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神聖羅馬帝國的「帝國圈」(Imperial Circle)制度?

我是題主,在這裡補充一下問題的出發點:

神聖羅馬帝國的鬆散性和中央集權的缺失是公認的,帝國圈制度自然不可能是有效率的行政管轄制度,那麼這個制度的實質是什麼?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感謝這個久遠的邀請 @Erzherzog 僅從背景角度來談一下這個問題。帝國圈制度的產生是馬克西米連一世皇帝時代帝國改革的一部分。

神聖羅馬帝國在大空位時代的混亂嚴重削弱了皇帝權威並使得皇位迎來了一段頻繁易主的時期。但是這也導致了帝國秩序的混亂。特別是胡斯戰爭期間帝國缺乏中央協調的問題徹底暴露了出來。這段期間里的艱苦戰爭使選侯們意識到之前皇帝競選王朝頻繁換屆的弊端。腓特烈三世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當選的,帝國等級希望哈布斯堡王室的連續當選能加強帝國秩序的整頓。但是腓特烈三世的政策主要是針對他的家族事務,這使得帝國等級相當失望。

而馬克西米連繼位之後,由於爭奪勃艮第遺產的需要以及義大利戰爭的爆發使得他更加需要國內的支持,因而他在改革方面持有更開明的態度。帝國在這個時期碎片化的趨勢雖然無可阻擋,但是這個時期還沒有任何一個邦國能脫離帝國獨自生存。這樣的結果就是雖然帝國的權威衰落了,但是帝國成員的共同事務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這是帝國圈制度建立的背景,它的目的不是為了建立更健全的帝國行政體系,而是加強帝國內部各部分的聯絡和協調,這種需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為歐洲十字路口,地緣決定了日耳曼地區在相當一段時間都作為各方勢力的戰略緩衝區,貫穿整個歐洲中世紀各時期各方的力量對比,從某種角度上可以看做是由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日耳曼地區及北義大利諸侯的影響力所體現。

假設某個勢力某段時間內取得了對神羅境內大部分邦國主導權,同時期其他任何一方都無力單獨與其抗衡,隨之歐洲各國將迅速合縱,直至消除單個國家對神羅的失衡的影響力為止。如北方戰爭中法國對瑞典的搖擺態度,極端案例甚至有法國與奧斯曼針對奧地利的瀆聖同盟。

如果將歐洲各大國對神羅邦國的撕扯看做是離心力,那麼隨之而來的便是神羅內部諸侯應對這種無力自主隨波逐流而產生的向心力。這兩種力量相伴相生的產物便是類似於區域性的聯合國及區域性的安理會的神聖羅馬帝國。


帝國會議仍在熱心於制止私戰,校正帝國法庭的設置,統一全國行政。但正當他們高談闊論時,天色突然昏暗,洪水來臨,把他們全都毀滅了。


鎮壓農民起義,防備強盜(被欠薪的傭兵團),處理鑄幣、關稅事宜,確定各諸侯為對外戰爭(例如17世紀後期對土耳其和法國的戰爭)向帝國應提供的具體兵員額,選舉帝國上訴法院中陪審員(各大諸侯:絕對沒有欽定的意思)……帝國疆域廣大,全國的這類事務全部集中起來處理考慮通訊交通手段顯然不如在地區內部解決,在諸侯林立的帝國西部意義尤其明顯。當然有些諸侯比如勃蘭登堡也擁有Ravensburg這類西部飛地,他在當地的圈裡也是有代表的,還有像丹麥國王瑞典國王之類的也一樣。


更多的是對各個大諸侯勢力範圍的承認吧。最明顯的萊茵選候圈,幾乎完全與萊茵行宮伯爵領地重合,地理分布極為零散,原則上並不方便帝國對這一區域的統一行政/稅收。


既無中央也不集權的鬆散邦聯式封建架構。後果就是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算個帝國。。。

其治國理政水平水準,大致相當於東方文明的西周中晚期


沒有哪怕是形式上的協作,沒有聯繫全部諸侯(哪怕只是大諸侯)的紐帶,西邊是法國大怪獸,東邊是波蘭大怪獸,哪家能獨立擋住外界的侵攻?

最困難的時期法國在打百年戰爭,波蘭被條頓騎士團拉在北方,才維持了這麼一個「國家」。等到怪獸們騰出手來,發現皇冠落到了哈布斯堡頭上,這家人有西班牙罩著,無論如何是干不動……

如果哪個傻逼膽敢脫離這個圈子,不但要受西-奧合擊,也要面臨外界的乘火打劫,活膩味了么?


推薦閱讀:

為什麼撒克遜國家的名字叫做『盎格魯人的領地?』?
法王在最初領地只有全國1/15的情況下是怎麼逐步統一全國的?路易十四在此過程的具體貢獻是什麼?
為什麼中世紀歐洲普遍採用封建制度,而不是由中央指派官員進行管理?
誰能比較一下克倫威爾(Cromwell),羅伯斯比爾(Robespierre)和拿破崙(Napoléon)這三個歷史人物?
為什麼歐洲能有女性領主?

TAG:歐洲歷史 | 德國歷史 | 神聖羅馬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