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拒絕接收難民是否「忘恩負義」?

據新華社報道

  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6日拒絕反對派領導人接收敘利亞難民的呼聲,說以色列太小而無法接收。以色列與敘利亞沒有外交關係,相互視對方為敵對國家。

  作為敘利亞的鄰國,以色列主要反對派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領導人伊薩克·赫爾佐克呼籲以色列當局「接納來自敘利亞衝突中的難民」。他提及過去猶太人為躲避衝突而逃亡避難的境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數百萬猶太人遭德國納粹屠殺,大量猶太人逃往世界各地避難。

  儘管國際社會沒有敦促以色列對敘利亞難民開放邊界,赫爾佐克說,內塔尼亞胡在道義上有責任接收難民。對此,內塔尼亞胡6日在內閣會議上回應,「我們並非對敘利亞和非洲的難民悲劇漠不關心……但以色列是個小國,非常小,沒有人口或地理深度。」他同時說,「我們不會允許以色列被非法移民潮……淹沒」。

  內塔尼亞胡當天還宣布,開始在南部與約旦接壤的邊境地區修建一道高科技邊界牆,以加強對邊境的控制。


謝邀。

這個世界很奇怪,中東有一大堆的富裕國家,比如沙特或者是阿聯酋。這些國家的信仰和文化,和敘利亞一樣,而且地理位置也非常接近。

親,你看到這些富得流油的國家,接受了多少敘利亞的難民呢?

親,你看到這些國家受到多少指責了呢?

然後呢,白左首先指責歐洲,說你丫的居然不接受難民?你丫的太不人道了!人家來了,你就應該讓他們滿地隨便到處跑,想去哪裡去哪裡。人家嫌你法國不好,就應該讓人家拼著老命去英國;人家嫌你德國不好,你丹麥就應該放人家通行借道去瑞典。

哦,對了,這些人還沒申請難民保護呢。當然你不能叫人家「非法移民」,那是政治錯誤的!

好吧,你要說敘利亞和以色列。親,他們兩位哪裡有「恩」可言呢?過去幾十年打了多少場戰爭?當然了,只要一遇到白左,啥都不用講了~~


題主,如果我沒猜錯的話 你不吃豬肉吧……


以色列這個國家誕生的第一天,阿拉伯國家就糾集了十五萬大軍打算把以色列人民趕下地中海喂王八。如果不是歷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國防軍英勇善戰,早就被滅國了。阿人於以色列何恩之有?有仇無恩,又何來忘恩負義?

如果說以色列有什麼對不住阿拉伯人的地方,那也是沒把整個中東打下來由自己管理,繳獲的土地又退還給了阿拉伯人,任由他們在上面自相殘殺。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不要奇怪,以色列國民有21%是阿拉伯人)可比同樣沒有石油的部分阿拉伯國家的同族過得富足安寧和自由得多。


現在這些難民絕大多數來自敘利亞和伊拉克兩國,我們可以回顧一下猶太人當年在這兩國的遭遇,再來評判下以色列現在是否算是「忘恩負義」。

敘利亞的猶太人歷史可上溯至伊斯蘭教建立之前,其中阿勒頗的猶太社區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但1947年11月,生活在這裡的猶太人卻遭受了滅頂之災。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巴以分治方案的消息一經公布,穆斯林暴徒立刻前往猶太社區燒殺搶掠。事後估計,75名猶太人被害,數百人受傷,十所猶太教堂,五家學校,一所孤兒院以及其他150間猶太人的房屋被毀。

伊拉克的猶太社區同樣歷史悠久,最遠可上溯至巴比倫之囚,不幸的是這批猶太人在兩千五百多年後再次遭到迫害。1941年,伊拉克的拉希德.阿里政權被英國推翻,無力對抗英軍的伊拉克人就把猶太人選作了泄憤對象。6月1-2日間,在名為「Farhud"(即暴力驅逐)的騷亂中,巴格達的猶太社區慘遭荼毒,兩天之內,即有約175-780名猶太人被殺。

這僅僅是阿以戰爭爆發前,穆斯林民間組織的兩起反猶暴動,之後由各阿拉伯國家政府進行的反猶行動更是難以勝計。當時在各阿拉伯國家居住的米茲拉希猶太人(其意為東方人),大部分並非錫安主義者,也未見得對新獨立的以色列國有多麼忠心。然而穆斯林眼中他們都是敵人,當時也沒有幾個「聖母」站出來為他們辯護,重重迫害之下,這些猶太人被迫拋棄世居千年的故土前往以色列。其中敘利亞的猶太人還被阿薩德嚴令不得移民以色列,大部分轉而去了美國。

