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⑤⑥⑦⑧⑨:普通人學佛的途徑是什麼,又想正常的生活,又想在業餘時間學習佛法?


阿難白佛。

唯然世尊。舍利弗比丘奉戒真諦。有妙辯才。講法無厭。其四部眾。聽之不惓。說之不懈。多所勸助。開化未解。令心欣豫。莫不奉命。知節止足。常志精進。志常定止。有大聖智無極之慧。卒問之。言辭應機發遣。博達能了。尋音答報。一切能通。智慧為寶。眾德具足。舍利弗比丘。巍巍如是。以故我見舍利弗比丘取滅度去。愁憂悲哀。心懷感戚。不能自勝。

佛告阿難。

生者在世。安可久存有諸思想緣起之法。必當歸盡。壞敗永沒。法當崩敗。法應當壞。欲使不爾終不可得

佛告阿難。

佛本自說。一切恩愛。皆當別離夫生有終。物成有敗。合則有散。應當滅盡壞敗。欲使不爾。安得如意。應當終沒歸於無常。離別之法。欲使不散。安得可獲乎。

佛語阿難。

舍利弗所游之處。佛心則安。不以為慮。應當別離。壞敗無常。欲使不至。安可獲乎。法起有滅。物成有敗。人生有終。興盛必衰。應當無常。別離之法。欲使不至。未可獲也。譬如大寶之山。嵩高之頂。一旦崩摧。如是阿難。舍利弗比丘在眾僧中。今取滅度。如寶山崩。無常壞敗。別離之法。欲使不至。安得如意。

佛告阿難。

猶大寶樹。根芽莖節。枝葉華實。具足茂好。大觚卒墮。則現缺減。視之無威。如是阿難。舍利弗比丘存在眾僧。今取滅度。眾僧威減。應當滅盡。無常衰耗。欲使不至。豈可得乎。

是故阿難。從今日往。自修身行。已求歸依。以法為證。歸命經典。勿求余歸。云何比丘作是行乎。於是比丘。自觀身行。內外非我。當自觀察。調御其心。觀諸世間。皆由無黠內觀痛癢。觀外痛癢。內外非我。入於善哉。調御其心。察世無明內觀其心。亦觀外心。不得內外。入於善哉。自調其心。觀世無黠觀上日月。亦觀外法。不猗內外。入於善哉。調御其心。觀世無黠

佛告阿難。

是為修其身行。自求歸依。處於法地。歸命於法。不處他地。不歸餘人

佛告阿難。

其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從我受教。自修其身。自求歸依。處於法地。歸於法地。歸命於法。不處他地。不歸餘人。出家比丘為佛弟子。順此教者則順佛教


5。就是好好生活,就好了。學佛本來就是為了好好生活,而不是脫離生活或者否定生活。

6.先讀一本書吧,南懷瑾先生的「金剛經說什麼」

7.不需要啊,那是專家的事情。比較為大眾所知的那幾本經書,都沒什麼問題。

8.其實開始知道那麼多沒什麼用,先學習基礎吧。基本上幾本大經都是,畢竟都是佛法,不同宗派只是學習方法與途徑不同,而不是本質不同。

9.這個很難,所以別想那麼多,先打基礎,先學靠得住的。反正哪個層次都有騙子,你層次越高,眼光越好,越不容易被騙。


學佛前先搞清以下問題,請注意以下問題有次序排列。

第一,為什麼要學佛?

且莫聽信人言(包括一切接受途徑)跟風學佛。比如是學佛有什麼什麼好處等等。要認真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有學佛的念頭。強調一下,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第二,我真的想學佛嗎?

這個不是一時頭腦發熱就決定的問題。是身心確定的回答。

第三,我想學佛做什麼?

搞清楚自己真正的意圖,對以後學佛大有裨益。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完成以上問題後,再往下看。分幾步。

第一,按自己意圖,找相應的經書看。想脫離往生凈土就去凈土宗,想知道世界實相的去禪宗,想分約束自己習性的去律宗等等,按需所取。如果學的好,最後都會達到同一個地方。

第二,看不懂的推薦直接看祖師大德的論,特別是對應宗門的祖師論,幾乎必看。現代高僧大德也不是直接指導你,看就看「原著」。

第三,一門深入,精進不斷。切莫左顧右盼。開始修鍊時,各宗門可能出現教理衝突。這些不過是修鍊需要,並不是義理衝突。但一旦左顧右盼,則無所適從。

特別是前三個問題一定要搞清楚,不然必然陷入迷惘,好像上面陳勝一樣。比如你想了解實相的,去學凈土宗的法門,怎能不越學越迷惘。


您好,末學試說一下淺見。

問題5、學佛和日常生活沒有衝突,學佛是邊學邊實踐,不然怎麼知道學的對不對呢?

有些初學者之所以無法邊學邊實踐,實在是選擇的典籍過高造成的。這就引出問題6了。

問題6、我們先要了解學佛的各個階段,才能明智的選擇相應的教材。

人——善人——上善人——菩薩——佛,這是學佛需要經歷的各個階段。

每個初學者的根性不同,因此選擇的教材也不同。因此,對於每個初學者來說,首先要做的就是給自己定位。看看自己屬於哪一個階段層次,以便選擇相應的教材。然後才是學習教材,根據教材的重點在日常生活中應用。

各個層次的教材在問題1中有解答,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至於佛教起源和祖師傳記的書籍,有空看看也行,不看對於學佛也無妨礙。牛頓長什麼樣、家裡幾口人、生幾個孩子,跟牛頓第一定律沒有一點關係。

