時間妄執的超越。

唯識學講「唯識無境」,就是揚棄客觀空間。因為我人所覺所知的一切法,皆是識化的時間幻現的空間之相,我人的覺知無法直接與客觀空間接觸。

以時間否定空間,最後以無我性再否定時間,這就是轉依過程。

空間外在,時間內在,唯識講內在,就是從時間上進行觀行。輪迴如時輪,解脫輪迴就是超越時輪。

世間哲學有以時間為宇宙本體的,他們認為宇宙是從時間產生的,這就是時間實有論。等無間緣義體現了唯識學的時間觀,揭示了時間的奧秘。

-----------------------------------------------------------------------------------------

1.依據緣起法,西方凈土是剎那生剎那滅,所謂唯心凈土,客觀世界無西方凈土。

2.往生凈土的主體,我根本不存在,沒有一個三世不變恆常的我存在。

3.阿賴耶識就是回答輪迴主題是誰的問題!阿賴耶識不是【我】,阿賴耶識是功能,阿賴耶識不是客觀實體。阿賴耶識只是如瀑布一般延續不斷,從無始來,到無始去。阿賴耶識的如瀑布一般延續不斷,根本因就是有情大眾的貪嗔痴。

4.所謂往生,就是一個時間概念。世間哲學有以時間為宇宙本體的,他們認為宇宙是從時間產生的,這就是時間實有論。

唯識學講「唯識無境」,就是揚棄客觀空間。因為我人所覺所知的一切法,皆是識化的時間幻現的空間之相,我人的覺知無法直接與客觀空間接觸。

唯識又論【無我】,【我】只是有情的執著。唯識講內在,就是從時間上進行觀行。佛學所謂出世間法者,就是對時間妄執的超越。時間也不是客觀的存在。

5.平時不念佛修行,通過臨終助念真的可以往生西方凈土嗎?

是完全的假問題。

問題的目標,西方凈土不是客觀世界的存在。

問題的主體,【我】在佛學中不是客觀存在的,佛學中無實體的【我】。

問題的前提,【時間】在佛學中不是客觀存在的,佛學中無實體的【時間】。

所以,你問【平時不念佛修行,通過臨終助念真的可以往生西方凈土嗎?】,在佛學看來就是一個虛假的問題。


推薦閱讀:

凈土三聖即主尊彌陀左大勢右觀音是表法凈土實修方法嗎?光從外在念一句佛,能否就斷定此人沒如理如法修念?
修凈土法門如何知道自己的成就進展?
去了極樂世界會不會幾年後審美疲勞?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大乘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