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目前從事職業的可復用性較差,需要考慮換個工作嗎?

本題已加入圓桌 ? 職業倦怠與跳槽須知 更多「職業倦怠」「跳槽」等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工作兩年,總的來說都還比較順利,但是很難想像離開了這個行業以後,自己積累的經驗還能做什麼,技能的可復用性很差,基本沒有什麼應對風險的能力吧。所以在猶豫要不要換個成長速度再快一些的崗位……大家怎麼看呢?


工作復用性差?可能你沒給自己做個認真的總結。

1 工作的意義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份相同的工作。

都是搓澡師傅,勝利大澡堂和華清池國際洗浴中心的工作差異很大,可能性別都不一樣,流程更不一樣。

都是網媒記者,體育記者和科技記者截然兩重天,一個是老在位置上趴著盯直播,一個是老在外跑趕展會不著家。

所以復用本身,沒有完全的Ctrl+C和Ctrl+V,工作對象、工作內容、工作目標都會有所調整。

因此把工作對象、工作內容和工作目標當作復用的主體,就犯了形式邏輯錯誤。

真正復用的,是工作中的抽象出來的兩種能力,一種是對如何影響他人的認知和執行能力,一種是建立、理解和執行規範與體系的能力。

為什麼是這兩種能力?

如果我們思考一下會發現,所有工作的意義,都是通過(嘗試)制定/執行某個系統,來實現事物效用最大化,和(或)了解影響他人的方法,實現對他人認知、情緒、決策的影響

比如:

市場:按照消費心理學的系統開展市場推廣活動,改善或提高大眾對品牌的認知。

銷售:按照市場營銷的規範與套路,影響客戶的認知與決策,實現銷售業績最大化。

產品:按照工程心理學等規範,通過市場調研與用戶反饋,了解用戶的需求,改善產品,提高用戶滿意度和粘性。

人力:按照管理學與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建立僱主品牌,吸引、保留和激勵人才,提高員工滿意度水平與勞產比。

2 「抽象含量」與復用性

但各崗位的抽象水平不同,比如:

搓澡師傅執行(具象的)操作的步驟規範,讓客人滿意;

心理諮詢師執行(較抽象的)臨床諮詢方法,改善諮詢對象的認知方式與情緒;

省委書記探索基於本省實際的(較抽象的)治理思路,以使人民更滿意、經濟更繁榮,環保……呃……先放放。

所以根據工作的「抽象含量」高低,工作的復用性也呈正相關關係。(工作中「抽象含量」越高,復用性越高,「抽象含量」越低,復用性越低)。

比如搓澡師傅沒法在不接收訓練的情況下直接遷移到按摩和SPA。

但省委書記對A省的管理,可以直接遷移到B直轄市,或者到C部委。

3 如何識別自己可復用的能力

體育老師在籃球課上說,不要盯球,要去盯人。

踢出去的方向力度不同球的軌跡千變萬化,工作也根據所處行業、公司性質、市場佔有率、組織文化等多個維度的差異,職責難以恆定。

但是只要我們只要通過演繹法和歸納法對工作進行剝繭抽絲和溯源式的追問,就能得到你的可復用能力。再經過抽象-具象的轉換,就能找到復用的工作。

比如我們以某知識分享社區的產品運營舉例。

對話題下問題進行梳理,組織相關主題活動,提高某話題的用戶活躍度和新增流量。

這看上去是一個對事物的管理,但實際上最根本的,並不在這裡,我們看看,如何實現用戶活躍度和流量。

現有的問題吸引人回答和瀏覽,組織的主題活動能夠吸更多的關注量。

什麼樣的問題能夠吸引關注話題的人?什麼樣的主題能夠把新人吸引過來?

用戶(一直或最近)最想了解的問題和平時最關注的問題。

如何才能知道用戶最想了解什麼和最關注什麼?

用戶的畫像、認知需求、解決問題需求及與時間點契合的分析。

掌握什麼樣的能力才能做到這些?

對通過數據分析用戶需求的掌握(數據分析能力),對何種問題、話題更能契合用戶心理的掌握(消費者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對如何才能更好呈現這些話題的掌握(概念思維、寫作能力)。

最後我們抽離出幾項核心素質能力。

· 規範系統方向:數據分析、概念思維、寫作能力;

· 人際影響方向:消費者心理學、概念思維、寫作能力。

我們可以得出,那些需要去分析客戶人群、推出具體的文案或活動,來影響客戶心理的崗位都具有很高的復用性,有沒有?

具體可復用的崗位包括但不限於:市場經理、市場策劃(文案)、廣告文案、編輯策劃人、媒體主編、內容類媒體運營、電視節目編導策劃。都是比較相近可以實現很高復用性的職位。

說到這裡,我的知友你有沒有想要給自己也做個復用能力的分析?