時至今日,一有巴以衝突的消息傳出,很多穆斯林立刻「義憤填膺」,不去細究事件緣由,不去分辨普通人和錫安主義者,即對整個猶太族群大張撻伐,彷彿猶太人真的做出了「忘恩負義」的醜事,辜負了穆斯林的莫大恩情一樣。一面又對網上拿恐怖分子代表伊斯蘭教驚怒不已,好像穆斯林群體因而蒙受了千古奇冤似的。這實在是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們心理素質的強大。


不接受是對的,沒什麼忘恩負義之說,中東那些破事,本質上就是狗咬狗而已。

阿拉伯人一堆恐怖分子,猶太人恐怖主義立國,誰也別說誰。

而且以色列國內猶太原教旨超過10%,阿拉伯人超過20%,一旦撕起來那樂子可就大了。


20151217補充:

這問題這兩天突然火了,想想之前的答案主要是針對內坦尼亞胡的言論說的,並沒有覆蓋到「忘恩負義」這個點,所以現在補充下。

要說「忘恩負義」,得先看看有沒有恩,有沒有義。自以色列建國以來,敘利亞與以色列之間就衝突不斷。1948年以色列獨立戰爭,1967年六日戰爭,以及1973年贖罪日戰爭,等等。尤其是1973年贖罪日戰爭,在猶太教最神聖的一天,所有猶太人都在家裡齋戒祈禱,敘利亞與埃及兩國同時發動突然襲擊。以色列被兩面夾擊,措不及防,緊急集結還在家裡過節的士兵。北面戈蘭高地,以色列180輛坦克面對敘利亞1400輛坦克,南面面對80,000埃及士兵,以色列幾乎毫無還手之力,被打得連連敗退,死傷慘重。以色列當時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最終多虧美國的補給與支持*,勉強地打跑敘利亞和埃及。

時至今日,敘利亞等很多阿拉伯國家依舊不認可以色列的存在,甚至不允許護照上帶有以色列簽證的人進入他們的國家。

在這樣的背景下,「忘恩負義」自然就無從談起了。

*據我們歷史老師說,一開始美國並沒有對以色列提供足夠的援助。以色列後來到了亡國的地步,已經沒有可能靠一己之力挽回局面,威脅美國說再不提供援助就動用核武,才迫使美國幫忙。不過這個是在以色列的傳言,並未得到官方證實(畢竟以色列也從沒承認自己有核武)。

原答案:

---------------------------------------------------------------------------------------------------------------------------------

現在人在耶路撒冷,平心而論,內塔尼亞胡說得一點都沒錯。

隨便向窗外照一張照片。(這兩天沙塵暴天不好)

再來一張鳥瞰全景圖讓你們感受一下

這就是看耶路撒冷的直觀感受了,房子密密麻麻的堆砌在一起,且不是平原。第一張圖遠處的是Yehuda沙漠根本沒法住人。北京的面積是16,801 km2,以色列全國的面積是20,770 km2, 而這其中16,000 km2 是Negev沙漠(超過一半國土面積),不適於生活(數據來自維基百科)。雖然說沙漠里也有人住,但畢竟是少數。如果你們夏天來以色列死海旅遊或者去沙漠里徒步,那你們一定知道被火烤是什麼感覺。整個以色列唯一能給人現代化都市感覺的只有特拉維夫(還是很擠),其他城市普遍是耶路撒冷這樣子。所以說內坦尼亞胡說沒有人口,地理縱深完全合理,並不是政客胡說。

此外,別忘了以色列是猶太國這個特殊屬性。以色列民族矛盾相當尖銳,比如說學校里學生普遍是阿拉伯人一起玩猶太人一起玩,互相之間頂多一起做個project,這還是因為沒得選。。。我問過好幾個以色列朋友有沒有阿拉伯朋友,答案是一個都沒有。而我的阿拉伯朋友在facebook上還時不時分享些解放巴勒斯坦之類的帖子。現在阿拉伯人口佔到全國人口20%,去年加沙軍事行動期間,幾乎每天都有新聞在耶路撒冷或是特拉維夫捅人或是開車惡意沖入人群。這兩天猶太新年,昨天早上以色列警察沖入Al-aqsa清真寺,因為得到情報裡面的人策劃攻擊猶太遊客。鏈接:Jerusalem"s al-Aqsa mosque sees Israeli-Palestinian clashes

民族,宗教,階級各種無解,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是無論如何都不會讓大批難民湧入的,不然真的會出亂子。


難民們的口號「open or die」如果是「再不開放邊境我們就死了!」,那感情圖中這個人帶著亡靈天災入侵的時候那句「run or die」是「你們再不逃跑我們就死給你看」?

