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日本戰國是村長大戰」以及「日本無信史」論,近日針對於此的討論是否在日史探究的角度具有積極意義?

相關問題:

關於ID渡邊基樹《從「日本戰國是村戰」橫向對比上杉謙信和戚繼光在同一時期的表現》文章中內容是否靠譜? - 歷史

如何評價「日本無信史」這句話? - 歷史

========

附加另外幾個小問題:

1. 「日本戰國就是村長大戰」與「日本無信史」是否是目前歷史學界已然持有的明確態度

2. 如果上述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那麼重新將「日本戰國不是村長大戰」以及「日本不是無信史」的觀點提出來,除了和一些對日本文化持有色眼鏡的網友逞一時「鍵盤」之快以外,又有什麼意義?(大概又跳回了大問題)

3.在探討日本戰國時代歷史的情況下,經常有將之戰爭規模於同期中國對比的情況。請問,這種戰爭規模的對比,也就是非要分出個高下,有什麼意義?

4.日本戰國時代的歷史,在中國究竟應該怎樣進行研究?(特指「日本戰國時代」)

========

希望這道題目下的答主們能夠以客觀的態度進行討論,站隊撕逼已經夠了。


雖然我猜這個題目最終還是會轉回撕逼……在正式撕逼開始之前說點自己的看法好了,話大概不太好聽,但願有人看完。從分問題答起吧。

1顯然不是,歷史學界沒這麼無聊;

2沒什麼意義吧,了不起算是吸引了一波關注但是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心平氣和在討論和介紹知識的沒幾個人剩下的基本在站隊撕逼罵人【茶

3沒啥意義吧動員方式等等都不一樣為啥非要比這個。說句不好聽的這也是典型的民科表現……

4日本戰國史不是我的專業所以跟進的不多,然而我說句不好聽的,中國對這塊需要先脫離由遊戲電視劇等而來的興趣,進入能夠談研究的範疇,然後再考慮在中國有沒有做相關研究的可能和該怎麼做的問題……

渡邊基樹的嘲諷里有一部分很對,那就是想進入能夠談研究的領域起碼得有讀基本史料的能力,光拿中國朝鮮史料和少量日本的漢文史料就想做這塊是扯淡(閑話一句,我覺得一定有人會說我這話是否認中國史料的可信性之類……);

然而現在戰國史研究,讀大日本古文書這類整理出版了的二手史料早就跟不上研究進展了,現在的研究狀況基本是各地出了些新文書就有相關學者撲上去看,等整理出版完人家論文集都出了,你就只能撿著別人的殘羹剩飯做點補充……所以現在的戰國史研究啊,能夠讀原始文書(一是要懂當時的語法和慣用行文,而是要看得懂當時的書寫方式,所謂くずし字)是最基本的能力(誠實地說我也不會讀……入學考試的時候突擊啃了幾百篇文書,現在幾年不用早忘乾淨了),例如復旦的錢老師前幾年菅浦文書的研究就是這麼做出來的,這大概是近幾年我所知範圍內唯一的相關研究了(專業方向不同沒讀過沒法點評,以及或許有遺漏求補充)

然後最後再說兩句,日本現在的戰國史研究本身也有日益向地方史自治體史轉化的傾向,個人覺得這是條死路,不建議中國學生往這個坑裡跳。舉例而言,以現在的研究水平你的博士論文大概也就是寫一寫某個小村落的支配方式等等,你弄明白了這些在國內有什麼用處么【攤手】

所以個人覺得日本的戰國史研究目前面臨著一個研究範式轉換的問題,至於這個轉換要怎麼完成、該轉變成什麼樣子就不是我簡單說得清楚的了……比如《蒙塔尤》和《馬丁蓋爾歸來》一樣的後現代式敘述或許是一條出路?

最後的最後,其實日本史真的不單只有戰國史的,不妨把視野放大一點,往前往後都是大片等待開墾的空白領域,歡迎跳坑……當然無論跳哪一個坑都不會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1、2、3,都沒有任何意義。這些問題並不是嚴肅的歷史學習和研究的內容。討論這些問題也許具有科普價值,沒有學術的價值。村長大戰,日本無信史都是不嚴肅和不正確的說法。至於拿日本的事和中國的事做比較,我看這不是史學家乾的事,倒是我以前學政治地理學的時候經常這麼干。

4,如果是專業從事日本事研究,那麼還是從1+1開始吧,先做一些通史的基礎什麼古事記日本書紀大日本野史什麼的通個讀,再選方向去收集單項的資料做專題。也沒有捷徑可想。

多說幾句,也是感覺不吐不快。其實那個渡邊先生的日本戰國史水平是有的,他也講過學習戰國史的方法和如何去哪裡去找資料,是很好的參考。但是渡邊先生的史學素養有一定問題。

