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電影裡面都喜歡用箭如雨下來展現弓箭的殺傷力,有科學依據?

不管中外,太多的影視作品中,如《黃金甲》,《魔戒》,兩軍對陣時,為了展現弓箭的威力,往往讓士兵搭弓呈45度角射出,弓箭在空中經過拋物線落下,居然可以把衝鋒的敵軍打散,並且中箭時有很明顯的後仰翻,代表此時弓箭的射速和威力極強。但是總覺得這個不是很科學啊,弓箭到了空中經過拋物線和風,下來能這麼厲害?!


以既往出土的文物來看,古時作戰的箭頭都遠重於現代狩獵箭,現在狩獵箭頭300格令基本就到頭了,而古代箭頭復原後可以達到675格令,這個重量對弓弦的動能吸收是很恐怖的。

當然這個重量的箭頭在近距離作戰準頭是很差的,只適用於遠距離的箭雨打擊,類似集束炸彈。經過重力加速度的重箭頭的殺傷力是非常恐怖的。而且在橫坐標上(平行於地面)的速度在射程內並不會衰減的很明顯(流線性的箭頭風阻是很小的)。

雖然動能很強,但是不至於會打的人仰馬翻,畢竟重量比例懸殊。被擊中的騎兵摔下馬還是因為疼痛和失衡。

我用同樣磅數的弓去射100格令和180格令的箭,沒入靶的深度差別是非常大的。180格令的箭沒有拔箭膠根本拔不出來。


形容下大雨----------

中國人:大雨滂沱 瓢潑大雨;

英國人:天上下貓又下狗;

法國人:今天這雨下的,他媽的像英國佬的箭一樣。


重力加速度的威力其實是不容小覷的。

正好作為一個弓箭愛好者和影視工作者(兩者都沾邊)。首先各種後仰翻是影史上的誇張表現。

但具體有沒有這麼大的威力,有。

有興趣的話可以買一支普通的箭,然後跑到比如20層樓的高度,頭朝下放手。其結果是也許不至於穿鐵破地,但想要穿個幾層肉是沒問題的。(我會說扎在汽車頂上拔不下來了么)

而且關鍵的是這只是一直非常輕,練慣用(小圓頭)的現代普通箭支

古代軍事弓箭和現代弓箭有很大區別。那就是古代弓磅數大,箭重。如果排除空氣阻力,那射出去時候不管射多高,當箭調回同一個水平面的時候,能量是相同的。動能轉給勢能,勢能再還給動能。

所以說,殺傷力肯定是夠的。雖說空氣阻力減少了不少動能,但還是有威力的。

但我個人認為,一般此類的拋射,起作用距離在500米到一公里以上(沒錯你沒看錯,弓箭拋射射程可以達一公里!當然精度完全不考慮了)。在這麼長的距離下,穿甲能力可能是有限的。

但箭雨想要給對方造成大量傷亡還是很輕鬆的。畢竟數量實在太大,而且對馬匹的殺傷也太強。所以古代兩軍在開闊地對壘,先上一輪箭雨總是沒錯的。畢竟能全副武裝人手一張大盾的部隊是少數

(那種部隊的機動性極差)。

所以威力和殺傷是有,但是相對於弓箭這種古代殺傷力非常強的武器來說,箭雨的行為性價比不高,只有弓箭配給充分的土豪軍隊才玩得起。

一般電影的最大問題是既然這麼多弓箭手,是不會一場大拋射箭雨就好了的。特別是防守方,弓箭手一直會射到對方衝鋒至50米以內的距離(此時已變換為直射),才會換步兵上。而攻擊方對於敵方的團陣的箭雨則是一輪輪不停,直到自己的衝鋒部隊接近對方陣地才停止。

順便說下面對有能力拋射箭雨的部隊,騎兵一般是不敢衝鋒的,基本是作死行為。所以騎兵一般是作為撕毀對方陣型,做切口突破的機動隱藏部隊使用。

這也是為什麼蒙古人這麼猛,人有大批量的弓騎兵。(弓箭手和騎兵都是培養起來超貴的兵種,蒙古人種族天賦所以能有大量弓騎兵。相當於你拼了命造炮,同時拼了命造裝甲車,但對方直接召喚坦克而且數量多到逆天,所以完全沒法打。)