李毅大帝居然親自來回復,十分感動,於是為李毅大帝的答案也補個圖

「李毅


還有混沌領主那句招牌語:"Cross me and die!"意思就是"跟人家作對的話,人家會死的啦!"頓時被萌翻了…」


為什麼過去猶太人遭了迫害,今天世界卻去補償阿拉伯人,甚至猶太人也得這麼做?

阿拉伯人歷史上長期扮演侵略者、奴販子、強盜、路霸等不光彩角色,怎麼今天發展跟不上了就好意思扮可憐?這不是國際版的我弱我有理嗎?


忘恩負義的意思是有恩,然後才有義

比如中國接受過2萬個猶太人作為難民,那麼如果有一天中國出事了,以色列也接受了2萬個中國難民,這叫「報恩」,不接受,叫忘恩負義

敘利亞和以色列干過那麼多次仗,不接受算什麼忘恩負義?

如果日本出事了,日本難民跑到中國,接受是情義,不接受難道說中國「忘恩負義」么?


以色列這樣做合情合理,阿拉伯國家自己把自己弄成現在的局面,以色列不需要替他們買單。談不上情誼。


沙特阿聯酋卡達一眾富有阿拉伯國家都不願意接收同文同種的難民,還好意思說以色列忘恩負義?

而且以色列人在阿拉伯人口中是魔鬼,擁有高貴信仰的難民怎麼可以去魔鬼的家裡呢


也可以這麼說,如果以色列記得阿拉伯人過去對以色列犯下的「恩情」,會把阿拉伯人收下然後集體突突了。


自從隔離牆建好以後,在加沙地區,再也沒有發生一起自殺式爆炸!

猶太人也有花式作死的~我很意外!


題主別說,就今天剛剛爆出來的消息,義大利某女記者在採訪過程中被難民襲擊。不說以色列願不願意,現在怕是根本不敢了。


隨便翻翻書就知道,絕對不是忘恩負義。

第一,當初猶太人在中東的國土不是阿拉伯人給他們的,是他們自己買的,也算是是當時的統治者英國人給的,這個恩情勉強算是應該欠英國人的。

第二,以色列建國的第二天中東國家集體向以色列宣戰,戰爭初期以色列被打的挺慘的,當然後期逆轉了,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國土越打越大,這些國土是猶太人用血一寸一寸換來的,也不是阿拉伯人給的。

第三,就算是沒有大規模戰爭阿拉伯人仍然不停止對以色列的恐怖活動,當然以色列也對阿拉伯人進行了報復,這筆賬越算越糊塗,所以從某種方面來說以色列人跟阿拉伯人基本上算是仇人了,請問你會不會對你的仇人伸出援手呢?

第四,以色列國家真的很小,並沒有接納幾十萬難民的能力,就算有,誰能保證難民中沒有以色列的敵對分子?以難民的身份進入然後搞恐怖活動怎麼辦?

所以以色列這樣的做法還是很正確的,充分的站在自己國民的立場上進行考慮,比某些聖母強多了。


看見這裡一邊倒的言論我也是震驚了。

好多人直接假定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不能共存,而忽視了以色列人口的20%都是阿拉伯人的事實。

還有好多人直接為以色列建國的合法性洗地。現在的右翼政府簡直就是現代殖民霸權的範本。這裡貼一個鏈接,不同意我的觀點的人請先去讀一下再來反對。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DE0MDAwMA==mid=214901813idx=1sn=866247e9f8852bd0f8d1e0f8439bdfa0scene=1srcid=0916KhDw0D0QCkWoihPe4eVt

我這裡並不涉及到以色列是否應該接受難民這個問題,而是樓上很多答主回答中那些我認為不正確的前提條件。


以色列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先烈的鮮血浸染過

剛建國那會兒周邊阿拉伯國家多次聯合起來集結重兵突襲企圖滅以色列,除了第一次贏得有點難,後面幾次都是後發制勝


「李梅火燒東京時,中國居然不收留日本難民,真是忘恩負義啊!」


接受啊 邊境擺盆紅燒肉 吃一口放一個好不好?