「完」

知乎 Live 專題 : 跳槽求職必修課「面試加分指南」- 小紅拖拉機主講

附送我的一些精選回答(部分已在日報上和大家見過面了)

「面試篇」

如何製作高水平簡歷?

有哪些應屆生需要留心的面試技巧?

面試官問你的缺點是什麼,應該如何回答?

「職場篇」

進入職場1~2年的人,做「自己擅長的事」是一種好的選擇嗎?

畢業後工作的成長速度差異是如何造成的?

20 歲做什麼,可以在 5 年後受益匪淺?

怎樣才能告別充滿「重複任務」的工作,進入職業發展的新階段?

「心理篇」

休假或跳槽有助於解決工作的倦怠感嗎?

如何克服嚴重的拖延症?

為什麼制定的計劃總是實現不了?

初入職場的新人,什麼行為或者話會讓老員工反感?

「跳槽篇」

離職前一定要找好下家嗎?公司招聘時一般如何看待裸辭和騎驢找馬?

在考慮是否要「跳槽」前,至少應該考慮清楚哪些問題?

怎樣的跳槽頻次在 HR 眼中是合理的?如果跳槽次數太多,如何合理化?

跳槽面試時,是否應該如實澄清上一家的離職原因?

「HR篇」

人力資源管理,適合初學者的書籍有哪些呢?

HR 做到什麼程度叫專業?發展之路有哪些?

HR在公司中沒有地位和價值?轉行做HR難嗎?

怎麼通過面試辨別一個人的責任心?

搞搞笑,漲姿勢,來我的專欄:HR小白進化論

.


如果感覺復用性較差,想換工作的話,考慮兩個因素即可,一是你想好你的復用性在哪裡,二是不要裸辭,找好下家再說,除非你鼓足勇氣積累夠資源想創業了。

挑戰性的崗位非常多,不可能每個都去試,你得想好你對什麼感興趣,或者說對什麼比較熱愛。

樓主提問的情況普遍在兩種情況下,一種是工作遇到瓶頸不開心了,另一種是擔憂這份工作會讓你與社會脫節,工作發展沒前景,無法提高自身能力之類的。

其實每一份工作都需要時間去深耕,其實我挺好奇樓主的職業是什麼的

只要是社會上所存在的公司,就說明是有市場的,每個行業有前途的

公司發展的好壞最主要就是看公司老闆的格局、管理能力、謀略,人格魅力等相關,這才是決定公司能否發展成為行業領先、也是員工離開的最主要原因,畢竟是領頭羊嘛

而且大部分人離職或多或少都會和老闆有一定關係,比如方向一直在變,業務一直在調整,感覺不再愛了,對公司沒什麼信心了,都是離職的主要原因。

每一個人在面試後選擇去一家公司,我相信都是經過多家對比和經過慎重考慮和多番調查才做出決定的。所以只要加入了一家公司,肯定是想好好把這份是事業幹下去,包括我想樓主當初應該也是的。

在努力的路上遇到了懷疑,猶豫,迷茫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如果老闆還可以,你對公司也沒有為此失去信心,其實真的不要輕易的去換一份工作,這是是在對自己之前所做過的決定做否定,也是對自己的否定!否定多了 ,今後做決定你還會相信自己嗎?

我之前也懷疑過自己,但現在一個行業里深耕後,我會慢慢發現自己隱形的優點,今後再轉型也不遲,留下自己所屬這個行業深耕,發現長處做斜杠青年今後轉型也順手,雙重保險!

不管現在換與不換,找到自己的特長和熱愛事情顯得格外重要

任何行業都不會說馬上就可以做到精通,都是需要時間長期積累,如果樓主真心想換工作,最好在短期時間內的不斷尋找和嘗試不同工種確定好自己擅長且感興趣的職位後就一直堅持深耕下去吧,頻繁換工作,只會讓人越發浮躁,不要幻想通過換工作來改變自己的人生,就像不要希望你能通過誰來改變人生一樣。

能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今後如果有個問你,你是做什麼的,做的怎麼樣,你知道如何回答就好!

對於復用性,就向上面的所說,我認為只是一種擔憂罷了,這沒什麼的

-------------------------------------------------------

希望每個人職場人士,都能成為自己行業領域的專家,希望回答對各位有所幫助....