試著解答一下。

首先弓箭傷人絕不是因為打擊力,而是因為穿透力致命。

假定秦弓射程為300m,射速為50m/s,仰角45度射出,單只竹箭重量為30g。不考慮風阻,射中敵人時動能達到75焦耳。這是什麼概念?一個成年人平均最高拳力150公斤,拳速10m/s,意味著一支箭的打擊力跟一個成年人以正常拳速使出1/100力度、加速到1秒時的打擊力差不多。所以箭不可能打擊使得對方人仰馬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方受傷重心不穩失去控制而倒地。評論有提到過衝量的(舉報了真是不好意思,然而評論口氣實在太不友善),這個我覺得不太需要考慮,因為大部分箭矢並不是單純撞擊,而是穿透人體,這個需要消耗的時間是相對很長的。

至於通常出現的大規模仰角45度射出箭如雨下的場面確實是符合常理的。古代的弓兵並不要求精度,那種一箭命中三軍主帥的場面大概只有武俠小說里才有。弓兵的殺傷性在於連續快速射出大量箭矢,從而覆蓋性地造成對方傷亡。而且歷史上似乎很少有兩方同時擁有高質量弓兵的情形出現,通常是有強大弓兵的一方開場以箭雨對敵方進行數量上大規模的遠程打擊,再將己方有生力量投入戰場,從而保存實力。跟現代的作戰理念是一樣的,只是現代將弓箭換成了導彈而已。

望指正。


雖然殺傷力不大了。

但是,

我拿一把筷子戳你臉,

你告訴我疼不疼?

疼不疼!


因為在初始速度相同的情況下,45°射出的弓箭可以在水平方向運動的距離最大


我們射出的箭會遮天蔽日

那我們在陰涼里殺個痛快

-《300》扎克辛德


李陵既壯,選為建章監,監諸騎。善射,愛士卒。天子以為李氏世將,而使將八百騎。嘗深入匈奴二千餘里,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拜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屯衛胡。   

數歲,天漢二年秋,貳師將軍李廣利將三萬騎擊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天山,而使陵將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餘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專走貳師也。陵既至期還,而單于以兵八萬圍擊陵軍。陵軍五千人,兵矢既盡,士死者過半,而所殺傷匈奴亦萬餘人。且引且戰,連斗八日,還未到居延百餘里,匈奴遮狹絕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虜急擊招降陵。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其兵盡沒,余亡散得歸漢者四百餘人。


弓箭最早在人類還是部落狀態時已經被使用,它可以遠距離殺傷獵物,提供了一個較為有效的傷害,同時保證了獵人自身安全。

即便最早期的軍隊,他們也並非以弓箭作為主要殺傷武器——成建制的弓弩部隊,他們所消耗的箭支數量也是駭人聽聞的,這將會給後勤帶來額外壓力,影響一支軍隊的作戰效率。

歷史長河中有過一兩支以弓箭為主要武器的軍隊並不奇怪,但把特例認作主流,這顯然不合情理。近身搏殺才是冷兵器時代的常態,尤其是潰敗一方遭到追殺,這將造成大量傷亡。

前面提及近戰才是冷兵器時代的主旋律,那弓箭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如果是原野上的遭遇戰,一般只是短兵交接的前奏,給予敵人一定殺傷和擾亂。城池,城堡的攻防中不僅是弓箭,隨便抄起塊石頭砸下去,下面都可能中「頭獎」,因此它也不算最主要的武器,居高臨下本身就是一個優勢,弓只是被賦值了。日本戰國、歐洲,火槍守城更是大顯神威。

除此之外,玩過坦克類遊戲的玩家應該都聽過「跳彈」這個詞,同樣厚度的鐵板,你的炮彈/箭支射向它角度越低,就越容易從鐵板上划過去,90°垂直的穿透力才是實際穿透力,再往上的角度也是同理。盔甲部件之一的頭盔,大家可以看看我的頭像,一般是最帶有弧度的,箭支墜下射中這種尖頂型的頭盔會劃開,而不會造成傷亡。一輪箭雨淋在這種武裝等級的人群中,只會叮噹響兩聲,然後就沒然後了。

