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盔甲上有沒有外來元素?
想到日本歷史上有過南蠻胴,不知道有沒有唐胴,高麗胴之類的。或者說有哪些盔甲部件屬於外來物。蝦夷人,刀伊人之類的影響也可以
而且我覺得當時中日之間交流比較頻繁,就是日本佛教的天王像也多是中國武將形象。再怎麼也不至於沒有一點影響吧?
有的。
除了樓上各位回答的這些比較大的外來元素之外。還有一些零星的外來元素。這些零星的外來元素分兩種,一種是明顯的證據,即確定無疑的鐵證;
二是不太確定的證據,即日本和其他國家都存在的這樣的東西,但是無法確定這些東西之間是否存在聯繫。
例如:
一、1、這頂大陸元素極為濃重的日本兜(明確的外來元素)。這頂兜明顯受到了來自中國元朝以及之後朝代官式鐵胄的影響(包括同時代朝鮮鐵胄),據說是日本模仿元朝當年征討日本時留下的鐵盔形制。
只是在頓項上有所不同,同時頭盔上還保留了「吹返」清代盔
朝鮮李氏王朝時期的鐵盔
當然,這樣的外來元素在古代日本並未大量出現,它僅僅是滿足日本某當權者的個人喜好而已。
2、吹返(較為確定的證據)
日本大概從平安時期出現吹返以後,吹返就成為了日本甲胄主要的裝飾元素,這個傳統一直保持到江戶時代,在很多當世具足中也可以看到。
它的原型很有可能來自同時期中國兜鍪兩側裝飾物,例如唐宋時期的護耳、鳳翅等。
3、仁王胴(較為確定的證據)
有人說「仁王胴」原型來自於佛教天王力士造像,實際上西方也有很多做成肌肉的胸板甲,不知道二者是不是有繼承性。
--------------------------------------------------------------------------------------------------------------------------------------------
二、前立、脅立、旗(不太確定的證據)
1、前立
日本頭盔有很多獸頭前立,這些獸頭和唐代的鎮墓獸中的獸頭形象非常接近。這些細部的裝飾物無法確切的肯定是借鑒了外來元素,但基本上有參考過中國大陸某些元素。所謂的「鬼頭獅面」兜
唐代鎮墓獸上的「鬼頭裝飾」,無論是耳朵、眼睛、獸角都和日本的獸頭前立相類似,兩者或存在某種關聯性。
《八公圖》中的武士頭盔(傳為宋畫)
今人復原的宋畫《八公圖》中的頭盔。在日本的盔甲中能夠看到很多的「牛角」脅立。
其實在咱們唐代藝術化的唐俑中也出現過類似的兜鍪。
今人根據這件唐代人俑畫的武士草圖:
3、旗
旗是日本武士在戰場上不可或缺的東西。它有些類似於標識性的東西。 而在中國古代戰場上也有過類似的裝飾傳統,通常情況下咱們管這種旗叫「背旗」。 明人繪的戰爭場面「背旗」在明代有三角形和長方形之分,兩者除了形狀上的差別外並沒有其他的不同。在明代戚繼光所著《練兵實紀》里背旗只裝備給「旗總」和「隊總」使用,而且是步騎車都裝備。
《練兵實紀》截圖。今人根據明代士兵的特點畫的裝備背旗的明代士兵:
儘管有很多證據顯示明代後期軍隊裝備過「背旗」,但是沒有明確證據顯示日本的背旗傳統來自於中國,因為日本在很久以前就裝備了這種旗。
有人說中國在秦漢時期就裝備了類似的旗,但是證據不足。因為並沒有在這一時期的畫像中見到過類似的東西(我個人確實沒見過,但是不排除有。類似的裝置倒是在馬身上見過,例如寄生,它有些類似於日本的某些指物)。甚至我個人認為明代後期之所以裝備「背旗」反而是受了日本的影響,因為戚繼光在南方抗倭時期並沒有要求士兵佩戴「背旗」(參考《紀效新書》),而在之後防禦北方蒙古所撰寫的《練兵實紀》中卻要求士兵佩戴。我想這很有可能是受了日本的某些影響。
佛教的「南無阿彌陀佛」算嗎,來自印度,中國翻譯,傳入日本 森蘭丸所用·「南無阿彌陀佛」兜
有,很多
唐胴這東西沒有,畢竟唐朝距離日本盔甲高度發展的時代已經太遠太遠沒必要去學過去的東西,不過戰國時代的日本人比較喜歡浮誇風,所以有了秀吉的唐冠兜(兜就是頭盔),不多說,上圖其次呢,題主知道南蠻胴,所以我就不再贅述,但是受到西方盔甲和鐵炮(火槍)的發展的影響,日本盔甲出現了鳩胸,就是下圖這樣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個胴的胸前有一道線,線兩邊的盔甲是有弧度的,子彈打上去會向兩邊彈開。再想想……抖個機靈,佛教既然是從印度傳過來的……那麼上杉姐姐的這套盔甲是不是也算有外來元素呢
注意看兜的前立
……目前就能想到這麼多,再有想到的就來補充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昭和維新」?
※"執此天罡劍,壯士當羨傲黃泉,只是冬已現"能改變出什麼有意思的版本呢?
※總說古代農民吃不到自己種的米,那農民到底吃什麼?
※有關明治維新的電影,誰能推薦幾部?
※淺談日本江戶時代行醫者的官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