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打算重回職場,自由職業者需要做出哪些心理調整?

本題已收錄圓桌自由職業之路 ?,更多「自由職業」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既然是重回職場,那麼你應該已經有過職場經驗了。所以就要想一想當初為什麼選擇放棄職場:

是因為想要更自由地支配時間嗎?比如需要在家帶娃?如果是這樣,現在是不是發生了變化——比如孩子上學了,或者有人幫忙帶了。

是因為覺得原來的公司無法施展你的才華嗎?那又分幾種情況:可能只是和你的頂頭上司沒有chemistry;可能是你原來從事的職業不符合你的性格和特長;也可能是你對原來從事的行業缺乏熱情……那麼有可能換一個老闆,換一種職業,或換一個行業,會出現轉機。

是因為經濟危機被裁員了嗎?這種情況比較被動,也往往和個人能力、業績無關。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大可不必把被裁員當作自己的一個污點,相反,它給了你嘗試自由職業這段經歷,和激發自省的一個契機。

先想清楚這些問題,當初讓你放棄全職工作的因素是否依然存在,否則回到職場還是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通常離開職場時間越長,需要做的調整就越大。我能想到的是:

  1. 在面試時,你需要向HR和用人部門解釋為什麼有自由職業這一段經歷,為什麼又選擇重返職場。你要事先想好自由職業這段經歷給你加了哪些分,比如技能的增長,人脈的拓寬(你的人脈也是你可以帶給新公司的資產)。還要表現出很高的重返職場的動機和意願,和能夠快速適應的決心。
  2. 你需要適應團隊協作。大公司的人員設置往往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你負責的只是一小塊。以前你單打獨鬥一個人說了算,既要開發產品又要自己做營銷、銷售甚至是財務。現在你需要依靠其他部門的支持,和他們處理好關係。
  3. 你需要適應例會、審批程序、工作報告等溝通流程。這些流程有時候很繁瑣,但又是大企業確保所有人朝同一個方向運作所需要的。這裡面是有些技巧和精簡的空間的。
  4. 不能進行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大多數企業都會要求員工坐班和有一定的辦公室出勤率。

即使回到職場,你仍然可以做自己的品牌,發展自己的特長,你可以成為同事眼裡的那個「半專業的糕點師」,那個「會寫書的人」,那個「熱衷公益的人」,或者那個「去全世界跑馬拉松的人」。而且曾經自由職業的你相比一直的「打工人士」會更有主人翁態度和全局觀。

全職工作的優點也很多:穩定的收入,帶薪假期,免費的培訓機會,有人給你交醫保等等。如果覺得自由職業不適合你,也沒有必要一條道走到黑。沒有人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適合什麼職業的,人生的境遇也很難預測。我曾經的一個老闆在事業頂峰的時候生了第三個娃,放棄全職工作,回家帶娃,開始自己的Airbnb生意……還有一個VP曾經在老公創業的時候放棄工作,回家帶娃和做他事業的後盾,後來又重返職場並且做得風生水起……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選擇。

如果你還在糾結到底是繼續在自由職業之路上奮鬥,還是重返職場,那麼可以嘗試以下的方法。這是我們公司請過的一位personal mentor教給我們的。大致如下:

  1. 給自己制定一個mission statement。比如:「樂觀、開明、善於啟發人的心靈導師」,「術業嚴謹的科技精英」等等。
  2. 寫一張清單,把你現階段最理想的時間分配項全部列出來。比如:你現在的時間主要用於工作、照顧孩子、陪另一半、娛樂、健身、做義工,等等。
  3. 制定一個pie chart,把上面的時間分配項畫到這個餅圖裡,每個項目給一個百分比,按百分比分配它的大小。最大的那一塊餅就是現階段對你最重要的。比如:剔除睡眠時間每天8小時,你每周可利用的時間是(24-8)*
    7= 112小時。你的餅圖有可能是這樣:40%工作,30%照顧孩子,10%陪另一半,10%娛樂,10%做義工;也可能是這樣:60%照顧孩子,15%工作,15%陪另一半,10%健身。