首先,自負輕狂。研學歷史這是很忌諱的事情。幾千年的歷史資料龐雜繁碎,即使一流大家也不能面面精通。不抱著一顆謙遜的心,難免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形成錯誤的認識。渡邊在文章中被抓出的錯誤,大多和他急於證明和反駁一些對他和對日本史不理解或不友好的批評,而預設條件強行解釋有關。比如拿戚繼光治安戰剿匪戰出來說事的行為,是顯而易見不合理的論述方法,註定會被愛好歷史的中國網友圍攻。

其次,沒有搞清楚為何學習歷史。學歷史的目的不是為了挑弄口舌之爭。學歷史僅有愛好是不夠的,一定要有收穫。讀史可以明理是一種收穫。讀史可以明志也是一種收穫。尋章摘句也可以自得其樂。指出別人文章的錯誤也是可以的。但拿乾貨獲得撕逼打臉的經驗值,實在不算上的了檯面收穫。為了撕逼學史不如去登封學武術去吧。

第三,治史的「術」。研究的方法,表達的藝術等一些技術上的問題也是很重要的。切不可胸有萬般變化卻拙於言表,言東及西,採用了不正確的研究方法等等。渡邊先生志在樹立名望,著書立說留一家之言,這是好事。但是閱讀渡邊先生的文章,至少在語言的藝術上面,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渡邊先生曾經著文鞭撻了當年明月。誠然以考證歷史的角度看當年明月的書,疏漏頗多。但當年明月成為成名人物的一大法寶,就是膾炙人口的行文,值得學習。渡邊先生研究了一肚子的學問,如果不能夠有條不紊的暢快表達變現,是應該重視的事情啊。

說了這麼多渡邊先生的不是,對面的嫖相也啰嗦一句吧,嫖相揮舞肛棍張牙舞爪,我是很怕他的,希望他不要砍我。一篇好文章抵的萬千嘴炮,嫖相莫要忘了初心。

也不知道有沒有人看。我不是歷史專業,了解日本史也是玩光榮遊戲的一點附帶興趣,並不能和渡邊先生一論短長,也只有在這裡說兩句經史以外的胡思亂想罷了。想了一下還是@一下兩位大神,不管兩位大神看不看,免的說背後嚼舌就好。

@渡邊基樹 和 @經略幽燕我童貫


沒有意義。

日本古代史的入門門檻比一般人想像的高,在知乎扯扯頂多引起諸位票友的短暫興趣,但短暫興趣對於這個學科來說基本可以說是沒有任何意義


1、日本無信史和村戰說是民間對於日本歷史的戲稱,歷史學界沒有這種概念

2、其實就是博眼球吧,歷史就是過去的現在嘛,再小的國家、再短的歷史也是有其過去的,所以肯定有歷史,就看是否有人去研究或者說學習了。但再冷門的學科,我想也還是會有人去關注的了吧。不過無信史和村戰,除了嘲笑、蔑視和戲謔幾句外,確實對於學習研究沒有任何意義,反而可能還會使人覺得這種東西還有啥可關注,可研究的??這麼來看的話,反而很有消極意義。

3、其實比較貼與最字貼、假設貼、宏觀評價貼一樣,對於推動歷史的研究發展似乎意義不大。先不說日本戰國史,我國有句俗語是關公戰秦瓊。即便同一國家,同一歷史背景、同一時期下的比較都很難做到客觀、公平,更遑論可比性了。比如說公孫恭和劉璋打一架,誰能贏?我想除了YY外,也不會有誰會去從歷史角度解決這個問題吧。日本歷史也是一樣,因此如果再將情況完全不同的兩國歷史作比較,發展背景、國土面積、人力物力等等條件都不一樣,豈不是更無可比性?單純對比兩國歷史的某些東西,並不能說科學。有時會有人從萬曆朝鮮戰爭(文祿·慶長之役)入手去對比中日情況,但此話題本就該綜合中日朝三家史料去考量,但同時精研三方史料的又有幾人?如何相對客觀的去比較?所以與其撕逼分高下,不如有這時間去看幾本乾貨,為何就不能心平氣和之討論呢。

