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培種植與每個飯桌息息相關,政府也有1號文件鼓勵新農業,農業和生物也是必修課目,為什麼沒有發展開來?

下面是我搜索到的一些資料

BrightFarmer成立於2011年,總部位於美國紐約,是一家在都市從事蔬菜生產的企業。該企業利用大都市的廢棄空地,建築物屋頂等空間資源開展水培種植。

水培種植在美國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技術,比較適合人口密集但是土地資源稀缺的大都市。

水培種植可以給都市人口提供新鮮的蔬菜,而且都是大棚種植,沒有蟲害,因此不必擔心農藥的危害。

同時,因為距離和資源優勢,BrightFarmer供給蔬菜零售商的價格和傳統農企差不多,甚至還要低,這使得他們的產品很有競爭力。

同時他們的生產不會受到太大的氣候影響而波動,因此他們可以跟客戶簽訂長期穩定的合同。

既然擁有成熟案例,這個是否可以仿製?


貴啊

1 生產貴 那一套設備 廠房 沒幾十萬下不來 去農村租地一年一畝才400多塊 貴點也就1000多塊

2 賣的貴 平均蔬菜價格十幾塊吧 同樣的蔬菜市場上才幾塊錢

3 個人吃過 覺得味道不好

4 能夠生產的種類畢竟有限 現在主要還是葉子菜把 想吃點黃瓜絲瓜南瓜 怎麼破?這玩意就得種收穫指數高的東西才划得來

5 同樣的資金 去投入個綠色種植 可能更划得來


感覺關於「水培」、「滴灌」之類的問題都快成農業門類的例假提問了。。。

這些技術並不高大上,如果你有錢,自己願意干或者能僱到人(最好是懂行的)跟你一起干,種出來還能賣出去,那你就干唄。

如果順利的話,你會發現,付出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對比來看,還是給別人打工或者從事其他行業更賺錢。

如果不順利的話......這不是很正常嘛?


不請自來,希望可以獲得更多討論吧。

直接回答題主的最後問題:以我個人的觀點,在當前的市場情況下,是不能實現商業上的仿製的。

原因有3個:錢,錢和錢。

第一個錢,是指水培種植所必須的設備投入成本高。之前的工作中,為多個水培項目做過設備配套,因此有一些計算用水量的經驗。使用水培有一個前提:由於水培對水量的需求大,且水溶肥的價格高,因此儘可能的要循環用水,即需要將全部灌溉水收集起來,過濾後再次使用。因此相比於傳統種植,水培需要一套完整的水循環系統(包含供水、儲存、過濾、灌溉、回收、消毒等等及相對應的土方工程、管路鋪設等工作)。此外,由於種植槽(或托盤)重量大,因此全部的支撐結構標準更高。兩者結合,帶來的就是高昂的前期投入。

第二個錢,是指水培的競爭對手-日光棚種植的成本低。刨除第一條提到的、顯而易見的初期投資低的前提,日常維護及勞工的支出,是當前日光棚的成本佔優的另一方面。首先,水培系統相對複雜,導致水培種植必須有更高水(gong)平(zi)的管理人員。而日光棚通常是由農戶自行使用,不會單獨列出工資加成在生產成本上。其次,由於水培通常具有規模化的特點(否則自動化難以實施),使用的溫室結構普遍為連棟溫室(或玻璃材料,或薄膜材料),因此冬季加溫就成為必須。而日光棚溫室由於具有較厚的土牆,儲熱及保溫性能較好,因此冬季可以少量甚至無需加溫即可維持作物生存;再次,日光棚種植相對靈活,冬季在棚內種植,夏季可將棚膜撤去後變為露地種植,可以(以較低的效率)實現周年生產。而連棟溫室相對固定,一年四季都要在棚內種植,因此在夏季,就又產生了降溫的成本(但此成本較低,故列在最後)。總之,生產過程中,水培的成本也是劣勢。

第三個錢,是我們國內當前農產品的售價低。下圖是我個人在日本東京某普通超市中拍攝的番茄售價,作為最普通的番茄而言,和我們國內的價格相比是要高出一大截了。當然日本國民的平均收入也會較高,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溫室建造和使用的成本,在不同的國家,有明顯差別的僅僅是當地的稅收和人工成本。因此,若我們考慮的是蔬菜的絕對價格,顯然常規蔬菜價高的區域,就更容易實現自動化生產。至於自動化的形式是滴灌、噴灌、潮汐式灌溉還是水培,那就完全取決於種植作物對生長環境的要求了吧。

當然,作為從業者,我非常希望,也非常堅信蔬菜(包括題主提到的水培)的自動化生產會在國內發展起來。畢竟勞動力短缺、食品生產追溯與產品一致性的要求帶來的問題,是無法從傳統農業中找到答案的。

歡迎有益討論或批評,一定回復。


技術、資金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搞清楚,需求是否到了這個階段:

你怎麼確定你種出來了,就可以不賠本,還賣得出去呢?