結合你自己的mission
statement和pie chart,如果覺得重返職場更有利於你實現目標,那麼就去做吧。只有你自己才最清楚怎樣衡量成功,其他的由別人去評說吧。


關於這個問題,一財君對幾位前自由職業者做過採訪和研究,結果是這樣的:

對現實更清晰的認識使得很多人在「自由」了一段時間後,選擇回歸職場。他們所要面對的,不僅是如何適應新的工作節奏、如何與團隊協作並高效地完成工作、如何適應公司的流程制度,還有僱主對「自由職業」期間經歷和成長的質疑,這些都是自由職業者回歸前要考慮的問題。

選擇自由職業,還是選擇職場,本質上只是一種職業選擇,是權衡得失之後的必然結果,前提是,每一種職業選擇的背後都應該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認知和對未來的職業規劃。回歸職場並不是自由職業者的退路,當你想要重新回到公司,你必須清楚自己想要得到什麼?可能會失去什麼?未來將面對什麼?幾位曾經的自由職業者與我們分享了回歸職場時的考量和面臨的挑戰。

A 為什麼要重回職場?

經濟壓力讓他們並不自由

經濟壓力可能是自由職業者的頭號敵人。原本每個月定時定額打到工資卡上的薪水,在選擇自由職業的那一刻起就消失了。在這之後,收入的多與少,除了努力,也需要運氣,接不到活難以開張的情況並不少。

收入不穩定是劉昕重回職場的最主要原因。10年前,25歲的她離開公司,成為一名自由撰稿人,但她很快意識到,絕大多數的自由職業者都是不自由的,接活的數量決定了收入的多少,市場不會主動買賬,這些情況導致她每年都只能獲得幾萬元的收入,不多的積蓄很快就讓她進入財務危機。

在繳納社會保障金時,劉昕也遇到了麻煩。她得先去街道辦理失業證,再憑失業證分別去醫保中心、社保中心等機構辦理靈活就業人員保險,流程十分繁瑣。此外,她還得計算繳納的比例和額度,惦記著關聯的銀行賬戶和扣費日期——一旦漏繳或少繳,很有可能會影響個人信用記錄。更讓她無奈的是,因為無法提供工作證明,她甚至無法申請銀行貸款和出國簽證。

做了3年自由撰稿人之後,劉昕決定找個工作。

資源和人脈積累還不夠

劉智偉回到職場,正是因為意識到自己在資源上積累的不足。2014年,趁著微信公眾平台剛起步,從58同城離職的劉智偉做起了微信營銷的生意——幫企業搭建公眾號,以及藉助已有的公眾號推廣產品。剛開始還比較順利,但隨著公眾號在半年後爆發,他拓展業務的節奏被打亂,由於沒有更多更好的引流渠道去推進,許多客戶都被頭部資源搶走。折騰了大半年,他在西安當地的一家製造企業找了個網路工程師的工作,結束了自由職業者的生活。

「個人品牌」概念的興起讓大家看到了許多普通公司人轉型成為達人的成功案例,而這多少會給人一種錯覺,以為要建立個人品牌和事業,僅靠個人能力就可以獲得成功。實際上像劉智偉一樣,在真正成為自由職業者之後,他們才發現,那些看起來只是個人品牌或個人事業的成功背後,往往有很強的資源和人脈推動。比如同行或是行業上下游渠道的資源,而原本的公司品牌也成了個人品牌的背書,這些都需要依靠豐富的職場經歷去沉澱。

公司的培訓和成長體系更加完善

4年前成為自由職業者時,孫信宇以為自己的積累已經足夠了。他在互聯網巨頭和創業公司都工作過,辭職時的想法很簡單:只想做技術,不想花時間在走流程以及內部溝通等事情上。他認為自由職業可以讓他有更充足的時間去學習新技能、開發新產品。

成為自由職業者之後,孫信宇接到了幫客戶開發產品的項目,花費時間不少,收入卻不多。但這樣的生活並沒有讓孫信宇感到輕鬆,讓他反而變得迷茫。他發現自己思考問題沒有連貫性,做事也缺少全局觀,「很多想法無法串聯起來,那時整個人處於混沌狀態。」