4、正如二米亞兄所說,關於日本戰國史這塊,我國目前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研究氛圍,大家只是憑著愛好去關注、去學習,離研究還差得遠呢。好不容易出了個科班的錢靜怡,師從池享教授,結果還因為不光彩之事而失腳。而且專著研究的以菅浦為代表的中世經濟,實際上也沒啥人去過多關注,畢竟真正的研究論文確實枯燥。愛好者們關心的還是那些著名的人物、事件、戰役等,而對其戰略大背景及背後深層的原因卻罕有提及。當然對於愛好者來講,只是了解或相對深入而已,在我國尚未有關於日本中世史的專業研究機構,因此專門搞日本中世史的研究,即便是去日本搞科班,回來的就業現實恐會將人打擊。不過既然題主問起該如何研究,實際上就兩點,一是保有大量的資料(史料),二是具備讀解這些資料(史料)的水平,這起碼是開展研究的前提。但骨感的現實是,現在國內同時具備上述兩種條件的,恐怕兩隻手就能數過來了吧。試問這種條件下,研究如何開展,如何形成氛圍??所以我國的日本戰國史研究,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而且這條路走得會很坎坷,任何一個學科的正式發足,恐怕沒有那麼簡單吧。而且歷史也是在批判中進步的,比如不知現在還有多少人持有例如北條早雲生年是1432年的說法,三成在七將襲擊時逃入家康宅邸的說法,現在這些都是多年前就被重新批判論證的了,所以真像題主所說那樣如果要開展日本戰國史的研究的話,首先是端正態度,摒棄什麼村戰、無信史這種說法,消除外界干擾,搜集一些相關的資料,學習去讀懂、分析它們,同時與日本那邊的最新成果盡量縮小時間間隔,了解最新的學界動向,或許能夠走出學術研究的第一步吧


1.無聊的說法,但凡能夠正確地對待歷史、研究歷史、評價歷史的人都不會下這樣的結論。持這樣觀點的人在動機上已經跑偏了。我所見過的上述觀點持有者,目的無不是輕人厚己,和家長護犢別無二致。即便事實如此,對正確學習日本戰國史甚至中國史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2.和吸毒、自慰、沉迷遊戲等等的意義是一樣的,自嗨而已

3.規模上的比較是有意義的,可以通過對比更能直觀的了解歷史事實。

(-唉,印度有多少人啊? -和我們差不多 -噢!)

但,規模上的大小並無高下之分。有些人通過這個來獲得滿足感,我也是蠻莫名其妙的

4.非歷史研究專業,只是個愛好者,就不班門弄斧了

多說兩句,這個問題實際上並不是在探究歷史事實如何,本質上是你是如何看待歷史事實的。李斯基的回答說的很好,大家可以看看


所謂的「日本戰國是村長大戰」以及「日本無信史」論,近日針對於此的討論是否在日史探究的角度具有積極意義?

答:當然有,道理總是要辯論一下的,只要不關評……好吧,基本沒開過。

附加另外幾個小問題:

1. 「日本戰國就是村長大戰」與「日本無信史」是否是目前歷史學界已然持有的明確態度

答:歷史學界要是這麼娛樂,那可真是藥丸。

2. 如果上述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那麼重新將「日本戰國不是村長大戰」以及「日本不是無信史」的觀點提出來,除了和一些對日本文化持有色眼鏡的網友逞一時「鍵盤」之快以外,又有什麼意義?(大概又跳回了大問題)

答:還有可以讓某些對中國文化持有色眼鏡的網友逞一時「鍵盤」之快。

這種帶有攻擊性的用詞會讓人很不爽你知道嗎?

不反對渡邊做論,也不反對探討問題,甚至不反對瞎扯淡,有想法可以說,反對可以說,甚至詭辯也可以說,比如什麼以人為據之類的質疑別人是小號或者我比你見得多了,之類的話都能說,當然玩詭辯要有被人指出來,掛著婊的覺悟。

3.在探討日本戰國時代歷史的情況下,經常有將之戰爭規模於同期中國對比的情況。請問,這種戰爭規模的對比,也就是非要分出個高下,有什麼意義?

答:好玩,嚴肅的學問是一方面,娛樂是另一方面,由娛樂性的東西入行是很好的。別扯什麼高大上的意義,搞得好像老學究一樣,這種做法可以對渡邊用,因為他是搞這個的,但是對愛好者或者路人,搞得太學究了,對方也就一句話給你:「不明嚼梨,馬克一下以後看。」然後永遠不看。

4.日本戰國時代的歷史,在中國究竟應該怎樣進行研究?(特指「日本戰國時代」)

