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正時期的兩院鬥爭具體是怎麼一回事?
謝謝題主邀請~
已更新完簡單說下,日本國會在戰前稱帝國議會,由貴族院和眾議院兩部分組成,貴族院的議員多為包括皇族和華族在內的終身制,而眾議院則是民選議員。貴族院在戰後廢除,改為參議院。
兩院鬥爭包括了明治末年到大正時代上下兩院以及藩閥政治和憲政運動的矛盾,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看。第一部分是「桂園時代」~~西園寺公望和桂太郎的話事權爭奪戰。第二部分則是兩次護憲鬥爭。前情提要是伊藤博文的1900體制。從時間線來大致看下:
明治以來,國家權力多數把握在八大元老的手裡:伊藤博文,山縣有朋,黑田清隆,西鄉從道,松方正義,井上馨,和大山嚴。總理由元老選出,再交由天皇授命總理組閣。
期間總理和閣臣多數由薩長藩閥擔任,採取黑田提出的超然內閣主義(政府以超然態度持公正之道,立於政黨之外),和被在野黨(民黨)把持的議會處於實際上的對立關係。民黨慣於動用憲法否決各種提案,令到內閣施政舉步維艱,到了後期,兩大在野黨聯合更加緊密,政府不管提出何種預算案,民黨都不管好壞先拉黑了再說,而內閣無法則採取各種花招應付包括強力解散議會請天皇下詔等。
於是伊藤認為這樣藥丸,提出組建政府黨的構想,和在野黨抗衡,受到山縣有朋派的反對。最後在門生和追隨者的支持下,伊藤於明治三十三年(1900)成立了政友會,實現了藩閥政黨化。並在同年組閣,閣員大多為政友會成員。另外在眾議院佔據了超過三成的席位,於是如此一來,內閣議案終於能在下院順利通過。
而另一方面,當時在貴族院的最大組織乃是堅持超然主義的」研究會「,研究會成員大部分是以子爵和男爵為主的中層貴族,其領導者清浦奎吾乃是山縣有朋的有力支持者之一,執行以會派拘束)為主的」決議拘束主義「(站隊式投票)。山縣派的另外一個支持者則是」茶話會「的核心人物平田東助,茶話會的成員以勅任議員(即官吏和高級知識分子)為主,這兩派加起來佔據了貴族院約半數席位,於是往往下院通過了的議案,上院又愉快的否決了~
1900體制之後,勉強進入了平衡過渡的」桂園時代「,公家出身的西園寺是伊藤博文的弟子,而長州藩的桂太郎則是山縣有朋的弟子,又分別代表政黨派和藩閥派。兩人在明治-大正期間多次交替擔任首相併組閣。
明治三十四年:在伊藤博文的支持下,第一次桂太郎內閣誕生,任間打了日俄戰爭,最後在米國調停下,和俄國簽了不怎麼令民間滿意的朴茨茅斯條約。
明治三十九年:因為日俄戰爭所帶來的軍費支出令到國庫藥丸,又加上日俄條約實在不盡如人意,在日比谷抗議之後,桂太郎下台,和西園寺達成盟約,由對方組閣,並把貴族院劃定為桂太郎的勢力範圍,西園寺則是眾議院,此次內閣屬於雙方妥協的產物。西園寺任內還幹了挺多實事的比如鐵路國有化,主要是收拾桂太郎的爛攤子。。。
明治四十一年:過去兩年中西園寺派(以原敬內相為主)很心急的想把另外一派清除,結果引發山縣有朋派的強烈反擊,逼迫西園寺內閣請辭,於是桂太郎得以上台組建第二次內閣。期間發生了幸德秋水事件(大逆事件),即以幸德秋水為首的十多個社會主義者(==)試圖謀殺天皇,事件發生之後,桂太郎內閣因為搜捕太過處理不當於是下台
明治四十四年:桂內閣倒台之後,西園寺第二次上位,期間中國發生了辛亥革命,在對華戰略上西縣有朋和西園寺內閣又一次發生了矛盾,西園寺主張靜待觀望走著瞧的政策,西縣派主張出兵佔領滿蒙,於是撕逼不斷。。。西園寺本人是比較經濟派的官僚,主張以發展經濟為主,大正改元之後,提出裁減軍費並否決了」增師案「(陸軍要增加兩個師團的編製),引發陸軍強烈不滿,陸相向天皇上表稱有他無我。。。於是西園寺再次倒台,第三次桂內閣得以重掌政權,桂園時代結束。
之後進入兩次護憲鬥爭~
大正元年末: 桂太郎倉促上台,各方勢力混亂,又擺不平陸海兩軍的矛盾(實際是對海軍壓制了),情急之下,只好請求天皇下詔為自己站隊,包括留任海軍大臣。。。
大正二年:尾崎行雄和犬養毅組成憲政擁護會,提交了針對桂內閣的」不信任案「,民間對」閥族打破憲政擁護「的訴求也日漸強烈,爆發了幾次動亂,期間桂太郎都很魚唇的一次次動用了天皇詔敕強力彈壓,還意圖重組內閣。他的所為恰好是火上澆油,社會輿論一致認為他濫發詔敕的行為不能忍,混淆了日本憲法里」宮中府中之別「的原則,反而驅使民眾情緒高漲,於是桂太郎組閣不過兩個月就下台了。
桂內閣解散之後,海軍的山本權兵衛大將被元老推上台當首相,山本內閣大部分為政友會成員,是實質上的政黨內閣。期間最大的改變是廢除了「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即非現役武官也可出任陸軍或海軍大臣,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軍部的影響力和動不動就要以請辭來威脅內閣的壞習慣(參照上面西園寺的第二次下台)。之後發生了貪賄的西門子事件,群眾暴動,山縣有朋授意貴族院削減海軍預算,向山本內閣施加壓力,無奈惟有集體請辭。