問題7、什麼是偽?虛假的、無益的。偽經看的是結果。

偽經分為真偽和假偽。真偽是對所有人而言的,不分層次和階段。書的理論本身就是錯誤的,和讀者無關;假偽是對修學者自身而言的,分層次和階段。就是書的理論沒有問題,正確無誤。但是讀者自身水平有限,書中的正確理論用不上。

邊學邊用是驗證真偽的唯一方法,祖師大德們給我們介紹的書籍也是經過他們自身驗證過的。每一個層次的書籍,祖師們都給我們列舉出很多本,隨便看一本即可。至於自身分不清的生僻書籍,不看就是了。

一個合格的學生只看老師介紹給我們的教材,老老實實的邊學邊應用到日常生活。看自身層次以外的書,除了得到一點皮毛常識,有害無益。增長傲慢和所智障,非常可怕。

問題8、佛門有句話:一經通,一切經通。佛說一切經道理相同,只是途徑和方法不同。當你一本經讀懂了,會用了,自身的境界就提升了。自身成就了,自然會說一切法,法法圓融。因此,每一部經都是橫跨宗門教下,圓融十萬八千法門。能否橫跨,全在讀經者自身修為。

歷代祖師告誡我們,修學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學有所成,再廣學多聞。這是學習的順序,是每一個宗派都要遵守的基本原則。

問題9、學生自然要找好老師,否則跟錯了師傅必定走錯了路。如何分別和找到一個好的引路人,這是擺在每個修學者面前最重要的問題。

可是我們不認得啊,怎麼辦?佛說,不用怕,先給介紹一個不用分辨的好老師。

拜佛先拜父母,學佛先學做人。

父母,這是諸佛為我們指認的第一個老師。這個老師生我養我,無條件的為我付出,可以容忍我們無數次的犯錯。父母用分辨好壞嗎?還有比父母的條件更優越的入門老師嗎?沒有!

跟父母學什麼?學習做事做人的基本能力,既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人生無非就是做人和做事,總要從基本入手。有了基礎能力,才有更進一步的可能。

當我們跟父母學會了基礎,不用你去找老師,老師自己就來找你了。

不用懷疑,佛菩薩就在我們身邊,從未離開。只是我們不具備學習的條件,所以找你也沒用。

好學生是寶貝,諸佛菩薩求之不得,一定派人來教你。好孩子才能成為好學生,因為好孩子和好學生有個最大的共同點——老實聽話。

不老實不聽話的人,神仙也教不了。

問題來了,那麼多人,哪個是佛菩薩派來的?就兩條,一、對你無所求;二、和你說的,他自己一定在做。

不符合這兩個條件的,一定不是佛菩薩派來的,小心上當。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


問題⑩:如何在知乎相互矛盾的答案中找到正確的那一個?


其實很簡單,第一步練習「如實知」,身心合一。走路時知道在走路。打字時知道打字。心裡生氣了知道生氣。打電話時要聽清自己說的每個字。這樣下去你的心覺察能力會越來越細。接著在第二步。。。


不要學


唉,現在的學佛人啊,真是沒辦法,以前都是求法,現在都是釣魚,題主這個更誇張,你這是炸魚。

也罷。

問題⑤:普通人學佛的途徑是什麼,又想正常的生活,又想在業餘時間學習佛法?

學佛很多種啊,尤其是現在信息這麼發達,很多經典論著都可以找到。

小弟就是在家弟子,每天念佛、誦經,參悟祖師開示,拜看法師視頻開示。

問題⑥:從何學起,先看學佛三書/科注之類的么,還是先了解佛教起源?

從何學起,那就不一定了,各有機緣,小弟自己就是一直誦讀《金剛經》《藥師經》為主,也偶爾讀別的經《普賢行願品》等等。後來才慢慢接觸更多的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傳》

問題⑦:如何分辨一本經書是偽經?

關於這個問題啊,小弟初學佛的時候也是非常苦惱,又沒得人指導,但是呢,想了很久之後有辦法了,小弟之前就聽說了,六祖慧能法師就是聽聞《金剛經》開悟的,所以就確定金剛經;然後去寺院拜佛,有看見很多寺院有藥師佛啊,那麼《藥師經》就可以確定無誤了。

就這樣我很長一段時間就是逮著這兩部經修持。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佛號。

當然,現在小弟可以和你肯定的說,收入大藏經的,除了大藏經裡面的疑似部以外,其他的基本可以確認,還可以對照祖師大德的開始,凡事祖師大德有講解的,那都是完全確信的。

問題⑧:有哪些經是橫跨禪凈密律的?

基本上漢傳的主要佛經都是的。《楞嚴經》《金剛經》《楞伽經》《華嚴經》《維摩詰經》《法華經》《藥師經》

問題⑨:如何看出某人學佛已經有一定境界了,而不是學的雜亂無章,以便找到請教的對象?

不要去找沒有開悟的人討論佛法、請教佛法。除非是那種修學及其嚴謹的經論師(雖然沒有開悟但是嚴格按照佛經論,不離一字的)。否則就是以盲導盲。

至於怎麼樣的是開悟的,這個沒辦法說,還是先找公認的吧。你現在還鑒別不了。

推薦法師您去了解吧

界詮法師,星雲大師,達照法師,凈界法師,慧律法師,大寂法師,濟群法師,夢參法師,成觀法師,智海法師

還有母音老人,南懷瑾師,


建議先看下佛教史 和 佛陀生平傳

這樣 你會有個大概的概念哪一個教派的教義和方向 你比較相應


推薦閱讀:

佛陀(世尊)當時初轉法輪及一生言教究竟想說什麼?
放生到底有功德么?
饑荒時,修行之人應該以什麼心態應對?
有些南傳佛教弟子在知乎上的評論區很愛說「費拉不堪」,他們真的是「費拉不堪」嗎?
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的教義有本質的差別嗎?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佛經 | 漢傳佛教 | 弘一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