答:除了學究們搞課題寫論文,主要就是玩兒,你喜歡,有樂趣就好了。日本史,尤其是古代史對中國的實際意義很小。肯定有些人會不服氣,要和我討論一番,隨意。


前面的回答如不懂戰國大大等人回答得已經很好了,我再提一點,單純只比較軍事實力是不夠全面的。眾所周知,中國的封建制度和日本是不一樣的,非要比,確實更像春秋時代,而最恰當的應該還是歐洲中世紀。現在往往用抗倭戰爭中日軍的表現代替戰國時代,這應該是不恰當的。織田信長及其繼任秀吉的兵農分離政策並不能代表戰國時代其他大名家的狀況,長宗我部家最著名的政策當屬一領具足,這種半農半兵的政策已經算是開風氣之先,這些農民士兵並不是武士一類的職業軍人。普通的戰國大名的部隊人數上武士不佔多數,事實上戰爭大部分都是武士帶領著自己的部隊各自為政,這很容易造成友軍見死不救的狀況。(戰神莞爾一笑)確實職業軍人的戰鬥素質較高,但是這樣的部隊士氣差,也就導致了後來的兵農分離。話說回來,這樣普通的部隊將領拚命的動力也就是後來的論功行賞,但是這樣的部隊長期作戰士氣低下是必然的。反觀明軍,確實單兵戰鬥素質不高(戚家軍一類的特殊部隊除外),但是這些部隊因為是軍戶,所以擅長持久戰啊。可以看到日本的戰鬥時間尺度明顯小於中國(攻城戰除外),不僅僅是因為豪情消散,還因為日本封建制不等同於中國的中央集權,部隊糧草都是自帶啊,而且農民時刻擔心自己田裡的糧食,所以除了北國地區大部分戰鬥都是發生在秋收以後。這就又對戰爭的時間條件有了嚴格的限制。雖說秀吉時代中日交戰的時候日軍素質已經得到提高,但是過長戰線以及第一次大規模的後勤補給任然屬於空前絕後,兵種之間的磨合程度可想而知,而這些原因都和當時的政治經濟原因緊密相關,所以拋開政治單談軍事是狹隘片面的,因此本人也得到了初步結論,如果短時間決戰,同等兵力數量中日部隊交戰,明軍勝算不大,應該是低於日軍的(這裡還要考慮日本連年戰爭,日軍戰爭經驗豐富),但是長久對峙,日軍必敗。不僅僅因為日軍較為落後的後勤體系(一旦慘敗後路被斷並被包圍,後果不堪設想),還因為日本的封建制度本來就不是特別穩定的,一旦發生幾次慘敗日本國內必定重歸亂世,而明朝的國力終究是強於日本的,就像二戰時美日的衝突一樣,日軍後勁不足,持久戰必敗無疑。


說村長大戰都有點誇大,因為是現代的村和古人的村落沒有可比性。

隨便拿個現代化2000人軍隊放到戰國時代統治全球不跟玩一樣。

現代村落無論人口數量,人員素質,體力,經濟情況都要比古人好太多。

如果只從人口數量上看,說成村長大戰也不為過。

不要被後人演義,誇大情節所

迷惑。

那時所謂戰爭也就幾百或上千人拿著菜刀大棒子互相圍毆,哪有電視劇那麼好的裝備衣著打扮,畢竟吃飯都成問題呢。


動機的問題。抖機靈多,真考察少。

當然,我認為貶低別人並不會造成自己的勝利


無聊,雙方都是引戰的。村長大戰,本來就是個含糊的說法,村級到底有多大,幾十人的小村——上萬人的大村,然后里面的常備兵、戰時兵、民夫的數量又有多少?

另:可以肯定的是日本戰國史料關於戰爭規模記載存在普遍造假的情況,因為與當時的經濟水平科技水平嚴重不符,一隻部隊當時每天的後勤消耗是有數的。


如果我說春秋早期那100多號小國互相征伐合併是村長罵街肯定沒多少人反對,可是為什麼我一說日本戰國八十八國是村長打架(更別說國下面又有分裂,一共300多股勢力)就碰到某些人的G點了呢?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再研究也是村戰。

沒辦法,中國的體量太大了,我們自己家內鬥(解放戰爭)的規模都相當於別人家小區團戰了(超過一戰僅次於二戰)。


發表下自己的看法,記憶可能有點偏差。

首先是「村長大戰的問題」日本現在就不大,放到戰國估計更小,因為有不少地方是近代搶來的。其次,在考慮到人口問題(有些地方人活不下去),同時還要分割成那麼多軍閥,村長可能有點誇張,但估計也差不多。

其次是「日本無信史」的問題,這是我在《明朝那些事兒》看到的。寫的是日本入侵朝鮮時,一次日本伏擊明朝李成梁的記載,日方的記載是消滅明朝數萬人,然而明朝的記載是被伏擊的先頭探路部隊,滿打滿算也只有幾千人。同時,日本史上吹上天的戰國名將,除了有限的幾個,哪個不是被明朝在朝鮮打成狗?還是在明朝不怎麼重視的情況下,當時似乎是明朝有人在叛亂。


推薦閱讀:

四國島到底是個怎麼樣的地方?為什麼四國島的存在感這麼低?
為什麼部分日本人切腹時要找人介錯?
日本盔甲上有沒有外來元素?
如何評價「昭和維新」?
"執此天罡劍,壯士當羨傲黃泉,只是冬已現"能改變出什麼有意思的版本呢?

TAG:歷史 | 日本歷史 | 日本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