提供不同觀點及參考資料。

( 陌生大v @jyo gan 評論那麼長而且是乾貨,都被你刪除拉黑,草稿還我一份吧?)

【大衛王酒店爆炸案】(摘自維基)

大衛王酒店爆炸案是發生1946年7月22日,右翼猶太復國主義恐怖組織伊爾貢針對英治巴勒斯坦政府發動的恐怖襲擊,襲擊目標是設於大衛王酒店內的政府總部。這宗爆炸案共造成91人死,46人傷。[1]

這次襲擊是要報復英國在巴勒斯坦進行亞加大行動中對包括猶太事務局在內的大規模搜索和拘捕。在巴勒斯坦英國託管時期,以英國為目標的襲擊中以這次的傷亡最嚴重。[2]

這次的傷亡人數也超出後來巴以衝突中發生的任何一次爆炸案。[3]

伊爾貢在酒店大樓南翼地庫放置炸彈,其上方是英治巴勒斯坦政府秘書處和英軍總部的數間辦公室。此前英國當局在亞加大行動搜獲大批文件,內含資料可用以指證猶太事務局參與暴行並將之入罪。文件悉數存放於政府秘書處辦公室,於是伊爾貢決定炸毀酒店南翼以銷毀文件。爆炸導致酒店南翼的西邊倒塌。

爆炸前曾有數通警告電話,然而沒有一通直接打給英國人當局。其中一通打到酒店接線室,但酒店職員當成虛報,因此酒店無作疏散。原因可能是當時虛報的炸彈警告很普遍。[2]

酒店爆炸前,伊爾貢曾在外面街道引爆小型炸彈,據稱是要趕離附近人群。但按警方的調查報告,此舉反而令酒店內的人聚集在酒店西南角圍觀,令傷亡更嚴重。而在酒店外的街道和附近建築物也有死傷者。

策動襲擊時伊爾貢的首領,是後來當上以色列總理的梅納赫姆·貝京。

遇害者大多數是酒店和秘書處員工,按其國籍,有41名阿拉伯人、28名英國公民、17名巴勒斯坦猶太人、2名阿美尼亞人、1名蘇聯人、1名希臘人、1名埃及人。另外伊爾貢的一個成員在襲擊中被槍擊,其後傷重死亡。

後來成為香港廉政公署首任執行處處長兼副廉政專員的彭定國在爆炸發生時正在現場,幸及時逃生。

圖為爆炸後的酒店

  • 地點:巴勒斯坦託管地耶路撒冷
  • 日期:1946年7月22日 12:37 p.m. – (UTC+2)
  • 目標:大衛王酒店

  • 形式:炸彈
  • 死亡:91
  • 受傷:46
  • 主凶:伊爾貢

六十周年紀念爭議

2006年7月,梅納赫姆·貝京遺風中心舉辦會議,以標誌爆炸案六十周年。出席者有當時為以色列前總理,其後再任總理的內塔尼亞胡,及伊爾貢前成員[5]

。當時爆炸案的紀念牌揭幕,其上寫著:「由於英國人才知道的原因,酒店未有疏散」。英國駐特拉維夫大使及駐耶路撒冷領事抗議,稱:「如此一場令到多人死亡的恐怖主義活動,我們不認為其受紀念是正當的」,並致信耶路撒冷市長,謂這樣的恐怖活動,即使事前曾作警告,亦不應表彰其事。英國政府亦要求移除紀念牌,指責牌上控告英國人未有疏散酒店的文句並不屬實,也「不會令放炸彈者得到赦宥。」[5][4]

以色列為防止外交風波,修改牌上文句,不過英文版的修改比希伯來文版的要大。修定的英文版本謂「曾有數通警告電話打給酒店、巴勒斯坦郵報和法國領事館,催促酒店住客立即離開。酒店未有疏散,25分鐘後炸彈爆炸。令伊爾貢感到遺憾者,有92人被殺。」死者數目中包括一個施襲時中槍身亡的伊爾貢成員,但只有希伯來文版本才將這數目來由交代清楚。