孫信宇把這段時間的迷茫,歸因於職場閱歷的缺失——開發產品是一個系統的完整的過程,公司里有一套完善的體系去幫助你完成每個細節,個人要做成一個產品卻沒那麼簡單。「我在大公司和小公司都待過,就以為自己已經吸收到足夠的東西,可以獨立創造產品,但事實上並不容易。」

人力諮詢機構萬寶盛華的業務合伙人康義認為,公司相對完善的培訓機制和工作流程,能督促員工完善個人能力,在這種全面的體系下面,不僅公司人自身的崗位能力可以得到更有針對性的提升,還有機會去了解和參與各個環節的運作,從而獲得更全局性的工作思路。

劉昕對此也有體會。做自由撰稿人時,她「業務繁忙」:書、約稿、劇本、遊戲腳本、廣告文案……凡是和文字沾邊的,她幾乎都做了,但實際上,她離理想中的出版行業還很遠,對行業始終沒有真正的認識。「雖然我也思考選題,但我不知道什麼選題適合市場,一個選題從構思到落實是如何做出來的、怎麼賣出去,這些寫作以外的東西我都沒有機會接觸。」對親身經歷出版行業各個環節的渴望,也是促使劉昕回歸職場的原因之一。

時間管理是個挑戰

很多人以為從事自由職業後可以更好地安排時間,但事實恰恰相反,時間管理變成了一個很大的挑戰。

孫信宇在自己做產品開發後發現,周邊的影響因素太多,反而讓他無法靜下來心來工作。有一段時間他還迷上了追劇,連續幾天不睡覺也不寫代碼,工作節奏完全被打亂了,「時間管理真的很難做,沒有人共事,沒有人監督,人的惰性會破壞所有時間管理方法。」

除了戰勝惰性,自由職業者還得學會合理分配時間,既要拼事業,也得顧家庭。商業動畫導演吳浩曾經選擇自己「單幹」,但考慮到家庭因素,最終他又回到了公司做編導。在吳浩看來,自由職業是一個時間和收入成正比的事情,投入越多,經濟收入就越可觀,但對自身消耗也就越大。相較而言,公司較為固定的上下班時間,能讓他更有規律地獲得職業成長。

B 回到職場,也會遇到困難

從職場出來成為自由職業者,需要一段適應期,反之亦然。習慣了不坐班、不打卡、一個人戰鬥的自由職業者回到職場後,也勢必要和新的身份磨合一陣子。

習慣公司的規範與流程是第一關,這對於有過職場經驗的人來說也許並不陌生,但重新回到公司,面對很多事情都要「走流程」的時候,還是難免會損失一些自主性。

很多企業都有專用的管理系統,比如銷售人員使用的是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物流人員常用的企業資源計劃(ERP)。它們看起來繁瑣,卻是職場中必須要適應的部分。

與從事自由職業不同的是,進入職場後,一個顯而易見的區別是——人變多了。個人再也不能孤身奮戰,上司、同事、下屬都會組成大大小小的團隊。有團隊,就會有分工、協調和配合。團隊的工作效率和質量會決定最終的工作成果。

團隊內部溝通以及跨部門溝通,可能會令習慣了自由職業的公司人頭疼。很多事情都需要反覆溝通、討論才能確認,這要求團隊成員互相配合和理解,甚至在必要的時候讓步。習慣了單打獨鬥的自由職業者要做好這方面的準備。

吳浩剛回職場時,就在內部溝通上遇到了個「坎」。過去的他做事「一根筋」,工作時「以自己的想法為主」,之前的客戶也都很信任他,因此他提出的意見客戶都會接受。而到了新公司,他意識到,在和同事溝通視頻剪輯問題的時候不能太強勢,要放低姿態,重新建立信任感。來回磨合了一段時間之後,吳浩才逐漸習慣這一點。