不過,古代戰場上很多人穿的甲比這少的多甚至沒有,他們上陣前可就要先找頂頭盔或者拜個神了( ????? )

——————————

我個人覺得大部分人之所以認為弓箭在古代戰爭中佔主導地位,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是用追溯視角去看待歷史的,現代戰爭就是槍支,遠程火力,再到不可視的火力投放,古代人沒有這些東西,那應該是用弓弩完成的。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看法。


拋射沒什麼實際效果。

箭的阻力是比較大的,箭羽依靠阻力保持平衡,能量衰減很快。而拋射在路程上的明顯的更長,衰減更加嚴重。軍事上使用更重的箭頭,原因之一就是重箭頭速度低,阻力小,存速性更好。輕箭的遠射程其實是靠滑翔。

命中率會明顯減少。射箭的時候會產生角偏移量,飛行中會受氣流影響,這些都會隨著路程增加增加對命中率的影響。

投射武器的作用是打擊士氣,破壞陣型,壓制行動。殺傷敵人不是他的主職。

最重要的是,甲胄盾牌不是用來吃的。


真空中是45度,但是我記得有空氣的話應該是30度左右……


只是為了增加射程,在飛行軌跡最高處的重力勢能是用動能換來的,落回平地會轉化回來,但射程是用克服空氣阻力在空氣中做更多功而損失的更多動能換來的,作用在目標身上的能量反而減少


別的我不知道,我就說一件事~~

你以為,我們每次射箭完後,拿著金屬探測器滿世界找脫靶的箭是在搞笑嗎?


知網上研究這個的不少啊?這裡的很多人都能在知網上甚至是國外期刊網上找到相關的研究文獻吧?


論拋射與平射,距離與觀賞性吧


除了單純的射得更遠外,由於長射程帶來的長時間飛行,箭羽有足夠的時間修正箭桿的平穩度,雖然會損失一些動能,但換來的是穿透力的提高,不管是對有甲還是無甲目標的殺傷都有顯著提升。


線列克集團

集團克騎兵

騎兵克線列

弓箭只是步兵的其中一種遠程武器,大多數弓箭手還是需要近戰的。


探索頻道有一集專門講 長弓 的。威力非常大,射程也很遠,不過沒有任何精度。好比喀秋莎。


弓在古代是種高級武器,非農民臨時訓練可掌握,且對臂力要求甚高,更高一級的是弩。所以箭雨估計是藝術表現,因為沒那麼多能熟練掌握射箭技術的士兵。

可參考BBC紀錄片《秦始皇》。

另,蒙古人弓箭比較小,射程短,其主要能力在於機動性,相比歐洲則多是大弓,組隊機會更少。


感覺真實情況下,這種箭雨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以及躲避上的威懾,讓敵軍亂,因為總有一些馬或者人會因此而生亂,繼而引發大亂。光中箭本身來說,並不會形成多大威力,甚至覺得在這麼嘈雜的對戰環境中,中箭了都不知道或者沒啥大礙,還在往前沖。。。這種箭雨其實還挺浪費的,造這麼多箭,結果被像一次性筷子一樣扔掉,又要大量弓弩手。一旦沒產生效果,被敵軍衝過來形成近距離作戰,基本就結束了。對方只要人手一個盾牌,感覺毫無鴨梨,還能射穿盾不成?


很多顯而易見的東西,並不靠譜。

由於古代流傳下來的細節性介紹的東西不多,我們只看《三國演義》。這種演義小說,弓箭的使用,只有兩種:

1、大將比武,轅門射戟這種,屬於純藝術描寫,虛構。

2、埋伏和守城。由於隱蔽和近距離,弓箭從上向下發射,殺傷力很大。

兩軍對壘,很少有先發射弓箭,再衝鋒的情況,這說明了:

1、古代弓箭射程短,抵擋不住對方的衝鋒,戰場對壘,聊勝於無。

2、俯射優勢大。


推薦閱讀:

怎樣寫影評?
如何評價葛優在《夜宴》中的演技?
為什麼電影院都不放映比較經典的電影?
如何評價趙寶剛的電影《觸不可及》?
有哪些配樂十分精彩的電影?

TAG:電影 | 物理學 | 科學依據 | 射箭 | 弓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