圖為:爆炸案六十周年的紀念牌。牌上記死者為92人,因為以色列官方將死去的襲擊者也算入被殺者之列。英國作為受害方對此極度不滿。

參見 猶太恐怖主義

^^^^^^^^^^^^^^^^^^^^^^^^^^^^^^^^^^^^^^^^^^^^^^^^^^^^^^^^^^^^^^^^^^

【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摘自維基)

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希伯來語:?????? ???????,1949年10月21日-)以色列右翼政治家,現任以色列總理和利庫德集團的主席。

他是首位在以色列建國後出生的總理,亦是以色列建國以來任期第二長的總理。

家庭和個人背景[編輯]

內塔尼亞胡的父親是猶太歷史的教授,曾經參加編輯《希伯來百科全書》。他的哥哥約納坦·內塔尼亞胡於1976年在恩德培行動中陣亡,被以色列列為戰爭英雄,他的弟弟伊多·內塔尼亞胡是一位放射科醫生和作家,兄弟三人全都曾加入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部直屬偵察營。內塔尼亞胡的美式英語說得非常好,許多人會以為他是在美國長大的。內塔尼亞胡14歲時他們家搬到美國費城附近,他在那裡上的中學。他在1971年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後又在1973年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獲得管理學碩士學位,此後他在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政治學,畢業後返回以色列。

他家裡沒有人加入美國國籍。納坦尼雅胡曾三次結婚,與他的前妻育有一個女兒,與他的現任太太育有兩個孩子。

納坦尼雅胡短暫從商後,1982年被任命為以色列駐美副大使。從1984年至1988年他任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

政治生涯[編輯]

1988年他被選入以色列國會,其後在伊扎克·沙米爾的政府中任職。1992年利庫德集團在大選中被擊敗後沙米爾退出政壇。1993年利庫德集團成立後首次選舉黨魁,內塔尼亞胡獲勝。

首任總理:1996年至1999年[編輯]

1996年以色列首次直接選舉總理。在以色列遭受一系列恐怖襲擊後,代表右翼利庫德集團的內塔尼亞胡宣布參選,當時他只有46歲,挑戰左翼工黨。

1995年伊扎克·拉賓被刺殺身亡後,繼任的希蒙·佩雷斯本來在民意調查中佔優勢,但是佩雷斯無法停止對以色列的恐怖襲擊,因此民眾對他的信任大減。1996年3月3日和3月4日,以哈馬斯為首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兩次進行自殺攻擊,32名以色列平民喪命。這兩次攻擊是導致佩雷斯支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與佩雷斯不同的是,內塔尼亞胡並不信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人亞西爾·阿拉法特,他要求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履行所有義務(主要是打擊恐怖活動)作為繼續和平過程的條件。他的選舉口號是「內塔尼亞胡——要一個安全的和平」。

內塔尼亞胡僱傭美國右翼政治顧問組織來組織他的大選,雖然美國式的選舉在以色列遭到了很大的批評,但最後利庫德集團還是獲勝了。上任後,內塔尼亞胡和當時的耶路撒冷市長艾胡德·奧爾默特決定給哭牆隧道開一個新的開口,此舉導致巴勒斯坦人的暴動,十數名以色列人和上百名巴勒斯坦人喪身。身為總理的內塔尼亞胡並未能在和平談判中獲得任何進展,他也無履行奧斯陸協議中所同意的諾言。1998年他與阿拉法特談判達成了懷伊備忘錄。內塔尼亞胡的和平談判在以色列很受贊同,但也有人指責他阻止任何和平進展。

內塔尼亞胡對巴勒斯坦的強硬政策遭到左派和右派的強烈反對,但是他在向巴勒斯坦人就希伯倫等土地做出讓步後也遭到了黨內右翼的強烈反對,右翼黨派和人士強烈反對與阿拉法特進行任何談判。在一系列醜聞爆發後(包括關於他的婚姻的傳說)以及就貪污問題對他開始調查後,他失去了以色列不少公眾的支持。

1999年內塔尼亞胡在第二次直接選舉總理的大選中被埃胡德·巴拉克擊敗,被迫辭去利庫德集團領導人一職,暫時退出政壇。巧合的是,巴拉克僱傭比爾·柯林頓的前大選組織人詹姆斯·卡維爾和其他美國顧問採納同樣的手段擊敗了內塔尼亞胡。

復出政壇[編輯]