C 重回職場前,你要做好這些準備

能否順利重回職場,主要還是看個人的適應能力,從一個人做事切換到一群人做事,需要大量的磨合和溝通。為了讓自己更快地適應職場生活,你需要提前規劃和準備,同時一個價值觀契合的公司也能幫助你更快更好地回歸職場。如果你正考慮重新回到公司,這裡有一些建議。

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回職場

做了一年的自由職業者後,孫信宇放棄了沒有規律的生活,加入互聯網公司「大搜車」,做技術方面的工作。在做這個決定之前,他也糾結了一陣子,考慮了諸如到底要不要放棄、當初為什麼要跳出來、現在為什麼要回去等等問題。

萬寶盛華的業務合伙人康義認為,這是自然且必須的過程。他建議自由職業者把需求點列出,比如財務自由、工作靈活、穩定度高等,將它們按重要性從高到低排列。對每一個因素,分別思考「自由職業」和「回到職場」的利與弊,最好能量化它們,為它們打分。最後可以計算「自由職業」和「回到職場」的分數高低,以此判斷哪種工作方式能更大程度地滿足自己的需求。

康義也接觸到很多企業和僱主,他認為,自由職業者的適應能力、穩定性等問題正是公司HR所擔心的,一些「自由慣了」的自由職業者,如果無法在入職後及時適應新工作,又在短期內選擇離職,這對於公司和個人都是一種損失。因此自由職業者在面試之前,應該把自己回到職場的原因想清楚,這樣在面試過程中,也更容易讓HR相信這並不是你的衝動之舉。

尋找價值觀與工作節奏都和自己契合的公司

招聘解決方案服務商REForce的顧問經理張禎建議,自由職業者在求職前要對心儀公司做「盡職調查」,選擇那些價值觀和文化氛圍與自己契合度高的公司。多數自由職業者都崇尚平等、輕鬆的工作氛圍,如果你要去的公司是保守刻板型的,那入職後面臨文化衝突的可能性很高,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付出更大的代價。

回到職場一年多的吳浩認為,對於自由職業者來說,公司的上下班時間、是否經常加班等問題最好在求職之前打聽清楚,好讓自己對這種過渡有個心理準備。比如他所選擇的公司,對坐班時間並沒有嚴苛的要求,工作時間和吳浩做自由職業者時差不多,這幫助他快速回歸到有規律的職場生活。

面試前整理好自由職業階段的收穫

相比「職場人」,自由職業者的「職場曝光度」要低很多。在重新求職時,他們往往更難被獵頭髮現。在一些企業HR看來,「自由職業」是敏感期,如何解釋這段時間的工作和成長,讓他們知道這段經歷能幫到未來的工作,是自由職業者在求職時要解決的問題。

因此,在求職前,自由職業者要總結一下過去這段時間內自己做的所有項目及工作內容,最好能將項目成果用數據展示。同時,如果和一些品牌合作過,最好能獲得相關人員的背書,增加你的經歷的可信度,幫助你更好地說服坐在你對面的招聘官。


我是沒那個勇氣的,自由自主慣了,做事、做決定、生活工作的節奏與風格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模式,突然要去接受被規定,需要莫大的勇氣與毅力!


自由職業靠自律,通過節奏、時間的調整走出無工作狀態。要充分認識到自由職業不自由,只是工作的布置者是自己。


各有利弊,心理上至少需要有人管了,這是一道坎。另外,是不是自由職業意味著離職場遠了,其實不適應還蠻多的。只要一切向前看,準備倒是沒啥。工作技能OK和一顆賺錢的?


不要再想過去的自己,重新開始,做好心理準備,調節好自己的內心,定位好自己的自由職業規劃,人生總是不斷的歸零,不斷的開始,加油


忘掉過去,歸零。職場有職場的遊戲規則。


推薦閱讀:

2016 年,心理學學科內部都出現過哪些有價值的爭論?
有些女生(非拉拉)喜歡互稱對方老婆老公,這種表現在心理學上有什麼可以借鑒的理論嗎?
該如何理解榮格的共時性原理(Synchronicity)?
誰能告訴我情懷到底是個啥?

TAG:心理學 | 自由職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