大正三年,山本下台之後,沒人願意接手爛攤子,元老會的推薦人選德川加達和清浦奎吾也都未被接納(清浦內閣實際上存在了數天就被推下台了,史稱鰻香內閣或幻之內閣),於是找到了曾經擔任第八任總理的大隈重信,以立憲同志會為主,加上公友俱樂部和中正會,組成了憲政會。意在牽制之前的最大政黨政友會。
期間在山縣有朋的施壓和授意下,陸軍增設兩個師團的事情又舊話重提,大隗為了可以順利在議會通過,於是解散議會,授意大浦兼武內相操作選舉。選舉過後,政友會慘敗,於是以大浦在選舉和陸軍案中行賄為由,提出內閣不信任案,但因為此時已經變成少數黨派,所以都被強行壓制,陸軍增師案也被通過。同期大隗內閣的對華21條也頗受詬病,於是內閣於大正五年請辭下台。
大正五年,大隈內閣總辭後,受山縣有朋推舉,陸軍元帥寺內正毅上台組建超然內閣,除海軍大臣外全內閣成員為山縣派官僚或者軍人,沒有任何政黨成分,大隈派的憲政會宣布與其不相往來,政友會重新成為第一大黨。寺內內閣一開始推行政事還頗為順利,但大正七年時,順著通脹物價飛漲,此時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協約國出兵西伯利亞干涉,軍方大量購買市場上的大米令到物價更加惡化,於是全國範圍內爆發了一系列抗議遊行暴動等,參與者數百萬眾。。。寺內內閣因故請辭。
大正七年,平民出身的原敬被推選為總理,這是一個非貴族化的純政黨內閣。原敬為人圓滑且手段緩和,在滿足陸軍需求(主要是能忽悠好山縣有朋以及對軍費預算極為有求必應)的同時竭力發展經濟振興產業,整合主要以鐵路為主的基建,推進教育,改進選舉制令到政友會的地位更加不能動搖,緩解外交矛盾。。。。幹得有聲有色,他執政的數年間被認為是大正民主的巔峰。
大正十一年,原敬被刺殺,之後開始了一段混亂時期,藏相高橋是清倉促間接手了政友會總裁與總理一職,但高橋雖然是極為優秀的財務官員,其他方面能力卻不突出,數月之後就因為閣臣牽連引咎下台。之後又經歷了數屆超然內閣,前後由加藤友三郎和山本權兵衛擔任總理,大正十二年發生了刺殺裕仁親王的虎之門事件,山本內閣請辭,最後在大正十三年初由清浦奎吾組成官僚內閣。
清浦內閣全員由貴族院成員組成,被輿論稱為特權內閣。這個實際上是過渡性內閣,只有半年的固定任期,其他三大政黨也不太買賬。這時憲政會和革新俱樂部率先發難批判清浦內閣,並尋求第一大黨政友會的支持。政友會總裁高橋是清考慮到橫豎人家半年就要下台,於是不太願意參與進去,期間政友會內部產生分裂,半數多一點的會員組成政友本會,支持憲政會和革新俱樂部。高橋是清無奈,同意與另外兩派和談,共同組成護憲三派對抗內閣,引發了第二次護憲運動。大正十三年五月的選舉中,護憲三派大勝,憲政會成為第一大派系,總裁加藤高明組建了護憲內閣,自此開始了政黨內閣時代。
然後回答下題主追加的問題= =
兩院的分歧矛盾是僅僅局限於超然內閣以及政黨內閣嗎: 超然內閣和政黨內閣不過是一個稱呼,便於區分官僚門閥派和議員派,實際上分歧是方方面面的包括陸海軍爭鬥,軍費開支,預算案,對華政策等
第一次護憲運動中的護憲指的是什麼意思: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去貴族門閥化,取消特權,推進民主議會政治,保護憲政。依託的就是憲法。。。或者說明治維新以來的成果
提高眾議院議員選舉的門檻是否對貴族院有利是否有利於制約政黨政治:某種程度來說是的,1902年之前,獲得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資格是每年交稅至少15元,當時的15元也不是一個小數目,至少限定了中層階級以上的人才能參與政治。1902年之後,被選舉權的門檻取消,選舉權改為10元,意味著底層平民無法獲得投票權。
原敬所反對的普選與選舉眾議院議員的規定是否是相同的:不同,原敬在1919年修改了選舉制度,包括把選舉權門檻由10元降低到3元,還有把大選舉區(每個大區可以有複數黨派的複數議員當選)改成小選舉區(每個小區只能有單一議員當選)。這個做法的目的是令到票數更加集中以及令政友會(或者其他多數黨派)可以佔據多數議席。而民間所呼籲的普選則是完全放開選舉限制一人一票。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特朗普的中國粉絲反美?
※安倍晉三高喊三聲「天皇陛下萬歲」意味著什麼?
※什麼是保守主義?
※2017英國大選年輕人的參政態度是什麼樣的?與脫歐公投時相比有什麼變化?
※為什麼白人這麼害怕中國崛起,還大量招收中國的留學生?