專業相關,在美國有進行過相關產業的學習和調查。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即使在美國,水培技術本身的成熟並不意味著它提供的作物在市場真正的佔據了一席之地,乃至非常有競爭力。美國溫室出產的番茄大多來自墨西哥和加拿大。而墨西哥的溫室種植產業經過政府扶持和一段時期的野蠻發展,也帶來了產能過剩,資源浪費的惡果。

水培,或者稱之為Hydroponic的栽培方法也是經歷了許多年的發展從單純的營養液栽培到淺液流栽培和深液流栽培再到現在的霧培乃至現在非常流行的Aquaponic(魚水共生系統)。不可否認這項技術確實是會在未來佔據一席之地。

但正如題主所問,為什麼沒有發展開來?

最重要的一點,是市場的認可程度。

就像中國人民對農作物有著綠色,非轉基因的偏愛,美國人民對蔬菜等產物也有著一些特殊的訴求。Local, NO GMO, Organic 是我見過最多的三個標語。溫室栽培,或者說水培的優勢就是在這個Local上面,但是輸在了最後這一點Organic上面。關於美國農作物Organic的認證標準 USDA有一套完整的體系。而溫室栽培的因為種種奇怪的原因,並不被認定為是Organic的。為此美國的溫室農場主和學院派的支持者也展開過長久的鬥爭。(原因真的非常奇怪和有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討論一下。)

其次,回到水培技術本身,高成本導致了水培技術溫室栽培的作物可選範圍非常小。

如果稍有了解就會知道,水培技術的產物最大頭是番茄,其次是黃瓜,辣椒,茄子。茄果科植物的天下,其次就是高品質的葉菜類植物,生菜在良好的水培條件下實現快速周期生產。日本的無菌生菜工廠是個極好的例子。

水培技術需要配合相應的溫室設備和後續的維護和能耗。而一套合適的溫室的要價並不是像地膜技術那樣可以迅速推廣的。

機會成本本身也是極其嚴重的,溫室內的環境其實非常脆弱,由於作物的密度大,溫室設備的一點小故障就可能帶來極大的損失。採用淺液流栽培的作物如果經歷斷電,只要20分鐘就會全部死亡。

關於水培的類型,hydroponic所涵蓋的類型並不止於"根系在水中"那麼簡單。固體基質+營養液滴管,將營養液化作霧狀為根系提供營養,甚至是某些特製的栽培袋(信封袋栽)都可以歸屬到水培當中。而每一種的環境需求和可栽培作物又各有不同。

上面兩張圖分別是椰糠基質栽培的番茄和深液流栽培的生菜,都是在美國非常成熟的技術。

水培另一個熱門方向是用於大田作物的育苗。我所知道的美國學生創業有成功設計出玉米溫室育苗的項目,並獲得了孟山都千萬美元的投資。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人。

我在美國時所在的學校,科研中心會為當地的農場主提供技術支持和教學,有償課程,3天800美金,基本爆滿。很多白髮蒼蒼的農場主都是這些課程的回頭客(真不知道這是教的好還是不好……)。為的就是能從這些已經在溫室行業浸淫了幾十年的人身上學到先進的技術。而運行溫室以及其中的水培系統,是一套挺複雜的工序。在美國修建溫室到後續的設備服務都可以有完善的第三方公司提供。就這樣農場主仍需要豐富的經驗和知識來根據感測器傳輸回來的數據做出判斷進行調整。更不要說中國這種高難度模式了。

晚上看到的題,簡要答一下,有可能的話會有後續的資料補充吧。


呵呵,水培是不用農藥,但是化肥,抗生素的含量呢?說好的全自然呢?