我來指你明路,復用性三大牛逼職業:人力,會計,法律。難易度人力&<會計=法律,收入人力&<會計&<法律。


雖然不清楚題主的情況,但就我目前所遇到的問題,我是真的相信導師在畢業前夕對我們說過的話:年輕人,一定要沉下去。

可惜的是當時不以為然,工作後遇到的前兩個BOSS,在我走時都說過類似的話。

沉淪漂浮這麼久,回過頭再看看,真希望再回到剛從學院走出的那一年。

很多時候,可能並不是工作的問題,而是工作方式的問題。

只有一小撮,才真正是工作的問題。


最近當我問到對方,為什麼想換工作,常會聽到這樣的回答:現在的工作沒有職業發展/市場太窄了,想換個機會更多的平台/發展方向更廣的工作。

然而這本身就是個悖論。因為一個硬幣永遠有兩面,技能的普適性專精性本來就是相悖的。

普適性的技能必然是技術門檻低的,社會需求量大的;而專精性的技能必然是技術要求高的,相對社會需求量也小的,因為人才市場是動態的,需求和供給的不平衡只會持續一小段,任何一種技能出現大量缺口,也就是所謂「機會」時,必然是有很多人爭相去學習的,於是市場慢慢飽和,直至最終發展平衡。

然而市場上的人才競爭事實上就是供需的競爭,也就是說,無論做什麼工作,只要「供不應求」不怕沒人要就行。於是,從事一種崗位的市場人才需求的絕對數和供給的絕對數都是不存在意義的,因為無論絕對數是怎樣,只需要在所有競爭同一種崗位的市場人才中達到位列前列就可以了,這樣,無論所從事的職能本身是普適性職能還是專精性職能,求職者本人作為人才的市場價值都是「供不應求」。

這麼看來,結論就很簡單。你需要做的就是,同樣做事情,我就是比別人做的更好。

接下來其實就是聽過幾萬遍的故事,每每遇到被動離職的候選人解釋道「我們架構大變動/團隊解散了/中國區整個砍掉了」,我就會問,「是所有的人都離開了嗎?」

通常情況是,留下了30%,然而那30%不是我。

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就好像當年高考,90%的人都沒有能上一本,所以我也沒上一本。CPA考試通過率太低了,所以我也沒有通過。

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並不代表這個考試有問題,這個技能沒有用。而是,雖然這個技能有用,然而我沒準備成為玩轉這個技能的人。

接下來的就不是這個問題的回答了,而是「如何才能同做一種工作,總是保持著比多數別人做的更好,以保持自己的競爭力?」而這個問題,似乎知乎也有很多人回答過了。

另外,我理解題主想提到的另一個主題,並不是可重複性較差,而是「抗風險能力較低」,也就是被替代性較高。這也是很多時候我覺得和涉世未深的候選人交流的時候所遇到的瓶頸,也是我回想自己年輕的時候有的想法,就是在做了兩三年的時候覺得「這個行業/職能不過如此,我懂的也差不多了,應該換一個新環境/新平台,免得過兩天新的小朋友來了跟我也沒什麼差別。」

你,確,定,嗎?

銷售職能的同事,到底市場份額做到了多少算是到了頭了呢?人事職能的同事,到底公司招聘時長多長薪資福利多起到激勵培訓系統多有成效算是做的好了呢?IT的同事,系統多健全算是夠用了呢?研發職能的同事,產品的創新多特別質量多穩定算是足夠了呢?在自己的職能中,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嗎?

如果沒有,何不先去「做好」它呢。等到做的夠好之後,到了某個層級後,任何一種職能,在一個公司裡面,除了基礎技術以外的部分,就都只是經歷的差別了。越到高處,職業和職能的發展越不是單一的,不是局限在某一個職能或者行業中的。如何和其他合作的部門打交道,如何整合內部外部資源,如何處理「非日常」情況,溝通邏輯思維交涉各種能力,在任何一個職能領域,都是相通的。

因為不只是公司,社會上的任何一種組織形態,說穿了本質都是的集合;任何一種職能,說穿了都是如何和他人交往,結合其他所有和本職能打交道的職能和外部環境,以維護整條業務鏈的運轉。一定程度的硬實力加之出眾的軟實力,才是「抗風險」的本質。


我覺得你覺得錯了


資本主義就是讓人成為零件人,換工作不起作用,因為核心問題沒解決,要多學習其他知識和技能,才能避免自己過分零件化,生活也可以豐富精彩一些。


總是有價值的


一定要離開,只有不停探索新知識才能有質的飛躍,出發從一開始就打算打工到死。

工作十年我見過形形色色的人,很多人技術也好 也聰明,也許他們活的依然滿足,但我看他們活的好著急


各位好,我娶了個老婆,美麗善良,豐乳肥臀,我們在一起恩愛有加,非常默契,心有靈犀,可是復用性不好,不知道過習慣之後,離了婚,怎麼跟別人相處,我該怎麼辦,在線等,急!

能過就過,不能就離,復用性是個什麼鬼,


推薦閱讀:

我應該如何改變現狀呢?
如何找到一份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風控建模工作?
嵌入式領域的職業發展方向是什麼?
中國銀行業已經漸入寒冬,銀行基層從業人員該提前做好什麼準備?如何轉行?
如何成為一個牛逼的人?

TAG:職業發展 | 人力資源HR | 職場 | 職業規劃 |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