2001年的兩次採訪中,內塔尼亞胡表示願意考慮巴勒斯坦建國問題,但總體來說,他反對巴勒斯坦建國。

2002年,以色列工黨退出聯合政府後,沙龍曾指命內塔尼亞胡為外交部長。內塔尼亞胡曾對沙龍的利庫德集團黨魁地位提出挑戰但是佔下風。2003年大選後內塔尼亞胡接受了新的沙龍政府財政部長的職務。

作為財政部長,內塔尼亞胡試圖重建在阿克薩起義中受到打擊嚴重的以色列經濟。這個計劃包括自由市場,但許多人反對這個計劃。內塔尼亞胡還實行了一系列被一推再推的改革計劃,包括對銀行系統的重要的改革。這些措施導致以色列國民生產總值明顯提高。

2004年,內塔尼亞胡威脅假如不將加沙撤軍計劃改為一個備忘錄的話他將辭職,但後來他又延長了他的最後通牒。2005年8月7日在以色列內閣以17:5票通過撤出加沙地帶的決議前不久,他簽署了辭職書。8月9日他的辭呈獲批准。

沙龍退出利庫德集團後,內塔尼亞胡再次競爭利庫德集團黨魁,並於2005年12月20日以47%的票數獲選。內塔尼亞胡在2006年大選後成為反對黨領袖。

第二任總理: 2009年至2013年[編輯]

2009年大選,利庫德集團獲得27席,較前進黨少一席。2月20日,以色列總統希蒙·佩雷斯辦公室發表聲明說,已選定利庫德集團主席內塔尼亞胡負責組建以色列新一屆政府。4月1日正式組建右翼聯合政府。

在他第二個任期中,對於哈馬斯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當局採取強硬態度,並多次對加沙地帶展開軍事行動。

2009年加沙戰爭,以色列毀了包括警察局、監獄和指揮中心等450個哈馬斯目標。聯合國說,頭兩天的空襲共造成320名巴勒斯坦人被打死,1400人受傷。為報復以色列軍事打擊,哈馬斯向以色列境內目標發射火箭彈和迫擊炮還擊。同時以色列北部也受到來自黎巴嫩方向發射的火箭彈襲擊。空襲持續一周後,以色列於次年1月3日派出地面部隊進入加沙地帶。

2012年雲柱行動,以色列國防軍於11月14日開始在加沙地帶展開的軍事行動,以報復此前哈馬斯方面對以色列南部城鎮的襲擊。

第三任總理: 2013年至2015年[編輯]

2013年以色列國會選舉,1月22日,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我們的家園(兩黨聯合參選)共贏得31席,雖然議席減少11席,但維持第一大黨的地位,可以負責組建聯合政府。成立不久的中間派新政黨未來黨贏得19席,中間偏左的工黨則贏得15席。[1]

前進黨僅得2席。經過一個多月的組閣談判,最終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我們的家園與中間派政黨未來黨等達成協議,成功組建第三次聯合政府內閣,內塔尼亞胡亦成為以色列建國以來任期第二長的總理。

2013年5月8日,正在中國進行正式訪問的內塔尼亞胡說,他訪華的主要目標是推動以中加強經濟合作。內塔尼亞胡曾於1998年以總理身份訪問中國。在談到兩次訪華的區別時,他表示很敬佩中國取得的巨大發展成就,看重15年來以中合作的深化。[2]

2014年以巴衝突,以色列大規模空襲加沙,7月8日起在哈馬斯統治加沙地帶展開軍事行動,在衝突進行了50天後,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已同意埃及提出的方案,從7月26日16時開始在加沙實施無限期停火,為50天來造成超過2100多人死亡的加沙戰事畫下句點。

2014年12月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於周二宣布解除司法部長齊皮·利夫尼和財政部長亞伊爾·拉皮德職務,提前於2015年3月舉行大選。[3]

2015年3月3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獲屬共和黨的美國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邀請,到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使他成為第二位三次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的政府首腦,打平英國首相丘吉爾的紀錄。[4][5]

2015年3月17日大選,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取得30席,較選前增加12席,預計他將會第四次組建聯合政府。[6]

政見[編輯]

特種部隊服役的經歷使其擁有猶太極右翼色彩,反對與巴勒斯坦人和解、反對與伊朗和解、反對與阿拉伯國家或其他伊斯蘭國家組織同盟,內塔尼亞胡有較深宗教色彩,深信所謂「上帝」將帶領他們在正邪戰爭中獲勝,其立場與美國共和黨較合與民主黨較疏離,2015年3月其前往美國國會演講時共和黨起立鼓掌,民主黨則有50多人退席,奧巴馬總統也拒絕接見,並在一些媒體訪談中稱內塔尼亞胡是一個對中東沒有建設性建議的人。