投入大,技術高,而且目前來看不一定賺錢吧。

中國農業相對歐美還是比較落後的,土地流轉完,老一批農人過去,新一批農人上來,應該會好一些。

我們在或有意或盲目的努力著,希望中國的農業可以發展的快一些。

就疏果而言,我們各個品種的品質還是很棒的,比如番茄、黃瓜,但是在種植,管理,品牌建設,營銷模式上,還是有很多事情可做的。


謝邀!針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您說的很對,這種技術已然成熟,而且也有公司在做,但對與大面積推廣有困難,原因有三:1、農民的文化素質沒有那麼高,這種技術需要農民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水平,懂得配比與使用一些機械;2、成本有點高,對於傳統農民來說,如果要投入很高成本去改變現有的種植技術,他們不一定願意接受;3、水培種植技術在國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不是每一種作物都可以實現水培種植,而且農科院專家教授對於新技術的推廣進程緩慢,科研進程卻很快,無法將實驗結果變現。所以您如果作為一個擁有一定技術基礎,而且資金相對充足的新農人,可以建議您去試一試。


1、基礎設施建設,設備投資巨貴。(水培大規模生產,是不可能露天的,露天中氣候天氣對水溶液影響不可控。下場雨,刮個風進點沙子都要換水,換水就要換肥…屋頂廢棄工地,也存在分散,難以集中管理的問題。)

2、技術要求相比傳統土壤種植要高得多,需要專業性極強人員。

3、需水量大,國內水資源,南方還好,北方既資源匱乏水質又差。

4、純水培,不用基質培的情況下,只能種植葉菜類蔬菜,有局限性。

5、口感和品質,一般並無明顯優勢。水中需要加大量氮素,就特別容易使硝酸鹽、亞硝酸鹽含量過高。

6、在國內的生鮮食品監、管檢測水平沒有明顯提高和規範的情況下,用不用農藥,用多少,殘留是怎樣…沒人說的清楚。真正良心做東西的,價格上不去,白白浪費感情,你會發現還是用點葯、多上化肥,看起來翠綠、完整、新鮮的東西市好,成本低,市場價格卻還不錯…


目前的農產品市場還是處於劣幣驅逐良幣的狀態。

什麼時候消費者接受了10元/斤的生菜了,Bright farm的項目在中國就有希望了。


謝謝邀請,看來目前關注農業農村的人真的不多了,竟然連我這樣的小透明都被邀請了。。。

簡而言之,成本。

中國的大城市擁擠嗎?擁擠

中國的土地擁擠嗎?不。

題主需要考慮到當前中國所處在的一個實際情況:農村的大好的廣闊的肥沃土地都被撂荒了,而水培種植對於我這種接收過所謂「高等教育」的人來說都是比較有難度的技術,比較陌生的事務,更別說對於當前農村裡留守的50歲以上的老人和N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了。

其實有難度並不是問題,如果有豐厚的利益回報的話肯定會有人做的。。。

可是問題是,利益並不豐厚啊。。。

至於中國的企業家們,相比於農民階層而言,他們的逐利性更明顯更赤裸裸,他們的選擇也更多。所以,你懂得。


你吃過春天的第一茬春韭,第一茬香蔥,第一茬香椿

就知道水培出來的蔬菜缺什麼了,缺那種濃濃的生髮之氣

當然,西紅柿、小西瓜類的水培,還是有市場的,尤其是冬天


不掙錢,也不是啥高科技的玩意,每年整點迎合領導看的。


生產成本還很高,產品價格還很低


因為沒錢咯,而且農業這個問題真的要綜合各個方面,地理位置,蟲害,氣候,所以這樣大型的科技試點還沒有人敢做,而且目前中國還沒有到那種要用高科技來種植水稻的程度,一個是因為和美國不是一個level,美國可能大部分人都不務農了,但是中國還有,至少比美國要多,可能從某種程度上說,如果務農的人少了,科技就會介入更多


農業發展是挺快的 可是模式不同 現在國家政策支持的是大田農業 要求機械化水平高 是兩化融合的方向 加上做農業的人員並不是也別多 一般都在高校 科研院所 加上國家對農業技術人才不夠重視 所以進行起來還是有困難的


推薦閱讀:

一隻母鳥怎麼辨別蛋是自己下的,我們能給母鳥其他的蛋讓它孵化嗎?
今年(2016)畢業的生物研究生,目前就業形勢如何?你們是選擇了轉行還是繼續跳坑?為什麼?
推薦適合生物科學專業的本科生閱讀的期刊?
如何評價方舟子發文質疑韓春雨「諾獎級」實驗成果?
如何看待12位學者實名發聲:沒能「重複」韓春雨的實驗 ——呼籲有關方面組織第三方介入調查?

TAG:創業 | 農業 | 生物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