美國資深媒體人和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認為他將使美國和以色列的全球利益遭受重大損害[7]

,因為以色列如果是一個對巴勒斯坦迫害的國家,美國和以色列在世界上許多事務的話語正當性將嚴重摺損,也再無立場批評伊朗內政,這將是伊朗願意看見的,而他種族歧視阿拉伯人的立場將使以色列在中東孤立,連帶美國也在中東孤立,從更高戰略上來說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終將抵達中東,那時局面美在中東毫無立足點和盟友阻止中國影響力進入中東,從而讓中國成為中東單一影響力大國,而美國只有以色列。

美國共和黨則認為他是最重要盟友,能提供美國以武力解決所有問題的中東基石,共和黨中不少人相信唯有靠武力能掃平所有中東反美的國家,包含伊朗。

任期

2009年3月31日— ,以色列總理(連任);

1996年6月18日-1999年7月6日,以色列總理。

^^^^^^^^^^^^^^^^^^^^^^^^^^^^^^^^^^^^^^^^^^^^^^^^^^^^^^^^^^^^^^^^^^

摘自維基詞條:【梅納赫姆·貝京】

梅納赫姆·貝京是許多以色列人敬重的一位總理,但他所作的工作努力至今仍頗有爭議甚至被認為是在製造分裂。他在擔任伊爾貢這一地下組織的領導人期間,對於英國所託管的巴勒斯坦地區進行了軍事抵抗,包括一些恐怖活動,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卻受到伊爾貢主流猶太復國運動領導階層的強烈譴責,並最終被摒棄。

^^^^^^^^^^^^^^^^^^^^^^^^^^^^^^^^^^^^^^^^^^^^^^^^^^^^^^^^^^^^^^^^^^

摘自維基詞條:【利庫德集團】

對外方面,利庫德集團奉行擴張政策,主張維持暴力控制包括整個耶路撒冷在內的所有以色列領土,並強烈反對巴勒斯坦人立國。

^^^^^^^^^^^^^^^^^^^^^^^^^^^^^^^^^^^^^^^^^^^^^^^^^^^^^^^^^^^^^^^^^^

【伊爾貢】(摘自維基)

伊爾貢(希伯來語:????? ???? ?????),意為「國家軍事組織」,常簡稱Irgun(?????),意為「組織」,是一個秘密猶太復國主義軍事恐怖組織,1931年至1948年活躍於巴勒斯坦地區。現在以色列大多稱呼該組織為 Etzel(??"?),是其希伯來語名稱縮寫。曾策劃恐怖襲擊有大衛王酒店爆炸案和代爾亞辛村大屠殺等。組織後改組為以色列右翼政黨赫魯特黨,演變為現在的利庫德黨。

^^^^^^^^^^^^^^^^^^^^^^^^^^^^^^^^^^^^^^^^^^^^^^^^^^^^^^^^^^^^^^^^^^

結論:

  • 依據上述【內塔尼亞胡】詞條的「政見」部分,很難對內塔尼亞胡有接受或協助處置敘利亞難民的期待。

  • 關於【內】所屬的政黨【利庫德集團】:
  1. 內塔尼亞胡所屬政黨【利庫德集團】系以色列最大的右翼政黨,依據該詞條,對外政策奉行擴張主義、暴力維持疆域、反對巴勒斯坦建國等。
  2. 【利庫德集團】前身為【伊爾貢】組織,依據詞條,性質系猶太復國主義軍事恐怖組織。
  3. 依據上述【大衛王酒店爆炸案】詞條,主凶為【伊爾貢】組織,策劃襲擊的首領系【梅納赫姆·貝京】,後來成為【利庫德集團】里首任以色列總理的人物。
  • 綜合上述背景信息,除非聯合國對該國施壓(which is impossible, if not impractical),更不會有這樣的期待了。


推薦閱讀:

以色列未來國運如何?
請問 以色列滴灌技術有多大價值?
如果以色列軍隊莫名其妙的團滅了,阿拉伯聯軍在旁虎視眈眈,準備瓜分以色列,五大流氓和德國會作何反應?
在以色列旅遊,去海法的巴哈伊階梯花園玩只能自己爬上去嗎?

TAG:國際關係 | 以色列 | 歐洲難民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